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054|回复: 13
收起左侧

[原创]梨园诗话之一至十八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3-1 19: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楚成在 2005/03/16 10:43pm 第 3 次编辑]

梨园诗话之一
1剑术的最高境界是心中无剑,同样诗词的最高境界也是心中无诗词,就是没有前人和今人的影子。
2作诗词就如书法一样,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计白当黑,留点空白,反倒给读者留下更多思考的空间和想象的余地。
3诗词同任何艺术一样也讲究技巧,但她的最高技巧是无技巧。但无论怎样运用技巧,还是以自然为上。所谓空山深谷,流水落花也! 境由情生,情由景生,情境交融,以气一以运之方为上策。
4优秀的诗词作品,总是以深邃的意境,悠扬的韵律,给读者美的感受。缺乏韵味的诗词,虽有完美的形式,却内容苍白,读者自然会望而止步。
5诗词同任何文学  体裁一样,要求语言形式 的丰富多样。语言的贫乏,形式的单调,其实是对汉语的所 知有限、和生活的浅 薄造成的。陆游教子作诗,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6有生命力的网络诗词作品,不是用所谓的你 的帖子中 正文含有 禁 忌语,请删 去后重新 发 贴或是提交信息中包含敏感词汇,比如自由,请你更正,或是被 编 辑直接 删去等方式所能禁 止的。东坡、金圣叹、李渔等人的作品被 禁,却至今犹存。是因为他们的作品具有 真正的文学、历史、艺术价值。
有的人,一生只写一首诗,这首诗却可以穿透时空隧道;
有的人,生命尚在,作品却已经死亡;
有的人,自然生命虽然消失了,另一个精神生命却诞生了-作品。
7作为网络诗词作者、爱好者,还是少发点议论和牢骚,多写点诗词,多读点古今诗词。因为作品最有说服力。你主张生命,去实践吧!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少点空头议论,多做点实实在在的学问吧!
8诗坛上的任何吹、捧、抬、踩都是徒劳无功的 。因为诗词作品的最好裁判是读者,是一代代的读者。只有诗词作品才可以替你说话的。
9传唱千古的诗篇不是点精就成了精品了,而是要经过时间的淘洗、打磨,少则几十年,多则上百年,才逐渐如天上的星辰一样光耀百世。诗圣、诗仙、唐宋八大家等不都是后人的馈赠吗?
10现在不少诗词作者攻击格律,认为格律束缚太深,不容易推广和学习,创作难度大。这其实是个误解。任何艺术都有其内在的规律,连足球比赛也有规则啊!中国队踢不出亚洲,不能老抱怨规则和裁判的不公平,主要还是看你 能不能把球踢进球门,关键是把球技提高。
11纵使诗词名家写的诗词作品,也不是首首堪为佳作,能够传唱千古的诗词作品就更罕见了。同样,普通诗词作者和爱好者写下的诗词作品,有时还会给人耳目一新、振聋发聩之感。就在于他们的束缚少,放得开。历史上代代不乏这样的诗词作品传世。所以,我们既不要好高骛远,也不要妄自菲薄。最好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走。我们只有站在唐诗宋词的颠峰上,才能看得更远,步伐才能迈得更大。并吸取中西优秀文化,拿来为我所用。这样,我们才能吟唱出属于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恢弘诗篇。构建我们这个世纪诗词的七宝楼台。
12诗词大家,从来是各体兼擅。只有兼容并包,学贯古今,打通中西,然后自铸新词,才能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在诗词上别开生面,才会成为领异标新的一代名家。如聂绀弩先生。
13创作诗词应该同作任何学科的学问一样,板凳要座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要耐得寂寞,守得清贫,当然不是物质上的清贫啊!尤其在今日市场经济的大潮冲击下,良好的治学心态,常常决定诗词创作的成败。为人为诗要淡泊些才好。
14诗词初学者,不要去抱怨格律、押韵等条条框框。如果你打算把诗词写好,还是先学会戴着镣铐起舞吧!毛 主 席认为诗词如果不讲究格律那就不成为诗词了,那不如去写新诗,多自由啊。闻一多先生与徐志摩等曾主张新诗采用格律。他的死水就是证明。西方的十四行诗,不是也讲究严谨的格律和押韵吗?
15在这个商品化的时代,诗词作家和作者寂寞一些、孤独一些,掌声少一些,对诗词创作和整个诗坛来说未必不是幸事。只有静下心来,才能把诗词当作科研和学问一样做。毛 主 席的诗词,解放后才公开发表,记得是在诗刊创刊号(1957年),而且是藏 克家老力邀,主 席才同意发表的。沉淀了几十年,也修改了不下几十回。这也是主 席的诗词之所以至今无人能企及的原因之一吧!
16在新世纪,对石油等诸多资源的掠夺已经日趋严重。创作诗词同样不能只挖掘,而不去寻找新的矿藏。古人云,破万卷书,行万里路。今日讲究创作要深入生活,都是一个道理。
17我的人生宗旨是:对生活是知足常乐,做普通的民众;对诗词是精益求精,做精神的贵族。并且,永远不要停下追求的脚步。
18创作诗词作品,如同登山。有的人能坚持到底,登上山顶,从而一览众山小,发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之感!有的人,只能爬到半山腰。而有的人,终其一生也只能在山脚下徘徊。这不光是诗词等内在因素的原因,还有学识、胸襟、体力等诸多外在因素造成的。自然时代的风云、社会的变迁的影响也不可小看。再是个人的境遇、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人品等也决定着一个诗词作者的未来和走向。
19具有伟大的人格不一定能写出优秀的诗篇;但优秀的诗篇的作者一定具有伟大的人格。诗词作品的人格力量,才是诗词作品生命力的中流砥柱。作为诗人,在任何时代,任何境况,都不能失去良知。
20诗词入手容易,人人会写,但创造出优秀的诗篇却不是人人能够的。个人的才、学、识、智也缺一不可。
21国 家 不 幸 诗家幸。
一个人波澜不惊,宠辱皆忘,虽不失为高境界,但不关心民 瘼,纵然写出恬适的旷世奇篇,也不足以效法。
22愤怒出诗人。心灵永远不要沉寂,要象无风的大海,表面虽然平静,心底却惊涛骇浪,这才是诗词创作的最好境界。又如葛洲坝之洪水,积累到一定程度,不泄洪不足以畅其流。行于其当行,止于其当止。如此,方得诗词三昧矣!
23好的诗词作品,不用修饰,不事雕琢,用平淡质朴的语言道出人人心中的感想,却是人人心中用诗句又表达不出的。如太白的静夜思。
梨园诗话之二
1写诗词如同为人处世,应该有所不为,然后才能有所为。一个人一生精力毕竟有限,而这一生只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哪怕只做好一件事就足矣!
2在诗词世界里,同其他事物一样,真理与谬误常常只有一步之隔。矫正过度,便会走向它的反面。这尤其是我们网络诗词作者需要警惕和注意的。
3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再优秀的诗词名家,也会有美中不足的地方。辛稼轩堪为一代词学大师,可后人却讥其“掉书袋”。因此,我们诗词作者,不要指望一下笔就成锦绣华篇。对诗词创作如此,为人处世亦是如此,不要过分苛全责备。特别是我们某些网络诗词作者,目空一切,认为杜甫、老毛诗词也很一般这是非常不好的学风,我们要正视前人和今人。既不要盲目崇拜,但也不要全部否定。要吸取其精华,为我所用。此方为学诗词之正途也!
4诗人词家,纵观历史,显达者少。所谓诗穷而后工,是也!作为诗词作者,我看还是需要有太白那种“天子呼来不上船”的气概才好。
5创作诗词,切忌鹦鹉学舌,邯郸学步。人云亦云,徒传声筒而已!当然这主要是指诗词的内容。写自己身边的事,写自己想说的话。如同做人,做自己想做的事。苏东坡、巴金之所以伟大,就在与敢说真话。
6诗词作者,创作作品出来,飘逸也好、婉约也好、苦涩也好,哪怕文笔生硬,只要是真情流露就好。诗人,最可怕的就是为了某些肮脏的利益而出卖自己的灵魂。中国的文字狱之所以长盛不衰,这与文人间的检举、揭发不无关系。为讨好上级,卖友求荣,落井下石者,不一而足,文革期间犹甚矣!
7出世和入世这两种理念,一直折磨着中国文化人,诗人也不例外。为人为诗不可不有出世之念,但却不可真出世也!逃避尘世不是诗人的作为,相反我们要热爱尘世。在人间沉沉浮浮,感受人间的酸甜苦辣。只有在出世和入世之间,我们方能窥视为人为诗的真谛。
8颜之推在《家训》中说:“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或彼以为非,此以为是,或本同末异,或两文皆欠,不可偏信一隅也。”有某些网络诗词作者,初写诗词,对诗词了解有限,就胡乱攻击诗词的格律和声韵,而所谓某些网络诗词名家,更是自以为是,认为杜甫不过如此而已!自己俨然天下第一,鼓吹自己的一套理论,害人又害己,这恐怕是网络诗坛上最坏的一种学风。
9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学诗有三节,其初,不识好恶,连篇累牍肆笔而成;既识羞愧,始生畏缩,成之极难;及其透彻,则七纵八横,信手拈来,头头是道矣!”
写诗填词,亦须遵循如此三境界、三步骤也!
10赵翼《论诗》道:“大凡人才,必创前所未有而后可传也。”余亦有《论诗》绝句道:“今人不拾前人唾,立异标新始到家。”诗词的生命力就体现在创新上。词在唐中晚期,还只是诗余,许多诗人不屑为之,可到了宋代却大放异彩,几乎没有诗人不会填词的。诗词只有不断革新,才能获得生存的位置。与时俱进不仅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也是任何艺术都应该遵守的规律。
梨园诗话之三
1明代严嵩的《钤山堂集》、阮大铖的《咏怀堂诗集》及其名振一时的《燕子笺》,论文学成就,并不逊色于明末四公子,为何他们的笔墨难传,就在于他们的德行为人们所不耻。现代汪精卫的《双照楼诗集》中有五绝:“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多么豪迈昂扬,堪为绝唱。然而后来汪精卫变节成为一代大汉奸,诗再好,也遭到了读者的唾弃。
作为诗人,品德和气节应放在第一位。
2宋代费衮《梁溪漫志》记载了苏轼的一则趣话:“东坡一日退朝,扪腹徐行,顾谓侍儿曰‘汝辈且道是中有何物?’朝云乃曰‘学士一肚皮不入时宜。’”
在诗词上,锐意创新,追求时尚,自然不是坏事;若保守固旧,不逐潮流,也未必不是好事。
3余有词句曰“笔涌风雷卷浪涛,胸怀天下格尤高。”一个胸襟广阔,心忧黎民的诗人,无论身处什么样的逆境,也不会失去一颗赤子之心。屈原惨遭流放,却发出“哀民生之多艰”的叹息!杜甫身居草堂,仍高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只有鼠目寸光、一叶障目的诗人,才会对诗坛的不同于己的声音表示愤慨和不能容忍。
4只有坦荡无私的诗人,才能以一颗平常心宽容地对待自己,以及身边的一切人和事。东坡因为“乌台诗案”下狱,皇帝不相信东坡不会不忠于自己,就派人夜探监狱,发现东坡面色红润,酣睡不醒。皇上终于在死刑簿上没打圈,而是改判他到黄州作团练副使。在网络诗坛上,有各种不同的实践体和初入门的诗词爱好者,以及种种对旧体诗词的非难和不同看法,我们应该允许他们的存在,而不是简单的封杀他们。对他们要多点鼓励,多点善意的批评,而不是打击,讥讽。这是余添列多家旧体诗论坛版主的一点深刻体会。
5苏辙在《上枢密使韩太尉书》中说:“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流,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若想成为一个优秀的诗人,周览天下和交游豪俊是不可缺少的。
6苏轼曰:“某生平无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自谓世间乐事,无逾此者。”
诗人在创作诗词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快意,这便是诗词对诗人的最好奖赏了,又何必斤斤计较别人的褒贬呢?余最开心的事便是享受诗词创作带来的快乐。
7尤袤谈读书说:“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朋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陈继儒谈读书道:“吾读未见书,如得良友,见己读书,如逢故人。”
如今网络旧体诗坛上,不少诗词作者所读之书寥寥,却信口开河。没读过《人间词话》,却大谈王国维的词论,诚可笑也!作为诗人,也应通览古今,不奢望学富五车,起码诗词常识要知道吧!
8俞樾在《春在堂随笔》有言:“著书之家,千虑一失,往往有之。”
在网络上,我们发表诗词很便捷,但也很容易出错,何况写诗填词又是即兴下笔,难免遣词造句失误。还有比如错植别字,或是漏打了某个字,或是填词时断句有误,自是常有之事。当然,有错误也不用担心别人挑错,反而应该欢迎人家来批评指正。知错即改,重新发贴,善莫大焉!
9苏轼在《杂说送张琥》中讲:“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
在网络诗坛上,不少诗词作者一临屏动辄十首、二十首,作品数量自然可观,但质量就很难保证了。
10陆贾在《新语》中道:“世俗以为自古而传之者为重,以今之作者为轻。”
作为诗人,持这种观点是非常有害的。明代前后七子大都强调诗必盛唐词必宋,所以明诗暗淡无光。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厚古薄今,或是厚今薄古都有失偏颇。不薄古人爱今人,这才是我们今天的诗词作者应有的认识。
11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评唐宋诗时道:“唐诗如贵公子,举止风流;宋诗如三家村乍富人,盛服揖宾,辞容鄙俗。”
如此贬低宋诗自是浅见,但也说明诗无达诂,自古至今,没有分别。对诗词等文学作品的评价从来就是不一致的,这不是队列,强调步伐统一。诗词等文学作品是不能用简单的一道命令来指导的。
而如今网络诗坛上,不少诗词作者还在喋喋不休地争论诗词的平仄、押韵等问题,古代的就不说了,须不知这个问题在今天的诗坛上也已经争论了几十年。至今,中华诗词学会就这一问题都未能达成一致意见。对于我们普通诗词作者和爱好者还是少谈点大理论,多解决点诗词创作中的实际问题。我们还是加强修炼内功的好,而声韵等这些外在形式,不过是为我们的思想服务的一种工具而已!我们不要本末倒置,买椟还珠。在诗词的大道上,要看清方向,不要误入歧途。
12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曾说:“诗不必人人皆作。”
如果我们确实不是真情流露,或是有感而发而非发不可,还是谨慎下笔妥当。写些没有什么新意的步韵和诗唱酬赠答等诗词,还是不如不写的好。网络诗坛上时有几十人之多的作者步同一诗题,气势声势是出来了,但又有多大意义呢?
梨园诗话之四
1如今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一日不学习就会落伍。活到老,学到老。作为诗人,更应该终身学习。而今却有不少的网络诗词作者,书读得不多,在论坛上尽琢磨怎么挑剔别人,或是盲目自大,或是鼓捣诗词革命,或是拉帮结派,搞小圈子,结小团体。这样下来,哪有世间来加强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多做点功课呢?
2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李杜二公,正不当优劣。太白有一二妙处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处李白不能作。”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观古今中外诗人,无不各有其长,各有所短。作为诗词作者,我们最好要扬己之长,去己之短,取人之长,去己之短。如此,诗词之道才能更上一层楼矣!
3愚昧和无知,禁锢和封闭总是一对孪生姊妹。这就是为什么会有“焚书坑儒”的惨剧,太白会被流放夜郎,东坡会遭遇“乌台诗案”,高启会被明太祖腰斩,戴名世会因“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而遭杀。自从秦桧创造了“莫须有”这一词,代代就不乏继承人了!但诗人的傲骨和精神是任何强权所摧不跨的。陶渊明率先发出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最强音,李白更是怒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所以,作为诗人在任何境况下都不要停止歌唱,要保持一腔浩然正气,真正做到“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
4“文章憎命达”,苏轼一肚子不合时宜,仕途上坎坎坷坷,甚至因“乌台诗案”险些丧命,但他乐观旷达。“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随遇而安,流离岁月倒成全了他在文学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古往今来,不知多少诗人因诗获罪,杀头有之,流放有之,贬谪有之。但诗人们都没有低下高昂的头颅,屈服于领导意识之下。这也许正是中华诗词光焰万丈长的精华神圣所在。若是诗人都善于溜须拍马,曲意逢迎,都是一副软骨头,缺乏钙质,那倒正是中华诗词的末日了!
5欧阳修在一封给梅圣俞的书信中写道:“取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若夫当避路,放他一头地也。”还有唐代的“到处逢人说项斯”的“说项”佳话。前辈诗人对后辈的避路,无疑知道我们赞赏。这缘于欧阳修勇于自信,敢于避路,让新人涌现,才能让文坛更加繁荣,也让人们加倍敬服,成为北宋公认的文坛领袖。而今,我们不少网络诗坛作者、斑竹、版主或是某些资深网络诗人对初涉诗坛者,不仅不爱护,相反横加指责,乱加点评,缺少善意和诚心。更有甚者,肆意贬低古今的优秀诗人,认为自己比杜甫有过之矣!什么《诗刊》、《中华诗词》、《九州诗词》等刊物上的诗词没有一篇是好的。这对网络诗坛影响非常不好。须不知,此举徒然为天下笑也!
6诗词得其形易,取其神难;学其格律易,得其境界难。学诗词者,仅学古今优秀诗词远远不够,还应当广泛涉猎,诸如美术、书法、镌刻、音乐、摄影等等姊妹艺术。沉浸其中,久之,自然也会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意境。
7诗无法则,也无定格。所谓学诗百法、诗词入门、格律启蒙等等参考之书粗略观之即可,不能奉为经典,按步就般。否则,贻害无穷矣!
8《人间词话》有“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语。余以为,诗词应以品格为上,有境界而无品格自难成高格,更难有名句。
梨园诗话之五
1台湾著名诗人向明在1996年11月号《诗刊》曾撰文道:“在成长中的新诗尚需敞开胃吸收各种营养,当然更不能放弃涵养丰富的古诗。读古诗绝对是学诗者必须的功课。现在的名诗人无不对古诗有某种程度的修养。古诗是一座金矿,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新诗尚且需要向古诗攫取营养,今日学诗词者岂不更需要吸收古诗的一切优良传统吗?只有认真学习、研究、继承、发扬传统中华诗词的精髓,才能直接使我们获得最丰富的艺术养料。只能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可谈诗词如何创新。舍此,大谈诗词的改革,不过是装腔作势,哗众取宠罢了!
2历代不少诗人词家,无不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们登高而舒啸,临清流而赋诗。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许多名胜古迹大川寺庙之所以闻名于世,往往得益于他们绝妙诗词的传神描绘。江山也要文人捧。古往今来,莫不如此。今天,我们行走在这片古老的大地时,在不少景点都可以看到古今文人的题咏。碑廊石刻,诗文书画,都是一座座艺术的长廊。在旅途中,尤其诗词爱好者,切莫错失机会。诗词与山川、名胜、风俗、人事相映照来读会更有情趣,获益更深。
3宋代苏麟《句》道:“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有的版本作末句为向阳花木早逢春。)这两句名诗由此而来:据《翰府名谈》载,范仲淹守钱塘时,有才华的部下都得到了及时提拔,唯独苏因在外当巡检而无缘一识范。为此,苏向范进献了这两句诗。范阅后大加赞赏,此二句诗也因此而广为流传,苏也很快得到了重用。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苏有幸遇范,真幸事也!
4《随园诗话》载黄之纪诗:“钓久知鱼性,樵多识树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古人诗里也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5楚王好细腰,宫中皆饿死。汉乐府城中谣“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这对今天诗坛来言仍有现实意义。风气和时尚对人们的影响不可小看,尤其诗词作者对诗坛上的各种声音更要仔细明辨是非,认真剔除杂音,纯正腔调显得更加重要。
6陈子昂云:“逢时独可贵,历代非无才。”黄庭坚也有:“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各个历史时期不是缺少人才,而是看政治是否清明,统治阶级能否做到任人唯贤、唯才是举!任何时代不是没有人才,就看有无善于识别、选拔人才的体制。在今日社会,光凭有限的几个伯乐和九方皋是行不通的。
7今日诗词、国画、书法、京剧等虽不失为国粹,但对现实生活的影响已无足轻重,渐渐丧失了昔日的辉煌。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她们与时代严重脱节,所以诗词要溶入大众生活显然为时尚远。诗韵改革我是大力支持,霍松林去年在《中华诗词》上发表了一组用新韵写的诗词影响深远,吾友广东诗人范少华也是倡导实践者之一。与时俱进是我们每一个诗词作者面临的课题,关键是我们采用何种手段来达到让诗词能强有力地表现现实这一宗旨。而不是象某些网络诗词论坛,你方唱罢我登场,不是互相攻击,就是互相吹捧,一副乱哄哄的场面。
8今日某个诗词论坛上还有人在高唱“赋必汉诗必唐”,而且贴子还被斑竹点精,此诚可笑也!早在唐代刘禹锡就发出了“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我们尚且不如古人乎?“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新陈代谢是自然界必然的规律。我们能起太白、工部于地下乎?
9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诗词作者的人格决定作品的诗格,脱离人格谈诗格,或是只谈诗格不谈人格,我认为都是有害的。这二者是辨证统一的,又是相互影响的。优秀的爱国诗词更能激起我们的报国热情。一个人格低下的诗词作者也有可能写出诗格高的作品,但却常常遭到人们的唾弃。因为他们的所作所为不仅违法律道德,也违背了社会良知。诗词作者的人格、诗格的优劣是要经过漫长的时间才能逐渐体现出来的,有时需要历经几代人,甚至上百年。
10余有论述绝句道:“不见古人绝妙词,破书万卷笔犹迟。如今网络诗多少,管领风骚有几时?” ,“互联网上谁人识?片时大作被刷新。”。在网络诗词论坛中,诗词作品不计其数,其中虽不乏珠玉闪光,但多是泥沙俱下。这就需要论坛斑竹、版主或是管理人员有奉献精神,不辞辛苦,千淘万漉,独具慧眼,善于发现精品了!
11王安石诗云“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政府为政务讲究信诚,市场经济也呼唤信诚,作为诗词作者也不例外。学习古今诗词作品时也要取法乎上,不能被某些时下流行思想蒙蔽了眼睛。写诗填词时也须防微杜渐,注意不要让假冒伪劣作品轻易出笼。
12读郑板桥“新竹高于老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不禁感叹,当今诗坛上缺少的就是如欧阳修一样的甘为新人避路的前辈诗人。“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这是历史的必然,老诗人占着位置不让新人脱颖而出,虽暂时障碍了诗词的发展,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13孙中山先生曾希望社会:“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货畅其流。”清诗人顾嗣协有“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的诗句。每个诗人和诗词作者都有其长处,不要对其过分要求,作出其力不能做的诗词。如今,诗坛上常常举办诸如:红豆诗大赛、神州飞天诗赛、端午中秋国庆诗会等不同形式的诗词大赛。这些诗赛红红火火,很是热闹,以致有人说中华诗词的繁荣到来了。我以为搞这些诗赛无可厚非,但要把握一个度字,过热了显然不是好事,不要陶醉在表面的繁华中。以同一题材赋诗,虽在同一平台上竞技,但诗词毕竟不同于体育运动,不能简单的划一而论,还是由诗人们独抒已见吧!这些诗赛、诗会等活动的倡导者主观上愿望良好,但客观上也会造成诗坛上的不良风气。容易导致千人一面,题材狭窄,生活面不广,使不少诗词作者沉浸于小圈子中自得其乐。须不知,诗材无大小之分,眼前事,身边事,周边景才是最好的老师和题材。
14作为诗人,忧天下之心不可无也!只有笔底染上了时代的风雨之声,家国之音,才更能打动读者。如果在网络诗坛上只徒耍嘴皮,为了交谊或是显露才华,次韵、步韵某某古人或今人的诗词,而又无关痛痒,我看还是早点止步的好!不如把这个时间去做点别的更有意义的事情,虽然诗词是余事,但也不能把诗词当作游戏啊!
15网络诗词论坛最大的好处便在于使诗词作者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及时得到交流。只有不断切磋,不断琢磨,不断学习,诗词水平才能得到提高。不断吸收别人的意见和长处,借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作品,才能青出于蓝胜于蓝矣!

