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9|回复: 0
收起左侧

处女贴——从诗歌发展浅议楹联发展及长短联孰优之争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5-9-10 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说对联,长短联孰优孰劣,在联界多少是个话题。
一、短联、长联如何区分。一般以字数来区分短长,但是究竟字数以怎样一个度,才能区分短长。有人以单片10字以内为短联,1125字为中联,字数大于40字为长联。那么26字到40字之间是中联?是长联?抑或可中可长?参照宋词小令、中调、长调。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外为长调。最短的词牌是《竹枝》14个字,字数相当于一副七言对联;《十六字令》16个字,这是最短的宋词。长调平韵《戚氏》210字,仄韵《六州歌头》133字。以此大致对比对联,并参考当代联家撰写内容,笔者把1-2分句,单片11字以内,称为短联;3-4分句,单片12-25字以内,归为中联;5分句以上或者单片26字以上,称为长联。盖单片26字,全联已经52字,字数离宋词长调不远矣,称为长联,已无不可。当然,笔者这样硬分法有招骂之嫌,亦未有自诩圭臬之意,所谓字数之说,也只是一个笼统概念,犹“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之数,方家有砖须轻举缓拍。所以笔者大略以单片20字以内为短联,单片20字以上为长联,做粗略区分。
二、短联长联孰优孰劣,笔者认为所争者无非以下几点:
1、在于谁的特点代表了对联的发展方向。对联本身就是诗歌,对联的发展途径,与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颇有类比。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起自西周,诗经中的诗歌已经完备成型,所以在它出现之前,诗歌已经发展了漫长的年代,我们无法确切描述诗经之前的诗歌发展,所以就以《诗经》做最早的描述。诗歌的特点一定是与当时的历史文化特征相呼应的。早期的诗歌质朴无华,以记叙为主,描绘出一个淳朴自然风景与社会形态。大到一个民族、小到一个地域文化的每一个分支都不是孤立的,夏商周三代的整个中原华夏经济文化,包括建筑、青铜冶金、音乐、服饰、审美甚至思想,都处于非常淳朴自然的状态下,所以直到春秋中叶,以《诗经》为代表的诗歌文字同样质朴无华。与同一时期的其他文化元素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最早的独立形式出现的楹联亦如是,孟昶的“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更早的唐代刘丘子的“三阳始布;四序初开。”亦质朴近乎白描。唐律的对仗联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语亦直白,然则构图清晰,清澈空明。宋代朱熹白云岩书院联“地位清高,日月每从肩上过;门庭开豁,江山常在掌中看”倚天拔地之势。元赵孟頫“春风阆苑三千里;明月扬州第一楼。”雄语磅礴,工妙无敌。
回到诗歌,就在北方华夏文化沉寂了一段时间以后,南方以楚辞为代表的的新的诗歌横空出世。《楚辞》有着悲壮的悲剧精神,惊采绝艳的文辞。它是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这与之前的北方中原诗歌完全不同,我们都知道,上古时代南方崇拜的图腾是凤鸟、凤凰,华美富丽,都与之有着很大的关系。司马迁称赞《楚辞》“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浩,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旨极大,举类迩而见其义远”。与楚辞衔接的是汉赋。我们知道,文学的昌盛往往与国运的昌盛是分不开的,汉朝是中国古代第一次大统一下的强盛时期,受到黄老思想 、春秋战国时代影响,汉赋应运而出。汉赋体裁介乎比较自由的散文与诗歌之间,散文如班固的《东都赋》,但是仍然不脱诗歌的形和意。很多直接就是诗歌,比如曹植的铜雀台赋。秉承的依旧是及其富丽的辞藻。辞赋体,把中华文字的华美推到了顶峰。
