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90|回复: 3
收起左侧

[原创] 从鲜水河到色曲河(散文)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5-3-10 11:30
  • 签到天数: 38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5]常住居民I

    发表于 2008-3-15 15: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鲜水河到色曲河(散文)
                                                          雪岭
                              待  渡
    1960年初冬,我们修通了马尼干戈至石渠的公路。那是个“大跃进”的年代,未及休整,便转战炉霍,开始修筑炉霍至色达的公路。此路为国道317线的一段,是从川西平原经阿坝、甘孜进入藏北的重要通道。
    我们集结在鲜水河边,准备渡河进入工地。鲜水河为雅砻江支流之一,源出巴颜喀拉山南麓,自北而南流经色达、甘孜、炉霍、道孚等县,至雅江汇入雅砻江。河滩上人头攒动,一拨拨簇拥着挤成堆,筑路物资杂乱地堆放在地上。驮脚娃(马帮)正忙着按住牦牛的双角,不让它乱拽,把驮子架在牛背上。河上横卧一座木桥,就是康藏地区常见的那种藏式木桥,专业术语称为“伸臂木桥梁”。康藏高原山陡水急,河中不易砌筑桥墩,藏族人民以他们的智慧,在河边“两岸垒石作基陛,节节相次,大木纵横更加镇压,两边俱来,相距三丈丛木材,以板横之”,其状如康巴汉子伸展的巨臂。筑路的职工,都要从桥上过河开往工地。看上去那桥已经年久了,为安全起见,有人在此指挥,过桥者不得鱼贯而行,只能等前面的人走过桥的一半的时候,后者才能上桥。如果众人蜂拥而上,万一负荷承受不了,麻烦就大了。于是大家只得拥挤在河滩,等待过桥。寒风沿着河谷飕飕吹来,通报严冬的将临。岸边,枯黄的野草在风中发出咝咝的叫声,令人更添凉意。我蹲下身子,捡了块平滑的鹅卵石垫坐,背靠着一块茶青色的巨石,挡住了身后的冷风。望着200米外桥上的人影,我思绪迭起,心中怅然有感。几天以后,队伍在老则呷登山的大森林里安顿下来,于是我把那天在鲜水河畔的感受写成了一首小诗:
                         驻马滩前欲过江,
                         岸上衰草,岸下石礁。
                         鲜水河上长板桥,
                         桥板摇摇,江水滔滔。
                         岭树白杨叶乱抛,
                         鸟觅归巢,人望添袍。
                         西征艽野路迢迢,
                         嘛尼旗招,压草雪飘。
    这诗通篇写实,全无虚构。“艽野”一词源出《诗经》,意即荒远之地。《诗经•小雅•小明》里有“我征俎西,至于艽野”之句。南朝的谢灵运所作的《撰征赋》亦云:“面艽野兮悲桥梓,溯急流兮苦碛沙。”我是拾人牙慧,用上“艽野”一词。至于嘛尼旗, 则是指藏传佛教的经幡。
                              在日都森林
    我们过河后沿沟而上,直抵老则呷登山南麓的日都森林。在一座黑压压的林子里,选了一片林木稀疏、地势平坦的空地搭起帐篷。一条丈余宽的山涧淙淙流过,二、三十顶帐蓬一字儿沿涧边排开,垒石为灶,升起炊烟,这便是我们的栖身之所。