梨园诗话之六
1余写诗填词,不喜用人韵。但兴之所至,也偶而为之。搜狐古风雅韵论坛诗友紫竹倡导步岳飞《满江红》韵,一时和者甚众。其邀余和之,盛情难却,又正逢别斯兰市学校遇恐怖袭击,遂有感和曰:“恐怖横行,爆炸处,阴魂不歇。俯四海,亡灵多少,咽声犹烈。 世贸大楼烟灰里,马来西亚魂牵月。可曾防、学校惨遭殃,悲鸣切。 民族恨,何时雪。豺狼欲,谁来灭?全球齐联手、不愁天缺。 斩首巧收阿富汗,擒王誓饮拉登血。牢记取、正义永常存,达天阙。 ”此词在新浪风赋比兴论坛发表后,有网友笑侃曰:“楚成可入选布什助选团成员也!”亦有网友评道:“这是与世界接轨的老干体之代表。”自由诗篇采菊东篱论坛有回贴说:“该词用了很多外国译音名,窃以为不妥。古典诗词无一字无意义,如果生搬硬套译名,那些对仗又如何对得起来?“世贸大楼烟灰里,马来西亚魂牵月”、“斩首巧收阿富汗,擒王渴饮拉登血”只会让人毛骨悚然,哪有美感?诗词出新,还要另辟蹊径才是!”“古典诗词无一字无意义”,余不已为然也!余所写不过事实啊!笑而不答,此词已道明吾之观点矣!
2在宁折不弯,宁死不屈的明末遗民中,不少都是江南的诗人。他们为反清复明前仆后继,一群文弱书生们却有着坚挺的文化人格,在明末那桃花扇底上最具光彩的不是良臣勇将,而是这些柔弱的士子。其中,张煌言可为代表。他率义军与郑成功合师入江,威震清廷,后兵败不幸被俘。在狱中曾朗吟“高坟武穆连忠肃,添得新祠一座无?”又常举目望吴山,长叹道:“好山色!”是啊,江山如此多娇,这些年来为国事奔波,何曾仔细欣赏过眼前无限河山。作为一介书生,能够在这样的山光水色中,同岳飞、于谦鼎峙成三足,此生也无憾了!他似乎不是倒在清军的屠刀下,而是走入了如诗如梦的江南烟雨中,从容地融入了天地浩然之气中,铸就了辉煌的人格,成为万世文人的楷模。他牺牲后,人们崇仰其气节,偷拾其遗骨,将其葬在西子湖畔的南屏山下,终于圆了其生前的梦想。西湖有幸葬三英,两岸犹悬报国心。要论中华文化的脊梁,非他们莫属!
3“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也很无奈。”很多年前的一首老歌曾经唱道。对于相对封闭的校园和逼仄的书斋而言,外面的世界对诗人们充满了永恒的诱惑。“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爱入名山游。”、“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纵横大道通南北,紫禁城中百姓游。”这是多么令人神往啊!旅途是古往今来诗人们激情澎湃的绝佳竞技场所。南宋淳熙年间,在临安近郊的一处旅馆的墙壁上人们发现了这样一首小诗:“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首诗的发表方式有点类似文革期间的大字报。可以肯定的是赵宋王朝不会喜欢这样的讽刺之作,朝廷不治作者和传播者的罪就万幸了。作者大胆地在诗后署上了自己的大名——林升。翻开南宋史,找遍各种诗选、诗话、笔记、正史、野史,都没有关于林升的只言片语。但这首忧国伤时的小诗却不胫而走,广为流传。这对于一个诗人来说,还有什么比自己的作品能传唱千古更自豪和慰籍的呢?说到底,是旅途的驿站和他有一颗悲悯天下的心成就了他。
4传说,明太祖一次在御河边钓鱼,半天也没钓到一条,心中颇为不快。这时身边的文学侍臣解缙灵机一动吟道:“凡鱼不敢朝天子,万岁君王只钓龙。”马屁拍到妙处,龙颜大悦。明清文化专治到了极点,诗人就是如此可悲,在某种特定情况下你不得不先出卖自己的人格,才能求得生存。明初,比解缙才高的不乏其人,如吴中四杰的高启、杨基、张羽等,不是因刚直不阿成了刀下之鬼了吗?所以,诗人为了生存,有时也要讲究韬略,先要保存自己,然后才能求发展,连鲁迅也不主张硬碰硬,与腐朽的统治阶级斗争也须讲策略。如果解缙也如太白一样,傲岸不羁,他能活到后来主持编撰震惊于世的《永乐大典》吗?明清的文化人就在这种政治的高压中的一丝裂缝中求得生存,在这种环境下的文化人格显然是病态的,不健全的。所以明清小说、金石、考据等学大兴,与政治态势不无关系。但这种政治气候下绝对出不了真正的大诗人。一个人格完善的诗人,绝对需要汉唐盛世那样的气魄和度量,允许心灵的自由翱翔和个性的恣肆张扬。因为诗说到底是生命的惊叹号,不能有半点虚伪假冒伪劣。诗意的萌发,诗情的勃郁,有如沧海之日出,华山之云涌,是容不得任何遮拦的。李白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而金圣叹因文庙案牵连被押刑场时大呼死亦快哉!就可以看出明王朝的衰微背影。如今,一个连“自由”、“钓鱼岛”这样的字眼都已经成为敏感或禁忌语,而不让诗人们畅所欲言,试想,这样的网络诗诗词论坛能造就优秀的诗人吗?同样,一个让诗人谨小慎微,生怕因文得祸的文化专治时代,怎么会涌现大诗人呢?
5“烈迹偏从劫后存,残碑血泪已无痕。依庸堂外书声朗,好慰东林志士魂。”这是余前年游无锡东林书院时口占的一首七绝。走进书院,这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名联不觉萦绕心头。顾宪成和东林士子们留给后人的是中国文人那种积极入世,正直伟岸的人格精神。而正是这种以天下苍生为已任的强大人格力量在残阳如血的马蹄中气贯山河,支撑起明末清初一大批雄姿英发的柔弱士子,是他们书写了这一历史时期的辉煌底色。山河破裂,民族危亡,东林士子们挺身而出,他们大都壮烈牺牲,血染东林书院和江南河山。左光斗的气节直接影响了其学生史可法,而史扬州喋血又震撼了几社的领袖陈子龙。受东林影响的后世文人没有不爱国的,这已是历史公论。后人哀之而鉴之,不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6中华诗词的长河中有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就是有的诗人只因一、二句仅存的诗句而名扬千秋,宋代黄州诗人潘大临便是典型。一次,诗友谢无逸来函询问潘最近有无新作。潘复信说,秋天的景物,处处都是佳句,可惜被俗气所遮。昨天小睡,听窗外风雨声,在壁伤题了一句“满城风雨近重阳”,正要往下写时,被突然而至的催租吏打断了兴致,再也找不到感觉续上了,只有这一句寄上。潘是不幸的,但也是幸运的,在诗国的长河中人们记住了他。好诗何在多,一句便足矣!
梨园诗话之七
1论诗有性灵说、神韵说、肌理说等理论,余《梨园诗话》中论诗力主人格说,没想到此论遭到某些网络诗词作者的大力反对,甚至认为汪精卫的诗比陈毅的还好,诗和人应分开来看。余深忧之,故有“大书志士忧时泪,人格高于诗格长”之感,因此草成一律以为警醒:“茂林修竹染秋霜,金石图书满院香。吞吐百家求妙谛,贯通万物著文章。清风一缕胸中出,浊浪千层画上藏。自古诗词非小道,要将人格大张扬。”
2个人英雄主义的时代已经过去,中华诗词的发展更需要各级诗词组织、诗词报刊和网络诗词论坛、网络诗词作者的共同努力和参与,这是保证中华诗词走向繁荣的不竭动力和永恒的源泉。但遗憾的是,各级诗词的领导层和具体管理者少有介入网络者,中镇诗社是个典范,值得中华诗词学会在各级诗词组织中推广。另外,九州诗词也作了尝试,在网上建立了一个免费的自助网站。但因经费、人员的不足,而难以为继。网络诗词作者又很少介入当地的诗词组织活动中,或是加入各级诗词组织。这两方面的力量还需要融合,诗词组织中各级领导老领导居多,年青力量须加强。建议网络诗词作者可考虑加入当地的诗词组织,向有经验的老同志取经。诗词报刊也应大力宣传青年诗词作者,在这方面,首推广州的《诗词报》做得比较好,她们专门开了一个《新花集》用来刊发30岁以下诗词作者的作品,为新人脱颖而出创造了有力条件。中华诗词学会2002年底在北京也举办了首届青春诗会,但入会者不多。他们的作品集中发表在2003年第一期的《中华诗词》上,并配有小照和简介。可惜的是这项活动没有得到坚持,而且网络诗词作者中优秀者大有人在,他们的缺席,使得首届青春诗会的代表性也缺乏完整。
3白草屋主在读《梨园诗话》有感后回贴道:“实际上,古人己说过,诗言志,此志者,正谓人格也。”假面人道:“有人格自有诗格,无人格纵有诗格亦是卑格抑或假格。”虔青草更直接地表明自己的观点:“诗言志,诗映人,要想写出好诗,必先做好人。”门外行人道:“其实,自古以来诗品高于人品的所在多有,只是臭名昭著如汪逆,就算是再好的诗也没有必要去称道。”写诗就是做人,必先做一个大写的人,而后才能做出大写的诗。诗格与人格是统一的,人格决定诗格。
4市场经济呼唤诚信,而今日不少国人缺少的就是这一点。诚信是立足之本,对诗人来说更不可无。写诗如同商海博弈,诗人不仅要充满激情,而且要有勇气,对看准的目标要坚毅执着,有坚忍不拔、百催不毁、屡挫屡战之精神。有所不为,然后才能有所为。在行进途中,为了追求远大目标的实现,更要善于观察和判断,及时取舍和放弃,从而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理想。“路漫漫兮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漫漫诗途中,最重要的要有上下求索之志和一颗平常心,理性地对待坎坷和挫折,善待途中的一切人和事。因为诗人也是平常人,要始终抱着一颗平常心。非淡泊无以明志,不宁静无以致远。诗人只有拥有一颗平淡之心,然后方能有不平淡之文字。
5网络诗词论坛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成蓬勃之势,并被越来越多的诗词作者所接受,已经成为融入诗词作者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成为诗词作者学习、创作、交流、点评的一个重要舞台。网络诗词论坛里涌现出了不少优秀诗人,如落草堂主、张卫国、南宫灵鹫、田牧、潘乐乐、无为斋主、梅庐、白草屋主、李大白、长杨散人、长安浪子、碰壁、熊东遨、书生霸王、孟依依、雪影梅花、紫竹玉箫、觅音、思凡、昆阳子、独孤求醉等等。他们有的兼诗词创作和点评于一体,有的自办网站,有的在网上创作的同时还是当地的诗词组织的骨干,还有不少是各大网络诗词论坛的斑竹,他们为中华诗词在网络上的发展和壮大作出了很大努力和奉献。
梨园诗话之八
1搜狐古风雅韵有诗友戏作《古风英雄传》,将余列为五虎将之首――豹子头林冲,一笑!余不过一普通诗词爱好作者而矣!安敢望禁军教头之项背?
2余为某论坛斑竹乃岸芷汀兰所邀,因对诗词作品看法不一致,余点精作品常引起争论,赞成者反对者几半之,此亦保守与创新之争也!而岸君以为慧眼识人!曾曰:“吾没看错人也!”余惭愧,惟努力耕耘,以报知遇之情。任凭非议上下,余不予理会,依然我行我素。时紫竹来诗韵,余对其曰:“斑竹做与不做何干也!但求表达余真实看法矣!”紫竹曰:“若连作品点精都处处受制约,此种斑竹不做也罢!”余深以为然也!
3胡马者,乃北大徐晋如也!喜其“历朝第一伤心事,最是文人不自由。”因为语多激烈,被北大中文论坛所封。而汪精卫乃一代大汉奸也!新浪风赋比兴论坛诗人半个却曰:“志士可变懦夫,盗贼亦可转做英雄。焉知当年从容作楚囚的汪氏是欺世呢?”此语一出,讨伐声大起,但亦有和者。难怪汪精卫大作常在古风等论坛上被转贴,并被某些人广为传之。所以赵薇着日本军旗装,不仅毫发无损,反经此爆炒,名气与腰包俱鼓矣!而韩国某明星因拍摄慰安妇被国人弃之。诚徒今日某些国人方有此之举也!诗人也为此语,悲夫!
4李大白诗词纵横开阔,同搜狐古风东篱、南唐后主、愁心月等敢于正视社会不良现象,直面严酷的人生,而诗词又多以今语为之,晓畅通达,余虽不能至,素仰之!月初,忽逢大白在故园荆楚在线诗词格律论坛同为版主,真荆楚之福也!余受教之机大增矣!东篱的《民工泪》、愁心月的《秋风长歌》、南唐的《杂咏社会怪现象》等诗歌,真今日之新乐府也!读来,拍案惊奇,不亦快哉!
5余与书生霸王在qq上曾有一面之缘,后有相逢与搜狐古风和桃源论坛,喜读其诗!书生诗有杜老风致,多伤时之作!余叹服!但不喜其霸气矣!
6余自十三岁记日记,十七岁学诗,至今十五年矣!初,好作新诗,亦雅好金石书画,习柳体,临摹介子园、荣宝斋等画谱,镌刻也偶一为之。及投笔从戎后,好读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古典诗词、金庸古龙诸作。利用闲暇,周游华夏,搜罗典籍,几半九州矣!虽获益颇多,然检点行藏,不禁长叹一事无成两鬓霜!书城里,惟有诗酒伴平生矣!
7中国诗人网古风悠悠红楼结社论坛有自号逍遥词客者,喜古典诗词,但不喜古典诗词的格律束缚人,故自创一种无格律的词,美其名曰逍遥词。其词论坛斑竹月白风清评曰:“情真意切”,颇多可观也!能创此种逍遥词,诚不易也!余虽不能,但甚欣赏之!
8学业有先后,术业有专功。学诗无论长幼、尊卑、地位等,但心有灵犀矣!推重的是诗歌的境界和社会意义的大小,即诗质的高低。
19学诗者,既不可盲目崇拜某个名人,但也不可肆意贬损某个名人。在中华诗词论坛上看到有些诗词作者极力贬低叶嘉莹女士的绝句十首,感到非常可笑!没有仔细了解叶其人,随意曲解其诗,如同盲人摸象。如今的不少所谓网络名家不过是网上资深者而矣!真正名家,还尚须岁月的洗礼,烈火的烘烤,能最后结晶者方可称谓名家矣!
10书生霸王曾曰:“碰壁之流,皆不知诗。孟依依亦然,唯其早年小令尚为可取。”余以为书生此言缪矣!碰壁、孟依依诗有可观处多也!
11菊斋磨镜生回《梨园诗话》有一则贴曰:“作诗不是雕刻,诗歌本身也不是艺术品。”此论不敢苟同。诗词自然不同与雕刻艺术,但也要反复推敲啊!古人尚有“两句三年得”、“十年磨一剑”之叹,何况今人乎?好的诗词作品难道不能作为艺术品来进行欣赏吗?另一贴曰:“说实话,今天真正懂格律的恐怕一个也没有了!除非穿越时间隧道。”此言差矣!唐诗宋词如一座辉煌的宝库,有我们取之不尽的财富,也是我们学诗填词的最好范本啊!平仄、押韵等诗词的外在规律不都有典籍可查吗?我们要的是与时俱进,不是全盘否定前人,关键是诗词的内容和境界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把今语、今时、今人、今事、今情写入诗词,自是当代诗词矣!何必又为这些外在的形式费口舌呢?
12磨镜生又有则回贴曰:“对于很多初学者来说,斑竹的话就是圣旨。”君非初学者,又安知其意乎?偶添列七家旧体诗论坛斑竹,据我所见,倒是不少的初学者要打倒孔家店呢!网络诗坛上,特立独行,标新立异者多矣!如今早非文革年代,斑竹不过是在论坛的百花园中上为大家服务的一名普通园丁矣!余行走众多论坛,网络上江湖纷争不已,从未见有初学者拿斑竹话当数,何况圣旨?别人的意识岂是斑竹所能左右?倒是不少斑竹努力向大家学习。斑竹的能力和作品不一定比初学者强,学诗无先后,能者为师。初学者倒少束缚,作品易自出新意,虽格律多误,但不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作品就出自他们之手。
13不少网络诗词作者“眼空一切,目中无诗。”不读古今中外诗词,却大论诗词创新之道,真如小儿作游戏也!玩玩而矣!如此作者,难入诗词之道矣!何论其作品乎?
14搜狐古风晓寒深处读《梨园诗话》有回贴曰:“侠之大者,为国为名;同样,诗之大者,先忧后乐。养浩然之气,吐金石之音,不亦宜乎!”此论深和我心,可为余之座右铭也!当书之壁上以为警钟。