由此,我们看到诗歌发展的第一个转折:质朴——华美。同时,早期相对质朴的楹联,也逐渐走向了华美昳丽。
窦垿岳阳楼联“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跳出窠臼,别开天地,世人乃知楹联原来也可以这样写。自窦垿孙髯翁钟云舫出世,如江到海,楹联创作洞府豁开。自始,格局渐大,而终成钟鼎。
但是随着辞赋的发展,文字的冗长堆砌,形成一种让人生厌的风气,离开了文字本身追求的东西。随着两汉的结束,魏晋南北朝的古体诗逐渐成熟,虽然初期仍然追求行文繁缛、华丽藻饰,内容近乎玄言,但是随着陶渊明、谢灵运这些诗人的出现,整个诗坛慢慢抛弃了辞赋一味追求华美辞藻的堆砌之恶。所以我们看陶渊明的诗文简洁、平淡自然、亲切淳朴;谢灵运的诗浑融完整、细腻精刻、意境高远。随后盛唐把诗歌推向了第一个高峰,唐诗某种意义上离开了辞赋体的华美辞藻,吸收了诗经的质朴,又极大地升华,规范了音韵之美、简洁之美、丰富了诗歌转合之技巧。唐诗之美,很难用一个词来贴切概括,盛唐之美在乎大气,盛唐之诗得之神骏。
由此,我们看到诗歌发展的第二个转折:华美——神骏。中晚清的楹联质朴、华丽之外,神骏之作比比皆是。
彭玉麟:“我本楚狂人,五岳寻仙不辞远;地犹邹氏邑,万方多难此登临。”“到处便为家,望楚尾吴头,异地同临明月色;他年谁是主,合衡峰鄂渚,天涯都作比邻看。”翁方纲:“金钟大镛在东序,冰壶玉衡悬清秋。”翁同龢:“画师不复知名姓,白鹤来时来访子孙”左宗棠“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半壁江山,六朝雄镇;一楼风月,几辈传人。”无不神骏凛凛。
盛唐远去,两宋翩翩而来。宋人尚文,诗歌从体裁的变化,以及音律的更大丰富,使得宋代的诗人们重新在辞赋的华美中找到灵感,并毫不费力地把诗歌再一次推向一个高峰。由此,诗歌又经历第三次转折:神骏——昳丽。
民国近代楹联昳丽婉转之作颇多,略收录几幅。小凤仙挽蔡锷:“万里南天鹏翼,直上扶摇,那堪忧患余生,萍水姻缘终一梦;几年北地胭脂,自愁沦落,赢得英雄知己,桃花颜色亦千秋。”何香凝赠宋庆龄:“唯石不言最可人,有兰虽瘦能香我。”李澄宇赠小凤仙联:“有美一人凤兮凤;如此良夜仙乎仙。”当然,昳丽婉转之作非民国独有,然则楹联的发展根枝绵延,茂盛如此。
笔者是不是絮絮叨叨了,不是。广义地讲,对联作为传统诗歌的一个形式,完全可以放到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全局来看待,她既与其他古典诗歌具有统一性,也具有自己的独立性,因而这样的比较是有充分逻辑的。
对联从她正式诞生起,也是一个不断转折发展的过程。孟昶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李义山温庭筠的:“远比赵公,三十六年宰辅;近同郭令,二十四考中书”;朱元璋的:“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斩断是非根”。都反映了楹联以独立文字体裁刚刚出现的简而朴的特点。倘然楹联没有发展,一直停留困守“质朴”二字,那么它将永远依附在唐诗宋词之后,不可能出现今天繁花锦簇,百家争鸣的景象。对联发展到清代中叶,其时代特征愈发显现。唐诗因尚武而神骏,宋词因崇文而昳丽,清代中叶以后,社会矛盾的激荡、思想思潮的冲击、内外发端变革的时候,到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刻,整个国家从上层到底层追求变革,有志之士奔走呼号,文人墨客为了抒发胸臆,历史上所有的诗歌体裁已经无法满足迸发出来的呐喊。同时,文字上更需要一种更直接,更有力的表达方式。此时的对联,应国运、时运而生,走上了古典文学的舞台中心。清中叶到民国涌现了李渔、郑板桥、孙髯翁、林则徐、何绍基、曾国藩、左宗棠、彭玉麟、薛时雨、俞樾、李篁仙、王闿运、张之洞、钟云舫等制联名家,诸家诗词联俱佳,然则大多以联传名世。对联所有的门类发育完成,分类上有题署、格言、庆贺、哀挽、戏谑、题赠、机巧、集句;短联、中联、长联各领风骚。名联如井喷一般涌现。
“在这里,我要插一句话不是题外话的题外话:我之所以用古典诗歌发展简史来讨论楹联的发展,是中国古典诗歌谓之两大高峰“唐诗”“宋词”之外,我认为,清代中叶开始,楹联已经实质上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第三座高峰。诗、词、联,三峰并峙,分庭抗礼,各有千秋!”
