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60|回复: 44
收起左侧

[原创]七绝 题傣寨风景照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3-21 01: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千丝细雨暮云低
一望长天远树迷
野径悠悠飞白鹭
萧萧叶落晚竹萋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3-21 06:5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七绝 题傣寨风景照

至少在七绝里,这样单用“萋”的,还是不够妥帖的,虽通而未清,表意不够完整。次句最佳,意象宏大,路数是绝对正确的,用词大气而准确。
首句仍须酌,说“细雨如丝”就没问题,说“千丝细雨”便有重复之感,诗语之别细腻如此也。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3-21 12:5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七绝 题傣寨风景照

竹字出,景色由远到近,尾联萋确是不通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3-21 13:1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七绝 题傣寨风景照

一说萋字通而不清,不够妥贴;一说不通。
七绝不可用,他种文、诗可用否?
有何根据?不甚明白。请教,请教!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3-21 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七绝 题傣寨风景照

下面引用由东海潮夫2008/03/21 13:13 发表的内容:
一说萋字通而不清,不够妥贴;一说不通。
七绝不可用,他种文、诗可用否?
有何根据?不甚明白。请教,请教!
呵呵,一定要用,当然也可以啊。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3-22 06:5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七绝 题傣寨风景照

我是请教,为什么说,在七绝里,单用“萋”,不够妥帖;
虽通而未清,表意不够完整?这么评述总会有所依据。
能否解释一下,提供些根据。让大家增长点知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3-22 22:0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七绝 题傣寨风景照

咳!看来不屑一教呀!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3-23 07:5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七绝 题傣寨风景照

一家之言罢,不见得能令先生接受,所以我向来将自己看到的点一点就过了,既然来问,便说几句。
艺术创作不同于具体做事,过于抽象,打官司决分不出输赢。如同一件书法作品,明明是很浅的幼稚的作品,但在不同的眼睛里也可以捧为上等好作,来打官司,你是绝对搞不清本来面目的。写诗也是一样,要以通常的经验和感觉为准,要看大体方向。即如此作,“萋”字叠用为“萋萋”意思便分明,单用,就显得模糊,且有种用词未完的感觉。顺便说下,作者未言用今,那么便是从古,就格律看也该“叶落萧萧晚竹萋”为宜。既合格律,又是本对,怎样都说的过去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3-23 08:5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七绝 题傣寨风景照

[这个贴子最后由东海潮夫在 2008/03/23 09:00 第 1 次编辑]

谢谢先生啦!我是很诚心请教的。
因为我确实看到古文、古诗里有单用一个“萋”字的。
如:“东城高且长,逶迤自相属。回风动地起,秋草萋已绿。。。。。”
所以想弄弄清楚。
不管怎么看,这样交流一下总是好事。
说诗字又扯到书法上,话有他指,何必?咳!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3-23 09:4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七绝 题傣寨风景照

[这个贴子最后由笔下人间在 2008/03/23 09:54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东海潮夫2008/03/23 08:56 发表的内容:
谢谢先生啦!我是很诚心请教的。
因为我确实看到古文、古诗里有单用一个“萋”字的。
如:“东城高且长,逶迤自相属。回风动地起,秋草萋已绿。。。。。”
所以想弄弄清楚。
...
呵呵,先生在这等着我呢,还是那句话,喜欢用,谁都可以。用法也要看时代,换成诗经,还有更特别的。书法乃比喻也,你认为有意,你的事情。若言顺笔一刺也未尝不可。内行人才会觉得啊,哈哈。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3-23 11:5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七绝 题傣寨风景照

好!好!好!我诚心求教也招没趣。
先生爱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剌是先生的权利。
算了罢!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3-23 12:2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七绝 题傣寨风景照

下面引用由东海潮夫2008/03/23 11:57 发表的内容:
好!好!好!我诚心求教也招没趣。
先生爱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剌是先生的权利。
算了罢!
不要担心,刺也没刺先生,再说也并无所指。以先生这般引经据典,其实我是无法所谓“教”的,便是交流,也觉得有限呢。呵呵。
  • TA的每日心情
    无聊
    2014-5-18 20:57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8-3-23 12:4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七绝 题傣寨风景照

    "萋"字是用來形容草生得茂盛.  若與"斐"連,亦可說花紋錯雜.  
    但用來說竹倒是沒見過.  雖竹和草都是綠, 但型態大不同.
    淺見覺得"萋"字不通,當替.
    一孔妄言, 還請樓主海涵.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3-23 12:4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七绝 题傣寨风景照

    服了先生,不说了吧!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3-23 15:3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七绝 题傣寨风景照

    下面引用由笔下人间2008/03/23 07:55 发表的内容:
    一家之言罢,不见得能令先生接受,所以我向来将自己看到的点一点就过了,既然来问,便说几句。
    艺术创作不同于具体做事,过于抽象,打官司决分不出输赢。如同一件书法作品,明明是很浅的幼稚的作品,但在不同的 ...
    单从格律上讲,原作除“竹”字出律外,似乎没有什么问题。给笔下君这么一改,倒成问题了。终不成三四句来个粘对?我看笔下君是看花了眼吧,许是上网进间太长,应该注意一下休息,免得患眼疲劳症哈。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3-23 16:0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七绝 题傣寨风景照

