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回复: 1
收起左侧

[探讨区] 近体诗之变化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5-8-1 11: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春草 于 2025-8-1 12:45 编辑

                                             近体诗之变化
     用今音写古典诗词的朋友们,了解近体诗的变化也是我们的必修课之一,我们了解的越多,我们写作时回旋的空间就越大。近体诗的体裁有绝句、律诗、长律,词四种,词依词谱定律,与其他三种不同,在此略去,长律五联以上,上不封顶,诗联数不定,难以探讨,故而我们不妨就律绝探讨一番。
律诗的正格除了遵守三忌一要的规则之外,颈、颔两联还需要工对(对仗),不过,关于工对(对仗)的位置,有几种变化存在:
1,四联皆对仗。例“杜甫·登高”: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此诗四联皆工对,四联工对的律诗,亦称为俪体律诗 。因其句句骈俪(骈俪亦称“骈丽”,对偶藻饰之辞。),故称俪体律诗。
2,前三联对仗,尾联不对仗。例:“杜甫·恨别”。
                                恨别
                                     唐·杜甫
           洛城 一别四千里, 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  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  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  司徒急为破幽燕。
     此诗第七句看似三仄尾,其实“乘”字在平水韵里同属于下平十蒸和去声二十五径,诗中采用了借音对,取仄音意而吟平声音。作“五拗六救”处理。
3,首联不对仗,后三联对仗。一般认为到了尾联,一首诗要结束了,对仗是不大适宜于作结束语的,但是,也有少数的例外。例:“宋之问·奉和春初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
                              奉和春初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
                                                                 唐·宋之问
                          青门路接凤凰台,  素浐宸游龙骑来。
                          涧草自迎香辇合,  岩花应待御筵开。
                          文移北斗成天象,  酒递南山作寿杯。
                          此日侍臣将石去,  明朝圣主赐金回。
4,偷春体:凡首联对仗而次联不对者谓之“偷春体”(也有人称之为“偷春格”)。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二引“西清诗话” 曰:“其法颔联虽不拘对偶,疑非声律;然破题已的对矣,谓之‘偷春格’,言梅花偷春色而先开也。”。 也有人将首联可不对而对,颔联应对而不对,似互相交换,故又称之为“换柱对”或“移柱对”。例:“李白·送友人”
                                                 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   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   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
5,隔句体:此体首联与颔联形成“扇面对”(即第一句与第三句对仗,第二句与第四句对仗),故又称“扇对法”。例:“白居易·夜闻筝中弹潇湘送神曲感旧”。
                                             夜闻筝中弹潇湘送神曲感旧
                                                                  唐·白居易
                                               缥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
                                               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
                                               苦调吟还出,深情咽不传。
                                               万重云水思,今夜月明前。
6,蜂腰体:“蜂腰体”最初出自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二引“西清诗话”:“蜂腰体颔联亦无对偶,然是十字叙一事,而意贯上两句,及颈联,方对偶分明,谓之蜂腰格,言若已断而复续也。”。从此可以推论出律诗只有单联对仗(比较常见是颈联对仗)称“蜂腰体”。例:“李白·塞下曲(六首之一)”。
                                                           塞下曲(六首之一)
                                                                                   唐·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7,全篇无对仗:例:“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夜泊牛渚怀古
                                                                                  唐·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此篇无对仗,却被前人编入五律,为什么呢?原因是此诗合于三忌一要的规则。诗中第三句,正格句式是“平平平仄仄”,而诗家却起用“平平仄平仄”句式,这是诗家用了“三拗四救”的本句自救法则(“望”同属下平七阳和去声二十三漾,在此取其平声,借音对),目的是破“三仄尾”。经过拗救后,诗中没有出现孤平、三平尾、三仄尾,没有失粘失对,故而入得了律诗。
    综合以上七种变化,我们可以得出律诗的对仗,不能拘泥于颔、颈两联,一切得看诗词的主题需要,为了诗词的脉络更加清朗明亮,谋篇更加华丽而见功底,不妨拾些先贤们的牙慧来充实自己。
    近体诗除了对仗的变化外,格律也有变格的存在,其中有称之为“折腰体”的一格。绝句只有两联,若两联失粘,就成了折腰体的绝句,例:崔峒的“清江曲内一绝”。
                                               清江曲内一绝
                                                              唐·崔峒
                               八月长江去浪平, 片帆一道带风轻。
                               极目不分天水色, 南山南是岳阳城。
    此诗采用“仄起押韵”诗格,故而第一句是“仄起平收”句式,第二句是“平起平收”句式,按照正格,第三句应该是“平起仄收”句式,诗家在此却用了“仄起仄收”句式,这一来,第二句和第三句的头两字平仄相异,粘不住了,按正格,第四句是“仄起平收”句式,因为第三句是“仄起仄收”句式,为了不失对,诗家启用了“平起平收”句式(句中第三个字拗了,属半拗不救),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出,绝句在没有孤平、三平尾、三仄尾的情况下,诗联中也存在“对”的关系,只有两联失粘,可以称之为“折腰体”。
