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55|回复: 1
收起左侧

[原创]挽谢晋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10-24 07: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watermark]挽谢晋
谢绝红尘 芙蓉镇里摇篮客  
晋登紫府 磐石湾边牧马人

   新华网:谢晋用胶片书写中国社会大事记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19日01:26  新华网
  新华网浙江频道10月18日电(记者 段菁菁)10月18日凌晨,著名导演谢晋因病在家乡浙江上虞逝世,享年85岁。
  我们很难界定电影是谢晋的一个梦想,还是它赐予了谢晋无数个梦想。也许"在电影里活着"或者"为电影而活",都可以归纳谢晋的一生。正如余秋雨先生曾在《足迹》的序言中所说:"回想一下,在这风风雨雨的半个世纪,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中如果没有谢晋,一大批中国人如果没有《红色娘子军》、《舞台姐妹》、《天云山传奇》、《牧马人》、《芙蓉镇》等等电影可看,那将会是一种怎样的失落?
  一个世纪有一个世纪的文化,在二十世纪,电影成为无可置疑的文化强者。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正当人们重新追求人性的回归,重新检视历史记忆时候,谢晋推出了《天云山传奇》《牧马人》《芙蓉镇》;当社会上掀起盲目崇外的风潮时,谢晋便拍摄了抒发炎黄子孙的思乡恋国之情的《最后的贵族》;1997年香港回归,谢晋又推出对近百年中华民族的历史进行了审视的《鸦片战争》……
  浙江省作协主席程蔚东说,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很多重要历史时期,谢晋的作品都能够跨越禁忌,引起同时代人的共鸣。他所执导过的36部电影,如同一本反映中国社会起落的大事记。
  “任何国家、任何时代,都要为自己的民族塑造形象。如果20世纪中国电影还没有美好的形象留下来,并且被全世界都能接受的话,那我们这一代电影人就没有尽到责任。”
  谢晋曾经说过的这番话,让我们强烈地感到他所肩负着的重担:如何才能将历史留下的思考融入到艺术作品中,给人们留下难忘的印象?于是,他反复叮咛着年轻一代的电影人:当导演,先把历史学好。
  在从影的道路上,谢晋始终带着这样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忧患感,用胶片书写着中国社会政治、历史的风云变幻和时代精神的涌动:《女篮五号》《红色娘子军》《舞台姐妹》《啊,摇篮》《天云山传奇》《秋瑾》《牧马人》《芙蓉镇》《高山下的花环》《最后的贵族》《清凉寺的钟声》《鸦片战争》……他总是面对现实,去感受、捕捉群众之痛痒和最有时代感的题材,用电影的语言把自己对中国政治历史、社会生活的洞见和接受者的审美趋向谐调起来。
  从影60余年,这位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开拓者,一直在保持着对社会的严峻而深刻的审视,吸取他人经验和现代意识,勇敢地超越对自我。
   《女足九号》 (2001)
  《鸦片战争》(1997)
  《女儿谷》 (1995)
  《老人与狗》 (1993)
  《启明星》 (1992)
  《清凉寺钟声》 (1992)
  《最后的贵族》 (1989)
  《芙蓉镇》 (1986)
  《高山下的花环》 (1984)
  《秋瑾》 (1983)
  《牧马人》 (1982)
  《天云山传奇》 (1980)
  《啊!摇篮》 (1979)
  《青春》 (1977)
  《磐石湾》 (1976)
  《春苗》 (1975)
  《海港》 (1972)
  《舞台姐妹》(1965)
  《大李小李和老李》 (1962)
  《红色娘子军》 (1961)
  《黄宝妹》 (1958)
  《女篮五号》 (1957)
  《水乡的春天》 (1955)
  《蓝桥会》 (1954)
  《一场风波》 (1954)
  《控诉》 (1951)
[/watermark]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10-25 17:1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挽谢晋

同挽。
对仗工,嵌名巧,如能写出谢导对电影、对社会的贡献则更深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5-11-5 12:42 , Processed in 0.11784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