梨园诗话之九
1网络诗词论坛同诗词报刊相比,发表作品的门槛大大降低。在论坛上,任何作者只需注册、登录,就可以在该论坛上发表大作了。而诗词报刊却要对来稿进行筛选,不合格律押韵等作品均会被淘汰。与之比较,二者各有优劣。网络诗词论坛对普及诗词,让大众接受诗词非常有利,也是非常好的又一诗词阵地和平台。但因为作者众多,泥沙俱下,质量也参差不齐。偶有闪光之作也容易被立即刷新,从而被斑竹错过,遗珠之憾常有之,这也是网络诗词论坛给广大诗词作者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难以克服的一大弊端。
2同一首诗词作品发表在不同的网络诗词论坛上的命运常常不尽相同。在某个论坛可能会被斑竹固顶,点精,被读者叹为佳作!而在另外某个论坛可能会被斑竹和读者狠拍砖头,甚至被剐得体无完夫。这种情况,不独吾本人常遇到,相信不少作者都有体会。这就涉及到对诗词作品鉴赏、品评的审美课题。由于每个论坛的宗旨和每个斑竹、读者的观点、学识、审美观、价值观等等的不同,从而造成对同一诗词作品的不同看法。所谓诗无达诂,自古宜然。在桃源深处文学网站原创诗词论坛就有号挥剑决浮云者,发出了“一诗三评,不知何从??”之浩叹!
3任何网络诗词论坛,应该在针对诗词作品的鉴赏、点评上具有某些共同点。那就是“抒人间正气,歌时代强音。”紧贴时代,讴歌生活中的真善美,关注社会弱势群体,鞭挞社会丑恶现象。在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下,鼓励诗词作者锐意探索创新,勇于标新立异。
4余虽然论诗力倡“人格说”,主张学诗者应先学做人,但是对于诗词作品的艺术性而言,当然不可因人、宗旨、风格、流派等而异,要抱有唯物论一分为二的观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蔡元培当年主持北大,治学上力主“兼容并包”,不仅邀新派陈独秀到校主办《新青年》,也聘请旧派林琴南到中文系任课,使得北大成为学术的中心,成为千万学子向往的摇篮。作为诗词评论者和读者,理应具有蔡先生的胸怀。
5作为诗词作者,不仅要特别重视诗词的外在艺术形式,更应该充分关注如何体现诗词的艺术内容,如何使得形式和内容达到高度和谐统一,从而更好地表现诗词的“兴、怨、观、群”功能。
6诗词讲究语言的精炼和简洁,言简意赅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清人许印芳在《与李生论诗书跋》中说:“学者于一切陈腐之言,浮浅之思,芟除净尽,而后可入门径。”大话、陈言、俗套、平庸等不利于诗词发展的东西都应该删除。余论诗词,倡导用诗词表现崇高人格和真实感情、个性风采,总之,提倡“真诗词、大诗词”,即用自己的真实感情,用诗词的语言、笔触广泛地涉及,描写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生活无处不有诗意,主要在于我们是否用一颗诗意的充满爱意的心灵去打量这世界。对于我们的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缺少用诗词表现的手段。
7网络诗词论坛上,不能说没有好作品,只是相对稀少而已,然而好作品常常却被浩如烟海的非诗和假冒伪劣之诗淹没。是金子总会发光,时间自会去伪存真,去劣存精。以当今网络诗词之高产,再加上全国各级诗词组织主办的诗词刊物和民间诗报刊上发表的作品,以及个人出版的诗集,一年下来保守估计不低于百万首,远远胜过全唐诗、全宋词之总和数倍。这之中,只要留下千分之一的精品,也就无愧于历史了。所以,余认为作诗词还是以质胜为上,不可以数量傲人,当然才气大者另当别论。
8司空表圣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此天赋之论也!扬子云曰:“读千赋则能赋。”蘅塘退士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此学力之究也!余曰:“人格高于诗格长。”此人格之说也!三者虽各有侧重,但却是有机联系的一个整体。而余以为,凡治学,当以人格为先,然后才是天赋、才情、学力等,循序渐进,方可得诗词之真谛。
9网易古风雅韵论坛有修理地球者,倡导“二十一世纪诗词”之概念,余深表赞成。生活在二十一世间,就应该写二十一世纪的诗词。而如今网络诗词论坛上不少作者热衷于表现自己个人情感,无病呻吟,怀才不遇,平庸颓废,崇古摹古拟古,步韵次韵,唱和应酬之作泛滥。这些都是与时代精神不合,“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这是历史的呼唤,也是时代的要求,而这也正是我们二十一世纪诗词人所努力的方向。

