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07|回复: 9
收起左侧

永远的伤痛——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8-13 01: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音乐二流子在 2005/08/13 05:24pm 第 2 次编辑]

</td></table></td></table></td></table></td></table>< align=center><TABLE cellSpacing=50 cellPadding=15 width=100% align=center bgcolor=#000000 border=0><TBODY><TR><TD><br><br><font size=18 color=green><center><b>永远的伤痛——平克弗洛</center><br><br><br>< align=center><TABLE cellSpacing=40 width=88% background=http://www.astropix.com/HTML/M_DAP/M10/DF_012B.JPG border=0><TBODY><TR><TD><p align=center><TABLE width="100%"><TBODY><TR bgColor=#cccccc><td><DIV align=center><FONT color=#ffffff><IMG height=150 src="http://www.playmtv.com/Files/Pic/2005/04/012/pf4_040916.jpg" width=200></FONT></DIV></TD><TD width="27%"><IMG height=150 src="http://www.playmtv.com/Files/Pic/2005/04/012/thnwall_040916.jpg" width=200></TD><TD width="46%" rowSpan=2><>平克·弗洛伊德乐队组建于1966年,他们是世界上最为优秀的迷幻摇滚乐队之一。1964年,在伦敦一所学校中一起学建筑的理查德·怀特(Richard Wright,键盘手,1945年7月28日生于伦敦)、尼克·梅森(Nick Mason ,鼓手,1945年1月27日生于伯明翰)和罗杰·沃特斯(Roger Waters,贝司手,1944年1月6日生于剑桥)开始在一起排练。在学院里,沃特斯对音乐和电子很感兴趣,而他的同学赖特则同他一起钻研电子音效。怀特以前曾学过钢琴、风琴、大提琴,后来又迷上了电子音乐。尼克·梅森则是一位出色的定音鼓演奏者。西德·巴雷特(Syd Battett)加入后,乐队最终组成。1968年,巴雷特由于过度服用LS,被送入医院。罗杰的同学戴维·吉尔摩(David Gilmour,1944年3月6日生于剑桥)作为主音吉他手取代了他。<BR></P></TD></TR><TR bgColor=#cccccc><TD><DIV align=center><STRONG>平克·弗洛伊德乐队</STRONG></DIV></TD><TD width="27%"><DIV align=center><STRONG>《迷墙》(The Wall)</STRONG></DIV></TD></TR></TBODY></TABLE><TABLE cellPadding=3 width="100%"><TBODY><TR><TD bgColor=#ff3366><SPAN class=style78><STRONG><FONT color=#ffffff>专辑封面欣赏</FONT></STRONG></SPAN></TD></TR></TBODY></TABLE><TABLE width="100%"><TBODY><TR bgColor=#66ccff><TD><DIV align=center><STRONG><FONT color=#ffffff><IMG height=120 src="http://www.playmtv.com/Files/Pic/2005/04/012/feng1.jpg" width=120></FONT></STRONG></DIV></TD><TD><DIV align=center><STRONG><FONT color=#ffffff><IMG height=120 src="http://www.playmtv.com/Files/Pic/2005/04/012/feng2.jpg" width=120></FONT></STRONG></DIV></TD><TD><DIV align=center><STRONG><FONT color=#ffffff><IMG height=120 src="http://www.playmtv.com/Files/Pic/2005/04/012/feng3.jpg" width=120></FONT></STRONG></DIV></TD><TD><DIV align=center><STRONG><FONT color=#ffffff><IMG height=120 