    近体诗不仅仅绝句存在折腰体,律诗也有折腰体的存在。举例如下:
                                                     晚次乐乡县   
                                                                  唐·陈子昂
                                              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
                                              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
                                               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
                                               如何此时恨,噭噭夜猿鸣。
     此诗采用“平起不押韵”诗格,第二句句式是“仄仄仄平平”,第二句与第三句要粘,正格句式应该是“仄仄平平仄”的仄起仄收句式,而诗家却采用了“平起仄收”的“平平平仄仄”句式,致使首联与颔联粘不住,第四句和第三句要“对”,因此诗家采用了“仄仄仄平平”句式,第五句与第四句粘的住,第六句与第五句对得起来,第七句与第六句也粘的住,第八句和第七句也对的起来。在律诗中,只有首联和颔联失粘,后两联依颔联粘对,称上折腰。此诗第一句和第七句作“三拗四救”处理,是为了破三仄尾。其余的七律折腰体依此类推。举例如下:
                                                                         咏怀古迹
                                                                                   唐·杜甫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至今疑。
    此诗取“仄起入韵”诗格,首联与颔联失粘,其余诗联依颔联粘对,遵从三忌一要规则。属上折腰。
                                                                                 宾至
                                                                                     唐·杜甫
                                                             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
                                                             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
                                                             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
                                                              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
    此诗采用“平起不入韵”诗格,颔联与颈联失粘,称之谓“中折腰”。首句“幽栖地僻经过少”里“过”字在平水韵中可平可仄,在吟诗时得唱平声,吟其平音,用其仄意,属“借音对”。
                                                                       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唐·王维
                                                                  绛帻鸡人报晓筹,  尚衣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  万国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临仙掌动,  香烟欲傍衮龙浮。
                                                                   朝罢须裁五色诏,  佩声归到凤池头。
        此诗取“仄起入韵”诗格。第六句和第七句失粘,称之谓下折腰。第六句是“平起平收”句式,正常情况第七句应该是“平起仄收”句式,而诗家却采用了“仄起仄收”句式,做成了下折腰体。
                                                                                   登金陵凤凰台
                                                                                                唐·李白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此诗采用“平起入韵”诗格,首联与颔联失粘后,颈联与颔联再次失粘,这称之谓上中折腰。上中折腰很有意思,由于两次折腰,与正格相比较,只有颔联相异。其他三联都和正格相同。诗中第四句作五拗六救处理。

                                                                                             所思
                                                                                                  唐·杜甫
                                                                        苦忆荆州醉司马, 谪官樽酒定常开。
                                                                        九江日落醒何处, 一柱观头眠几回。
                                                                        可怜怀抱向人尽, 欲问平安无使来。
                                                                         故凭锦水将双泪, 好过瞿塘滟滪堆。
    此诗取“仄起不入韵”诗格。颔联与颈联,颈联与尾联失粘。称之谓中下折腰。与正格相比较,只有颈联相异。其他三联都和正格相同。此诗有拗救存在。
                                                                                  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
                                                                                                                   唐·赵彦昭
                                                                              主第岩扃驾鹊桥,天门阊阖降鸾镳。
                                                                               历乱旌旗转云树,参差台榭入烟霄。
