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11|回复: 6
收起左侧

[我读红楼]第六至九回(不断更新中)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12-21 12: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铁马云雕在 2004/12/21 07:22pm 第 2 次编辑]


                我读红楼第六回
    第六回讲了73岁的刘姥姥走亲戚。借她的眼来写贾府的凤姐。这种以刘姥姥为叙述视角的写作方法非常的巧妙,读来不累。书中说“按荣府中一宅人合算起来,人口虽不多,从上至下也有三四百丁,虽事不多,一天也有一二十件,竟如乱麻一般,并无个头绪可作纲领。正寻思从那一件事自那一个人写起方妙,恰好忽从千里之外,芥豆之微,小小一个人家,因与荣府略有些瓜葛,这日正往荣府中来,因此便就此一家说来,倒还是头绪。”
   写阿凤乖滑伶俐,自刘姥姥来凤姐儿笑了六次。
   一笑:这才忙欲起身,犹未起身,满面春风的问好,又嗔周瑞家的不早说。
   二笑:凤姐儿笑道:亲戚们不大走动,都疏远了。知道的呢,说你们弃厌我们,不肯常来,不知道的那起小人,还只当我们眼里没人似的。
   三笑:凤姐儿笑道:这话没的叫人恶心。不过借赖着祖父虚名,作个穷官儿,谁家有什么,不过是个旧日的空架子。俗语说,朝廷还有三门子穷亲戚呢,何况你我。
   四笑:凤姐笑道:也没见我们王家的东西都是好的不成?一般你们那里放着那些东西,只是看不见我的才罢。
   五笑:凤姐早已明白了,听他不会说话,因笑止道:不必说了,我知道了。
   六笑:凤姐笑道:且请坐下,听我告诉你老人家。方才的意思,我已知道了。若论亲戚之间,原该不等上门来就该有照应才是。但如今家内杂事太烦,太太渐上了年纪,一时想不到也是有的。况是我近来接着管些事,都不知道这些亲戚们。二则外头看着虽是烈烈轰轰的,殊不知大有大的艰难去处,说与人也未必信罢。今儿你既老远的来了,又是头一次见我张口,怎好叫你空回去呢。可巧昨儿太太给我的丫头们做衣裳的二十两银子,我还没动呢,你若不嫌少,就暂且先拿了去罢。
   读者如注意人物语言的描写,就会发现凤姐的语言很切合她的身份、性格。鲁迅的《看书琐记》上说,“《红楼梦》的有些地方,是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的。”
   查年表,袭人“比宝玉大两岁”,将近13岁。“这年秋尽冬初”,刘姥姥一进荣国府,“那板儿才五六岁的孩子”。刘姥姥对周瑞家的说:“这凤姑娘今年大还不过二十岁罢了。”王熙凤18岁。另贾蓉在刘姥姥眼中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实际也是18岁。
[/SIZE]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12-21 12:4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读红楼]第六至九回(不断更新中)