src="http://www.playmtv.com/Files/Pic/2005/04/012/feng4.jpg" width=120></FONT></STRONG></DIV></TD><TD><DIV align=center><STRONG><FONT color=#ffffff><IMG height=120 src="http://www.playmtv.com/Files/Pic/2005/04/012/feng6.jpg" width=120></FONT></STRONG></DIV></TD></TR><TR bgColor=#66ccff><TD><DIV align=center>1967年 <BR>《The Piper At The Gates Of Dawn》 </DIV></TD><TD><DIV align=center>1970年 <BR>《TAtom Heart Mother></DIV></TD><TD><DIV align=center>1973年 <BR>《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 </DIV></TD><TD><DIV align=center>1977年 <BR>《TAnimals》 </DIV></TD><TD><DIV align=center>1991年 <BR>《Orchestral Maneuvers》</DIV></TD></TR><TR bgColor=#66ccff><TD><DIV align=center><IMG height=120 src="http://www.playmtv.com/Files/Pic/2005/04/012/feng7.jpg" width=120></DIV></TD><TD><DIV align=center><IMG height=120 src="http://www.playmtv.com/Files/Pic/2005/04/012/feng8.jpg" width=120></DIV></TD><TD><DIV align=center><IMG height=120 src="http://www.playmtv.com/Files/Pic/2005/04/012/feng9.jpg" width=120></DIV></TD><TD><DIV align=center><IMG height=120 src="http://www.playmtv.com/Files/Pic/2005/04/012/feng10.jpg" width=120></DIV></TD><TD><DIV align=center><IMG height=120 src="http://www.playmtv.com/Files/Pic/2005/04/012/feng11.jpg" width=120></DIV></TD></TR><TR bgColor=#66ccff><TD><DIV align=center>1994年 <BR>《The Division Bell》 </DIV></TD><TD><DIV align=center>1975年 <BR>《Wish You Were Here》 </DIV></TD><TD><DIV align=center>1971年 <BR>《Meddle》 </DIV></TD><TD><DIV align=center>1983年 <BR>《The Final Cut》</DIV></TD><TD><DIV align=center>1991年 <BR>《Orchestral Maneuvers》 </DIV></TD></TR></TBODY></TABLE><TABLE cellPadding=3 width="100%"><TBODY><TR><TD bgColor=#ff3366><SPAN class=style78><STRONG><FONT color=#ffffff>平克·弗洛伊德(PINK FLOYD)乐队众生 </FONT></STRONG></SPAN></TD></TR></TBODY></TABLE><TABLE cellPadding=5 width="100%"><TBODY><TR><TD width="82%" bgColor=#cccccc><SPAN class=style79><STRONG><FONT color=#990000>饮鸠止渴的西德·巴雷特 </FONT></STRONG></SPAN>  平克·弗洛伊德中最有才气的领导,作为乐队初期的领导人,正是在他的带领下,平克·弗洛伊德才得以从一个地下乐队转向正规乐队并被世人所承认。没有巴雷特,很难说后来的乐队能否依靠自己的力量从低谷中走出,或许就在竞争激烈的乐坛消声觅迹了。 <BR>   巴雷特属于那种天真得充满孩童般幻想的诗人,除了吉他水平一流外,他的文学修养也是其他成员所无法相比的。不过,有时候巴雷特的才能多少是依靠LSD这类药物激发出来的,这点和中国古代的醉拳相似,必须用酒来催发自己的潜能,在似醉非醉的状态下发挥才能,而没有酒精的刺激将无所作为…… </TD><TD width="18%" bgColor=#cccccc><IMG height=130 src="http://www.playmtv.com/Files/Pic/2005/04/012/Syd-Battett.jpg" width=120></TD></TR><TR><TD bgColor=#cccccc><SPAN class=style79><STRONG><FONT color=#990000>自我送终的罗杰·沃特斯 </FONT></STRONG></SPAN>  应该感谢巴雷特帮了他一个忙,没有巴雷特带领乐队杀出低谷,沃特斯也很难有今天的作为。