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56|回复: 16
收起左侧

《兰亭序》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3-12-7 16: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琴悦画音在 2003/12/07 05:55pm 第 2 次编辑]



http://www.yixingmart.com/wyzd/images/beitie/wangxi/lanting.jpg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
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
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
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
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
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
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
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
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
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 兰亭序
     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行书法
帖。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 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
山阴(今浙江绍兴)蓝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并由羲之作序。序中记叙兰亭周围
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法帖相传之本,共
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唐时为太宗所得,推为王书代表,曾命赵模等钩摹数本,分
赐亲贵近臣。太宗死,以真迹殉葬。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石刻首推“定
武本”。经郭沫若考证,以为相传的《兰亭序》后半文字,兴感无端,与王羲之思想无
相同之处,书体亦和近年出土的东晋王氏墓志不类,疑为隋唐人所伪托。但也有不同意
其说者。
   
     东晋永和九年(公元 353年),农历三月初三,时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的王羲之
邀集名士孙绰、谢安、支遁等41人到兰亭修禊,临流泛觞,饮酒赋诗,共有26人写了37
首诗。王羲之即兴为诗集写了序,字体潇洒自然,富于变化,极尽其妙。这就是被后人
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
  
《兰亭序》一直是王氏的传家之宝,到王羲之七世孙智永死后,传给弟子辨才,被热爱
王羲之书法的唐太宗派御史萧翼设计赚取,成为皇室珍品。唐太宗得到《兰亭序》后,
命大臣欧阳询、褚遂良等临摹,又命宫廷拓书人赵模、冯承素等钩摹廓填了若干本,后
将欧摹刻石禁中,将其余钩填本赐给他的皇子近臣,将真迹留于案头,自学不止,直到
去世,作为陪葬品埋入昭陵。宋朝皇帝也十分喜爱王羲之《兰亭序》书法,宋徽宗曾将
落入“定武军”之手的欧本石刻收入宫中,结果被金兵掳走不知去向。宋高宗亲书《兰
亭序》,并勒石于当时建在兰亭旁的天章寺。宋理宗则搜集了各种《兰亭序》版本达一
百十七种。此后历代,《兰亭序》临摹本层出不穷。清代康熙皇帝以临摹《兰亭序》为
圣事,于三十二年(1693年)恭书一份,碑刻于兰亭。乾隆皇帝则精心收集唐人虞世南
褚遂良、冯承素、柳公权及明人董其昌等人临摹或书写的“兰亭”本子八卷(又称“兰
亭八柱帖”),作为宫藏珍品。《兰亭序》就这样成了中国书法史上影响最大、流传最
广的法书,为一代又一代帝王百姓、学书人所喜爱、珍藏和临写的范本。
  
     《兰亭序》被奉为书法圣品,兰亭也就成了书法圣地。一千多年来,兰亭古迹尽管
受自然和世事的影响而数易其址,但时废时兴,盛名不衰。晋隆安三年(399 年),会
稽内史王凝之把兰亭移到水中。晋义熙元年(405 年),司空何无忌莅任会稽内史则把
兰亭建到山巅上。至唐代,诗人文士,慕名书圣,往访兰亭,使古址焕发了蓬勃生机。
唐大历四年(769 年)文士鲍防、严维、吕渭等三十七人聚会兰亭,联句成篇,传为佳
品。有宋一代,由于朝廷重视,在兰亭旧址附近先后修建了临池亭、王右军祠、王逸少
书堂等建筑,使书法圣地更趋热闹。宋景祐三年(1036年),越州知州蒋堂在兰亭举行
了修禊盛会,凭吊了书圣。元代,在兰亭修禊处办了兰亭书院。(1548年)明嘉靖二十
七年绍兴知府沈启又移兰亭于石壁山下(即现址),亭、池、祠、院一应如旧。到了清
代,装点圣地,有加无已。据记载,仅在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十四年(1695年)
三十七年(1698年)、嘉庆三年(1798年)、同治七年(1868年),官府对兰亭古迹就进行
了多次维修和扩建,新增了两处大的碑亭,其规模胜过明代。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
皇帝还亲临兰亭,挥毫赋诗,使书法圣地受到我国古代最高的礼赞。