            我读红楼第七回
    这第七回最令我注意的是“冷香丸”。宝钗患了一种病,是从娘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犯时出现喘嗽等症状。一个和尚给宝钗说了个“海上仙方儿”,这种药就叫“冷香丸”。自打宝钗服用后,倒也灵验。
  冷香丸是用何药配制,如此神奇呢?你看,要用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12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12两,秋天开的白芙蓉花蕊12两,冬天开的白梅花蕊12两。将这四样花蕊于次年春分这一天晒干,一齐研好;又要用雨水这日的雨水12钱,白露这日的露水12钱,霜降这日的霜12钱,小雪这日的雪12钱,把这四样水调匀,和了药,再加12钱蜂蜜,12钱白糖,制成龙眼大的丸子,盛在旧磁坛内,埋在梨花树根底下。若发了病时,拿出来吃1丸,用12分黄柏煎汤送下。
   我在网上搜到一篇论文《吃人的礼教》,作者: 毕全忠,专论了这冷香丸的意义。录于下: 
   薛宝钗雍容大方,而又不苟言笑;才学出众,城府很深,而又守朴若愚,绵里藏针;心性孤高,机敏过人,而又能随和处世,善于笼络人心,顾全大局。小小年纪,修身功夫如此之深。在封建统治者看来,她是个完美的淑女。即使在今天看来,她也有很多优点。可是,这个完美、理想的淑女却身有痼疾,久治不能断根。这是作者塑造这个形象时所藏的最大的玄机。《红楼梦》第七回写荣国府女大管家“周瑞家的”有事到薛宝钗母女的住处梨香院去,跟宝钗聊起来。周瑞家的对她说:“这有两三天也没见姑娘到那边逛逛去”,“那边”是指荣府贾母、贾宝玉住的地方。宝钗说:“只因我那种病又发了,所以这两天没出屋子。”周瑞家的说:“姑娘到底有什么病根儿?也该趁早儿请个大夫来,好生开个方子,认真吃几剂,一势儿除了根才是。”宝钗说:“再不要提吃药。为这病请大夫吃药,也不知白花了多少银子钱呢。凭你什么名医仙药,从不见一点儿效。后来还亏了一个秃头和尚,说专治无名之症,因请他看了。他说我这是从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幸而先天壮,还不相干;若吃寻常药,是不中用的。”和尚给了一个药方,所用的药材倒平常,但很难配。要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夏天开的白荷花蕊、秋天开的白芙蓉花蕊、冬天开的白梅花蕊各十二两,于次年春分这日晒干,跟药引子一起研好。又要雨水这日的雨水、白露这日的露水、霜降这日的霜、小雪这日的雪各十二钱调匀了,再加蜂蜜、白糖,做成龙眼大的丸子,盛在旧磁坛内,埋在花根底下。发病时,取一丸用十二分黄柏煎汤服下。这样难配的药,居然一、二年就配成了,叫“冷香丸”。
   一部《红楼梦》,集中写薛宝钗的最长的一段文字,就是这第七回中的这段,近一千字。全书最长的一段集中描写薛宝钗的文字,却是说她的病,这大可玩味。作者安根伏线,读者要看了第四十回和第四十二回之后才能看出玄机。第四十回写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大家捉弄她,吃饭喝酒都要“行令”。轮到林黛玉说酒令时,她脱口说了“良辰美景奈何天”和“纱窗也没有红娘报”。这两句,一句出自《牡丹亭》,一句出自《西厢记》,都是写爱情的,都有男欢女爱的情节。对林、薛这样的大家闺秀来说,这是禁书。当时别人没有在意,只有宝钗注意到了,回头看着她。到了第四十二回,薛宝钗就教训林黛玉了。她现身说法。说她也是个淘气的孩子,七八岁上也够缠人的。她家也算是读书人家,祖父手里也爱藏书。先时兄弟姐妹多,都怕读正经书,爱读诗词等文学作品,诸如“西厢”、“琵琶”以及“元人百种”等等,无所不有,都背着人偷偷地看。后来大人知道了,打的打,骂的骂,烧的烧,才丢开了。她以很陈腐的道德观念向黛玉说教一番,并说:“最怕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这段文字非常要紧,也藏有玄机。从这里可知,宝钗原本也是个非常活泼可爱的女孩子,有少女的天性。她也厌恶“正经书”,爱读《西厢记》等写爱情的书,而且读了不少。宝钗说“最怕见了这些个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要是没有亲身体会,是说不出这种话的。“杂书”她看了很多,是否“移了性情”、“不可救了”呢?又要回到第七回去,才能看出。
   再看第七回,就清楚了。宝钗的病究竟是什么病?这是一大玄机。这病是“无名之症”,是“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是热症。症状是“喘嗽”。按中医的说法,是内热引起寒热失调,金不克木,肺有湿热。联系第四十二回的内容来看,宝钗原本是活泼、健康的女孩子,又读了不少“杂书”,不可能不受言情故事的影响,又正当青春期。因此,她内心仍是少女的情怀,对爱情的追求时刻存在,这是与生俱来的天性,这就是胎里带来的“热毒”。可是,又要自制,要保持大家闺秀冷若冰霜的外表。当冰冷的外表制不住内心的热情时,就寒热失调发病了。怎么治?吃“冷香丸”。这“冷香丸”又是一大玄机。这药方是和尚开的。佛家讲断绝七情六欲。冷香丸用的四种花蕊,都是白色素花花心,包含一年四季。就是要一年四季都是“素心”。服用时还要用“十二分黄柏煎汤送下”,黄柏性寒味苦,功效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冷香丸”就是要抑制宝钗身上的“热毒”,即少女的热情。因此,“冷香丸”实际上就是封建礼教的形象化。它要抑制人天生的情感是很难办到的,因此这药很难配成,要是次年雨水那天不下雨,白露那天没露,或霜降那天无霜,或小3雪那天无雪,就都配不成。这里也隐含着“天性难违”的意思。冷香丸只能在发病时“效验些”,并不能断根,说明封建礼教不能从根本上扼杀青春的天性。所以宝钗的“病”还是要不断复发,冷香丸要配一磁坛,不时服用。
  