后来,在他的领导下平克·弗洛伊德表现出一种批判现实主义倾向。凭借他敏锐的社会洞察力为他带来的丰富视野,促使其完成了他在平克·弗洛伊德时代的黑色三部曲以及以后的个人经典专辑《 Amused To Death》。 <BR>   罗杰·沃特斯的所谓的批判性,仅仅是由于他受到了这个社会给予他的一些不公就怀恨在心,就像他的早期照片中反映出来的形象,带着一副有色眼镜看世界。他具有偏执狂的通病,思想凌驾与大众之上而向这个社会发泄不满,其实他也只不过是摇滚史上平庸的一员,在其离开平克·弗洛伊德之后充分地暴露了这一点,除了一小撮死心塌地的追随者外,他的东西如同一堆腐肉,再没人去理睬了。后来,罗杰·沃特斯离开乐队,选择了单飞的明智路线。对于平克·弗洛伊德而言,罗杰·沃特斯可以安息了。 </TD><TD bgColor=#cccccc><IMG height=130 src="http://www.playmtv.com/Files/Pic/2005/04/012/Roger-Waters.jpg" width=120></TD></TR><TR><TD bgColor=#cccccc><SPAN class=style79><STRONG><FONT color=#990000>自知之明的戴维·吉尔摩 </FONT></STRONG></SPAN>  作为最后一位加入乐队的成员 ,同样应该感谢巴雷特,没有他的退出,我们就根本无法认识吉尔摩。在与杰夫·贝克竞争获胜除“价格”上的优势外,好友 巴雷特的鼎力推荐也是不可抹杀的。然而在乐队的发展历程中,他始终游离于一位优秀的吉他演奏家和合唱者的狭小路线上发展,没有在沃特斯时代更进一步。而在与沃特斯无法合作之后一度也考虑单飞发展,但《About Face》的失败使其认识到要像保罗·麦卡特尼那样获得个人成功是不现实的。后来为了弥补乐队在歌词方面由于沃特斯离去后所造成的真空,吉尔摩不惜犯摇滚的大忌请枪手为之操刀。在他的领导下,乐队的风格重新回到《Wish You Were Here》时代的基调:他们不再热衷于探究和讨论什么深刻严肃的主题,音乐风格也转向蓝调摇滚,旋律也变得相对舒缓和流畅,其音乐语言侧重于现在的流行乐风格,戴维·吉尔摩选择了一条中庸的路线。 </TD><TD bgColor=#cccccc><IMG height=130 src="http://www.playmtv.com/Files/Pic/2005/04/012/David-Gilmour.jpg" width=120></TD></TR><TR><TD bgColor=#cccccc><SPAN class=style79><STRONG><FONT color=#990000>借尸还魂的理查德·怀特 </FONT></STRONG></SPAN>  当他的名字从专辑《The Final Cut》中消失时,人们才意识到平克·弗洛伊德内部出了问题。作为乐队中的第三号人物,他中前期的作为甚至超过了戴维·吉尔摩,在 《Dark Side of the moon》中他的贡献仅次于罗杰·沃特斯,然而随着沃特斯将乐队个人化的倾向越来越强时,他在乐队中的贡献也变得微不足道。但当在《The Wall》的制作中为自己的权利和看法与其发生激烈冲突后,他才明白此时的沃特斯已不再是当年那个亲密无间的合作者,他再呆在沃特斯王朝下的平克·弗洛伊德已无意义,随即离开。然而,他在1988年重返乐队多少是帮了戴维·吉尔摩一个忙,虽然带有友情客串的意味,但这一刻可以说 理查德·怀特又复活了。</TD><TD bgColor=#cccccc><IMG height=130 src="http://www.playmtv.com/Files/Pic/2005/04/012/Richard-Wright.jpg" width=120></TD></TR><TR><TD bgColor=#cccccc><SPAN class=style79><STRONG><FONT color=#990000>自暴自弃的尼克·梅森 </FONT></STRONG></SPAN>  作为一名鼓手能达到他这样的地位的人不多。他似乎给人一个大好人的感觉,在乐队的其他人和罗杰·沃特斯闹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几乎看不到梅森有任何表示,或许他与罗杰·沃特斯之间并没有什么厉害冲突,但他最终还是站到了戴维·吉尔摩一边。在《Dark Side of the moon》后他便从平克·弗洛伊德创作名单上消失了,再也见不到他的任何作品,甚至是与他人合作的东西。如果说在罗杰·沃特斯时代的后期,由于其大权独揽,梅森无从开口的话,那么在沃特斯离开后,乐队所发表的两部专辑里也依旧看不到他的只言片语,足以证明尼克·梅森就此已自暴自弃,不思进取。 </TD><TD bgColor=#cccccc><IMG height=130 src="http://www.playmtv.com/Files/Pic/2005/04/012/Nick-Mason.jpg" width=120></TD></TR></TBODY></TABLE><TABLE cellPadding=3 width="100%"><TBODY><TR><TD bgColor=#ff3366><SPAN class=style78><STRONG><FONT color=#ffffff>《迷墙》音乐完全解读 </FONT></STRONG></SPAN></TD></TR></TBODY></TABLE><TABLE width="100%"><TBODY><TR><TD vAlign=top width=198 bgColor=#cccccc height=226><TABLE width="100%"><TBODY><TR><TD><DIV align=center><SPAN class=style11><STRONG>《迷墙》电影简介</STRONG></SPAN></DIV></TD></TR><TR><TD>
