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611|回复: 32
收起左侧

东北民俗系列(一): 民间剪纸——东北民俗20怪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5-9 19: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北雪在 2005/05/09 07:24pm 第 2 次编辑]

(一)
http://gb.chinabroadcast.cn/mmsource/images/2004/12/01/re041201010.jpg
(二)
http://gb.chinabroadcast.cn/mmsource/images/2004/12/01/re041201011.jpg
(三)
http://gb.chinabroadcast.cn/mmsource/images/2004/12/01/re041201012.jpg
(四)
http://gb.chinabroadcast.cn/mmsource/images/2004/12/01/re041201013.jpg
(五)
http://gb.chinabroadcast.cn/mmsource/images/2004/12/01/re041201014.jpg
(六)
http://gb.chinabroadcast.cn/mmsource/images/2004/12/01/re041201015.jpg
(七)
http://gb.chinabroadcast.cn/mmsource/images/2004/12/01/re041201016.jpg
(八)
http://gb.chinabroadcast.cn/mmsource/images/2004/12/01/re041201017.jpg
(九)
http://gb.chinabroadcast.cn/mmsource/images/2004/12/01/re041201018.jpg
(十)
http://gb.chinabroadcast.cn/mmsource/images/2004/12/01/re041201019.jpg
(十一)
http://gb.chinabroadcast.cn/mmsource/images/2004/12/01/re041201020.jpg
(十二)
http://gb.chinabroadcast.cn/mmsource/images/2004/12/01/re041201021.jpg
(十三)
http://gb.chinabroadcast.cn/mmsource/images/2004/12/01/re041201022.jpg
(十四)
http://gb.chinabroadcast.cn/mmsource/images/2004/12/01/re041201023.jpg
(十五)
http://gb.chinabroadcast.cn/mmsource/images/2004/12/01/re041201024.jpg
(十六)
http://gb.chinabroadcast.cn/mmsource/images/2004/12/01/re041201025.jpg
(十七)
http://gb.chinabroadcast.cn/mmsource/images/2004/12/01/re041201026.jpg
(十八)
http://gb.chinabroadcast.cn/mmsource/images/2004/12/01/re041201027.jpg
(十九)
http://gb.chinabroadcast.cn/mmsource/images/2004/12/01/re041201028.jpg
(二十)
http://gb.chinabroadcast.cn/mmsource/images/2004/12/01/re041201029.jpg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5-9 19: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东北民俗系列(一): 民间剪纸——东北民俗20怪

欣赏~~~~
在黑龙江生活了五年,有印象的只有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4-6-11 11:53
  • 签到天数: 9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3]偶尔看看II

    发表于 2005-5-9 19: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东北民俗系列(一): 民间剪纸——东北民俗20怪

    呵呵,哪淘来的?有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5-9 21: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东北民俗系列(一): 民间剪纸——东北民俗20怪

    哈哈,东北有二十怪啦,我原来只知道有三怪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5-9 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东北民俗系列(一): 民间剪纸——东北民俗20怪

    [这个贴子最后由北雪在 2005/05/09 09:39pm 第 3 次编辑]

    窗户纸糊在外

      关东人的这一“怪”,实际上讲的是他们如何因地制宜生活的情况。
      
        据《柳条边纪略》载:“宁古塔屋皆南向,立破木为墙覆以苫草厚二尺许,草根当檐际若斩,陶大索牵其上,更压以木,蔽风雨出瓦 上,开户多东南,土炕高尺五寸,周南、西、北三面,空其东,就南、北炕头做灶......
      