梨园诗话之十
宋人姜夔在《白石道人诗说》中有言:“不知诗病,何由能诗?”唐人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凡人为文,私于自是,不忍于割截,或失于繁多,其间妍媸又自惑,必待交友有公鉴无姑息者,讨论而削夺之,然后繁简当否得其中矣”。当代诗词刊物和网络诗词论坛上不少诗词作品都有或多或少的毛病,有鉴如此,《中华诗词》专门开辟了一个诗词病院的栏目,邀请熊东遨先生主讲诗词医案;另外,在搜狐古风雅韵论坛上,有南唐后主者开了一个专楼《他山庐-古风诗词苑病院部》,这对初学诗者都非常有益,从中可以体会到如何学、写、品诗的方法和步骤。这里,余就当今诗词作者身上存在的一些毛病,简单分析一下。
1根基浅薄。学问不精,格律不通,附庸风雅,所作之诗词,晦涩朦胧,不知所云,而不少论者却视为好诗,此一病也!清人李沂在《秋星阁诗话》中说:“不能自知其病,必资诗友之助。妆必待明镜者,妍媸不能自见也。特患自满,不屑就正于人;病不求医,必成痼疾矣。”这就是常言道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因而求助于方家能手,这就需要中华诗词学会和各网络诗词论坛斑竹和诗评者加以良性引导了。
2境界不高。思想贫瘠,人格卑下,空在论坛上大发牢骚,更有甚者,有的作者相互发贴口诛笔伐,有的论坛对持不同意见者动辄警告、削减威望、封杀ID,行专治集权于一身,吹嘘捧场之言流行论坛。古风论坛潇湘馆有社友张丹枫者道:“几年下来,觉得网络诗词最大的好处是百花齐放,风格各异。最坏的坏处就是容易拉帮结伙,勾心斗角,完全没有古代学人的那种精神素养。几年前,一直到现在,似乎这种情况根本没有改变过。”
3玩世媚俗。诗词界“假、大、空”盛行。点评他人之作,多是假话、套话、空话、大话”,或是附和他人,没有半点自己主张。写诗词目的不单正,沽名钓誉者有之,投机取巧者有之,修身养性者有之。以诗词媚取权势,颂扬领导,歌功颂德之作大量充斥诗词刊物和网络诗词论坛。不少诗词作者和某些诗词论坛、地方诗词团体志趣不高,人格平庸,不管人间风霜雨雪,炎凉冷暖,躲进小楼成一统,不管春夏与秋冬。只是津津乐道于小圈子的你唱我和,互相吹捧,拉关系,搞派别,缺乏新诗词、真诗词、大诗词的概念。
4缺乏文采。行之无文,流之不远。诗词首先是语言的艺术,然后才能讲到立意、境界等。如果用词造句粗鄙不堪,了无诗意,或是胡乱拼凑,以先锋前卫自诩,在读者看来,不是千人一面,就是莫名其妙,不知所云。
5浮躁肤浅。王朔的“痞气”盛行。不少诗词作品缺乏思想性,虽然有的艺术性不错,但却如无骨之柳花,无根之浮萍,虽是好看,终不禁风。作品缺少对社会、对人文的关怀和批判。对历史人物和现实人生,不分青红皂白,怀疑一切,打倒一切,以“痞气”对待诗词创作,自以为是,容不得别人的半点批评。再有不少诗词作者为了交谊和学习,步韵唱和不断,简单追求作品数量,敷衍和潦草之作充满诗词界上下。
6出手快捷。一篇诗词作品还没有推敲好,就匆忙往论坛张贴。说是为了交流学习,其实何尝不是急功近利的表现。作品的好坏还是内因起决定作用,而外因不过是推动内因发生变化而已。如今网络上学诗词者不少人却是本末倒置,颠倒顺序。前人写诗,尚且有“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佳话,有“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典故,有“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的庄重,有“千金不能易一字”、“无一字无来历”的讲究,这些对于今天的网络诗词作者来言,记得的似乎不多了。
7忽视修改。旧诗不厌百回改。宋人笔记记载黄庭坚曾得宋子京《唐史稿》一册,“归而熟观之,自是文章日进。此无他也,见其窜易字句与初造意不同,而识其用意所起故也”。对于网络诗词初学者而言,也应该学习黄庭坚,用心从前人的改稿中贺读者、斑竹等的点评里“识其用意所起”,并由此窥探而进入诗的门径。当然修改也因人而异,改诗也是千差万别。改诗难于作诗。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改章难于造篇,易字难于代句。”别人的点评、修改意见不能所就一定胜过原作,但这却是我们提高诗词创作的重要手段。
8诗评缺位。网络诗词这几年飞速发展,对中华诗词的“飞入寻常百姓家”起到了最好的普及作用。然而在《中华诗词》等全国众多诗词报刊上却看不到关于网络诗词的点滴报道、诗词和评论。中华诗词学会作为全国性的诗词组织,在这一方面严重缺位实在不应该,如何加强对网络诗词论坛的引导是该提到学会议事日程上来。古罗马文艺评论家贺拉斯在《诗学》中曾用“刀子”比喻文学创作,用“磨刀石”比喻文学批评。他认为没有“刀子”就不需要“磨刀石”,而有“刀子”就必须要有“磨刀石”。“磨刀石虽然切不动什么”,但却“能使钢刀锋利”。这就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诗词创作和诗词批评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纵观诗词界,不论网上网下媒体,陈良运先生曾说当代诗词批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滥、俗、滑、浅比较普遍地存在”,“鲜见透彻骨髓的针砭”。从诗词界现状中我们要及时反醒,并让诗评及时到位。余以为,网络诗词论坛作为诗词界的生力军,评论不能长期缺位,他呼唤中华诗词学会加大力度对她的关注。比如可以在《中华诗词》刊物上开辟一个网络诗词选评的栏目,适当引导网络诗词的健康发展,这是中华诗词繁荣普及的重要力量。作为评论者,在诗词评论上也要高瞻远瞩,与时俱进,实事求是,有的放矢,与人为善,不可感情用事,肆意吹捧抬举某个诗词作者,也不可随便贬低某个诗词作者,要言之有物,行之有文,不可空洞说教。
总之,针对以上几点毛病,当然得想法如何治疗。对症下药,无病强身。说到底,就是诗词作者要不断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和人格磨练。毕竟,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路了。诗词作者要认真看待评论,并时时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随时检查自身不足,有针对性地对弱项进行补习,不怕人家批评,要把批评引为自身前进的动力,看成自己诗途上上升的阶梯。在学习各种文化知识的同时,最后也坚持锻炼身体。作为诗词作者,也应该具备良好的体能素质。身体和心灵都健康,对诗人尤其重要,二者不可缺一。李贺27岁早死,这与身体差,缺乏运动不无关系。只有身体健康,才能更有精力对待诗词作品中的漏洞进行修补,毛病进行治疗。身体的好坏也会影响到诗词的创作,以及波及到对社会人生等的看法的不同。所以,余主张,诗人在创作的同时,也应该加强对身体的锻炼。

梨园诗话之十一
1某论坛有首词,被斑竹点精,赞者多多,而批评寥寥。余一日阅之,发觉有数十处“平仄不对,该仄处却平,平处却仄”,便回贴道:“不和律处多也!”立即有某应道:“我怎么没看出哪里出律了呢?”余遂将字一一列出。学词者自然要以词谱为准。不以辞害意,偶有出律,未为不可。但此词不足50字,就有多处失律,而又被推为初学者学习之范本,须仔细推敲了。固推精还是慎重为妥,形式与内容还是统一协调的好。如果多处不协律,不如分行发在新诗论坛,何又妄求风雅,发在旧体诗论坛上呢?汪国珍就曾以词牌名写过不少诗,但大家都以新诗视之。
2某论坛有词被回贴道:“多有失律!”该词作者道:“不知道这个词谱是谁编的,如果是清朝人编的,宋朝人就惨了!”三山道:“此人之说谬矣.词本有乐,柳三变,姜白石,周美成皆通音律,故可自度曲,创曲.南宋以来,知者渐少,宋亡,张炎辈尚知,其后音律失传.失传以后,后人只能根据当时的作品,推断平仄,不复以歌填词.所以,清朝人只能编词谱,而宋人但晓音律者自能填词,不必词谱.”百花齐放亦道:“元明以前是没什么词谱的。后人的词谱是根据前人的作品总结出来的一种大致的规律。前人填词,常是自己的作品都和自己的作品不同格律。”此论深得吾心。
3生动的语言,崇高的境界,真实的情感,严谨的格律,优美的形式是构成诗词佳作的五大要素。如果把诗词比作美女,那语言就是其脸面,境界就是其思想,情感就是其眼波,格律就是其身材,形式就是其着装。诗词中的语言、格律、形式只能构成诗词的外在状态,而境界和情感才是诗词的灵魂所在。
4某诗词论坛上有某作者所选《网诗掘英(七绝)》数卷,一时回贴者甚众,有某某道:“就冲这题进来看了2卷,粗挑平仄不谐有失粘对的几首贴如下,以见选诗者之粗糙,非有意揭诗作者之短处。《咏桃花》:“灼灼先发一树明,春风笑我最多情。此身只许春风老,未许人间轻薄名。”《爆 竹》:“囊中久处未曾鸣,孤愤积来不可平。蓦的火发平地起,也向青天叫一声。”《记梦中景》:“十年重见又重分,送行怎不怆心魂!送过荷塘三十里,一步一朵一凋零。” 《洞庭湖》:“岳阳楼外雪半收,和风拂柳欲何求。枝头点点新颜色,染得春心荡漾不?” 《因9.11事,致网上泛言人道、同情美国者 》:“神州无处起沉疴,狐死兔悲意若何?我是民族主义者,请君莫唱国际歌!”该选诗者应道:“阁下只看到格律,忘了情趣意境,譬如看人就是以貌取人,以什么辈分什么教授什么地位看人一样。我敢说我选得上面的任何一手都胜叶老(叶嘉莹)的十倍。就事论事,没必要嘴巴夹沙,做人身攻击。”某某又道:“七绝自有称之为七绝之规定,格律是其一大标准。既然题为《网诗掘英(七绝)》,则选诗时自然要以七绝之标准来选,何况是“掘英”?某粗挑平仄不谐有失粘对的几首,以见选诗者之粗糙,与人身攻击自是无涉。选诗者选诗粗糙,人指其过不受不算反而说是人身攻击,自是有目共睹。”此人所言极是,余赞成之。选诗者妄言:“我敢说我选得上面的任何一手都胜叶老(叶嘉莹)的十倍。”真浅见也!贻笑大方矣!有友问余:“此网诗精品乎?”余曰:“此选者自认之网诗精品也!但能为此诗选者,诚为不易,不失为一家之言也!”学者可以借鉴,但不可学而习之也!雾失楼台所论极为公允:“我想,贴子本就是他一人的看法,应非代表什么机构做什么权威的评判。有不同意见,能题出不同看法,大家互相研讨,是好事,也不必因为没选谁选了谁而气不平。对我说来,能方便地看到一些别人的优秀作品,觉得很实用。”
5有东湖居士者以《西安旅游诗一组》在某论坛申请入某诗社,其一《题西安古城门 》:“苍茫日照古城门,此地曾留汉将魂。 几个老人闲弈子,一杯茶水近黄昏”,其二《登西安鼓楼》:“王气千年绕鼓楼,登临极目白云悠。纵横大道通南北,紫禁城中百姓游。”一得愚生、狂醉卿卿、坐看云起、藉舟阅后均积极推荐为社员,独有版主某某者认为“这个不能推为社员”,居士本为学而来,却被拒于千里之外,并言之凿凿道:“格律问题是老生长谈,先不说了。作品数量多多,可谓诗思敏捷,但多是顺口而来,有些更象老干体。有些思路时有灵动之处,但语言稚嫩,功底谈不到。我是实在憋不住才说出心理的真心想法,无意与楼主为难,也不想让什么人难堪。得罪之处实属万不得已。”如此道来,如同雾水,让人不明所以。格律问题?何不举一、二例子明示?何谓诗思敏捷?顺口而来吗?没有真情实感,作者之诗思如何顺口而来?既然顺口而来,怎又更向老干体?老干体格律可是非常严谨的啊!语言稚嫩,如何稚嫩却不言明,让人费解。如此版主,让人信服乎?难怪此诗社人气萧条呵,原来有此等人掌控诗社,悲莫大矣!就诗论诗,得罪谁了?让谁难堪了?如此言论竟然出自版主之口,乌乎哀哉?另一版主折中道:“既然有异议,那么先加为准社员。”故余劝此居士:“此社无容人之量,诲人不倦之意,不入也罢!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网络之大,何处不可容身?”东湖居士亦无留意,遂申请退出某诗社准社员资格。
6陈毅《梅岭三章》有“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这是1936年冬陈毅率领新四军打游击战时被困于梅岭有感而作。而汪精卫在此前有《狱中杂感》云:“煤山云树总凄然,荆棘铜驼几变迁。行去已无干净土,忧来徒唤奈何天。瞻乌不尽林宗恨,赋鵩知伤贾傅年。一死心期殊未了,此头须向国门悬。”因为两诗中都有“此头须向国门悬”,网上便有诗词作者认为陈毅抄袭了汪精卫的诗句,此论余不敢苟同。毛诗中亦有“天若有情天亦老”句,大家知道这是李贺的原句,但没有人会认为主席是抄袭唐人。而对陈毅却如此苛刻,让人费解。此时汪精卫也还未沦为汉奸,不失为一位有影响的政治人物。陈诗借鉴汪诗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何来抄袭之说?正如孔子所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是我们做任何学问都应该坚持的原则,也是我们网络诗词作者学习、创作诗词的方法之一。