  
《兰亭序》
http://member.netease.com/~lufeng/ltxj/bz.jpg


http://member.netease.com/~lufeng/ltxj/jz.jpg


http://member.netease.com/~lufeng/ltxj/dw.jpg


http://member.netease.com/~lufeng/ltxj/wxz.jpg





《兰亭序》(神龙本)

http://www.cc5000.com/imgs/shufa/lanting2.jpg



http://www.cc5000.com/imgs/shufa/lanting1.jpg





故宫展出《兰亭序帖》(节选)

http://www.people.com.cn/mediafile/200308/26/F2003082609421200000.jpg


http://www.people.com.cn/mediafile/200308/26/F2003082609415100000.jpg


http://www.people.com.cn/mediafile/200308/26/F2003082609420300000.jpg





《兰亭序》(节选)--- 共四部分
http://www.guxiang.com/forumpic/upload/23221/23221.gif


http://www.guxiang.com/forumpic/upload/23221/23222.gif


http://www.guxiang.com/forumpic/upload/23221/23223.gif


http://www.guxiang.com/forumpic/upload/23221/23224.gif






[sound]http://logic.csc.cuhk.edu.hk/~b402755/Tunsao.wav[/sound]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3-12-7 17:01 | 显示全部楼层

《兰亭序》


《兰亭序》,从书法来看,并不是王羲之的最高成就。就兰亭序文来说,是篇不错的即兴散文。二者相结合,无形中提升了价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3-12-7 18:05 | 显示全部楼层

《兰亭序》

一代书法宗师.文好字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3-12-7 20:10 | 显示全部楼层

《兰亭序》

字不很会欣赏.
特喜欢这首清明上河图的箫曲.有时可以听一个晚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3-12-8 12:47 | 显示全部楼层

《兰亭序》

号称天下第一行书的王羲之《兰亭序》不仅是书法上的圣品,对后世修书亦是具有深远的影响,关于这书贴史上传奇故事很多,更为添色,以前在旧论坛我有介绍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3-12-8 14:31 | 显示全部楼层

《兰亭序》

可惜现所留全为赝品~却不知真迹与之相差多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3-12-8 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兰亭序》

^_^我看不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2-7 15:43 | 显示全部楼层

《兰亭序》

偶喜欢这音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2-7 19:42 | 显示全部楼层

《兰亭序》

http://gallery.2088.com.cn/ai/photo/style0148/s/029m0019s.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2-8 00:34 | 显示全部楼层

《兰亭序》

经典的箫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2-8 00:43 | 显示全部楼层

《兰亭序》

书圣之作品,没得说!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2-8 13:45 | 显示全部楼层

《兰亭序》

兰亭是个幽雅的去处,茂林修竹,清溪环流,石碇几方,幽草荷影。
时人于三月初三行休憩事(即郊游,用溪水沐浴,然后席地唱和,极尽野趣)。
今人则仿古风,着魏晋的衫服,置黄酒(绍兴特产)于曲水流觞处,小小耳杯顺清流而下,游人可以即兴作诗,若无诗,罚酒三倍。
而看当时的四十一人,只有二十六人作诗三十七首,后人刻成石碑,很长的山水人物画,把他们的形象和动态刻画地十分生动,那些作了诗的旁注着诗,有些未得的便空着(早知如此,该当人人作诗,免得贻笑后世),煞是有趣。
兰亭有鹅池,池中放养数只白鹅,引吭高歌,旁若无人,似乎也得到书圣的灵气了。
王羲之祠是这里最重要的建筑,他曾任右军将军,后人叫他王右军,浙江有许多他的祠,这里是最大的。刚才说的三月三,便成了祭拜他的日子。(由于他的名气在日本很盛,经常有日本人来祭拜)祠四周的墙壁上有着兰亭最重要的文物——历代临摹的刻本,或拓本,颜真卿、虞世南和柳公权等都有临摹的,唐太宗最喜欢的是(待查)因为上面有“神龙”(宋朝皇帝的年号)两个字的骑缝印章,就叫做神龙本。最令人叫绝的善于写狂草的张()的本子,恣意旷放,灵动飘逸,别有一番气韵。另有徽宗皇帝的摹本,工整秀劲,似乎脱去了行书的味道,但也是难能可贵。似乎文徵明也有摹本,近代,沈尹默等大家也有临摹的,但是谁能说, 这些东西不是越来越远地离开了兰亭集序的原有精神了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2-9 00:25 | 显示全部楼层

