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88|回复: 0
收起左侧

[借联说事]知人论世赏名联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3-21 20: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出句:知人论世赏名联[尽兴就好]
    赏读名联如同赏读名诗文,除了细细品读文句之外,更要联系作者生平、社会背景来领悟其中的深层内涵,即所谓知人论世。林则徐的名联“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读来令人肃然起敬,正是因为联如其人,读联者自然而然地会想起林则徐的事迹、操行与功德。我们对这副对联的推崇与对林则徐的崇敬是不可分的。而无锡东林书院的名联也应该这样来读。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东林书院的这副对联,文字极为浅白,内涵却十分丰富,究其原因就在于它与明末东林党人那一段悲壮的历史紧密相联。
    此联原挂于明末东林党领袖顾宪成祠堂,1947年复制挂入东林书院。民间传说此联即顾宪成所撰。一说是顾宪成的蒙师在一个雨天触景生情,吟出上联,而顾宪成就对出了下联。另一说是,在一个风雨交加之夜,一位当朝的官员坐船行走于泾河之中,路过河边的顾家,听得有学子夜读。翌日,找到夜读的顾宪成,便随口吟出一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顾宪成朗声吟出了下联:“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样的传说故事,实际上反映出人们认同此联就是顾宪成的人生写照。了解这样的传说,也有助于我们去体会联语之中的读书人的大志,正是这种大志决定了顾宪成的人生道路。
    这种大志,就是一份心系天下的责任感。顾宪成自万历八年(1580)出仕,至万历二十一年(1593)削职归乡,两度起落,仕途坎坷,既未懈怠过读书更未懈怠过那份责任心。万历十年(1582),已担任吏部主事的顾宪成向朝廷请了长假,再回家闭门攻读《易》、《春秋》三年。这种苦读的功夫,为“声声入耳”作了最好的注脚。万历十五年顾宪成因直言上疏而被贬为桂阳州判官。事情的起因是朝廷对几位官员的处罚。这事原与顾宪成无关,但他认为朝廷不分青红皂白处罚官员,“是欲缄天下人之口也”(《东林列传•顾宪成传》)。顾宪成直言冲撞皇上,结果皇帝一怒之下将他远远地贬了出去。桂阳州恰巧是柳宗元、苏轼等前贤贬官之地,顾宪成便给自己的居所题名“愧轩”,激励自己向前贤学习。他在地方上勤政为民,在官员考核中“举公廉第一”,又得提拔入吏部任职。然而顾宪成依旧是直言表达己见。万历二十一年终因推荐的官员不合皇帝心意,被削职为民。贬官之后,他完全可以隐居山林,不问世事,但他没有这样做。他重修东林书院,聚集起一批志同道合者经常举办讲学活动,直至万历四十年(1612)去世。东林书院在“讲习之余,往往讽议朝政,裁量人物。” (《明史•列传第一百十九》)可见这种讲学活动,实际上就是在野的知识分子企图用清议来影响朝政的方式。顾宪成曾说:“官辇毂,志不在君父,官封疆,志不在民生,居水边林下,志不在世道,君子无取焉。”(同上)这番话是对“事事关心”最好的阐述。无论是为官还是为民,顾宪成关心的都是家国天下之事,从未考虑个人的名利进退得失。而这种以天下事为己任的责任心,就明明白白地抒写于对联之中。
    明末的政治十分黑暗、腐败。有志以家国天下事为己任的知识分子在这样一个时代是难以逃脱悲剧命运的。顾宪成去世之后,东林党人继续与权臣宦官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得到皇帝宠信的魏忠贤一伙加紧了对东林党人的迫害,终于大开杀戒。史称东林六君子的杨涟、左光斗、周朝瑞、袁化中、顾大章、魏大中先后被活活地毒打致死。杨涟曾上书历数魏忠贤24条罪状,被打死时“土囊压身,铁钉贯耳”。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中写到左光斗在狱中受了炮烙之刑,“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对这些事事关心,事事要议论的东林党人,魏忠贤既恨又怕。在打死六君子后,魏忠贤一伙还不解恨,且余悸未消,竟还剔出六人喉骨,炙灰下酒,妄图以此封住天下人之口。当时魏忠贤开出的东林党人的名单多达三百余人。“一堂师友,冷风热血,洗涤乾坤。”(《明儒学案•卷五十八•东林学案》)毫无疑问,“事事关心”所体现的不仅是一种大志,更是一种为国为民不惜牺牲生命的献身精神。
    追忆前贤事迹,回首那一段血雨腥风的历史,我们从“声声入耳”和“事事关心”中会品读出更多的内涵。我们不仅会为那些古代贤者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报国之志而赞叹,更会为他们那种以家国天下事为己任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不惜为国事献身的牺牲精神而肃然起敬。我们从这联语中看到的,分明是中国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抱负、伟岸不屈的人格和舍生取义的境界。
    这副对联传诵极广,也与其文字浅白,琅琅上口有关。它让每一位读过的人几乎都能过目成诵而终生难忘。不过,在这几同口语的联语中,“家、国、天下”用的是古义,分别指古时大夫、诸侯、天子所辖之地,“家事”并非指个人小家之事,而是与“国事”“天下事”一样均为国家之事。又根据下联的含意,上联中的“风声、雨声”也就不只是自然界的风雨之声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5-7-28 04:44 , Processed in 0.06960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