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边缘牛仔 于 2011-12-14 16:45 编辑
花飞绿的诗歌,所达到的程度,已经不是一个好字能概括的了。。
通读全篇,这首诗歌的“神”非常集中!~
再回到开篇,首句即点出题眼。 作者用微距镜头,拉近一株看似微弱的种芽, 暗默蕴藏的绿,正是循着一角残缺,才能破壳而出。 盎然的生机,清晰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不,不仅仅是视觉冲击力,还有想象,花飞绿巧妙的借用“想象(的触角)”一词, 让视线再一次延展开去!!之所以巧妙,是因为想象就像一对翅膀,作者也把它赋予了读者! 生命的过程,不乏残缺,就像作者笔下最终枯萎的蒲公英。 可是,谁又能说这不是一种完满呢?飞絮带着种子,四撒遍野,只为迎来下一季的芬芳。 何况,蒲公英的植株,如果有思想,也必然会在最后的萧索与孤零中,欣慰这一种完满。 其实,就像人间的爱。离去,有时候,真的是一种由来已久的期望。
正如作者所表述的那样,圆满也会显得脆弱和苍白。 如自然的月圆一样,圆满之后,也仍然会迎来下一次的残缺。 作者下意识里,呼吁着一种泰然。 她所希望的,是人们面对残缺时,能把目光藏揉进血管里, 把内心关于缺憾的念头,游离于灵魂深处。 因为,从古至今,我们的哲学,都在祈求一份圆满,却忘记了从另一种角度去客观审视缺憾。 至少,缺憾是成长以及事物发展过程中必经的部分。只有经历过,回过头时,我们才品出残缺的美感。 虚妄和繁华,反倒并不留深刻的印记,反而成了一种平淡了!
“在一角缺陷中,一个灵魂就这样把梦收进口袋,平静地打开生活的门锁”! 是的,所有的生的过程,都需要残缺来开启一道一道的锁头。 一角缺陷,历经千万年生生不息的漫漫长路,用古老的法眼,掠过真正的完满! 在历史规律的长河里,所有的偏见,所有对事物有欠客观的品鉴,其实,都显得渺小了。 作者所希望的,是众生,能够在过程中,用一双泰然的眼,来看待残缺。 只有直面残缺,不唏嘘,不概叹,却也并非姿态漠然,才能可能理解圆满的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