  至此可以看出曹雪芹塑造薛宝钗这个形象的苦心和深刻用意了。宝钗也是个悲剧性人物,而且命运比黛玉还悲惨。黛玉有知心朋友,可以说心里话,可以表达自己的感情,还可以使点小性子。宝钗没有知心朋友,没有人可以说知心话,不能表达自己的感情。这就是“冷香丸”的功效。她的人性受到封建制度及其道德观念很大的改造。她的病实际上是心病,精神上的病。从胎里带来的天性不是病,恰恰是天性受到摧残才造成了病。清王朝的文化专制统治迫使曹雪芹采用隐秘曲折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的启蒙思想、美学理想。他以日常生活琐事作主要题材,又在其中暗藏玄机,并运用正反颠倒、真假换位、表里相反的手段隐藏真意。少女的美好情感,本是健康的天性,却说成是“病”;本是摧残人性的礼教道德,却说成是治病良药“冷香丸”;本来没病,被冷香丸毒害成病了,却说成治病有“效验”;表面是身病,实质是心病,等等。真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SIZ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12-21 12:5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读红楼]第六至九回(不断更新中)


                  我读红楼第八回
     第八回,讲了贾政有四个清客:詹光、单聘仁、卜固修、卜世仁。这肯定是“沾光”、“善骗人”、“不顾羞”、“不是人”的谐音。清初有严酷的文字狱。曹雪芹只好用“假语村言”来装糊涂。红楼中有多处用了谐音。
   在第一回,曹就讲了“作者自云: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说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我虽不学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来。。。。故曰“贾雨村”云云。”
   例如:娇杏(侥幸)是个甄府的丫头,“偶因一回顾”成了贾雨村的老婆,“便为人上人”。因而称为侥幸。
   又如贾源、贾演,是光“荣”、安“宁”的创建者。“源”,即源头,“演”是繁衍的衍的谐声。到贾代善、贾代化则是“嬗”(善音)“化”得平常了。故而从父子两代人的名字就可看出贾府从兴盛、嬗化,最终走向没落的轨迹。甄英莲(真应怜的谐音)、丢失英莲的家人霍启(祸起的谐音)、被薛蟠打死的冯渊(逢冤的谐音)、强娶柳五儿的钱槐(奸坏的谐鬼)等。
   还有第五回的“警幻冷笑道:“此香乃尘世所无,尔如何能知!此系诸名山胜境初生异卉之精,合各种宝林珠树之油所制,名为‘群芳髓’。”宝玉听了,自是羡慕。于是大家入座,小鬟捧上茶来,宝玉觉得香清味美,迎非常品,因又问何名。警幻道:“此茶出在放春山遣香洞,又以仙花灵叶上,所带的宿露烹了,名曰‘千红一窟’。”。。。。宝玉因此酒香冽异常,又不禁相问。警幻道:“此酒乃以百花之蕤,万木之汁,加以麟髓凤乳酿成,因名为‘万艳同杯’。”
   群芳、千红、万艳都是指女子。他们的命运相“同”,都是“一”样的,即碎(髓)、哭(窟)、悲(杯)。曹通过弥漫于整个空间的“香”及生活中离不开的茶和酒,揭示了封建社会女子悲剧的命运。
   贾府四个小姐命为元(春)、迎(春)、惜(春),是“原应叹息”的谐音。而她们的婢女抱琴、司棋、侍书、入画,说明这四个小姐虽然是多才多艺、琴棋书画俱佳,但也摆脱不了原应叹息的命运呀。这就是曹的妇女观。
   再看地名中,青埂(情根)峰、贾雨村“原系胡州人氏”,胡州,胡谄也。
   第八回的最后一段,讲了秦可卿的身世。作家刘心武有段论述很有意思,录于下:
   “宁国府人丁比较寥落。所以要娶一个媳妇给贾蓉当老婆,这是一个多么重大的事情呀。可是在《红楼梦》第八回的末尾对秦可卿的出身有一个交代,非常古怪。这个交代是这样的,“秦可卿父亲秦业现任营缮郎”,这是一个很小的官,“年仅七十,夫人早亡,因当年无儿无女,便向养生堂抱了一个儿子并一个女儿”,什么叫养生堂?直到1949年以前,北京都还有养生堂,全国各地都有,大家如果看过丰子恺的漫画,就会记得丰子恺有一幅漫画,画的是一个贫穷的妇女把她生的婴儿,由于养不起送给养生堂。养生堂的墙上有一个大抽屉。把抽屉拉开,把婴儿放进去,再把抽屉一推,就算把婴儿推给养生堂了,然后转身离去。养生堂来检查抽屉,一看今天抽屉里有孩子,就把孩子养起来,就是野婴、野种,不知悉血统、不知悉父母。自然是很贫穷、很破落或者是罪家的子女,否则不会送到养生堂。《红楼梦》第八回交代秦可卿出身居然这么交代,他父亲秦业是个小官,这个人早年不生孩子,于是就到养生堂抱养孩子,抱了一个儿子一个女儿。很古怪的是儿子又死了,只剩女儿。这个女儿“因与贾家有些瓜葛,故结了亲,许与贾蓉为妻”。