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柏拉图
收起左侧

[原创]浅悟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8-19 22:4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浅悟

下面引用由凝月无语2005/08/18 11:36pm 发表的内容:
对于文字,因为个人的喜好不同,所以在选择的师者和喜欢的师者都是不同的。自古以来鉴于此分派很多,也形成了不少文字中的官司。
凝月学诗词以来,没有师者,但是所有有好诗句文人的也都是凝月的师者。不论婉约 ...
本来把一种心性胸怀寄托于诗词当然是好事,但是姐姐,这里面有一个巨大的误区,文学是种符号艺术,它的高低永远更来自怎么写,而不是写什么.
姐姐每每把诗词并称,有没有想过个中差别?
词中常常写及闲愁,固然是因为文人自古以来的气质.但是姐姐不认为还有其他非常重要的原因吗?即使如辛弃疾这样的英雄,为什么在<模鱼儿>收尾处,写闲愁最苦?为什么要把自己的感情假托儿女情长来表达?古人为什么要奉婉约词为正宗?难道只是因为他们俱是没有胸怀没有欣赏眼光的人?不是的,这是基于对词体的反思.任何伟大的作品应该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同是写闲愁,上品下品却自可见,在常见的题材中写出新意,或是写得更为精纯,岂不是更见功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7-4-3 14:22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5-8-20 15:4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浅悟

    读了每个回贴,也从中学到不少东东了,谢谢各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8-20 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浅悟

    有大气魄,做大学问,成大气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8-21 00:1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浅悟

    阴霾依旧在,心情已豁然:))
    能拨开晦涩是大作为,图图调职收获不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8-21 00:3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浅悟

    下面引用由凝视美丽2005/08/19 10:46pm 发表的内容:
    本来把一种心性胸怀寄托于诗词当然是好事,但是姐姐,这里面有一个巨大的误区,文学是种符号艺术,它的高低永远更来自怎么写,而不是写什么.
    姐姐每每把诗词并称,有没有想过个中差别?
    词中常常写及闲愁,固然是因为文 ...
    诗的开始和词应该是没有差异的,到了宋以后诗已经从单纯的心语而上升,词却从了心语。同是精炼型的文字有了差别。其实文字纤柔的,心思细腻的人几乎都是喜欢词的,因为词比诗更能抒发自己的情感。
    凝月所言的是自己的一点感受,无意去左右人,记得辛弃疾曾说过:“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做愁。”这样的观点也许武断了,凝月觉得自有他自己心得的一面。以前不能理解,现在似乎也懂了些……
    在学习诗词的过程中,能够多听到不同的声音是有利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8-21 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浅悟

    诗词的差别是巨大的,甚至很难在这里说完.诗一开始就被罩上很多功利的要求,要求言志,可是词不是,词的长短错落,不适合直接阐发,适合幽微而迂曲要渺,暗合了儿女情感的走向和方式,当然这不是一定的,当一种巨大的志向遭到压制的时候,就获得了符合这种形式的前提.
    文学确实更倾向于言愁,所以为赋新词强说愁相信是很多人,尤其是我们这没经历过真正的苦难却喜欢文学的一代几乎都体会过的.但是当秦观写下<踏莎行>后,苏轼看到了这首词,激赏尾句,将之题于扇面上,说:"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果然没有几天,秦观就去世了.相信姐姐明白我的意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8-22 00:2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浅悟

    下面引用由凝视美丽2005/08/21 11:00pm 发表的内容:
    诗词的差别是巨大的,甚至很难在这里说完.诗一开始就被罩上很多功利的要求,要求言志,可是词不是,词的长短错落,不适合直接阐发,适合幽微而迂曲要渺,暗合了儿女情感的走向和方式,当然这不是一定的,当一种巨大的志向 ...
    作为心情的记述,凝月曾感慨过一种现象:文人中诗人和词人短寿,相反哲人长寿,古今中外相仿(包括自杀)。我想这是与一个人的胸襟和沉浸度是有关联的。
    美丽妹妹说到秦观时,不禁给我更是增加了这样的感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8-22 08:3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浅悟

