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35|回复: 4
收起左侧

[转帖]麻山腹地藏瑰宝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5-27 22: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梅子黄時雨在 2005/05/27 10:10pm 第 1 次编辑]

                               洞居洞葬、民俗建筑、古桥遗迹、摩崖石刻———
                            麻 山 腹 地 藏 瑰 宝

                                      □作者  吴正光


  麻山位于贵州省西南部的紫云、罗甸、望谟交界处,相传因盛产苎麻而得名。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地处麻山腹地,苗、布依、瑶、仡佬、汉等各族人民,筚路蓝缕,披荆斩棘,艰苦创业,留下许多很有价值的文化遗存。其中别具一格的岩溶文化、干阑建筑、桥梁文化和摩崖石刻,堪称麻山瑰宝。
                                      岩溶文化
  由于岩溶强烈发育,岩溶地貌齐全,溶洞举目皆是。著名的有高寨溶洞、翁弄溶洞、格井穿洞等等。有的溶洞出土石器,表明曾是原始人类居住的地方。
  居住在麻山地区的苗族同胞,一直保留“进城”习俗。所谓“进城”即人死以后装入棺材,置于岩洞中的井字形木架上,考古学家称为岩洞葬。苗族村民认为,老祖宗是从岩洞中走出来的,死后最好回到洞中去。“死得不干净”即非正常死亡者,只能土葬,他们称之为“下乡”。崇尚岩洞葬充分反映苗族人民对岩洞怀有难以割舍的悠远情结。宗地乡山脚村摆架寨尚存一处岩洞葬,残存木棺四五十具。
  与洞居和洞葬具有同等价值的岩溶文化还有岩壁画。县城附近的打鼓洞岩画,以赭色绘制人、马、人骑马等图像。现存岩画大半离地不高,有的甚至埋入地下。附近有口季节泉,“水来水淹,水去土干”,发水时将泥沙滚滚冲来,将岩脚垫高了,甚至掩埋了。唯其如此,残存的岩画显得更为珍贵。
                                       干阑建筑
  麻山腹地的苗族民居及粮仓、畜圈,清一色的干阑建筑。所谓干阑又称麻栏,是底层打桩,其上建房的一种居住形式。建筑学家认为,干阑源于巢居,且多建于沼泽地带。那么,为什么住在麻山地区的苗族同胞要修建干阑建筑?
  麻山苗族并非土著。据文献记载和口碑资料称,他们是从东方迁来的。相传祖先躲到麻山地区,认为不会有人再来驱赶,于是定居下来。为了不忘老家,仍按旧习建房。至今麻山地区的苗族民居,与浙江河姆渡出土的干阑建筑十分相似,说明这种居住习俗已有7000多年历史。
  麻山的防鼠粮仓,也是干阑建筑。广州市博物馆展出的一件西汉陶仓模型,与麻山粮仓别无二致。这种形制的粮仓在沿海地区,在中州大地,早已绝迹,可在麻山地区却比比皆是,成了建筑文化史上的活化石。
  麻山有些畜圈,特别是羊圈,也是干阑建筑。因为干阑羊圈便于积肥,且有利于羊群的成长,备受村民青睐。
  更为有趣的是,岩洞葬搁置棺材的井字形木架,实际也是干阑建筑。身前住干阑,死后“进城”仍要住干阑,他们顽强保留着祖先住在水边的遗风。
  纵观麻山地区的干阑建筑,堪称一座“建筑文化博物馆”。
                                       桥梁文化
  紫云有大小河流17条,总长382.5公里。特定的地理环境,特殊的民族风情,造就出别具一格的桥文化。实地调查得知,主要桥梁有普卡桥、翁弄桥、蔡家桥等100多座。
  普卡桥,横跨猫营河,为三孔石拱桥,长28米,宽6.5米,高7米,为安顺望谟公路之重要津梁。临桥观察,明显可见桥墩自分水尖以下为古代部分,其余是后来为通汽车而加固、加宽、加高的。在紫云,将古桥改建为新桥者比比皆是。有改造石拱桥的,有改造木梁桥的,还有改造石梁桥、石板桥的。