                                                                               林间花杂平阳舞,谷里莺和弄玉箫。
                                                                               已陪沁水追欢日,行奉茅山访道朝。
    此诗取“仄起入韵”诗格。首联与颔联,颈联与尾联失粘,称之谓上下折腰。与正格相比较,颔联、颈联相异。首尾两联和正格相同。此诗有拗救存在。
                                                                            使君席夜送严河南赴长水(得时字)
                                                                                                                      唐·岑参
                                                                             娇歌急管杂青丝, 银烛金杯映翠眉。
                                                                             使君地主能相送, 河尹天明坐莫辞。
                                                                             春城月出人皆醉, 野戍花深马去迟。
                                                                             寄声报尔山翁道, 今日河南胜昔时。
     此诗取“平起入韵”诗格,三次失粘,因此每一诗联的上联都是平起句(首联是“平起平收”句式,其他三联是“平起仄收”句式),故称之谓“四平格”(也称四平调),并由此衍生出每一诗联的下联都是“仄起平收”句式。此诗也有拗救。
                                                                                             题郑家隐居
                                                                                              唐·唐求
                                                                                      不信最清旷,及来秋已空。
                                                                                      数点石泉雨,一溪霜叶风。
                                                                                       业在有山处,道归无事中。
                                                                                       酌尽一杯酒,老夫颜亦红。
        此诗采用“仄起不入韵”诗格,三次失粘,因此每一诗联的上联都是“仄起仄收”句式,故称之谓“四仄格”,并由此衍生出每一诗联的下联都是“平起平收”句式。此诗也有拗救存在。
        现在我们对折腰体作一小结;折腰体是近体诗中律绝的变格之一,其格体是由诗联与诗联之间失粘的位置而定,绝句两联,故只有一种变格。律诗有四联,只有一处失粘就可以称之为折腰体,至于名称得看失粘的位置;首联与颔联失粘称上折腰,颔联与颈联失粘称中折腰,颈联与尾联失粘称下折腰。若首联与颔联,颔联与颈联两处失粘,称上中折腰,颔联与颈联,颈联与尾联两处失粘称中下折腰,如果律诗四联三失粘,若采用平起诗格(不论入韵与否),称四平格,若采用仄起诗格(不论入韵与否),称四仄格。折腰体的诗,要做到虽失粘而意不能断,允许拗救,但不允许孤平,三平尾,三仄尾和失对。折腰体的诗句,必须得按照近体诗的结构句式入诗,因此折腰体是属近体诗的变格。
        律绝诗格的变化,还有一种叫“轱辘体”,这一体裁必须是由一组诗共同完成。“轱辘体”大多取律绝的“平起入韵”诗格,将第一句作为一诗组的共同句,让这句在诗的不同位置重复出现而组成一组诗,这一诗组才可称之为“轱辘体”,绝句可以是三首成一组诗,也可以是四首组成一组诗,律诗可以是五首组成一组,也可以是八首组成一组。三首(五首)成一组的规律是;在首句为平脚句的(押平韵)诗组中,除第一首共同句作上联外,其余的共同句都是作下联使用。四首(八首)的规律是共同句必须要在律诗每句的位置上出现,这种体裁由于共同句所处的位置不同,必定会出现仄韵诗,而且每首诗的诗格也跟着会发生变化。这样说显得太笼统,以诗为例说明一下:
                                                         轱辘体•一年又到杏花浓(今音)
                                                                (一)
                                                      一年又到杏花浓,烟雨迷蒙冷气冲,
                                                       令到时来天渐暖,笑迎陌野涨千红。
                                                                 (二)
                                                        孤影高岗盼归雁,一年又到杏花浓,   
                                                        翔翎何处良城驻?故里急切等待空。
                                                                  (三)
                                                         田野春耕奕奕忙,秋收五谷仓仓满
                                                         一年又到杏花浓,忙碌田中欢乐散。
                                                                  (四)
                                                          乌飞兔走水流东,客地繁忙岁月匆。
                                                          不改乡音常入耳,一年又到杏花浓,
      这是四首为一组的轱辘体绝句,第一首是一首平起押韵格的七绝,写的是春令,描写冷春时节,正是咋暖还冷之时,首联明写杏花当艳不浓,暗喻春令因春寒而延缓。第二首属思友诗,写的比较委婉,是怀念唐宋网站的诗友们淡出网站,作为诗坛版主的我感到愧疚、期盼、又无能为力。第三首是仄韵诗,四句全采用正格的句式结构,也遵守三忌一要规则,只是上联采用平脚句,下联采用仄脚句并押韵。这首诗采用“仄起不押韵”诗格,所以第一句是“仄起平收”句,第二句是“平起仄收”句,第三句是“平起平收”句,第四句是“仄起仄收”句,两个仄脚句押韵。第四首为思乡诗。若采用三首为一组的,抽掉第三首即可。
        律诗与绝句相同,以七律为例探讨一番:
                                                                  轱辘体·遥望星河泛月舟(今音)
                                                                                  (一)