    当年的炉霍林区算得上是川西雅砻江水系最大的林区。达曲河与泥曲河交汇的泥巴沟以上,满山遍野的杉树、桦树与松栎之类的高大乔木,莽莽苍苍,宛如瀚海。身在其中,举目是古木参天,浓荫蔽日;地上杂草丛生,荆棘纵横。筑路队的到来,打破了老林固有的秩序,人声、斧声、爆破声此伏彼起。一阵轰隆的巨响,惹得一群马鸡惊慌乱叫,扑竦竦腾空而起,越过我们帐篷的上空,从此再也没有飞回来。林中筑路,殊异于平畴旷野施工,自有其特殊的难度。工人们战天斗地,昼夜轮班施工,进度很快。不久,断断续续、或隐或现的路基在林中延伸开来。
    众所周知,1960年代正是所谓的“三年困难时期”。在“总路线、大跃、人民公社”三面红旗的指引下,整个社会涌动着狂热。为了“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喊出“一天等于二十年”的口号。大家的工作时间每天长达10—12小时以上。那年头,饥饿时时威逼着众人。寻找能够填进胃里的食物成了当务之急。队长王占彪,年近五十,是个抗日战争入伍的老八路,枪法极准。他挑选了十来个身手不凡的枪手组成打猎队,成天在老林中钻来钻去,颇有收获。我吃过他猎来的獐、麂、兔、鹿、马鸡、盘羊等野物。有一次运气不错,捕杀到一只“马熊”,体大如牛,大概200多斤,全队饱餐了一顿。所幸的是我们从石渠南下时,随车装运了一千多斤黄豆,据说是友邻的军工支队支援给我们的。是否属实,我懒得打听。现在王占彪已经作古,事务长也不知所终。靠着这一千多斤黄豆和隔三差五猎来的野物,全队400多人,终于熬过了那个饥寒交迫的严冬。在那个全国人民都在挨饿的年代,我们算是最幸运的了。
                                   色达勘测
    开春以后我们翻段到了翁达,进行第二期工程的施工。
    “翁达”乃藏语,意思是“肚脐形的沟口”,原系绰斯甲土司领地。1955年设置色达县后划入色达县色尔坝区。色曲河流经全境,解放前以产黄金闻世,有“走到色尔坝,金子用手抓”之谚。传说色尔坝出产的黄金曾在莱比锡国际博览会上获奖。确否,未及考证。但是,流经色尔坝的色曲河两岸,遍布着大大小小的淘金洞,确是我亲眼所见。我们修筑公路时,已不见金伕子了,只有低矮的淘金洞默对江流,似乎在诉说它们畴昔的繁华。色尔坝是农耕区,田畴平野,施工中时常突遇暴雨,大家便丢下工具钻进那些废弃的金洞避雨。洞里狭窄、潮湿,散发出一股霉味,但总比在野地上淋得落汤鸡似的强多了。
    我在翁达没住多久,便奉令同一个叫马泽容的技术员率人先期驰赴色达,进行施工测量。这次没有雇马帮,据说是雇不到马帮,只得自力更生了。选了十多个精壮汉子,肩挑背扛着粮食、帐篷、工程测量仪器等一应辎重,一行20来人,溯色曲河左岸而上。头天,大概走了十多公里便停步了。那天气候很好,宿营时人们嫌麻烦,不愿解索撑杆搭帐篷,便烧了两堆篝火,露宿过夜。设了警戒哨,轮流值岗。
    第二天进入峡谷地带,找到一座木桥过河,我们从左岸跨到右岸。色曲河在一个叫石门坎的地方绕了大写的一个“S”形弯,水流变得急湍起来。那天走了三十来公里,日落时分,在一块空地上,大家搭起一顶帐篷,照例燃起两堆篝火,打算在此过夜。埋锅造饭后天色渐渐暗下来,人们围坐着烤火,喝清茶,火堆里刚砍下的树桠枝带着水气,湿湿的,在猛火中噼噼啪啪爆响,枝桠的断端不时冒出白色的气泡。鉴于此处是峡谷地带,为防意外,早早派出了岗哨,远远地,在三、四百米之外。烤了一阵火,茶也喝得差不多了,人们陆续钻进帐篷,和衣枕戈,或躺或卧。我有点疲乏,睡得最早。
    过了“石门坎”,林木渐稠。好在坡缓路平,太阳尚未偏西,就到了一个人烟稠密的去处,许多藏式平房沿色曲河岸呈带状分布,错落杂陈。河对岸有一喇嘛寺依山傍水而建,寺以地名:“霍西寺”。“霍西”乃藏语,传说格萨尔王与霍尔王决战,霍尔王战败于此,故名“霍西”。我们到达霍西时,当地驻有某部的一个连。是夜住在喇嘛寺的一座无人的僧舍。那晚大家睡得很香,消除了连日的疲劳,精神也振作许多。
