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97|回复: 7
收起左侧

乡关何处(一)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6-23 12: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凝月无语在 2005/06/26 10:48pm 第 2 次编辑]


陕西、渭水


      故乡在陕西渭河平原。渭河的南岸,就是历史上项羽摆鸿门宴的新丰镇。北岸,是我的老家----叫南屯。
      南屯这个名字,是有历史典故的,据祖上人说,古时候沛公行军至此,夜色以深,本想在此安营扎寨歇息一宿,天明在渡渭河,可是,大军中有高人指出,此地不宜安营,须速速渡过渭水,以防敌军夜袭。于是,三军连夜渡河,天亮赶到了灞桥。历史上就有了沛公军灞上之说。而我的老家也从此落下了一个名字叫南屯,本意是大军难以在此驻扎的意思。
      小的时候,渭河南北两岸是没有桥的,连接南北通行的,必须靠船来摆渡。要去新丰镇赶集或是去临潼县,就要坐船。
      从村子里出来,沿着新河堤南行几里,就下了河滩,因为是平原地带,河滩很宽阔,总感到烟雾蒙蒙,河滩里一般不种粮食作物,怕发洪水冲走,会颗粒无归的,所以,只点种一些红薯或是西瓜,在那个年代,河滩是我眼里最有诱惑力的地方,因为可以去偷吃的。过了宽阔的河滩地,就上了老河堤,老河堤是民国年间修建的,可是,不能阻挡渭河水的泛滥,所以,在新中国成立不久,又修了新河堤,才保住了渭北一带的家园。
      下了老河堤,就到了河边,船是不能靠在岸边的,因为会搁浅,所以,北岸的人要是骑着自行车去赶集做买卖,必须三五一伙相帮着才行,为的是在上船时,可以互相把对方的自行车抬上船。几个人挽起裤管,淌浅水把自行车抬上船,然后再接着抬别人的。船家很威风,有着绝对的权威,说声 满了,等下一趟。余下的人只好站在浅水里,扶着车子,等待下一趟。船家不用桨,也不用篙,而是在河的南北两岸下了几个粗大的木桩,斜斜地绷着一条钢绳。船家用里地拽着钢缆,船就缓缓的渡了过去对岸。
      我和父亲就是这样被船家渡过渭河,再渡了回来,往返于各地。故乡在我小时侯的印象中,仅仅是一片河滩,一个渡口。

父亲和母亲


      父亲和母亲是文化大革命时代的主角。将火热的青春无私投入到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中了,翻开有关文革时期的记录,仍然可以寻找到当年他们叱诧风云的影子。我的父亲就因为是造反司令的原因,被后期关进了监狱。然而,我的父母是不甘平庸的时代青年,在经历了历史动荡之后,大概是78年吧,国家恢复了高考,父母双双考上了大学,母亲考上的是西北农业大学,父亲考上的是西北大学,在十年文革之后,仍能考进大学校门,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人生一个新的开始,是生活新希望的诞生。可是,爷爷是不赞成父母去上学的。父亲当时是生产队长,爷爷看中了父亲手里这点权利而不放父母去学习,爷爷说,你们要是去上学,我就把你两个的房子拆了,他把梯子都搭在了房檐上了,形势不容父母乐观。父亲和母亲暗地里商量,最终决定父亲放弃,让母亲先去上学,父亲继续留下来当生产队长。于是,在父亲的暗中帮助和我的哭声里,还有爷爷的怒骂声中,母亲义无返顾的跨进了大学校门。
      那天夜里,是母亲要走的那天,父亲用自行车驮着母亲,还有行李,在横梁上驮着打瞌睡的我,悄悄的送母亲去新丰坐火车,夜已经很深了,船家睡了,父亲叫醒了他,请他帮忙将母亲渡过去,船家是识得父亲的,连夜将母亲送过了河。
      爷爷在母亲走后,并没有拆房子,却把父亲和我从家族里分了出来。父亲承担起了既当爹又当娘的担子。父亲一边当生产队长,一边继续苦读,期待来年再考,他一直渴望自己能够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为了不影响他学习,父亲在不久将我送去了母亲身边。
      母亲一边上学,一边照顾着我。在有假期的日子里,回来是不能进爷爷家门的,外公去世的早,只好回到她的姐姐家,也就是我的姨妈家。父亲则偷偷的在夜里来看望母亲。母亲上学的那几年,我就游荡在父亲母亲身边,还有姨妈家里,而大多数时间,我和母亲在一起。她去上课了,我就在草场里拣地软,等着她放学。由于母亲年龄大的原因,她的的许多同学成了我的舅舅或是姨姨。即使到了现在,我仍旧可以清晰的记得那些照顾过我的人们,那个赵新全舅舅和杨佳慧姨姨我至今难以忘却。虽然,我并知道他们现在生活的怎么样?或者,他们已经忘了当年他们之中的那个大姐的小孩子。
      父亲在第二年又考上了陕西教育学院。这一次,他不愿意再失去机会,下定了决心去上学,在爷爷和全家人的骂声里,带了80元钱,牵着我的手,离开了老家。还是那条船,载着我和父亲,从此告别了家乡,再也不曾回来过。直到那一年,爷爷去世。
      父亲先把我交给母亲,然后去了学校报道。而母亲在不久又将我送回到了姨妈家,在以后的几年里,我一直和姨妈生活在一起,成了哀痛家庭里的一员。姨妈曾经无数次的去找爷爷说理,希望爷爷能够收留我,而不是寄养在外姓人家里,爷爷的态度很强硬,我一次一次被姨妈领了回来。记得有一次父母放假回来姨妈家,我哭着死活不愿意留在姨妈家,父母问我为什么,我没有理由,只是说,姨夫吃饭时嘴巴一拧一拧的,我不喜欢。可最终,我还得留下来,继续看着姨夫吃饭时嘴巴一拧一拧的。
      我还小,不懂得时世,可当时,我明显知道了什么是漂泊和离别。
      父亲是专科,和母亲在同一年毕业了。父亲分配去了宁夏石嘴山,母亲去了甘肃兰州军区军马场。毕业的同时,代表着又一段离别的开始。
      父亲带着我去宁夏,开始了在宁夏的教书生活。我的辗转的童年在宁夏留下了深深 的一笔。

