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66|回复: 2
收起左侧

[分享][解读贵州]未知的贵州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5-27 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对于外面的人,贵州这块土地是陌生而神秘的。我们收集了一些属于贵州的重要历史细节,随着时间的流逝,它们已经越来越容易被人们忽视。其实,“未知的贵州”还有很多很多,它留给善于发现的人们更多的期待。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钢铁厂
  要论起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钢铁厂,多数人都会想到武汉的汉阳铁厂和上海的江南制造局。很少有人知道,拥有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钢铁厂称号的,其实是远离沿海的贵州青溪铁厂。
  青溪,坐落于镇远的一个小镇。现在人们知晓它,更多的是由于这里盛产的美酒。但在一百多年前,这里曾出炉过中国历史上“天字一号铁”。青溪铁厂启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马丁炉、耐火砖等均购自英国,经万里水路运抵铁厂。而且,当时这个铁厂的经营形式采用的是和现代企业一样的做法:公开招股、引进外资以及股份制。虽然青溪铁厂仅存在了两个月,但至今在贵州镇远县博物馆里,还陈放着一块比砖头大不了多少的长方形铁锭,其上浇铸四个大字:天字一号。
                                       镇远“和平村”:曾收容日俘700人
  抗战时期,国民党政府设了两个日俘收容所:一个在西安,一个在贵州镇远,镇远日俘所又称“和平村”。
  和平村位于镇远城中,五玉山脚,四周均以高大石墙砌就。由此向南建有拱券大门、米库、哨兵室、二层楼的办公楼、大礼堂、卫生所、防空洞等。楼房里还设有办公室、会客室、职员室、审讯室等,楼上还设有反战同盟的训练班、研究班、新生班、女俘住所等。
  至1944年镇远日俘收容所被迁往重庆,“和平村”共关押收容日俘六七百人。1985年,这里被列为贵州省文保单位。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航空发动机制造厂
  你知道我国自制的第一台航空发动机是在什么地方诞生的吗?它就在贵州大方县(原大定县)羊场坝的溶洞群内,名誉厂长是蒋经国。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形势十分严峻,亟须飞机参战,不少爱国志士提出“航空救国”的想法。1939年,国民党航空委员会决定兴办我国航空工业,发动机的制造得优先考虑。当时国民党政府一方面向全国大量发行“航空彩票”,另一方面利用蒋介石50岁生日之机,在全国大举“献机祝寿”,以筹措资金向美英两国引进技术。
  为了避免日军轰炸,最后将这高科技的工厂建立在今贵州大方县一个特大溶洞内。厂区面积达120万平方米,分为生活区和生产区,生活区内教育、经贸和各种生活设施齐备,生产区内的车间、厂房一派俨然。该厂建成之后,很快生产出我国自制的第一台航空发动机,经过试车,质地优良,后批量生产。在我国航空发动机制造史上写下光辉的第一页。
                                         神奇的“24拐”:就在贵州晴隆
  半个世纪前,有一张在国内外广为传播的名为“24拐”的照片。多年来国内外传媒及专家在介绍和说明其拍摄地点时,均称是滇缅公路或者史迪威公路某路段,且大多数人认为是在云南境内。2002年,研究二战史的专家戈叔亚先生经过多年的深入调查研究得出定论,这张举世闻名的“24拐”照片拍摄地点就在贵州省晴隆县境内。
  2002年,戈叔亚先生与其侄子为了寻访“24拐”的确切位置,来到了晴隆县城郊,这是贵阳至昆明的黔滇公路的必经之路。费劲周折,戈先生发现老照片所反映的路段就在晴隆县莲城镇五一村,距县城约1公里,该地名叫“半官坡”,因为公路从山顶到山脚约4公里的崎岖路段上共有24个弯道当地人也称“24拐”。爬到“24拐”对面的山巅上,找到了半个世纪前那位不知名的摄影师的摄影位置,戈叔亚先生从同一角度拍下的完全一样的“24拐”照片,向世人证明了“24拐”不在云南,也不在缅甸和印度,而是在贵州晴隆。
                                       青岩教案:震惊世界的外交纷争
  青岩古镇是贵州著名的历史文化名镇,形成于明洪武年间,历明清两代,迄今600余年。古镇不大,却有佛教寺庙、天主教堂和基督教堂。一百多年前,震惊中外的“青岩教案”就发生在青岩镇的姚家关村。
  青岩教案,又称“贵阳、开州教案”。清朝咸丰、同治年间,贵州提督、钦差大臣田兴恕,下令斩杀法国传教士文乃尔及8名天主教徒,从而酿成了轰动世界的中法外交纷争,历时4年。最后清政府迫于当时西方列强的军事威胁,不但赔偿了1.2万两白银,还将贵州提督衙门改造成教堂,向法国人“赔罪”。
                                       黎平会议:为遵义会议奠定基础
  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在长征途中,红军由湖南通道进入贵州黎平。党中央在那里召开政治局会议,地点就选在二郎坡52号院内。参加会议的有博古、周恩来、张闻天、朱德、毛泽东、王稼祥,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列席。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黎平会议”。
  黎平会议上争论很大,但最终肯定了毛泽东提出的西进贵州的正确主张,作出了《关于战略方针的决定》,改变了中央红军进军的方向,转向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地界前进的路线,使红军赢得了主动权,打乱了国民党军队的原有部署,也为遵义会议作了准备,从而揭开了中国伟大历史转折的序幕。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5-28 11:29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解读贵州]未知的贵州

贵州好地方 可奏是没机会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5-29 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解读贵州]未知的贵州

机会是人创造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5-8-16 03:30 , Processed in 0.074095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