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倚东风
收起左侧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8-6 02:22 | 显示全部楼层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这个贴子最后由倚东风在 2005/08/06 01:02pm 第 1 次编辑]

              花港观鱼

    花港观鱼公园位于苏堤南段以西,在西里湖与小南湖之间的一块半岛上。南宋时,内侍官允升曾在离这里不远的花家山下结庐建私家花园,园中花木扶疏,引水入池,蓄养五色鱼以供观赏怡情,渐成游人杂沓频频光顾之地,时称卢园,又以地近花家山而名以花港。宫廷画师创作西湖十景组画时,将它列入其中。清康熙三十八年(一六九九),皇帝玄烨驾临西湖,照例题书花港观鱼景目,用石建碑于鱼池畔。后来乾隆下江南游西湖时,又有诗作题刻于碑阴,诗中有句云:“花家山下流花港,花著鱼身鱼嘬花。
    今日花港观鱼是一座占地二十余公顷的大型公园,全园分为红鱼池,牡丹园,花港,大草坪,密林地五个景区。
    位于公园中部偏南处的红鱼池,是全园游赏的中心区域,池岸曲折自然,池中堆土成岛,池上驾设曲桥,倚桥栏俯看,数千尾金鳞红鱼结队往来,泼刺戏水。微风过处,沿池岸花木落英缤纷,飘浮于水面,好一幅“花著鱼身鱼嘬花”的动人画图,无人不起羡鱼之情。
    红鱼池西首,是颇有造园匠心的牡丹园,丘阜隆起,最高处建牡丹亭,绕亭植有各种牡丹,芍药数百本,按不同品种分为十多个花境小区块,年年谷雨前后,尽显花中王者风范,国色天香,名不虚传。牡丹亭畔小径一侧,植古梅一株,梅树下,以黑,白卵石砌成此梅姿影图案于路面,现代大儒马一浮题笔称之为“梅影坡”。
    自牡丹亭中眺望,公园东,南,北三面景色尽收眼底。东面,绿树婆娑,遥接湖波堤痕。南面,南屏山葱茏山色被“借”入公园内,密林浓阴后,一湾绿水萦绕,拱桥飞架,港汊连通了西里湖和小南湖,全园水景因此更显灵动,沿水竹树繁茂,禽喧枝头,透露着山野风情。北面,大草坪视野开阔,西里湖波光山影引人遐想绵绵。草坪上,间以大乔木为主的树丛,树林,既增加了空间林缘线的层次变化,又为游人提供了庇荫,休憩场所。

[wma]http://bbs.cqman.com/UploadFile/2005515211428120.wma[/wma]
                       花港观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8-6 02:24 | 显示全部楼层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这个贴子最后由倚东风在 2005/08/06 01:08pm 第 2 次编辑]

               雷峰夕照

    雷峰,位于净慈寺前,为南屏山向北伸展的余脉,濒湖勃然隆重起,林木葱郁。其册虽小巧玲珑,名气在湖上却是数一数二,因为山巅曾有吴越时建造的雷峰塔,是西湖众多古塔中最为风光也最为风流的一塔,可惜七十余年前倒掉了,塔倒山虚,连山名也换成了夕照山。
    西湖南岸这座三面临水呈半岛状的名山,当年曾为南宋御花园占据。一九四九年以后,山上种埴了大量香樟、枫香、榆树等观赏树木,夕照林涛,景色依然富丽。遗憾的是古塔无踪,雷峰夕照在西湖十景中成为“缺席者”。雷峰塔有太多的苦难经历。他原名叫西关砖塔,又称黄妃塔,始建于北宋开宝八年。北宋末,塔遭雷击,南宋初修复后比原塔减去二级成为五级浮屠。这是一座八面砖木结构楼阁式塔,塔芯砖砌,塔檐、平座游廊、栏杆等为木构。塔内壁每面均嵌《华严经》刻石,塔下辟地宫,供奉金洞罗汉。南宋以后,雷峰塔木构檐廊屡毁屡修,当时画家陈清波等绘声绘色有《雷峰夕照》图,塔下又有御园以芳园。斜阳落照,塔起金轮,湖上黄昏暮景中无有堪与之相匹者,西湖十景中自然少不了好的一席之地。岂料,明喜靖年间,倭寇海盗侵入杭州,怀疑雷峰塔中藏有伏兵,竟放火吞噬了木构檐廊,仅剩砖体塔身,塔顶也毁残了,老树婆娑,有人题诗叹为[雷峰残塔紫烟中,潦倒斜曛似醉翁]只剩塔芯的雷峰塔,仍然凌空兀立,以残缺美的特殊风姿又耸峙了四百余年。明末杭州名士闻启祥曾将他与湖对岸的保淑塔合在一起加以评说:“湖上两浮屠,雷峰如老衲,宝石如美人。”此说一出世人称是。清雍正年间成书的《西湖志》这样赞美雷峰夕照一景:“孤塔岿然独存,砖皆赤色,藤萝牵引,苍翠可爱,日光西照,亭台金碧,与山光倒映,如金镜初开,火珠将附。虽赤城枉霞不是过也”。
    1924年9月25日下午一时40分许,西湖南岸一声巨响。“老衲”突然“仆倒”,一时尘埃蔽天,鸦雀惊飞,雷峰之巅碎砖累累,不下万千,杭州城中万人空巷赶来看热闹,不少人还趁乱在塔砖堆里“淘宝”,居然也有发意外之财者。原来,塔倒之前,早已为挖塔砖者损坏提骸骸可危,因为民间谣传,雷峰塔砖有辟祸镇邪的[神力],故而盗挖者屡禁不绝,终于酿成大祸。浪漫诗人徐志摩在他一九一八年九月二十九日记中为我们留下了“老衲”临终前险状的特写:“路上我们逛了雷峰塔,塔里面四大根砖柱已被拆成倒置圆锥体形,看了危险极了。”
    七十多年过去了,因历史文化融入湖光山色,孕育并发展了西湖十景,西湖十景势必历史地、文休地与湖光山色相依相存。雷峰夕照的[缺席]终将仍由雷峰夕照来补全。

