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64|回复: 4
收起左侧

白堤尽处,走不出俞楼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5-31 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于俞楼,不得不说两个人。一是一代国学大师俞樾;二是俞樾曾孙、当代著名文学大家俞平伯先生。
    在白堤的尽头,俞楼深处,这两个人的气息、文采和思想境界,都已依稀,却又都无处不在。虽然人已去,楼已空。都说“行到白沙堤尽处,居然人尽识俞楼。”说起来,这应该是俞楼旧时的盛况,今日走进去,自然是少了几许热闹,多了几分清静。
    背依孤山崖壁,面临西湖碧波。虽然占尽了西湖风光,如果不是文人雅士,也仍然不会选择这样的地方居住吧。旧时的热闹是诸如徐半农、章太炎等名士书话其间、高谈阔论的情形。所以俞楼才成了“江南文化的一个象征性载体”。楼亦如此,是因为这西子湖畔的风物?是因为那些流涟西湖山光水色的学者的笔墨和足迹?俞楼是俞樾众学生为先生筹资而建的,山水与人文的联系,自古总是不断。
    有时候想很向往古时游学四方的生活,但有幸没有生在那个时代,毕竟那个时代能有多少经历的女子,莫如苏小小,或者象与苏东坡相识的王朝云、或者象得柳永欣赏的周月仙,都逃不了脂粉生涯和红颜薄命的结局,好命运的女子自然没有这种流离的苦难。这些经受过西湖雨水浸润的女子,一生才情,换得成为一个故事传说开来,换得名士的垂怜,换得三两佳句吟咏,也算是一种福份了吧。
    俞楼,既然是文化的象征,自然是文人才可以亲近的,象我们这样的匆匆过客,凭楼吟不出诗句,依楼听不到书声。记得早年读俞平伯的《西湖的六月十八夜》时,就已经在想象俞楼景象,想着读书人都该去俞楼,体会一番俞楼多举贡,盛誉江南学界的风光。西湖与俞楼、俞楼与西湖,少了俞楼里众学子的笔墨精神,也许也会少了几分文化气息,引不来多少游客的追寻吧?栏外有现场泼墨的书画家,众多人簇拥着,讨问技法,画师多和颜悦色,有问必答。一个年青的成都游客向画师讨了一幅作品,画师旁有助手在和游客说价,说游客和画师有缘,要的价原本不高,但画师还是说便宜些、再便宜些。游客最后提笔写了两个字,想请画师指点,起初自己找了张废纸,画师忙拿出一张精品纸来铺上。游客写完后,不想落款,画师又坚决让他题款,还亲手指点题在什么位置。那情形让我想起当年的俞樾老先生教书育人的风范,也该是这样的谐调。
    亲见了别人的笔墨,我有些后悔自己没有练两个好字,不然也敢走上去向画师讨教几句,也算是受益非浅。画师最后决定把自己的那幅《虾趣图》送给这个有缘的游客,说是因为此人好书画,因为此人对书画的态度。与这样的人交流书画精神,再谈论价格的问题也实在是有些不和谐了。我原本也想求一幅画,那种江南风情的水墨画,烟黛栏杆,小桥隐约,桃花三两枝,很迷蒙的格调。我一向喜欢这种水墨山水,喜欢其中的江南韵味,但因为胆怯,竟然没有开口,就错过了。其实我是生在江南,长在江南的,如今身在江南,却也算是一个远方人。朋友的孩子热情地向一个上海客人介绍我,说阿姨是北京来的,上海客人问我一些北京的事,让我莫口难辩,“独在异乡为异客”,谁是谁眼里的异乡人?
    以我的粗浅,断不敢称俞樾为“先生”,读《春在堂全集》我不够博学;即使俞平伯也不敢,我喜欢读他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喜欢读他从别样的视角解读红楼的论述,却如何也不能得其中的真谛。我这样留连着俞楼,却也不过是一个过客,今天过后,白沙堤尽处,梦中觅俞楼,所有的声音和影像只能是此次杭州之行的回忆。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11-21 10:23
  • 签到天数: 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06-6-1 14:03 | 显示全部楼层

    白堤尽处,走不出俞楼

    西湖一直没能细览,俞楼更是不可望及。读千红一文,更不敢言说了。
    转一些文字,算作一注耳。
    俞 楼


      俞楼--座于西泠桥畔,系晚清名家俞樾的故居。俞樾,号曲园,浙江德清人。曾任翰林院编修等职,罢官后回苏杭两地著述讲学。俞楼的前身是西湖诂精经舍,俞樾在此讲学达30年之久。章太炎与吴昌硕是他的弟子。俞楼为他的弟子们所筑,俞樾的后代俞平伯先生在此生活多年。现已将俞楼重新改建,取名"俞曲园纪念馆"。建筑面积约350平方米,分上下两层,底层陈列有关俞樾的史料,二楼用于接待文人学士及进行学术研究活动。
                         (转于文澜在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6-3 14:03 | 显示全部楼层

    白堤尽处,走不出俞楼

    好文需细品,晚上上来再细读:)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6-3 22:06 | 显示全部楼层

    白堤尽处,走不出俞楼

    读了前三段,凝月在想能写出这样文字的人是什么样的?首先应该有广博的文学知识和文学见解,再次是对文字的敏锐度和把握力,不然俞楼要想被写得有内涵是有很大的难度.
    去过西湖,那里是才子文人倍出的地方,连中国古代的四大民间传说那里也占了两个.那里的每一段风景都有动人的故事,每一段风景都有深厚的文学底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7-4-3 14:22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6-6-15 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白堤尽处,走不出俞楼

    千红真是高产。虽然去了几次西湖,却无千红的巧手如画。如今,我也随千红走了一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5-7-19 15:45 , Processed in 0.07579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