<DIV align=center><IMG height=150 src="http://www.playmtv.com/Files/Pic/2005/04/012/the-wall-Logo.gif" width=150></DIV></TD></TR><TR><TD><DIV align=center><STRONG>The wall Logo </STRONG></DIV></TD></TR><TR><TD><DIV align=center><IMG height=212 src="http://www.playmtv.com/Files/Pic/2005/04/012/thewalldvd.jpg" width=150></DIV></TD></TR><TR><TD><DIV align=center><STRONG>The Wall DVD 封面 </STRONG></DIV></TD></TR><TR><TD height=452>平克·弗洛伊德的《迷墙》(The Wall)也许是音乐史上最具迷惑力、最富想象力的专辑。《迷墙》录制于1979年,于1982年被拍成电影。专辑与电影讲述的是同一个故事:一个叫平克的男孩,幼年时二次大战夺去了他父亲的生命。他在母亲的过分呵护下长大,始终过着意气消沉的生活,最终开始吸毒,陷入疯狂状态。这张具有纪念意义的专辑其实是平克·弗洛伊德两位成员真实生活的写照。平克童年的遭遇同罗杰·沃特斯相象。沃特斯是《迷墙》最主要的创作者,他的父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死亡。他在这张专辑中倾注了对父亲的感情,以及失去父亲后的孤独感。平克成年后的生活则基本上是原主唱西德·巴雷特的写照。罗杰·沃特斯、戴维·吉尔摩、尼克·梅森和理查德·怀特四人将这些生命的故事组合在一起,最终创作出了神秘的有关男性精神世界幻觉之旅的专辑——《迷墙》。</TD></TR></TBODY></TABLE></TD><TD vAlign=top width=540><TABLE width="100%" align=center><TBODY><TR><TD><DIV align=center><IMG height=100 src="http://www.playmtv.com/Files/Pic/2005/04/012/a1.jpg" width=80></DIV></TD><TD><DIV align=center><IMG height=100 src="http://www.playmtv.com/Files/Pic/2005/04/012/a2.jpg" width=80></DIV></TD><TD><DIV align=center><IMG height=100 src="http://www.playmtv.com/Files/Pic/2005/04/012/a3.jpg" width=80></DIV></TD><TD><DIV align=center><IMG height=100 src="http://www.playmtv.com/Files/Pic/2005/04/012/a4.jpg" width=80></DIV></TD><TD><DIV align=center><IMG height=100 src="http://www.playmtv.com/Files/Pic/2005/04/012/a5.jpg" width=80></DIV></TD><TD><DIV align=center><IMG height=100 src="http://www.playmtv.com/Files/Pic/2005/04/012/a6.jpg" width=80></DIV></TD></TR></TBODY></TABLE><TABLE width="100%"><TBODY><TR><TD bgColor=#339900><SPAN class=style78><STRONG><FONT color=#ffffff>1.当老虎冲破牢笼(1) </FONT></STRONG></SPAN></TD></TR><TR><TD bgColor=#cccccc>很遗憾平克·弗洛伊德没有把这首悲伤的歌收入到《迷墙》专辑中,但很庆幸的是他们将其收进了电影之中。《当老虎冲破牢笼》讲的是二战期间,英国士兵在意大利Anzio造了一个桥头堡,“the tigers” 指的是在Anzio的德国坦克,而歌中最后一句“几百个普通人的生命”指的是平克父亲的队伍。在电影中,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平克住的旅馆,然后镜头很快切换到一个点烟的男人,抽着雪茄,擦着枪。其实他就是平克的父亲,正为对德战争做准备。 </TD></TR>