        可见.关东天寒地冻,室内全靠火炕取暖。由于屋内火炕〈往往 是南北大炕〉都是靠窗子,这就和窗外有较大的温差,如果把窗户 纸糊在里边,就容易缓霜,使窗户纸经常脱落。
      
        可见,关东人把窗户纸糊在外,是为了使室内火炕发出的热气 得以保持,并与寒冷的外面形成温差,使屋里保持暖和而窗纸又不至于损坏。
      
        另外,这种糊窗子用的纸与一般的纸不同,人们称之为“麻纸”,也有叫“麻布纸"的。《扈从东巡附录》载:“乌喇无纸,八月即雪。先秋,捣敞衣中败 ,入水成毳,沥以芦帘为纸,坚如革,纫之以 蔽户牖。"这里讲的是把麻浸泡后做纸。民间还有一条谜语就是讲 的麻造纸的情况:
           “身穿绿袍头戴花,
          我跳黄河无人拉。
          只要有人拉出我,
          一身绿袍脱给他。”
      
        用麻造纸前,先要用水泡,当然是“我跳黄河无人拉",泡好后拿出,“一身绿袍脱给他”,就是把麻皮扒下了,用麻皮泡筛、沉淀后,便晾干成了“麻纸 ”。
      
        这种关东民间的麻纸,又粗又厚,上面再用胶油勒上细麻条, 刷好桐油,典型的“窗纸”就做成了。这种纸不怕雨水和潮气。雨水 打在这样的窗纸上,能顺利地淌下去;潮气在上面一打,化成水珠, 也无法浸入到里边,而是滴了下来如果把窗纸糊在里边,水就会 顺窗纸流下,积存在下部的窗框子上,久而久之,窗框便会被浸烂了。
      
        在关东,风大雪硬。将窗纸糊在外,有窗板做窗纸的后支撑,狂风再大,也不易把窗纸吹裂吹坏。春天风起,狂风尘土也不易把窗 纸打碎。这是关东人生存的经验积累。冬夜,当北风扬起砂雪,“哗 哗”地击打在窗子上,像千军万马在奔腾追逐,像战鼓在“咚咚"地 擂响,可是屋内却温暖宁静,窗纸抵挡住了寒风冷雪的袭击,关东 父老暖暖和和地睡在火炕上......
      
        窗户纸糊在外,除了保持室内的温度和抵挡风雪外,这种糊窗 法还给人一种美感,反映了关东人勤劳和洁净的爱美性格。
      
        在关东,一般人家的窗子都分上下两部分,靠下边的部分一般安上玻璃或“亮纸",上边的部分是“支窗"。糊在外的窗纸是糊在 “支窗”上。支窗在冬日里关得紧紧的,到春夏天气转暖了,晌午前后,人们把“支窗"支起或吊起来,以便通风换气。这样,窗户的下部 透明,上部一排整齐的“支窗",显得十分和谐美观。“支窗”窗纸每 年春秋各糊裱→次,刷油绷紧。大风一吹,窗纸像鼓一样咚咚作响;十分动听;而用光又能通过下边的玻璃照射到火炕上,可谓一举两得。
      
          窗户纸糊在外,
      说怪也不怪。
      它是关东人聪明和智慧的记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5-9 21: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东北民俗系列(一): 民间剪纸——东北民俗20怪

    养活孩子吊起来

      其实,此俗说怪也不怪,养活孩子吊起来,是指把孩子放在“悠车子”里.让孩子好好地睡觉。悠车子•也叫邮车子、腰车子,还有的地区叫炕车子、晃车子的,其实就是“摇篮”。过去,关东人家一般都是砌南北炕,媳妇或婆 婆往往坐在炕沿上,手里一边纳着鞋底子,一边推着悠车,嘴里还 哼着风趣的《摇篮曲》:
        
           “悠啊悠啊,
        快点睡觉别哭啦。
        狼来啦,虎来啦,
        黑瞎子背着鼓来啦;
        老虎妈子跳墙啦,
            舌头伸出老长啦;
        正在窗外望你哪。
        咬羊啦,咬猪啦,
        宝宝你可别哭啦。”
        边悠边唱,真是一幅关东的农家乐图画。
      
        这种有趣的悠孩子工具,是聪明的关东妇女发明的解放自己的工具。东北的妇女劳动量很大,她们往往是手里干着活,嘴里哼着摇篮曲或唠着喀。为把自己解放出来,琢磨着创造一种工具,既 能让孩子睡觉又能干活,悠车子应运而生了。这里还有一个有关悠 车子的故事呢。
      