[ra]http://www.vite.cn/xuanet/qtwang/fengchao-xiantaqingliangyue/03.mp3[/ra]
                             雷峰夕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8-6 02:25 | 显示全部楼层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这个贴子最后由倚东风在 2005/08/06 01:12pm 第 2 次编辑]

                双峰插云

    巍巍天目山东走,其余脉的一支,遇西湖而分弛南北,形成西湖风景名胜区的南山、北山。其中的南高峰与北高峰,古时均为僧人所占,山巅建佛塔,遥相对峙,迥然高于群峰之上。春秋佳日,岚翠雾白,塔尖入云,时隐时显,远望气势非同一般。    南宋时,两峰插云列为西湖十景之一,清康熙帝改题为双峰插云,建景碑亭于洪春桥畔。其时双峰古塔毁圮已久,以至连此景原有的内涵也一度难为人知,‘插云’者,虚言也。设景碑亭于此,实为权宜之计。浮图对立晓崔巍,积翠浮空霁蔼迷。试向凤凰山上望,南高天近北烟低。这是南宋诗人王洧的《两峰插云》诗,它告诉人们:双峰插云的景观.
    南宋时,从凤凰山上望之,方可得其神采。明代的李流芳,却主张到苏堤第三桥望山桥上观赏此景,他在《西湖臣游图题跋。两峰罢雾图》中写道:“三桥龙王堂,望湖西诸山,颇尽其胜。烟林雾障,蚋带层叠,淡描浓抹,顷刻百态,非董、巨妙笔,不足以发其气韵。”清以后,双峰之巅已无塔影,赏景位置则移易到湖上,因为洪春桥畔尽管建有景碑亭,但游人到此只见林木葱蔚,“双峰”连影子也无觅处,倒不如泛舟湖上,尚能遥指云中峰峦,心驰神往于登临其巅俯看尘寰的宏阔高远。故陈璨《双峰插云》诗云:“南北高峰高持天,两峰相以不相连。晚来新雨未雨之时,四山云锁二尖。”后来钟毓龙在《说杭州》中也提出:“欲雨未雨之时,四山云幂,而南、北两峰以高故犹露其巅。此本为湖中遥望之景。清初必欲求其地以立碑,乃置之行(洪)春桥畔。”湖中之景变成了陆上之景。双峰插云虽然自古至今其观党的地点和方式迭经变化,但南、北两面三刀高峰都是西湖妖山中极富登临之胜的著名山峰却至今未变。南高峰临折西湖,峰高二百五十七米,登山途中,峻岩显露,绝壁峥嵘。登上山巅向东俯瞰,西湖全景历历在目,不是画图,胜似画图。北高峰海拔三百十四,是灵隐寺的坐山,从寺西侧上山,石磴多至数千级,盘折回绕三十六弯,沿途山溪清流回转,林木重叠,古人有诗赞道:“一路松声长带雨,半空岚气总成云”。山东侧,建有西湖叭一的载人索道,全长六成余米,上下山往返只需六七分钟.

[rm]http://www.syndanet.com/public/LingYun/WestLake/WestLake03.rm[/rm]
                               双峰插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8-6 02:27 | 显示全部楼层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这个贴子最后由倚东风在 2005/08/06 01:14pm 第 1 次编辑]


            南屏晚钟

    南屏晚钟,也许是西湖十景中问世最早的景目。北宋末即赫有名的画家张择端曾经画过《南屏晚钟图》。尽管此图远不如他的《清明上河图》那么蜚声画坛,但却被记载于明人《天水冰山录》中。南屏山,绵延横陈于西湖南岸,山高不过百米,山体延伸却长达千余米。山上怪石耸秀,绿树惬眼。晴好日,满山岚翠在蓝天白云得衬托下秀色可餐,遇雨雾天,云烟遮遮掩掩,山峦好象翩然起舞,飘渺空灵,若即若离。后周显得元年(九五四),吴越国主钱弘叔在南屏山麓建佛寺慧日永明院,后来成为与灵隐寺并峙于南北的西湖两大佛教道场之一的净慈寺。
    南屏山麓另一座著名的佛刹兴教寺始建于北宋开宝五年(九七二),它曾是佛教天台宗山家派的大本营。净慈寺、兴教寺加上附近的中小寺庙,形成继灵隐、天竺之后湖上又一佛寺群落,晨钟幕鼓,焚贝佛号,香烟烛光,南屏山从此添了‘佛国山’的别称,南屏晚钟的情韵,悠然成型。南屏山一带山岭由石灰岩构成,山体多孔穴,加以山峰岩壁立若屏障,每当佛寺晚钟敲响,钟声振荡频率传到山上,岩石、洞穴等为其所迫,加速了声波的振动,振幅急遽增大后形成共振。岩石、洞穴便随之产生音箱效应,增强了共鸣。同时,钟声还以相同的频率飞向西湖上空,直达西湖彼岸,碰上对岸由火成岩构成的葛岭、回音迭起。
    尤其是在天气交响混合,共振齐鸣,悠悠扬,经久不息。北宋以后,净慈寺与兴教寺一布置一衰,岁月既久,南屏晚钟的盛誉和胜况专属于净慈寺名下,净慈寺建起了绘饰华丽的钟楼,逐渐在为千年古刹最为迷人的吸引物。净慈寺钟楼历经毁建,大钟也废而复铸,最具规模的篝铸,一次是在明洪截止十一年,信持夷简禅师募休聚铜二万余斤,铸成巨钟一口,撞击声播远壑,余音缭绕。还有一次是在一九八六年,新铸铜钟高三米,口径二点三米,重喧十吨以上。钟体内外,镌铸《妙法莲华经》七卷及铭文共计六万七千字;它采用[蒲牢雕龙]作钟钮,以八瓣莲花为钟唇,每瓣铸有一处撞钟点,其中六处钟点上铸有梵文。钟脊上立南无毗婆尸佛和南无释迦牟尼佛等七个佛龛。近年来,每到除夕之夜,杭州市各界人士和外宾、侨胞、游客聚集在净慈寺钟楼内外,举行新年撞钟除旧迎新活动。当第一百零八声钟声响,正好是新处伊始之时。这一象征着祥和、欢乐、安定、团结的活动,为古老的南屏晚钟注入了新的涵义和魅力。

