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贴子最后由风舞在 2006/03/30 08:42pm 第 1 次编辑]

[color=#228B22]
又到了桃花盛开的季节。坐车经过郊外时,会看见掩隐在人家屋前的花朵,一树树,或红或粉,一闪而过,似隔帘偷窥的顽皮女孩。远远望去,单株的桃花并不娇艳,象一团红雾,朦朦胧胧的。成片的桃林却不一样,还真有灿若云霞的感觉。
一直不喜欢这种先花后叶的植物。娇嫩的花朵,直接开放在青褐色的枝桠上,总觉得突兀,美,却有些残酷。
如果植物也有王国的话,桃树该是平民百姓,桃花更象邻家俏丽、纯朴、还带点娇羞的村姑。它们普通而具亲和力,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伸手可得。沈从文先生也说:“有桃花处就有人家。”在古典的中国,几乎每家每户都会载上几株桃李树,春来点缀风景,秋时采果尝鲜。桃木更可以制作辟邪的桃符,结发的夫妻间赠送的礼物必是桃木梳。婚礼上要唱“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祝福新嫁娘如桃花般妩媚,象桃子般结实,似桃叶般茂盛。“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人间仙境叫桃源,种在王母娘娘后花园里,食后长生不老的果中仙品是蟠桃。一切想象,皆付于桃。
咏桃花的诗词不计其数,最有名的当是“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语言直白,而诗中所表达的时过境迁,物是人非的惆怅,那淡淡的美丽伤感令人难忘。其流传广泛大约还与孟启在《本事诗·情感》中所诉故事有关。故事说唐朝书生崔护,清明时节去郊外踏青,在一桃林内偶遇一少女,此时桃花正开,少女的面颊被桃花映的粉红,格外动人。崔护向这位少女要了一碗水喝,随即离去,但少女的容颜久久不能忘怀。第二年清明,崔护又来到那桃林,却只见桃花不见少女,原来少女竟因相思他,郁郁而逝了,崔护大痛。正嗟叹时,那少女复活了,遂成全了这一桩美好姻缘。结局皆大欢喜,有情人终成眷属。然而我甚疑心这是作者的加工,这个故事编入聊斋更为恰当。那个美丽善良,健康纯朴的村姑,与世家子弟的爱情,在重视门当户对的古典社会能圆满结束,说她是桃花妖更令人可信。
这让我想起一个自喻桃花的女子。以桃花诗结社的林黛玉,她在沁芳桥葬桃花,说:“愿奴肋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以前我当她是孤冷清傲的芙蕖,若比桃花,也应是暮春时的桃花,风雨过后,花瓣委尘,一地残红。不是红颜老去,只是不胜风雨。因为落地的桃花和在枝头的一样,娇艳妖媚,让人无端生出更多怜惜。
[wma]http://mdata.as165.com.cn/music/D/20031218/11038/2887481.Wma[/wm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