        据说,那是很早以前的事了。
      
        有一个媳妇,丈夫常年在外,她带着孩子过日子。每天还要下地干活,没办法,就把孩子装在一只筐里背着下地。地边上有一棵树,到了地头.她把装孩子的筐挂在树上,然后才开始干活。
      
        一天,她正在干活,听到有动静,循声望去只见树下有一只小鸟在打滚。她走近前一看,原来是一只小乌鸦从树上掉下来,把腿摔断了。媳妇是个好心人,就扯块破布把小乌鸦的伤腿包扎好,又送到树上的乌鸦窝里。
        转眼到了夏天。这一日,她照样到地里干活,把孩子睡觉的筐挂在树上就忙开了。突然,草丛里跳出一只大兔子。媳妇想,要能抓住它,给婆婆做一顿兔肉吃,那该多好啊!想到这儿,她扔下手里的工具就在后边撵开了。
      
        兔子走走停停,她也追追站站,不知不觉追出二里多地。兔子没抓住,这才想起孩子,她急急忙忙往回跑。
      
        离老远她就听孩子哇哇的哭声。她打眼一看,啊呀,可不好了! 只见一条花脖大蛇盘在树上,伸着长长的脖子,吐着红红的信子, 直往筐里扑。只见装孩子的筐沿上,站着一只大鸟,蛇一扑,那鸟就用尖嘴啄蛇,护着孩子。
      
        媳妇急坏了,不容多想,抄起一把锄头就扑了上去,一下子把 蛇打跑了。她哭着背着孩子回了家,把这事对婆婆说了。可婆婆也老了,抱不动孩子了,媳妇决心不再带孩子到地里去了,于是就想出了个主意:把装孩子的筐挂在屋里的房梁上,让婆婆坐在家里悠着.这样既安全还省力,孩子也舒服。
      
        一来二去,人们见这个法子好,就都这么学,于是关东地区就有了“悠筐”。后来,妇女们又发现,孩子放在筐里只能坐不能躺,于是就做个长形的筐,使孩子能在里边睡了。
      
        有了悠车子,妇女们真是方便多了。有的妇女悠一下悠车子, 还要跑到外屋去烧火贴大饼子,或是到院子里给猪鸡添食。悠车子 悠一下,到车子自己停下来,大约需要十几个来回。麻利的女人还 可以乘机去挑一趟水呢.当然,传说是传说,但悠车子的产生和关东的游牧民族有关。
      
        实际上,悠车子的产生,最早出自关东的少数民族。我国北方 少数民族是勤劳勇敢的狩猎民族。据《东蒙风俗志》载:这些狩猎的民族,如蒙族、满族、赫哲族、锡伯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的妇女, 外出狩猎时,把兽皮吊在树杈上做成篮让孩子睡觉。目前尚能见到 的资料是1240年成书的《蒙古秘史》,其卷一云:“帖木真九岁,拙赤合撒儿七岁,合赤温额勒赤五岁,帖木格斡惕赤斤三岁,帖木伦 女方在摇车中也。"这里所说的‘摇车"已是比“摇篮”进步了的育儿 工具。这是因为蒙古等游牧民族走出森林,来到草原,他们便把吊 起来的摇篮改为左右摇晃的“晃车”(即摇车),挂在勒勒车上,开始 了草原上游牧育儿的时代。
      
        北方的汉族先民,看到兄弟民族这个育儿方式很好,也就采用 了,还有定居下来的其他少数民族家庭。
      
        做悠车子,要由家里的“能人”动手,能人指手巧的男人或妇 女。材料是用薄木片,先用锅的汽水熏软或用开水煮软,“弯"成一 个案子面大小的长方形,接头处用皮绳或铆钉对死,拼扎牢靠,再上好底,悠车子就成形了。
      
