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难忘那杯酒 于 2013-5-18 08:42 编辑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贱泪,惊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写作背景:玄宗退位,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史称肃宗。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八月,杜甫从鄜(fu)州(现在陕西富县)前往灵武(现在属宁夏)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后困居长安。该诗作于次年三月。
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凄凉。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伤情,怀着无比忧伤的心,写下了这首名传千古的五律。
春望.春,点明时间春天。望字,包含着诗人沉重的心情。当然,这一切都是诗的意思推断出来的。单纯一个望字。这里面的感情全由一个望字上抒发;望是有目的,望的是一种心情,一种感情。这就是全诗的感情基线,也统领全诗的字。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国,应该指家国,即国家的意思,而不是指长安城。 破,这里是动词,破碎,碎裂. 山河,山岭和河流,多指自然形胜,这里不是指国家的疆土,也是代指。 这里的山河,和李后主的“雕栏玉砌应犹太在,”相同,而国破,和朱颜改相仿。 城:长安城;长安城是什么?当时的都城.在这里我先点一下,一回讲都城有什么作用。 春,春天.草木:指草木植物和木本植物,而另一个意思是反衬。深:茂密。 城春草木深,这里写了一个生机盎然的春天,茂盛的草木,很有生命力和活力。但是,却反应了是一片凄凉之景。有人说了,如果是凄凉的话,那为什么不用草木萧疏之类的词语呢?为什么用了深呢?那就要怪这草木长的地方不对了。 什么地方能长些草呢?什么地方能长些杂木呢?当然是深山老林,当然是荒郊野外。但是,这却是在长安城,在昔日的都城.那胜唐时期的长安城是怎么样的呢?诗人在《忆昔》一诗中描写当时的繁荣景象说: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织不相失。 五谷丰登,国富民安。车水马龙,男耕女织,天下太平。相顾无相识,长歌话采微呀。可以去想象一下吧,那种盛世。 但是,现在呢?一切变了,变得好大,让人无法接受。那里还有稻米流脂粟米白的半点影子?都已经长满的草木了。而这种落差,又是映在春天之下,这就让人更加伤感了。 这两句诗写春望所见,围绕望字,从远处入笔。国家已经破碎不堪,只留山河依旧。这里已经没有别的完整了物件了,除了山河,一切都是支离破碎的; 长安城里又是春天了,但是已经今非昔比,杂草丛生,野木苍苍,一片荒凉。也说明了已经是没有人了,要是有人,也不会让其如此萧条。一个“破”字,以静化动,好似一个罐子一下,被人摔碎,触目惊心;深字,却是将草木的形态写活了,给我们了一副残垣断壁/荒草丛生,人迹罕至的荒凉之景。 两分句各自对比,而“国破”对“城春”, 对照强烈。国破”与“山河在”。前写国都沦陷,城池残破,后写山河依旧,意思相反;“城春”与“草木深”前写明媚春景,后叙荒芜之状,前后相悖,这种诗意的变化,突出了山河破败的景象。 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营造了气氛。同时此联对仗工整,圆熟自然,诗意跌宕。
感时花贱泪,惊别鸟惊心。 感:思想感情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激动;受到什么外物的影响了?当然是时,这里的时不是时间,而是时运;命运,时局。 花,花朵;溅,这里的贱,不要理解为单纯的流;这里应该是液体受到冲激向四外飞射;溅泪,飞洒眼的泪; 恨别:伤恨离别; 鸟惊心,惊字,什么是惊呢?动也,有个突然的意思。 鸟儿的啼叫,鸟儿的穿梭,让作者惊心。 作者感国运不济,命运坎坷,恨与亲人的别离,虽然繁花似锦,却看了不是使人愉快,却难禁涕泪四溅;虽然到处是春鸟和鸣,但听了鸟鸣,不仅不高兴,还让人惊心。于是,两相对照,则更伤心矣。
分析句子的结构与修辞手法: (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二句互文,意谓因感时恨别而对花落泪,听鸟惊心。 (2)也可以理解为移情。 这句是化用,化用谁的?杜审言的。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从草木之上,目光渐渐回收,竟然看到了繁花似锦,听听了处处闻啼鸟声,于是乎,花、鸟这种本无人情的自然之物着实被诗人的绵绵愁绪感染,也禁不住为感叹时事,痛恨离别而哭泣、惊心。人悲伤的时候,人的悲伤的情感也会转移到景物上面,连花也会溅泪,鸟也会惊心。这就是所谓的移情手法.
