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45|回复: 15
收起左侧

不可忽视国学素质教育——从名牌大学的两副对联所想到的(转贴)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2-5 02: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不可忽视国学素质教育——从名牌大学的两副对联所想到的
--------------------------------------------------------------------------------
中国台湾网 (2005年12月19日)

  跨入21世纪,面对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的今天,在中国大地上出现了一种新奇的教学模式:从幼儿园起就着手灌输英语教育,小学三、四年级便开始学电脑,全国上上下下一个模式,一抓英语,二抓电脑,直到大学考研提职称都是如此。这本也无可厚非,然而这样做的结果,国民的外语水平上去了,电脑技术上去了,却把老祖宗留下的根——“国学教育”给遗弃了。近年来所发生的一桩桩、一件件“中国人不懂汉学”的怪事,使有识之士倍感痛心。中国是拥有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国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赖以生存的语言、艺术、思想、文化和历史,是体现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载体。近年来,由于缺乏系统的国学教育,在中国大地上,国学濒临被遗弃的危险,大陆汉学综合水平已不如台湾,有些还不如日本和东南亚等邻国,这是值得引起重视的现实问题。兹举例说明如下:
  今年年初,中央电视台“开心辞典”节目,当主持人问及“2005年是六十花甲子的什么年”时,却把一位参赛的硕士生给难住了。这个连老农民都能回答出是“乙酉年”的简单问题,却问倒了今天名牌大学的硕士生,实在令人不可思议。
  第二个例子是今年连战、宋楚瑜大陆之行期间,人们看到这两人引经据典而不费力,学通中西而不勉强。他们的演讲,层次分明,观点清晰,逻辑性强,而又富于幽默感。两篇文章的深意就如清水中的白石,异常分明,充分体现出连、宋二人深厚的国学功底。须知,宋楚瑜并非专攻国学,只是当年蒋经国先生的英语翻译和秘书而已。而我们再看一看两所高校为欢迎连、宋所作的两副对联,其中一副是:
   台北思故土,浦江察民情,京华叙和平,两岸三城大家一家;
  湘南拜先人,金陵谒国父,长安祭始祖,千山万水心通百通。
  横批:“一统华夏”
  另一副是:
  求和平,兴中华,自强不息;
  增互信,促统一,厚德载物。
  统观这两副对联的联文,在语法修辞上所暴露出来的国学水平之差欠,与人们心目中的全国一流名牌大学实在有点名实不副,看后使人啼笑皆非。
  大家知道,对联是诗中之诗,在一定程度上它比律诗,绝句还难写。中国的对联,是有一定的格律要求的,我们且不说二四六分明的平仄格律,两句以上长联须踏“马蹄韵”,就连对联最起码的要求,上联末字应为仄声,下联末字应为平声的基本规则都不遵守。上述两联中,第一副联上下联末尾字“家”和“通”皆为阴平声,第二副联上下联末尾字“息”和“物”都是仄声,这种失误实不应该出现在全国一流名校。
  再从词性上来说:“大家一家”怎么可以同“心通百通”相对呢撰联者或许认为宋楚瑜先生在访问大陆期间曾说过“炎黄子孙不忘本,两岸兄弟一家亲”。他“要在台湾和大陆之间架起一座心灵之桥,心通了就一通百通”这两句话,引用过来会增强对联的感染力及艺术效果。然而这种断章取义的引用结果,却把人家原来很通顺的意思变成不通了。
  从对联学的角度讲,第一副系四分句式长联,上联每一分句的末尾字“土、情、平、家”应构成“仄、平、平、仄”的马蹄韵格式,前三字都对,而第四字“家”当仄而用平,这叫失律。而下联四分句的末尾字“人、父、祖、通”已构成“平、仄、仄、平”的马蹄韵格式,且和上联平仄正好相反,这还算合律。如果稍加调整,就可以成为合格的对联。