        这时,外面还要涂上色彩。有的是红地画黄花,有的是黄地画 红花,还有的是黄地画杂花。不管画什么花,在上下边缘要画上“云卷”表示孩子长大了能升官,能“飞黄腾达"。还有的画的是民间 故事中的人物,如“四郎探母"、“王小捕鱼"什么的。也有画上松竹 凤鹤的,图个吉庆。绳的上方往往挂个玩物,如彩色的鸡毛鹅毛、纸 糊的小葫芦、小风轮等,这些是孩子临睡前逗孩子玩的民间玩具。
      
        悠车子因它高高地悬挂在屋里的大梁之上,狗猫鼠之类不易 上去抓挠孩子。悠车子一晃动,苍蝇、蚊虫就会飞开,婴儿睡着了, 也少受或不受它们的叮咬。另外,当悠车子一动,还能生出一股小 凉风,可以消除孩子身上的热汗,使孩子睡得舒坦.由于悠车的四 周大约有半尺到一尺高,晃动时虽然有风,但不会直接吹到孩子脸 上身上,孩子不会感冒。
      
        另外.由于悠车子前后一动〈吊在梁上,就是人不推动,它也会 自然地微微摆动),使睡在里面的孩子不至于总躺在一个位置上, 这就不会使孩子“睡偏了头”。关东地区的女人常说:“睡悠车的孩子,长大了漂亮,好看!容易找人家。"
      
        做悠车子,选什么木料很讲究。最好选用结籽多的树木做料,如榆木、松木、隐喻着多生儿育女。也有专门选用柳木的。这因为“柳"和“留',音相近,取其“留”意,是希望把这个孩子很平安地“留”在世上,不至于被灾祸夺走。
      
        还有的专门用雷击木来做悠车子。据说,遭雷击过的东西,恶魔已不存在,这样的东西就有了避邪的作用。用它来做悠车子,便可保孩子平安健康。
      
        悠车子的使用,也有一些说道。一般的人家不愿意自己做悠车子,往往是向一些日子过的“红火”的人家去借。据说这样,孩子也能像这家人一样,长大了能光宗 耀祖。
      
        借悠车子时,一定要选对方是三世同堂、四世同堂的家庭;孩子没病没灾的;特别是谁家小孩子睡了此悠车子中了状元,当了秀才举人的。这样人家的悠车子,便十分的金贵。
      
        谁家子女多,长得都挺俊俏、好看,这样人家的悠车子也常常被别家借去。这样人家的悠车子,往往也成了这家主人的骄傲。和谁家关系“靠”(特别的好〉,那家一生了孩子,这家主人就会主动找上门去,说:“把我家的‘那个’拿去吧!”
      “真心哪?”
      “咱俩谁跟谁!”
      “啊呀,叫我咋谢你呢!好吧,等我们‘宝儿’懂事了,过年去给你们祖上磕头......”
      
        于是,借到悠车子的人家十分感谢,并且记一辈子对方的好处。甚至这个孩子长大了,当老人的也会常常叮咛孩子:“别忘了×××的恩情。你小时,人家借给咱们‘车子’!”
      
        上述情况是人们乞求平安、吉祥的一种心理表现;是人类对疾病和死亡的惧怕而产生的一种对平安幸福的追求心态。“悠车子” 体现的是关东民间一种伦理道德观念,同时也是北方民族朴实善良、憨厚大度的品格和心绪的再现。
        多么神奇的小悠车!
        在神秘的关东
        在人们的童年
        摇动着
        摇动着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5-9 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东北民俗系列(一): 民间剪纸——东北民俗20怪

    十七八的大姑娘叨烟袋

        外人到了关东地区,看到大姑娘嘴上叼个大烟袋时,都会感到 很惊奇。在关东,大姑娘一般指没过门的女孩。大姑娘为什么会叼 上了大烟袋呢?
      
