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555|回复: 54
收起左侧

西行手记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9-6 10: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過蔡家坡
南望東川風漫漫,遙山雲水碧天長。冥鴻不見千秋路,隴畝空餘禾黍香。

玉門關
行路遲遲海色寒,長城不見曉雲間。黃沙一脈西湖水,青草天涯傍玉關。

擬往陽關導遊阻之不至
萬里行程出塞難,於玆不許問陽關。黃沙悵望知何處,戈壁西頭是黑山。

西千佛洞
幽峽遏行雲,流水隔高樹。崖洞參千佛,日照石上路。


道士塔
往事不可說,遺塔有斜暉。大泉河畔客,無復問是非。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9-6 14:21 | 显示全部楼层
足见功底,值得一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9-7 00:15 | 显示全部楼层
功底深厚的不一般。愿多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9-7 21:2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二位斑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6-11-5 22:43
  •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9-9-8 12:1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几首都蛮不错的,个人红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9-8 22:42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作!风月无边好文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9-9 05:12 | 显示全部楼层
    真不知道诸位版主叫好什么。发在此处的,多少总要符合一点格律吧。当然,有人不完全懂,但版主总不能也是糊里糊涂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9-9 06:15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的东西,并未标明是格律诗,作为一般的五言七言,有韵就行,不知该怎样要它符合格律?也就(糊里糊涂)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9-9 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真不知道诸位版主叫好什么。发在此处的,多少总要符合一点格律吧。当然,有人不完全懂,但版主总不能也是糊里糊涂吧。
    石头不砸人 发表于 2009-9-8 21:12

    这个么,话说格律诗也有古体和近体之分,有时候还真是有韵就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9-10 05:3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么,话说格律诗也有古体和近体之分,有时候还真是有韵就行
    虫二 发表于 2009-9-9 14:17


    呵呵,看看,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就错了。首先,古体不叫格律诗。

    其次,虫兄的大作也未必“有韵”。自己好好检查一下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9-10 22:42 | 显示全部楼层
    “格律诗”一词,倒还真不知道出自何典,或许还是外国来的概念。说起古诗词,似乎不用这个词么?
    至于“有韵”,若说的是有无韵味,这个没法说。若是说“基本的韵脚”有误,那只好请先生不吝赐教,因为在下实在是检查不出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9-12 06:24 | 显示全部楼层
    虫兄啊,这个任务还是交给版主去做吧。我只提示两点:1、五古七古并非无规矩;2、别把新韵完全理解成当今的普通话。何况,虫兄使用繁体字,按理应该使用旧韵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9-12 07: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野蟒 于 2009-9-12 07:08 编辑

    古体诗  
        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近体诗形成前,除楚辞外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
      四言诗,在近体诗中已经不存在了,虽不加“古”字,但不言而喻,就知道是古体诗。《诗经》中收集的上古诗歌以四言诗为主。两汉、魏、晋仍有人写四言诗,曹操的《观沧海》、陶渊明的《停云》都是四言诗的典型例子。
      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五古最早产生于汉代。《古诗十九首》都是五言古诗。汉代以后,写五言古诗的人很多。南北朝时的诗大都是五言的,唐代及其以后的古体诗中五言的也较多。而七古的产生可能早于五古。但在唐代以前不如五古多见。到了唐代,七古大量地出现,唐人又称七古为长句。
      杂言诗也是古体诗所独有的。诗句长短不齐,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诗经》和汉乐府民歌中杂言诗较多。汉魏以来乐府诗配合音乐,有歌、行、曲、辞等。唐人乐府诗多不合乐。唐宋时代的杂言诗形式多种多样:有七言中杂五言的,如李白的《行路难》;有七言中杂三言的,如张耒的《牧牛儿》;有七言中杂三、五言的,如李白的《将进酒》;有七言中杂二、三、四五言至十言以上的,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以四、六、八言为主杂以五、七言的,如李白的《蜀道难》。
      此外,古绝句在唐时也有作者;都属古体诗范围。古体诗在发展过程中与近体诗有交互关系,南北朝后期出现了讲求声律、对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介乎古体、近体之间的新体诗。唐代一部分古诗有律化倾向,乃至古体作品中常融入近体句式。但也有些古诗作者有意识与近体相区别,多用拗句,间或散文化来避律。
      古体诗是与“近体”相对而言的诗体。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这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不拘对仗、平仄。押韵宽,除七言的柏梁体句句押韵外,一般都是隔句押韵,韵脚可平可仄,亦可换韵。篇幅长短不限。句子可以整齐划一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也可杂用长短句,随意变化,为杂言体。
      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杂言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汉魏以来乐府诗原是配合音乐的,有歌、行、曲、辞等。唐人摹仿前代乐府而作,有沿用乐府古题的如李白《蜀道路难》,有即事名篇另立新题的如杜甫“三吏”、“三别”、白居易《新乐府》,都已不合乐,实属古体诗范围。另外,唐以前即有以四句为单位的绝句,或称“古绝句”,唐时也有作者,与讲究平仄的近体绝句不同,也属古体诗一种。
      古体诗在发展过程中与近体诗有交互关系。南北朝后期有一部分诗作开始讲求声律、对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是古体到近体间的过渡形式,或称“新体诗”。
      唐代一部分古诗有律化倾向,如王勃《滕王阁》为古体诗,但它平仄合律,全篇八句,在声律上近似分押仄、平两韵的两首七言绝句。唐代律诗格律定型之后,诗人们的古体作品中更常溶入近体句式。如王维、李颀、王昌龄、孟浩然等人的五古中颇有律句、律联。歌行体如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等名篇中,也有不少句子是入律的。而有的诗作者则有意识与近体相区别,多用拗句,间或散文化,李白、杜甫、韩愈等均有所创造。后来明、清学者自觉注意到古诗溶入律句和用拗句避律的现象。清代王士□更认为古诗有平仄,于是赵执信、翁方纲等人专门研究古诗声调。他们的研究,对于诗歌创作时自觉区别古体、近体声律不无贡献,但由于忽视古诗实以自然音节为主,因此颇有牵强,以至被讥为“不见以为秘诀,见之则无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9-12 21:26 | 显示全部楼层
    虫兄啊,这个任务还是交给版主去做吧。我只提示两点:1、五古七古并非无规矩;2、别把新韵完全理解成当今的普通话。何况,虫兄使用繁体字,按理应该使用旧韵的。
    石头不砸人 发表于 2009-9-11 22:24