由于对联形制远比唐诗宋词自由,故而给联家最大的创作空间,对联不脱诗词之美之底蕴,又能天马行空自由表达自己的感情。从历史的大格局来看,对联发展经历第一次转折:质朴——恣意。在这个恣意的时代,既有左宗棠的短联:“积石导流趋大海;崆峒倚剑上层霄”,也有彭玉麟:“万千劫危楼尚存,问谁摘斗摩星,目空今古;五百年故侯安在,使我倚栏看剑,泪洒英雄”;更有孙髯翁昆明滇池大观楼长联(略)。笔者所举的三个例子,不能说完全代表了短长联的特点,但是从文学角度来看,谁能一定给这三幅对联排一个所有人信服的座次?我想,不能。
从成熟的诗经延续到唐诗宋词到元明清直到当代,历史给了足够的时间,由简而繁,由朴而丽,到今天简繁并举,朴丽共存,百花齐放,各家争鸣。对联从成熟到发展,历史曲折,没有给我们太多的时间,发展过程中还出现了悲剧性的断层。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网络的兴起,传统文化的交流萌芽,从底层蔓延开来,自发地逐渐扩大。对联的新生,也同最早时期发生一样,由短联逐渐向中长联发展,由极简向繁复发展。这个势头及其猛烈,产生出大量的创作技巧,极难用一些理论去概括,以至于很难用《通则》完全覆盖对联的方方面面。网络时代的交流迅捷,大大缩短了对联的发展时间线。联坛出现一个现象,联家制联的时候,总是开始倾向于中长联创作,貌似羞于写短联。这个现象,是否足够说明,对联已经抛弃了早期的“质朴”弱化短联,而完全走向“华美”,完全趋向中长联呢?笔者是存疑的。古典诗歌的整体发展不是正弦函数曲线此消彼长的形式,而是螺旋向上曲线,是一个回旋升华的过程。对联艺术同样摆不脱这样的发展形式。长联的发展探索中,越来越多的手法仿佛给联家打开了一个新世界,这个摸索创作的过程可能还需要时日,才能臻于完善,但是当一种形式走向巅峰的时候,下一步是什么?
如辞赋、唐诗、宋词到了巅峰以后,后面会如何发展产生新的艺术形式一样。楹联的发展形式地交替发展,不断升华的过程。是不断对对联层次的深入理解后,不断肯定否定再肯定再否定......长联在发展过程中,是否也要回过来向短联借鉴一些东西?
2、长短联的审美观差别在哪里?
首先,短联的特点在于简洁凝练。寥寥数字,便能精准地表达深刻的思想情感与丰富的内涵。如王夫子的“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十四个字,体现其甘当重任、开拓进取的抱负,以及豁达通透、远离尘世的心境。
   短联还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像杭州西湖岳飞墓前的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短短十四个字,将对岳飞的敬仰与对秦桧等佞臣的唾弃鲜明地表达出来,高度概括了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也抒发了民众的爱憎情感。其语言的精炼程度令人赞叹,用极少的文字构建出强烈的情感对比与深刻的历史评判。短联更如长枪大戟,力大势沉的优势,如林则徐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雄兀张扬,稳立如峰。今人吴文博联“黄河犹向关前折;紫气何妨天下分。”豪迈豁达,不可一世。有评家批评短联少于铺陈折冲,而短联的特点就是摒弃繁缛铺垫,极简而直言物事,直指人心。
长联则以其篇幅长、内容丰富而独具特色。长联可以容纳更多的信息和情感,能够详细地叙事、抒情、议论。比如清代孙髯翁所撰昆明大观楼长联,全联一百八十字,上联写景:“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下联吊古抒怀。整联将自然景观、历史变迁、个人感慨融为一体,宛如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和壮丽的山水图卷,展现出广阔的时空维度。
今人王丹题欧阳修“著述若广厦巍然,使诗当门户,词为轩窗,文章器识用作栋梁,剩阶前尺地,让出一头,放许多抑塞磊落人才,登堂入室;元辅以醉翁自号,而治守清明,疏陈谠介,宰执枢机勉于忠慎,问阃内诸公,谁堪匹敌?只几个后乐先忧时辈,并驾齐驱。”文字的驾驭,识见之精深,已是当代楹联的极致。
长联的创作极具挑战性,它要求作者具备深厚的文学功底、丰富的知识储备、特别是高超的驾驭文字能力。长联通过巧妙的构思、严谨的对仗、和谐的韵律,将众多的元素组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起承转合,如江河一泄千里奔腾,展现出一种酣畅淋漓的艺术美感。还有一些长联婉转恻恻,极尽纤秾笔墨,又是一番景象。
