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999|回复: 7
收起左侧

[转帖]曹氏父子与建安文学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4-1 23: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紫柔幽梦在 2006/04/02 00:02am 第 2 次编辑]

  曹氏父子与建安文学  

  
     公元一八九年董卓乱京,次年二月,董卓因惧怕以曹操、袁绍为首的十一路盟军攻往京师,便悉烧京都洛阳,胁迫东汉王朝最后一任皇帝汉献帝刘协及民众百万西迁都长安。在以后的五年多时间里,刘协被军阀李催、郭汜、杨奉等劫来抡去,东汉朝廷流离失所,待这些军阀看刘协已失去原有价值了,才不争不抡,将其抛弃。一九五年七月,汉献帝刘协及数十名朝官又流落回旧都洛阳。在董卓乱京期间,曹操逃离洛阳,回家乡募集五千人马兴起义军,联络十路盟军会盟酸枣,欲攻往京师消灭董卓。几经坎坷,曹操由全军覆没,再次募兵,发展壮大,终于在兖州建立了自己的一块地盘。这时的曹操出于政治目的,打算挽救濒临灭亡的东汉王朝,利用汉献帝的名义统一割据的各路军阀,消除战乱,按照自己的政治理想,重新建立新的东汉王朝,便于一九五年八月引军洛阳入朝天子。这时的洛阳宫室烧尽,朝官们披荆棘,田间挖野菜、剥树皮充饥,夜间只能依墙而栖。残破不堪的洛阳已不能再作为东汉王朝的京都了,曹操便决定迁都许昌。公元一九六年正月,象征着东汉王朝的汉献帝刘协在新都许昌登基,立年号为建安。公元二二0年东汉王朝灭亡,曹丕代汉建立魏朝,汉末三国初这一时期在历史上被称为建安时期。
     东汉王朝恢复,曹操便制订了“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的治国方针。曹操在逐个消灭各个割据势力,消除战乱,实施一系列富国强兵措施的同时,身体力行,积极领导发展文学事业,“御军三十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他的儿子曹丕、曹植以及追随他们的建安七子:孔融(唯其与曹操政见不一)、王灿、陈琳、徐干、阮瑀、应瑒,刘桢及一、二十位文人学士亦仿照曹操积极努力创作。建安时期,无论是诗歌、辞赋,文章等都获得了极大的进步,尤其是诗歌,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文人诗的创作高潮,使汉乐府诗完全成熟,五言诗体得以发展,七言诗体从此开创。曹操又率先冲破儒学的禁锢,打破当时盛行的骈体文格式,采用通脱的文体作文章,追随他的文人学士亦积极响应。在北方,不仅出现了一个文学繁荣的局面,而且使一代文风得以转变。这一时期的文学被称之为“建安文学”。建安文学为推动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尤其是对后来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不仅是政治上的领袖,也是文坛上的领袖。

     铁腕人物曹操的诗多和他的政治生涯密切关联,他常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对现实的看法和态度,直抒自己的政治报负和美好理想,既使是咏景、写史,也无不体现一个政治伟人壮阔的胸怀和宏大的理想。因为曹操注重实际,性格开朗豪放、思想解放,无论诗辞、文章皆通脱清峻,想写的便写出来,一改当时的文风、诗风,很受人们喜爱和欢迎,鲁迅先生誉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他反映社会现实的诗句,既真实,又明白自然,充分表现出一个政治家的宽广胸襟和豪迈的气慨,如《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这首诗描写了当时各路割据势力,明里打着勤王,兴义军讨伐董卓的旗号,暗里却各怀鬼胎,趁机图谋私利,最后导致相互残杀;士兵的战衣里生满了虮虱,老百姓死得快绝种了,方圆千里连一声鸡叫都听不到!他对蒙受深重灾难的劳动人民和下层士兵寄予了无限的同情和无比的悲痛。语言是那样的明白自然,写景又是那样的质朴无华,实是对历史的实录。

