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01|回复: 5
收起左侧

[齐鲁名胜] 悠悠岁月齐长城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8-12 23: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清朝文学家姚鼐的著名游记《登泰山记》中载:“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这里所说的古长城,便是当今中国发现的最早的长城———齐长城。
荟集零零散散的史料记载约略可知。这座齐长城,西起山东省长清县古济水河畔的钜防,“横跨泰山,绵地千里”,“东历肥城、长清、泰安、莱芜、淄川、沂水、临朐、莒县,以汔诸城”,从“琅琊台入海”,“乃齐宣王所筑,以御楚寇者”。《管子》曰:“长城之阳,鲁也;长城之阴,齐也。”这又成了齐鲁的“界碑”。
齐长城,是冷兵器时代的杰作,是齐国的一项巨大的综合防御体系。它很像一条奇长的凸链,自西向东,横亘于齐鲁大地。泰山段长城始建于齐桓公任职初期的公元前664年,后经历了齐灵公对泰山段的修建,齐威王、齐宣王向沂山段东扩,并修完了齐长城大小关隘。此时鲁弱楚强,扩建长城重点防楚。莱芜境内的齐长城又经明、清、民国等时代对重要关口的维修,虽历2000多年风风雨雨,至今遗迹仍清晰可辨,保存最为完整的城墙共有662米。莱芜境内的齐长城共57832米,保存较完整的12751米。从大槐树乡芭麻峪村到和庄乡的荣科村,跨5个乡镇,28个村庄。其境内的长城“西有天门关(鬼门关),中有锦阳关,东有青石关”。城墙砌石就地取材,或砂石,或青石,悬崖峭壁处以崖、高山代墙,还有一段长220米,高30米的土墙,是在两山之间夯筑而成。从现有最完整一段可窥其貌:它由城墙和城坡组成,全部用青石板压缝干垒而成。下为城墙,其高度主要视地形起伏而定,利用阳面陡坡构成墙的一部分,高约2--4米,城墙的断面一般呈梯形,下宽上窄,城墙上为城垛,当墙垒与阴面地平时,在墙的外侧(阳面)筑有高1.2--1.5米,宽1.5--1.9米的城垛,每个城垛有一高0.2米,宽0.3米的了望孔.现存垛口190个.墙垛顶端有石板檐,檐上有渐窄而呈脊状的几层压石。
齐长城在军事上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以青石关为例,两侧山峦夹峙,关嵌在正中,关南北方向延伸处见峡谷山道;左右长城,犹若巨莽,起伏于危峦沟壑之间,和青石关紧紧连为一体,别无它道,东西十几公里,乃至数百公里唯有从这跨度不足3米的关口通过,且南北部都要经过几公里的峡谷山道,真正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同时,城墙还起到了诱发商旅行为的作用。这似乎也好理解,因为有障碍才有跨越障碍的愿望。战争毕竟是短暂的,漫长的和平岁月人与人还需要沟通和交通。据载,春秋时期有管仲和鲍叔牙就曾流落在鲁国经商。管仲在穷困时曾和鲍叔牙流落鲁地经商谋生。现今莱城区方下镇的“义和沟”就因他俩的事迹而得名。他们经商时在对财物的处理上,任取所需而毫不提防介意,据说“分金台”就在方下镇蔺家楼和王家庄交界处。再者,齐长城文化也播及后人。几乎每个关隘,都留有门联和关名,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到此观瞻,留下许多轶文趣事。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在其诗文中这样描写他过青石关看到的情景:“身在瓮盎中,仰看飞鸟渡。南山北山云,千株万株树。但见山中人,不见山中路。樵者指以柯,扪椤自兹去。勾曲上层霄,马蹄无稳步。突然闻犬吠,烟火数家聚。挽辔眺来处,茫茫积翠雾。”
同其它文物名胜一样,齐长城脚下也有它动人而辛酸的故事:有一对恩爱夫妻,结婚不到三天,丈夫就被齐国公差抓去充役修筑长城。临别时,他告诉妻子:“此去凶多吉少,九死一生,恐难返回”。妻子听后心痛欲裂,肝肠寸断,哭得死去活来。转眼几年过去了,丈夫杳无音信。在一个大雪纷飞、北风呼啸的夜晚,其妇梦见丈夫和一群苦役,在那起伏绵延的群山之中,冒着严寒搬运石料,修筑齐国长城。他们个个衣衫褴褛,骨瘦如柴,令人目不忍睹。一觉醒来,回想梦境,再看眼前惨状,加之盼夫心切,登山遥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久而久之,化为坚石,至今屹立在山顶。此山故名“望夫山”,为莱芜十大名山之一。

