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727|回复: 24
收起左侧

五律·山阴行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0-25 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网底之蛙在 2005/10/25 08:46pm 第 2 次编辑]

  乌镇有乌镇的特点,山阴(绍兴的古称)有山阴的特点,现陆续发一些写江南风光的古诗,与关东的朋友共享.
    五律·山阴行
  吴越风光秀,
  山阴景更幽。
  小桥波碎影,
  岸柳醉含羞。
  越女姿娇艳,
  兰亭墨远悠。
  鉴湖舟唱晚,
  人在画中游。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0-25 20:47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律·山阴行

俺不懂五律,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0-25 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律·山阴行

  如果说《踏莎行·乌镇》是大家闺秀的话,那么《五律·山阴行 》则是小家碧玉了。
  “兰亭墨远悠”句,“墨远”作何讲,还望隐士大哥点拔一下。
  总体上看,这首虽不及乌镇大气,但也可以说小巧玲珑,令人玩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5 21:10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律·山阴行

下面引用由网底之蛙2005/10/25 08:58pm 发表的内容:
  如果说《踏莎行·乌镇》是大家闺秀的话,那么《五律·山阴行 》则是小家碧玉了。
  “兰亭墨远悠”句,“墨远”作何讲,还望隐士大哥点拔一下。
  总体上看,这首虽不及乌镇大气,但也可以说小巧玲珑, ...
“兰亭墨远悠”是说王羲之在山阴鹅池留下的《兰亭集序》的墨宝,历史悠久,名垂史册。江南可是文人名士辈出啊!绍兴又是鲁迅的故乡。
下面是兰亭的资料:
  兰亭,位于绍兴城西南13公里的兰渚山麓。据传,春秋时越王勾践种兰于此,东汉时建有驿亭,因而得名。“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自然景观幽雅怡人。而东晋王羲之在此书写了著名的《兰亭集序》,更使兰亭闻名遐迩。
  进入兰亭景区,布局疏密相间,建筑错落有致,小巧而不失恢宏之势,典雅而更具豪放之气。漫步其间,但见修篁凝翠,曲径通幽,给人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驻足鹅池,倚栏观赏群鹅戏水,能尽情体味“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的野趣逸韵了。举步往前,有一开阔地,叠石为凳,插柳成荫,一条“之”字形小溪穿行而过,斯为流觞赋诗饮酒之“曲水”。正北建有“流觞亭”,其匾曰“曲水邀欢处”。
  兰亭的魅力,不仅来自山水风光的瑰丽,更来自历史文化的深厚。先是鹅池旁的“鹅池”碑,相传其“鹅”字系王羲之一笔而就,“池”字由王献之从容续成,父子合璧,千古称奇;接着是“兰亭”碑,系清康熙所题,曾一度遭受破坏,劫后重生,难能可贵;随后是有“东南第一大碑”之誉的“御碑”,碑阳为康熙手书《兰亭序》,碑阴为乾隆1751年游兰亭时所书《兰亭即事诗》手迹,祖孙二帝手迹同碑,世所罕见,令人叹为观止。
  兰亭景区的重心所在是右军祠。一进大门,便有幽雅肃穆之感。跨小桥而入墨华亭,当年王羲之临池习书,使池水尽黑的情景仿佛历历在目。穿亭而过即为大厅,高大轩敞,其内供奉王羲之像及陈列各种版本的《兰亭序》,是历次晋圣活动的主要场所。从右军祠的天井可见到屋外葱郁的兰渚山,这一室内见山的借景手法,构思奇巧,素为人所称道。
  依山傍水而筑的兰亭书法博物馆,不时更换的书法陈列,展示出中国书法艺术的千年流变,从中可以领略历代书法艺术大师的精湛书艺,了解书法艺术的发展趋势,增长知识,陶冶情操。
  兰亭,融秀美的山水风光、雅致的园林景观、独享的书坛盛名、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于一体,以“景幽、事雅、文妙、书绝”四大特色而享誉海内外,成为中国一处重要的名胜古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0-26 22:20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律·山阴行

下面引用由网底之蛙2005/10/25 08:58pm 发表的内容:
  如果说《踏莎行·乌镇》是大家闺秀的话,那么《五律·山阴行 》则是小家碧玉了。
  “兰亭墨远悠”句,“墨远”作何讲,还望隐士大哥点拔一下。
  总体上看,这首虽不及乌镇大气,但也可以说小巧玲珑, ...
想听听网底之蛙的点评,你的点评有时很到位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0-26 22:37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律·山阴行