[ra]http://www.castalents.ac.cn/hhj/music/caiqin_npwz.mp3[/ra]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8-6 02:37 | 显示全部楼层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这个贴子最后由倚东风在 2005/08/06 01:17pm 第 2 次编辑]


                               三潭印月

    三潭印月岛又名小瀛洲,与湖心亭,阮公墩合称为湖上三岛。全岛连水面在内面积约七公顷,南北有曲桥相通,东西以土堤相连桥堤呈“十”字形交叉,将岛上水面一分为四,水面外围是环形堤埂。从空中俯瞰,岛上陆地形如一个特大的“田”字,呈现出湖中有岛,岛中有湖,水景称胜的特色,在西湖十景中独具一格,为我国江南水上园林的经典之作。
    三潭印月岛的前身是水凡保宁寺,北宋词家秦观《送僧归保宁寺》诗中有句云:“西湖环岸皆招堤,楼阁晦明如卧披。保宁复在最佳处,水光四合无端倪。车尘不来马足断,时有海月相因依。”可知岛上赏月由来已久。
    明万历三十五年(一六0七),钱塘县令聂心汤取湖中葑泥在岛周围筑堤坝,初成湖中湖,作为放生之所。后人在岛南湖中建造三座瓶形小石塔,称为“三潭”,清初岛上又加营建,筑曲桥,堂轩,沿内湖环植木芙蓉,复经清光绪间退休将领彭玉麟在此营造别墅,小瀛洲初具风貌。
     三潭印月景观富层次,空间多变化,建筑布局匠心独运。从岛北码头上岸,经过先贤祠等两座建筑,即步入九曲平桥,桥上有开网亭,亭亭亭,康熙御碑亭,我心相印亭四座造型各异的亭子,让人走走停停,歇歇看看,或谈笑,或留影,流连观照,饱览美景。
    九曲桥东,隔水与一堵白粉短墙相望。墙两端了无衔接,形若屏风。但粉墙上开启四只花饰精美的漏窗,墙内墙外空间隔而不断,相互渗透。墙外游人熙熙攘攘,墙内却幽雅宁静,咫尺之间兀自大异其趣。
    全岛花木疏密相间,以翠柳,荷花,红枫,木芙蓉为主,四季花开不断,艳丽多彩,春,秋景色尤佳。岛内岛外湖面如镜,楼台花树倒影摇曳生姿,天光云彩相映,着实让人恍惚迷离,如入蓬莱。三潭印月美景还从岛上向湖上延伸。岛南湖面,三座瓶形小石塔鼎足而立,造型别致优美。塔顶如葫芦状,塔身呈球形,高出水面二米,中空,环塔身分布五个小圆孔,塔基为扁圆石座。三塔平面呈等边三角形分布,每边长六十二米。每逢仲秋时,皓月当空,水天相映,塔中点燃灯烛,与明月上下争辉。赏月游湖者摇浆前来,搅动满湖银辉,天月,水月,塔月,心中之月,融为无限的悠思和寄托,怡然忘归.

[wma]http://bbs.cqman.com/UploadFile/200551521264049.wma[/wma]
                               三潭印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4-6-11 11:53
  • 签到天数: 9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3]偶尔看看II

    发表于 2005-8-6 03:18 | 显示全部楼层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好帖子,挂起来看。
    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8-6 10:10 | 显示全部楼层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这个贴子最后由倚东风在 2005/08/06 01:18pm 第 2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开落无异2005/08/06 03:18am 发表的内容:
    好帖子,挂起来看。
    辛苦了:)))
    谢过开落!3点还在坛子上,你是否身在西半球?




    下面介绍西湖新十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8-6 10:12 | 显示全部楼层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云栖竹径