《兰亭序》

下面引用由琴悦画音2003/12/07 05:01pm 发表的内容:
《兰亭序》,从书法来看,并不是王羲之的最高成就。就兰亭序文来说,是篇不错的即兴散文。二者相结合,无形中提升了价值。
下面引用由jiangmqing2004/02/07 03:08pm 发表的内容:琴悦,我认为你说的欠妥当啊。
兰是公认的“天下第一行书”啊,

jiangmqing好,理解上可能有所误:)
补上一些资料。

     王羲之在书法上的最大成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
书体。草书浓纤折中,正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劲自然,总之,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
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实际上这是书法艺术的觉醒,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
而且能表现书法美。后来的书家几乎没有不临摹过王羲之法帖的,因而有“书圣”美誉。
王羲之的书法刻本很多,像《乐颜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楷书作品,在中
国古代书法史上都占有重要位置。他的行草书传世墨宝有《寒切贴》、《姨母帖》、《初
月帖》等十余种。王羲之的行草书最能表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他的行书《快雪时晴帖》
只有二十四个字,被清乾隆皇帝列为《三希帖》之首。
在我们观看众多的传世摹帖时,很容易看出风格的多样性,《姨母帖》的古朴遒劲;《初
月帖》的缠绕奔腾;《十七帖》的流畅、清丽;《丧乱帖》的顿挫、奇险;《兰亭序》的
妩媚、细致,风姿楚楚……这多彩的风格蕴含着大量的信息━━章法的不同处理方法,用
笔的微妙变化,不同情感的不同表达方式等。当我们观照后世书家,多有藉此信息而名盖
当世,声及后代:扬其斜、俊逸;秉其缠绕奔腾、气势磅礴;学其妩媚、清丽;用其淡雅
纯正。。。
---------------------------------------------     

     《兰亭序》是王羲之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写在江南三月天朗气清之际,点画之间
让人感受到的是“思逸神超”。从文学的角度,它文字优美,情感旷达闲逸,是篇即兴的
好散文。在技法上,几臻完美,其间共有20个“之”而其无一相同,成为书法史上的一绝
被誉为法贴之冠,被各代名家悉心钻研。
王羲之在书法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他完成了中国书法由古体的篆隶向今体的楷、行、草
的转化,开创了妍美俊健的书风,框定此后数千年中国书法的大致面貌。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2-9 00:37 | 显示全部楼层

《兰亭序》


http://www.qingyun.com/column/images/shufa/wxz/yimu-b.jpg
姨母帖
释文:
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顿首顿首顷遘姨母哀哀痛摧剥情不自胜奈何奈何因反惨塞不次王羲之顿
首顿首
《姨母帖》唐摹本,现藏辽宁省博物馆。此帖字体端庄凝重,笔锋圆浑而遒劲,尚存隶书
痕迹。可能是王羲之早年的作品。




http://www.qingyun.com/column/images/shufa/wxz/kuaixue-b.jpg
快雪时晴帖
释文:
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
此迹圆劲古雅,意态闲适,对赵孟俯(左“兆”右“页”,同“俯”)的行书有着较深影
响。从笔法看,此帖多圆钝的用笔,点画勾挑都不露锋。结体平稳匀称,在质朴内敛的意
韵之外,已经开始注重姿态的俊美。



http://www.qingyun.com/column/images/shufa/wxz/17-b.jpg
十七帖
释文略。
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内容为他所写信札。因卷首有“十七日”字,故名十七帖。
此帖草书行笔自然洒脱,笔画中还保留着隶意的风貌,笔笔到家,字与字以气相贯,绝少
笔画连属。这是章草的特点。而此帖更具有楷书结构精严,点划分明的形态特色。王羲之
兼师张芝草法,钟繇隶字,然后顺应楷书发展的大势,创造出融会了草、隶、楷为一体的
今草,此帖即可窥一斑。



http://www.qingyun.com/column/images/shufa/wxz/sangl-s.jpg
丧乱帖
释文
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虽即修复未获奔
驰哀毒盖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顿首顿首
现藏日本皇室。此帖对武当张翠山五侠“铁钩银划”武功影响极深。




http://www.qingyun.com/column/images/shufa/wxz/yueyi-b.gif
乐毅论局部
释文略。
《乐毅论》是王羲之小楷名作。原文为魏夏侯玄所作,讲诉战国时人乐毅,官拜上将军,
贤而好兵的故事。王羲之写这篇文章给王献之,一是作为书法教材,另一方面也有勉励献
之好好学书做人的意思。乐毅率五国之兵伐齐,却为谗言所中,燕惠王改用骑劫为帅,以
至失国。王羲之写这篇文章时,联想到东晋的时局和自己的命运,难免有失意之感,所以
唐代孙过庭在《书谱》中说,《乐毅论》“情多怫郁”。
现在我们看到的《乐毅论》是后人摹本,由于辗转翻刻,与原作已经有一定的差距,但是
大致还能看出王羲之楷书点画清劲,笔法遒丽的特点,已经明显不同于前人的楷书风格。

以上文字来源/清韵书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2-10 18:21 | 显示全部楼层

《兰亭序》

据以前书法杂誌:所载此“神龙本”是唐朝冯承素临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2-12 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兰亭序》