  试想,如果我们对上下联末尾四字稍加修改,上联末句改为“两岸三城求共识”,下联末句改为“千山万水证同根”。这样一改,不仅仍然包容了宋楚瑜先生的讲话内容,整副对联岂不就对仗工稳了么。
  再推敲一下此联的平仄:“台北思故土”对“湘南拜先人”,虽然上句二四“北、故”二字皆仄,下句二四“南、先”二字皆平,虽然古对联分句中有此格式,可以这样用。而“浦江察民情”对“金陵谒国父”,“江、民”二字为“平、平”,“陵、国”二字为“平、仄”,平仄就不相对了,若将“浦江”改为“黄浦”,用“黄浦”对“金陵”不仅平仄调整过来了,对仗还更工整一些。再看“京华叙和平”对“长安祭始祖”这一组,“华、和”二字为“平、平”,而“安、始”二字为“平、仄”,平仄仍未能相对,如果将“京华”二字改为“首府”,平仄也就调整过来了。综上所述,整副对联若修改为:
   台北思故土,黄浦察民情,首府叙和平,两岸三城求共识;
  湘南拜先人,金陵谒国父,长安祭始祖,千山万水证同根 。
  联律岂不就完全合乎要求了吗
  再看第二副联,此联乃三分句形式,按马蹄韵正格,上联应为“平、平、仄”,下联应为“仄、仄、平”。而上联三分句末字“平、华、息”为“平、平、仄”格式已完全合律,只是下联的“信、一、物”成了“仄、仄、仄”,末句尾字不合律。从对联学的对仗要求来看,尽管作者引用的“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两短句分别出自《周易》的乾卦和坤卦文字,但二者是对不起来的,“自强不息”怎能与“厚德载物”相对呢然而坤卦彖辞中不是还有“坤厚载物,德合无疆”的句子吗,若用“德合无疆”四字来对“自强不息”,不仅末尾字平仄调整过来了,二四平仄也分明,请看修改后的对联:
  求和平,兴中华,自强不息;
  增互信,促统一,德合无疆。
  词性对仗不是比以前更好了吗!
  第三个例子:今年五月,祖国大陆为台湾打造的巨轮“中华和平”号下水,连战夫人连方蠫女士到场,引用了两句唐诗“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作贺。此两句诗引自唐代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五律诗,全文为: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是洛阳人,一生中“尝往来吴楚间”。“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三面临江。诗人一路行来,当舟行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这一千古绝唱。显然,连战夫人引用此诗,用得很对景,贴切自然。可是上海一家媒体的报道却离了谱,这两句唐诗竟成了“连战夫人自己精心拟就”的“原创”。还堂而皇之地上了大标题。这样的失误,让我们只能叹息。编辑们大概是极少翻阅古典诗词,连这样并不生僻的唐诗句子也未曾谋面过。其实只要翻开极寻常的《唐诗鉴赏辞典》,用不了几分钟就能查到原诗的出处了。
  通过上述三个例子说明,目前神州大地的国学水平正在一天天走下坡路,一些报刊本来办得很活跃的弘扬国学的有关版面,竟被某些人斥为“瓜皮小帽文学”、“骑小毛驴文学”,取而代之的是当今商战中以营利为目的的整版“广告”。中国方块汉字汉语言文学的神圣殿堂,就这样在21世纪遭受到极为严重的冷遇和漠视。试想一想,如此发展下去,不仅方块汉字越来越失去应有的地位,汉语言文学殿堂也将失去原来的圣洁,中国书法艺术将无人能继承,中国诗词对联将后继乏人。今天,在全世界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已把“汉学”列为主要语种而努力学习的时候,中国却出现忽视国学的反常现象,我们不能不引起足够的警惕!总而言之,中国不可忽视国学素质教育,这就是我要写这篇文章的宗旨。
    作者:赵 椿 
  来源:中国楹联学会网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2-5 09: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可忽视国学素质教育——从名牌大学的两副对联所想到的(转贴)

