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085|回复: 15
收起左侧

五绝·兰亭怀古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0-30 19: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网底之蛙在 2005/10/30 08:23pm 第 6 次编辑]

                五绝·兰亭怀古
               蝉鸣舟近月,
               柳暗客兰亭。
               古越山阴道,
               鹅池墨汗青。

这可当作五律·山阴行中“兰亭墨远悠”的补充理解。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0-30 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五绝·兰亭怀古

把古越诗的字放大了,蛙蛙在找你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0-30 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五绝·兰亭怀古

    不知这几幅图片大哥可满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0-30 20:33 | 显示全部楼层

五绝·兰亭怀古

很满意,兰亭是王羲之写兰亭集序的地方.有了它,才能真正体会到"鹅池墨汗青"。
附:
兰亭集序(晋)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0-30 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五绝·兰亭怀古

  兰亭,地处绍兴城西南25华里的兰渚山下,与禹陵、东湖并立为绍兴市郊三大著名风景点之一,一直因书法名作《兰亭集序》而名闻海内外;
  自入口步入景区,穿过一条修篁夹道的石砌小径,迎面是一泓碧水,即为鹅池。池畔是一块用石块铺砌的40平方左右的“道地”,道地的西首立有一碑,碑上“鹅池”二字传为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分别所书。碑上有一三角亭覆盖。
    过鹅池越三曲桥前行,便是小兰亭,亭中碑上“兰亭”二字,系清朝康熙帝手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0-31 09:49 | 显示全部楼层

五绝·兰亭怀古

[这个贴子最后由古越隐士在 2005/10/31 09:52am 第 2 次编辑]

    兰亭,位于绍兴城西南13公里的兰渚山麓。据传,春秋时越王勾践种兰于此,东汉时建有驿亭,因而得名。“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自然景观幽雅怡人。而东晋王羲之在此书写了著名的《兰亭集序》,更使兰亭闻名遐迩。
  进入兰亭景区,布局疏密相间,建筑错落有致,小巧而不失恢宏之势,典雅而更具豪放之气。漫步其间,但见修篁凝翠,曲径通幽,给人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驻足鹅池,倚栏观赏群鹅戏水,能尽情体味“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的野趣逸韵了。举步往前,有一开阔地,叠石为凳,插柳成荫,一条“之”字形小溪穿行而过,斯为流觞赋诗饮酒之“曲水”。正北建有“流觞亭”,其匾曰“曲水邀欢处”。
  兰亭的魅力,不仅来自山水风光的瑰丽,更来自历史文化的深厚。先是鹅池旁的“鹅池”碑,相传其“鹅”字系王羲之一笔而就,“池”字由王献之从容续成,父子合璧,千古称奇;接着是“兰亭”碑,系清康熙所题,曾一度遭受破坏,劫后重生,难能可贵;随后是有“东南第一大碑”之誉的“御碑”,碑阳为康熙手书《兰亭序》,碑阴为乾隆1751年游兰亭时所书《兰亭即事诗》手迹,祖孙二帝手迹同碑,世所罕见,令人叹为观止。
  兰亭景区的重心所在是右军祠。一进大门,便有幽雅肃穆之感。跨小桥而入墨华亭,当年王羲之临池习书,使池水尽黑的情景仿佛历历在目。穿亭而过即为大厅,高大轩敞,其内供奉王羲之像及陈列各种版本的《兰亭序》,是历次晋圣活动的主要场所。从右军祠的天井可见到屋外葱郁的兰渚山,这一室内见山的借景手法,构思奇巧,素为人所称道。
  依山傍水而筑的兰亭书法博物馆,不时更换的书法陈列,展示出中国书法艺术的千年流变,从中可以领略历代书法艺术大师的精湛书艺,了解书法艺术的发展趋势,增长知识,陶冶情操。
  兰亭,融秀美的山水风光、雅致的园林景观、独享的书坛盛名、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于一体,以“景幽、事雅、文妙、书绝”四大特色而享誉海内外,成为中国一处重要的名胜古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0-31 16:37 | 显示全部楼层

五绝·兰亭怀古

初读不怎样,再读最后一句,余味无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0-31 17:26 | 显示全部楼层

五绝·兰亭怀古

[这个贴子最后由网底之蛙在 2005/10/31 05:27pm 第 1 次编辑]

