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点题外的话,与诗旨无关,但与第一首的“附注”有关: 一.《康定印象》,楼主恐怕把“箭”与“剑”混淆了:“剑”与“箭”非一物,民间传说中的康定不是铸剑之地而是铸箭之地。对此,历来康定民间流传多种说法: (1)民间传说:武侯南征,遣人致书牦牛国王会盟修好,提出请借一箭之地,作为运输军粮之道。牦牛国王允之。武侯遂命郭达将军向西射一箭,落于康定东北山上。此山遂名郭达山,山下之地即名为达箭路。 (2)另说:武侯与牦牛国王会盟,得牦牛国王允许,遣铁匠出身的部将郭达,于康定置炉造箭,故康定称为打箭炉。——上述二者皆是汉族民间传说。 (3)当地的藏族传说是:郭达是个铁匠,武艺高强,为抵抗敌国的入侵,在此造箭,骑青羊御敌于此地东北的山头,大败敌军后,跨羊踏云而去,从此未归。人们遂命名此山为郭达山,并铸一碗口粗、两丈长的铁箭立于蜂顶,以资记念,又在其设炉造箭之处立庙祭祀。 以上皆为民间传说。其实打箭炉之名乃是藏语的谐音,与造箭无关。藏语称康定为“打折渚”,意思是达曲河与折多河交汇的地方,汉语谐音为“打箭炉”。在明代的史籍中,“打折渚”写成“打煎炉”。清代的史书才写成“打箭炉”, 雍正七年(1729年)设置打箭炉厅。雍正八年(1730年)初建城垣。 康定之名始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置康定府。“康”:藏语为边地之意,古代藏族把将丹达山以东视为“康”(边地),故名康定。 二.古蜀国不是三国,历史上的古蜀国是指古蜀人在四川成都平原建立的政权,时处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经历了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五个王朝,公元前316年秦惠王时蜀国为秦国所灭。三国时的蜀汉政权是公元221年~263年。 作诗不是写论文,诚然不必细究。余以为用典可暗用其意,可化用其意,可反用其意,似不可曲解其意。——此乃题外之言,与诗无关,倘有唐突,尚望海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