这不要说在《红楼梦》所描写的那个时代,不要说宁国府那样的一个大的贵族家庭,就是当今,虽然有的人思想很开通,给自己的儿子找媳妇,或者说儿子找了一个媳妇,自己来表态同意不同意或阻拦不阻拦,有的人比较开通,不太注重媳妇的血统,但是现在更多的人还开通不到这个程度,如果说这个女子是一个野种,父母是谁不知道,谁的遗传基因不知道,做DNA实验也没法做,不知是哪来的,可能是极贫穷的或者是罪家的血肉,到现在有的人可能还不愿意要这样的女子,现在的父母都可能不愿意自己的儿子娶这样一个媳妇,何况是《红楼梦》所描写的那样一个时代,那样一个家庭,宁国府贾蓉这样一个身份的少年娶媳妇。如果说有点瓜葛就把这样一个野种拿来当贾蓉的媳妇,这是很古怪的一笔。他故意写的扑朔迷离,秦业这个人如果没有生殖能力,他就应该永远丧失生殖能力,但到五十岁的时候他又恢复了生殖能力,又生了一个儿子秦钟,也就是秦可卿的弟弟,名义上的弟弟,而血缘上毫无关系。写到这,大家可能觉得,曹雪芹有一个特殊构思,他想写贾府跟一般贵族家庭不一样,不论血统,超越富贵眼光。曹雪芹生怕你误会,赶紧在底下写,(这是曹雪芹在《红楼梦》第八回里的原话)“秦业宦囊羞涩”,是一个很穷的小官吏,“那贾家上上下下都是一双富贵眼睛”。曹雪芹生怕大家误会,赶紧提醒大家“贾家上上下下都是一双富贵眼睛”,是这样的。贾母就不消说了。就是贾宝玉,他是很超越那个阶级、家庭、时代的,贾宝玉对他周围的丫头基本上能平等对待,能体谅爱护她们,可以说是很了不起的一个人物,是有超越性的。但是贾宝玉本身仍然带有贵族公子的劣根性,恰恰就在第八回,就是我们说的这回里就有很重要的一笔:贾宝玉在梨香院薛宝钗那里喝了一些酒,薛姨妈给他酒喝,喝醉了。回到他的住处,给他喝解酒的茶,他就问,“早上沏的枫露茶哪去了?”有一个丫头叫茜雪,茜雪解释,“枫露茶被李嬷嬷给喝了”,李嬷嬷就是贾母很信任的一个奶母,是宝玉一小的奶妈,是在贾母面前比较有头有脸的一个奶妈。这时候贾宝玉蛮不讲理,跳起来质问茜雪“是你哪门子奶奶”,然后把茶杯子摔了,溅了茜雪一裙子茶水。然后惊动了贾母。因为那时侯还没有大观园,还没有怡红院。贾宝玉和林黛玉和贾母合住在一个房子里,当然那个房间很大,但是声音是能传的过去的。贾母就问,是怎么回事,袭人还撒了个慌。贾宝玉口口声声说“撵出去,撵出去”。贾宝玉当时是生李嬷嬷的气,生他奶妈的气,是要撵他奶妈,他当时蛮不讲理。但是我们读到最后会很惊讶的发现,被撵的不是奶妈而是茜雪。茜雪被撵在后面好几回里,通过好几个人的口以及通过作者本身的叙述语言几次点明,茜雪因为这杯茶被撵走了。在那样一个家庭里,那样一个体面丫头的地位可以给这个丫头带来许多好处,被撵出去是一个悲剧。我们都知道晴雯是一个很有反抗精神的丫头,晴雯的反抗方式是什么呀,她说,你们要把我撵出去怎么也不行,我怎么也不出这个门,我死也不答应。不能被撵出去。李嬷嬷讲,好不好出去配一个小子。这对于一个丫头来说是灭顶之灾。所以说是不能出去的,而茜雪只因为一杯茶就被撵出去了。你说贾宝玉是不是大耍富贵公子的脾气呀。后来茜雪在前八十回里怎么没有了呢?高鹗续的后四十回根本也就忘了茜雪这回事。但是我们通过脂砚斋的批语得知,茜雪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伏线人物。在八十回之后,曹雪芹又写了很多回,其中有一会是,贾府被抄家后,贾宝玉和凤姐被抓起来了,在狱神庙里,茜雪方成正文,就是说茜雪才正式显示了她这个角色的光彩。她去安慰宝玉,“慰宝玉”。可惜这个稿子在脂砚斋那个时候就迷失了,脂砚斋自己都说见过这五六稿,后来遗失了。这又是一个谜,我们不去展开讲这件事。我现在想说的是,连宝玉都是一双富贵眼睛,有时他也犯混。包括有一次,下雨他回到怡红院,敲门不开,刚一开门,他一脚踹过去,踹在人家心窝上,踹的是袭人。这就是富贵人,有时他也有这毛病。作者写人物绝对是立体的多维的。不是像有些人认为的,贾宝玉是正面形象,他是一个反封建的角色,他是一个爱护女性的角色,因此在他每一个行为当中都直达这个主题。不是这样的。他合情合理的写,有时候他也有这一套。所以上上下下,贾府都是一双富贵眼睛。所以这是第八回关于秦可卿出身的一个交代,这个交代是很让人纳闷的。都是富贵的眼睛怎么能把养生堂的野种拿来,当作自己宁国府的三代单传的这么重要的一个媳妇呢?这就是需要破解的一件事。
   第八回正文不是讲秦可卿这件事。第八回重点讲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之间的事,是第一次展示这三个人物的三角关系。第八回前半回是写贾宝玉到梨香院看薛宝钗。当时薛姨妈他们进入京城就借住在贾家,贾家就把梨香院借给他们住。贾宝玉到那去见薛宝钗,在这个重要的场合,薛宝钗仔细的看了贾宝玉的通灵宝玉,看了上面刻的字,贾宝玉借此机会看了薛宝钗金锁上刻的字。而且薛宝钗的丫鬟金莺,黄金莺,就是莺儿,就透漏了一个消息,她说这两个上面刻的字正好是一对,互相呼应的,所以头半回叫“比通灵金莺微露意”。我现在所引的回目都根据庚辰本的,不根据高鹗和程伟元的程甲本,程乙本,不根据那个通行本回目,根据庚辰本回目。头半回就是写这件事。后半回就写,林黛玉去了,叫“探宝钗黛玉半含酸”。所以这回整个应该是没有秦可卿的事。只是在这回最后忽然又跳了一笔,说宝玉要和秦钟到贾家的家塾去读书,这时候因为要交代秦钟的出身,顺便就交代了秦可卿的出身。 [/SIZE]
   (详情请看:刘心武:从秦可卿入手解读《红楼梦》 http://www.chinaunix.net/jh/48/395765.html)
  