<TR><TD> </TD></TR><TR><TD bgColor=#cc9900><SPAN class=style78><STRONG><FONT color=#ffffff>2、在母体中</FONT></STRONG></SPAN></TD></TR><TR><TD bgColor=#cccccc>  歌曲《在母体中》在这张专辑中有两重含义。电影中当此歌出现时,有一名少女敲着门,然后出现一群人挤向两扇用链条锁着的门的镜头。后来链条被击碎,几千个年轻人冲了出来。这暗示新生的孩子(平克)渴望去感受生命中的温暖与爱,但有一个理性的声音在提醒他:“生命并非如你所想象的那样全是快乐与幸福”。</TD></TR><TR><TD> </TD></TR><TR><TD bgColor=#0033ff><SPAN class=style78><STRONG><FONT color=#ffffff>3、薄冰 </FONT></STRONG></SPAN></TD></TR><TR><TD bgColor=#cccccc>这首歌以一段孩子的哭声开头,估计就是平克刚出生时的哭声。在电影中,他父亲的手在一个浅沟里滑向一部电话机,似乎想求救,紧接着又有许多战争的画面。如歌中所说:童年的纯真在所谓的“现代生活”(如战争)中很快消失殆尽。当那个平静的恳求希望与梦想的声音结束时,生硬刺耳的代表残酷现实的声音想起,它将生命比作薄冰,并警告说如果平克继续生存下去,那就是在现代生活的薄冰之上滑行。</TD></TR><TR><TD></TD></TR><TR><TD bgColor=#666699><SPAN class=style78><STRONG><FONT color=#ffffff>4、迷墙中的另一块砖(1) </FONT></STRONG></SPAN></TD></TR><TR><TD bgColor=#cccccc>  歌曲《墙上的另一块砖(1)》是专辑中第一首介绍专辑《迷墙》概念的歌。“墙”指的是人精神上的墙,也是阻隔人与人的墙。所有的人都渴望能与他人交往、被他人理解,但奇怪的是所有的人都为自己的心筑一道保护墙,以免他人靠得过近使自己受伤。 </TD></TR><TR><TD> </TD></TR><TR><TD bgColor=#990099><SPAN class=style78><STRONG><FONT color=#ffffff>5、当老虎冲破牢笼(2) </FONT></STRONG></SPAN></TD></TR><TR><TD bgColor=#cccccc>这是电影开首那首歌的第二部分。在这部分音乐中,平克在一个装满纪念品的抽屉中发现一封信,是国王寄给他母亲的,告诉他她丈夫的死讯。于是平克了解到他父亲所属的皇家军团(其实这也是罗杰·沃特斯父亲所属的军团)在一个冬日被袭。在电影中,当歌声响起时,平克穿着他父亲的军装照镜子。镜头迅速在穿军装的平克父亲和穿父亲军装的小平克间切换,表示年轻人将无可避免的继续蒙上上一辈的苦难,包括战争。 </TD></TR><TR><TD> </TD></TR><TR><TD bgColor=#666666><SPAN class=style78><STRONG><FONT color=#ffffff>6、《再见,蓝天》</FONT></STRONG></SPAN></TD></TR><TR><TD bgColor=#cccccc>尽管战争已经结束,但记忆和伤疤却保留了下来,在《战火已熄灭但痛苦长存》中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蓝色的象征。“蓝天”象征清白与单纯,而《再见蓝天》其实就是平克在对纯真说再见,同时也表示这个世界本身在遭战争洗劫之后已变得不再纯真…… </TD></TR><TR><TD> </TD></TR><TR><TD bgColor=#cc66cc><SPAN class=style78><STRONG><FONT color=#ffffff>7、《我们生命中最快乐的日子》 </FONT></STRONG></SPAN></TD></TR><TR><TD bgColor=#cccccc>尽这是一首真正讽刺意义的歌,主要讲述平克的学校生活。其中讲到老师们会通过暴露学生的缺点来嘲笑他们。在电影中,平克的老师偶然发现他在课上写诗,结果就罚他站到教室前面并恶狠狠打了他。但平克只是想通过诗来表现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当这位老师回到家,他的妻子硬逼他咽下难以下咽的饭菜。这是老师打学生的镜头与老师妻子逼迫他的镜头交替出现,真是“因果报应”,这也是沃特斯“循环理论”的验证。