        西湖自古多竹景,新西湖十景之一的云栖竹径,堪称西湖竹景之冠。
        云栖竹径位于西湖风景区西南隅五云山下的云栖坞,从它与西湖的距离看,在诸胜景中最为僻远。然正因了它的远离尘嚣,与世态炎凉优质着相当的距离,才赢得了“湖山第一奥区”的美名。    吴越国时,这里曾建云栖古寺,后毁于山洪暴发。明隆(庆)万(历)年间,净士宗高僧莲池大师重振山门,云栖寺复兴为湖上一大道场,古刹展新容,寺周围漫山遍坡的翠竹也蔚为大观。清初康熙帝几番来游后,“云栖梵径”以明显的优势入选西湖十八景,以后虽屡经兴衰,终因其悠久的渊源和独到的景致而备受青睐。
        今日云栖竹径,始于三聚亭,由亭边穿过石坊,移步行去,高大挺拔、直指云天的毛竹,像盛情的老友列队迎客。老竹苍碧,新竹青翠,一眼望去,密密层层不知其所终,一派清凉世界竹江洋的盛况。
        蝉鸣声声的炎夏暑期,是云栖竹径一年中最佳时节。行走在“一径万竿绿参天,几曲山溪咽细泉”的幽幽山道上,犹如潜泳在竹海碧波之中。绿荫连着绿荫,清凉裹着清凉,山风起处,偶尔有阳光从枝叶梢头的空隙处洒落,光点跳动,映得游人衣袂尽绿,烦热全消。
        云栖不但修篁蔽天,而且古木成荫,西湖树龄、体量名列前茅的古树,多半集中在这里。比如有一株寿逾千年的枫香,主干高达三十八米,粗壮可容三人合抱,站在树干仰视,只见它势干云表,高不可攀,仿佛湖光山色几千年的历史行迹,全都凝注于它那躯干之中了。
        尽管云栖地处偏远,但贵如康熙、乾隆二帝,每到西湖,必游云栖。如今竹径主干道的路面,便是仿康熙年间原状重修的。路中间一色青石板,两旁镶以卵石块。青石板与卵石块之间,以黑砖嵌出两条黑线。据说,黑线当年御道款式,只有皇上才配行走,一般人众须在其外抬脚落步,谁若敢越黑线一步,轻则鞭杖,重则论死。时代变了,皇上早成古董。你、我山水客,随意漫步在云栖御道上,其乐何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8-6 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满陇桂雨

        西湖秋游,日赏桂,夜赏月。赏桂以南山满觉陇最盛。桂花是杭州的市花。西湖栽培桂花,盛自唐朝。西湖早期诗篇中,每每以桂入诗,都是西湖北山灵隐、天竺一带寺庙所植。而满觉陇秋赏桂花,是明以后才形成规模气候的。
        满觉陇亦称满家弄,是南高峰南麓的一条山谷。吴越时,这里多有小型佛寺,其中有一座圆兴院,后改满觉院,地以寺为名,花大约也是寺僧所植并渐成大观。明代中期人高濂《四时幽赏录》中,有一则《满家弄看桂花》,其文写道:“桂花最盛处唯南山、龙井为多,而地名满家弄者,其林若墉栉。一村以市花为业,各省取给于此。秋时,策骞入山看花,从数里外便触清馥。入径,珠英琼树,香满空山,快赏幽深,恍入灵鹫金粟世界”。
        桂花学名“木樨”,是一种常绿小乔木,性喜湿润,满觉陇两山夹峙,林木葱茏,地下水源丰富,环境宜于桂花生长。这里的山民以植桂售花为主要经济来源,一代传一代,终于造就了这一片“金粟世界”。
        如今更是家家户户皆植桂,屋前后,村内外,满山坡,路两旁,一丛丛,一片片,一层层,举目皆是。每年中秋前后,几番金风凉雨,秋阳复出之时,满树的桂花竞相开放,流芳十里,沁透肺腑,诚如清人张云敖七言绝句《品桂》所云:“西湖八月足清游,何处香通鼻观幽?满觉陇旁金粟遍,天风吹堕万山秋。”
        桂花有金桂、银桂、丹桂、四季桂等,花朵细小而量大盛开时,如逢露水重,往往随风洒落,密如雨珠,人行桂树丛中,沐“雨”披香,别有一番意趣。满陇桂雨入围新西湖十景后,满觉陇村在有关部门支持下,年年九、十月间举办西湖金秋桂花节,南山一带,车水人流,道为之阻,西湖秋游又添一大韵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8-6 10:15 | 显示全部楼层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虎跑梦泉

        西湖胜景,湖山相依相连,这相依相连的“使者”,便是三南云山间的泓泓清泉,道道溪涧。位于大慈山下的虎跑泉,则是西湖从多名泉中的翘楚。
        虎跑泉的得名,始于佛教神话传说,实际上这是历史上西湖名泉的开发、保护、利用乃至留存与佛、道信徒及寺观兴衰休戚相关的一种世俗的折射。虎跑所在的大慈山谷,自唐代以来即建有佛寺,至今山上虎跑泉后,仍设置了大型雕塑《梦虎》,只见两只猛虎接踵跑地出泉,高僧性空禅师却犹自怡然梦中;石雕前,一泓清泉潺潺流往山下。整件雕塑依山临水,浑若天成,层峦幽谷茂林修竹的背景和谐融洽,使得虎跑这座由昔日湖上名刹演变而成的山林公园有了画龙点睛的一笔。
        虎跑泉是地下水流经岩石的节理和间隙汇成的裂隙泉。它从连一般酸类都不能溶解的石英砂岩中渗透、出露,水质纯净,总矿化度低,放射性稀有元素氡的含量高,是一种适于饮用,具有相当医疗保健功用的优质天然饮用矿泉水,故与龙井茶叶并称“西湖双绝”。
        不因如此,虎跑泉水质纯净,表面张力特别大,向满贮泉水的碗中逐一投入硬币,只见碗中泉水高出碗口平面达三毫米却仍不外溢。
        今日虎跑,是西湖风景区集多重文化内涵于一地的山林公园。全园以虎跑泉、溪为主脉,利用旧虎跑寺建筑遗构在泉池周围及沿溪林壑、坡地等处设翠樾堂、罗汉亭、钟楼、济公殿、济公传说浮雕及茶室、餐馆等,并建有李叔同志纪念馆。林泉丰茂加上人文荟萃,虎跑梦泉在新西湖十景评选时金榜题名自然是意料之中的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8-6 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龙井问茶