      最能体现曹操悲凉慷慨、豪放激昂特色的是那些抒发其政治报负和雄心壮志的诗歌,如《短歌行,对酒当歌》  
(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曲牌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幽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自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鸟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首诗反映了曹操的宏伟理想,以及为实现这一理想而渴望贤才向归的急切心情,充分表现了一个政治伟人宽广胸怀和豪迈气慨的风度。这首诗是四言诗体,被后人评为我国诗歌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而且自此之后,再也没有创作出比这首更好的诗了。
     曹操有《魏武帝文集》30卷,《逸集》10卷,又《新集》10卷,《孙子兵法》注13卷,目前留下来的诗歌有二十三、四首,令文一百五十余篇,脍炙人口的诗章极多,象《薤露行》、《观沦海》、  《黾虽寿》等等。毛泽东对历史伟人评价中说:“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逊,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而对曹操的文治武功无一贬词:“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对曹操给予了极高的赞誉。

     在曹操的影响下,他的儿子、孙子也都是有出息的历史名人。次子曹丕未即位当皇帝前,亦创作了许多流芳百世的诗篇,保留下来的有四十首诗歌,其中的一首《燕歌行》是我国古代最早最完整的七言诗;当了皇帝后,他的《典论•论文》是我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篇有创见的文章。这篇文章,不仅表达了他的文学思想,也体现了他执政后的文化政策,同时,标志着我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曹丕有着重要的地位。

     四子曹植是把毕生精力投入到文学创作之中的,因此,他在文学上的成就也比较高,与建安七子和当时的文人名士接融也多,关系较为密切。曹植留传下来的诗歌有九十多首,五言体诗是最主要的形式。他的诗歌多是抒情诗,如代表作《送应氏》:
            步登北邙坂,遥望洛阳山。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
            恒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
            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
            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念我平常居,气结不能言。

     这首诗是曹植二十岁时随父西征,经过洛阳时写的。董卓焚烧洛阳已过去二十年了,洛阳依旧如此荒凉,战乱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破坏,给人民带来无限痛苦!唐代大诗人杜甫曾仿效这首诗写了《无家别》。

     曹植抒发个人欲建功立业理想的诗歌,也占有不小的比例,如《白马篇》等,曹植的诗歌影响较大也较深远。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作:如七步诗和《洛神赋》等,都为后世的诗词、戏曲创作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五子曹彪,曹丕的儿子曹睿(魏明帝)也有作品传世。

      曹氏父子是文坛领袖,建安七子是主要的文学干将,当时的文学名家还有:邯郸淳、繁钦、路粹、丁仪、丁异、杨修、苟纬、蔡啖、吴质、王朗等。他们不仅才敏善诵,文若春华,思若泉涌,且勇于创新。他们经过战乱,倍尝苦难。曹操统一北方后,黑暗被驱走,政治稳定经济恢复,生活安定,人们,尤其是文人们在经历了大灾难和忧患之后,便开始创作更多更好的作品出来。他们都为中华民族留下许许多多珍贵的文学瑰宝,为中国的文学事业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公元二O四年,曹操彻底打垮了最大的军阀袁绍,攻克邺城,领了冀州牧,遂又平定四州,自这以后曹操基本上常住邺城。“百川赴巨海,众星环北辰”,文人学士亦紧紧追随曹氏父子,多集聚在邺城,这时的邺城是俊才云蒸、群星灿烂。曹操见此便大兴土木,建造了铜雀台作为文人名士集聚、笔会之地,以至文学的繁荣达到了顶峰。因当时的江南文风不盛,作品也很少,后人亦把建安文学称之为“邺下文学”、“魏国文学”或“北方文学”。

     总之,这一时期的文学一改西汉、东汉两朝近四百年死板、格式化的文体和以歌颂宫廷生活为中心的体式,转向重点描写黑暗的社会现实,吟咏战乱时期悲凉的人生,高歌统一国家的理想,讴歌战乱消除给人民带来的安居生活,以及追求美好未来的愿望。这一时期,不仅文体创新,形式多样,而且辞藻华美,语言质朴刚健、清新自然,形成一代新的艺术风格。后人把建安文学时期慷慨激昂地倾吐胸襟,豪爽磊落地施展才华、抒发胸怀;阐明事理不追求纤细、周密的技巧,遣辞造句、描摹形貌唯求通顺明达;以及慷慨悲歌,激越高亢的思想情调与刚健爽朗、清新自然的艺术形式完美地结合起来,称之为“建安风骨”。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4-1 23:58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曹氏父子与建安文学