    再读一遍,感觉把林妹妹和东坡先生放一块,咋看也应该有人提意见。呵呵,妄言莫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dawang009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5-8-22 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8-22 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浅悟

    下面引用由信尊2005/08/22 08:35am 发表的内容:
    再读一遍,感觉把林妹妹和东坡先生放一块,咋看也应该有人提意见。呵呵,妄言莫怪。
            晕死,前面美丽,凝月已经说了,偶知也有不妥,但未必不能写,我只是心绪上一个感悟,那你说说,为什么不能的理由,是因为女和男的本身区别吗?还是什么??西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8-22 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浅悟

    苏轼是人不是神,在情感上他是多情的,他对于情是即渴望同时也是也在挣扎,正因为如此,我才更欣赏他。十年生死两茫茫何曾能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8-23 22:3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浅悟

    下面引用由凝月无语2005/08/22 00:27am 发表的内容:
    作为心情的记述,凝月曾感慨过一种现象:文人中诗人和词人短寿,相反哲人长寿,古今中外相仿(包括自杀)。我想这是与一个人的胸襟和沉浸度是有关联的。
    美丽妹妹说到秦观时,不禁给我更是增加了这样的感觉。
    这个是当然,苏轼不仅仅是文学家.如果他忘情或是不及情,我们也不会钦佩他,喜欢他.
    但是词不能以此定高下.引一段古人说词的话给姐姐:"音律欲其协,不协,则成长短之诗.下字欲其雅,不雅,则近乎缠令之体.用字不可太露,露,则直突而无深长之味.发意不可太高,高,则狂怪而失柔婉之意"苏轼词取境虽高,低处(当然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却不乏词中大忌之病.词是决不能以境阔论高下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8-27 05:3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浅悟

    二凝斑竹的辩论很精彩。学习学习~~~
    词、诗之分野是明显的,但是它在哪里呢?是以形式为主呢,还是以风格、内涵为主?
    豪放风格至东坡已成一派,遽得后人赞叹描摹。也许是太难达到那样的胸襟那样的力量,因此后世似乎只有辛稼轩得其神而成另一高峰。大概应了凝视所说,词有其内在委婉的特性,在去向上自然以婉约幽绵为主了。
    这里提一个现象,词以口语化的语言风格,迥然于诗。一些村俗俚语,是不入诗的,但在词却是妙言。这里不是贬低词,而是说,词语言所能够发挥的空间和诗是有很大差别的,这也许是导致词之所以为词,之所以以表现个人情绪为主要题材的一个技术上的原因吧。
    凝视所说诗的功利性,这点很赞同。诗言志,词言情。志、情何其异趣。古来约成定俗,诸家基本认同。但是从词的形式上,并不排除对词的“境阔”高低的鉴别,于豪放派尤甚。
    窃以为,各派的风格大相径庭,是不好直接比较的。或赞而从之,或摈而弃之,唯各人心性与时代要求。
    诗歌的形式有各领风骚的传承与扬弃。世称唐诗宋词,也是诗歌形式流变的一个必然趋势。越往后,越口语化,形式越多样,越体现摆脱形式束缚的倾向。元曲虽较词有不够细致的毛病,但更为世俗化民间化的趋势是明显的。此后就没有诗体创新了。为什么?因为已经够民间了,再发展就成了古文的复苏和传统小说的繁盛,更向世俗化迈了一大步,迈出了诗的范畴。穿凿地说,如今的所谓快餐文化,一分钟文化和流行音乐,如果没有当初及当下西风渐来的影响,中国自己能不能出现这样的文化形式呢?也许会的。我们也许能得出这样的判断:文艺的世俗化是历史必然。
    乱聊,见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8-29 16:4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浅悟

    竟日这篇倒是值得大伙一读,比较中肯,当然也就比较不带观点,呵呵,莫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5-8-10 06:31 , Processed in 0.07586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