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64|回复: 15
收起左侧

最理想的饮茶器具──紫砂壶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2-9-1 20: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饮茶习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代文人雅士平时经常聚集一起,且鼎且缶,以啜以饮,视为可获得无穷的情趣。据汉代《华阳国志》,司马相如《凡将篇》和杨雄的《方言》等书中记录了,武王伐纣时就出现将茶作为贡品,和反映西汉时代买茶、烹茶、饮茶的事,宋代大诗人王安石曾有“人固不可一日无茶饮”之语。可见饮茶在古代人们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唐代以前,茶器与食器不分。随着饮茶风气更为普及,茶器并日趋工巧,唐代末年出现了饮茶最理想的茶壶──紫砂壶,以紫砂泥为原料,经艺人精心制作,其壶颜色紫红、质地细柔,造型古朴,泽地典雅,贵如鼎彝。宋代的紫砂壶已在文人中广为使用,大诗人欧阳修曾诗云:“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情。”诗中的“紫瓯”即紫砂壶。宋代后期到明代的宜兴紫砂生产的崛起,很快成为全国的紫砂器生产中心,在以后的数百年中,宜兴始终是一领中国紫砂壶制作风骚,直至今日。
   
    宜兴位于苏、浙、皖三省交界处,地处太湖之滨。古代称阳羡,唐代已是著名的产茶基地,许多名茶年年进贡,供皇府上下享用。唐代“茶仙”卢寺云:“天子须赏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因此,在宜兴很早就出现用丁山和蜀山的泥土,制作饮茶的紫砂壶。明人周高起的《阳羡茗壶录》一书中记载,明代嘉靖制紫砂器艺人龚春的出现,把中国紫砂器推进到一个新的境界。龚春本名“供春”,少时为吴颐山的伴僮,当吴颐山的金沙寺读书时,他就偷闲出来,私访金沙和尚,精淘细土,勤于折捏制,终成大家。龚春成宜兴紫砂制作的一代宗师后,他的作品被称为“供春壶”,当时有“供春之壶,胜于金玉”之美称。从此,宜兴紫砂器生产发展迅速,百品竟新,名家辈出。
   
    清代中期,“西泠八家”之一的陈鸿寿加入紫砂壶设计制作过程,使集书法、绘画、工艺为一体的紫砂壶刚问世,就赢得社会肯定,称赞“曼生壶”是中国紫砂壶制作历史中的又一个里程碑。此后,许多书画家参与紫砂壶的绘画和书法,诸如海上画派盟主任伯年和吴昌硕,为热恋紫砂壶,曾几乎荒废本业。这一习俗至今沿袭。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2-9-1 20: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最理想的饮茶器具──紫砂壶

                   有了茶具,现在来简单说一下茶道:)
                     
  丰富多彩的茶道文化可归结为茶趣、茶德、茶禅。茶趣即饮茶乐趣,包括物质乐趣和精神乐趣。佳茗、清泉、茶具、良辰、美境、竹月、松风、琴案、闲斋、知音,相聚品饮、雅俗共赏。茶趣有雅俗之分,无高下之别。茶德即茶之功德。陆羽同代人刘贞亮提出的"茶十德"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驱腥气,以茶防病气,以茶养生气,以茶散闷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茶禅是以阐释茶与佛门之密切因缘。
  真意乃茶禅结合而达到的一种境界。禅在梵语中意为"静虑"、"思维修"、"弃恶"等。在品茶的精神境界中,不知道有多少人能感受到一位西方诗人说:"从一粒砂看世界"。但几乎每位爱好绿茶或乌龙茶的东方人都不难体会出----从一片茶叶可品尝出山川风景与大自然的精神。如果你嘴里含上一口西湖龙井茶,茶汤的气韵,即很容易在你眼前幻化出一片江南水乡温柔而秀丽的风光;如果你入口的是安溪乌龙茶、碧天峰铁观音,那么,你看到的将是高山顶上的蓝天白云,同时随着芬芳的茶香与茶气,让你仿佛身处高山上,呼吸到山上清朗的气息。
  从茶中领会山川风景,与不断地微妙变化着的真味,真香与气……不失为回归自然的一种简单法门。那么,茶是如何能给予人这一切的呢?除了自然的奥秘以外,就是人为的配合。茶可独酌,也宜共饮,一杯在手,清香满室,消除烦虑,使人抛却是非心、名利心。"寒夜客来茶当酒",以茶奉客,虽不及酒后令人豪情万丈,意气风发,但三两良朋,沏茶小息,令人"六腑皆芬芳",闲话家常、天南地北、气氛更为和乐,主客更能曲尽情意,茶的世界是一个祥和的世界!
当然,最后需要注意一下的是,真正的品茶是极少量的。妙玉曾笑过宝玉,说“一杯为品茶,二杯为解渴,三杯便是饮驴。”所以,平时喝茶当然可不止三杯,但若说到品,一杯足矣!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2-9-1 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最理想的饮茶器具──紫砂壶