    翌日早饭后,我们从霍西喇嘛寺的背后爬上山巅,色达草原遥遥在望。目力所及,湛蓝湛蓝的天空,干干净净的太阳,如絮如绢的白云尽收眼底。下得山来,便是色曲河,此处的河水清澈见底,一行人觅得一浅滩涉水过河。我把鞋子脱下悬系在胸前,光着脚同大家一道淌水。河面不宽,水流不急,但却冷得攒心,砭肌刺骨。一上岸我双脚直跳,急促促脱下棉衣的外套,三两下揩干腿脚上的水,穿上袜子,两脚一左一右地跺了一阵,身子便不再哆嗦了。
    那次行程的终点是色达的洛若乡。从地图上看,色达地处牟尼芒起山的东北侧,属巴颜喀拉山脉。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色达藏语意为“金色的骏马”,历史上一直是瓦修色达部落的世袭领地,史无行政建制。解放前的社会形态还处于部落社会,在藏区算得上是一个特区。1955年始置色达县,县政府驻地名叫色塘,藏语乃“金色的坝子”之意。距县城东南大约十来公里,有一突兀的山峰,含黛拥翠,十分秀丽,一股钟灵毓秀之气蕴涵其上。当地藏民尊之为神山,敬畏有加。山坡上,五颜六色的经幡在空中飘拂,红的红,黄的黄,白的白,绿的绿,很是耀眼。我们的帐篷,就搭在这神山脚下。时逢河里鱼产卵的季节,在暖融融的阳光下,鱼儿忽地蹦出水面,在空中划了一条孤线,又掉进水里。那些鱼多是高山河流中常见的无鳞鱼,背部青幽幽的。有的约显一点浅黄,也有少许细鳞鱼,肉质较细嫩。在那个年代,那鱼,对于我们这群从饥饿线过来的人来说,无异于上帝的恩惠。一有空暇,人们便跑到河里捉鱼。水不深,勉可没膝。挽裤下河,把鱼群驱赶到河湾一隅,看准了,用土箕一撮,端起来,那鱼儿便在土箕里乱蹦乱跳。有几个钓鱼爱好者,把麻绳搓细做成鱼线,将办公用的大头针弯成钩状,经淬火处理便是鱼钩。抛在河里,勿须守候,隔了一两个钟头,跑去把鱼线拽上岸,准是满挂满挂的活鱼。他们说这叫“钓缆绳”。至于鱼饵,则是捉来的蛰居于水边乱石下的小虫子,状似蜈蚣,但不像蜈蚣那样多足,其名不详。
    还有一趣:逮雪猪。雪猪是俗称,学名叫喜马拉雅旱獭,又谓大旱獭、哈拉,四川旱獭等异名,为松鼠科啮齿类动物。栖于高山草原,多在向阳的地带掘洞群栖。每当初升的阳光把地上的水草刚刚晒干,雪猪便一个个出洞活动,在草地上东窜西跑。还不时停下来,抬起前肢,后肢着地,昂头朝向太阳。当地藏族牧民说这是喇嘛念经,从侧面窥视,确有点像跪坐祈祷之状。雪猪的奔跑速度很快,警惕性又高,一见人靠近拔腿便跑。人撵得急了,它忽地一拐,便钻进洞穴。后来我们改变了捕捉方法,捡来许多名叫“油渣柴”的高山灌木和杂草,堆在雪猪的洞穴口烧燃,脱下衣衫当扇子,一阵猛煽,那柴烟便顺洞口灌进去,雪猪被薰得憋不住了,这时在洞口张以麻袋,出洞的雪猪便一头钻进我们预设的麻袋里。需要留神的是,雪猪的洞穴往往是一穴多个出口,薰烧前先要侦查清楚,把其他的洞口堵死,只留一条出路,这样才不至于让其逃脱。草原的五、六月,正是雪猪活动频繁的日子,很容易捕捉。如果不用薰烧,也可学关云长水淹七军之法,引水灌洞,照样有效。不过此法受地势及水源限制,不能普遍推广。或以平整的石板,在其经常出入的洞口设伏,谓之“安砸板”,都是捕捉雪猪的方法。记得我还自己动手,把四张雪猪皮拼在一起做成一张褥子,不过没有硝制,十分粗糙。于今,经过半个世纪的变迁,那张雪猪皮褥早已丢失得不知去向,只剩下逮雪猪的场景还存储在我大脑的硬盘上。
    那年在色达,还有许多无法忘却的回忆。这其中,猎获一只雕鹰的故事,却十分富于戏剧性。