今年年初,中央电视台“开心辞典”节目,当主持人问及“2005年是六十花甲子的什么年”时,却把一位参赛的硕士生给难住了。这个连老农民都能回答出是“乙酉年”的简单问题,却问倒了今天名牌大学的硕士生,实在令人不可思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连个老农民都能回答出来?先生真会开玩笑!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2-5 09: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可忽视国学素质教育——从名牌大学的两副对联所想到的(转贴)

文革的产物,我们99.9999999%都是文革的鬼魂
现在中国大陆出现这种情况只有两个字可以概括:可悲
大中华香港,台湾,澳门,以及海外的侨胞除外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2-5 09: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可忽视国学素质教育——从名牌大学的两副对联所想到的(转贴)

大家想必都听说过"精神鸦片"这个词吧,我这里不说明了,要不然又要闹"文字狱"了,大家从小都中毒很深了,不说别的了,想想大家小学到博士的所有考试都考了些什么了吧,那些所谓的老师都教些什么吧?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2-5 12: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可忽视国学素质教育——从名牌大学的两副对联所想到的(转贴)

求是,比较客观哦!
修改后确实比较好一些,但还是有点不太顺
另外,个人观点,下联以入声收尾,并无不妥。
例如《满红红》词牌中的对仗格式:“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也应该可以吸收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2-5 12: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可忽视国学素质教育——从名牌大学的两副对联所想到的(转贴)

再如王安石的《千秋岁引》中的“当初漫留华表语,而今误我秦楼约。”不妨可以当作流水对嘛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2-5 13: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可忽视国学素质教育——从名牌大学的两副对联所想到的(转贴)

律诗的颈联、颔联也讲究对仗,但与对联的要求标准也是同中有异,故举律诗的例子来说明对联基本要素已难免有失偏颇,更何况还举词为例(有些词牌也需要对仗)。对联仄起平收应该是最基本的吧,举一些特例来驳斥这一点恐怕不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2-5 18: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可忽视国学素质教育——从名牌大学的两副对联所想到的(转贴)

呵呵,这种人何必同他们挣呢,国学的深厚底蕴哪是他们那些人能懂的,就知道找别人的病语,他们啊,属于永远长不大那伙的。
呵呵,说什么我们是文革的产物??呵呵,幼稚,无知,可笑。关于这样的话题太多,懒得在这片净土和他们挣,跳梁小丑而已~!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2-5 19: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可忽视国学素质教育——从名牌大学的两副对联所想到的(转贴)

下面引用由无翅蝴蝶2006/02/05 06:11pm 发表的内容:
呵呵,这种人何必同他们挣呢,国学的深厚底蕴哪是他们那些人能懂的,就知道找别人的病语,他们啊,属于永远长不大那伙的。
呵呵,说什么我们是文革的产物??呵呵,幼稚,无知,可笑。关于这样的话题太多,懒得 ...
我不和你这种浅薄的人说话,难道你可以说你没有受到文革的影响吗?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中国学生的"政治"课程或考试的取消或选修是将来必然的事情.
现在中国还是"政治"第一!!!
"共产党"的思想才是第一,现在什么时候轮到"国学"了?
不过这里是一个谈文学的地方,是一个"雅"的地方,谈论"政治"实在是太不雅观了.
我不说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2-5 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可忽视国学素质教育——从名牌大学的两副对联所想到的(转贴)

下面引用由yyy6708062006/02/05 09:52am 发表的内容:
你这数字从哪来的?
你不是文革的产物了,哈哈
我们都间接受到了文革的影响,因为我年龄还没有达到那个时代
其实我们现在普遍对"国学"不理解了解,就是文革时期的思想延续到现在的原因.过于强调"政治",而过于忽视中国国粹
大家看看中国现代史,哪一个时代过去以后中国人的主流思想哪次不是彻底的否定前一个时代的思想?我们就是在一次一次的否定我们自己中间丢失了我们自己,以至于现在回头看来,中国人好象已经不那么中国人了.
空空的躯壳外面换了几件连自己都讨厌的衣服罢了!
你们说是吗?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2-5 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可忽视国学素质教育——从名牌大学的两副对联所想到的(转贴)

下面引用由无翅蝴蝶2006/02/05 06:11pm 发表的内容:
呵呵,这种人何必同他们挣呢,国学的深厚底蕴哪是他们那些人能懂的,就知道找别人的病语,他们啊,属于永远长不大那伙的。
呵呵,说什么我们是文革的产物??呵呵,幼稚,无知,可笑。关于这样的话题太多,懒得 ...
我想真正懂国学的人是只会和别人讨论,而不会开骂的,老兄,你说,是吗?
哈哈...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2-5 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可忽视国学素质教育——从名牌大学的两副对联所想到的(转贴)

