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贴子最后由木森林在 2006/02/20 04:37pm 第 1 次编辑]
[B]“在你面前我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我的心里是欢喜地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张爱玲[/B]
[WMA]http://music.mz99.com/bingbing/bin0.mp3[/WMA]
文字前有两个两年前并无关系而今日须同篇而语的交代。
一、前年某一时间里,我不间断的听林海的《琵琶语》,仅音乐传入耳中时便是纯粹,于是那种悠扬清雅却不失华丽的琵琶语让我一次又一次的重复。那时我便想,作者在写曲时是否假想或者当真发生了怎样一个故事?
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让徐静蕾获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最佳导演奖这事儿让我对这电影有了不多不少的兴趣,而惰性和俗事的碌碌使自己与其一再错过,只是听说了准备看了却又在结骨眼上被别事耽误掉。
人的状态始终在调整中,这是否算累积阅历的筹码之一,我不得而知。我只知道把具体的事情拿到一个框架中衡量一番时,总是会感叹在这世上我们过的每一秒都是注定的,早一秒晚一秒的发生,我们或许不会遇上某人某事,也或许我们本该遇上了但确实早了一秒晚了一秒使我们错失掉。谁知道呢?谁也不知道。
这似乎是个挺大的道理,可我只想说的是:那天我难得坐在沙发上,难得选台选到天娱,然后偶然听到了熟悉的音乐。琵琶声声,女人哼唱,钢琴流水般钻进耳中,但这些不再纯粹,看着电影里那苍老的管家颤颤悠悠喊出小姐早啊时,那身穿裘皮白衣,头别白玫瑰,艳丽妆容的女子眼泪暗涌,夺门而出,不自觉的,我也跟着心酸。
那样的年代,那样的场景,那样的女子,使得那样的曲子恰如其分的融进来,没有任何的不和谐。我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不知道这是怎样一个故事。谁会用上这样的曲子,谁会用得那么凑巧那么让我轻易接受。
只看了故事的结尾,可我知道了这部电影就是《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于是在昨天我腾出一个晚上时间独坐黑暗中默默的看完它。真的叫曲终人散啊,那一曲结束女人也将故事划上了句号。
故事用倒叙的方式进行。故事说的是1948年深冬,一个男人在41岁生日当天收到一封厚厚的信,这封信出自一个临死的女人,说的是一个缠绵的爱情故事,而这个故事的男主人公对此一无所知。故事始自18年前,她初遇男拿人的刹那,两人有短暂的结合,而后她经历了少女的痴迷,青春的激情,甚而流落风尘,但未曾改变对男人的爱,直至临死前才决定告别。
以后的叙述是抄袭,而我实则不甘心如此简洁的说出这个故事。一段无感情的阐述远不如直接面对的好,就好像那些感性的人们一定比我更懂得如何去理解这个故事一般。于是我只说存于我脑子中狭窄的懂与不懂,体会不体会,理解不理解,刻骨不刻骨。
这是一种怎样的爱?也许只有那个年代或此前才会存在的吧?国家的灾难人们的颠沛流离为故事中的所有相遇和分离加了些让人可以理解的砝码。而事实上,性格使然,决绝的爱依旧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只是现实为它们遮上厚厚层纱,朦胧到接近灭绝。虽然我从头至尾始终不明白这样的爱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力量在推动,但作为一个观众我确实被打动了,因为我的不理解于是处于好奇,因为它貌似不完美的童话,因为它把我拉进了他们的世界刻意的让我感动去。
“在你面前我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我的心里是欢喜地从尘埃里开出花来。”张爱玲这句等同于片中所说“因为这种爱情不抱希望,低声下气,曲意逢迎,委身屈从,热情奔放。”这样的话让人发自内心的想去哭泣,如此宁静的爱意,默默的默默的从心里蕴藏,暗自萌了芽生了根并茁壮成充满了巨大力量的花儿。这朵花或许就是片中的白玫瑰,第一次相见他给与了她,而今后每一年他的生日他便能收到他已经忘记了的她寄来的整一束,最后一次见面女人索要一朵,待他将它为她别上后离去。
这一辈子她像是为了他而来,再为了他走。来时轻轻盈盈,角落里她悄悄注视着他,他的正面,侧面,背影……,走的时候留下一封被沉重的邮戳嵌入的来信;留下一个没有结局的故事;留下了空空供在那儿的花瓶;留下了在弥漫着烟味的屋子里读完信后不知想了些什么的男人,他只是从沙发上站起身缓缓走向窗边透着缝隙向外面望去,他是否想确认那种他本一无所知的爱意是否还在他身边徘徊?他是否是想确认对面的那间屋子的窗边是否还有一张稚嫩的面容托着下巴在昏暗灯光中寻着他,等着他?