[资料辑录]索隐考释秦可卿:
  《红楼梦》制谜手法,有表层和深层两个层次。
  
  对于表层,前人已经有些研究,这里只作一简要介绍,它们计有:谐音(如甄士隐为真事隐去;贾雨村为假语村言;秦可卿为情可亲;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四人的开头是取原应叹息的谐音等)、 取形(如贾家长晚各支按辈份排列就是按字形命名的。
  
  第一代水字旁:宁国公贾演、荣国公贾源。
  
  第二代为人字旁,贾代善、贾代化;
  
  第三代为文字旁,贾敬、贾赦、贾政等;
  
  第四代为玉字旁,贾珍、贾琏、贾琮、贾宝玉、贾环属之;
  
  第五代草字头,贾蓉、贾兰、贾芸等等。)、取义(如林如海,甲戌本脂批云:『盖云学海文林也,总是暗写黛玉』)、十二地支(如秦可卿死后送殡的客人中有贾府的六家世交:牛清、柳彪、陈翼、马魁、侯晓明、石守业等之孙。
  
  庚辰本脂砚斋眉批云:『牛,丑也,清属水,子也。柳,折(拆)卯字,彪折 (拆)虎字,寅字寓焉。陈即辰。翼火为蛇,己字寓焉。马,午也。魁折(拆)鬼字,鬼金羊未字寓焉。侯猴同音,申也。晓鸣,鸡也,酉字寓焉。石即豕,亥字寓焉。其祖曰守业。即守镇也,犬字寓焉,所谓十二支寓焉。』
  
  拆字法(如王熙凤的判词云:『凡鸟偏从末世来』,凡鸟拆凤字。夏金桂的桂字,判词拆字为『自从两地生孤木』)
  
  关系法(按一定关系编排人物命名或飞禽、或花草、或矿物等等。如贾府四春的丫环按琴、棋、书、画,抱琴、司棋、侍书、入画。)
  
  随事法(随事而命名,信手拈来。如霍启为祸起。)、别号(名字有了,有时起上别号。如贾宝玉的别号叫无事忙。)
  