                                                                遥望星河泛月舟,清香漫送到楼头。
                                                                残荷瘦影随风动。娇艳黄花情寄秋。
                                                                我自放飞云海路,谁收深壑玉兰幽。
                                                                红尘万象和谐处,何必强说心里愁。
                                                                        (二)
                                                                 双亲驾鹤天堂去,遥望星河泛月舟。
                                                                 世上相思心自苦,红尘半水看离愁。
                                                                 中华一统家国好,民富军强自去忧。
                                                                 孤岛回归欢乐永,共同携手宇雄赳。
                                                                         (三)
                                                                  昼夜无情不肯留,春花秋月水东流。
                                                                  异乡寂寞相思苦,遥望星河泛月舟。
                                                                  自古多情携感叹,何来惬意顾多愁。
                                                                  人生苦短休悲切,慢履随心烦恼丢。
                                                                          (四)
                                                                  三千弱水难飞度,七巧来临快乐游。
                                                                  云淡风轻恬奕日,鹊桥情侣应无忧。
                                                                  莲香浓烈微风抚,遥望星河泛月舟。
                                                                  寄语双仙惜此刻,长情短话了千愁。
                                                                         (五)
                                                                  春艳香浓夜色泅,情深义重话清幽。
                                                                  山盟海誓轻声语,举案齐眉效雁丘。
                                                                  诗画酬和同练笔,和谐韵律字园求。
                                                                  并肩双影甜怡立,遥望星河泛月舟。
       这组轱辘体律诗采用五首组成一组,是抽掉第三、五、七叁首押仄韵诗,其余的诗按照正格创作,允许拗救的存在。
在此我们需要探讨一下什么是“仄韵诗”。诗联来源于对联,而对联的基本原则是“仄起平收”,就是每一联的上联是仄脚句,下联是平脚句,因此,我们探讨诗格时认为押平韵的诗格为正格,并且大多拿押平韵的诗联来探讨。但是在全选的轱辘体律绝中,无论首句押不押韵,都避不开仄脚句作诗联的下联,既然采用仄脚句作下联,就得遵从仄韵诗的诗格,所以掌握仄韵诗的诗格也是必修课。
      仄韵诗诗格的基本句式与正格相同,首句也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若押韵就采用同韵的仄脚句。需要遵从三忌一要(忌孤平、三平尾、三仄尾,要有粘有对)的规则,诗联的上联(除首联外)必须是平脚句。现在,我把押仄韵的七绝的四个诗格记录在下面:
                                                                            平起押韵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韵)
                                                                             仄起押韵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韵)
                                                                          平起不押韵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韵)
                                                                         仄起不押韵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韵)
      律诗的四个诗格,可以按照正格类推,不作赘语。
      由于“轱辘体”是将首句作为一诗组的共同句,而且还在各诗的不同位置重复出现,故而诗组中的各诗的诗格也会有所变化,所以要锁定诗格的推导方法我们也是要学习掌握的。现在我们一起以“平平仄仄平”作为五律的共同句,将轱辘体的第五首的诗格来推演一番:对于“轱辘体”来说,第五首就是把共同句安置在律诗第五句的位置上,作为颈联中的上联使用。因为这一句是平脚句,所以这首诗要押仄韵,属仄韵诗。第五句和第六句是相对的关系,又要押仄韵,所以第六句要采用仄起仄收的句式,第四句和第五句是相粘的关系,也要押韵,所以第四句的采用平起仄收的句式,用同样的方法,我们可以推导出整首诗的诗格来:
                                                                       轱辘体·第五首(首句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韵)
                                                                仄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 (韵)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韵)
                                                                 仄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韵)
    该诗格若首句押韵,首句就换成“平平平仄仄”即可。这种推导的方法,对我们记住诗格,写作时想要锁定主题都是很有帮助的。
轱辘体的诗,句式结构都是采用正格的句式,也遵从三忌一要的规则,故而属于格律诗的范畴。
