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春早
收起左侧

[原创]春早系列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8-3 09:0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春早系列

三十六
说到了放风筝,过去儿童放的多是自己扎糊的,俗名“豆腐块”,骨架用三根竹条,一根横着,两根交叉,上端再与横条分别扎紧,再用一根线把横条拉出弧形,这样更吃风力,糊成后是一个长方块,因为有点像穿开裆裤的儿童冬天系在屁股后的挡风棉帘,所以也叫“屁帘儿”。
小孩子也不会画画儿,只在这屁帘儿的两个下角粘上长长的纸条,飞起来的时候,这两个尾巴飘扬抖擞,在空中也是摇头晃脑的,挺好玩的。孩子也没有线框子,就直接用做活的棉线轴,有的孩子还在轴上插一根儿筷子,栓上风筝放,那时就算是别有创意了。竹条是抽去年冬天闲置在当院的竹帘子,也不管大人同意不同意,就那么抽了就走,风筝倒是糊了,等到夏天来了,这个帘子已经散乱的没法用了,还得找人打。
叫的上名儿的风筝,像“沙燕儿”、“黑锅底”、“八卦”、“肥燕儿”。一般家庭的小孩子因为不会做,或者买不起,所以这种“屁帘儿”真是到处可见。那时放风筝多是小孩子的娱乐活动,只要有趣,不用花钱,可是很少见大人玩儿,您看家家忙的从早到晚,上班下班,熬白菜炒白菜,炒白菜熬白菜,谁有功夫玩儿这个。不像现在,挺年轻就下岗,精力充沛又闲的没事,女人去公园跳舞,男人放风筝。为什么放风筝?省钱。现在见不着“屁帘儿”了吧?因为现在小孩子比大人忙,全天的上课,回家还要做功课。
不知从哪儿来的妒忌心情,小孩子给放风筝的大人起哄。有老北京歌谣专唱这件事,如《黑锅底》:“黑锅底,黑锅底,一个跟头折到底。”他盼着人家的风筝快点掉下来。黑锅底是一种形状像“沙燕儿”的风筝,只是没有彩色,完全是墨黑的描画。
也有上城墙上边放风筝的,我小的时候,北京还有好多的城墙,从纯绢胡同往西过西养马营,就到了顺城街,城墙上边的垛子拆的也快没有了,这段儿城墙也不知哪年叫谁拆了一段儿,记得那儿还有一座木桥跨过护城河,木头的栏杆油漆成白色,往西一直能通到月坛,这个豁口儿就叫“豁子”,平常上下班的人来人往的。现在的二环路,就是当时护城河的位置,月坛立交桥东侧就是当时的豁子,城墙下边的护城河流淌着清冽的河水,河边野草一到春天,长得茂盛极了,开遍了野花。一群群的鸽子从窄小紧密的瓦房中间起来又落下的,远远的鸽子哨,嗡嗡的响在天边。
好像豁子旁边还有个生产什么零件的工厂,靠城墙堆放了许多的煤油桶,当然都是空的,我们街坊有个淘气的孩子,到护城河边上玩儿,他能从桶上顺着一个一个的爬上城墙去,爬得还挺快。我不敢登高,也不知道是不是恐高症,就从不往城墙上爬。结果有一天,听说这个孩子从城墙上掉下来了,头摔在煤油桶上,把头摔歪了。真庆幸没死,好了以后,我再看见他,他的五官就不对称了,脖子也是歪的,头也是歪的,一直没长成大人,就那么矮矮的歪着。
三十六
满江红
日暖西郊,东风送,桃枝吐蕊。钓台外,柳絮迷蒙,连天草碧。乳燕衔泥翻飞劲,童子飘鸢娇声怯。怕罡风,吹断才接线,又重结。
放线长,与云叠,槐花落,缤纷雪。喜跑去奔来,与他持携。翩迁未落挂斜阳,一丝牵起黄昏月。忆当时,不负春消息,最难得。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8-3 15:3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春早系列

“翩迁未落挂斜阳,一丝牵起黄昏月”好句!也许有人对先生苛刻了。千韵易求,一字难得。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8-3 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春早系列

佩服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8-4 12:4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春早系列


小轩窗:
谢谢你一贯的鼓励,鄙人在韵律上确是不讲究,总是任意涂抹,如童言之无忌,因有歪诗曰:“醉里真言岂费猜,抱朴还珍陋帚才。不以格调为规矩,造化随他笔底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8-4 19:2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春早系列