  翁弄桥原为一座十七孔石梁桥,横跨于翁弄河上。为通汽车,将桥墩加固、加高,其上铺以预制板作桥面,其下仍保留原有石梁,形成桥上架桥的特别形态。桥头一端为岔路口,立有许多指路碑。碑上多刻“箭来石碑挡,弓开弦自断”字样。村民认为,人从另外一个世界来到人间,统统是从“桥”上过来的,苗族村民关于架桥修路的观念,生动反映桥梁建筑对人类生存的极端重要性。
  在现实生活中,架桥与联姻的关系也十分密切,石家院桥便是其中的一例。此桥建于嘉庆年间,为单孔石拱桥。石姓村民相传,古时族人拟将一位村姑嫁至一河之隔的大寨,村姑提出的条件是在河上修建一座桥。附近村民得知此事,纷纷参与架桥活动,很快将桥建成。自此以后,石家院桥不仅方便两岸交通,还成了喜结连理的纪念建筑物。
  紫云桥梁多有碑记,有的还在桥头、栏板、望柱等部位雕刻狮、象、龙、凤等各种吉祥物,大大丰富了桥梁建筑的文化内涵。
                                        摩崖石刻
  在紫云,光辉灿烂的石文化大量蕴藏在摩崖石刻及石塔建筑中。
  印山因酷似印玺而得名,一向被人视为权力的象征,为紫云八景之一,人称“署临金印”。雍正七年1729年,提督杨天纵在印山绝壁上横书题刻“仁者寿”三字,每字2米见方。在摩崖右下方离地16米处还有摩崖一方,因年久风化,模糊难辩,仅“兵部尚书云贵广西三省总督部院”隐约可见。
  在紫云城郊有个紫云洞,据《安顺府志》载,“洞极幽邃,常有紫气腾于其上,中建佛寺,颇有烟云缥缈之概。”紫云洞因此名声远播。1913年废归化厅,设紫云县,即以洞名为县名。洞壁摩崖多方,其中镌于光绪八年1882年的五言诗摩崖,记同治五年1886年农民起义事甚详:“烽火当年警,曾余虎口生。量沙嗟食尽,滴淄让杯倾。……汲彼辽青水,拾此紫云荆。烹我播东茶,好与印山盟。”文尾曰:“丙寅夏守是帮,适值贼氛满地,粮饷两无,官绅军民不堪其苦,何幸今日再睹升平。离此地已近二十年,因怀往事,为此一章,工拙不计。”
  由于山多石头多,许多民间艺人因地制宜,因材施用,精于石雕。紫云地方的精湛石雕集中展示在梅花书院里。梅花书院建于厅文庙内。在今文庙即梅花书院遗址上,随处可见当年石雕遗存。而文笔塔的修建则是因为紫云人在科举考试中虽“能掇泮水之芹”,却“难攀月宫之桂”。必于高山之巅“竖立文笔”,才能“名登虎榜”。于是张克纶、郗松龄等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在城东南亘旦坡募建七级石塔。其后人们又在东门田坝靠印山处修建堰塘,形成“以塔为笔、以塘为砚、以田为纸、以山作印”寓意”学而优则仕“的理想格局。这一”文笔闹堂“的可人景观,足见各族有识之士对发展文化教育的殷切期望。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5-28 11:29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麻山腹地藏瑰宝

有机会去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5-29 10:54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麻山腹地藏瑰宝

热烈欢迎!
梅子愿为你当向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5-29 15:35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麻山腹地藏瑰宝

有梅姐这话偶就大胆往前走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5-31 22:16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麻山腹地藏瑰宝

还真没去过,不知何年可行往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5-8-16 19:12 , Processed in 0.07688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