梨园诗话之十二
1、古体诗是指唐代以前的诗歌的总称。古体诗同近体诗相比,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前者除押韵外,不受其他格律束缚,而且形式灵活多样。诗人们在创作时非常自由,想象创造的空间广大,如天马行空,行云流水,少羁绊约束。从句数、字数来讲,古体诗不仅宽松,限制少,其长短也随诗人信笔驱使,行于其当行,止于其当止。诗之长短,句之增减,无定格可循,完全在于诗人的诗兴所至。古体诗从声韵言,不讲平仄,对仗,押韵可通押,也可数韵通用,还可以随意转韵,换韵。诗可以用对仗,也可不用。随物赋形,随笔赋彩,如水之行止,无规律可守,全在诗人意以驭之,气以运之,笔以挥之。古体诗颇类似今之新诗,易学难工,易写难精。在不仅关乎才力、学识、阅历,更在于诗人之性情使然也!观今之中华诗词传统刊物和网络诗词论坛,古体诗认为诗人们广泛喜好采用的诗体之一,其中不乏佼佼者,如《九州诗词》的顾问刘征先生,还有余所认识的华中科大的王文英教授,以及网上结识的中国诗人网古风红楼论坛的右文斑竹等等。
2、“犯孤平”一直以来被诗评家认为是格律诗之大忌。今日网络旧体诗坛上,不少论坛斑竹亦持此为不二定律。余对“孤平”向不留意,认为诗兴所至,安能斤斤计较于个别字出律乎?自己格律诗中常有犯之,每被资深网上斑竹指出,亦不以为瑕疵。对“犯孤平”乃诗病之一说,余主张废除此一说。余认为,我们不可过于泥古。关于“孤平”一说本身就值得商榷,推敲。“孤平”说的是格律诗中某一句里只有一个平声字,若这一句包括韵脚已有两个平声字,就应无“孤平”存在了。所以古人的论调不足以为戒律。格律诗之所以有“孤平”一说,余以为前人主要是从音韵上考虑落脚的,与其内容无关。如果一句诗中仄声过多,而平声字只有一个,那音节上读来就缺乏抑扬起伏错落之感了。古代诗歌可歌之,而今天只有诗了,歌却随历史的足音远去,词也是一样。“孤平”是后代诗论家的个人看法,格律是为内容服务的,一条格律是否合理,要具体到诗的那个时代去分析。诗律当随时而变。不合客观规律的诗律就应淘汰,前人的诗律理论不合时的,我们今天的网络诗词作者就不该全盘照收。如果我们不能逾雷池一步,那岂不作茧自缚,画地为牢,拘泥于前人而不敢突破,那岂不仰古人鼻息?如此怎能让今天的旧体诗更上一层楼呢?“犯孤平”对于今天的网络诗作者来说,没必要如前人那么一丝不苟,大可砸去枷锁,破茧而飞。
3、作为旧体诗词作者,写格律诗词时都明白句末最忌出现三平尾或三仄尾,再就是句中出现平仄声安排不合律或是句中出现不合律的字,当这些情况出现,也就是诗论家所谓的“诗病”,则必须在本句或对句采取手段进行补救。余认为,“拗救”归根结底只是格律诗的一种方法,并非有拗必救。如果补救不了,大可不必去救,不妨大胆突破。诗人要善于灵活处理,不以律害意,因律而迁就格律是不明智的选择。写诗时当以内容为上,形式次之。
4、不少网络旧体诗论坛上论诗者,点评诗词时常从字、句入手,对照格律,常曰“某字出律”、“某字仄声宜平声”,却不从内容着手,全局观照。好比论人,不重神韵、气质,只看衣冠。如此论诗,岂不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一首诗词作品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其思想内容境界,而非外在形式格律。
5、但愿骚人抒已见,不拘一格作新诗。古今不少诗人创作格律诗时,常常突破格律的范畴,自由抒写,不计平仄,粘对等清规,但句数和押韵却没有改变。这种诗体被诗论家称为“变体诗”或称“拗体诗”。对于这种“变体诗”,前人认为这非诗之主流。余认为,对于“变体诗”我们要鼓与呼!要鼓励诗人们多作变体诗词。如李白的《静夜思》、《山中问答》、韦应物的《滁州西涧》、杜甫的《月夜》、崔颢的《黄鹤楼》、姜夔的《疏影》、《暗香》、《扬州慢》等都是此中代表作。如杜甫等诗人不仅精通格律,而且是其楷模,但他们并非格律的奴隶,当格律妨害诗的思想内容时,他们就勇敢地冲破籓篱,另起炉灶。在如今的网络旧体诗论坛,我们应欢迎各种变体诗词,实验诗,自度词等。没有这些变体的存在,中华诗词怎能有长足的发展呢?唐诗宋词元曲就是典型的诗之变体。要推陈出新、与时俱进,中华诗词才能获得更加广阔的生存空间和无限的光辉前景。
6、诗之有格律,如人之有华服。诗之格律是使诗之形式更加完美,人之华服是使人之外表更加美丽。但诗之格律不能取代诗之内容,如人之华服不能代表人之思想一样。光有鲜美的华服,而无高雅的气质,腹内原来草莽的人,相信没有多少人会欣赏,而诗亦然。
梨园诗话之十三
1、对于网络诗词作者而言,继承古典诗词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和方式,是为创新作素材准备的。写诗词的关键在于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抒发作者的喜怒哀乐。诗词的本质在于抒情。所谓诗词“能助国家走向振兴,也能促民族趋于衰微……”。(《中华诗词》2005年第2期《当代诗话-大题小作》)这种观点显然将诗词拨高到政治的层面了,片面地夸大了诗词的功能和作用,实在荒谬之至!不仅对诗词界贻害无穷,而且容易误导了广大的诗词初学者。难怪“政治诗词”类的老干体盛行,这与此种诗理论的支撑是不可分的。对这一歪论,我们要有清醒的头脑,正确的诗词理论认识,不要被蒙蔽,以免走上诗词创作的误区和不必要的岔道弯路。
2、就诗词创作来讲,形式上的创新同内容上的创新同等重要。诗词如同绘画一样,她的构图、色彩、线条等外在形式比其表达的思想内容更为人们关注,更值得我们仔细推敲和琢磨。诗词是一门语言艺术,其形式不容忽视。当然好的形式是更好地为其思想内容服务的,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内容也影响形式,互相起作用。在诗词创作实践中,不但要学会运用前人的创作经验和表达手法,更要师前人之心,而非前人之迹,在前人的基础上开疆拓土,开辟新的形式,更好地表达前人所未曾表达的内容,以便为现实服务。
3、诗词格律是历代诗人们在创作实践中逐步得出来的经验总结。她同任何事物一样,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无时不在变化着。在梨园诗话之十二我曾谈到当律害意时,不妨大胆突破“孤平”等某些无足轻重的格律约束。此论一出,虽然得到了不少网络诗友的支持,但同时也有相当数量的网络诗友极力反对,可谓支持率同反对率几乎各占50%,回贴争论甚为激烈。由此足见任何改革之艰难了,更何况由柳宗元、刘禹锡、王安石、张居正、谭嗣同等诗人们主持或参加进行的改革呢?其最后的流产与我们民族的这种墨守成规的惰性与保守势力的根深蒂固不无关系。
4、如果不遵守平仄、粘对、押韵等规律,那就不叫格律诗。我并非主张全盘否定格律,只是认为在大体遵循的情况下,在某些方面当束缚过深,不适宜表现我们的思想感情时不妨突破之。而有的网络诗友认为我的观点“有些过分”,实未细察我意。格律可以突破,但不可全部否定。全盘否定格律,也就否定了旧体诗,这种观点是非常有害的;但若全盘肯定格律,这种观点也不足取。对历代诗词家和诗词作者来说,在诗词的创作征途上,“师古”是必经阶段。但如何“师古”,历代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格律保守论”;一种是“格律革新论”。这两种理念代不乏人,不过在中华诗词逐步繁荣和复兴的今天论战尤为激烈。“我之为我,自有我在。古之须眉,不能生在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安入我之腹肠。我自发我之肺腑,揭我之须眉。纵有时触着某家,是某家就我也,非我故为某家也。”(石涛《画语录》)我们在诗词创作中要学石涛一样,注意吸收古人笔墨中有价值的东西,创作性地融入今日写作中来。要善于“借古开今”,而非“泥古不化”。
5、一个时代自有一个时代之诗词。今天文学上人们以“七十年代生”、“八十年代生”、“新生代”、“网生代”等来论某一时代出生的作家不无道理。纵观全国大大小小的诗词刊物和网络诗词论坛,充斥着浩如烟海的唐诗宋词的仿制品,甚至连语言词汇等也承袭古人。如同今人着古装说古语,却出入现代的都市街头,只会让人嗤之以鼻。我们不可能穿越时空回到盛唐隆宋,我们既然选择了诗词这种艺术形式,就要用其表达我们这个时代的现实和自我之心声。比如《有的人》的作者臧克家先生就曾说旧体诗“应该反映时代、关怀民生、学古防腐,删繁就简”,诗词创作要求新,臧老主张“三新即思想新,感情新,语言新。……固守陈规,不能新变,何以代雄?”任何艺术都有其个体性和独创性。专学某家诗风或是以某家诗风标榜自己我认为都不可取,诗词创作要向蜜蜂一般不辞辛苦,采百花而后成蜜。意从己出,落笔无痕。哪怕触着某家古人也不避之,毕竟人之思想感情千秋之下一脉相承。艺术贵在独创,诗词的出色也在于与众不同,她最忌讳模仿,更鄙弃雷同,千人一面之诗词有何意义呢?乾隆诗词作品上万,又有几篇流传呢?全民学诗的年代有何尝不是如此?我尊重、推崇能开一代新风的创造性诗人。
6、桃源论坛“彼岸诗社”主张“继承古典精神,反映当代生活。”其主持者倡导新国风,即“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所谓新国风,大略如此。”“新国风”这一“新”字好。新与旧,是对立统一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破才有立。余入彼岸,就是看重这一点。另外就是喜其批判精神。余之诗词诗话发于此论坛,每被社友批之,余不以为疵,反甚喜。其何故也?诗词若无批判之精神,安能望其进步也?
7、三月风论坛竹风诗韵版主阿二回贴梨园诗话之十二道:“读过楚兄诸多作品,格律上是严谨的,有主帖想法,正说明有见的。”我写诗词用平水韵已成习惯,但并不等于我完全认同平水韵。相反,早在2001年1月我在《九州诗词》第10期卷首语中就大力主张“本刊以“双百”为指针;以繁荣诗词创作交流,培养新人,推动中华诗词在新世纪全面复兴为宗旨;以不薄名人爱新人,不论资排辈。唯质取稿为原则。以抒人间正气,歌时代强音为主。所发作品讲求立意新颖、思想健康、语言流畅、感情真挚。提倡用现代口语、新词、外来语入诗。诗词创作要遵循平仄韵律,这是不争的事实。但为“诗词改革”推波助澜,为简化诗词创作难度,扩大诗词创作队伍,使中华诗词能早日飞入寻常百姓家,本刊主张平仄严守,押韵放宽。凡按现代汉语读音相近的字均可入韵。我们力争使本刊创办成为一个具有“五性”,即时代性、开创性、青年性、多样性、艺术性,能够吸引大众参与的独具一格的雅俗共赏的诗刊。”这是我主张押韵改革的先导。
8、平水韵形成于十三世纪中叶。金朝的王文郁在前人韵书的基础上删繁就简,并身体力行地刊行推广了《平水新刊韵略》一书,这部韵书只有106个韵目。不久,平水人刘渊在北方刊行《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分107个韵目。由于两书都与“平水”有某种联系,后人就称为“平水韵”。这两部原书早已失传,但其资料保存在了《佩文诗韵》中,自此“平水韵”通行至今,其缺陷越来越明显,显然不适应诗词创作自身的需要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古今语言语音变化之大,任何今人都会认同。但是在诗韵上主张改革的或保守的可说是势均力敌。中华诗词学会主张音韵改革,并在2004年第6期公布了《中华诗韵(十四韵)》,我认为是非常及时的,她将同《诗韵新编》等书一样对诗词创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9、关于旧体诗的诗体,同诗韵一样我也主张创新。鼓励诗人们努力在传统的河床上进行创新,以期涌现出新的诗体来,当然这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一部诗歌史,从诗体而言,就是一部诗体发展史。远古的《弹歌》是二言体,《卿云歌》是三言体,《诗经》是四言体为主,汉乐府多是五言体,到唐代出现了近体诗,七言诗盛行,词盛于两宋,曲繁荣于元,白话新诗滥觞于五四时期。古人尚且不断创造出新的诗体,为什么今日网生代的我们就不可以呢?自然,新诗体的出现不等于旧诗体的消亡,她们是共存共荣共发展的关系,只有不断进行改革、创新,才是诗词发展的源泉。

梨园诗话之十四
1、一个诗词刊物编辑或网络诗词论坛斑竹,他自己有可能写出让人称道的作品,但他在点评编选别人作品的时候,不一定会是一个好的鉴赏者,常常有可能将闪光的珍珠从手中滑落。
2、这个世界从来没有救世主,自己跌倒自己爬起来。在诗词写作领域,作品命运的主宰不是上帝,而是作者本人和读者。
3、诗人,要永远不能满足于现状,要不断地战胜自我,超越自我,要永远胸怀梦想,未写出来的作品永远都是最棒的,好诗总在下一首,更高更远更美才是你追求的目标。只有时刻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虚怀若谷,才不愧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诗人,其品德方可为后来者之楷模。
4、不论在诗词刊物上或是网络旧体诗论坛上,只要谈到押韵、诗体、格律等改革,便有不少人出来大呼祖宗之法不可变,并找出不可变之种种理由。他们宁可抱残守缺,萧规曹随,也不敢更不愿打破格律。如此保守,何来诗词的进步与发展呢?
5、果戈理有一句名言:“你的脸歪着,却责备镜子,这有什么用呢?”这是如今旧体诗坛上的某些人,怎么也看不顺诗词改革的根本原因,须不知这与唯物辩证法是背道而驰的,任何事物都是无时不在发展变化运动着,诗词自然也不例外。
6、诗词界有这样那样的组织,或以某刊物某论坛为核心逐渐形成一个个圈子,这一圈子与那一圈子之间又常常因某些诗词理念不一致而互相排斥。于是,这一圈子就渐渐缩小,或围绕QQ群论道,或在某一主贴下互相攻击,或是互相吹捧,或是在某会议上不点名批评某人搞小动作。这样离诗词之道愈远,离市井愈进,对诗词创作有百害而无一益。
7、余梨园诗话之十二、十三网上贴出后,因倡导“诗律随时而变”,即诗词改革引起批评之多,参与人数之众着实令人意外。而大家好象忘记了别林斯基说过的话:“在所有的批评中,最伟大,最正确,最天才的是时间。”
8、对于一位诗人而言,诗意地生活在市井乡村之中,行走在官场百姓之间,而且能一以贯之地坚持创作下去,直到生命的尽头,那我们可以说他的生命便是一首最好的诗,一首大写的人之诗。否则,不过是一个是到此一游的匆匆过客而已,还未入宝山便空手而回。
9、一个歹徒在夜幕下的十字街头抢劫未遂,突然挟持人质拦车欲逃。对这一事件,警察是首先想着如何救出人质,然后才是如何将歹徒绳之以法;记者报道时只是如实叙述他的眼睛所看到的表象;社会学家则是透过这一现象对社会问题进行思考;诗人则是考虑如何对这一丑恶的灵魂用文字进行鞭挞。
不同人职业和不同人的眼中,看事物的角度和处理的手段是如此不同。对诗人来说,就是要善于在寻常事物中发掘诗意,提炼诗材,开拓诗境。生活无处不有诗,关键在于我们的眼睛是否善于发现。善、恶、美、丑时时存在我们身边,就看你如何用笔墨去抒写,如何用剪刀去裁取生活中的彩练。
10、感时伤世怀旧是人之常情。当我们出游在外,当我们为生活而奔波,当我们在红绿灯下徘徊,当我们用诗抒发感情,怀念故园,缅怀亲情,如果所感所发与前人所感所发一样,那我们不如掷笔的好。即使是真情流露,用武汉话讲也无非“水货”而已。因为前人早已道你心中所想,而最令人叹息的是你的思想没有与时俱进,而是停留在前人的时代。
11、前人的诗歌理论不一定都是真理,今人的诗歌理论也非一无是处。而今天的诗词作者们却常常厚古薄今,动辄某律乃前人所定,不可增之一毫,减之一厘。须不知,后之视今,岂不若今之视昔乎?最正确的看来只有时间这个不老翁了,他才是检验诗词理论真伪的最好标准。
12、诗人的灵魂不应屈服于任何势力和组织。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只有如此,才能作自己生命的主宰。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先天下之忧而忧,达到天人合一,物我两忘之境界,才是至境。如今,若我凡夫俗辈,处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在WTO的大环境下,赚钱多少成了衡量一个人价值大小的标尺。诗之魂魄屈从于经济魂魄,能不悲乎?试问,在此情况下,有几人不被卷入其中?这就是为什么今日在所谓的比之盛唐的盛世时代还没有涌现出与盛唐比美的千古绝唱和千古诗人呢?
其实,诗歌自有其独特的价值存在。优美的诗词可以使人如沐春风,如饮清茗,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可以与书法、绘画等艺术相结合书之于壁,代代相传,可说是只字千金,其价值岂能用金钱来相较。所以作为诗人言,不要片面去追求诗外的所谓价值,为考虑其发表、获奖而去迎合世俗,媚取世人;而是要努力营造诗歌的内在美,那就是做到诗的语言美、形象美、结构美、音韵美、绘画美、建筑美、哲理美、意境美等诸美,如斯方有好诗的诞生。
13、诗律并不神圣,掌握诗律也并不困难,但要推陈出新就难上加难了。规律不过是人们实践经验的总结,容易领会,但新的思想却不是人人都具有的。好诗常是诗人们在不经意间妙手偶得之,而诗之规律就是诗论家们在一系列的偶然创作中得出的理论升华。诗人如果在创作过程里中规中矩,步步按图索骥,那一点诗之灵气早已荡然无存矣!
14、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诗人的母体,是生他养他的大堰河。纵使艾青在狱中,在异国他乡,这颗生命的种子永远都生长在他心灵的天空中。
15、一个有个性和独立意识的诗人,应该站在时代的风浪口上,勇敢地面向未来。哪怕葬身鱼腹,为了唤醒后来者,也在所不惜。试看屈原、岳飞、于谦、谭嗣同、秋瑾等,哪个不是以天下为已任,而以诗为余事,走在时代的前列。只有循规蹈矩者,才会在缩小的天空里,津津乐道于前人的经验之谈,不敢自立门户,别开生面,更化革新,如此缩手缩脚,还理直气壮,试问大任如何堪当?大至国家,小至单位家庭,怎将责任承担?
16、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是聊斋作者蒲松龄的一副对联。在诗歌的道路上,我们就应该有这种气概,应大刀阔斧地革除陋规俗律,凡不合这个时代的东西我们都应扬弃。“诗词革命”至今尚未完成,还须我们共同努力。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避得已经没有退路可言。
17、诗人理应有宽阔的胸襟,作品一经刊物发表或在论坛上贴出,就应坦然地接受读者的或褒或贬。褒之而不喜,贬之而不怒。斯汤达的《红与黑》问世后,反响冷淡,但作者坚信会赢得读者,不久,他因这部小说成名。如果作者当初对那些批评漫骂当真,把手稿弃之,那恐怕是再愚蠢不过的行为了!
18、纵观全国诗词报刊或某些网络诗词论坛,其头版常冠以“盛世心深”、“时代风采”等之栏目所刊发作品,可品者寥寥,何也?就在于作者缺乏真情实感。成千上万的诗作者竟然都喜歌功颂德之题材,什么赞改革,颂党功等作品竟然泛滥成灾。大家都对同一政治话题感兴趣,岂不令人诧异?此“假、大、空”作怪也!文革遗风至今犹存,许多人不以为恶,反以为荣,真令人呕吐也!
19、余以为,咏华山,当登华山,感受其气势,当有所感时,随意从山中剪取一片云,从溪中拾取一块石,从崖边折取一枝花等,此皆可为诗才也!而不少人足迹未至,却信口雌黄。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心会于此,方有所得。不然亦是鹦鹉学舌,人云亦云,为写诗而写诗矣!
20、网络旧体诗论坛上,大家多对诗诀念念不忘,而少有论及意境者也!诗诀,诗之技巧;诗境,诗之神韵也!子美“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等作品是有章可寻,有法可依。摩诘“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太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孟浩然“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等诗歌却是发自天籁,此无章可寻,无法可依之诗也!学诗者当须细味。
21、诗词作者知作诗合律易,不知去陈言俗套难;知重字、合掌、孤平等易,却不知立新意尤难。
22、诗人不可为诗而刻意作。若着意经营,如同八股。试看古今佳作,有几篇是在考场上作就?好诗多是诗人有感乘兴而作。打磨雕琢,扛着旗帜为某内容服务,必难出上品之作。