http://www.sd.xinhuanet.com/news/2006-04/10/xin_210403101010578220523.jpg
http://www.1717y.com/pic/2005/03-29/003353_1902_0.jpg
http://www.ycccf.com/ddimg/uploadimg/20051125/1001040.jpg
http://www.blogchinese.com/user1/23894/upload/419999433.jpg
http://www.thegreatwall.com.cn/aboutgreatwall/history2/zhanguo/qi/photo01/25371.jpg
http://rsz.ccjy.cn/teacher/sczy/dl/zhrw/CHG2-104.jpg
http://www.sd.xinhuanet.com/news/xinsrc_591101261612062914538.jpg
http://218.57.137.138/sdms/serverimages/viewpic/viewpic1116919930484.jpg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8-13 14:22 | 显示全部楼层

[齐鲁名胜] 悠悠岁月齐长城

刚刚从潍坊回来。。。。
喜欢看古迹,想象古迹承载的悠悠岁月。。。有机会当一观齐长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8-15 17:11 | 显示全部楼层

[齐鲁名胜] 悠悠岁月齐长城

http://www.0532.com/travel/newsimages/1074173169a5.jpg
齐长城西起山东平阳,东到黄岛区入海,南到胶南西南部,全长500余公里,始建于春秋中期,筑成于战国年代。齐长城在青岛境内长约55公里,跨越胶南、黄岛7个乡镇。虽年代久远但残垣遗迹仍在。如胶南六汪乡的风台顶段,山周村北岭段,孟家洼子北山段,雄风犹在。是我国先秦时代保存较好的东周时代的长城遗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8-16 23:59 | 显示全部楼层

[齐鲁名胜] 悠悠岁月齐长城

海棠,现在“琅岈台”入海处的遗迹如何?有图片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8-18 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齐鲁名胜] 悠悠岁月齐长城