</TD></TR><TR><TD></TD></TR><TR><TD><TABLE width="100%" align=center><TBODY><TR><TD><DIV align=center><IMG height=100 src="http://www.playmtv.com/Files/Pic/2005/04/012/a8.jpg" width=80></DIV></TD><TD><DIV align=center><IMG height=100 src="http://www.playmtv.com/Files/Pic/2005/04/012/a9.jpg" width=80></DIV></TD><TD><DIV align=center><IMG height=100 src="http://www.playmtv.com/Files/Pic/2005/04/012/a10.jpg" width=80></DIV></TD><TD><DIV align=center><IMG height=100 src="http://www.playmtv.com/Files/Pic/2005/04/012/a11.jpg" width=80></DIV></TD><TD><DIV align=center><IMG height=100 src="http://www.playmtv.com/Files/Pic/2005/04/012/a12.jpg" width=80></DIV></TD><TD><DIV align=center><IMG height=100 src="http://www.playmtv.com/Files/Pic/2005/04/012/a13.jpg" width=80></DIV></TD></TR></TBODY></TABLE></TD></TR><TR><TD></TD></TR><TR><TD bgColor=#006600><SPAN class=style78><STRONG><FONT color=#ffffff>8、《墙上的另一块砖(II)》 </FONT></STRONG></SPAN></TD></TR><TR><TD bgColor=#cccccc>《墙上的另一块砖(II)》是专辑中最有名的一首歌,它继续讲述平克在英国上学时的生活。许多人认为在这首歌中平克想要颠覆英国的教育制度,但其实并非如此,它所强调的是教育不能抹煞个性。当孩子们(童声)唱“We don't need no education”时他们不是针对整个教育制度,而是想表明他们不需要老师教他们怎样去思考,不需要受思想上的控制,也不想因犯了小错而被讥笑。在电影中,所有的学生带戴着相同的无表情的面具,以同样节奏的步伐走向一个绞肉机,既不回头也不朝两边看。机器中有不停敲打的铁锤,看上去像军队一样整齐划一而且十分有力。经过绞肉机后,所有的孩子都被榨干了灵与肉,从绞肉机另一端出来的是一群行尸走肉。由于老师的专制,平克又在墙上加了一块砖。 </TD></TR><TR><TD></TD></TR><TR><TD bgColor=#cc3399><SPAN class=style78><STRONG><FONT color=#ffffff>9、《妈妈》 </FONT></STRONG></SPAN></TD></TR><TR><TD bgColor=#cccccc>这是一首小平克与他母亲对话的歌。在平克母亲的词句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她过分呵护她的孩子,然而对她而言这有充分的理由:她由于战争失去了丈夫,所以不希望她的孩子受到任何的伤害。不知不觉中,平克的母亲将所有她对战争的恐惧加到孩子身上,然后再拼命保护他不受伤害。她答应帮他筑墙其实是在帮他逃避现实。其实她本身就是平克墙上的一块砖。 </TD></TR><TR><TD></TD></TR><TR><TD bgColor=#663300><SPAN class=style78><STRONG><FONT color=#ffffff>10、《剩余的空间》 </FONT></STRONG></SPAN></TD></TR><TR><TD bgColor=#cccccc>尽管平克与妻子的感情并不好,但当发现妻子有了外遇时,他依然变得闷闷不乐。在这首歌中,平克问他的妻子他们该干些什么。最关键的是最后一句:“我怎样才能完成筑墙?”表明平克的墙已经快要筑完了。一旦完成筑墙,平克将与现实世界完全隔离,《剩余的空间》即是指墙上需要平克去填补的几个小洞。</TD></TR><TR><TD></TD></TR><TR><TD bgColor=#663399><SPAN class=style78><STRONG><FONT color=#ffffff>11、《我的一个转变》 </FONT></STRONG></SPAN></TD></TR><TR><TD bgColor=#cccccc>这首歌一开始旋律非常简单柔和。平克问他的妻子:为什么他们的爱情正在消逝,为什么他们之间的关系变得如此冷漠。平克发现,现实的社会中要长久的去爱一个人有多么的困难,因为人人都怕自己受到伤害。平克提到了他的孤独感,以及社会所给予他的压力。似乎他陷于这种状态已很久了,但他身边的女孩还是一点都无法理解他。平克在看的老战争影片名叫《The Dambusters》,是发明新型炸弹的科学家Barnes Wallis的自传式电影。片中那些新式炸弹在德国遍地开花,所有的工厂都被洪水淹没,所有的墙都被炸毁。因此你也可以将其理解为平克想要一些炸弹来炸毁人们心灵上的墙。 </TD></TR><TR><TD> </TD></TR><TR><TD bgColor=#ff0000><SPAN class=style78><STRONG><FONT color=#ffffff>12、《现在请别离开我》 </FONT></STRONG></SPAN></TD></TR><TR><TD bgColor=#cccccc>此曲是平克对他那不忠得妻子说得一番话。