下面引用由laoke2005/10/26 10:20pm 发表的内容:
想听听网底之蛙的点评,你的点评有时很到位啊!
完了,我那几下那几天都用了,现在有点黔驴技穷了。
隐士大哥这首诗,如果结合他的回复注解看一下,我认为就经较容易理解。准确地说,我觉得这首诗固然写得不错,也保持着隐士一惯的写诗风格。但从意境以及抒发的感情而言,还是不能与《踏莎行 乌镇》相提并论。是我个人的感受。
以后有朋友们更好的诗,我们都会试着点评,也欢迎朋友们点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7 09:12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律·山阴行

[这个贴子最后由古越隐士在 2005/10/27 03:16pm 第 2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网底之蛙2005/10/26 10:37pm 发表的内容:
完了,我那几下那几天都用了,现在有点黔驴技穷了。
隐士大哥这首诗,如果结合他的回复注解看一下,我认为就经较容易理解。准确地说,我觉得这首诗固然写得不错,也保持着隐士一惯的写诗风格。但从意境以及抒发 ...
    蛙舵说这首诗是小家碧玉,有这个味道,但也不全是。
    应该说这两首诗各有千秋。我个人也很喜欢这首诗。特别是这首诗的颔联“小桥波碎影,岸柳醉含羞”。写出了江南水乡秀丽的景色,有“诗中有画”之意境,令人玩味,波、醉更是用的形象,“小桥流水,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意境顿出,江南水乡的秀丽(即蛙舵所说的小家碧玉)跃然诗上。
    绍兴人杰地灵。早在7000多年前,于越民族即在此繁衍生息。上古尧、舜、禹三圣,"越兼二焉",舜江、禹陵等史迹遗存,是古老绍兴的见证。秦汉时置会稽郡,隋朝称越州,直到晚唐。南宋时两度成为临时都城。绍兴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风光,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历史上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等400多位著名诗人都留下了赞美稽山鉴水的绚丽诗篇。东晋王羲之在此书写了著名的《兰亭集序》,更使兰亭闻名遐迩。
    这样,诗歌由江南水乡的秀丽——地灵,写到了人杰,诗贵含蓄,人杰就用“越女姿娇艳,兰亭墨远悠”来表示。
    颈联中的越女既可从意象的表层理解为江南女子的秀丽、娇妍,也可以从深层次上去了解这一意象所深含的意思——历史上越地女子不但漂亮美丽,而且巾帼不让须眉,堪称中华女中豪杰,远的有春秋时越女西施帮助勾践灭吴兴国,近的有反清英雄秋瑾甘洒热血,血沃神州。这样的女子个个娇妍,妩媚中透出英豪之气,这样理解,此句也大气的很。兰亭墨远悠,一个墨字,写出了绍兴深厚的文化底蕴,兰亭与墨是个意象,但加上“ 远悠”就构成意境,这个墨就是深厚的文化底蕴,灿烂的艺术瑰宝。不再是书圣王羲之的墨宝了,可以想象到宋代的陆游、近代的鲁迅等等,是一方鉴湖之水滋润了山阴灵秀的女子和久负盛名的英豪。诗就很自然地过度到了尾联。  
    尾联:鉴湖舟唱晚,人在画中游。 以景作结,让人再一次感到绍兴的,人杰地灵。绍兴以典型的江南水乡风光著称于世,虽无名山大川,却有稽山鉴水,钟灵毓秀。“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会稽山,“人在镜中,舟行画里”的鉴湖……构成了令人神往的水乡自然景观,人称“东方威尼斯”。这样的结句与《踏莎行·乌镇》末句“一声欸乃乌篷桨”有异曲同工,令人回味不已。
    再看首联:吴越风光秀,山阴景更幽。 也就不难体会出山阴的风光不输于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吴越风光原因了。为何?不仅仅在于有“小桥波碎影,岸柳醉含羞”。还在于有“越女姿娇艳,兰亭墨远悠。”——西施、秋瑾,王羲之、陆游、鲁迅……
    诗词贵含蓄,除了要兼顾格律外,还要注意意象的运用,表现手法的多样,当然还需要细细地咀嚼,
    这是我写诗时的一点感觉,写出来,是为了让大家更好地对此诗有所了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0-27 19:23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律·山阴行

  确实,再次看了诗歌和隐士大哥的评点。我也想说一句,诗歌,有时确实要多看才有味道,要反复地体味,才能读到作者独具匠心的妙处。同时,作为古体诗,往往也是引经据典,如没有一定的参照,有时读过也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我非常喜欢隐士这种写与评相结合的写作方式和态度。更有利于我们鉴赏能力的提高。
  个人感觉,这首诗最好的还是当推中间四句:
  小桥波碎影,
  岸柳醉含羞。
  越女姿娇艳,
  兰亭墨远悠。
  但这四句中,感觉“醉”字还差点味道。如果能写出柳树扶风的感觉,我觉得会更增色。就是说,要动起来,动里含羞。不知隐士大哥是否认为这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7 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律·山阴行