     古典诗词除了以上的变化之外,还有韵的变化,具体有孤雁入群格、孤雁出群格、葫芦格、辘轳格、进退格几种。
      “孤雁入群格”又称“孤雁带飞格”,是律诗首联(或首句)与后面的韵脚不同,像是一只黒雁带着一群白雁展翅翱翔,故有此名。假如是绝句,此格只存在于首句押韵的诗格中,是一只黒雁带着两只白雁飞,虽然群体小,但三人成众,也勉强成群。
      “孤雁出群格”又称“孤雁混群格”,是律诗尾联与前面的韵脚不同,像是一只黒雁混入一群白雁同飞,格外显眼,故有此名。在绝句里,此格也只存在于首句押韵的诗格中,像一只黑雁混入两只白雁,与之同飞。
      “葫芦格”只存在于首句押韵的律诗中,首联自为一韵,后三联一韵,这样形成了大小不一的两组韵,形似葫芦,故有此名称。
      “轱辘格”存在于首句不押韵的律诗中,就是第一联与第二联同韵,第三联与第四联同韵,两组韵似一对车轱辘,故名之。
      “进退格”也存在于首句不押韵的律诗中,就是第一联与第三联同韵,第二联与第四联同韵,两韵一进一退,故名之。
      以上韵的变化所成的诗隶属于杂体诗,虽然形似律绝,也按照律绝诗的句式写来,但入不了律绝,因为律绝不接受一诗两韵的存在。为了方便读者阅读,这类诗需要注明格体。本来韵的变化不属于本篇探讨的范畴,因常常相遇,故而带过。因愚才疏学浅,对古典诗词的变化只能涉及皮毛,若有遗漏或错误处,敬请方家指正,一起再探讨修改。近体诗由于各种变化的存在,格律有可能也会随之变化,若诗的韵律格式没有违背三忌一要,是可以入格律诗的,若与三忌一要相抵触,那是不能进入格律诗,隶属于杂体诗。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25-8-2 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杂体诗
      中华诗词博大精深,杂体诗多如牛毛,奈愚才疏学浅,只能瞎子摸象,不能观其全貌,现在愚将常见的点滴作一阐述,可供读者参考。
      一,和诗:在诗友之间互动时,经常会遇到和诗。“和”念第四声,指唱和,和答之意。在传统诗歌学里,和诗是由两首以上的诗组成,第一首是原唱,所和之诗是因原唱而起,含附和的意思。和诗一唱一和,在平常大家时常遇见,也会经常使用,故而愚将其列为杂诗之首。
和诗有不同的裁体存在:步韵:又称为“次韵”,即用原唱的原韵原字,且先后次序都相同。从韵: 即用原唱的原字原韵,但不顺其次序。依韵:亦称“同韵”,和诗与原唱同属一韵,但不必用其原字。若和诗只作诗酬和,与原唱异韵,气韵与原唱有关联、内容与原唱能够呼应,这样的诗也称和诗。
和诗在体裁、题材乃至风格上均要与唱诗保持一致,和诗的主题可以与原诗相同,也可以有所不同。如果主题相同,则需要在表达上有所创新,避开重复原诗的内容。如果主题不同,则需要与原诗有一定的关联,并在内容上有所呼应。和诗的语言风格应该与原诗相协调。如果原诗是清新淡雅的风格,那么和诗也应该避免过于华丽的辞藻。
和诗的形式多样,包括联句、和韵、追和、赠酬与自和等等。
     二,藏头诗:又名“藏头格”,是杂体诗中的一种。
藏头诗多用于应酬,具有“俗文化”的特性,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前三联六句皆言所寓之景,而不点破题意,直到结联才点出主题。二是将诗头句一字暗藏于末一字中;三是将所说之事分藏于诗句之中。最为常见的是第三种,每句的第一个字连起来读,可以传达作者的某种特有的思想。
藏头诗的第一种形式;是将首联与颈、颔二联共六句皆言所寓之景,而不点破题意,直到结联才点出主题,列如宋代孔平仲的“寄贾宣州”:
           寄贾宣州
                 宋•孔平仲
高会当年喜得曹,日陪宴衎自相劳。
力回天地君应惫,心狭乾坤我尚豪。
豕亥论书非素学,子孙干禄有东皋。
十年求友相知寡,分付长松荫短蒿。
此诗前六句只描写当年得子后举行宴会和为儿孙打拼的历程,到尾联才真正吐露了心声,将老一辈比作长松,把下一辈比作短蒿。吩咐老朋友庇护照顾自己的儿孙后辈,写的委婉含蓄,而意表确切清朗。
二是将诗开头一字暗藏于诗篇的最后一字中。列如唐代白居易的“游紫霄宫”:
游紫霄宫
                 唐•白居易
水洗尘埃道未尝    甘于名利两相忘
心怀六洞丹霞客    口诵三清紫府章
十里采莲歌达旦    一轮明月桂飘香
日高公子还相觅    见得山中好酒浆
此诗开篇首字为“水”,是该诗尾联尾字“浆”字的部首。
三是将所说之事分藏于诗句之中,这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是把要说的话藏在诗句中,每句一字,在律绝中;多藏于每句的首位(也有藏于第三、五的位置),这样把每句的第一个字连起来读,可以传达作者的某种特有的思想。譬如“水浒传”中梁山为了拉卢俊义入伙,“智多星”吴用和宋江便生出一段“吴用智取玉麒麟”的故事来,利用卢俊义正为躲避“血光之灾”的惶恐心理,口占四句卦歌:
芦花丛中一扁舟,
俊杰俄从此地游。
义士若能知此理,
反躬难逃可无忧。
此歌暗藏“卢俊义反”四字,广为传播。结果,就成了官府治罪的证据,终于把卢俊义“逼”上了梁山。
藏头诗歌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叙事藏头诗、五言藏头诗、七言藏头诗、哲理藏头诗、自然藏头诗、古代藏头诗、现代藏头诗、祝寿藏头诗、生日藏头诗等等。藏头诗从诞生之日起,就被众多的诗友们所接受,成为大家喜闻乐见的诗歌体裁。
       三,集句诗:又称“集锦诗”,属诗的体裁之一。集;集合的意思。句,即先贤们的诗句或文句。集句诗就是集合先贤们的诗文句子组成一首新诗。作者只要博闻强记,就能能集句成诗。这些拾先贤之牙慧而成之诗,应归纳于杂诗之中,眼下的电脑快速成诗即属此类。
集句诗有集一人之诗和集不同诗人之诗的区别。南宋文天祥,少年时期就集过杜甫诗句于一诗里,以表达投笔从戎的志向:
       集句诗
      集者:文天祥
读书破万卷,(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许身一何愚。(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赤骥顿长缨,(杜甫•述古)
健儿胜腐儒。(杜甫•草堂)
清初洪升创作了名剧“长生殿”,在二十一出“窥浴”的下场诗就是一首集不同诗人的诗句:
长生殿•窥浴(下场诗)
           集者:洪升
花气浑如百和香,(杜甫•即事)
避风新出浴盆汤。(王建•宫词)
侍儿扶起娇无力,(白居易•长恨歌)
笑倚东窗白玉床。(李白•口号吴王美人半醉)
       从现成的诗篇中选取现成的诗句重组新诗,这些诗句可能来自不同的作者、不同的时代,甚至是不同的文体(如诗、词、赋等)。但会要求对原诗句融会贯通,确保集成的诗既无斧凿之气,又意义相连贯。同时还要求有完整的内容和崭新的主题,符合诗词格律,上下一气,浑然天成,不增减一字,保持原句的完整性和原意。
    集句诗的起源很早,但直到北宋才发展、成熟起来。南宋以后,集句诗创作在题材上走向了专门化,创作规模越来越大,甚至成了小说和戏曲的组成部分。集句诗只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他是不能够进入近体诗的,即使合韵合律也不行,只隶属于古体诗。
     四,回文诗:回文诗,亦称 “回环诗”,顾名思义,就是能够回还往复,正读倒读皆成章句的诗篇。是中华文化独有的一朵奇葩。
回文诗的创作由来已久,现今认为,以西晋初年苏伯玉妻的“盘中诗”为始创。后前秦(公元351~394年,五胡十六国时期的政权之一)妇女苏若兰,武功(今陕西人)人,是秦州刺史窦滔的妻子。若兰知识广博,仪容秀丽,深得丈夫窦滔敬重,偏偏窦滔有宠姬赵阳台,若兰十分不爽,每每相见,免不了一番嘲讽,窦滔常常为此感到遗憾,心中也十分不快。一次,窦滔到襄阳做官,若兰不肯与之同行,他就带着赵阳台去赴任,渐渐和若兰断了音言。若兰十分悔恨,于是费尽心机,织成一块八寸见方的五色锦缎,用文字织成回文诗,这便是有名的“璇玑图”,若兰派人把织好的锦图送到襄阳,窦滔读后十分惭愧,深感对不起爱妻若兰。于是幡然醒悟,当即打发赵阳台返回关中,并用隆重的礼仪,把苏若兰接到襄阳,自此以后,夫妻更加恩爱。故而,回文诗又称之为“爱情诗”。
回文诗有很多种形式如:通体回文、就句回文、双句回文、本篇回文、环复回文等等。
“通体回文”是指一首诗,除了正读之外,还能从末尾一字读至开头一字,成为另一首新诗。例如宋代李禺的回文诗“两相思”:
两相思  
    宋•李禺
思妻诗
枯眼望遥山隔水,  往来曾见几心知?