   
梨园:是武汉市东湖风景区的一个地名。是环湖路的起点。此地建有梨园广场。余深爱东湖,故名诗话为梨园诗话也!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3-1 22:0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梨园诗话之一至十八

  
作者写此帖费了一番功夫,其间可见相当深厚的古代文学功力。创作过程中能对古人的思想进行高度概括和进一步提炼,融入自己的所思所悟,汇集成诗话,一定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以前曾在诗韵看过点滴,汇成集后更为系统,值得再读。点精。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3-2 22:4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梨园诗话之一至十八

梨园诗话之十五
1、龙文鸳侣兄今年2月28日针对余《梨园诗话之十二、十三、十四》某些观点进行驳斥,发表了一篇题为《关于近体诗的诗歌体裁和诗歌格律的一些讨论》的文章,并在唐诗宋词网诗韵论坛等诗词论坛贴出。3月1日在该论坛又重新发了一遍,在附贴中道:“不知道怎么回事,昨天发的,到了今天早上,就被谁给删掉了,所以再重新发布一下。如果那位斑竹觉得有什么想删的理由的话,请告诉我一下。如果是误删的话,呵呵一笑了……”。观后,认为其将矛头直指本人。余时任该坛斑竹,又龙兄文中提到“楚成”,余认为有必要作些说明。余读其文后,十分欣赏,将己之由竟日寻春版主固顶的《梨园诗话之一至十三》贴解固,将龙文兄该文挂上。并回贴道:“唐诗宋词网诗韵论坛删除贴的澄清,请龙文兄细察:不要胡乱猜测,呵呵小弟是大肚能装任何事。应当感谢龙兄参与讨论,此作被天地一孤鸿兄转移到《现代文学》论坛佳作欣赏,并被固顶。兄可去看看,就在诗韵论坛下面。此作另外已被小弟收藏。届时和小弟的梨园诗话十三四等一齐刊登在《九州诗词》上,以利于大家探讨学习。”龙文兄在中国诗人网红楼论坛看后回贴道:“呵呵,楚成兄长,可能是我心急,找不到时弄错了……《九州诗词》何时出版,我届时想订阅……”。一场误会至此方冰消云散。余复在红楼论坛该文下回贴道:“改革也好,不改也好,都是为了诗歌的健康发展。只是观点不同而已。我们应该存异求同,这样有利于诗歌的繁荣。诗话兴而诗亡之观点不赞成。百家争鸣,才会有诗歌百花齐放的局面。”另惊鸿客也回贴道:“有些观点还是很不错的,例如:对诗话的见解,偶也赞同。呵呵,就是这篇文章也象诗话,偶不爱细看。”龙文兄反对写诗话,却不知自己该文又何尝不是呢?大美无言,大音无声。看来,我们都需要进一步加强学习。不论作诗作文,还是作人。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要想当然,凡事在没有得出正确的调查研究结论前,最好不要妄下论断。
2、2004年6月荆楚在线诗词古韵南宫灵鹫兄邀请余出任该坛版主,后在其倡导下改名为东湖诗词。余向其大力推荐中国诗人网红楼论坛斑竹,也是我省黄冈诗人远亲兄加盟,其立即支持,求贤若渴之心若此。南宫兄倾心致力于:以荆楚网为平台,以东湖品牌为依托,以普及旧体诗词和提升诗词理念为宗旨,着力打造湖北地域旧体诗词驰名论坛,并逐步扩大影响至更大范围,实现从备受关注到备受尊重的有效提升。"并在《东湖社区•我•网事•诗》其九、其十五中阐明其观点:要普及和弘扬旧体诗词,且作为诗词版主,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包容性。才之"偏锋"者频频而出。如何规范和引导是其关键。以下这首七律就成于几场争论之时:
古来名利尽丘墟,韵共酣歌倾几壶。
诗里醉沉多放逸,词中禅定更清虚。
主贴尽是经纶后,评语应多谏诤余。
在线无非求雅兴,网逢知己论功夫!
其十五:关于旧体诗词,南宫以为在历经了唐宋而渐衰之后,当今网络大兴,旧体诗词正借此INTERNET媒体迅速崛起,复兴已初见成效。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仍或多或少地遭至传统媒体的抵触,也面临一些或深或浅的尴尬。无论如何,致力于旧体诗词的普及和复兴,东湖社区《诗词古韵》责无旁贷。南宫此律,是铭心志:
风雅何输李杜时,往来闲客落新诗。
有人知赏应如玉,无主收拾只似泥。
陌径可生三尺草,冬枝待长万条丝。
冯讙岂是无能者,磻水渔翁或有期!
南宫兄观点同与不谋而合,为繁荣家乡旧体诗论坛不遗余力。
3、关于诗词创作的见解,《红楼梦》里香菱向黛玉问诗的故事我认为非常有借鉴意义,现引用如下:
    香菱因笑道:“我这一进来了 ,也得了空儿,好歹教给我作诗,就是我的造化了!”黛玉笑道:“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香菱笑道:“果然这样,我就拜你作师。你可不许腻烦的。”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香菱笑道: “怪道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 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黛玉道:“ 正是这个道理, 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 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读后,余最为欣赏“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 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4、题昌江西塔夕照    林宇
秦汉霜风唐宋雨,巍巍古塔镇青山。
悠悠人世浮屠外,一片寒鸦夕照间。
————————石心木人:有一种很开阔的感觉,有点唐诗的味道。悠悠人世浮屠外,一片寒鸦夕照间。现在看来还是很好的句子,前人的高峰,或者说圈子,后人恐怕很难超越了;至于“镇”字,我觉得细品起来,与前 霜风、雨,以及中国风水于造塔的目的,有些隔阂,当然林兄之意,我不敢妄加猜测,吾非鱼 呀!:):)
石心木人点评
中秋感怀                       林宇
独立高楼对夕阳,孤飞鸿雁断柔肠。
杨花落处携妻子,银菊开时返故乡。
红树村边双鬓雪,白鸥江上一林霜。
飘游但恨归来晚,犹唤乳名旧宅旁。
————————————————————
先生此诗,恐唯老者能感其间之沧桑脉络,血浓之乡意亲情。首联引题,中间两联渐入感情深境,尾联见彩,可谓佳作:)
中秋夜携妻儿泛舟东湖玩月有感      林宇
东湖日暮渺无边,远望磨山霞染天。
渐上兰舟浮水底,忽随细浪坠城前。
珠光玉影曾如梦,烛暗楼红若似仙。
最是中秋明月夜,一家湖上庆团圆。
东湖同友赏月
闲敲棋子落,坐看白云还,
花坠东湖里,鸟鸣幽谷间。
开轩迎远客,对镜理云鬟。
同赏他乡月,故园隔万山。
——————————————————————————
表达有别,最后的转折,让人记忆深切,前边的悠闲铺垫为后来的抒发感情,有决定;只如此表达,前人已惯用,而且,前三联中的大多是化语,未免生造之感:)
有如此佳境,首先羡慕不已;起联有总说或者第一印象的给人以提起,渲出缓缓的美感;中间两联记行感‘渐上、忽随’,不拖沓,至尾一家庆团圆,很生动真切;:)只是中间颈联写的仓促了,内容显少,不够丰盈,不足趁起全诗。我不敢妄加猜测,吾非鱼 呀!:):)
5、桥影流虹君乃仙桃人,去岁多相会于自由诗篇采菊东篱、诗酬之行、唐诗宋词诗韵等论坛,曾经评点过余多首诗词,现引二篇如下:
自题小照
不赶潮流不逐风,——潮流两字能否换一换,不雅。
推敲诗句兴酣浓。——写的很有情致,欣赏!
莫为学海无穷尽,
便驾轻舟下险峰。——哲理句。深刻。
题南山寺
南山寺里竞忘归,曲径通幽入翠微。——“微”字用得妙。
白鸟双双临水立,渔船对对傍云飞。——“飞”字用得传神,写出了渔船轻盈的样子
梦回沧海搏风浪,心逐孤鸿背夕晖。——写的很伤感,很感人。倒令人想起了“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遥望琼崖天尽处,一弯新月淡如眉。——写的好。
6、中国诗人网红楼论坛斑竹田牧起台海诗会,一时应者众。其点评前言值得大家一读:
台海之事,统独之争,牵国人心,引世界眼,故作此次诗会主题。现实大题材,当慷慨而起,激昂而吐,故限收律绝。为畅达思想情感,故不限韵。应者不少,因程序出乱,原稿丢失,只得麻烦诸位重发,还有部分为红楼旧作。截目七月十日,共收24名诗友的诗作37篇,现结集点评如下。个人陋见,定有不当,请多包涵。另附拙作5首,聊作阐释,与各位诗友交流,祈予批评,以助上进。
明代胡应麟《诗薮•内篇》云:“作诗大要不过二端,体格、声调、兴象、风神而已。体格声调,有则可循,兴象风神,无言可执。故作者但求体正格高,声雄调鬯,积习之久,矜持尽化,形迹俱融。兴象风神,自尔超迈。譬诸镜花水月,体格声调,水与镜也;兴象风神,月与花也。必水澄镜明,然后花月宛然;讵容昏鉴浊流求睹二者!故法所当先,而悟不容强也。”神韵可遇不可求,更不好评。因此,我只能从格律、结构和兴象三方面予以点评。
这是田兄对拙作的小评:
采桑子-端午感怀台海事
军旗猎猎翻霄汉,雷鼓谁敲,江水滔滔,粽叶清香两岸飘,
一弯海峡斜阳里,浊浪咆哮,一曲离骚,竟使龙舟万古摇。
---------------------------------------------
格律:严谨。
结构:一片内看,转得有手段。惜两阙意近。
兴象:可。
其他:说出了割不断的文化缘。
祭黄帝陵有感
黄陵古柏耸云间,汉武仙台莫等闲。
热血一腔何处洒,台澎未靖岂容还?
-----------------------------------------------
格律:严整。
结构:可。
兴象:可。
其它:未三字义不够明确,似有凑韵之嫌。
7、诗先锋版主乌云下的火焰在《对诗先锋端午诗会作品的一点感受》点评余作道:
  林宇(楚成三十岁以前的笔名)GG的一首七绝和一首词,体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写作心态的倾向。(词是单独发的,不在征集贴里面)七绝《端午怀于右任先生》是借古讽今的典型诗风。
《端午怀于右任先生》
“岁岁村民祭汨罗,台澎非复旧山河。
阳明山上先生泪,洒去还来听楚歌。”
首句以端午风俗开始,应该是在下意识中联系到屈原,联系到那个诸侯割据的战国时代,然后联系今天尚未完全统一的中国。于右任先生堪比屈原,爱国,渴望统一,这点是共通的。于是,以古喻今就有了连接点。后句依然是联结古今,以古代屈原之壮志难酬,写今日之于先生之悲壮。并发渴盼统一的热切感情。全诗以古——今——古的线索穿梭时空,发人深思。而《采桑子-端午》则完全是另一番情态。“端阳独饮行吟阁,粽子香飘,咸蛋轻敲,妻子门前挂艾蒿。小儿争把雄黄点,笑扑烟消,憨态难描,最是流光容易抛”宛如辛弃疾的《清平乐》词,描摹生活细节,展现风俗中的自然之趣,不是大题材,却在小事之中见得清新,自然之美。
搜狐古风斑竹紫竹在端午诗会中也首推此首:千余年人们纪念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首句由怀古,然后联系到至今天尚未完全统一的中国,层层递进。于右任先生堪比屈原,爱国,渴望统一,这点是共通的。于是,以古喻今就有了连接点。后句依然是联结古今,以古代屈原之壮志难酬,写今日之于先生之悲壮。并发渴盼统一的热切感情。全诗以古--今--古的线索穿梭时空,发人深思。
最有意思的,二人不约而同地都将此作点为诗会魁首之作。
8、灵隐寺上香有感
禅灵烟火气堪豪,游客上香欲比高。
拜遍人间多少寺,几时降祉到吾曹?
题张煌言墓
西湖歌女古筝弹,游客争看挤断栏。
独恨英雄多寂寞,南屏山下月初残。
和岂有此李《七夕》一首
万里银河一线牵,手机轻拨诉情缘。
可怜织女年年泪,空洒打工小妹前。
采芹生点评绝句三首
第二首立意不错,但有商榷处:西湖歌女古筝弹”太老实笨拙了些。 题目不对,因为不是专门对张煌言墓所题,所以应为“过张煌言墓”之类题目。不要小看题目,对内容起点睛作用。许多朋友对诗本身很重视,对题目忽略、随意,是不正确的。题目应该与内容相得益彰。
尾句好,不置一句评语,却胜过加评语的效果。但前面“独恨”却露了,多少冲淡了尾句的效果。诚如 一瓢兄所说,第三首入手角度也不错,只是措辞炼字火候不到,没有把意思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这就好比练武术,想法和意思到了,拳脚却没到,所以“不赶劲”或者说没把劲道发出来。
9、秋日东湖即景
楚天远望几渔舟,桂子飘香近晚秋。
一曲清歌湖上起,两三少女数行鸥。
诗词总汇唐宋遗风版主老君竹点评:起句地理位置,次句背景(季节),三句归结到湖,结句以行鸥应题收结。颇合法度。剪取楚天风景的一角以表对生活的享受,很好。前两句虽嫌宽泛了点,亦清新。
10、搜狐古风诗友催花刽子,四川达州建筑研究所就职,与余网上结缘。去岁夏天过武汉时欲邀余一叙,未果,沿江而下,至余去电时,其已在南京。其网中留言道:“暑假带女儿出去旅游,原本希望到武汉与楚成兄晤面,可惜没能联系上,离开武汉到达南京后,楚成兄才看见我在网络上留的电话。可惜!”并赋诗《访楚成不得》:“ 放舟三峡入楚天, 徘徊东湖独把盏。  沽酒千盅对月影,  黄鹤楼头长嗟叹。”诗虽不工,却足见其之深厚情谊。余三日后方睹留言,怅恨不已。今年春节忽收到其发来问候短信,而余因公务案牍劳累,其电话不知遗失何方,回电后不禁愧然久之。
11、第十五届中国诗人红楼诗会,余有《打油一首-田园即事》参加,斑竹张卫国点评如下:
打油一首-田园即事
拖泥带水忙插秧,--插:拗。
绿野田畴巧扮装。--直述,形象。
风暖日斜金谷子,--遥想,逼真。
家家粮仓满盈筐。--粮仓:失律,改"家家稻菽满盈仓"可好?
简评:下平七阳韵,末句出律。此诗油则少味。全诗通畅自然,朗朗上口,情意具佳,颇具回味,是林宇君绝句体裁的基本特征。
12、某名人词典来函邀请入书,词条非常夸张道:“林宇:……祖籍江西临川。其作品以极为凝练的笔墨,烘托出极为深邃和宽广的情蕴,凸现了他对生活的深入观察和艺术把握。行文简洁犀利,想象奇特新颖;文字对仗工整,清娴淡雅幽香;语言质朴明达,刻画细致真切。无论是谋篇布局还是遣词用句,都显示了其娴熟的艺术功力,创造性地实现了景致与情怀、现实与历史的和谐统一,自然而然地从多种角度折射出其馨香和高洁的志向。抚今追昔,勇于创新,在创作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新的理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宝贵的经验,撰写了多篇(首)具有较高学术研究价值的诗词作品。为中华文化的整合及推动诗词艺术事业的不断繁荣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余曾将此事同古风诗友紫竹论及,紫竹主张入编。而余认为名人某可远远不够格,又何况还要预订书一册呢?再评价也太出格了,与余名不副实。这种交钱换名声,入书的把戏余可不愿意作。
13、观王维《雪溪图》有感
踏雪寻诗醉眼朦,飞花片片入渔篷。
剡溪访戴人何在?疏影横斜映晚风。
——————————————————————
梅庐评语:此诗亦贵在二三句转承的好,结的亦自然,得性灵。
14、余参加中国诗人红楼论坛第十九次诗会作品,论坛斑竹张卫国点评如下:
悠悠韵梦醉红楼(辘轳体)
其一
悠悠韵梦醉红楼,风雨楚天一叶舟。半卷诗情堪万古,满腔热血足千秋。
寒窗苦竹愁初渡,陋室烟云笑始收。身系庙堂人未识,犹闻哀乐大江头。
简评:合律韵。此作将个人之感、庙堂之忧结合一起,情外有寄,悲中无怨,诗人情操蕴含于诗作之中,韵味浓郁。
其二
一卷离骚逐浪浮,悠悠韵梦醉红楼。行吟阁上留行迹,汉水岸边系汉钩。
楚乐声声江畔起,湘风处处眼中收。自将诗句题名后,传唱而今几度秋。
简评:颔联对句孤平,合韵。诗作将诗人放纵情怀云踪鹤影作了巧妙的概括,以骚起以赋收,给人以高雅不俗的感觉。
其三
平生最爱洞庭柳,把酒临风忆旧游。缕缕诗魂侵碧水,悠悠韵梦醉红楼。
画桥烟雨双飞燕,彩阁流云独倚舟。不是楚天风物好,何来忧乐上心头?
简评:合律韵。作品写诗人情怀,以感起以感收;颈联淡淡一笔,将全诗的理念化为实在的景物,把诗人的心态贴在画图上,有独特的视觉效果。
其四
一片云霞四海浮,此身但作水中鸥。唤来屈子同吟唱,引得鱼人共赛舟。
隐隐诗情飞碧水,悠悠韵梦醉红楼。茫茫宇宙思无际,精卫声声夜半讴。
简评:合律韵。诗人在此作中,以情起,以典结,身似浮云,情共屈子,思绪渺茫,感慨也就自然而然了。前三联气贯长虹,但末联接的似无力,以致气有些不顺。
其五
瞻宫折桂作诗筹,醉罢何言几许愁。数点路灯垂楚市,一声柔橹到心头。
白鸥凌水为图画,长笛横空当钓钩。新月弯弯天际挂,悠悠韵梦醉红楼。
简评:合律韵。此作想象新奇,把诗人感慨通过不同侧面用深加工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读来如同欣赏一幅幅图画,又如行走在画廊之中,感觉很美。
总评:此组七律辘轳体,诗人采用轻灵奇妙的笔触,将人生感慨倾泻泼出,如串串珍珠,掷地有声,光彩夺目。虽有孤平之虞,但瑕不掩瑜,作品耐读耐品。
15、中国北社社员天石心在北社诗词论坛发有《浅谈近体格律-----跟林宇理事贴另发》一文,引起不少争议。尤以同是北社社员的天堂有鸟的“八问”为代表,这“八问”余认为问得非常好,有见识,故引用来供大家一齐探讨。
我是新人,刚学诗词。林宇诗论,不尽苟同,也有疑惑,八问天师:
1.既然“诗词理论的探讨,,并不是来几个名人或教授就可论定的.”,那你为何只一家说?2.发展要从何处着眼?为何你力推“严律派”而大贬“宽律派”?
3.老师为何要挖苦喜古风和自度曲的晚辈们?我看,有些今人诗不比古人差。如第二春吟的底层讽世诗,不逊工部。梦落疏篱的仿红楼梦诗,就比原著中好。4.发音要统一到古代才格律吗?
5.发展光从格律上求吗?平水韵多有比今韵还宽之韵组。连ian ---an,ui –i.un –in -ing ,eng 都混在一起的。如何解?"月--发,"两字同68部,你习惯吗?(外行了)看昆曲之昨日,京剧之今天,就知你的发展观是悲悼而吃(背道而驰).6. 谁说要从灵魂上改?林吗?我虽不赞同他的诗德论,但他的格律论没有全盘颠覆格律说。
7.什么是本,什么是末?诗不是意境韵味为先吗?
8.社长们的诗历来严谨太过(说句老实话。我读其诗太累。可能古文底子差吧。)但他也支持新人偶尔出律以不损诗意。你“意到”的话是否合适?
你主张我们不要不懂而写诗,你的诗是写给懂律人看的,白居易都知诗问老呕,其实格律诗今天在网上读人已太少了,为何还要束之高阁等死.?能发展吗?你可能会说宁死勿改,何苦呢?毕竟格律不是中文系教授的专利。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3-5 20:2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梨园诗话之一至十八

