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75|回复: 9
收起左侧

我为天一阁自豪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2-4 15: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古越隐士在 2005/12/05 08:33am 第 2 次编辑]

作为宁波人,我为天一阁自豪,现将写天一阁的词,现发往钱塘,与大家共享.
巫山一段云·天一阁
树古芭蕉翠,
池泓水榭轩。
书藏福地辟嫏嬛,
天一鼎东南。
训守珍籍缵,
阁成海岳观。
沧桑历尽草堂欢,
星月赏书传。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12-24 19:18
  • 签到天数: 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05-12-4 17:2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为天一阁自豪

    作为宁波人应该自豪,天一个能够完整的保存至今宁波人有一份不可磨灭的功绩!

                                天一个简介
    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的天一阁,是兵部侍郎范钦的私人藏书楼,也是目前亚洲最古老的藏书楼。
    天一阁是我国现存历史悠久的民间藏书楼,据今已有440多年的历史,保存了大量的珍贵书籍,素有“南国书城”的美誉。历代的文人墨客到了宁波,没有不想到天一阁一饱眼福的。但是,过去的天一阁只是范氏家族的私家藏书楼,封闭森严,几百年来真正能登上书楼得偿宿愿的不过寥寥十余人。在历经几代沧桑以后,时至今日,天一阁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成为国家集中保存宁波地方历代私家藏书的一座宝库,并向社会开放。
    现在我们看到的天一阁,是几经修缮后保存下来的藏书楼。书楼的主人名叫范钦,字尧卿,号东明,浙江部县人,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进士,做过工部员外郎,隋州、袁州知府,广西参政,福建按察使,云南右布政使以及陕西、河南等地方官,后又巡抚南赣汀漳诸郡,宦迹踏遍半个中国,最后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官至兵部右侍郎,同年罢官回乡。范钦生性喜欢藏书,在各地做官时,悉心求购,辞官回乡后,更是乐此不疲。经过多年访求、互抄及朋友相赠,其藏书量已达到7万余卷,为蓄其所藏,建造了“天一阁”藏书楼。
    据传,范钦在批阅藏书时,见到古书中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
    说法。他认为书最怕火,而水能制火,把藏书楼取名为“天一”就能以水制火使藏书楼永久保存下去而不被火所毁。所以,他在建造藏书楼时,上通为一取“天一生水”之意,下分六间取“地六成之”之意,同时在楼前掘一池,用以蓄水防火。池中的水与东面的月湖相同,久旱而不干,池名为“天一池”。因为古今中外,许多著名的藏书楼不是毁于兵灾,就是疏于防火。天一阁的主人连取名时都考虑到防火的重要性,可见其用心良苦。
    天一阁的西大门是清代的木结构大门,两侧的石狮子也是清代的。在门厅的外侧有一横匾,上书“南国书城”,这是由著名国画大师潘天寿于1962年所书。大门两旁的对联是书法中钟鼎文,上联:“天一遗形源长垂远”下联:“南雷深意藏久尤难”,由著名书法家顾延龙先生书写。对联叙述了天一阁藏书楼悠久的历史和清初著名思想家黄宗羲登上藏书楼以后的感慨心情:“读书难藏尤难,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2-5 13:4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为天一阁自豪

    `作为半个宁波人,却没去过天一阁,惭愧
    元旦就去天一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2-5 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为天一阁自豪


    学习了天一阁的历史,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2-9 15:4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为天一阁自豪

        天一阁为明嘉年间兵部右侍郎范钦所筑。范钦(1505-1585),宇尧卿,号东明。嘉靖十一年,即范钦二十七岁时,中进士,出任湖广随州知州,人为工部员外郎,江西袁州知府,广西参政,福建按察使,云南右布政使,陕西、河南等省地方官,后又巡抚南赣汀漳诸郡,累官至兵部右侍郎。他的宦迹遍半个中国。
        范钦爱书如命。每到一处,就刻意搜集当地的公私刻本;对无法购置的书就雇人抄录,经史百家之书,兼收并蓄。他把各地搜集到的书籍,寄回原籍宁波月湖之滨的故宅。“东明草堂”为他的藏书处。
        范钦辞官回宁波后,与当时从南京兵部尚书退职回乡的张时彻和告老还乡的兵部右侍郎屠大山十分相投,诗文唱和,一时传为佳话,被称为东海三司马。范钦与书法家丰坊为邻。丰坊是江南望族,家有祖传的“万卷楼”,藏有海内珍本甚多。范钦与他研究版本,搜求古籍,并常向他借抄典籍,以充实“东明草堂”,并清丰坊为他作了藏书记。丰坊晚年得心疾,精神很不正常。藏书又多被门生辈拿走,又遇一场火灾。于是,他就将碧沚住所卖给范钦,并且写下了“碧沚园,李氏宅,售与范侍郎为业,南禺笔”。(南禺是丰坊的别号)。“万卷楼”的残余藏书也尽力范钦所有。从此,范钦的藏书更加丰富了。范钦还与江苏太仓藏书家王世贞交换转抄罕见之本,这样又使范钦藏书中增加了不少抄本。范钦藏书当时号称东南第一。
        为使藏书得到永久性的保护,范钦就于明嘉靖四十年前后(公元1516年)“于其宅东月湖深处,构楼六间以为藏书之所。”楼用砖筑成,与住宅建筑不相毗连。楼前开凿水池,使与月湖相通,蓄水备用。范钦对万卷楼失火,许多善本付之一炬,十分惋惜。为了给新建的书楼题个能永久保存古籍的好名称,一次在披览古帖时,看到汉代学者郑玄注解《易经》中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话,就把书楼定名为“天一阁”,取以水制火之义。书楼共两层,楼上是一个统间,不置隔墙,合“天一”之数;楼下分为六间,合“地六”之数,象征“天一地六”。池,也取名“天一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3 08:5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为天一阁自豪

    再附三幅有关天一阁的对联,为此帖添辉。
    好事流芳千古;
    良书播惠九州。
    ——郭沫若:题宁波天一阁
    人间庋阁足千古;
    天下藏书此一家。
    ——姚元之:宁波天一阁联
    石品洞天题海岳,书藏福地辟嫏嬛。
    ——天一阁廊柱楹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2-22 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为天一阁自豪

    顶上来让凝凝看看.
    天一阁取“天一生水”之意.书楼共两层,楼上是一个统间,不置隔墙,合“天一”之数;楼下分为六间,合“地六”之数,象征“天一地六”。池,也取名“天一池”。
    在门厅的外侧有一横匾,上书“南国书城”,这是由著名国画大师潘天寿于1962年所书。大门两旁的对联是书法中钟鼎文,上联:“天一遗形源长垂远”下联:“南雷深意藏久尤难”,由著名书法家顾延龙先生书写。对联叙述了天一阁藏书楼悠久的历史和清初著名思想家黄宗羲登上藏书楼以后的感慨心情:“读书难藏尤难,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
    不去天一阁会感到遗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2-22 20:0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为天一阁自豪

    呵呵,我先来看,,,拜读,仰望隐士先生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2-31 09:5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为天一阁自豪

    古色古香的江南楼阁,渊远流长的文化,便构成了江南古镇独特的风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1-20 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为天一阁自豪

    宁波人呐??
    握手握手……老乡老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5-7-30 01:08 , Processed in 0.08085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