查了一些资料,没有"琅岈台”入海处的片片.只有黄岛区齐长城遗址,齐长城至此到达海边

http://thegreatwall.com.cn/aboutgreatwall/history2/q685qi004.jpg

青岛境内的齐长城遗址是指胶南市和青岛市黄岛区境内的齐长城遗址。
  胶南境内齐长城,自李家前夼西岭即诸城的史家夼东岭入境内向东北,到扎营山,沿与黄岛区边界线前行,至瞅侯山上出境,全长52300米,历经153座山头。其中有遗址者42650米,占总长度的81.5%。
  黄岛位于胶州湾西岸,东与青岛市区隔海相望。其岛古称齐伯岛因四面环海,土层极薄,土中含卤,草木不茂,又加上人烟稀少,远眺之,土石赭黄,故名黄岛。黄岛区的齐长城,自扎寨山入境,沿与胶南边界线东行,由瞅侯山进入境内,到东于家河村东北入海,全长15800米,历经62座山头,其中有遗址者10450米,占总长度的66.1%。
  胶南市和黄岛区境内的长城是齐长城的东段,虽是第二期工程却是齐长城的终端。齐长城从此与大海相连。该段长城几乎遗址不断,自西向东主要有"少海连墙"遗址、背儿山遗址、西峰关遗址、扎营山遗址、小珠山遗址、胶南入海遗址。
少海连墙
  从李家前夼西岭入境后向东北,穿越长城岭、月季山、葫芦山、铁山水库,经过丰台村、郑家庙等地至背儿山西坡,长2万米。其间,除孙家沟南岭一带近3000米和铁山水库占压千余米无遗址外,几乎遗址不断:长城岭上宽10米,高3米;徐家前夼北岭,底宽9米,顶宽3米,高3.5米,夯层清晰,盐渍斑斑;丰台村南,底宽9米,顶宽3米,高2米;山周北岭,长500米,底宽18米,顶宽2.5米,高4米;山周水库西侧,宽16米,高4米;月季山西坡断面,宽7米,高2米,为砂石混筑;大下庄北岭,底宽12米,高2米,断面宽17米,高2米。此处山口断面内发现细木炭棍,似是加固夯土层的横置木条、藤条类腐朽物遗存。
  在丰台村西有烽台顶,因有烽火台遗址而名,海拔177米,后又讹为烽台顶、凤台顶。其遗址圆形,直径30米,高2.5米;前后有城址长300米,底宽9米,高2米。此台与山周北岭之城址均处于六汪镇之南境,古老拙朴的长城身影与浩瀚壮阔的大海相衬托,气势雄壮,动人心魄,今已成为青岛市著名胜景之一,被誉为"少海连墙"。
背儿山址
  从背儿山西坡向东北转东,再转东北转东,至长城村西,长20150米。其间,除公路、河流占压800米外均有遗址:背儿山东坡城址,宽8米,高2.5米;胶六公路口有断面,底宽9米,高3米,砂土混筑;曹城山西坡城址,底宽10.5米,顶宽3.5米,高2.5米;苗家南山,底宽10米,高4米;金猪坑村东断面,底宽10米,高3.5米,土石混筑;陡楼西坡城址,底宽10米,顶宽5米,高2米。
西峰关址
  从长城村西向东转东南,再转东北,穿越扎营山、大黑涧山、小珠山西峰、小珠山主峰、小珠山东北峰、鹞鹰窝、鹁鸽山,左经木厂口、黄金坪、上庄、下庄,右经东山、东赵家、台子沟,至瞅侯山出境,长12150米。其间,除长城村、小珠山西峰悬崖和东主峰之北峰无遗址外,其余遗址明显:大黑涧西城址,底宽9米,顶宽4米,高1.5米;山上有双面石墙,宽4米,高0.8米;白石口子东,底宽11.5米,顶宽4米,高2米;小珠山西峰脚下有西峰关遗址,底宽20米,顶宽8.5主,高3米;关东有长方形城堡遗址,面积40米×20米;西峰北坡城址为双面石墙,宽10米,高2米;西峰东山口至小珠山东主峰城址,宽7米,高2米,土石混筑;小珠山北峰下,宽8米,高2米;鹞鹰窝西有双面石墙体,宽5米,高2米。
扎营山址
  扎营山,位于胶南与黄岛交界处,海拔412米,齐长城至此向东沿两市区边界线,至瞅侯山入黄岛区境内。其山传战国时楚攻齐至此扎寨而名。据《胶志》记载,在明朝末年农民起义时,捻军的头领张大雅也曾在此率军抗击明军。今之东麓有扎寨顶,传为捻军扎营地,其寨之东有两块平岗,分别叫大教场、小教场,为张大雅操练兵马的地方。
小珠山址
  小珠山,位于境内东北部与黄岛区接壤,前襟灵山湾,后依齐长城。山势东南西北向,主峰大顶海拔724.9米,为境内群山之冠,主峰与次峰釜台筒南北南峙,"双峰嵯峨,高入云际"。
  小珠山与大珠山被前人列为胶州八景之首"双珠嵌云"。小珠山支脉较多,其周围有陡石山、帽架山、洞门山、鹁鸽山、炮架山、大小崮、徐山、老君塔山等。山中险峰奇石、名胜古迹遍布,有天门、天桥、垂背石、船石、直楼、四角石、瀑布石、穿心石、沙帽石,有桃木沟、尖顶涧、甘泉、仙人迹,有朝阳寺、白云庵、凤凰寺等。
  小珠山群峰巍峨,绵亘起伏,沟壑纵横,地势险要,自古为兵家重地。如今小珠山上,每当春季时,万木向荣,层林披翠,怪石与清泉比美,杜鹃与迎春争艳;登山远眺,烟波浩渺,海天一色,渔舟点点;至于朝观日出,暮看晚霞更是两大奇观。
入海遗址
  从扎营山入境后与胶南边界向东,至瞅侯山离开交界线入境内一段。
  从瞅侯山向东,穿越大顶山、徐山、东风村南岭,左经赵家岭、东风,右经杨家洼、荒里、扒山、西于家河,至东于家河村东北入海处间有遗址。其间,西于家河村西北有断断续续的城址;距入海处200米的城址上有烽火台遗址,东西长18米,南北宽8米,高4.5米。
  徐山背靠小珠山,前有薛家岛作屏障,无风浪之险。山之东坡有天然石洞,内有石炕、石桌、石 凳,传为徐福修行炼丹处。今洞已坍塌过半,洞口立"徐福石屋"标志碑。徐山城址上有1984年青岛市立"齐长城遗址"碑,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齐长城入海处在东于家河村东北,为东经120°11';,北纬35°59.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8-18 22:45 | 显示全部楼层

[齐鲁名胜] 悠悠岁月齐长城

谢海棠有心了,你提供的资料是对的。我也查了些资料,关于齐长城的止点,史籍记载众说不一,一说是胶南琅琊台入海,《泰山郡记》云:“泰山西北有长城,缘河经泰山千里至琅琊台入海。”另一说是从大珠山入海,《山东通志》载:“自平阴防门起,连逾泰山穆陵,到胶州大珠山东绝于海。”以上两种说法,对止点的出入甚大。后经多方考证,琅琊台和大珠山并非齐长城入海处,系古人记载之误,准确的入海地点应为青岛市黄岛区薛家岛镇东于家河村东北——东经120度11分,北纬35度59.5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5-7-20 08:05 , Processed in 0.07962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