    下面引用由浮此一生2008/03/23 15:33 发表的内容:
    单从格律上讲,原作除“竹”字出律外,似乎没有什么问题。给笔下君这么一改,倒成问题了。终不成三四句来个粘对?我看笔下君是看花了眼吧,许是上网进间太长,应该注意一下休息,免得患眼疲劳症哈。
    如果先生是开玩笑那倒算了,若是认真的,则希望好好看看我的话。我那是单指的本句,且一切论述都围绕本句展开,你延及全诗,未免有些过了。我岂看不出一换就全诗看格律会有矛盾?论述的是用词。自然,我的话在先生那总是不对的,至于先生,有着“宽对为上” 的妙论,我是也无法企及那样的高度的。先生两行论述,倒有大半冷嘲热讽,自以为幽默是是罢。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3-23 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七绝 题傣寨风景照

    [ADMINOPE=新竹|东海潮夫|奖励积分 10|您的评论理论与事实并重,评论中态度谦和严谨,另人读之受益,特奖励积分并唐宋币1000鼓励。希望看到您更多的精彩:)|1206329903]本来不想再说了。因为前面的交流已离开了“萋”字本意的探讨,说下去无益。
    但现在既然凤版主也出来说这个字,那我也就再说说自己的看法。和各位进一步探讨。恳望只限于对“萋”就字说字,摆根据讲道理,不要扯到和探讨诗词学问无关的其他问题上,以免引起误解。
    “萋”,通常作草茂盛解。这在《辞海》、《辞源》上都是这么释的。在前人诗、文中,多用“萋萋”,这也是事实。作草茂盛状解。但,中国汉字学博大精深,一字多义,还有通用、借用等诸多情况。
    先说“萋”、“萋萋”,是否只适用于“草”?显然不是。凤版主认为只能用于草,是不确的;只是版主个人所学的认识。陆游有诗写“葵”,就用了“萋萋”;诗经“卷阿”中有句,“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草字头下“奉”字)萋萋,雍雍喈喈。”这里“萋萋”指梧桐叶。既然“萋萋”可用于葵和梧桐,为什么不能用于“竹”?
    再说“萋”、“萋萋”是否只作草木茂盛解?也不然。“萋”可通“凄”。这也是有根据的。诗经“蒹葭”中有“蒹葭萋萋”句,一般都解为茂盛意;但也有认为此处还可作凄然、凄凄解。又,古诗十九首中“东城高且长”一诗有句“秋草萋已绿”,按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书释,此处的“萋”,通“凄”,凄然。
    再说“萋”在诗、文中可否单用。上举“秋草萋已绿”,已可说明这个问题。他文中也还有,无须再举。是,人们习惯常用“萋萋”。无可非议,然有人用了一个“萋”,也未必就不好。就认为不妥,不通。并没有多少理论根据。
    回到作者原诗上来。“萧萧叶落晚竹萋”,作者并没有再作说明。作茂盛解,不算错,作“凄”解,到似乎是更切合全句之意味呢!
    中国汉字学问我们一辈子都学不完。每个人都只能学到一部分,甚至很小一部分,谁也不敢说已能通识全豹和掌握了每个字的全部含义及其运用。涉及诗词中字的运用、认识、分析,人们常以自己掌握的一部分认识和自己的习惯去作分析,这很正常,也无可非议。只是建议、希望大家同时有一种宽博的胸怀看待别人所识、所用。勿以一己之学之识断、量一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广纳各种见解,包括和自己不同的见解。我想这对于交流学问,增长知识,繁荣诗坛,都是有好处的。
    我个人所学有限,以上所引资料未必合适,所说看法未必正确。诚望指教!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3-24 08:2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七绝 题傣寨风景照

    欣赏东海兄17楼的复帖。
    其观点正确与否,暂先不说。
    他这样紧紧扣住主题,心平气和地摆事实讲道理,搜引典例(而不只凭感觉)
    说明自己的看法。这种探讨学问的态度和方法,值得提倡。也很值得我学习。
  • TA的每日心情
    无聊
    2014-5-18 20:57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8-3-24 09:2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七绝 题傣寨风景照

    呀, 是十二淺薄貽笑了.
    謝東海君不棄教誨.  受益.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3-24 10:4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七绝 题傣寨风景照

    下面引用由笔下人间2008/03/23 16:09 发表的内容:
    如果先生是开玩笑那倒算了,若是认真的,则希望好好看看我的话。我那是单指的本句,且一切论述都围绕本句展开,你延及全诗,未免有些过了。我岂看不出一换就全诗看格律会有矛盾?论述的是用词。自然,我的话在先 ...
    既“论的是用词”,又何言格律?既论格律,就要结合全诗。单独一句,即便再规范,一放入诗中,违背了粘对,终究不谐。离开了整体的格律,谈之何益,谈了也是白谈。再说这是绝句,未必一定要用对仗哈。君不是要我也打你的“棍子”吗?才这么轻轻的一“打”,就受不了啦?不至于这么脆弱罢?玩笑,玩笑,呵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5-11-14 00:58 , Processed in 0.17079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