                 白族“三道茶”
    白族“三道茶”指的是“苦茶”、“甜茶”、“回味茶”,含义上寓以人生为“一苦”、“二甜”、“三回味”的哲理。头道苦茶又称“烤茶”或“百斗茶”,先苦后甘,能提神补气,使人神轻气爽;三道回味茶,放有花辣等佐料,喝了能满口清香,回味无穷。
   
    白族三道茶源远流长,起源于唐初,之后不断得到发展,到了唐南诏国中后期,佛教在大理兴起,寺庙里倡导坐禅饮茶,游客也喜欢饮茶止渴,使茶道发展不小。经过宋、元时期到了明、清之际,白族家室多爱饮烤茶,招待客人饮甜茶,在婚事、节日期间专饮“三道茶”。
                新春三道茶
    我国南方等地对饮茶极其讲究,春节尤是。正月走亲访友,特别有长辈的必定要上门拜年。客人进门先是互祝新春,问候老辈,然后入坐待茶。
   
    第一道:甜茶。祝客人一年甜到头。甜茶是用糯米锅巴和糖泡成的。糯米煮成饭,把饭放在热铁锅上贴,烧结成一片片锅巴,泡成甜茶既香又糯,十分可口。
   
    第二道茶:是熏豆茶。熏豆茶共有六种佐料,其配置十分得当。
    1.熏青豆,有丰富蛋白质。
    2.胡罗卜丝,有胡罗卜素。
    3.腌制过的桔皮丝,能调中快隔,导滞化痰。
    4.苏子,能宽胸下气,润肺开郁。
    5.芝麻,能益胃渗湿,补肺清热。
    6.少量嫩芽茶。这种茶鲜美可口富有营养。
   
    第三道:一杯清茶。餐后饮用可清涤肠胃油腻。所以这新春三道茶,既合乎礼仪,又合乎保健原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2-9-1 21: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最理想的饮茶器具──紫砂壶

               潮州功夫茶
    《茶经·六之饮》曰:“天育万物,皆有至妙。”“所庇者屋,屋精极。”接着,他列举了茶的“九难”,意即从采造、鉴别、用具、用火、择水、烤炙、碾末、烹煮、饮用等九个方面,都应力求其精。
    精,正是工夫茶最突出的特点,它体现在烹制、品饮过程中的每个环节,而不仅仅是“器具更为精致”而已。
    1.在“热”字上做足文章
    潮州民间流传一则“笑话”:茶座中来了一位新客,主人请他品茶。饮罢,主人问:“如何?”客答:“好”。主人又问:“好在哪里?”客答:“哙烧。(够热)”一座皆窃笑。
    其实,被笑的应该是茶座中人或“笑话”的编造者。因为,来客的回答尽管只有两个字,却道出了品茶的真谛:热。
    李时珍《本草纲目·茶》引陈藏器曰:“饮之宜热,冷则聚痰。”又引李廷飞曰:“大抵饮茶宜热宜少。”用工夫茶法,“乘热连饮”便有了切实保存证:一系列的烫罐淋杯,罐外追热、高冲低斟的程式,能有效地减少泡、斟过程中热量的散失;杯小如核桃,几可一口啜尽,可避免先一口、后一口冷热不均的弊病;壶小如鸡子,故冲工夫茶要分多轮(潮人称“巡”)进行。这样能不断续入沸水,使壶中持续保持高温。
    2.完美地体现了“茶性俭”的特点。
    “茶性俭”的“俭”,含有贫乏、不丰足的意思。也即是说,茶汤的水浸出物中,人效成分的含量不多,因此,泡茶的水宜多,多了滋味就淡泊。小壶小杯的功夫茶。最能体现“茶性俭”的特点。而多轮冲泡法对于准确把握泡茶时间、恰到好处地体现茶的香味亦极其有利。
    3.一杯澄彻韵更幽。
    工夫茶艺中的刮沫(或用盖瓯操作进的弃去头冲水),就是去除泡沫的妙法。纳茶时之“分层结构法”,又可使经过粗茶叶层过滤的茶汤澄彻无渣。此外,工夫茶因杯小,香浓、汤热,故啜后杯中仍有余香,这是一股比从茶汤上溢出的香气更深沉、更浓烈的“山韵气”,“嗅杯”因此亦杨为其凶瀹饮法所无而为工夫茶所独有的雅趣。
   