    我记得那是一个雨后初晴的下午,人们搞野外作业去了。我扛了支军用步枪,独自一人登上神山。神山是最佳的野生动物保护区,当地藏民是绝不敢跑到神山上狩猎的。我们常在神山上碰见野兔、獐子、麂子、鹿子等等走兽。有一回我刚爬到山顶,唿地一声,一只野物窜出草丛,疾速向山下狂奔。我定睛一看,是只长角的梅花鹿,显然是雄性,在夕照下,棕黄色的皮毛格外好看。来不及举枪,它已经转过山坳不见了。这天上山,我本想寻一只野兔来晚上加餐,事前把子弹推上膛,关上枪机的保险,慢悠悠向山顶爬去。雨后的神山郁郁葱葱,湿漉漉的野草深过双膝,我的衣服裤子沾满雨水,膝以下部位的裤管仿佛水中捞起来似的往下滴水。胡乱转了一会,毫无所见,便坐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歇息,习惯性地左右扫了两眼,恍乎觉得背后有什么,转过头,发现离我不到3米远的地方,一只老雕蹲在悬崖边,与我背对着背。那老雕似未察觉我,搭拉着脑袋,好像病恹恹的,又似乎在悃觉。我屏住呼吸,就地捡了砣砖头样的石块,敛声敛气转过身子,抬手,举臂,猛力一砸,不偏不歪,正砸在雕鹰的头上,它“咯”的一声掉下崖了。我快步绕到崖下,见那老雕已无生气。
    雕是康藏高原常见的大型猛禽。体形似鹰而硕大,常栖息于高山悬崖大树上,白天飞翔于天空觅食,体壮性猛,以捕捉野兔、斑鸠、野鸡,甚至幼麝为食。康藏地区的藏族人死后有天葬的习俗,举行天葬时,喇嘛的长号一响,雕鹰便四处飞来,“噗哧哧”恭候在天葬台周围,在喇嘛的击钹声和诵经声中,帮助亡者完成生命的轮回。
    转瞬之间,半个世纪过去。当年筑路时的苦与乐,恐怕时下的人们难以理解了;至于当年在神山狩猎,并非我们故意亵渎神灵,那是饥饿把人们逼到了生存的底线,不得已而为之。伏惟鉴谅。是幸!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3-15 18:4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 从鲜水河到色曲河(散文)

    喜欢读雪岭先生的文字,给人以生活的厚实感。
    问好雪岭先生!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3-15 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 从鲜水河到色曲河(散文)

    文学并非只是风花雪夜,一切感人的文字皆来源于现实生活。
    雪岭先生用他的亲身经历为我们展现了那个“大跃进”的年代筑路大军真实的生活。
    往事历历,苦与乐,给现代人以启迪。
    问好雪岭先生,感谢对现代的支持!
    感谢给我们带来美文!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2-8-15 01:47
  • 签到天数: 81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08-3-16 14:0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 从鲜水河到色曲河(散文)

    [这个贴子最后由qugaolin6在 2008/03/16 14:05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曲径通幽2008/03/15 21:56 发表的内容:
    文学并非只是风花雪夜,一切感人的文字皆来源于现实生活。
    雪岭先生用他的亲身经历为我们展现了那个“大跃进”的年代筑路大军真实的生活。
    往事历历,苦与乐,给现代人以启迪。
    问好雪岭先生,感谢对现 ...
    认同曲版的点评。来源于生活,又经过创造的文字是能感染人启迪人的好文字,这也就是雪岭先生文字生命力之所在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5-8-3 13:00 , Processed in 0.07302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