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fjdh.com/UploadPhotos/04TANGKA/xrbtk/big/tanka_b013.jpg
佛教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遗产。《普庵咒》、《朝元歌》等即为其中著名乐曲。
《普庵咒》是各地民间笙管乐种都演奏的传统套曲之一,清代蒙族文人荣斋所编《弦索备考》中,也有以弦索乐器演奏的该套曲的曲谱。普庵是宋代著名僧人的法号,他为教信徒学习梵文编有梵文字母的经咒式的韵文,所以晋北的《普庵咒》就是佛门僧侣每日功课所用的《普庵大德禅师释谈章神咒》的简称。
《普庵咒》旋律平缓深挚,伴奏常以笙的和音包腔,表现出一种静谧超脱的心境。唱诵中,笙管伴奏,虔诚肃穆又充满生机。这套大曲,因宗教传派、班社传承、声唱器奏之不同而有很大变化,但基本的旋律则大体相同。
《普庵咒》的结构严谨,易于记诵。流畅的音声,规整的节奏,不但人声诵唱动听,也使它较易于纳入曲艺器乐之中。在佛事仪轨中被诸管弦采纳当不在话下,甚至被福建南音吸收而成为『指套』。琴人亦将之谱于丝桐成为琴曲;继而弦索、琵琶、丝竹、鼓吹;即使是清朝宫廷音乐也将之容纳。或衍为大曲,或为曲牌,形成了有如『八板』音乐一样的一曲多式,遍布于大江南北多类乐种中。
该曲现有古琴、琵琶、埙、笛子等多种演奏形式。
《普庵咒》(弦索乐合奏,26:20)
[ra]http://fjt.todayisp.com:7751/www.ebud.net/multimedia/fjyy/puanzhou.mp3[/ra]
《普庵咒》(古琴,8:13),李祥庭演奏。
[ra]http://www.chinakongzi.net/2550/music/download/guqin/puzhouan.mp3[/ra]
《普庵咒》(古琴,7:13),吴兆基演奏。
又名《释谈章》,其乐谱最早见于明末《三教同声琴谱》(1592)。乐曲使用了较多的撮音,帮助音乐造成了古刹闻禅,庄严肃穆的气氛。
《普庵咒》(琵琶,11:39),古曲,林石城整理、改编并演奏。
「普庵」,宋代高僧名,禅林中每于佛殿背后设普庵像。本乐曲是佛教盛行时期之作品,所传版本较多,本专辑所录者已做整理改编,曲中既有咒句,又有僧家唱赞伴奏之音。
《普庵咒》(古埙与乐队,7:10),陈重演奏。
乐曲深遂、境远,静听中感悟庵中人的情境与忧怨。
[real=480,0]http://music.huain.com/music/huain/bolan/xun_cz/puanz.rm[/real]
《普庵咒》(埙与曾侯乙编钟、编磬,4:18),荣政编曲。
此曲以古曲《普庵咒》的旋律为基础,运用古埙与曾侯乙编钟、编磬合作,在钟、磬、埙幽沉的音色与旋律中,表现出了佛国古刹庄严、祥和的气氛。
《普庵咒》念诵
普庵祖师
普庵祖师(1115~1169年),徽宗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出生。南宋僧,属临济法系。江西袁州宜春人,俗姓余。讳印肃。南宋绍兴四年(1134年)八月,从寿隆院贤公出家;十一年四月落发,翌年五月受戒于袁州开元寺。师容貌魁奇,天性巧慧,贤公深为器重,曾劝读《法华经》。但师深感『诸佛元旨贵了悟于心,数墨巡行无益于事。』故乃辞贤公而游湖湘。尝谒大沩牧庵忠公问法,后再返受业院。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受众请住慈化寺。
师布衾纸衣、晨粥暮食,禅定之余阅《华严经论》。一日大悟遍体流汗,喜曰:『我今亲契华严境界。』乾道二年(1166年)建梵宇。一日忽有名道存之僧,冒雪至。二人交相问答,或笑或喝;僧谓师为再来人,不久将大兴吾教云。寻指雪书颂而行。自此,慕向者众。师乃随宜为说,或书偈与之;有病患者,折草为药与之即愈;或有疫毒人迹不相往来者,与之颂,咸得十全。至于禳雨旸、伐怪木、毁淫祠等,灵应非一。
一日聚集诸徒众,谓『诸佛不出世亦无有涅槃,入吾室者必能玄契矣,善自护持无令退失。』即索浴更衣跏趺而寂。时孝宗乾道五年七月二十日,世寿五十五,僧腊二十八。谥号『普庵寂感妙济正觉昭贶禅师』。元大德四年(1300年)重谥『大德慧庆』;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加谥『普庵至善弘仁圆通智慧寂感妙应慈济真觉昭贶慧庆护国宣教大德菩萨』。师生前除灾除病之灵验颇多。元仁宗延祐初年(1314~1320年)吴郡姑苏城西有慧庆寺,其寺后即造有普光明殿供奉普庵。此外,禅林多于佛殿背后安置师之肖像。
普庵禅师精于梵文,曾以梵文拼音为咒,人称之为《普庵咒》。因其具有「普安十方,安定丛林」的神力,逢朔望必诵于寺院。
师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三卷行世。付法有圆通、圆融、圆成、圆信、应世等人。此外,师所传之《普庵咒》在后世禅宗寺院及民间颇为流传。除课诵之外,该咒亦被谱成古琴曲与琵琶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