        西湖多妙对:白堤对苏堤,长桥对“短”(断)桥,灵隐对净慈,虎跑对龙井。
        龙井位于风篁岭上,为西湖群山南、北两大支的交接点,这里山林密集,截水面积广大,泉源茂盛,大旱不竭,古人以为龙之所居,三国东吴时即来这里祷雨,“龙井”之名因此而定。
        龙井的兴盛,始自北宋无丰年间。上天竺寺高僧辩才法师告老退居龙井后,由于钦慕他德高望重,前来探访、问道的人上至郡守,下到乡民,络绎不绝。辩才为方便客来客往,募缘整治山林,开辟通道,广植翠竹,形成一条风韵萧爽的盘曲山道,也就是现在已辟成通衢大途的风篁岭。
        山道开通后,龙井寺香火渐盛,来客亦增多。辩才好客,每有访客者,奉上山中自植自焙香茗一杯为礼。客多、茶的需求量大,龙井寺周围山林便茶园遍布之地。
        一般认为,今龙井泉所在处即龙井寺旧址,然考诸史籍,这是明正统以后的事,此前的龙井寺,位于风俗篁岭西晖落坞,也就是现在出产正宗西湖龙井名茶的西湖乡龙井村内。尽管现在从爱喝的以散茶撮泡为饮的“西湖龙井”其初步形成大约在明初以后,但辩才居龙井植茶待客,无疑是龙井以茶出名的滥。
        明、清以还,龙井茶声誉鹊起,一则有文人的推崇,如田艺衡《煮泉小品》载:“今武林(指杭州)诸泉,唯龙鸿人品,而茶亦唯龙鸿山为最。”
        又如袁枚《随园食单-茶酒单》称:“杭州山茶处处皆清,不过以龙井为最耳。每还乡上上上 见管坟人家送一杯茶,水清茶绿,富贵人家所不能吃者也。”二有皇帝赏识。乾隆帝游江南到西湖每每到龙井赏茶,在龙井村狮峰下封了十八棵‘御树’,又在龙井寺题了〈龙井八景〉,至今崖壁间仍可觅睹其为数可观的留题手迹。他还曾写过龙井茶歌。
        一九八五年,龙井问茶入选新西湖十景,从此,不仅这里的茶叶,而且连这里的风景也身价倍增。每年清明前后,谷雨时节,茶农采茶、炒茶,香溢林下。游人慕名访茶尝新,询问茶史、茶趣,堪称春游第一快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8-6 10:19 | 显示全部楼层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九溪烟树

        西湖山水,自中唐以还迭经梳理、开发,胜景渐趋精致,以至有人略嫌其过分雕琢。其实不然。九溪十八涧地处西湖三面云山西南隅,平面呈“丫”字形,自北往南流入钱塘江,一般省称九溪。这里山峦起伏,林木茂密,晴好天气满目翠微,秀色可餐;若遇阴雨天,云雾缭绕,烟岚飘扬,景色奇佳。
        九溪多山,九溪富水,山水共生成望不尽数不完的绿树翠黄,野草杂花。竹木花草,又赋予山野以秀色,以灵性,再加以烟岚渲染,便整体呈现阴柔含蓄之美,朴实野性之美,这,正是九溪烟树能够跻身新西湖十景的根本原因。
        从六和塔西、钱塘江边的徐村北折入山,一路迤俪而行,一幅山林村野长卷便渐次展现眼前。初始,水田成片,村落依山,田园风光清丽;继而,连山叠嶂逐渐靠近,似欲与 人相呢相亲,山溪在路旁潺潺而歌,溪旁草木灵秀。随着道路愈转愈深,山绿,树绿,草绿,山也绿。不知不觉间,人已经步入万绿丛中,与山野融为一体了。
        晚清大学者俞樾(曲园)在《春在堂随笔》中对九溪赞赏备至,他写到:“西湖之胜,不在湖而在山。白乐天谓冷泉一亭,最余杭而甲灵隐,而余则谓九溪十八涧,乃西湖最胜处,尤在冷泉之上也。”不过,九溪之美,在于自然、平常、野趣、天籁,游人须以平常心游之,方能够觅得种种不平常的山水审美感受。游九溪,又须放慢脚步,缓下心思,悠悠的、细细的,尽情领略这里的山崖,烟岚,绿树,溪声,鸟歌,云影,切勿来去匆匆,辜负了这一方云山胜景。
        九溪十八涧“丫”字形上面的两支分叉,是在溪中溪菜馆汇合而形成下面的主干,注入钱塘江的。由‘溪中溪’往东沿溪而上,是为“九溪”,可抵杨梅岭村。这一路重峦叠嶂,老树交柯,幽邃荫翳可与浙西著名的天目山自然保护区媲美。由“溪中溪”向西,是为“十八涧”,一路峰回路转,清溪琴韵时高时低,忽骤忽缓;浅流或迂回于山脚,或潜行于岩隙,或漫溢于路面,又从步石空缺处轻盈的跌宕而下,溅起一片细水珠,洒下一串欢笑声。也不知行经几道山屏,几处谷口,鸡犬之声相闻,密林中透出青瓦粉墙檐影,茶乡龙井村忽然就道了。也不知道前面还有哪个村哪家店,多少山多少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8-6 10:20 | 显示全部楼层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吴山天风

