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5-12-5 10:30
|
显示全部楼层
巫山一段云·天一阁
[这个贴子最后由古越隐士在 2005/12/05 11:56a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半溪梅影在 2005/12/04 09:12pm 发表的内容:
先生好,其实前面梅影用马甲点评过先生的诗,通过先生的回帖,先生古文学修养,和谦虚严谨的态度,梅影真的很欣赏,向先生学习了.
树古芭蕉翠, ----------开头两句对仗工稳,并列的几种意象,写出了天一阁环境幽, ... 梅影好,感谢对作品进行点评,这样的氛围希望能保持下去,作品帖上来,就是供大家探讨和点评的。作为一家之言,言之有理的,虚心接受,看法有分歧的,在畅所欲言的基础上,求同存异。
1、先谈一下格律的问题,此词按平水韵部,.“籍”和“阁”是入声,与律不符,如用今音读,它们都是平声,声律符合。这样一来,“天一鼎东南”的“一”字只能按今音读平声,出律,但此字之所以置出律而不改,是为了词不害意,这里不用“天一”,就不能表达出天一阁“名重海内”“雄甲东南”地位。王力先生在《诗词》格律里举的杜甫七律《白帝》诗和毛泽东《沁园春·雪》里的“成吉思汗”一句没有按律填时就肯定了这种出律现象,说不能换成别的字眼来损害诗意。所以这一句在没有找到更好的字之前,故意让它出律。其实,因自己的粗心,还有一处出律,自己已在前面更正,那就是“池泓亭榭轩”的“亭”字,原本是按律用“水榭”的,但读起来感到“亭榭”顺口,就又把它改成“亭”,大概是受到“一、三、五”不论的影响,改好后却没有去查。梅影谈到出律问题,我似乎感到“亭”字有问题,已经按律改成“水”。此词可用新韵读。
2、“南”字出韵的问题。实际上,按新韵,此词并没有出韵。此词押an韵,an是韵母,i、u、ǖ是韵头,不同韵头的字也算同韵字,也可以押韵。(见王力《诗词格律》第4页)
如按平水韵,“轩、观、欢、传”在词韵第七部,嬛字念huan,阳平,与“欢”音近,词韵里找不到,但是归入到第七部应是无疑。“南”字在词韵十四部,按常理是出韵。但是词韵的用韵要比诗韵宽,还有“六部”与“十三部”通押,“七部”与“十四部”通押的现象。词学专家陈振寰在《读词常识》一书中就举例道:周邦彦《齐天乐》“绿芜雕尽台城路”中上片“晚、剪、掩、簟、卷,七部与十四部通押(第50页),以严格讲究词律的周邦彦也能七部与十四部通押,可见此词是没有出韵的。
3、“书藏福地辟嫏嬛,---此句来的突兀些,拼凑的痕迹浓了点,特别是尾三字,"嬛"字出韵。”出韵的问题已论及,现在谈是否有拼凑的问题。其实,这一句是出自天一阁廊柱上的楹联。楹联是:石品洞天题海岳,书藏福地辟嫏嬛。嫏嬛,神话中天帝的藏书楼,此句用在这里浑到天成,非此不足以表现出天一阁的地位。这是几百年来挂在天一阁里楹联的一句下联,哪有“突兀些,拼凑的痕迹”。这句话一理解,“先生要表达的意思,在这句表现的也不是太明显,因为和上句粘连不够”也就不存在了。东南有天帝的藏书楼,焉有不自豪之理。
4、“训守珍籍缵,----此句意欠通,"缵"破坏了你要表达的意思。”“缵”,继承。你之所以会这样理解,是没有弄清天一阁主人范钦要把藏书世代传下去的良苦用心。范钦在他将近80高龄的时候,把家产分拆为二,一份是天一阁和全部藏书,一份是白银一万两,结果长子范大冲要了天一阁藏书,并立下“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规矩,靠着良苦的用心和严格的族规,说它“训守珍籍缵”一点也不为过,若没有家训,焉有今天雄甲东南的天一阁。
5、“沧桑历尽草堂欢,---后两句表意需酌。”同样,梅影若了解天一阁的历史,也不会说这样的话。天一阁主人为了保护藏书楼而制定了极为森严的规定,同时作为一份私人财富,藏书楼也是外人不可染指的。家书不外传就成为天一阁的铁律。第一个破例登上天一阁藏书楼的外姓族人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外人不能涉足,就是族人,是妇女也不能登楼看书。据载嘉庆年间,宁波知府邱铁卿的内侄女钱绣云是一个酷爱读书的聪明才女,为求得登阁读书的机会,托邱太守为媒与范氏后裔范邦柱秀才结为夫妻,婚后的绣云满怀希望,以为这下可以如愿以偿了,但万万没想到,已成了范家媳妇的她还是不能登楼看书,因为族规不准妇女登阁,竟使之郁郁含恨而终,遗命夫君将她葬于阁边,愿以芳魂与书作伴,了却她另一种“青灯黄卷”的夙愿…… 沧桑历尽草堂欢,是指新中国解放后,它的后人无偿地把藏书捐献给国家,让后人得以尽情地观看。星月赏书传,就是借星月也赏识,来赞扬范氏后人捐书给国家的壮举。我认为不这样,不足以表现我对范氏后人捐书给国家的敬佩之情。
如还有问题,容后再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