然而,不能因为长联内容丰富、就认为它一定优于短联,反之亦然。从传播角度看,短联凭借简洁易记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传播更为广泛。无论是在普通人家的门口,还是在大街小巷的店铺,抑或景区、寺庙、茶座、书房短联都能以最直接的方式传达感情、表达义理。而长联由于篇幅较长,理解和记忆的难度相对较大,在一些追求快速传播和直观表达的场景中,可能不太适用。
    从创作难易上来讲,写楹联的过程也是由短而长,由简而繁。长联需要的功夫远较短联深厚。但是到了一定水平以后,回头再写短联,又发现短联更加不易写好。这和写诗一样,绝句入手再律诗,律诗娴熟回头再写绝句,突然发现,绝句更难写好。
从表现力上,短联以小见大,以简洁之美取胜;长联则以丰富细腻的内容展现出宏大的叙事与深刻的情感。在不同的情境和创作目的下,长短联都能发挥出独特的艺术价值。在一些需要表达深厚情感或复杂思想的场合,长联能够更好地承载这些内容;而在一些轻松活泼、强调即时性和通俗性的场景中,短联则更能发挥其优势。
   从赏析角度来看,短联更在于留白,如山水写意;长联则如工笔之以线立骨、丰富多变、昳丽飞扬;短联更容易一目了然、洞穿物事,便于书写篆刻悬挂于楹柱木匾石碑;长联则侧重于细细端详、把味。笔者曾见一副长联刻在景区木匾上,一则篇幅过长时间不许,二则书法为行草看得吃力,看了半分钟便索然离开,倘若印在书稿里,闲坐喝茶之际,慢慢赏析,自然又是一件快事。
   从古典诗文历史发展看,经历了诗经的质朴、到汉赋的华丽、到唐诗的神骏、到宋词的沉郁,千年来风花各异。楹联的发展也从早期的质朴到近代的神骏再到当代的昳丽,经历着自发自我的胎骨发育过程。尽管创作上寻求文字的腾挪变化,铺垫陈述,意趣别处,但是联家们还是追求着楹联本有的古朴之美。
    楹联界长联的风气,也让很多写手为了追求字数“显得好看些”拼命凑字,词义相近内容反复堆叠,已经到了不仅仅是文字的合掌,而是整个意境的冗沓重复,这是很恶劣的。也是在联评或者引导的过程中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当代楹联创作中越写越长的趋势,反映了联家对楹联艺术表现力拓展的追求,也是赏析者对文字美的更新要求。但这并不意味着长联就比短联更优秀。短联与长联各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它们都是楹联艺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共同丰富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短联固然短在一览无余,似乎缺少丘壑峰峦迂回错落之美,但是删繁就简,惜言如金,更是其最大的优势所在。
也应该承认,今天的高水平的短联整体上是略弱于高水平长联的。
同时,笔者在对比当代楹联中的长短联时,甚至觉得短联佳作字句如生铁浇铸,不能搬易一字,而名家长联虽佳妙极致,若细细研磨,亦偶有可推敲处。当然,这也只是笔者一家之言。
没有结论的结论:楹联,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以其独特的文学形式和艺术魅力,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短联与长联各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它们都是楹联艺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共同丰富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短联不必妄自菲薄,写好短联不会比长联简单,在有限的字数内做到新颖独特、意境深远绝非易事。长短形式的互补,互相影响,各争雄长,才是文艺的百花齐放,满园春色的楹坛景象。
                           20253312335分匆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5-9-17 23:11 , Processed in 0.07076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