        吴山是西湖南山延伸进入杭州城区的尾部,春秋时期,这里是吴国的南界,由紫阳、云居、金地、清平、宝莲、七宝、石佛、宝月、骆驼、峨眉等十几个山头形成西南—东北走向的弧形丘冈,总称吴山。
        吴山不高,但由于插入市区,其东、北、西北多俯临街市巷陌,南面可远眺钱塘江及两岸平畴,上吴山仍有凌空超越之感,且可尽揽杭州江、山、湖、城之胜。元诗人萨都刺有诗曰:《天风吹我登驼峰,大山小山石玲珑。》近代巾帼豪杰秋瑾则留下了传诵一时的《登吴山》七绝:《老树扶疏夕照红,石台高耸近天风。茫茫浩气连江海,一半表山是越中。》新西湖十景中,充溢着天、地、人同造化共凝聚意味的山水杰作,首推吴山天风。
        吴山多古树。八百岁高寿的宁樟,经历六百年风雨春秋的龙柏,是吴山悠久历史的见证,令人敬仰。这里三百五十年以上树龄的古树,就达十五株之多。
        吴山多奇岩。金地山西南坡的十二生肖石,从一定的角度看去,酷似龙、虎、兔、猴等十二生肖的造型,文人雅客却将它们解读为《巫山十二峰》。另如垂云峰、飞来石、吕字岩、泼水观音石及瑞石洞、青霞洞石景,无不令人叫绝,难怪明末张岱在《西湖梦寻》中要大书一笔道:吴山石皆奇秀一色,《 一岩一壁,皆可累日盘桓》。
        吴山为山不高,主位独好,林茂泉丰,山上山四通八达,南宋以不,祠庙寺观越建越多,至明清,商业店肆纷纷挤入,步步楼台,处处寺庙,香客游人摩肩接踵,一片热闹景象。
        城隍庙是吴山上最大的神庙,仿宫殿式建筑,基址可寻。庙内空庭中古木参天,气象森严,大时樟树至今郁郁葱葱。在人们心目中,当年的城隍庙不可等闲视之,以至连山名也因此庙而顺口叫做城隍山了。
        旧时众多的祠庙寺观,使吴山四时庙会不断,吸引了社会上的三教九流、各色人等,成为杭州地方民俗风情活生生的展鉴馆。农历新年、二三月间香市、端午、立夏等节期,山上山下人如潮涌,熙攘喧闹。各庙宇里的菩萨、神像,凡有点《来历》的,年年要过《生日》,必有一番喜庆热闹。庙会盛,游客众,招来了大批特殊行当的从业人员,算命、看相、测字摊位,还有卖字画、变戏法、耍杂技以及普通店家小贩设摊做生意,不胜枚举。
       吴山上还曾留下众多历史文化名人的踪迹。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曾为吴山有美堂撰记文说:《钱塘兼有天下之美,而斯堂者又尽得钱塘之美焉!》南宋陆游晚年曾多次来游吴山,留下了《阅古泉记》等名篇。明代杰出的书画家徐渭和陈洪绶曾先后寓居吴山火德庙西爽阁,创作诗画作品。清代,文人雅士第第结队上吴山聚会雅集,谈今说古,怡情林泉。至如李渔那样的文艺全才,竟举家迁居吴山铁冶岭上,他为新居层园撰题楹联云:《繁冗驱人,旧业尽抛尘市里;湖山招我,全家移入画图中。》
       民国初年,划时繁盛喧阗的吴山大观景象,随着杭州湖滨新市场的开辟而一蹶不振。新中国成立后,吴山以其城市山林景象与野趣,成为人们休闲、嬉戏、探幽、访古的好去处。
       紫阳山巅有美堂遗址上,巍然高耸起江湖汇观亭;旧太岁庙、药王庙改建为极目阁、茗香楼、先贤堂等,游客闲庭信步,小楼凭栏,流连忘返于美景佳茗的陪伴之中;东岳中兴观遗构得到妥善保护,供人凭吊两宋遗事,探寻杭州古建筑变迁轨迹;宝成寺修复一新,寺中元代造像麻曷噶喇像人微言轻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供人观赏;山东麓,当年的南宋太庙遗赴随城建施工而显露鳞爪,一座南宁太庙遗赴公园已经显现在蓝图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8-6 10:22 | 显示全部楼层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阮墩环碧
               
        西湖有三座人工岛屿:小瀛洲(三潭印月),湖心亭(北塔基),阮公墩。
        阮公墩是清嘉庆五年(一八00)浙江巡抚阮元主持疏浚西湖后,以浚湖葑泥堆壅成岛的,故后人称之为阮公墩。又因其泥软地低,常为湖水浸漫,俗呼其为阮滩。阮公墩成岛后,杂木葱茏,蔓草萋萋,天真未凿。
        一九八一年,岛上建环碧山庄。这是一座仿江南私家另墅格局建造的庄园式园林,芳名《环碧》,告诉人们她借景湖光山色的独特优势。庄内揭出大于林杪之上,随风招摇,颇存古风。    岛上矮篱围出庄园,园内茅屋竹阁,有环碧小筑、云水居等,轻盈灵巧。庭前屋后,植有香樟、枫杨、丹桂、紫薇、秀竹、芭蕉、常春藤等,既求其幽宁,又讲究朴质。岛边近水处,别设忆芸亭,取追想阮芸台(阮元号芸台)治湖堆岛、留绩西湖之意。
        环碧庄建筑内部陈设古朴淡雅。日间,乘船来访者可在此品茗、小酌;晚上,有庄主《员外》率一帮《家仆》、《侍女》着古典戏装与来客共行仿古游乐文娱活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8-6 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这个贴子最后由倚东风在 2005/08/06 10:28am 第 1 次编辑]