欣赏!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8-5 14:3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春早系列

三十七
过去的家庭妇女,虽然没有上下班的劳累,家中的家务琐碎,还有那种旧意识强的男人,实在是妇女的负担。老公上班,要带饭带菜,装好了捆好了,回来了,给打好洗脸水,抻了面,烫了酒,这个男人喝了酒,说一些对老婆不满的话,脸上横着竖着的,都有,家里的女人也只有默默的听着。小孩子上学、不听话、招猫逗狗的,当娘的也要操心,除了买菜做饭、洗洗涮涮、缝缝补补的,家里的来人客去,这里外的张罗,还有那副食本儿上边每月配给的东西,也是家庭妇女的重要课题,一个疏忽忘了,损失可是不小。
麻酱一个人二两,硷一口人四分之一块儿,粉丝每人二两。这个硷了不得,家里蒸馒头,没它不行,洗个衣服,也得搁点硷,那时候没有洗衣粉,肥皂倒是有的,也是凭着副食本买,大概是一个月一人给一块吧?那时的肥皂,一条是两块连在一起的,根据人口需要买半条的时候,商店里的售货员在柜台的台沿边儿上得撅,碰上放置时间长的肥皂,硬得撅不动,那女售货员就得喊有劲的人过来帮着撅。
粮票和面票都是当月有效的,过期一作废,一家人就跟丢了钱似的,心里不痛快,这就逼得不识字的家妇,认出这些票证的不同来,就跟玩扑克牌似的,到月头拿在手里横竖的挑。
画上画的是过去北京平民家庭妇女普遍的形象,只要可能人力自己解决的生活劳动,决不花钱去买,像发面蒸包子擀面条这类的不用说,什么攥煤球绑条帚,甚至上房修檐补漏,也是家庭妇女的活儿。于是邻居就说,瞧人家谁谁谁的媳妇,多能耐!
六几年的粮店已经有压切面的机器了,就是现在还在用着,模样没变。可是现在买面条是一斤就约一斤。那时面条买一斤,给约一斤二两五钱,多少钱?两毛一。据说是要刨去水的分量。我们家四口人,买切面都是买一斤半,人家粮店给约一斤八两七钱五,我怎么知道的这么详细?当然因为上边说了,这买黄酱买面条就是我的活儿,粮店的那个店员是个山东人,爱说话,约面条的时候,一边用食指扒拉秤砣,眼睛看着刻度,嘴里头一边念叨,上学的功课没记住,我把这个记住了。
三十七
【正宫】鹦鹉曲
侬在广安门外住,是个不识字的主妇。每日里三餐忙碌,买些米面菜蔬。
【幺】粮票横躺认得,面票一齐站着。老公领大儿洗澡,小儿玩耍去何处?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8-5 14:5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春早系列

下面引用由春早2005/08/05 02:32pm 发表的内容:
三十七
过去的家庭妇女,虽然没有上下班的劳累,家中的家务琐碎,还有那种旧意识强的男人,实在是妇女的负担。老公上班,要带饭带菜,装好了捆好了,回来了,给打好洗脸水,抻了面,烫了酒,这个男人喝了酒,说 ...
先生,
还是当男人好!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8-5 14:5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春早系列

一个韩国来留学的女生说,他感觉在中国做女人太好了,太自由了,太是回事了。呵呵~~~~当然女权也并不是那么到位,还需要努力~乱说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8-8 09:3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春早系列