壶空怕酌一杯酒,  笔下难成和韵诗。
途路阻人离别久,  讯音无雁寄回迟。
孤灯夜守长寥寂,  夫忆妻兮父忆儿。
思夫诗
儿忆父兮妻忆夫,   寂寥长守夜灯孤。
迟回寄雁无音讯,   久别离人阻路途。
诗韵和成难下笔,   酒杯一酌怕空壶。
知心几见曾来往,   水隔山遥望眼枯。
“就句回文”是指一句内完成回复的过程,每句的前半句与后半句互为回文。例如清代诗人李旸的春归“春闺”:
春闺
                清•李旸
垂帘画阁画帘垂,   谁系怀思怀系谁?
影弄花枝花弄影,   丝牵柳线柳牵丝。
脸波横泪横波脸,   眉黛浓愁浓黛眉。
永夜寒灯寒夜永,   期归梦还梦归期。
“双句回文”是指下一句为上一句的回读。以苏轼的一首“菩萨蛮•回文夏闺怨”为例:
菩萨蛮•回文夏闺怨
宋•苏轼
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
香汗薄衫凉,凉衫薄汗香。
手红冰碗藕,藕碗冰红手。
郎笑藕丝长,长丝藕笑郎。
  “本篇回文”是指一首诗词本身完成一个回复,即后半篇是前半篇的回复。例如明末浙江才女吴绛雪作的“四时山水诗”:
四时山水诗之一•春景诗
                        明•吴绛雪
莺啼岸柳弄春晴,   柳弄春晴夜月明。
明月夜晴春弄柳,   晴春弄柳岸啼莺。
“环复回文”是指先连续至尾,再从尾连续至开头。以秦少游寄给苏小妹的一首叠字回文为例:
寄苏小妹
                  宋•秦少游
静思伊久阻归期,  久阻归期忆别离;
忆别离时闻漏转,  时闻漏转静思伊。
回文诗由于难度大,难以与韵律揉合相谐,故而归类于古体诗。
五,离合诗:离合诗又称“析字诗”,分拆字诗、合字诗与拆合综合诗。是根据汉字多合体字的特点,将合体字拆成独体字入诗,或将几个独体字或偏旁、笔画组合成入诗。如此说来很是枯燥,也很难说的明白,我们不妨一起读读几首先贤的诗词,大家共赏:
闲步
宋•苏轼
一大青山水连天,  白水汪汪不见泉。
山山不见神仙出,  舟公来问打渔船。
       此诗句句离合,首句“一、大”两字可合成“天”字(也可以说是天字拆成一、大两字)。白、水两字合成“泉”字。山、山合成“出”字,舟公合成“舩”字,“舩”乃“船”的异体字。
山居作拆字诗一首寄江子
宋•刘一止
日月明朝昏,   山风岚自起。
石皮破仍坚,   古木枯不死。
可人何当来,   意若重千里。
永言咏黄鹄,   志士心未已。
     此诗第一、二、三、四、五、七共六句都是句首两字合成第三字,第六句是将第三字“重”分拆称“千、里”两字放到第四、第五的位置。第八句将第一个“志”字拆成“士、心”两字,放到二、三位置。
清代杨维舟耽搁了乡试考期,遗憾之余,题诗于考场大门:
今黑黔西勾水沟,   相心想起夏心忧。
山山出望各足路,   夕夕多开娄木楼。
日月明天不见觅,   反足跋地印田留。
佳言谁语舌言话,   见者睹时禾火秋。
     此诗每句拆合两个字,首句“今、黑”合成“黔”字,第六字“水”是尾字“沟”的部首。其余句子依此规则类推即可。
     六,宝塔诗:宝塔诗属杂体诗的一种,是一种摹状而吟、风格独特的诗体。顾名思义,它形如宝塔。从一 字句的塔尖开始,向下延伸,逐层增加字数至七字句的塔底终止,如此排列下来,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即如遮了一半的塔形(山形)。起始一字,既为诗题,又为诗韵。宝塔诗,原称“一字至七字诗”,也叫“一七体诗”。从一字到七字句,逐句成韵,或叠两句为一韵,很有规律。后来有的增加到十字,甚至十五字的。宝塔诗最早的雏形始见于隋朝,有释慧英的“一三五七九言诗”为证:
一三五七九言诗
                     随•释慧英

游,
愁。
赤县远,
丹思抽。
鹫岭寒风驶,
龙河激水流。
既喜朝闻日复日,
不觉年颓秋更秋。
已毕耆山本愿诚难住,
终望持经振锡往神州。
      这种从一言至七言的(也有的从一至九或一至十字甚至更多),又被称为“一七体”诗,如是宝塔词则称“一七令”(词牌名)。宝塔诗的特点是扣题紧凑,形成诗歌独有结构美。读后使人觉得玩味无穷。因此在不同时期,不同年代,不同场合都发挥了强大的艺术魅力,成为后代诗家喜闻乐见的诗歌形式。
宝塔诗有单塔、双塔和对顶塔存留。单塔诗取清代吴敬梓“儒林外史”中的“呆”为例:

   清•吴敬梓

秀才
吃长斋
胡须满腮
经书揭不开
纸笔自己安排