他尽力帮她回忆两人过去快乐的时光,尽管他妻子在朋友们面前污辱他或在周末打他也许只是精神失常的Pink的臆想。平克最后问的那一句“你为什么要逃跑?”并非真的指妻子要从家中逃跑,而是一种“精神上的逃跑”,即他的妻子已另有爱人。两人的分手正是平克不断往自己的墙上添砖所造成的。 </TD></TR><TR><TD> </TD></TR><TR><TD bgColor=#006699><SPAN class=style78><STRONG><FONT color=#ffffff>13. 《 墙上的另一块砖(3)》 </FONT></STRONG></SPAN></TD></TR><TR><TD bgColor=#cccccc>  在这首歌中,平克拒绝这个世界,表示了他不愿接受任何人的任何帮助,因为他认清了现实社会的残酷。在这首歌中所提到的“砖”已采用了复数的形式。这暗示着平克的精神之墙已经筑完,所有的砖各就各位。在电影中,平克的生活与狂欢、闹事纠结在一起。生命与无序的狂欢有本质上的相同之处;那就是我们无法用自己的双手来操控它。 </TD></TR><TR><TD> </TD></TR><TR><TD bgColor=#663399><SPAN class=style78><STRONG><FONT color=#ffffff>14. 《再见,残酷的世界》 </FONT></STRONG></SPAN></TD></TR><TR><TD bgColor=#cccccc>尽管从歌词方面来看,平克是想要自杀,但实际歌曲的内涵并非如此。平克并没有用死亡的方式离开这个世界,他只想在墙后隐居起来。在最后一声“再见”结束时,整首歌也就结束了,不象与它相对应的歌曲《墙外》,歌词部分结束了,但音乐仍在进行。这其实表明了平克想要离开他周围的人的决心。《再见,残酷的世界》是专辑及电影前半部分一个绝妙的总结。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平克正在找寻它那巨大的精神迷墙上的裂缝。
<br><br></TD></TR></TBODY></TABLE></span></font></td></tr></table></p></td></tr></table><br><p align=center><font size=6 color=green><b>音乐二流子制作<br>2005.8.12<font>
</p></td></tr></table>
<embed src=http://202.101.237.119/ftp/aiyueren2/10-High-Hopes.MP3 width=0 height=0 type=audio/mpeg loop=true autostart=true panel=0>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8-13 01:22 | 显示全部楼层

永远的伤痛——

坐一次二版主的沙发!
平克·弗洛伊德乐队我最喜欢的摇滚乐队之一!
贴子做的有特色,内容丰富详细,喜欢,打包转走了 ~!~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8-13 12:55 | 显示全部楼层

永远的伤痛——

看惯了二版简捷的风格,第一次见到二版如此精致的制作,真要刮目了。
帖子内容详尽充实,使我对平克·弗洛伊德乐队有了一些了解,谢谢二版了:)
是不是没有音乐链接?还是我这里没听到?好象到了无声世界。。。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8-13 15:26 | 显示全部楼层

永远的伤痛——

这个帖子极有特色,不错。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8-13 16:52 | 显示全部楼层

永远的伤痛——

听不到吗?我一打开就听到了啊?
HD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5-8-13 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8-14 00:12 | 显示全部楼层

永远的伤痛——

封闭,沉迷,孤僻,绝望
可怜的平克
令人沉思的迷幻音乐~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8-14 01:01 | 显示全部楼层

永远的伤痛——

功夫见长啊,支持一下:)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8-14 08:46 | 显示全部楼层

永远的伤痛——

很大气的制作.品味不错!欣赏~~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8-14 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永远的伤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5-7-27 19:54 , Processed in 0.08550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