三十八
过去老北京街边儿的小酒铺特别多,朝街的门窗玻璃上,都写着红油漆的大字,什么“白酒啤酒,熟食小菜”之类,里边间量不大,也就能摆下一两个方桌的样子。两三个条凳,靠门口儿摆个柜台,上边放几个酒坛子,柜台装着玻璃,看得见里边放几碟小菜,什么油炸花生米、开花豆儿、粉肠、小肚之类,品种也不多。掌柜的站在那里,身后还有个类似条案的柜台,上边放了酒坛、案板、刀,墙上还钉了架子,也是有成瓶的酒摆着,但是很少有人买。最常见还是打了零酒,买些熟肉带走。这时掌柜的就回了身,在案板上给切好了,还拿一张油纸包起来,怕走了油。现在这种纸市场上已经不见了。这种小铺卖的熟食,虽然不是像“天福号”名店的酱肉那样贵,但是也很好吃,放心决不会掺假。
我小时家里来人了,要招待酒菜的时候,也是我去酒铺打酒。我们家有一种三两的扁酒瓶,记得上面的商标还印着“气味香馥”的字样。那时候买一毛七一两的白干酒,就算是好酒了,打的瓶子里将要满,再买些肠肚之类。过去的白酒,没听说做成假的,就算是便宜的,有一毛三一两的酒,都香着呢。
一般来这种小酒铺里坐下喝酒的,好像全是男人,一进门,就见喝酒的人红红的脸,红红的眼睛,喷一嘴酒气,大声的说话。掌柜的在柜台里边站着,随声附和着,也不知他们说些什么。最常见喝多了酒的醉鬼,推着自行车,晃晃悠悠骑不了车,眼睛没有神,在那里骂人,不知骂谁,有的干脆就躺在马路牙子上睡着了。
那时打酱油、醋、花生油、或者打酒用的东西,都是一节儿带把的竹筒子,粗细长短不等,打酱油的竹筒子最粗大,那一下就是半斤,再后来,政府生产了一种打花生油的金属设备,是安装在油桶上面的,像个梯子,上边是可以开关的扳手,均匀着不同分量的隔段,旁边一个出油的弯管子,扳好了三两半斤或是一斤,油瓶口对着弯嘴,提起一个把手,再用力压下去,就完成了。打酒的竹筒子就显得秀气多了,有半两的,有一两的,看上去像是个小玩意儿。那酒坛子盖儿是木板儿的,上边包着红布,打开了,掌柜的左手拇指食指扶着个漏斗,其他三指攥着酒瓶,那竹筒子哗啦一下从坛子里提出来,就满屋子的香气。那掌柜的嘴里还念叨:“紧打酒,慢打油。”
每回给家里打酒的时候,并没有自己要尝尝的想法,偶然有这么一天,天下着小雨,打了酒回家的路上,我就想,这个酒什么味道?尝尝,打开瓶子盖儿,喝一口酒,味道好辣呀!然后从油纸包里抽出一片小肚儿吃了,嗯!好吃!这时一个路过骑车的大人从我身后看见了我的表现,骑到我旁边说:“呵!小子,吱喽一口酒,吧嗒一口肉,啊!” 我一听也不甚明白他的意思,总之是看我喝酒羡慕吧!我也不敢多喝,怕瓶子里少了让我父亲看出来,盖好盖子赶紧往家走。

三十八
鹧鸪天
竹节提酒腕底量,开坛泛起一团香,小铺围坐悠闲话,慢饮轻酌看他忙。
和细雨,叙家常,一个红脸衬菊黄。扶头归去家何在?半路游仙梦黄粱。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8-9 14:5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春早系列

三十九
过去居家过日子,这个家庭主妇可不好当,老公一个人挣钱,老婆在家又生几个儿女,每一个生活细节都要照顾到,所以有俗话说:“吃不穷,穿不穷,打算不到才受穷。”其实即便打算到了,也还是不可避免受穷的命运。没有节外生枝的过下来一个月,老公开支的时候,家里尚有余钱,自然产生付出的愉悦,碰上孩子开学,四五个孩子的学费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再逢年过节,这来人客去的人情份往,到月底一看家里的毡边儿底下,所剩无多,心情都不一样。过去老北京把要紧的粮票钱什么的,压在炕里的毡边儿底下,怕丢了,不像现在,往银行存。那时候买东西费劲,光有钱不行,那些五花八门的票证,缺一样您也买不成东西。到了春节,副食本上边有一户二斤炒花生,买回来没多少,还净是糊的、空的、霉的,就这样一家人还不敢吃,为什么?您要是嘴一痛快都吃了,等您亲戚朋友串门来了,给人家什么吃?那不光剩下喝白开水了吗?
说起票证,再后来分得细,买棉花线要线票,买鞋带也要线票,肉也有肉票,油票不说了,逢年过节,有一种叫“灯笼票”,上面画一盏天安门上挂的那种宫灯,表示节日喜庆的意思,我估计现在的收藏家都没这东西,因为只有过节比如春节元旦,才发这种票,是专门买香油的,一张票只可买二两,旧京俗话形容少,都用“就跟使香油似的”比喻,当年有限的副食品种和数量,每人每月花生油只有半市斤,像这种额外的“灯笼票”谁剩的下。
那年月搓完煤球儿剩下的煤末子,都要兑了黄土攥煤球,更甭说炒菜了,油瓶子空了,还要控几次,瓶口也要往回抹。月初打来油,总要小心别倒多了,得吃一个月哪!记得有一次家里吃饭,大人不小心洒了白酒,赶紧用手粘了往脖子上涂。小的时候不懂大人的举动,十分的疑惑,以为往脖子里擦白酒一定有什么好处,等长大了才明白,那是大人心疼他的酒,没别的原因。有一段时间,北京没有卖酒的,可能是因为缺粮食吧,我大舅喜欢喝酒,怎么办?他去中药铺买虎骨酒喝,那年月这种虎骨酒可是真的。
那时候商场还卖一种专门补袜子的袜板儿,样子像鞋楦,破了的袜子可以套在上面,不用手撑着,现在这种物件没了。我小的时候穿裂口鞋,穿破袜子,没觉出来有什么不对劲儿,就那么皴着泥儿串门儿,玩儿。袜子爱破的地方,一是大脚趾头,再就是脚后跟,每天早上起来,照样往脚上穿,高兴着那。
  三十九
如梦令   主妇惜油图
覆雪枝头鹊噪,凌霜檐下化了。窗外淡烟飘,灶里煤灰轻扫。慢倒!慢倒!从今月底还早。
drum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5-8-10 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8-10 09:1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春早系列