五言七言起建安
建安风骨一脉传
传乘中华古文化
化蝶飞舞数千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4-2 00:03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曹氏父子与建安文学

原来这就是建安风骨,了解并学习了。谢谢千帆的介绍!欢迎有空常来坐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4-2 00:11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曹氏父子与建安文学

三曹文化 有许多的典故和传说呢,我也知道一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4-2 00:13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曹氏父子与建安文学

下面引用由烟雨52006/04/02 00:11am 发表的内容:
三曹文化 有许多的典故和传说呢,我也知道一些.
有时间了再细看,时间不够用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4-4 03:16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曹氏父子与建安文学

巍巍建安,灿灿风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4-12 04:33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曹氏父子与建安文学

曹植者,建安文学之集大成者。
其文愤慨时而哀怨,希冀时而用世,多有“生乎乱、长乎军”的时代感受;
其赋抒情与叙事结合,使五言诗亦能描写复杂的事态变化,亦能转承曲折之窘境;
其人在两晋南北朝时期,推尊到文华典范,地位至显。植对于后世的影响颇大。
岸人常习植之《洛神赋》,亦贴共赏之。

洛神赋

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其辞曰:
余从京域,言归东藩。背伊阙,越轘辕,经通谷,陵景山。日既西倾,车殆马烦。 尔乃税驾乎蘅皋,秣驷乎芝田,容与乎阳林,流眄乎洛川。于是精移神骇,忽焉思 散。俯则末察,仰以殊观,睹一丽人,于岩之畔。乃援御者而告之曰:“尔有觌于彼者乎? 彼何人斯?若此之艳也!”御者对曰:“臣闻河洛之神,名曰宓妃。然则君王所见,无乃日 乎?其状若何?臣愿闻之。”
余告之曰:“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 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 之,灼若芙蕖出渌波。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 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 承权。瑰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像应图。披罗衣之璀粲 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微幽兰 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
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左倚采旄,右荫桂旗。壤皓腕于神浒 兮,采湍濑之玄芝。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辞。愿 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之。嗟佳人之信修,羌习礼而明诗。抗琼[王弟]以和予兮,指 潜渊而为期。执眷眷之款实兮,惧斯灵之我欺。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收和颜而 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
于是洛灵感焉,徙倚彷徨,神光离合,乍阴乍阳。竦轻躯以鹤立, 若将飞而未翔。践椒涂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
尔乃众灵杂遢,命俦啸侣,或戏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从南湘之二妃,携汉滨之 游女。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扬轻袿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伫。休迅飞凫,飘忽若神,陵波微步,罗袜生尘。动无常则,若危若安。进止难期,若往 若还。转眄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华容婀娜,令我忘餐。
于是屏翳收风,川后静波。冯夷鸣鼓,女娲清歌。腾文鱼以警乘,鸣玉鸾以偕逝。六龙俨其齐首,载云车之 容裔,鲸鲵踊而夹毂,水禽翔而为卫。
于是越北沚。过南冈,纡素领,回清阳,动朱 唇以徐言,陈交接之大纲。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当。抗罗袂以掩涕兮,泪流襟之浪 浪。悼良会之永绝兮。哀一逝而异乡。无微情以效爱兮,献江南之明。虽潜处于太 阳,长寄心于君王。忽不悟其所舍,怅神宵而蔽光。
于是背下陵高,足往神留,遗情想像, 顾望怀愁。冀灵体之复形,御轻舟而上溯。浮长川而忘返,思绵绵督。夜耿耿而不寐,沾繁 霜而至曙。命仆夫而就驾,吾将归乎东路。揽騑辔以抗策,怅盘桓而不能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4-16 16:56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曹氏父子与建安文学

谢谢岸人转发美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5-7-21 21:10 , Processed in 0.08192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