  诗词法(以诗词为人物命名,如秦钟,脂砚斋批云:『设云秦钟。古诗云;未嫁先名玉,来时本姓秦』二语便是此书大纲目,大比托,大讽刺处。』
  
  混合名字联名组意法(以上诸法的联合运用。如第九回中的『香怜』和『玉爱』,含有别号、谐音和关系等法,其意为『香菱玉爱』)
  
  故事隐喻法(如润木故事)、推背图式的预言法(如第五回中的命运诗画和《红楼梦》曲)、仙物表象法(如风月宝鉴)等等。
  
  这些表层方法,常被滥用,因为这些工具在没有深层『谜索』的引导下,开拓出的多半是歧路。
  
[资料辑录]当头.当铺
   《红楼梦》第九回写茗烟闹书房,有这样几句话:“……璜大奶奶是他姑妈。你那姑妈只会打旋磨儿,给我们琏二奶奶跪着借当头,我眼里就看不起他那样主子奶奶么!”
  
   这几句话中有“当头”一词,是什么意思?而且又说是“跪着借当头”,又是什么意思?现在理解起这些词语来,确实是有一定距离,比较困难的了。
  
   “当头”一词,不能读成“明月当头照”的“当头”,而应读去声,即当铺的“当”。“当头”就是拿了送到当铺里去的物品的代名词。不论是一件衣服,或是一件首饰等等,只要是准备拿出去当号,均可叫作“当头”,如果去赎,可叫作“赎当”,也可叫作“赎当头”。既然是送当铺去当的东西叫当头,为什么还要去借呢?借了东西再去当,难道不会直接借钱吗?正是这样,宁可借东西去当,而不直接去借钱。茗烟的话虽然是意在奚落对方,故意挖苦,而实际生活中则是有这种情况的。这是既有辛酸,又有虚伪的一种情况。
  
   穷人家生活困难,有了急事,急等钱用。自己没有,只有两条路,一是当,二是借。当吧,自己没有值钱的东西;借吧,又觉得难开口,又怕碰钉子,这样就想出了第三种办法,就是借了东西来送当铺,等有了钱把东西赎出来,再还人家。这样既保存了面子,又便于措辞开口。如说到某家去赴席,借一件什么好衣服穿穿;甚至说要作什么样衣裳,借一件什么样衣裳来作样子等等。这样都可以似乎不伤体面地把东西借来,然后作为当头去当号。这正说明当时某些人的虚伪性。茗烟所说虽是恶奴的口吻,但也正是揭了璜大奶奶的短。说明璜大奶奶的确是—个十分虚伪、专以奉承为能事的可厌的小人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12-21 18:5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读红楼]第六至九回(不断更新中)

看了铁马老师的贴子后 ,俺的红楼都白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12-21 19:2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读红楼]第六至九回(不断更新中)

[这个贴子最后由铁马云雕在 2004/12/21 07:23pm 第 1 次编辑]

                  我读红楼第九回  
  
  这一回,我注意的是“教育”的问题。先列些我感兴趣的材料,待后再整理成文。   
一、贾政的家庭教育观
  大家先看这一段话:“偏生这日贾政回家早些,正在书房中与相公清客们闲谈。忽见宝玉进来请安,回说上学里去,贾政冷笑道:"你如果再提'上学'两个字,连我也羞死了。依我的话,你竟顽你的去是正理。仔细站脏了我这地,靠脏了我的门!”
 