好,我们回过头来,看看这四句诗表达的内容。这四句,围绕一个望字匍开画圈,展开描写。所以,望字为全诗的主线。前两联以大处入笔,写了国破,城春,又以山河在及草木深反比,虽属写景,但情寄其中。用了两分句各自的对比,用了分句的两两对比,来给人一种负荷式的伤感,国破犹然可悲,看到旧时的江山,心中多已感伤。 然而,在国破之后,那草木深也就有了根基,也许,城春草木深是对国破的进一步描述吧。这两句的互文见义,也让诗更加悲伤,作者的感情也在不断的升华。作者收回目光,聚焦在小范围之中。 从草深之中见花儿盛开,于木高之上听鸟儿高鸣。这是回远到近,将景物内收。但是,作者的心已经是愁绪万千,又看到此情此景,花儿似昨,鸟语似昔,都城曾经的繁华去哪里了?在这兵荒马乱之中,我又被叛军所俘,报国而无门。我的命运怎么这样呢?家人又何去何从呢?一想到这些,再也控制不住,老泪纵横。 最美丽的季节,最美好的景物,作者的心情不仅没有因此而愉悦,反而是泪梯纷纷,心惊肉跳;这亦属写景,但也是景中有情,有自己的真情实感,一点也不做假,让人读罢无不心伤。 而这种真感情,却是国破的载体。也许,没有国破,这一切的一切都会是很美好,望是主线,国破是统领全篇的感情基础。用了渲染,移情,比拟、对比的写作手法,让表达的感情事理具象化,形成鲜明生动的画面。 哎,怪不得李后主问君能用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烽火:也称烽火台、烽台、烟墩、烟火台。古代边防报警的两种信号,白天放烟叫“烽”,夜间举火叫“燧”。而这里的峰火代指的是战争; 连三月:是说战争从去年直到现在,已经一个春天过去了。连,是接连的意思,延续的意思;三 月,是指现在,即作者写诗的时间,并不是指三个月。 家书,家庭成员写的书信,较多的是平安信。 抵万金:抵,值。万金,夸张,但不失于真实,极言家信之难得。也可以说是将家书的价值进一步实体化。这就叫抽象理论的实体化。
“烽火连三月”紧承“感时”,“家书抵万金”紧承“恨别”。国破因为战争,而造成他们的分别的,也就是这该死的战争,所以,家书才如此珍贵! 家人的安危,让作者心焦,久盼无音讯让他的思念也更加强烈。而在远方的亲人,也在思念着他。也许两边都承受着无言的痛。他是如此,百姓犹为如此。这是人人心中会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如果前两句的景是正面描写,那这两句就是从侧面描写,前两句是写景,后两句就是抒情了。战火连绵,如今已是暮春三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白头,这里是指白头发,而不是老头。 搔,挠,抓。这一个骚字,虽为是作者的对作,但却反应了他的无奈和深深的焦虑之心。 更短:是越来越短,并且永远止境。最后的结果肯定是无。 为什么阳关曲这么有名。全在一个更字上,劝君更尽一杯酒;试想一下,什么叫更呢?就是永远止境呀。 短,和搔没关系,和他的愁有关系。因此,搔,只不过是一发短的一个动作,而根源便是国破;就是他那忧国忧民之心。这个动词,就写出了诗人的愁心之广泛。 浑:简直; 欲:将要;就要。不胜:不能够,难以承受; 簪:古人用来插定发髻或连冠于发的一种长针;而这个簪字,不但是女人的饰品,而且还是男人插头发用的东西。而且,他还是有含义的。发簪有寄情说。 在古代,男子多将此物送给心爱的女人,而女子也将此为信物送给心爱的男人;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如果这簪子真的是他妻子送的,那他竟然连簪子都插不上,那岂不是痛上加痛?愁亦叠愁? 写到此处,感情已经是达到极致了。 纵观全诗,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深沉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因而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这里,我们看到杜甫是一位极富人性的诗人,他对国对家都这般心挚情笃。他因国事而忧家,更因家事而忧国,家与国的命运在他的心中已融为一体。 试想,若仅言国而不言家,诗歌显得空;若只言家而不言国,诗歌显得窄。杜甫的伟大,正在于他把国恨与家愁在自己的生命和艺术中,达到难解难分的统一,这就是“诗史”的魅力。 用词自然;表现力极强。作者把重要的词语都写在每句的前面:“国破”、“城春”、“感时”、“恨别”、“烽火”、“家书”、“白头”,而这一切思绪皆从“国破”而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