下面引用由网底之蛙2005/10/27 07:23pm 发表的内容:
  确实,再次看了诗歌和隐士大哥的评点。我也想说一句,诗歌,有时确实要多看才有味道,要反复地体味,才能读到作者独具匠心的妙处。同时,作为古体诗,往往也是引经据典,如没有一定的参照,有时读过也会知其 ...
  欢迎探讨。诗中最好的是这四句,既颔联与颈联,在律诗中它们要求对仗。“波”和“醉”,在这里都作动词,是活用。这在诗词里很常用。蛙舵提出“要动起来,动里含羞”,这很好。但“醉”活用为动词后就有这样的感觉。岸柳为何会陶醉,是因为“小桥波碎影”的美丽景色,为何会含羞,是因为岸柳想到了要有大家闺秀抑或小家碧玉的风范,不能因激情、孟浪而失态,写出了弱柳扶风含羞的姿态,因为从这句话里可联想到唐·刘禹锡的“弱柳从风疑举袂”的诗句。考虑到从神态上写岸柳要比从动态上写效果更好,因为神态中也有动态。这样写景,就把柳树写活了。写柳树实际上也有写越女妩媚的一面。因为颈联中“越女姿娇艳”不单单是写越女的姿态妩媚,而是说像秋瑾这样能血沃神州的女子,才真正娇丽艳人。(这样的理解必须要与“ 兰亭墨远悠”联系起来,否则,就不会有这样的感觉)
  字要推敲,但不用“醉”似乎还难以表达出柳树扶风含羞的神韵。(陶醉于美景是因为过于激动,激动可能会失态,所以感到含羞,含羞才会想到要庄重,要庄重柳枝必须要被风扶直)若用其他的字,至少,目前我还找不出。
  我这样解释,不知蛙舵是否满意。
  如有不同看法,尽可展开讨论,因为这有助于提高。到这里,就是为了以诗会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0-28 07:29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律·山阴行

[这个贴子最后由十全大补在 2005/10/28 07:34am 第 1 次编辑]

    吴越风光秀,
  山阴景更幽。  
  小桥波碎影,
  岸柳醉含羞。
  越女姿娇艳,
  兰亭墨远悠。
  鉴湖舟唱晚,
  人在画中游。
既然标明是律诗,我就按律诗来说了,莫怪。
全诗境不错。但律稍有出入,这句孤平,有些别扭:
    小桥波碎影,
  岸柳醉含羞。
若改为:
波碎小桥影,岸含轻柳羞。
如何?胡说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8 08:08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律·山阴行

下面引用由十全大补2005/10/28 07:29am 发表的内容:
吴越风光秀,
  山阴景更幽。  
  小桥波碎影,
  岸柳醉含羞。
...
    律诗讲究对,也讲究粘,粘对是律诗的常识,你这样一改,就失粘了,这是作诗之大忌。
    回十全大补,请你看一下五律的律格:
    吴越风光秀, ◎●○○●,(首句不押韵)
  山阴景更幽。 ○○●●○。  
  小桥波碎影, ◎○○●●,"阴"与"桥"平声相粘,"桥"与'波'都是平声,何来孤平。
  岸柳醉含羞。 ◎●●○○。
  越女姿娇艳, ◎●○○●,
  兰亭墨远悠。 ○○●●○。  
  鉴湖舟唱晚, ◎○○●●,
  人在画中游。 ◎●●○○。
    欢迎探讨,但看你改的:波碎小桥影,岸含轻柳羞。 (阴与碎,含与女明显没有粘)不但失粘,破格,出律,而且诗意全无,岸怎么含柳羞?
    关于平仄粘对的知识回复如下:
    律诗的平仄有“粘对”规则。“对”就是对立,上文已经提及,这里不再重复。“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后联出句的第二字的平仄要与前联对句的第二字相一致。具体说来,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违反了上面粘的规则,叫做失粘;违反了对的规则,叫做失对。
    关于孤平的知识回复如下:
    律诗格律中的“孤平”禁忌。孤平是律诗格律的大忌,所以诗人们在写律诗的时候,都注意避免孤平。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一字必须用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字,就是犯了孤平。因为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了。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三字如果用了仄声,也叫犯孤平。如果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仄声,那就必须采取补救的办法。既第一字用了仄(拗),第三字还一平(救)。这首诗没有孤平的现象。

    看来这可不是一帖十全大补药哟。(戏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0-28 13:37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律·山阴行

下面引用由古越隐士2005/10/28 08:08am 发表的内容:
律诗讲究对,也讲究粘,粘对是律诗的常识,你这样一改,就失粘了,这是作诗之大忌。
    回十全大补,请你看一下五律的律格:
    吴越风光秀, ◎●○○●,(首句不押韵)
  山阴景更幽。 ○○●●○。  
...
哈哈 老兄大家 是我看走了 哈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0-28 13:43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律·山阴行