    这首诗,读了几次,一直未作评点,就是感觉自己似乎总不能领悟。其中之语句。不知是自己的理解有限,还是确实是诗歌的整体上有不足。还得大哥指点一下。
    首句:蝉鸣舟近月。我记得王唯的诗中有一句“鸟鸣山更幽”,其中“鸟鸣”和“山更幽”有种动静的因果关系。但“蝉鸣”和“舟近月”,体现不出什么联系,舟又如何近月。这是我一直在思考并未得解的问题。
    二句:柳暗客兰亭。柳暗,有柳暗花明。有又一村或又一处之感。但意境很美。客,我想指作客。如果理解没错,我觉得这句是很妙的。奇思妙句。
    三四句:古越山阴道,鹅池墨汗青。就感觉一直未直正领会。首先,三句和四句怎么能联系在一起。四句中“汗青”,按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之说,指史册。那“墨”在此外,作何意,是动词,还是名词呢?
    我想是我的愚笨。希望大哥指点一下。昨天到今天,本想看看大家回复后再回复,无奈一直不解,只好求教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0-31 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五绝·兰亭怀古

[这个贴子最后由古越隐士在 2005/10/31 09:29p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网底之蛙2005/10/31 05:26pm 发表的内容:
这首诗,读了几次,一直未作评点,就是感觉自己似乎总不能领悟。其中之语句。不知是自己的理解有限,还是确实是诗歌的整体上有不足。还得大哥指点一下。
    首句:蝉鸣舟近月。我记得王唯的诗中有一句“鸟鸣山 ...
  首先,“鸟鸣山更幽”是南朝诗人王籍在《入若耶溪》中的诗句。王籍的《入若耶溪》因诗中有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而被后世传为绝唱。
  首句:蝉鸣舟近月。可参看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蝉鸣舟近月”与“江清月近人”有异曲同工。所不同的是孟浩然的“江清月近人”写夜已降临,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的近,“近”和“清”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种极富特色的景物,只有人在舟中才能领略得到的。因为在诗的第二句就点出“客愁新”,(愁是他四十岁去长安应试失败后,为了排遣苦闷而“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作长途跋涉的)三四句就好似诗人怀着愁心,在这广袤而宁静的宇宙之中,经过一番上下求索,终于发现了还有一轮孤月此刻和他是那么亲近!寂寞的愁心似乎寻得了慰藉。
  而“蝉鸣舟近月”则是带欣喜情感的,“蝉鸣”,点出去的季节是夏末初秋,“舟近月”给人的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闭上眼睛你能想象。意在从一个侧面写出了兰亭风景的优美。含有“人杰地灵”的意思。
  “柳暗客兰亭”,你这样理解也可以。
  “古越山阴道,鹅池墨汗青。”这两句在时空上进行了转换。有“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味道,一下子从现在跳到了王羲之所处的时代,同是山阴道上走,一千多年前走的是王羲之和他的幕僚,他们在兰亭聚会,留下了千古佳话和传世之宝——《兰亭集序》。王羲之的真迹,据说,唐太宗喜爱之极,归天后已把它作为殉葬品带到了地下。但《兰亭集序》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是无法超越的,它作为书法艺术的最高成就将永垂史册。“鹅池墨汗青”就是对此的高度概括。“墨”,动词,指写就的《兰亭集序》,汗青,用借代手法,代史册,古时没有纸,字一般都写在竹简上,但砍下的竹子须经火烤后把竹青上的油烤出才能写,古人就形象地抓住竹子被火烤时沥油现象,称其为“汗青”,文天祥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就用“汗青”代史册。
  凝月无语说,初读不怎样,再读最后一句,余味无穷。其实,前三句早已写好,而最后一句,推敲了多时还未定下,无意间,与同事谈诗,受到启发,再确定下来。确定后我也感到满意。
  兰亭,融秀美的山水风光、雅致的园林景观、独享的书坛盛名、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于一体,以“景幽、事雅、文妙、书绝”四大特色而享誉海内外,成为中国一处重要的名胜古迹。此诗,则从我的感受,把这些表现出来。
  这样回答,不知是否满意。
  很喜欢用这种方式与关东的朋友交流。




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0-31 21:55 | 显示全部楼层

五绝·兰亭怀古

    感谢隐士大哥指出“鸟鸣山更幽”的引用谬误。
    现在读后全诗,应当说比当初的理解更为深刻。感觉此诗小巧别致,确实耐人寻味。谢谢大哥的评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0-31 23:01 | 显示全部楼层

五绝·兰亭怀古

[这个贴子最后由网底之蛙在 2005/10/31 11:58pm 第 2 次编辑]