    鲁迅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多年前读过的。现在又翻出来一读。其中有段话这样说:“ 所以觉醒的人,此后应将这天性的爱,更加扩张,更加醇化;用无我的爱,自己牺牲于后起新人。开宗第一,便是理解。往昔的欧人对于孩子的误解,是以为成人的预备;中国人的误解,是以为缩小的成人。直到近来,经过许多学者的研究,才知道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所以一切设施,都应该以孩子为本位,日本近来,觉悟的也很不少;对于儿童的设施,研究儿童的事业,都非常兴盛了。第二,便是指导。时势既有改变,生活也必须进化;所以后起的人物,一定尤异于前,决不能用同一模型,无理嵌定。长者须是指导者协商者,却不该是命令者。不但不该责幼者供奉自己;而且还须用全副精神,专为他们自己,养成他们有耐劳作的体力,纯洁高尚的道德,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没的力量。第三,便是解放。子女是即我非我的人,但既已分立,也便是人类中的人。因为即我,所以更应该尽教育的义务,交给他们自立的能力;因为非我,所以也应同时解放,全部为他们自己所有,成一个独立的人。这样,便是父母对于子女,应该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
二、是否为复式教学?
    这一回写了一帮学生。我注意了他们的年龄。贾蔷:16岁。薛蟠:15岁。秦钟:11岁。贾宝玉:11岁。其他贾瑞、金荣、香怜、玉爱、贾蓝、贾菌未知年岁。 
三、宝玉学些什么课程? 
  贾宝玉等人的人生追求,除了受到社会约束、长辈约束之外,也与他们所受到的教育内容和教育目的密切相关。贾宝玉等人读的书目如下,实际上它们也就是曹雪芹所受教育的主要内容。
  第3回,黛玉入贾府,贾母问黛玉读什么书,黛玉道:“刚念了《四书》。”宝玉为黛玉起名,引《古今人物通考》:“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
  第5回,宝玉来到秦可卿内房,见“燃藜图”故事画,出自《刘向别传》。
  第9回,贾政通过李贵了解到宝玉在读第三本《诗经》,就让李贵转告私塾先生:“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齐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
  第16回,黛玉葬父后返回贾府时“又带了许多书籍来”。
  第17回,贾政带宝玉等人参观大观园,让宝玉题对额,宝玉引经据典:“似乎当日欧阳公题酿泉用一‘泻’字则妥,今日此泉也用‘泻’字,似乎不妥。”“唐人诗里,还有‘柴门临水稻花香’,何不用‘稻香村’的妙?”“想来那《离骚》、《文选》所有的那些异草···见于左太冲《吴都赋》···见于《蜀都赋》···”
  第18回,元妃省亲,“那宝玉未入学之先,三四岁时,已得元妃口传教授了几本书,识了数千字在腹中。”元妃送“宝钗、黛玉诸姐妹等,每人新书一部”。
  第21回,宝玉百无聊赖,拿了本书,歪着看了半天,宝玉“自己看了一回《南华经》,至外篇《 箧》一则”,黛玉“可巧便翻出昨儿的《庄子》来”。
  第22回,贾母为宝钗过生日,定了一班新出的小戏,宝钗点了一出《西游记》,并对宝玉讲解《山门》,“宝玉听了,喜的拍膝摇头,称赞不已,又赞宝钗无书不知”。宝玉参禅,遭到黛玉、宝钗、湘云嘲笑,宝钗讲述佛教南宗六祖惠能参禅的故事。
  第23回,宝玉住进大观园,还“只想外头鬼混”,茗烟想让宝玉开心“左思右想,皆是宝玉玩烦了的,只有一件,不曾见过。想毕,便走到书坊内,把那古今小说,并那飞燕、合德、则天、玉环的‘外传’,与那传奇角本,买了许多,孝敬宝玉。宝玉一看,如得珍宝”,随后宝玉便与黛玉一起读《会真记》(《西厢记》)。

  第32回,黛玉“因心下忖度着,近日宝玉弄来的外传野史,多半才子佳人”。

  第34回,宝玉“因心下惦着黛玉,要打发人去,只是怕袭人拦阻,便设法先使袭人往宝钗那里去借书”。
  第39回,刘姥姥编了个清早雪地偷柴草的标致女孩儿的故事,宝玉派焙茗实地考察,焙茗道:“爷又不知看了什么书,或者听了谁的混账话,信真了,把这件没头脑的事,派我去碰头。”
  第40回,刘姥姥逛大观园,来到黛玉的住处,见到书架上放着满满的书,方笑道:“这哪里象个小姐的绣房?竟比那上等的书房还好呢!”
  第41回,刘姥姥误入宝玉住处,只见“左一架书,右一架屏”。
  第42回,大姐儿有病,刘姥姥“依我说,给他瞧瞧崇书本子,仔细撞客着”,一句话提醒了凤姐儿,便叫平儿拿出《玉匣记》来。
  宝钗对黛玉说:“你当我是谁?我也是个淘气的,从小儿七八岁上,也够个人缠的。我们家也算是个读书人家,祖父手里也极爱藏书。先时人口多,姐妹弟兄也在一处,都怕看正经书。弟兄们也有爱诗的,也有爱词的,诸如这些《西厢》、《琵琶》以及《元人百种》,无所不有。”
  第43回,宝玉来到水仙庵,鉴赏洛神像,真有那“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荷出绿波,日映朝霞”(引自《洛神赋》)的姿态。
  第45回,黛玉知宝钗不能来了,便在灯下随便拿了一本书,却是《乐府杂稿》。