梨园诗话之十六
1、弗庵的七绝 闻《天龙八部》选入小学课本:“惊闻武侠训儿郎 ,教课书成炒作坊 。太学维新沽祭酒 五经博士信雌黄。”发在中国北社诗词原创论坛后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据梅庐引用文章,反对者称,武侠小说作为一种娱乐性为主的通俗文学,其思想境界不高,如被选入教材,难以对学生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很多家长和教师也担心,武侠小说里面的打杀场面和言情描写会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许多网友欢呼金庸小说的入选。一位网友说,衡量文学作品的高低,标准不是作品的形式和题材,而是文学作品的内容、境界、思想、格调、艺术成就等方面。金庸的小说,气魄宏大,境界宽广,作品采取了通俗文化的形式,但思想内容一点也不俗。 诗作者道:"原诗并非说金庸要炒作,这与金先生无涉,因为选不选是教育部门的事。"所言甚是。什么作品入选教科书,的确要慎重。因为他关系到我们下一代的健康成长。金庸的武侠小说超越了"侠"与"义",上升到"仁"的高度。我们这一代人中没有几个没接受其武侠精神熏陶的。对其作品入选,我认为应大力赞成。侠义文化又何尝不是中华优秀传统的一部分呢?荆轲刺秦今日尤脍炙人口,还被搬上荧屏。这足以证明其存在自然有其合理性的一面,要不然其作品及其影视风靡华人世界呢?
2、《天安门诗抄》是中华诗词在20世纪80年代崛起的先声和标志。1976年的清明节,人们为了纪念1月8日逝世的周总理,成千上万的群众不约而同地涌到天安门广场,或张贴手抄诗歌,或激情朗诵诗歌,或互相传抄,一时堪为诗歌的海洋。纵观这册诗抄,作品几乎少有署名,这是由那个特定年代在政治高压的环境下造成的。虽然她的熊熊火焰被“四人帮”扑灭,但她在诗歌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成为了新时期诗歌复兴的前奏,这对我们今天的网生代诗歌作者仍有巨大的借鉴价值。其思想性、战斗性非常强,其锋芒直指反动势力。其形式也是摇曳多姿,有旧体诗词、自由新诗、曲、歌词、民谣等不同体裁。不论那种都是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虽然有些粗糙,但都是发自作者的内心,是真实的人民的心声。
3、以“大跃进”为时代背景的“新民歌运动”,是以行政手段干预诗歌发展的一次失败的“政治运动”。“新民歌运动”显然是与诗歌发展规律背道而驰的。在领导的指示下,“诗歌乡”、“诗歌县”等样板风涌云起,蔚然大观,不少乡镇县市以此为荣。这一风气在今天仍然广泛存在,然而却少有人去置疑。如我省的黄梅县就被中华诗词学会授予此类牌匾,而县长、书记竟然以此为荣,却不寻思如何将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改善和提高。这次运动好景不长,历时一年半后,虽以《红旗歌谣》等民歌集的出版开始收尾,但却把无数的诗外大众卷入了“浮夸风”之中,贻害诗歌界。至今,当代文学史和诗歌界对此还作出严肃的反思和思想上的澄清,相反其流毒至今犹在,今天的文艺部门和一些大小学会仍以政治手段的一套方法管理文艺界和诗歌界。这一问题是值得我们网生代和新世纪的诗人们警惕和深思的。从新中国建立到“文革”爆发前这“十七年”,在诗歌领域可说是政治抒情诗一统江山,今日老干体的流行依然可见其踪影。港澳回归、国庆、党代会、人代会等题材是大家一齐写,试问诸位真的有那么切身的感受吗?毕竟这是政治家的事,我们百姓来作文章,终究隔了一层,所以“假、大、空”流行。热衷于此等题材,倒不如家长里短,就身边的人、事入手符合实际些,感受也深刻些,下笔也有分量些。如今有的诗论者认为郭沫若当对这一现状负责,这显然是谬论,郭沫若连自己儿子都救不了,何论其他?
4、北社社员文心君子在诗词原创论坛发的《看“向雷锋同志学习”口号有感(新韵)》:“昔时真肺腑,今日假犹空。 肉食皆难学,斯民岂易从? 孔方量道义,娼妓笑贫穷。 莫叹人心远,英雄寂寞中。”确如梅庐兄所言“对比自然,针砭时弊”,感慨深厚。试看今日九州真学雷锋者有几人?扰扰攘攘,莫不为争名逐利而往,以官场尤其烈矣!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3-8 20:3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梨园诗话之一至十八

梨园诗话之十七
1、诗人若是为稻粱谋而写诗,是难以出好作品的。试看古往今来优秀的诗人们,有几人是以写诗来谋生呢?
2、“政治抒情诗”难写,是因为诗人打心眼里没想到有非要写的理由。然而,由于某种外界的压力,诗人又不得不写这种“遵命诗”,这实在是难为了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诗人。
3、在某些网络诗词论坛,发表诗词中如果有“自由、天安门、民主、钓鱼岛、腐败”等这样的字眼,也被系统视为“提交信息中包含敏感词汇:自由等,请你更正!”在这种状态下,怎么能指望诗人们摆脱政治的影响,进入自由创作的最佳境界呢?不要因噎废食,因为极少数人打着“民主自由”的旗号,写了某些影响不好的作品,就要对言论、出版等进行严格的控制和审查,甚至小题大做,矫枉过正。将2001年7月《九州诗词》上的一组论诗韵改革的诗大做文章。《声韵革新感赋》十二(新声):“智昏气傲未思齐,怒咒台独枉力疲。国语统一犹不易,金瓯分二又何奇?”十四(新声):“众味难调有素荤,韵声何必强求人。台湾大陆虽隔岸,两地同胞一样亲。”就仅仅因诗中涉及台湾语言文字和大陆不统一的现状,便认为有“台独倾向”,于是某一处便于2002年6月28日以“莫须有”立案调查。真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而调查时侦察人员又偷偷摸摸,不敢声张。此所谓“台独诗案”仅凭两首绝句定案显然站不住脚,尤其在今天提倡珍重人权的时代,最后虽不了了之,然而当时却牵涉到诗刊的领导层。时余只因同该诗作者友善,又因为同是九州创办者之一,被诗友称为“九州三子”,自然首当其冲。威胁、利诱、恐吓,把余当成台湾间谍审查,并在上级领导的压力下被迫退出诗社,给余在诗社和政治上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但余丝毫不畏惧,当办案人员到家搜查,余以“乌台诗案”东坡自比。此等野蛮作风可说是文革的缩影,较之汉唐王朝犹不如。一个强盛的国家、民族应该有博大的胸襟,能容纳天下各种不同的声音。一只乌鸦的鸣叫不可能改变百鸟争鸣的一片森林。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应该具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恢弘气势和强健魄力。
4、“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为诗人应该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忧百姓之所忧,乐百姓之所乐。如建筑工,在建成一栋华宅前,先要备齐砖、沙、水泥、脚手架等材料。同样,诗人在完成一首作品前,也必须要积累素材。虽说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但前人的书本积累和同代人的实践经验,也是创作时不可偏废的素材之一。古代许多优秀的诗人同时又是出色的政府官员,在任何时候他们莫不以为百姓谋利益为已任,比之今日不少官员有过之而无不及。
5、无病呻吟,忸怩作态,强说春愁,不仅远离了诗,而且是对诗神的亵渎。这是现今网络旧体诗坛的一大通病,也是我们广大网络诗词作者需要注意避免的。一个诗人,不能因为他某首诗内容不健康,就将其人其诗否定,而是要全盘观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是我们阅读和学习古今中外诗歌作品的一剂良方。
6、诗人不妨多做做白日梦,但不能把白日梦都当成一首首诗。诗人不能没有梦,梦也离不开诗人。诗是灵魂与现实碰撞的火花,稍纵即逝。所以我们要学会善于捕捉、定格生活中的闪光的一瞬。犹如新闻记者对突发事件要具有一双敏锐的双眼,有从平常生活中洞察发掘重要新闻的能力。这“闪光的一瞬”不是信手拈来,而是经过长期的生活和学识的积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如孕妇十月怀胎,婴儿方能出世。作诗也是如此,需要厚积薄发,没有量的累积哪有质的突破。
7、为人贵直,而为诗贵含蓄婉转。为诗繁富易,平淡难。为诗让读者懂易,然留余味难。余作诗,喜清新自然之语,不喜雕琢,更不喜多用典故,爱用寻常语入诗。有论者谓余诗多直白语,吾不忌也!吾不喜留给读者去看一条条注释才能理解的诗。
8、很少有诗人用写诗来养活自己,纵使才高如李杜苏辛,也莫不如此。一首诗词是换不来一日三餐,何况那时也没有稿酬。就是今天有稿费,那也是微不足道。诗歌作品不等同于商品,诗人更不等同于商人。为了一件商品价值的大小,商人可以和顾客讨价还价。而一首诗歌作品价值的大小,是不以诗人的主观意愿为转移的,她一经完成发表就有自己独立的生命,她生命力的强弱,价值的大小是由读者来认定的。
9、诗歌的音乐美是从诗歌诞生的那一刻就具有的。在近体诗中,她不单单是以平仄、粘对、押韵等体现的,她的音乐节奏美主要是以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起伏高低为基础来实现。这种内在的节奏旋律,才是诗的语言的一大特征。所以说诗是一首首无音符的歌,这歌声就发自作者的内心。心灵的咏叹才是诗的最好韵律,而非一些外在形式的简单界定。
10、诗贵言简意赅。如杜甫的《蜀相》:“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作者仅用这一联就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业和他那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删繁就简,也不是说简短就好,诗无短长优劣之分。其长短无定式,如江河之四季,该长则长,该短则短,长短合时。存乎宇宙,在乎一心。谁能说孟浩然的《春晓》和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两篇诗的价值究竟有和差别呢?
11、诗贵警字、警句。一首诗常常因一个字,一句诗就能使整首诗激活起来。“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可说成了后世作诗文的典范。作为诗人,要无时无刻地努力去追求语言文字和思想的灵动、新颖、别致,更要善于练字、练句。要有女娲补天之志,精卫填海之心。如此,方可铸就千秋之绝响。
12、集句诗、唱酬诗等,无论如何善于采撷、合成、提炼、取舍,终究是在别人的劳动成果上的堆砌。
13、中华诗词之所以能够在今天恢复生机,并逐步走向繁荣,是因为她植根于深厚的优秀民族文化传统中。虽然在某个时候遭到了扼杀,但当遇到适宜的气候时,她就会冲破壁垒,迅速茁壮成长,在文艺的百花园中扮演她应有的角色。
14、新诗可说是旧体诗催化后酿成的产物,是“诗界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必然结果。胡适、郭沫若等早期的新诗莫不脱胎于旧诗。胡适在《尝试集》的自序中说他的白话诗“实在不过是一些洗刷过的旧诗”。即使郭沫若的《女神》,她的思想光芒和艺术风格也不可能同屈原、李白、苏辛等的影响割裂开来。旧体诗在五四时期遭到了严寒,这与那个动乱的时代分不开,不能简单归结于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们使然。在那个年代,新诗好比新式武器,比旧诗更利于诗人们使用。五四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新诗的繁荣,旧诗的衰落,不是几个文化先驱们所能左右的。有的论者将旧体诗在建国后的沉寂归到主席的一句话的影响,显然是浅见。纵观文学史,某一文体的兴衰不是某个领导人所能操纵的。任何一种文体的产生、发展、繁荣、衰落都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外因毕竟通过内因起作用。
15、对旧体诗进行改革,是为了其更好地发展。发展是硬道理,没有发展,旧体诗只会逐步消亡。任何关于旧体诗的理论探索都是必要的,哪怕错误,也可值得后来者借鉴。没有改革哪来进步。试看一部诗歌史,无时不存在诗的革新,这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16、搜狐古风诗友蓝田客在《东湖春日绝句》组诗的回复中道:我去年夏季曾游过东湖,记忆犹深。兄之新作,尽道其美,令人读之再三而不忍释卷也。但有一点建议:兄在梨园诗话中提倡革新,那么象“远看山外日初升,近听东湖鸟语声”中“看”、“听”二字,按平水韵合律,但按普通话读则不合的情况应尽量避免,以便身体力行革新之道,且免反对者之口实。
远山呼唤自由风也在《东湖梅园寻春》贴后道:我同意蓝田兄说的,楚成兄力倡新风,主开唐宋所未垦之域,就应该身体力行,行倡重于言倡,但却见别首一平水韵,此首步趋前风(比较“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在上头”),终是遗憾。
二兄主张余在诗歌创作中身体力行地去实践自己的理论思想,进行革新。这一点的确值得余认真思考:为什么一个熟悉了平水韵的诗作者主张创新,在实践中又故步自封呢?这就是习惯使然。好比一辆旧车,不见得比新车好,但由于经过了磨合期,使用起来得心应手,在车子引擎没有出现大毛病的情况下,想象任何人是不会随意舍弃旧车而更换新车。理论与实践脱节,理论先行,实践滞后,古今宜然。当然,在今后诗词创作中余还是要逐步采用新声新韵,让实践来支撑理论的可行性。
17、对网络诗词作者言,可怕的不是我们超越不了前人和身边的诗友,怕的是超越不了自己。别的诗友进步并不可畏,可怕的是自己原地踏步。如何避免题材、技巧、语言、思想等一百次、一千次地出现雷同,这才是我们面临的首要任务。哪怕在这一百次、一千次中至少有一次、十次有自己的独特见解,这就足矣!至少可以说明我们的脚步没有停顿,思想没有僵化。须知道,在唐诗宋词的高峰上每迈出那么一小步,都是多么地艰辛和困难呵!
18、商业界有句众所周知的名言:“顾客是我们的上帝”;对诗人而言,读者就是我们的上帝。诗人必须把读者看成朋友;读者才会把诗人当成知音。给诗人戴上桂冠的不是缪斯,而是读者;把诗人打进冷宫的不是帝王,而是读者。
19、是金子总会发光。金子无论放在什么地方其价值不会发生改变,但是再珍贵的东西,如果永远埋在泥土中,也会失去其应有的价值。即使再优秀的诗歌作品,如果藏之深山,束之高阁,不拿去张贴发表而任其毁灭,那也终究不过如废纸一张,随风飘逝。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3-9 19:1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梨园诗话之一至十八

