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贴子最后由门虫在 2005/07/11 10:26pm 第 4 次编辑]
作“诗”随笔一则
客心
清夜不成眠,登楼散客心。
月斜中天冷,凉风掠平林。
几处灯犹明,亦值客思侵?
近晓星更阑,始觉露湿襟。
后记:这首成于昨夜。深夜回到住处,暑气已销,风凉如水,本想乘凉一番再休息,不料却想起亲人来了。前七句写得很顺,一气呵成,到了第八句不知如何写了,所以是凑上去的,在我自己对这一句很不满意。想来凑的东西就是不好——虽然地处海边,湿气颇重,但到底不至于有露水湿衣襟的程度,况值盛夏乎?
又附:后来把这首诗发给友人,友人说文字很淡,客字多了,少了感情。便将原诗改成:
秋夜
清夜不成眠,登楼散客心。
月斜中天冷,凉风掠平林。
几处灯犹明,亦值旅思侵?
近晓星更阑,始觉露湿襟。
——第八句仍放着,虽然不符合实际,但倘若放在秋天的话会比较好的吧。所以这首题目也只好更为“秋夜”,算是稍稍得以弥补一下。
在我以为,不论如何写,关键还是内心的真情实感。至于文字淡好还是秾好,却在于作者的爱好。在我是以为淡更来得好些。论坛里的卷帘人说了“从容”两字,我以为唯有靖节先生足以当此。文字要做到“从容”谈何容易,那是卸尽铅华之后才能看到的,不过在靖节先生,或许是天生的吧。眼高手亦高的苏东坡后来追和靖节先生,却也终于不能达到那般境界,可见难矣。
附带说说我对靖节先生诗的一点粗陋的看法:靖节先生的诗在一派从容散澹之下,其内在却极富张力。这股张力得益于靖节先生处处可见的“平民”视角。这一点,于李杜之外另开一派的王维却没做到,王维的文字太过清净了,有一句话说“水至清则无鱼”,这里用来说王维虽然有点过,但大抵还是能说明问题的。这“鱼”即是内在的生气。靖节先生常常在邻家老翁家里坐饮,微醉引兴,或纵谈,或自语,他的那颗心很贴近生活,有悲有喜,于散澹的文字底下不形于色地抒发他的“平民”之思,五味杂陈,色彩十分丰富。从这一点来说,靖节先生是藏形于平民中的隐士,王维却是山林里独自往来的道士。靖节先生有可亲近的烟火味,王维却只有月下弹琴的一缕清音。靖节先生诗是五弦琴,王维诗是独弦琴。王维只承得靖节先生一个方面。后人说某个诗人“拈得王维一瓣香”,王维则可以说是“拈得靖节一瓣香”,韦应物也是。这香气到后来也就越发缥缈起来了,渐渐失去了靖节先生那样的张力。靖节先生的文字是外圆内方,圆处无迹可求,方处有情可感。现引靖节先生与王维的诗各几句: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陶潜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王维
在字聊遇上流浪人,他把我的这首四不象的文字整成一首五律,他说押的是十二侵韵。我觉得他的这首也不错,特附之如下:
清夜不成寐,登楼散客心。
千年梦魂远,几处客思侵?
月阙中天冷,风凉旷野深。
近闻桂花落,始觉露沾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