明年不请我自来
    此诗诙谐贴切,句句押韵,把穷秀才的形神写的入木三分,令小说人物更加丰满,让读者真切地触摸到主人公的音容笑貌。 双宝塔诗是由单塔中的一七体,演化而来,左塔不用一韵,皆由右塔劳之。以白居易的“诗”为例:
                   诗
                    唐•白居易
                    诗。
              绮美,瑰奇。
            明月夜,落花时。
         能助欢笑,亦伤别离。
      调清金石怨,吟苦鬼神悲。
   天下只应我爱,世间唯有君知。
自从都尉别苏句,便到司空送白辞。
      此诗左塔不用一韵,每句是仄脚句,作上联使用。右塔每句与首句同韵,并且与左塔相应句组成工对,造诣很高,别具风韵。也有人将“塔顶”的一字句重复而成双字句,且在各排中间形成一个无形的对称轴,以其为界左右作间歇停顿,这样一来,双塔的形象就更明显了。以唐代张南史的“花”为例:
                   花
                     唐•张南史
                 花,花。
              深浅,芬葩。
           凝为雪,错为霞。
         莺和蝶到,苑占宫遮。
      已迷金谷路,频驻玉人车。
   芳草欲陵芳树,东家半落西家。
愿待春风相伴去,一攀一折向天涯。
双塔诗并非只限于一七,也有一至九言乃至更多。如宋代文同“咏竹”诗,是由一至九言组成:
                          竹
                            宋•文同
                       竹,竹。
                    森塞,洁绿。
                  湘江滨,渭水曲。
               帷幔翠锦,戈矛苍玉。
            心虚异众草,节劲逾凡木。
         化龙杖入仙陂,呼凤律鸣神谷。
      月娥巾披静苒苒,凤女笙竽清簌簌。
   林间饮酒碎影摇樽,石上围棋轻荫复局。
屈大夫逐去徒悦椒兰,陶先生归来但寻松菊。
     清代学者王有光,摘吴越俗谚俚语排成目录,用塔之对顶形式书写,别有一格。存录于下:
阴阳
   清•王有光
阴阳
天地大
黑白分明
傍早做人家
你叽呱我也叽呱
坛穷不读书富不教学
读书造化不读书告化
清明不拆絮到老不成器
告化子遁走猢狲就没戏耍
要知未来路径须问过来人家
罔活三千年不知天知地知
有书不苦读不如睁眼瞎
黑眼乌珠难见白铜钱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善恶到头终有报
前船是后船涯
事上无难事
有德终发
回味甜
由他
      七,福堂体:福唐体,即独木桥体,又称独韵诗,一字韵诗。就是一首诗(词)的韵脚用同一个字。因此也有人称之为同尾诗。
        宋代诗人黄庭坚自题“效福唐独木桥体作茶词”作一阙“阮郎归”词,在四字句后皆为“山”字,其他驭韵处于“山”同韵:
阮郎归
宋•黄庭坚
烹茶留客驻金鞍。月斜窗外山。
别郎容易见郎难。有人思远山。
归去后,忆前欢。画屏金博山。
一杯春露莫留残。与郎扶玉山。
        元代留有佚名“折桂令•叹世间多少痴人”一阙,每句都以“人”作尾字,很有意思。其中钹儿鼓儿终日送人指送葬之仪仗,车儿马儿常时送人指娶亲之仪仗。将这两者同入一诗,大千红尘的生死轮回立现。
折桂令 •叹世间多少痴人,
元 •佚名
叹世间多少痴人,多是忙人.少是闲人。
酒色迷人,财气昏人,缠定活人。
钹儿鼓儿终日送人,车儿马儿常时送人。
精细的瞒人,本分的饶人,不识时人,枉只为人。
        宋代谭处端(全真派北七子之一),写了一首每句以“心”作尾的诗,展现了道家的从容不迫,闲云野鹤般的道家情怀:
长思仙
宋•谭处端
修行心,包容心。一片清虚冷淡心。闲闲无用心。
灭嗔心。去贪心。寂寞清贫合圣心。无生现本心。
      八,柏梁体:柏梁体又称“柏梁台体”“柏梁台诗”,因诗篇每句押韵而有别于律绝。其实南北朝以前的七言诗大都是句句用韵的,比如曹丕的“踏歌行”,刘邦的“大风歌”等等都属这类诗歌。后因汉武帝筑柏梁台,与群臣在台上联句赋诗,句句用韵,才将这种诗体称为柏梁体。这种诗体每句七言,全篇不换韵,句句押平声韵,体现了汉代宫廷文学的特点。
        汉武帝与群臣在柏梁台上共联二十六句,复制如下:
