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64|回复: 12
收起左侧

声声慢——仿易安讽躲猫猫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3-3 16: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逍遥主人 于 2009-3-3 08:38 编辑

声声慢——仿易安讽躲猫猫
寻寻觅觅,躲躲藏藏,凄凄惨惨切切。
乍暧还寒时候,网曝消息。
三言两语唐塞,怎敌他、怒声云集。
俯卧撑、未消停,却是旧曾相识。

满地油瓶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银屏,笑看怎还白黑。
瞎子更摸红鱼,到如今、未露一滴。
这次第,怎一个躲字了得?

躲猫猫据说后来变成了“瞎子摸鱼”。

上联:俯卧撑很黄很暴力
下联:躲猫猫很傻很天真
横批:不如打酱油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3-27 12:36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游戏之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3-27 16:53 | 显示全部楼层
没看明白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3-27 20:1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只是支持楼主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无聊
    2014-5-18 20:57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9-3-28 00:54 | 显示全部楼层
    狂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5-7 20:57
  • 签到天数: 5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09-3-29 08:15 | 显示全部楼层
    躲猫猫(来自百度)
      一种游戏,亦称摸瞎子、捉迷藏。

      儿童游戏。两千年前即流行於希腊,蒙住一人双眼,把他转得不辨方向,然後大家向他这个「瞎子」呼喊取乐,蒙眼者追捕,众人躲闪,这种游戏在中世纪为成人游戏。

      可以选定一个范围,一个人先蒙上眼睛数到一百,其他人在这段时间找到一个地方躲藏,时间到后那个人去找其他人,最先找到的人为下一轮找的人。

      娱乐性很强,在特定的地方进行有一定的危险性(监狱中、劳教所中或者看守所)。

      另:躲猫猫具有搪塞理由之功效!!

      2、源出于2009年2月12日云南省晋宁县警方的用语。

      继2008年流行词“俯卧撑”之后,又一个可以致人死命的身体行为。

      “躲猫猫”意为捉迷藏,属南方方言,北方则称作“藏猫猫”。不管“躲”还是“藏”,这种游戏显然来自于猫和老鼠捉与被捉的游戏。当这个游戏发生在2009年2月8日下午的云南省晋宁县看守所里时,却引发了一场悲剧:据当地警方说,因盗伐森林被拘押的24岁男子李乔明,和同监室的狱友在天井里玩“躲猫猫”游戏时,遭到狱友踢打并不小心撞到墙壁,导致“重度颅脑损伤”,送医四天后不治身亡。

      当地警方的描述展现的是一幅温情的画面,与人们头脑中看守所的概念大异其趣。几个狱友像孩子一样“躲猫猫”,这个因模仿孩子喜欢叠词的口吻从而散发出亲昵气息的游戏名称,为阴暗和暴力象征的看守所添加了一抹温情脉脉的人文主义关怀,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饱受诟病的中国式看守所和监狱的恶劣形象。然而不幸的是,这种修正随即遭到了颠覆,伴随着一条年轻的、身强力壮的生命的离去。“躲猫猫”这一游戏在展示普宁县看守所的人情味儿之外,同时雄辩地证明了一个道理:游戏也可以杀人。

      如今又轮到了“躲猫猫”。当地警方进一步自圆其说:“由于死者抓到同监狱友普某某,而引其普某某不满,最终两人发生争执。争执中普某某先踢了死者一脚,随后又朝其头部击打一拳,死者由于重心不稳摔倒后,头部与墙壁与门框夹角碰撞,最终受伤。”然而“据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李建明医生介绍,尽管人类的颅骨十分脆弱,然而要对一名成年男子造成如此大如此致命的伤害,一定要有巨大外力才可能导致,而‘一般的不小心摔倒或撞击中,人有自我保护意识,很难造成这样大的伤害’”。如此说来,则只能归结为李乔明很不幸地先天携带有比常人更脆弱的颅骨,一次轻松游戏中的碰撞就足以致死。“躲猫猫”的美学语义如此轻易就遭到颠覆,幻变而为暴力。

      北京小贩被城管追逐,被迫“跨栏”后骨折;俯卧撑;“躲猫猫”……越来越多的体育项目和游戏进入死亡地带,变成了一场场死亡事件的关键词,同时伴随着疯狂的流行和疯狂的谎言。人们身体的任一部位都成为死亡不可预测的因素,等待着一次匪夷所思的“诱发”。

      如果李乔明之死没有新解,那么,“躲猫猫”就与此前流行的“打酱油”、“俯卧撑”一样,成为又一个流行热词,因为,在“躲猫猫”的背后,同样深含着吊诡的语义,有关机关一定在掩饰着什么真相,伴随这个流行词,民众对公权机关将失去信任,甚至导致执法机构声誉的岌岌可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5-7 20:57
  • 签到天数: 5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09-3-29 08:20 | 显示全部楼层
    俯卧撑(来自百度)
    流行网络用语,一般表述为“做俯卧撑”或“我是来做俯卧撑的”,源于贵州省公安厅发言人王兴正关于李树芬之死的介绍(详见相关新闻),现在的网络用语的"俯卧撑"已经替代了前网络用语"打酱油",表达了对时事不关心、不评论,只做自己事的态度。此外,此词已经迅速引申到其他行业,如2008年7月10日的人民网"中国房价在做"俯卧撑"?7月4日"中国股市进入“俯卧撑”阶段""...