        还是让我们看一看关东人的生活吧。
      
        每到春夏时节,关东的黑土地上一片翠绿,那就是家家种的“关东烟”的烟苗。每到深秋,关东农家小院里一片金黄,那是家家 在晒烟叶。这时,风中飘荡着阵阵烟草的奇香。到了严冬,温暖的 关东人家的炕头上, 老人们笑咪咪地坐在一起,抽着关东烟儿。
        身穿绿袍头戴花,
        到老被人捆又扎;
        勒的小脸黄又紫,
        专和炭火结亲家。
      
        在关东民间,这是大人小孩都熟悉的一条谜语(民间叫“猜闷”),而谜底就是“烟”。
      
        烟有防蛇、防蚊虫的作用。早期的长白山区,为开发而来的各族先民及在大山里淘金、放排、挖参、狩猎的人们,劳作歇息时抽烟,吐出的烟雾能使毒蛇惧怕,不敢靠近人。同时,烟袋油子一一 一种积存在烟杆和烟锅里的“膏”,也能放出强烈的气味,使毒蛇闻而生畏。这就大大帮了山里人的忙,无形中要求入山的人必须会抽 烟。在“入草”前(进入老林子里作业),人们还要在腿布带子上抹点儿烟袋油子,以防蛇咬。
      
        同时,烟灰还是一种民间常用的止血药。在老林子里作业,万一受了外伤,人们就顺手捏一点儿烟灰抹上,既杀菌又止血。
        挖参的人,更离不开烟。每当发现了人参,把头就喊“打火堆”、“点蚊烟”。这时,小打(小伙计)要给把头点上一支烟,让把头叼着 边挖边抽。小打在一旁给把头扇扇子。风把烟一刮,烟味飘散在把头的周围,蚊子就不敢来叮咬,把头就会专心地去“抬参(挖人参)了。大山里的花脚蚊子很多又很厉害,用手哄赶都哄不过来,只有用烟来驱赶。
      
        在东北,冬天的雪很大,天气很冷。行帮之人常常呆在大车店、把头屋、工棚大房子、地窖子、花子房、跑腿子窝棚等地方“猫冬”。冬夜寒冷又漫长.人们干什么呢?抽烟。
      
        抽烟是一种“营生”。大伙边抽边唠,消磨那漫漫的长夜、寂寞的光阴……这样,烟和关东人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行帮外出,狩猎钻山,赶大车的在外,抽烟又可以解除一点寒冷,顺便烤烤手、暖暖嘴。
      
        烟在关东,已遍布家家户户。
        每年给朝廷的贡品中,包括上等的“黄烟”,这是促使关东黄烟大量种植的原因。关东早年的特产,主要是大豆、木材、烟叶和麻。据《吉林地志》载:在关东,烟是仅次于木材、大豆的重要物产,在俗称“南山沟”的桦甸和敦化、蛟河、敦化北、额穆等地,出产的烟最多。关东烟叶有独特的香味,很受内地老百姓的喜爱。明清时关东烟叶就运销内地,年运量有百万斤左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5-9 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东北民俗系列(一): 民间剪纸——东北民俗20怪

    烟囱放在山墙边

        烟囱,就是房屋走烟过火的“设备”,又叫“烟筒”或“烟道”。自有人类在屋室定居开始,烟囱这个名词也就随之诞生了。“囱”字加上“穴"字,就成了“窗";窗子是屋子通向外部,向外了望的“口” 可见,古人造字是很有道理的。“囱”是屋子里的另一种“通口”是 “烟”和“火”的通口。因为烟囱往往立于房上或高于房墙,于是有人又称之为“烟突”。
      
        在关东,烟囱安在山墙边,这是这里的百姓生活的发明与创造。关东是多民族居住地区,无论是蒙族、满族、汉族和朝鲜族,他们的住房都是“烟囱安在山墙边”。首先,这是和关东的气候和人们 居室设置分不开的。
      