    大哥这首诗,我总体感觉上还是有微瑕。就是首句上。在回帖中我们分别提到“鸟鸣山更幽”和“江清月近人”两句。前句我在回复中也讲过其因果关系。后句“江清”和“月近人”其实也有因果关系。“江清”,映出的月更加清晰,倒映水中,故而“近人”,给人以身临其境,如见江月之感。而书中所指之月,个人认为非天上明月,而是水中之月,乃江月。但大哥诗中,用了“蝉鸣舟近月”,“蝉鸣”,怎么能导不能致“舟近月”呢,这种因果关系显然就不存在了。但把它当作两幅画,体现那种江南的意境,仍能说得过去。故感觉白玉有瑕。
    诗还是贵在多讨论。但总体上,感觉这首诗也是小巧别致,而且其意也深。大哥学识之博,总令小弟惊叹。另外从回复中,感觉大哥写游记,也是文笔不俗。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1-1 00:06 | 显示全部楼层

五绝·兰亭怀古

   好诗,蝉鸣舟近月———近,渐~~~去。
         柳暗客兰亭———这句弱了。
              
         古越山阴道,
         鹅池墨汗青。———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 10:28 | 显示全部楼层

五绝·兰亭怀古

下面引用由网底之蛙2005/10/31 11:01pm 发表的内容:
大哥这首诗,我总体感觉上还是有微瑕。就是首句上。在回帖中我们分别提到“鸟鸣山更幽”和“江清月近人”两句。前句我在回复中也讲过其因果关系。后句“江清”和“月近人”其实也有因果关系。“江清”,映出的月 ...
    欢迎探讨。要讲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看写诗的思路。
    这首诗,前两句写今,后两句怀古。怀古没有分歧。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写今。
    第一句点明去兰亭的季节,用蝉鸣表示,即物象代季节,这是诗歌常用的手法。绍兴是水乡,河道错综,常有乡人头戴毡帽,划着小船,穿插在小河上。舟近月是拂晓时看到的景象,我认为这个意境很美,足以表现水乡的特点。另外,从物象表现的含义来看,蝉鸣有热闹的意思,而月,古人有把它表示凄凉的意思,这也与历史上王羲之在兰亭写《兰亭集序》时兰亭是何等的风光、热闹与今天的兰亭已物换星移,只留下鹅池的墨碑供游人观赏形成了对比。有的只是游人的来来往往,而没有像王羲之遗墨那样的风光。为下文怀古作伏笔。两句仅是两个物象所展示的意境“蝉鸣”——秋季;“舟近月”——拂晓;一幅兰亭晨景图。至于对物象的含义展开联想,则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了。诗贵含蓄,有时太含蓄,可能会使人有不同的看法,这需要双方的交流与探讨。
    柳暗客兰亭是说明去兰亭游览的途中,惊鸿说它弱了,有他的看法,而我则认为,有了这一句,就把自己放进了诗中,下面两句的抒情就有了真情实感。这才是最主要的。
    这样的回答是否令你满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 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五绝·兰亭怀古

下面引用由惊鸿客2005/11/01 00:06am 发表的内容:
好诗,蝉鸣舟近月———近,渐~~~去。
         柳暗客兰亭———这句弱了。
              
         古越山阴道,
...
谢过惊鸿,能被你称为好诗很高兴。感谢你的点评,吾当精益求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1-1 10:59 | 显示全部楼层

五绝·兰亭怀古

    谢谢大哥耐心的讲解。个别地方,应当说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探讨,何况,我一向认为,有所争议的东西往往才是好的东西。通过这几天的阅读和探讨,对这首诗的意境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以往不是太明白的地方,在大哥的指点下,也更清晰。
    再次表示感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1-2 14:43 | 显示全部楼层

五绝·兰亭怀古

鹅池墨汗青: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农历三月三日这一天,王羲之和朋友共四十人在会稽山的兰亭举行消灾祈福活动(即修褉).大家分坐溪水两旁,饮酒作诗,王羲之受命为众人的兰亭诗作序.当时"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周围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王羲之身在其中,"游目骋怀","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既"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又乐而生悲,"临文嗟悼",于是乘着酒兴,用蚕茧纸,鼠须笔书写下这一文学和书法的名篇.
    传说唐太宗在世时把《兰亭集序》"置于座侧,朝夕观览",死后把他带进昭陵陪葬.
    王羲之,字逸少,东晋人,因官至右将军,又称"王右军".是中国杰出的书法家,被称为"书圣".古人评价他的书法说:"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中国的国宝.
开会前抽空回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5-8-8 12:25 , Processed in 0.08304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