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可惜被唐太宗作为殉葬品,埋入昭陵,从此真迹永绝于世。流传于世《兰亭序》有两种。一是唐太宗时冯承号金印,故称为《兰亭神龙本》。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
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楔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倪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志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
    永和九年,是癸丑年。这一年的三月初三日,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举行楔祭活动。各方名流均已到齐,青年、老年、老者都来聚会。远处有高耸峻峭的山岭,长满茂密的树木和修长的竹子;近处有清清的流水随风荡漾,在兰亭左右辉映环绕。将流水引作回环的小溪,在溪水上流觞宴饮,大家依次坐在水边,虽然没有热闹的管弦乐曲,但一边饮酒,一边吟诗,也足以畅快地抒发内心的情思。这一天,天空晴朗,空气清爽,春风拂面,抬眼仰望苍天茫茫无际,低头细看万物千姿百态,像这样纵目游览,胸怀舒展,足以大饱眼耳之福,真是快乐啊!
    人际交往,时间短促,抬眼与低头之间,一生已经消尽。有的人向知己倾吐心音,与友人在室内晤谈;有的人对景物寄托情怀,无拘无束地放纵自身。虽然处世的态度千差万别,喜爱安静与浮躁好动绝然不同,但当他们遇到欢欣的事情,暂时感到得志,就都会心满意足,竟不知晓老年即将到达。待到对平生的追求感到厌倦之后,他们的心思会随着人事的变迁而转移,对世道的感慨便由此而产生了。以往欢欣的情景,在抬眼与低头之间已化为既往的遗迹,对此尚且不能不引起感叹,何况阳寿长短听凭自然,最终都要归于消失。古人说“死与生为人间大事啊”,难道不觉得悲痛吗?
    每看到古人对人生短暂发出的叹息,就如同符契相合一样,具有同感,我没有一次不面对那些文章悲伤,心中却不明白究竟为了什么。我原本就认为生死一体是荒谬的看法,长寿与夭折相同是虚妄的观点。现在想到,后人看今人杏无踪影,犹如今人看古人全无声息一样,真是太可悲了!所以一一记叙与会之人,逐篇记录所赋诗作。虽然时代不同,世事变异,但都是为了抒发情感,古往今来的兴致是一样的。后世读者,也会由这些诗文引出一番慨的。
附:
千古遗恨《兰亭序》
书圣乘兴醉写
王羲之(公元321——379)字逸少,琅琊(今山东临沂市)人。他自幼师从书法家卫夫人,得其精华,后又备精诸体,融会贯通,博采众长,开创了妍美流畅的行、草书法先河,从而一改汉魏质朴的书风,因此有“书圣”的盛誉。
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三月初三,时任会稽内史、右军将军的王羲之邀许多位名流隐士集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溪头,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间列坐宴饮。
席间,有人提议,每人都作一首诗,做不出的罚酒。王羲之酒兴很高,虽然他做了诗,却乐意陪吃罚酒,吃了个酒酣耳热,以“不负春光”。正在众人沉醉在酒香诗美的回味之时,有人提议不如得当日所作的41首诗汇成册,以资纪念。王羲之酒意正浓,在众人的呼声中因这个建议而兴奋起来。他晃晃悠悠地站起身,走到案前,在蚕纸上畅意挥毫,作序一篇。这就是名噪天下的《兰亭序》。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在这篇序文中得到了酣畅淋漓的发挥,它是王羲之生平最好的手迹。文中,凡有相同的字,笔法姿态必不相同,如出现的20个“之”字,竟然无一雷同,成为书法史上的一绝。
翌日,王羲之酒醒后意犹未尽,伏案挥毫在纸上将序文重书一遍,自感不如原文精妙。他有些不相信,一连重书几遍,仍然不得原文的精华。这时他才明白,这篇序文已经是自己一生中的顶峰之作,自己不可能再超越它了。
帝王急切欲夺
王羲之的大名及《兰亭序》的绝世精彩使得不少舞文弄墨、酷爱书法的士大夫们对这篇珍品朝思暮想,心驰神往。由于王羲之的后代遵从书圣的话将其视为传家宝,并代代相传,一直到王家的七世孙智永(陈、隋书法家)手中时,这件宝贝也不曾传出王家一步。可是,智永不知何故出家为僧,身后自然没有子嗣,就将祖传真本传给了和儿子一样亲的弟子——辨才和尚。
这个时候已经到了唐朝初年,唐朝的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个文治武功都属一流的风流人物。他对王羲之的书法推崇备至,大量搜集王羲之书法珍宝,经常临习,对《兰亭序》这一真迹更是仰慕,多次重金悬赏索求,但一直没有结果。
终于有一天,李世民派往民间明察暗访的人回来报告说,《兰亭序》真迹在会稽一个名叫辨才的和尚手中。李世民闻报心花怒放,马上下诏将辨才请到长安,热情款待,希望辨才和尚能忍痛割爱,献出墨宝。
辨才和尚在接旨时,就知道了此事的原由,他一路上早已打定主意,宁死也不交真品。这样打算不单因为他本人酷爱书法,还因为《兰亭序》亲如父母的师父临终所托,若是让它不幸流入深宫,恐怕就永无出头之日了。来到长安,无论李世民怎样百般盛情,辨才只是装憨作痴,推说不知《兰亭序》的下落。李世民盛怒之下真想杀了这个不识趣的和尚,但他知道,杀了辨才,只有解恨而已,并不能得到真品。无奈之下,只好放辨才回去。
监察御史萧翼见李世民为一件《兰亭序》愁肠百转,无人能解,想出了一条妙计。李世民听后笑逐颜开,令萧翼速去办。
“书生”苦心盗取
一天,天刚破晓,辨才和尚同往常一样打开寺门,欲往后山习武。可是刚跨出左脚,辨才和尚就吓一跳。因为他发现门外横卧一个人。他伸手试试那人的鼻息,却闻到一股浓浓的酒香,自语道:“原来是个醉鬼!”“醉则醉了,可未必是鬼啊!”辨才话音刚落,脚下这个就接了一句,然后翻身起来,用纸扇掸打身上的尘土。辨才这才看清,“醉鬼”原来是个书生,副飘逸洒脱的样子,心里就有三分喜欢,便欲留他,机灵的书生,忙施一礼:“多谢师父!”
此后这书生便在寺内住了下来。到后来竟与辨才同吃同睡,大有相见恨晚之感。
这天晚饭后,两人在桌上研习书法,书生忽然将随身携带的行囊打开,取出了一轴东西,在桌上展开。辨才起身一看,原来是王羲之的几件作品真迹。他不知书生的用意,却听书生说:“我与师父虽然素昧平生,但已引为知音。眼下既知师父酷爱书圣真迹,便当将平生所藏倾囊奉上,以酬知音一场。”辨才听了书生的言语,觉得大出意料,继而开始自责:书生把平生所藏平白赠予自己,而自己藏有极品,竟不肯让他一观。他不动声色地在桌前转了一圈,淡淡地笑道:“真倒是真的,却不是最好的。施主且稍候。”说话间,辨才已飞身跃上屋梁,拿下自己珍藏了多年的《兰亭序》,展开让书生过目。书生一见真品,连声道“好”。两个人切磋研习到深夜,方才入睡。
辨才躺到床上,不一会儿就响起了均匀的鼾声,可是同床的书生却睡不着。他翻身下床,将《兰亭序》卷了朝怀里一揣,轻轻打开房门,走进了溶溶月色之中。