                                    黄龙吐翠
             
        西湖北山栖霞岭北麓,茂林修竹深处,隐藏着颇具道教洞天福地气象的黄龙洞古迹。南宋以来这里作为湖上五大祀龙点之一而享有盛名,清杭州二十四景中有《黄山积翠》一景即指此。一九八五年,集宗教文化内涵与寺观园林景象于一体面的黄龙洞辟建为仿古游乐园,入选新西湖十景。   
        黄龙洞保存着原先道观的山门为入口处。山门重檐翘角,造型古朴,两侧楹柱悬蓝底金字楹联,曰:《黄泽不竭;老子其犹。》此联在西湖众多楹联中是数得出的佳作之一。联文初读似欠完整,其意难解,其实是用了省略的修辞手法,巧妙地净《黄》字,对名则是《老子其犹龙耶?》(孔子赞老子语)的省略。这副楹联说的是自从黄帝以来,道都如同深潭之水不会干涸,老子则是如龙一般的伟人而得道成仙。藏字的修辞手法又使人联想到《神龙见首不见尾》的说法。
        黄龙洞山门到二门之间,有一段长而曲折的游步道,若从空中俯看,犹如一条游龙。沿路古木修篁,花草清池,矮墙漏窗,颇多可赏景物。它在寺观园林构成上称为《导引》,就像一支前奏曲,对游人起着由俗入清、调整心、渐入佳景的作用。
        黄龙洞主景区为一池碧水,假山、亭台环绕。越过池水,对面苔痕常绿的危岩上露出一只鼓目、掀鼻、张口、翘须的黄色大龙头雕塑。龙嘴吐出清泉,下注水池,水声叮咚如琴瑟奏鸣。清泉入池处,一块峥嵘巨石兀立水中,两面分别镌刻唐代刘禹锡《陋室铭》中的名句“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点出了此地景观的主题。
        黄龙洞的假山,以浑重的黄砂石块依照山势、地形的起伏抑扬而砌筑,或孤峰独立,或聚石造型,或堆叠成峰。远望,石峰如林,重峦叠翠;入内,迷离曲折,剔透空灵,雄浑格与秀逸兼而有之。这与苏州园林假山以精致典型见长的风格迥然有别,显示了山林寺观造园艺术贴近自然、融合自然,深具匠心而又不着痕迹的长处与魅力。
        黄龙洞竹景历史悠久,竹径通幽又是一绝。刚劲挺秀的大毛竹高达十多米,汇林成海;小巧的菲白竹却又矮至二三十厘米,茸茸可爱;竿细色深的紫竹,据说早先引种自普陀山;罗汉竹、笔杆竹、黄金嵌碧玉竹等点缀在假山、庭园等处,风韵萧爽。最值得一看的是方竹的竹,《体方有如削成,而劲挺堪为柱杖,亦异品也》。竹多,笋也多。每年清明前后,小雨初霁,暖风拂面,这里的墙边、路旁、山脚、庭后,随处有春笋破土而出,有的掀翻石块,势不可挡;有的两三丛生,竞争激烈。宁静的黄龙洞园里园处,洋溢着勃勃生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8-6 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玉皇飞云
                  
        玉皇山介于西湖与钱塘江之间,海拔二百三十九米,凌空突兀,衬以蓝天白云,更显得山姿雄峻巍峨。每当风起云涌之时,伫立山巅登云阁上,耳畔但闻习习之声,时有云雾扑面而来,飞渡而去。湖山空阔,江天浩潮,此景此境被命名为[玉皇飞云]:以其壮阔、崇高而入选新西湖十景。
        玉皇山又名玉龙山,古称龙山。五代时,吴越五曾从明州迎取阿育王像供奉于此,山因之又叫育王山。[玉皇]之名实始自清初,因当时山顶建造了规模宏敞的道教玉皇宫,山以宫名,始称玉皇山。
        现代作家郁达夫曾写出过一篇游记《玉皇山》,其中一段说:[登高一望,西北年得尽西湖的烟波云影,与夫围绕在湖上的一带山峰;西南是之江,叶叶风帆,有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之势;向东展望海门,一点巽峰,两面三派潮路气象更加雄伟;至于隔岸的越山,江边的巨塔,因为是居高临下的关系,俯视下去,倒觉得插插不足道了。]
        从玉皇山北麓的林海亭,沿青石铺筑的石阶路拾级而上,不出十分钟就可来到慈云岭上。慈云岭是玉皇山与凤凰山的分界岭,岭上有吴越登云坛遗址,后改为慈云宫。玉皇山道观废除后,这默契改建为一处花木扶疏、叠石玲珑的诞园。慈云岭南坡,旱先有佛寺石龙院,现存佛教造像两龛,雕凿于吴越国时。是西湖石窟造像的代表作。
        自慈云岭西行,一路柳杉夹道,草木滋长,绿荫匝地,怪石嵯峨,鸟语频传。突然,山道上扬,一道陡坡出现在眼前,叫金门槛,意谓要登玉皇山洞天福地,这里才到大门口。
        攀过金门槛,从紫来洞顶旁侧继续沿山道攀行,玉皇山顶福星观到了。
        福星观辟建于清代雍正年间,俗语称玉皇宫,曾经是西规模最大的道教建筑,有完整的仿宫殿式建筑群,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真武殿、大罗宝殿、半姆阁,两侧有三清殿、三官殿及各附属用房。如今,道观早已不复在,但建筑格局大致还保存,同时新建有登云阁、望湖楼等,供游人居高临下凭栏远眺,揽党[之江三折]、[六和塔影]、[湖山况秀]、等胜景。旧时道门中人曾标榜[玉皇山六十四景],虽有扫道教八八六十四卦阴阳之说头面人凑足成数之嫌,却也说明玉皇山潜在的景观资源确实不少,其中有的已经为人所喜闻乐见。比如从山腰往南俯瞰,可观赏八卦田景致,八卦田原是南宋皇帝行象征性躬耕之礼以示劝农的籍田,后来演变成呈八角形的田地,中央为贺土墩,周围划分为八大块,分别种植不同的农作物,四季色彩各异,从而形成八卦图象,堪称登玉皇山揽胜的一大奇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8-6 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宝石流霞
                  