  第48回,黛玉教香菱学诗:“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百二十首老杜的七言绿,次之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做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刘、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这样一个极聪明伶俐的人,不用一年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第51回,宝琴写了十首怀古绝句,众人讨论古迹真伪,李纨说:“及至看《广舆记》上,不止关夫子的坟多,自古来有名望人,那坟就不少。无考的古迹更多。”
  第52回,宝钗为诗社活动拟的诗题是“咏太极图”,宝琴反对道:“这分明是难人,要论起来,也强扭的出来,不过颠来倒去,弄些《易经》上的话生填,究竟有何趣味!”
  第56回,探春兴利除弊,宝钗评论道:“你们也都念过书,识国字的,竟没看见过朱夫子有一篇‘不自弃’的文么?”探春笑道:“你这样一个通人,竟没看见《姬子书》(曹雪芹杜撰的书名)?”
  第57回,湘云听了当票的事,动了气,黛玉笑道:“你要是个男人,出去打一个抱不平儿;你又充什么荆轲、聂政?真真好笑!”荆轲、聂政的故事,出自《史记》等史书及其传奇故事。
  第64回,宝玉听雪雁说黛玉设祭,心内想道“林妹妹有感于心,所以在私室自己祭奠,取《礼记》‘春秋荐其时食’之意,也未可定”。
  第73回,贾政要问宝玉的功课,宝玉心里数着自己读的书,其中“肚子里现可背诵的,不过只有《学》、《庸》、二《论》还背得出来”、上本《孟子》“有一半是夹生的”,下本《孟子》“有大半是夹生的”、《五经》(《易经》、《书经》、《诗经》、《礼记》、《春秋》)“虽不甚熟,还可塞则”,至于古文“这是那几年所读过的几篇《左传》、《国策》、《公羊》、《谷梁》、汉、唐等文”。

  玉柱儿家的求迎春讨情,见迎春不允便闹起来,“迎春劝止不住,自拿了一本《太上感应篇》去看”。
  第76回,黛玉和湘云赏月作诗,提到的古书有《青苔赋》、《神异经》、《画记》、《唐书》、《唐志》、《历朝文选》,以及陆放翁的诗作(其它场合提及的宋代诗人尚多)。
  第78回,贾政命宝玉、贾环、贾兰等以林四娘的故事各作一首诗,宝玉认为此诗以“长篇歌行,方合体式,或拟温八叉《击瓯歌》,或拟李长吉《会稽歌》,或拟白乐天《长恨歌》”。
  第79回,黛玉听见宝玉所作祭悼晴雯的《芙蓉女儿诔》,对宝玉说:“好新奇的祭文,可与《曹娥碑》并传了。”
  据此可知,贾宝玉等人读到的书,其范围主要集中在政治、历史、文学、宗教等领域。这里有必要指出的是,中国古代的教育学理念,重传授,轻探索。
四、早恋和同性恋 
“原来薛蟠自来王夫人处住后,便知有一家学,学中广有青年子弟,不免偶动了龙阳之兴,因此也假来上学读书,不过是三日打鱼,两日晒网,白送些束修礼物与贾代儒,却不曾有一些儿进益,只图结交些契弟。谁想这学内就有好几个小学生,图了薛蟠的银钱吃穿,被他哄上手的,也不消多记。更有两个多情的小学生,亦不知是那一房的亲眷,亦未考真名姓,只因生得妩媚风流,满学中都送了他两个外号,一号"香怜",一号"玉爱"。谁都有窃慕之意,将不利于孺子之心,只是都惧薛蟠的威势,不敢来沾惹。如今宝、秦二人一来了,见了他两个,也不免缱绻羡慕,亦因知系薛蟠相知,故未敢轻举妄动。香、玉二人心中,也一般的留情与宝、秦。因此四人心中虽有情意,只未发迹。每日一入学中,四处各坐,却八目勾留,或设言托意,或咏桑寓柳,遥以心照,却外面自为避人眼目。不意偏又有几个滑贼看出形景来,都背后挤眉弄眼,或咳嗽扬声,这也非此一日。”
  虽然这是小说,但也可看出当时豪门大户视同性恋为平常。这种现象令人深思。
五、第九回年表
   1716年(丙申年)承上回,两天后,贾宝玉和秦钟一起上学。顽童闹学堂是第二年的事,宝玉和秦钟在一起上学将近一年了。护花主人王雪香将这两年合为一年,是失察也。1717年(康熙五十六年丁酉年)10月中旬左右。当年阴历九月上旬(据第11回推算),顽童大闹学堂。贾蔷“如今长了十六岁”,故生于1701年。宝玉此时11岁半。[/SIZ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12-21 21:1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读红楼]第六至九回(不断更新中)

云雕读这第九回,把许多有关红楼人物读书的片段都举了出来,赶紧收藏(省得以后想到什么,翻书又翻不到)。多谢多谢!!
(建议:云雕每读一回就起个帖子可好?否则,有些不敢跟帖,怕影响帖子的完整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4-15 08:35
  • 签到天数: 46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以坛为家II

    发表于 2004-12-23 08:4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读红楼]第六至九回(不断更新中)

    铁马现在这里占一个位置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5-9-10 12:45 , Processed in 0.08676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