明君痴心埋没
辨才一觉醒来,刚想同往常一样出门练功,却发现知音和真品不见了。他前后一思量,大呼上当,便匆匆忙忙追下山来。
这盗宝的书生就是为李世民献计出策的监察御史萧翼。这时萧翼正匆忙行走在山间小路上。辨才追上萧翼的时候,天已经大亮,而这时萧翼已经踏上大路,正欲长吁一口气。辨才一声不响,几步纵到了萧翼身后,尽量不愠不恼地说:“书生半夜下山,一路辛苦了!”萧翼见辨才拦路,并不惊慌。他一伸手从怀中掏出圣旨,高声道:“辨才接旨!”辨才一听,脑袋“嗡”地一声,心想果然没错,皇上是不会罢休的。他再也憋不住了,“哇”地一声,吐出了一口鲜血。回到寺庙没几日,辨才就在气恼中含恨西去了。
李世民得到《兰亭序》后,欣喜若狂,他将这件宝贝视若掌上明珠,爱不释手,朝夕不离。
李世民病重去世前,还对王羲之的《兰亭序》恋恋不舍,再三叮嘱在床前服侍的太子李治,要他千万将这件墨宝与自己一起共葬昭陵。李治当然不负父皇临终心愿,将这件稀世珍宝放进了李世民的棺材。从那以后,《兰亭序》真迹就永远从世上消失了。
如今,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兰亭序》是唐人冯承素的摹本。由于他的摹本上有唐代“神龙”小印,所以故宫博物院将其定名为神龙本《兰亭序》,以区别于其他的唐摹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2-12 22:47 | 显示全部楼层

《兰亭序》

精美的书法作品,详实的兰亭史料,很喜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5-7-17 04:43 , Processed in 0.09419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