        西湖三面云中,葛岭、宝石山自成一体,景色奇特。它们的山体均由侏罗系凝灰岩构成,其中最多见的是熔结凝灰岩。这里的山岩呈赭红色,岩体中有许多闪闪发亮的红色小石子,每当阳光映照,满山流韦纷披,尤其是朝阳或落日红光洒沐之时,分外耀目,仿佛数不清的宝石在断断生辉。宝石山正因此而得名,新西湖十景之一“宝石流霞”的出处也在于此。
        葛岭、宝石山为西湖北屏,从断桥、白堤北望,它们仿佛是一件放大的水石盆景。登上葛岭 、宝石山,则南望平湖,水天荡漾;北瞰万亩平畴,楼栋鳞次栉比;东则街衢商埠,市面廛充满省活力;西有青嶂千叠,一派苍翠遥接晴空。
        宝石山东巅,保淑塔巍然挺秀。好那窈窕、高耸的外形,与好的“美人”别称十分相合。这位[美人]诞生于北宋初年,原为九级砖木结构,直到明代重建时,依然保持这种与六和塔斯、雷峰塔并无太大差异的结构。现在的砖砌实心式样,是一九三三年重建时仿自清代原样,虽不能登临了,却以其漂亮的“容颜”和所处的显要位置而成为引人瞩目的西湖胜景标志物。
        葛岭,因相传东晋炼丹家葛洪曾在岭上修道炼丹而得名。葛岭之巅的初阳台,传为葛洪炼丹所置。每当清晨日出之际,四山皆晦,台上已明,瞬息间,旭日露脸,霞光万道,红满东天,离奇变换,不可捉摸。“葛崔朝暾”早在元代即被列为钱塘十景之一。
        据说,初阳台上还能在每年农历十月初一日见到日月并升奇景。清雍正《西湖志》描述说,旭日初升时,山鸟群起,遥望霞气,一影互相照耀,传是日月并升。但成书于清同治初的《杭俗遗风》却说:“天将曙,红日初浴海而出。遥见西方平地线上,变有一轮,掩映云际,即月也。约过数分钟,即不可复见矣。”
         而成书时间介于《西湖志》与《杭俗语遗风》之间的清百一居士《壶天录》,有一则关于嘉庆二十四年九月三十日晨于初阳台观[日月并升]的记载又不同于前二说,书中写道:“东方渐明,红云云片片,相催而上。有一红一黑者,大如车纶,并行而上。红者炽若火球,光华四射;黑者甚晦,暗如泼墨,盖即晦夜月魄也。”由于初阳台日月并升奇景只有十月初一前后能见到,而每年引时杭州已是深秋时节,天气多云翳,故很少能有亲眼目睹的机会。这一奇景的真面目究竟如何尚有待验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8-6 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这个贴子最后由倚东风在 2005/08/06 10:48am 第 2 次编辑]


    http://qqxx.qqedu.net/xihu/xhsj/images_xhsj/29.jpg
    西湖之晨
    http://qqxx.qqedu.net/xihu/xhsj/images_xhsj/05.jpg
    初春
    http://qqxx.qqedu.net/xihu/xhsj/images_xhsj/14.jpg
    夹岸桃花蘸水开
    http://qqxx.qqedu.net/xihu/xhsj/images_xhsj/15.jpg
    接天莲叶无穷碧
    http://qqxx.qqedu.net/xihu/xhsj/images_xhsj/22.jpg
    宝石山上看西湖
    http://qqxx.qqedu.net/xihu/xhsj/images_xhsj/21.jpg
    柳引游人入画屏
    http://qqxx.qqedu.net/xihu/xhsj/images_xhsj/31.jpg
    银装素裹小瀛洲
    http://qqxx.qqedu.net/xihu/xhsj/images_xhsj/11.jpg
    湖上春来如画图
    http://qqxx.qqedu.net/xihu/xhsj/images_xhsj/09.jpg
    古柳横为独木桥
    http://qqxx.qqedu.net/xihu/xhsj/images_xhsj/25.jpg
    三面云山一面城
    http://qqxx.qqedu.net/xihu/xhsj/images_xhsj/10.jpg
    黑云翻墨未遮天
    http://qqxx.qqedu.net/xihu/xhsj/images_xhsj/12.jpg
    湖水湖烟浓淡里
    http://qqxx.qqedu.net/xihu/xhsj/images_xhsj/03.jpg
    保俶流霞
    http://qqxx.qqedu.net/xihu/xhsj/images_xhsj/08.jpg
    断桥晨曦
    http://qqxx.qqedu.net/xihu/xhsj/images_xhsj/04.jpg
    城隍阁月夜
    http://qqxx.qqedu.net/xihu/xhsj/images_xhsj/06.jpg
    冬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8-6 13:19 | 显示全部楼层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这个贴子最后由倚东风在 2005/08/06 01:22pm 第 1 次编辑]

    http://yhrtvu.com/jszy/ljs/soft/mxtt.swf
    这是我朋友应豪的作品。出身于“兵人家族”(开落领导语)的他,于一个夏日的午后,在西湖边散步的时即兴写了这首《梦想天堂》。现在是杭州市市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8-6 13:37 | 显示全部楼层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这个贴子最后由倚东风在 2005/08/08 06:30pm 第 2 次编辑]


    http://www.88trip.com/zhejiang/岳庙.files/南宋民族英雄岳飞岳庙.jpg
    岳庙
    http://www.chinaculture.org/img/2004-09/08/xinsrc_3709010815386522147918.jpg
    灵隐寺
    http://www.folkwz.com/bbs/UploadFile/2004-10/2004101015326757.jpg
    万松书院(梁祝读书的地方)
    http://www.syndanet.com/synda_bbs/usr/55/55_23.jpg
    钱塘江大桥与六和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5-8-14 20:25 , Processed in 0.08690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