日月星辰和四时,(汉武帝)
骖驾驷马从梁来。(梁王)
郡国士马羽林材,(大司马)
总领天下诚难治。(丞相)
和抚四夷不易哉,(大将军)
刀笔之吏臣执之。(御史大夫)
撞钟伐鼓声中诗,(太常)
宗室广大日益滋。(宗正)
周卫交戟禁不时,(卫尉)
总领从官柏梁台。(光禄勋)
平理请谳决嫌疑,(廷尉)
修饰舆马待驾来。(太仆)
郡国吏功差次之,(大鸿胪)
乘舆御物主治之。(少府)
陈粟万石扬以箕,(大司农)
徼道宫下随讨治。(执金吾)
三辅盗贼天下危,(左冯翊)
盗阻南山为民灾。(右扶风)
外家公主不可治,(京兆尹)
椒房率更领其材。(詹事)
蛮夷朝贺常会期,(典属国)
柱欀欂栌相枝持。(大匠)
枇杷橘栗桃李梅,(太官令)
走狗逐兔张罘罳。(上林令)
齿妃女唇甘如饴,(郭舍人)
迫窘诘屈几穷哉。(东方朔)
      所谓“柏梁台体”, 最初只有七言,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不拘句数,允许前后句意不相属。必须逐句入韵,但允许重韵。后梁武帝萧衍在清暑殿;唐中宗十月诞辰在内殿宴群臣,都效柏梁体联过句。
柏梁体并非专属于帝王宴歌或文人联句,唐代诗人杜甫有“饮中八仙歌”传世,此诗将当时号称“酒中八仙人”的贺知章、李琎、李适之、崔宗之、苏晋、李白、张旭、焦遂八人从“饮酒”这个角度联系在一起,用追叙的方式、洗炼的语言、人物速写的笔法,作成一幅栩栩如生的群像图。全诗句句押韵,一韵到底;前不用起,后不用收;并列地分写八人,句数多少不齐,但变化中仍有条理,让人觉得贴切而又诗情浓郁。
            饮中八仙歌
                    唐•杜甫
知章骑马似乘船, 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 道逢麴车口流涎 ,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九,间韵诗,间韵诗又称“平仄两韵诗”,在同一首诗中,奇句压仄韵,偶句押平韵,押平韵者一韵到底,押仄韵者存有押韵即行。
        唐代诗人章碣(僖宗乾符进士),写了一首七律,奇句押“去声•十五翰”韵,偶句押“下平•一先”韵,并自称之为“变体诗”,开创了“间韵诗”之先河。今复制在下:
                东南路尽吴江畔
                           唐•章碣
东南路尽吴江畔,正是穷愁暮雨天。
鸥鹭不嫌斜两岸,波涛欺得逆风船。
偶逢岛寺停帆看,深羡渔翁下钓眠。
今古若论英达算,鸱夷高兴固无边。
        唐代诗人易士达有“和李润父资圣寺壁间韵”诗传世,此诗是一首“仄起入韵”的律诗,故而深、林、音、吟、寻等五字都属“上平•十二侵”韵。我们再看看话、画、约三个仄声字,其中话、画两字同属于“去声•十卦”,此诗“平仄两韵”成立:
和李润父资圣寺壁间韵
                         宋•易士达
古径萦迂碧藓深,瘦藤得得叩业林。
雪浮茗枕陪僧话,风度松窗奏法音。
断壁剔虫伤古画,拂尘挥兔断清吟。
留衣尚有重来约,一笑何妨载酒寻。
     十,打油诗:打油诗是一种富于趣味性的俚俗诗体,相传由中国唐代张打油作“下雪诗”而得名:
                         下雪
                            作者:张打油
            天地一笼统, 水井一窟窿。
             黑狗身上花, 白狗身上肿。
   后世称这类出语俚俗、诙谐幽默、小巧有趣的诗为“打油诗”。若者作出于自谦或作诗自嘲,也会自称是“打油诗”。打油诗虽然不太讲究格律,也不注重对偶和平仄,但一定会是押韵,张打油•下雪诗里的;统、窿、肿三字就有韵感的存在。
     打油诗最早起源于民间,因其通俗易懂,诙谐幽默,风趣逗人,有时还暗含讥讽,故而瓜瓞绵绵,不断发展,表现出活跃的生命力。
杂体诗的种类很多,因愚少学寡闻,难窥全貌,竭尽全力,选了这十种偶尔会相遇的诗体来阐述,因为这十种体裁,用今韵的朋友是完全可以驾驭的。文中例举之诗,皆来源于百度百科,谢谢百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5-8-15 05:10 , Processed in 0.07968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