宁夏、石嘴山发电厂

     
      在宁夏的这一段时光,我和父亲相依在他乡,几年以来,一直是父亲照顾我,和母亲过着两地分离的日子。记得有一次假期,父亲领着我去甘肃看望母亲,在火车站,母亲牵着我的手,给我手心里放了几颗水果糖,当时不知道怎么了,我竟然把那几块糖果远远的扔了,我看见,母亲的眼睛里含着泪水。现在回想起当时的情形,大概是对没有母爱和家庭温暖的一种报复心态吧。
      生活在宁夏几年中,印象最深的就是去食堂打饭。父亲要按时下班。打饭的差事自然落到了我身上,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去拿上碗,给父亲和我把饭菜买回来,至于买什么。父亲说由我决定,饭菜票掌握字我手里,那时,我大概七、八岁的样子。由于个头低的缘故,每次打饭,是够不上窗口的高度的,幸好,在每一个窗口底下排列着暖气管道,我先爬上去,把饭碗递进去,买好了,再爬下来,端着两个碗,挤出人群,晃晃悠悠的回去。长期下来,已至于食堂里的工人认识了我,看见我来了,就不让我爬管道了,而是直接给我把饭菜递到手里。我很感激那个年代的人们,都有一颗善良而质朴的心。给了一个儿童些须的关怀,让他永远的感恩。
      要过六一儿童节了,父亲给我准备了新的白衬衣,蓝裤子,还有一双新的白球鞋。这些是学校要求的,要走方队,要游街,必须着装统一。我兴奋的去参加队伍走方队了,前面是号手和鼓手,声威浩大,后面是每个班级的队伍,我和小伙伴都沉浸在节日的欢娱之中。
      走到电场生活区大街上时,队伍停了下来,几个小伙伴拉着我去附近的水房洗去脸上的汗水,我和他们欣然的跑出了队形,用凉水爽快的冲掉了头上汗水,小伙伴先走了,我低下头往外面跑,头发湿淋淋的滴着水。
      突然,我面前站着一个人,我抬头的一瞬间,顶翻了她手中端着的一盆开水,一盆开水就这样毫不留情的浇透了我全身。
      我疼的满地打滚,那个女人慌了,不知所措,几个小伙伴跑了回来扶起我,有一个人说,还不赶快送医院。那个女人恍然灵醒,抱起我往医院飞奔而去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6-23 12:43 | 显示全部楼层

乡关何处(一)

凝月,我没有时间发完,只发了一部分,有时间了我补上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11-21 10:23
  • 签到天数: 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05-6-23 23:53 | 显示全部楼层

    乡关何处(一)

    读青青子矜的文字,很平实
    希望尽快读到下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6-26 06:40 | 显示全部楼层

    乡关何处(一)

    任何时代、任何文体都是真情最动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6-28 10:08 | 显示全部楼层

    乡关何处(一)

      那天有朋友问我“乡关何处”我竟然不知道,我真的不知道青青会如此真实,如此坦然,如此详细的写自己的身世。
       如果不是他告诉我要了解他就去看他的文章,我也不会看到一个如此生动的故事,不是故事,是一个人对自己生活的真实记录。
       是不是每个人都会这坦然的面对自己无法选择的生活,我不知道,但面对青青的这篇文章,我只能说一句话:他是真诚的。无论他对朋友,或对别人是怎么样的态度,但是,他对自己是坦然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7-1 08:52 | 显示全部楼层

    乡关何处(一)

    期待楼主的继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7-8 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乡关何处(一)

    喜欢这样的文字~~~月下佩服~~~敬上月光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9-1 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乡关何处(一)

    秋风吹渭水,落叶过长安。不禁想起这句诗来。楼主的文章实在是好,达到一种冷静的述说境界。好的散文皆如此吧。朴实的文字,深厚的情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5-8-10 06:28 , Processed in 0.08091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