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243|回复: 21
收起左侧

请欣赏老外写的对联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4-25 14: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一光在 2005/04/25 02:52pm 第 3 次编辑]

由于受汉字文化的熏陶,韩国或日本人古代的文化人能写的对联并不希奇,当年甚至在越南一些老学者,也会写对联。但是由来自西方黄发蓝眼的老外写出来的对联那就真的罕见了。
在马来西亚古城马六甲的青云亭,就有有一对由真正老外亲自撰文并书写的对联。这对以高难度的草书写成的对联,到今天还考到了不少慕名来访的中国旅客;联曰:
无事度溪桥,洗钵归来云袖湿;
有缘修法果,谈经空处雨花飞!
这对联是国际知名的汉学家,当年荷兰驻马来西亚首任大使高罗佩博士(Dr.Robert H van Gulik,1910-1967),这是他在1960到受友人邀请马六甲青 云亭参观后,心血来潮,写下这幅楹联送给青云亭。
博士中文根底深厚,对中国诗词、古文学及历史,皆素有研究;更了不起的是这位老外还曾经用中文写了一部半文言小说《狄仁杰传奇》,他后来在担任荷兰驻日本大使时死于任上。
写出此联不仅要有很深厚的中文根底,而且也要对中华佛教文化,有一定的认识,否则是无法写出如此佳联来的;这位老外竟然也练一手好字,能把草书发挥到这样水平在即使在今天要称家也绝对不会有什么问题;这一对书、文兼美,并由外国人所作的佳联,即使在中国本土,都难得一见。
如果大家以后有机会一游马来西亚,不要错过一瞻这对古城马六甲第一联的风采。
因见楼主贴出《外国人撰写的中国对联》,随手翻出这段旧资料与大家共同分享。为饷诸位联友,并广交流,请打开以下网页一睹此联之部分照片,及有关文章。
http://www.mba.net.my/MyBuddhism/YiShu/YiShu005.htm
另找到有关高罗佩其人更多事迹,可详读:
http://www.qhds.net/list.asp?id=1817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4-25 14:21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欣赏老外写的对联

谢谢分享,果然好联。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4-25 14:42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欣赏老外写的对联

谢谢兄台,仍是佛心到家.些时不虚度.真好!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4-25 15:04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欣赏老外写的对联


一赞老外能有如此文采,实在是高
二赞华夏古学如此博大,实在是妙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4-25 15:36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欣赏老外写的对联

[这个贴子最后由一光在 2005/04/25 03:38pm 第 1 次编辑]

高罗佩也还是一名古琴专家,并在重庆期间和冯玉祥、于右任等名流组织琴社;他也是一名性史的研究的专家, 一生充满着传奇。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4-25 16:41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欣赏老外写的对联

高罗佩喜欢做各种研究,他也在家中养长臂猿,并对长臂猿的生活习性作了详尽的生态记录,并写成《长臂猿考》一书,书后还附有猿啼叫的唱片。作为业余的动物学研究者,如此认真研究我国稀有动物,很难再找多几人。
  
高罗佩的夫人水世芳谈到高罗佩时说:“他不是外国人!从我们认识到他临终,他没有一天断过练字。”看这位老外练书法,每一天都不耽搁。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4-25 17:45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欣赏老外写的对联

真不错~~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4-25 18:29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欣赏老外写的对联

欣赏!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4-25 19:06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欣赏老外写的对联

可敬!可叹!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4-25 19:15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欣赏老外写的对联

古人云:书痴文必工,艺痴技必良。吴哥窟的发现过程,也有周大宽的功劳。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11-19 15:42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5-4-25 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欣赏老外写的对联

    难得的老外````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4-25 20:02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欣赏老外写的对联

    老外都有这样的对联
    作为中国人我好惭愧啊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4-26 01:01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欣赏老外写的对联

    [这个贴子最后由一光在 2005/04/26 01:47am 第 2 次编辑]

    在轩辕文化春秋网站上回帖的一段文字,转录于此,请大家发表意见:
    http://www.xycq.net/forum/index.php?showtopic=53268&st=0&#entry723685
    楼上说的说的很对,这就是中国文人和西方学者文化素养和思维上的差异,很明显的以中国画和西洋画为例,那就是神韵和精准上的差别,这郎世宁到中国写中国画,写出来是精是好,就是和中国画的味道不一样。
    高罗佩以一个老外,来研究中国的事物,研究面之深且广,几达痴迷的程度,就以那手草书的水平来说,还不知在多少现在的书法家之上;而他这对联,就是写实了些,少了一点空灵,但他的这对虽然不能算为上上上之作,在对仗、用字和声律却一点都没有毛病可以挑;所以,我们不能去苛求老外要达到我们的顶尖水平。
    不过,我倒是经常在国内的一些旅游胜地里,看见了许多大煞风景的对联,以这位老外又撰又书的这对来比,简直不知要差上了好几级,我倒是希望各地的名胜,古迹,寺庙,园林管理处,以及楹联协会和对作联有研究者,对这些事要好好的把把关,以免变成污染的文化垃圾现象,给美好的山川带来瑕疵。
    目前有许多名胜,古迹,寺院,宫观,园林,祠堂等过去都有很多精彩的对联,但在文革后破坏的不少,所以有一些地方在恢复旧貌之时,如果当年没有人把这些佳联抄录下来,为了点缀门面,就出现了一些滥竽充数之现象,留下许多遗憾,这可是一大“硬伤”,希望以后有关方面能认真对待这个问题。
    对联这个文学形式,可以短小精干,也可以长篇大论,比诗词文学更为接近广大群众基层,几乎可以达到雅俗共赏的地步,而且还能寓教于联,达到潜移默化的功能;通过对联的思考,来锻炼我们的思维方式;历年来,中华大地留下了数以万计之精彩巨作,是我中华文化宝库中一笔丰富的文化遗产,因此对联的价值非常高,我希望楹联界应该发起呼吁,争取把“对联”这一形式,列为人类文化遗产,让它更加发扬光大! 并通过大家共同努力,让对联这一形式正确地发挥社会功能!
    在此再度发出呼吁,希望中国楹联协会能够起带头作用,和广大联友们的热烈响应!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4-26 20:27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欣赏老外写的对联

    请支持争取将"对联"列为文化遗产!
    ================================
    对联这个文学形式,可以短小精干,也可以长篇大论,比诗词文学更为接近广大群众基层,几乎可以达到雅俗共赏的地步,而且还能寓教于联,达到潜移默化的功能;通过对联的思考,来锻炼我们的思维方式;历年来,中华大地留下了数以万计之精彩巨作,是我中华文化宝库中一笔丰富的文化遗产,因此对联的价值非常高,我希望楹联界应该发起呼吁,争取把“对联”这一形式,列为人类文化遗产,让它更加发扬光大! 并通过大家共同努力,让对联这一形式正确地发挥社会功能!
    在此再度发出呼吁,希望中国楹联协会能够起带头作用,和广大联友们的热烈响应!

    elaoshi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5-4-26 22:01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4-27 00:51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欣赏老外写的对联

    顶一下:)
    我辈当努力学习,方不愧为炎黄子孙!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2 23:38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欣赏老外写的对联


    推起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10-23 00:11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欣赏老外写的对联

    不错,欣赏1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10-23 01:47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欣赏老外写的对联

    好联!老外能这般水准,仰视中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4-12 09:11 | 显示全部楼层
    向大家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5-10-23 07:27 , Processed in 0.09006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