        关东很冷,室内全靠火炕来取暖。据《北盟会编》载:关东民众 “其俗依山谷而居,联木为棚屋,高数尺、无瓦,覆以木板或桦树皮 或以草绸缪之,墙垣篱壁率皆以木,门皆东南向......"这里的人们, 把“土炕”视为战胜严寒,度过隆冬的重要设备,因而便不能不考虑 它的性能。而火从灶燃起至变为烟飞出,以柴或草的燃烧力,均为 8一10米内(指平均温热度)。一般土屋中的火炕,大致6一10米, 有的小一些,但做成“连二”火炕;满族的炕为“万字火炕”,其长度 也在10米之内。可见,烟囱安在山墙边,是为了延长烟火的走向, 让柴或草的热度均保留于炕内。
      
        关东民间,在没有使用煤之前,山区以杂木为燃料,素有“满山 小杂树、烧柴不用愁”之说;而乌拉的平原地带则烧“羊草”。这种草 又粗又硬,干后很耐烧。无论是山里或平原地带,烟囱安在山墙边 都是为了保持炕内温度的绝妙之法,又是节省燃料的精密打算。
      
        据东北著名的民俗剪纸学家王纯信介绍,烟囱安在山墙边,烟囱桥子处常常是农家安放鸡窝的地方。就是在严寒的冬季,也可以在里做窝孵小鸡,而且可以使母鸡多下蛋。
      
        另外,烟囱安在山墙边,还可以减小烟囱安在房顶对房顶的压力。同时,房上如果修了烟囱,烟囱底部往往最易漏水、渗水;春天 雪化的水也往往易从烟囱底下流入房里,易烂房木。所以,烟囱安 在山墙边就减去了这些麻烦。
      
        朝鲜族的住房,也是烟囱安在山墙外边,他们往往用木板做成 长条形方筒烟囱,口径每边约25厘米,位置在房屋的左侧或右侧, 直立于地面,烟脖〈烟道〉卧于地下。关东地方的各民族先民均在烟囱上动脑筋,有的人家干脆取一段枯死大木,掏空其心做烟囱,这 在关东山区至今仍然随处可见。这种烟囱制做简便,由于屋内火炕 面积大,火洞长又多,烟火在炕内洞里循环时间长,当火烟走到烟 囱口时,已无火焰存在,所以也很少发生火灾。
      
        另外,关东民居将烟囱安在山墙外边还可以节省烟囱所占的 室内面积。同时,烟囱整齐地坐在房山头,远远望去十分美观。这 些独立式的烟囱,当地称“坐地烟囱",它们使房屋显得整齐,像一 座座小塔,点缀在关东民屯之中。
      
        每当黄昏,当远方的旅人在疲惫不堪、饥肠辘辘时,远远地望 见村屯烟囱里飘荡的炊烟,多么亲切!仿佛是亲人在呼唤:归来吧,远方的游子......
      
        关于关东的烟囱还有神秘的传说。
      
        传说,烟囱的底部是这家祖先亡灵的栖息之处.当老人故去七 天,家人如想见其足迹,便取小灰撒于烟囱底部,并用大碗盛上水 放置在烟囱通道上。第二天早上,其灰上若有老人的足迹,水也被 老人喝去了一些,这表示老人想念家人,回来看望过了。于是,全家人都很高兴。因而民间又把烟囱称为“望乡台”。
      
        这个习俗虽然是人类对灵魂的一种恐惧心理的表现,是人类早期对灵魂不灭的一种认识的印迹,但也恰恰说明了“烟囱”在人类生存中的地位。人们把它视为人们生活与生存的标记,是人们生活兴旺的象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5-9 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东北民俗系列(一): 民间剪纸——东北民俗20怪

    草坯房子篱笆寨

        关东民间有一句俗语:“草坯房子篱笆寨,关东百姓人人爱。”
      
        人的衣、食、住、行,是人的文化及思想形态的反映,关东民间的这一居住习俗也是这里的民众生活及环境的文化纪实。
      
        房子是关东文化的标志。
      
        关东是亚太地区的一个重要部分,地理学家习惯称这里为东北亚区域,即指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和内蒙古五个省区,还有 原苏联的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日本、韩国、朝鲜和蒙古,均属这一 区域。在这一地区之中,关东的吉林住房有自己的特色,主要体现 在房屋的设计、材料的运用上,民间百姓的概括就是“土坯房子篱 笆寨”。
      
        土坯是什么呢?
      