[这个贴子最后由十全大补在 2005/10/28 01:47pm 第 1 次编辑]

不过我认为你的那两句还是别扭
不行就换过来就粘了
[玩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8 13:53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律·山阴行

下面引用由十全大补2005/10/28 01:43pm 发表的内容:
不过我认为你的那两句还是别扭
不行就换过来就粘了
不同意你的观点,此诗曾帖在诗韵,惊鸿客对此诗最欣赏的句子就是颔联:“小桥波碎影,岸柳醉含羞。”
你认为别扭,是你没有从诗的意境里去把它读懂。“不行就换过来就粘了”说明你对律诗的格律还未真正弄清楚。粘对没有那么随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0-28 14:09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律·山阴行

下面引用由古越隐士2005/10/28 01:53pm 发表的内容:
不同意你的观点,此诗曾帖在诗韵,惊鸿客对此诗最欣赏的句子就是颔联:“小桥波碎影,岸柳醉含羞。”
你认为别扭,是你没有从诗的意境里去把它读懂。“不行就换过来就粘了”说明你对律诗的格律还未真正弄清楚。粘 ...
我刚是有些玩笑成分。
惊鸿有他看法,我有我见解。是我个人见解吧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0-28 17:08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律·山阴行

下面引用由古越隐士2005/10/27 09:46pm 发表的内容:
  欢迎探讨。诗中最好的是这四句,既颔联与颈联,在律诗中它们要求对仗。“波”和“醉”,在这里都作动词,是活用。这在诗词里很常用。蛙舵提出“要动起来,动里含羞”,这很好。但“醉”活用为动词后就有这样 ...
    蛙蛙自读隐士大哥的诗以来,近来更是期待有新作玩味,也许是这种心情之急切,总急切的期待着有大哥好诗妙句的风景一路看来。其实,应当说,这首诗已经很不错了。看诗,有时也是因人而异地看,如果说一个刚刚学诗的朋友,和一位应当说已经很深诗歌底蕴的朋友,其实,读者赏诗和求诗的心情肯定不一样。
    蛙蛙看隐士大哥的诗,有时也不再仅仅停留在诗歌的语言这一方面,其实这一点,大哥已经很足够很优秀。几乎可以说挑不出毛病,只是好与更好的问题。而更多的,则在期待更是个人独特生活感受和知识底蕴厚积薄发而来的作品。严格地说,隐士大哥更属于一种学者型的创作者。所以,我在期待的时候,确实多了点这方面,就是学者型的创作者如何更多生活经验型地发挥,在诗歌中更自我一点。从这一点而说,感觉更喜欢《乌镇》,其原因就是,这首诗,既扎根于中国古文化,但又有现代的意识,更感其推陈出新的可贵地方,也是其魅力所在。
    总感这种探讨很好。蛙蛙也很佩服隐士大哥这种不停探索的精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8 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律·山阴行

[这个贴子最后由古越隐士在 2005/11/03 10:13pm 第 4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网底之蛙2005/10/28 05:08pm 发表的内容:
蛙蛙自读隐士大哥的诗以来,近来更是期待有新作玩味,也许是这种心情之急切,总急切的期待着有大哥好诗妙句的风景一路看来。其实,应当说,这首诗已经很不错了。看诗,有时也是因人而异地看,如果说一个刚刚学诗 ...
感谢蛙舵的回帖,但好诗是可遇而不可求,有时更多是"无心插柳柳成行"当然,会努力朝这个方面发展.
另,我的图片签名为何传不上来,有什么地方错误,替我看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0-28 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律·山阴行

[这个贴子最后由网底之蛙在 2005/10/28 08:43pm 第 3 次编辑]


    我给你编辑在你上面的帖子里了。直接你点编辑进去,然后复制到你的签名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7-4-3 14:22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5-10-28 20:44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律·山阴行

    山清水秀,欣赏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8 21:40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律·山阴行

    下面引用由半溪梅影2005/10/28 09:04pm 发表的内容:
    隐士诗中的“波”字怎么可活用为动词?梅影感觉:这里的“波”字 只有理解为名词才是合理的。你可以仔细推敲下,这非诗意问题,不好辨别。这只是简单词性问题(“波”是使动者,“碎”是动作行为。“碎”打碎, ...
    这里的波是波动,与单纯的一个波词义不同,近体诗中的词义和语法不能用现代汉语来解释,古诗由于字数的问题,每个字都有深刻的含义。在静态中,水面上的倒影是不会碎的,而之所以碎,是因为有了外力,如风吹,船动,而这一切均会造成水花的波动,波,就是波动,作动词,在这里没有错,作了动词,才会有一幅清风徐来,桨声欸乃的意境,而这一切,全借于碎影这一物象来完成。我是很欣赏这一颔联的,惊鸿与月河有同感,可算是找到了知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5-8-8 12:56 , Processed in 0.09028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