下面引用由yyy6708062006/02/05 09:58am 发表的内容:
这词我听过,鸦片或精神鸦片
是对中国人传统的侮辱。还能叫我东亚病夫?
,你误会我的意思了,我说的是"政治"是精神鸦片,而不是国学,我是很支持我们的传统的,你误会了,你再看看我的帖子,我没有明说"政治",是因为我觉得在这里谈"政治"实在不雅观.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2-5 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可忽视国学素质教育——从名牌大学的两副对联所想到的(转贴)

下面引用由半溪梅影2006/02/05 08:35pm 发表的内容:
先生新年好!先生不会不是大陆人吧?说话何必那么苛刻呢?
    我感觉,无论事还是人没有尽善尽美的,事情做的太完美,那就非人做的,因此允许有错误;人太完美,那就不叫人,神也。所以,对于上述问题可以理解 ...
你好,我是大陆人,很高兴能够看到有这么多热血沸腾的有志之士,那说明我们在一次次的文化浩劫后还能够清醒的自醒,这是很值得欣慰的事情
不多说了,衷心祝福我们伟大的大中华文化能够在我们或者下辈人的努力下发扬光大!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2-5 21: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可忽视国学素质教育——从名牌大学的两副对联所想到的(转贴)

[这个贴子最后由长衫先生在 2006/02/05 09:40p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yyy6708062006/02/05 08:55pm 发表的内容:
你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都受了国学的影响。读了几天书都会背颂“锄禾日当午午……”吧。如果说经过了一个时代就说是那时代的产物,或者连后人都是,那你老兄就有失偏颇了了。另外,没有什么能脱离政治,楼主想表 ...
政治永远都是一时的,而文化却是永恒的,特别是中国的几千年文明,不是某一个政治思想可以左右或者替代的,但是如果政治思想强制的大于中国的文化传统,那么我相信大家都会说这种政治充其量是一种渺小的政治而已.文化不能脱离政治,但如果政治过于否定文化的话,那么那太可悲了.
我想现在中国很多人都能够明白中国文化传统的可贵,这是好事情,正所谓"知耻而后勇",过去我们失去的固然可惜,但我们只要明白我们失去的是什么,怎样去弥补,那我们就不怕了.
但我还是认为目前中国的某些带头人对于这个"耻"字认识还不够,做事请也还过于暧昧了.
要不然,研究生考试还要必考"政治",这是为什么?再问一句,"研究生"的目的是什么?
中国大陆的教育太强调"政治",而忽视道德的教育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2-5 21:4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可忽视国学素质教育——从名牌大学的两副对联所想到的(转贴)

这个题目的确太大,不好谈....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2-5 22: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可忽视国学素质教育——从名牌大学的两副对联所想到的(转贴)

    呵呵,才发现这里有争论。一光联友此帖,我想是引起人们对汉语言文学的重视,做为爱好者,出发点当然不错。个人比较同意yyy670806联友之观点。依我看,目前的汉语言教学其实不算落后,多数幼儿园的孩子开始学的并非英语,而是唐诗,而且从小学到考大学,语文都是主要科目,在大学理科学生中,也多开有“大学语文”课,所以国学未见得被轻视。现代科学发达,科学门类繁多,如今的学子们,再不可能象古时那样,只学汉文字一道,吟诗作赋之技有所下降属于正常,实不必为此痛心疾首。多学科同时发展,这也有利于我们的富国强民之路。
    一光联友之转了台湾某某的文章,其中有可取之处,亦有所偏僻。难道那两幅对子真的代表两所高校的水准么?我看未必,或许是某某临时所凑也未可知。再者,目前的对联,不循平仄而之重意者大有人在,在平仄上论优劣属于避重就轻,分量实在不足。
    另外,只说大陆国学走下坡路,那台湾呢?走了上坡路?记得连战访问北京故宫时写的一幅对联:
昔日禁城百年沧桑难回首;
今日故宫几番风华齐向前。
    这幅对子既无平仄又有重字,都是短联之忌。我看,连先生是以意为先,大概属于无律一派,是没必要去指摘的。那两所高校的对子,我想大概也如此。

另,关于文革如何,共产党如何,请勿在论坛争辩,这里不是政治论坛。
因此帖为转帖,转移到[古联与非原创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5-8-15 04:32 , Processed in 0.08662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