    你直接指出哪个韵脚有误便是了,你既然知道,多打几个字就是,何必又要劳动版主呢?再说,石兄既然认为版主不懂得用韵,这事叫斑竹去做,可就强人所难了吧?
    何况我向来都用旧韵,用新韵我自会注明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9-13 06: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石头不砸人 于 2009-9-12 22:49 编辑
    你直接指出哪个韵脚有误便是了,你既然知道,多打几个字就是,何必又要劳动版主呢?再说,石兄既然认为版主不懂得用韵,这事叫斑竹去做,可就强人所难了吧?
    何况我向来都用旧韵,用新韵我自会注明的。
    虫二 发表于 2009-9-12 13:26


    石兄既然认为版主不懂得用韵”——我几曾何时说过版主(也即所有的版主)?既然采取这种挑拨离间的扩大化做法,按理说,这种人没有必要再继续和他交流。但韵脚之事都说到这种地步了,我好像也有责任把问题说完。

    既然是用旧韵,我们这就来检查一下:

    玉門關
    行路遲遲海色寒,(十四寒
    長城不見曉雲間。(十五删
    黃沙一脈西湖水,
    青草天涯傍玉關。(十五删
    擬往陽關導遊阻之不至
    萬里行程出塞難,(十四寒
    於玆不許問陽。(十五删
    黃沙悵望知何處,
    戈壁西頭是黑山。(十五删

    当然,也许你会说,首句用韵可以放宽。但我认为,不到万不得已时候,不要这样。

    你不认同就算了。我们的交流就此打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9-13 06: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落寞红尘 于 2009-9-12 23:10 编辑

    呵呵~~石头兄在啊。五、七言近体诗首句借韵发声,这个在唐朝中后期就已经是一种习惯,除非是殿试的时候不允许,而宋朝以后几乎是惯例。兄可自己去参考。比如:清明时节雨纷纷,这首很著名的诗就是借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9-13 07:2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红尘兄指教。但我的看法是,不到万不得已时候,不这样使用。此外,红尘兄说的是近体诗的情况。不知古体又如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9-13 07:34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体我看到最少,近体诗的借韵我也经常做的,石头兄能更加恪守当然更好。不过个人认为i借韵写东西思路会宽广些,鲁迅先生还用词韵写诗: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似水照缁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6-11-5 22:43
  •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9-9-13 08:3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么看下来,很受教的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9-13 10:15 | 显示全部楼层
    “石兄既然认为版主不懂得用韵”——我几曾何时说过“版主”(也即所有的版主)?既然采取这种挑拨离间的扩大化做法,按理说,这种人没有必要再继续和他交流。但韵脚之事都说到这种地步了,我好像也有责任把问题 ...
    石头不砸人 发表于 2009-9-12 22:48


    按理说,石兄早几日把韵脚指出来就好了,何必扯到格律诗,又扯上版主,现在倒好像我在挑拨离间似的。
    你在野版的帖子里说
    “更应提到的是,有些网友发来大作,不说韵味了,基本韵脚用得都多有进一步商榷的地方,野蟒兄却往往视而不见,对这类作品随意叫好。作为版主,这不仅对网友并无好处,也对论坛不十分负责。”
    你确实没有说所有版主都不懂韵。不过前两天,这帖子里常来的斑竹也就野版一个,你说我这里的“斑竹”是指谁?而且说来说去,还是那个韵脚的问题,我不问清楚怎么行?
    当然,如果是我误解了,那此事还是打住。

    至于韵脚的问题,检查了很多次,一直找不出错来,也不知怎么的被石兄认为是新韵。
    首句借韵,也是惯例,不借当然更好,借了也不算错。如果是古体诗,韵脚可以更放宽些。
    前3首是近体,后2首是古体(这样合发,或者容易忽略,不过以石兄之水平,这一点不必另外标明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5-11-16 00:33 , Processed in 0.15603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