        关东百姓把草和泥合在一起,按在固定的模子中,做成一块块一尺长短的土砖,叫“坯"。在阳光下晾干,然后用来垒屋。
      
        吉林地区属大陆性气候,冬季严寒,夏天又温热。一年之内有将近五个月的寒冷天气。用土坯盖房,既冬暖夏凉,又经济实惠。
      
        土坯的种类分黑土坯、黄土坯、砂性土坯和木棒土坯四种。吉林民间把“脱大坯”算做“四大累”之一的一项繁重劳作。脱坯时,先 将坯土堆积在平地上,把土中的疙瘩和杂物挑出,把“羊角”(草的 民间俗称)层层放置于土中,浇上冷水,经过一天或半天时间的 “闷”,使革和水都泡软浸透,再用一种名叫“二尺钩子”的搅合,这 样,水、草、土完全粘合在一起了。再用木制的坯模子为轮廓,把泥 填进去抹平,然后将模子拿掉,一块土坯就做成了。
      
        还有一种坯,民间叫岱子。
      
        据《松漠纪闻》载:“冷山去宁江州百七十里,地苦寒,多草木, 至八月则倒置地中,封土数尺,复其枝干。”在这儿,草很多。为防寒,这些草将根扎入地下很深,盘结如丝,使土板结成整块儿。把这 样的草连根带土切方块取出,用它来砌墙盖房也非常好,而且还美 观呢!
      
        远远望去,那用土坯砌成的屋房,墙缝整齐,给人一种坚实和温暖的感觉.由于土坯中有草,所以屋墙之中常有黄鼠狼和老鼠来 做窝。它们在墙中间或墙根处掏了许多洞,在阳光暖和的日子里, 它们常常伸出小脑袋东张西望,引得孩子们哈哈大笑。
      
        孩子们从井里或河边提来水“灌”它们。把水从屋墙的洞上倒进去,可是灌下去总不见水满。这时,屋里的老奶奶气得喊上了: “小祖宗,屋里都成河啦!"
      “是么?”
      “嗯哪!”
      
        原来,狡猾的老鼠打洞要打几个洞,土坯房屋里的炕洞或大柜底下往往也有一个洞,外面一灌水,水就会从那儿淌到屋里,于是 地上发了水,鞋子像小船一样在屋地上漂动着......
      
        老奶奶的笑声叫骂,孩子们跑开后的笑声,给关东孩子的童年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篱笆寨又指的是什么呢?
      
        民间有个传说,说的是从前有一家人家夹樟子(筑篱笆)。老大是个结巴,他和老二哥俩干这活。只听樟子这边的老大喊:“勒 .....”老二就用绳子用力地勒;老大还喊“勒......”老二还勒,但心想,勒得已够紧了,怎么还喊?这时,只听老大上气不接下气的喊:“勒......勒我手了!”老二一看,可不是,老大的手指头被绳子紧紧 地勒在秫秸樟子上了。
      
        篱笆在关东十分普遍,民间有“穷夹樟子富打墙”之说,其实夹樟子和打墙作用相同,只是材料不同而已。
      
        平原地带盛产柳条、秫秸,篱笆墙往往用这一类枝条为材料。山里产木头,木樟子居多,有的人家干脆以圆木为樟子。《钦定满州源流考》载:“夫余有官室,仓库,牢狱,作城栅皆圆。"日本人小越平 隆的《满州旅行记》则说“其城周以圆形木做为城栅”。人们在用樟子圈起来的院子里打上一口水井,有的人家还要在院子里建一座 粮食楼子,放摆上酱缸什么的,还可以种些青菜。院子给农家带来 了生活的欢乐。
      