果然好帖,帮顶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8-11 08:3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春早系列

春早先生:由衷地感谢你将昔日生活记得如此真切,写得如此诗意,画得如此传神。引领着我们将记忆的碎片连缀成一体。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8-11 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春早系列

四十
过去北京城的商业区比较集中,比如东单、西单、王府井,老百姓不是买大件的物品,也不是三天两头的都往百货大楼跑。家跟前的小摊小铺,就解决了日常的杂用。我小的时候,对门儿有个油盐店,门脸儿不大,还悬着一块匾,上边写的是“天义成”仨字,那个“义”字还是繁体,虽然是叫油盐店,除了油盐酱醋,什么针头线脑、铅笔橡皮、手电蜡烛、炊帚炕条帚的也卖。
从我们家往南是闹市口,那边就有了肉铺和药铺。往北是锦什坊街,也有药铺、粮店。还有一家做鞋的,一个老头坐在屋里纳鞋底子,门外边儿晒着好多新鞋,都插着鞋楦。把着锦什坊街南口和劈柴胡同西口,有一块三角地,有一家做粉丝的,地上插着杉高绑的架子,晴天的时候,伙计就往架子上搭晾刚出锅的粉丝,后来那里盖了几间平房,成了邮政局的门市部。还有做成衣的,但是要是在这条街上找一个黑白铁的铺眼儿可就难了。
于是这种挑挑走街穿巷的手艺人,就经常从这条街上过,吆喝起来是有两种,一种是:“焊洋铁壶。”一种是:“有钢种锅换底……”可能是来自不同的村庄吧?口音也不一样。我记得他的担子上还有个小火炉,那是为了焊活烧烙铁用的。担子上插着大大小小好多铁片儿,担子上还挂着一面铜锣,前后吊着些半尺多长的刀枪剑戟,一走起路来,叮叮当当的敲锣,再后来的焊洋铁壶的,就改了,也不吆喝,骑一辆自行车,车把上倒扣一把铁壶,一边骑车一边敲铁壶的底,代替他吆喝了,车货架上挂满了他的家把什。
其实不光烧水的壶,那种搪瓷的脸盆他也给换底,过去居家的人洗脸烧水都用脸盆直接坐到火上,时间久了,底就坏了,等到连底都不能换的时候,才买新的,当然旧的也不扔,有用,把底完全绞去,放在火炉台上,当火圈儿,能挡风,因为那时的北京人好像没有厨房的概念,尤其是夏天,就在当院做饭,所以要防风。到了冬天,这种火炉是又做饭又取暖,两用。
四十
【越调】天净沙
声声吆喝唤起,“有钢种锅换底。”黑铁白铁焊锡,锤凿手艺,春秋日月壶里。
drum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5-8-12 13:18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8-13 01:2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春早系列

    很庆幸,刚入论坛不久,就看到了如此高水平的作品,感谢春早楼主,在我们面前展开了这么丰富的画面,有如清风拂面,朴茂自然,令人耳目一新,其人文底蕴,是很多人所缺少的,谢楼主发更多更好的帖子。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8-13 10:0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春早系列

回文诗词是原创的不?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8-13 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春早系列

好几天没来看春早先生的诗作了,抱歉一下。
drum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5-8-15 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8-22 08:1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春早系列

又看了一遍楼主所有的帖子,跟我的朋友一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5-11-15 06:44 , Processed in 0.14298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