女人在信中说了这样一段话,像是在为这段感情或者说这个有些古怪稀奇的故事找个最恰当的理由,她说:“ 从那一秒钟起我就爱上了你,我知道女人们经常向你这个娇纵惯坏了的人说这句话,可是请你相信,没有一个女人像我这样死心塌地的爱过你。过去是这样,这么多年过去了仍然是这样,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比得上一个孩子暗中怀有的不为人所觉察的爱情,因为这种爱情不抱希望,低声下气,曲意逢迎,热情奔放,这和成年女人那种欲火炽烈、不知不觉中贪求无厌的爱情完全不同。只有孤独的孩子才能把全部的热情聚集起来。我毫无阅历,毫无思想准备:我一头栽进我的命运,就像跌进一个深渊。从那一秒钟起我心里只有一个人,就是你。”
她爱上了他?或许是她爱上了爱情本身?那是一场华丽的战争,之与自己,与他们都无关。她这辈子固守着这份爱直至最终,猜想她在写那封信时是没有眼泪的,她用尽了最后的力气和忧伤在临死前告诉那个她整个一生都被他属于而他对她的一生都一无所知的男人:我那么爱着你,可你却不知道。
我忽然清醒的发现我所写的都成了一种故事情节的重复,我轻易被故事带了去,理智坍塌。而如此这样的理由只有一个:我是个不懂爱的人,我自知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明白爱到底是什么,我仰起头望着它,它那么高,那么远,我伸手够探不着,只能膜拜和景仰,可远观而不能亵玩,而这些让人落泪的感情像是童话一般让我羡慕却无法真实贴近,我不知在这个世界里是否真有这样的人将自己一生委交给一段感情或是一个人,而那个人却从不知道他(她)是谁。
放弃了评论这部电影的同时,影片中一个又一个片段滑进脑子里,像是应着此刻的音乐而重复着那个故事:
对着男人屋子的不远处,一处墙上毽子的影子在阳光下一上一下的跳动;她穿着旧旧的袄子在胡同里牵着藤黄色的稚小风筝奔跑;咬着糖葫芦在炮竹声中或是啃着苹果偷偷望着他;信中的那句:“朋友算什么,自尊算什么?下一次我还会这样,你的声音有一种神秘的力量,让我无法抗拒,经过十几年的变迁依然没变,只要你叫我,我就是在坟墓里也会涌出一股力量站起来,跟着你走。”
是不是有时候爱就是一把柔软的刀子,柔软到无声无息,沉寂到像是死去一般,但却在最深处渗出血来?我不知。记得一个朋友在很多年前告诉我的话:爱使人高贵,无论你贫穷富贵,无论你尊为帝王抑或是低为平民。如此看来故事的男人女人都是幸福的,在这段爱中他们各自生活,他拥着他的女人们穿梭在胡同内外,而她执孤寂的手爱着他一辈子无怨无悔。
写到这里我再也无法用现实中所得来强加于这部电影之中,若是这样做了像是污了它的美好一般。我宁愿放开我的坚持和理智因这个故事而相忘于江湖,事实上从开头我便牵起女人所言的爱字而一次一次听完《琵琶语》,直至这篇文字的结束。
这个故事是:
她只是遇见了他,爱上了他,一辈子。
他也只是遇见了她,忘记了她。
而这所有都是由女人拉开的帷幕,又由女人将之落幕,她才是故事里唯一的主角,而男人呢?一个符号或是象征?最后我还是忍不住大喊一声:《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一部极女权的片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