        关东人家的屋子都比较窄小,院子却很大。因此院子就成为办 重大事情的“道场”,这里所说的大事,指的是红白喜事。
      
        办红事,来客多了,喜桌子往往摆到院子里去,前村后屯的人 都来。各种仪式如拜天地一般也在院子里举行。
      
        办白喜,更要在院子里搭席棚、设灵棚、请喇叭匠和鼓乐班,分坐在院子一边,棺木停在中间,供小辈和亲友们祭拜。
      
        一般人家夹樟、修篱笆往往是为了安全和取暖。过去人烟稀 少,地方荒凉,常有狼狐出没咬人吃家禽。篱笆寨可以防止野兽进入,也便于家狗看家望门。
      
        另外,有的篱笆寨子修得离窗子很近,这样就起到了遮挡风雪的作用。北方的风大雪猛,篱笆寨可以使大风雪减速,不直接扑打在窗子上.保住了屋子里的热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5-9 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东北民俗系列(一): 民间剪纸——东北民俗20怪

    不错,偶长见识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5-9 22: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东北民俗系列(一): 民间剪纸——东北民俗20怪

    图文并茂,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5-10 07: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东北民俗系列(一): 民间剪纸——东北民俗20怪

    下面引用由午夜听雨2005/05/09 10:21pm 发表的内容:
    图文并茂,全
    是啊。还有东北民俗二,三呢,会更好看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5-16 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东北民俗系列(一): 民间剪纸——东北民俗20怪

    所谓的怪,我想就是风俗吧。在过去,因为交通的不便,地域的距离,信息的闭塞,导致人们对自己所不熟悉的东西感到惊奇,觉得不可思议,故称之为怪。似乎每个地方都有几怪,比如云南有十八怪:鸡蛋用草串着卖,粑粑饼子叫饵块;陕西有十怪:面条象腰带,锅盔象锅盖等等……
    现在看来都见怪不怪了,只是缅怀过去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5-16 22: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东北民俗系列(一): 民间剪纸——东北民俗20怪

    精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5-17 05: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东北民俗系列(一): 民间剪纸——东北民俗20怪

    下面引用由午夜听雨2005/05/16 10:21pm 发表的内容:
    精辟!
    老乡的回贴更精辟。哈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5-17 07: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东北民俗系列(一): 民间剪纸——东北民俗20怪

    好帖,那个男子跳墙狗不咬是不是午夜呀,好象和人串通好了,嘿嘿,北雪老兄你可要睁大眼呀,小心他偷了东北的宝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5-17 07: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东北民俗系列(一): 民间剪纸——东北民俗20怪

    下面引用由流浪天涯2005/05/17 07:32am 发表的内容:
    好帖,那个男子跳墙狗不咬是不是午夜呀,好象和人串通好了,嘿嘿,北雪老兄你可要睁大眼呀,小心他偷了东北的宝贝——
    哈哈,他不是来偷宝的,是来听雨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5-18 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东北民俗系列(一): 民间剪纸——东北民俗20怪

    想住草坯房子篱笆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5-18 16: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东北民俗系列(一): 民间剪纸——东北民俗20怪

    下面引用由淡月咏梅2005/05/18 11:40am 发表的内容:
    想住草坯房子篱笆寨
    呵呵,现在有钱的都盖砖房了!草坯房冬天暖和呢,尤其是年头久的!
    篱笆寨也就是通常说的幛(zhang,四声)子,幛的字可能不对,山区多为木头,一般的平原,有的是砖加土石垒砌的,还有就是用玉米秆架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5-18 17: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东北民俗系列(一): 民间剪纸——东北民俗20怪

    下面引用由流浪天涯2005/05/17 07:32am 发表的内容:
    好帖,那个男子跳墙狗不咬是不是午夜呀,好象和人串通好了,嘿嘿,北雪老兄你可要睁大眼呀,小心他偷了东北的宝贝——
    小样,又来挑拨离间了?不要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5-8-16 03:27 , Processed in 0.09210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