    刚接触工夫茶的人,往往因浓而生畏,其实大可不必。陈椽先生在《论茶与文化》一书中指出,浓茶有不同的概念:叶量很多,开水很少,香味很浓,如闽南、粤东饮武夷山岩茶,随泡随饮,饮量很少,有害物质没有泡出来,则无害。相反地,冲泡很久,茶汤不倒出来,旨起色香味很大变化。茶汤品质劣变,有害物质一部或全部浸出,这种浓茶则危害很大。
    可见,工夫茶确实是既考究又科学的瀹饮法中的极致,是对《茶经》“精极”精神的继承与弘扬。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2-9-1 21: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最理想的饮茶器具──紫砂壶

摘录《千年文化品味茶》
    追溯起来,大约四五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先人就开始认识并利用茶了。从此,茶与我们世代相处,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最终成了国人的开门七件事之一。且不论一个普通百姓家里,日日萦绕茶香;生在山青水秀的地方更好,那汲取了天地精华的各种香茗,让乡野之夫也都因此而滋润得比城里人还格外灵秀。就算真的是穷乡僻壤吧,山枯水竭了,也还要采些草本之叶,精心调制为“茶”的。我幼时就喝过槐树叶、杨树叶等各种树叶焙制的所谓“粗茶”,苦是苦点,但在那时却感到颇为解渴。还有那些遍布城乡七拐八角的各类大小茶馆甚至路边卖的“大碗茶”,更是云集了四方“好茶客”。
   
    粗茶亦好,精茶也罢,各类“好茶客”的说法却不相同。为俗人的我们,一般都是直着嗓子说喝茶喝茶,稍文雅一点的,大不了说出一个“饮”字。而姚雪垠老先生则谓之为“吃”。他在一篇专门谈吃茶的文章里说,自己不会吸烟,又没别的嗜好,坐在房间里需要一点淡淡的刺激,所以常常吃茶。而且姚老先生吃茶也有一绝,茶不在好,苦香都行,兼为解渴,所以喜欢大杯倒满,大口吃茶。
   
    但那都称不上是真正的爱茶者。真正的爱茶之人,则一律称喝茶为“品茶”。一个“品”字,就道尽了饮茶的诸多情趣,正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从来佳茗似佳人”,这世人似乎只有他们最“懂”茶了。对酒自然能够当歌,而对茶则可以恣情写意。所以从古到今,中国的文人墨客品茶品出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佳句名篇。譬如“茶烟一缕轻轻扬,搅动兰膏四座香”、“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等等,都是古人咏茶中最让人产生共鸣的诗作。伴之而起的是“茶道”的盛行,使得品茶成了修身养性的最佳良方。唐朝那位陆羽,对品茶极有讲究,为此还专门著书一本,首次系统介绍茶的栽培、制作、饮用等方法和经验,谓之《茶经》。他因此被人们尊为品茶艺术的权威和圣人,茶博士们则敬他为“茶神。
   
    茶与酒一样,与中国的历史渊缘极深。翻开一部厚重的中国史依稀能看见多少风云人物,曾经以茶会友、煮茶论道,并因此成就大业。茶与酒不同的是,茶还作为一种文明的使者,经由古老的丝绸之路,传播到全球、香飘四海。1662年,一位爱茶的葡萄牙公主王凯瑟琳出嫁英国,使得英国出现了第一位饮茶皇后,从此也增添了一个以往从来不种茶叶的饮茶大国。这个岛国的人民,成了世界上饮茶的冠军,上午十时半和下午四时的饮茶习俗,成了生活中雷打不动的制度。学术界的交流被称为“茶杯和茶壶精神”,电视台下午四时的节目谓之“饮茶时间”。萧伯纳曾调侃说:破落户的英国绅士,一旦卖掉了最后的礼服,那钱往往还是用来饮下午茶的。在各种国粹都被发扬光大的今天,对于街上一夜之间冒出的大大小小装修考究、甚至富丽堂皇无比的各类茶楼,自然不足为奇了。茶是一种文化,茶楼就十分张扬茶文化的意韵。为了表示自己对文化的钟情,商贾大款,风流名士,乃至一些为政者,过去一律喜欢KTV、卡拉永远OK,而今则顺理成章地青睐茶楼,一幕幕地上演着“醉翁之意不在茶”。从大路边的大碗茶进化到如今奢华深遮的茶楼,显示了当今经济的蓬勃发展,但是不是也暗藏着另一种浮躁、空虚甚至堕落呢?
   
