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40|回复: 5
收起左侧

[原创]子规啼血映山红,孰花孰鸟?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3-26 12: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帖内格式:出句:子规啼血映山红,孰花孰鸟?(馨韵)[Maiweb_mgbq=8]
cicala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6-3-26 14:11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cicala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6-3-26 14:1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3-26 15:5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子规啼血映山红,孰花孰鸟?

呵呵 ,还有高手吗?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3-26 15:5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子规啼血映山红,孰花孰鸟?

映山红  是花,即杜鹃花
这个下联也应该有所呼应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3-26 16:1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子规啼血映山红,孰花孰鸟?

转发一下:
楹联小议——半联“杜鹃啼血映山红”赏析   
[于樵] 于 2005-12-06 21:10:09上贴
--------------------------------------------------------------------------------
楹联小议——半联“杜鹃啼血映山红”赏析
“杜鹃啼血映山红”是近几年在网络论坛上常被人用作半联来求对的一个句子。由于其词性、结构和寓意都十分奇特,对句极难,普遍被认为是“绝对”,故有好多楹联爱好者欲将其据为原创。从2003年开始,相关BBS上就不断有人以原创首发的名义为其征联求对。但从网上搜索的情况来看,此句用作半联求对最早的时间不晚于2000年,而再早由于BBS不太多,且贴子大多未进入搜索网站的数据库,至今书刊也不见收录,因此究竟谁是它的原创已无法考证。
如果一定要追溯它的源头的话,倒是可以找到一个相近和句子。现代著名作家、民国时期“鸳鸯蝴蝶派”的代表人物周瘦鹃曾写过一篇《杜鹃花发映山红》的著名散文,文章一开始就写道:“杜鹃花一名映山红,农历三四月间杜鹃啼血时,此花便如火如荼地怒放起来,映得满山都红,因之有这两个名称。”如果读过这篇散文,并对典故、古诗中的“杜鹃啼血”熟悉的话,谈到对联的话题时就很容易想到改一下,用“杜鹃啼血映山红”来出联。我就曾经在网络聊天时用过这个句子,当时也是脱口而出,并不知道别人也用过,故也自以为是原创。可见虽然这个句子用作出联时极为刁钻,但却往往是“得来全不费功夫”。而且你开始也不一定真正知道跟它的妙处,只有当赏析别人的对句时,你才会发现这个句子有解不开的机关。
首先,此句有多重含义,任人解读。“杜鹃啼叫直到吐出鲜血,把山都映红了”,此一解。“杜鹃所啼之血化作山花映山红”,此二解。“杜鹃啼血时,映山红怒放”,此三解。其二是句子多义并伴随字词多组。句子有多种断法:“杜鹃啼/血映/山红”,“杜鹃啼血/映山/红”,“杜鹃/啼血/映山红”,“杜鹃啼血/映山红”等,不同的断法产生不同的词组。三是“杜鹃”和“映山红”的巧合。“杜鹃”既是鸟名,又是花名,而杜鹃花的别名下是“映山红”。此外用了望帝化杜鹃鸟、杜鹃啼血的典故;在字面上,“血”与“红”在颜色上互相应照,且于事理上有一种逻辑递进关系。对句讲究字字相切、词词相应、意意相联、平仄合律;如有用典,则需要相应的典故来与之相匹。此句又浑然天成,无半点臆造与勉强,加上上述特点,要对得词工意切几无可能。所以此句一出,可谓难倒天下英雄。
当然,对联要做到“字字相切、词词相应、意意相联、用典相匹、平仄合律”,同时又能使整副对联有一个明确的寓意和一定的内涵是相当不容易的。就是自撰全联,可以上下句一起斟酌,要做到天衣无缝都要费一番功夫,如果是对别人的出句,那就更加难上加难了。因此遍观天下妙联,多为一人所创,绝少酬唱所得。故在对联切磋时,对句能做到大致工巧就算不错了,如可在寓意抒情上相合,即可视为上品。若是有相互问难的意思,出句必刁钻,对句需机巧,往往难以顾及寓意抒情,故多以“无情对”相问答。如“五月黄梅天”对“三星白兰地”,“江东乔国老”对“河北石家庄”,“祖冲之”对“孙行者”等即是。“杜鹃啼血映山红”并非无情对的出句,但是以笔者所见,不但能与之珠联璧合的对句至今未见,即使是用无情对的对法也难相合。
当然,以汉语的丰富多彩和深厚积淀,说这个半联是“绝对”还为时过早。从网上搜索来看,确有不少人在努力尝试,这些对句尽管很富才华和创意,但目前连基本及格都没有发现。有人对“玉瓷出釉象牙白”,按无情对看,对得算工,并也可有几种断句法,平仄多不合律,只有尾字“白”歪打正着,古音可读“博”,入声,算是合了仄声;“象牙白”是一种产于明代、其质如玉的瓷器,算是应了“杜鹃”与“映山红”关系的三分之一,其余都靠不上了。有人对“齐女含怨知了恨”,作者解释说“齐王后怨王而死,尸为蝉,故名‘齐女’。”合典合意,但不及其余。有人对“翡翠掠波透水绿”,作者自己评说:“翠鸟又名‘翡翠’;透水绿:对翡翠极品的一种称呼;这个应算工整,但是缺少一份自然。”其实不合者甚多。赏析这些对句,更能反衬出此出句的难度。
对联活动看上去是一种文字游戏,但却扎扎实实地能检验出一个人的知识积累和运用文字的功力,同时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以此句为例,为了找到一个满意的对句,笔者就几乎重温了一遍词语工具书和传统典籍,虽终未如愿,但这个过程却受益匪浅。对仗是汉语独有的修辞方法,它历来被列为启蒙教育的必修课。经常进行联句训练,可以大大提高汉语词句的认识和运用能力,并可增强学习兴趣,积累文学知识。加上声律和音韵的训练,不仅能掌握诗词的基本技巧,也可使文章更具魅力,另外还能大大提高对诗词和其他文学作品的欣赏水平。可惜这一传统的语文教学内容已被现代教育所彻底废弃,以致造成文化传承上的一个断裂,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令人心痛的遗憾。
日前我在联谊会馆重出此联,应对的网友也不少,但都相差甚远。因现场跟贴难以明说,故特撰此文作一总答,以谢网友应对,并解网友之惑。也希望网友大展才华,早日攻克这一难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5-8-15 18:15 , Processed in 0.07412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