期待下文..............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3-9 23:1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梨园诗话之一至十八

我已经复制另存,待慢慢细读吧!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3-10 00:4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梨园诗话之一至十八

下面引用由李大白2005/03/09 11:19pm 发表的内容:
我已经复制另存,待慢慢细读吧!
呵呵,欢迎常来佳作赏佳作,荐佳作..........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3-15 05:4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梨园诗话之一至十八

棒哉斯文!!!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3-16 22:4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梨园诗话之一至十八

梨园诗话之十八
1、余有《摸鱼儿-赠别》词,序曰:“ 有战友正辉者喜好诗词,同余创办《九州诗词》,因有人妒,辞去东湖岸边某派出所警察之职,隐居狮子山下,南湖岸畔,以卖文编书为生。因以稼轩韵步之,以为赠别。”词曰:“望高台,雨斜三楚,送君舟上归去。白鸥湖上随风起,清泪满襟难数。舟暂住,枉学习、齐家治国升迁路。问君但语:去狮子山边,编书卖赋,诗酒染飞絮。       人生梦,莫若功名所误。可怜才俊人妒。从容报国轻生死,此志凭谁来诉?鸡乱舞,鹤独倚、不如归种东篱土。又何言苦?待把盏南湖,月沉舟底,陶醉不知处。”
此词在网上各诗词论坛发出后,识者多矣!xuxp980曰:“朋友看了,定胸怀释然,块垒尽去。”西溪子曰:“词先不论,就以序文言,楚兄与其战友就值得人尊敬。”若枚曰:“看序让人恻然。能放开包袱,放舟五湖,把盏论诗,在当今一般人是做不到的。下片见高怀情愫。”行吟走啸生曰:“情谊尽出,于此类诗词中,笔力直追古人。”桐阶旧韵曰:“奇人也!”
无剑曰:“此君孤雅不凡!”无为斋主曰:“此阕得其风骨神韵。”阿二曰:“身为警察,具如此诗才,全国怕是屈指可数,简直就是难以想象。”
2、盛唐诗歌,高屋建瓴,气象雄浑,流派纷呈,佳作如林,乃源于政治开明、思想自由和经济繁荣等之故。尤其思想自由,纵使帝王后妃事,唐人亦大胆入诗,敢直陈其事,或讽或讥,而上不以为侮。自唐以后历代,理学盛行,思想钳制,不复此盛况矣!故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之叹。
3、“王气千年绕鼓楼,登临极目白云悠。纵横大道通南北,紫禁城中百姓游。”这是余游西安,登鼓楼的一首七绝。在汉唐时这里可是宫闱禁地,而今昔日帝王权贵安在哉?山河举目皆非矣,千年之后又将如何?空留登临人一声沧桑感喟。
4、近日在红楼论坛见落草堂主一首《题画》七绝:“始知风景胜西南,满纸烟云锁巨岩。留白不为多忘故,好余一角转轻帆。”结句着一“转”字使“留白”地顿时生动起来,将境界深化,真得顾恺之“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之旨趣。
5、梅圣俞有:“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余有一首七绝《建筑工》:“脚手架中泥染身,一砖一瓦费劳辛。筑成华厦上千栋,不是高楼屋里人。”白衣卿相评曰:“现代版的《陶者》。”可说是古今诗心,一脉相承。
6、一个诗人最需要的就是自由之思想。没有灵魂的逍遥游,哪能将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呢?诗需要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环境,她是生命力的自然释放。她所表达的不是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而是一种生命片断的感知,一个精彩瞬间,一个伤心时刻,或是一声叹息,或是除却巫山不是云后的沧海一声笑,因而诗更容易引起我们的共鸣。
7、中国是个诗的国家,而唐诗则使中国诗化了。诗是中国各种文体中传播最广、历史最为悠久、参与人数最多、涉及阶层最广的文体。作为一个诗人应该引以自豪,诗同国画、京剧、书画、镌刻等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高形式的传承者和象征者。
8、江山也得文人助。黄鹤楼因崔颢题诗,李白搁笔而名;岳阳楼因范仲淹《岳阳楼记》而名;滕王阁因王勃《滕王阁序》而名,然其《滕王阁诗》却不为人知,何也?就在于其诗不是真性情的抒发,不过一般应景之作而已。乾隆诗上万首,却无一首流传开来,因为它是权势和名欲造成的;凡高《向日葵》仅此一幅,却传布世界,因为它是鲜血与生命的结晶。
9、“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每诵之便击案而起,沉吟良久。其哲理、画意、禅趣、隐情难于同读者言说。诗无达诂,难以穷解。“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乃宋人之绝响,后世却将“红杏出墙”引申为贬义,把叶绍翁原意曲解。正如搜狐古风诗友痴魑在回贴时所言:“很多时候,诗人的本意会很少有人真正理解的,解诗甚至会出现牵强的解释,但是,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毕竟不是同一个人啊!”以至“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就使得诗人人头落地。诗一旦被穿凿附会,而且与政治关联上,麻烦大矣!当然除了少数摇尾乞怜之哈巴狗,或是惟命是从、歌功颂德之奴仆外,多数诗人是我诗写我心的。
10、“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李贺骑毛背锦囊寻诗,其母深忧之,道:“是儿欲出心乃已。”可见妙句难觅,佳作难得。佳句何须觅,妙手偶得之。而这“偶得”却是在漫长的学习和生活积累中对喷发的灵感的及时捕捉。
11、“一将功成万骨枯。”一个成功的将军是踏着无数士兵的生命和鲜血走来的,而这将军就是这些士兵的优秀代表。由此观之,成为一个伟大的诗人是多么地艰难,他要吸取无数有名或无名诗人的精髓,并要摒弃他们的短处,才能逐渐磨成诗国天空中的一把倚天长剑。
12、戴叔伦曰:“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曾文正曰:“诗之为道,各人门径不同,难执一己之成见以概论。”正所谓一千个读者读哈姆雷特,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毕竟每个人的学养识见不一,诗之道怎可如数学公式、物理定律要求千人一律呢?
13、神秀诗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此是有我之境。慧能诗曰:“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此是无我之境。二者境界高下,从诗中便可分矣!难怪其师要拈花而笑,将衣钵授予慧能。此二偈诗是参佛要领,亦是学诗者二步骤也!先入门来,而后方能出门矣!不入此门,焉得门径?学诗者宜深思之。
14、余被牵连入“台独诗案”,有四首小诗约略可见当日之思想状况,而尤以《和泪焚书》令人唏嘘,诗曰:“抄家令下几回催,深扣铁门响似雷。和泪焚书随检点,可怜稚子笑颜开。”
而假托《乌台诗案有感》的二首七绝和一首《无题》七律也写出了自己的无可奈何、放舟江湖和无所畏惧等复杂心态。绝句一曰:“少年壮志几消磨,诗案牵连奈若何?唯恐英才豪气尽,故将长剑伴清歌。”二曰:“少年志在斩群魔,诗案缠身奈我何?任凭风浪高千尺,一腔浩气万年歌。”七律曰:“乌台云起大江头,文字狱来无理由。断句成章强作解,残篇取意欲封喉。半生秉性千秋在,一曲高歌万事休。莫向史书温旧案,不如渔父晚垂钩。”
   “台独诗案”与“乌台诗案”之缘由同出一辙。千年之下,诗案惊人相似,而结果大异,也足见时代之进步了,不以一首诗定人生死。东坡入狱百余天,九死一生。余等只是“和泪焚书”,冷静面对“文革”似的劫难,大不了以“政治犯”入狱而已。“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屈子可谓知音矣!时其办案者中有原中南政法学院毕业的蒋碧昆教授之学生某某,而蒋系九州诗社会员,谓余其大学时也曾办诗社,非常同情我辈,曰:“九州三子何罪之有,独以九州冠盖荆楚,又因接手编《湖北中青年诗词选》,被诗词界中人所嫉妒而告发矣!”试问国安诸人,有谁认真去读诗,有几人懂诗?民不告,官不纠,况且所揭发诗作乃一年前旧刊所载。举报之人必是有《九州诗词》第十二期之人,而该刊封底又恰恰有余二人着制服与所谓台独诗作者合影照,可谓别有用心之人用心之。文革涉及文人之广,与文人间相互告发分不开。文革虽渐渐远去,可其流毒并未完全消除。
15、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千秋之下,如日月星辰,互相辉映。正如鲁迅所说,这是“为民请命”的人,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今日之学诗者,尤须学二人为国献身之精神,岂可沉湎于象牙塔内,不管人间的春夏秋冬呢?
16、“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试看历代兴亡,莫不以牺牲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为代价。尤其是独裁下的封建统治者又真有几人以“百姓苦”为念?所以,中国历史上,明君少,清官更少。多的是长于深宫之中,投于权贵之门的蝇营狗苟的昏庸无能腐朽之辈。杜甫所以称为“诗圣”,就在于他用史家笔法用诗生动地再现了他生活的那个时代。今之诗坛,学杜诗笔法格律者众,学其思想精神者少,真是舍本逐末也!
17、王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郑板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余亦有咏《山石》曰:“甘把身躯来奉献,不求名利在人间。”此清气是代不绝缕也!足可见腐败在任何时代都无时不在腐蚀着人心。学诗者,当须以此“清气”涤荡灵魂,扫除尘垢,磨砺气节。既不同流合污,也不高蹈归隐,要敢于直面这四处充满秽气的人生。
18、吴梅村《圆圆曲》名震一时,“冲冠一怒为红颜”,道是吴三桂因陈圆圆而反戈降清,此说显然谬矣!假设没有圆圆,吴三桂也会倒戈,岂仅仅因为一红颜知己而轻易改变关系到自己和数十万将士存亡的决策呢?将“红颜”的力量无穷放大,甚至神化,而没有具体到特定的历史时代去分析其背后的制度、人事等深层原因。这种“红颜祸水”的思想自古至今毒害不浅,远的烽火戏诸侯,三女乱唐的故事,近的慈禧、江青干政,连不少诗人、历史学者也持此观点,今天看来自然错误。学诗者在吟咏历史事件和人物时,应站在唯物史观的角度来臧否史实。
19、“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书生无用也有用,就看统治者如何利用。试看古今历史,哪个王朝不用“书生”?但又忌惮“书生”。横少六合,一统华夏的秦始皇尚底气不足,惧怕书生妖言惑众,影响统治,所以有“焚书坑儒”之举措。连给我们民族“汉”之称号的汉武帝对书生是既爱之,又畏之。为统一思想,以至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国策。清代的文字狱不用说了,上个世纪的文化大革命犹言在耳。如此,足见书生之力量远非其他力量可比。
20、“秋风秋雨愁煞人。”展卷读鉴湖女侠诗词,不觉豪气逼人。面对百年前风雨如磐的祖国,也如秋瑾一样愁怀满腔,今我读之,也不禁悲从中来。从容轻生死,慷慨赴国难。为了祖国,牺牲小我又算几何?
21、读《红楼梦》,记忆最深的除了《好了歌》外,就是“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这两句联诗令人心悸了。它深刻地反映了贵族妇女深居大观园内却不得自由的一声叹息。其唯美凄清,达美之极致,悠悠数百年,令人犹不忍卒读,仿佛依稀看到了黛玉逐花而去的背影。
22、曾文正曰:“自古圣贤豪杰,文人才士,其志事不同,而其豁达光明之胸,大略相同。”真文人才士必是“笔挟风雷卷浪涛,胸怀天下格尤高”之人。诗品即人品,诗如其人;人格即诗格,人如其诗。此古今至论也!
23、1962年,于右任病重,以为不久于人世,作《国殇》以为遗言。其诗曰:“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有国殇!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读之,令人慷慨激昂,热血沸腾,其家国之思,故园之念真可与日月不朽。先生在其日记中亦道:“我百年后,愿葬我于玉山或阿里山树多的高处,可以时时望我大陆,我之故乡。”先生在天之灵若闻知以李登辉、陈水扁等为首的台独分子肆意妄为,企图将台湾从大陆分裂开去,并强烈叫嚣反对《反国家分裂法》的颁布,是更难以瞑目矣!
    余曾于2004年6月初自西安北上延安、黄帝陵、壶口,途中过三原时特地去瞻仰了先生故里纪念馆。并赋诗曰:“垂暮乡思付断垣,为寻遗迹拜三原。先生魂魄归来日,犹恨不能葬故园。”
24、在如今“知识爆炸”、“信息高速公路”的互联网时代,对于学诗者来说,每个人的视野如何开阔和学识如何丰富,也无论你如何勤奋,终究是沧海一粟。纵使在自己从事的领域里,也有大块的空白存在。对此,我们无须叹息,在这吾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人生中,我们不求面面俱到,但求将毕生精力凝聚于一处,就是一个人一生中只要将一件事情、一门学问做好,做到极点便足矣!即雷锋说的“螺丝钉”精神,我们要将其发扬继承。我们就用这颗螺丝钉对准自己感兴趣的一点,锲而不舍得钻研下去……
25、诗词的形式不是凝固的建筑物,一成不变的。她如长河中的浪花,无时不在运动变化,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掬取这朵浪中花。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3-24 20:0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梨园诗话之一至十八

楚斑斑,还有吗?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4-13 16:1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梨园诗话之一至十八

呵还在继续创作中……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8-10 16:5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梨园诗话之一至十八

收藏细品!楼主大才.....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7-1-14 02:56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06-11-11 17:1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梨园诗话之一至十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5-1-15 19:20 , Processed in 0.10732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