    茶叶中蕴藏的商机也是显而易见的。不然,各地何以争先恐后开发名优茶。老牌的西湖“龙井”、黄山毛峰、“碧螺春”、“雀尖”、云雾茶等等,更显一代天骄,新品如“长香思”、“白云春毫”、“小花”之类也是群雄逐鹿,各领风骚。一时间乡乡有茶树,县县有名茶,茶叶生产成了一些地方天然的支柱产业。前不久,我的一位朋友说,他的一位领导到乡下一个小村子扶贫,回来时带来了这个村子的“名特产品”--茶叶,规定局内每人都要自掏二千元腰包买十斤,而此前他的另一位领导在另一个村子里扶贫归来也是如此这般。这下可好,“扶贫茶”也被开发出来了。
   
    还有所谓的“极品茶”哩。古代有种茶叶,本来也就极普通的。据说有位地方官提出新法,让少女用舌尖绕摘茶叶,这浸润了少女舌尖鲜血和天露的茶叶一下子就成了只有皇帝老儿才能享受的名茶。“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也可谓真实的写照罢。茶叶尚是茶叶之时,普通百姓可坦然喝之;一旦普通茶叶升格为“极品”,则就不敢问津了。而现在更是“名茶”辈出的时代,平素见惯了的当初数元一斤的茶叶,经过几道包装程序后,价格急骤上扬为天价;原先随处可见的,扬名之后就从市场上消声匿迹了。哪里去寻?旧时百姓檐下燕,飞入商贾仕宦家,更不消说一些老牌名茶了。
   
    令人忧虑的是,茶叶一旦成了“极品”,往往就和其它可以打通关节的东西一样,成了一种“交易”的中介。所以,当新闻媒介报道公仆“清茶一杯”时,有些人就常常唏嘘,干脆“白开水一杯”,岂不更好?其实这种思路很有“逻辑问题”:即便“清水一杯”,也是“此水非彼水”,那是某某名牌纯净水、某某具有很高疗养价值的矿泉水,岂是那白开水比得了的。所以,众多的茶叶商瞅准机关这块宝地来推销茶叶,乃至有公仆也干起了推销茶叶的营生,至于老同志、老部下、老同学、老战友,或者是“不老”甚至根本就没有关系的人们相见,以所谓的名茶打开关节,对这些现象人们已见怪不怪,越来越“理解”了。
   
    话又说回来,茶与酒还是不同的。有“酒杯一端,政策放宽”之说,却没有“香茶一抿,一切放行”之说吧(虽说必有其事)?喝酒误事的历来就多,品茶毕竟比嗜酒要好。当然酒的功过,赞誉的与讨伐的文章,都已洋洋成大观了。而对于茶来说,评价一向是往高处走,所以刘禹锡曾赞叹“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但是,设若今天老刘再世,作为一个官阶不小的州府大人,他还能居陋室么?他还能以饮茶涤尘烦么?自是不得而知。
就说到这里吧,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各地域也有不同的饮茶习俗,一一了解看来需要些时日,目前就找到这些(下次弄个酥油茶),先贴出来博众方家一笑。:)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2-9-1 21: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最理想的饮茶器具──紫砂壶

泉姐姐今天发了有三张帖子了吧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2-9-1 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最理想的饮茶器具──紫砂壶

是地是地,但这是回复啊。。。。:O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2-9-1 22: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最理想的饮茶器具──紫砂壶

我知道:)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2-9-2 00: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最理想的饮茶器具──紫砂壶

慢慢品饮茗茶,细细回味人生。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2-9-2 08: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最理想的饮茶器具──紫砂壶

中国为茶之大国,可现在的社会里,有几个人还真正去懂茶,品茶?
一杯清茶,一本好书,坐在江南乡村的老屋子里,靠着窗,听着那淅淅雨声。。。
这会是何等美妙的事,可我们那颗浮躁的心还静的下来吗?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2-9-2 13: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最理想的饮茶器具──紫砂壶

是啊?子心姐姐所言甚是!
在浮华尘世中还能以一颗静默的心对待是何等的悠然!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2-9-2 14: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最理想的饮茶器具──紫砂壶

吃茶去。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2-9-2 15: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最理想的饮茶器具──紫砂壶

:)~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2-9-3 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最理想的饮茶器具──紫砂壶

夜深客来茶当酒)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12-21 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最理想的饮茶器具──紫砂壶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12-21 10: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最理想的饮茶器具──紫砂壶

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情。喜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5-7-22 01:36 , Processed in 0.08842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