      流行原因:俯卧撑一词在中国民间俗语中有“性行为”的比喻义···王兴正的“俯卧撑”一说在当时的情境下缺乏合理的逻辑依据。因此,许多网民怀疑瓮安事件另有内情,然而,鉴于官方当前的态度,网民无法继续公开讨论此事,于是就用“俯卧撑”来戏谑,以表达内心的不满。

    ◇ 相关链接

      6月21日20许,李树芬与女友王娇一起邀约出去玩,同李树芬的男朋友陈光权及陈的朋友刘言超等吃过晚饭后,步行到西门河边大堰桥处闲谈。李树芬在与刘言超闲谈时,突然说:“跳河死了算了,如果死不成就好好活下去。”刘见状急忙拉住李树芬,制止其跳河行为。约十分钟后,陈光权提出要先离开,当陈走后,刘见李树芬心情平静下来,便开始在桥上做俯卧撑。当刘做到第三个俯卧撑的时候,听到李树芬大声说“我走了”,便跳下河。新闻发布会几分钟后,“做俯卧撑”一语即开始流行于网络。 (据7月1日贵州瓮安“6·28”事件新闻发布会) 东方早报 记者 于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5-7 20:57
  • 签到天数: 5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09-3-29 08:24 | 显示全部楼层
    打酱油(来自百度)
    网络用语
      网络上不谈政治,不谈敏感话题,与自己无关,自己什么都不知道,就用此话回帖而已,相当于“路过”。


      一种在天涯十分流行的对现实无奈的术语,道义上强烈关注某事,行为上明哲保身,受压抑的轻微呼喊,朝野都能接受的行为,属于“非暴力不合作”幼稚阶段的行为。
    [编辑本段]
    名词来源  来源一

      来自来自于贾平凹文章《笑口常开》,原文如下:

      有了妻子便有了孩子,仍住在那不足十平方米的单间里。出差马上就要走了,一走又是一月,夫妻想亲热一下,孩子偏死不离家。妻说小宝,“爸爸要走了,你去商店打些酱油,给你爸爸做一顿好吃的吧!”孩子提了酱油瓶出门,我说:“拿这个去”,给了一个大口浅底盘子,“别洒了阿!”孩子走了,关门立即行动。毕,赶忙去车站,于巷口远远看见孩子双手捧盘,一步一小心地回来,不禁乐而开笑。

      可见,来这里打酱油的就是父母学了贾平凹的做法,把小孩子打发出来的,因为端的是“大口浅底”的盘子,所以一时半会回不了家,小孩子嘛,可能手里还有几个买酱油剩下的余钱,于是又跑去了网吧,上q了吧,又不知老爸老妈让打酱油的真实动机,童言无忌,老老实实向各位坦白,

      “我是来打酱油的,管我什么事!”

      来源二


      广州电视台采访一位市民,问他对于艳照门很黄很暴力XX门的看法,这位市民说:关我鸟事,我出来买酱油的,这句话也因此流传开来 ,各种PS和改编风靡一时。由此“酱油男”一词在网路成为笑谈,甚至派生出了酱油族等网络用语

      来源三

      打酱油最开始流行是抵制家乐福事件。

      你想不想打酱油?不想打就可以不打。(详情不得而知)

      来源四

      由于以前酱油都是散称零卖的,而家里一般都唤小孩去跑腿,也算作是对小孩的一种锻炼。

      一般是指小孩都很大了,都能自己一个人去买酱油了,通常都比喻一种预期的结果或时光飞逝,或指说自己已经老了或是不年轻了如:我上大学时,我的初中同学结婚了,他就对我说:"你结婚时,我孩子都能打酱油了。

      所谓“酱油党”的宣言

      打酱油是一个态度,所谓的沉默的大多数,所谓的“非暴力不合作”;

      打酱油是一个生活,既不是简单的路过,也不是单纯的看热闹;

      打酱油是一种娱乐,冷眼旁观他人的喧嚣,静静品味自己的沉默。

      再议“打酱油”

      “打酱油”这个词语便在网络上迅速窜红,成为一种幽默的托辞。后来,网友用“打酱油”回帖,相当于“路过”的意思。

      “打酱油”成为流行网络术语,对其语义试做阐释——虽在道义上确实关注某事,对此也有明确看法,但或明哲保身,或不屑回应,遂以“打酱油”为托辞敷衍塞责。表面上无可奉告,其实流露出对现实的无奈。正是:“事不关己不开口,专心一意打酱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3-30 12:07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楼上将相关资料补出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3-30 13:04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有意思,问好 !逍遥主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3-30 17:32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很有意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3-30 19:24 | 显示全部楼层
    打油啊,还贴来这多生活小知识,赏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4-2 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这是一些体制上的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5-11-15 08:55 , Processed in 0.14413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