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stone
收起左侧

[转帖]诗与诗评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5-18 10:42
  • 签到天数: 3 天

    连续签到: 3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05-12-22 13:18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诗与诗评

    不行~~开闪~~哈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2-22 13:26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诗与诗评

        下面贴一首我自己的习作,还附上一网友和我自己的评~~~
    《美人 夜晚》
    美人在夜晚
    打量着自己的身影
    美得让黑夜都鸦雀无声
    一只秃鹫对天嘶鸣
    无视月亮的存在
    与美人争夺夜晚的青睐
    秃鹫终被黑夜吞没
    美人拿起火把
    照亮夜空
            05.11.20
        BBC:更多时候似乎更象秃鹫的缩影,在与黑夜相抗衡,不是无视月亮的存在,而是嫉妒她有那么美妙的传说,使她更有生命的特征。
        每时每刻都在努力使自己成为美人,因为她有极强的感染力,凭借着自己不断的努力,丑小鸭也终究会成为美丽的天鹅,能够举起自己的生命之火,照亮整个夜空......
        不经意间在美人和秃鹫之间做着不同角色的转换,不论是被无情的吞没,还是照亮夜空,请相信:他(她)们都是英雄!
        stone:感谢BBC的解读!呵呵,说得很有道理,人总是游走于美人与秃鹫之间,然而无论怎样,就生命本身而言,却是伟大的。呵呵,我写的时候可没想这么多,当时只想画一幅画:美人,在静谧的夜晚。让人有无限的遐想。可后来又一想,画面似乎少了点什么,于是我又画了只振翅嘶鸣的秃鹫,让画面活动起来,整体上略生动了一些。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只有美人才美,而秃鹫就...?
        美人只有在月光下,才能显得更加迷人,否则再美也只能是一片黑暗,美人只有拿起火把,才能照亮夜空;而秃鹫来到夜晚,并不是冲着月亮...秃鹫终被黑夜吞没,这不奇怪,黑夜终将一切吞没。然而秃鹫发出的一声嘶鸣,却似流星划破长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2-23 14:31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诗与诗评

            羽微微的诗:
       
        《 花房姑娘》
        
        天堂鸟开了,勿忘我开了
        紫色熏衣开了,金色百合开了
        美丽的名字都开了
        只是不要留意我
        我要慢慢想,想好一瓣
        才开一瓣
      
      暗夜行者评:羽微微的诗感性而抒情。这首小诗很精致,最后两行“我要慢慢想,想好一瓣/ 才开一瓣”成功地强化了诗意,而且有相当的视觉冲击力。她的诗大多写的是生活,而且已经比较成功地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声调。如何拓宽自己诗歌的表现范围可能是她以后要面临的问题。
      
      
          老船的诗:
      
         《黄昏》
        好象刚从湖边回来,那里的蛙声
        一部单音符留声机
        所腾挪而出的欢喜,欢喜又忧郁的
        房子,它会行走,会飞翔
        会让隔壁的阳台开放昙花,一瓣
        接着一瓣的翻这本书
        其中的奇遇是时光,在你身边蓓蕾
        蓓蕾而压抑的唱词呵。你让
        它回环的曲调,它反复掉转的腰身
        已在空旷的旅程舞了多年
        “只怕这日头耗尽了云朵
        湖水没有看见流星的经过”
        只怕时光馥郁之前,就在你怀里
        忘情的老了
        
        2005年11月 深圳
         
       暗夜行者评:老船的诗是圆熟绵密的,他对修辞和诗歌意象的运用显然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在这首《黄昏》里面老船试图沿着一条线索不停地虚实交杂地变换意象,正如诗里说的,“它回环的曲调,它反复掉转的腰身”。所以当我读这首诗时感觉象在看一场优美而抒情的舞蹈。他在诗的结尾来了一个咏叹的调子,象舞蹈的谢幕。他说,“只怕这日头耗尽了云朵/ 湖水没有看见流星的经过”/ 只怕时光馥郁之前,就在你怀里/ 忘情的老了。读完,鼓掌!

             苏浅的诗:
        《同一片天空下》
        
        在山脉和平原之间
        许多事物已经改变
        但那里仍然生长着过去年代的松针
        现在,它们是现时的松针
        仍然是沉静的绿
        颜色不比从前更浅,也不比从前更老
        从那里经过
        一阵风,一个缓坡,一次变迁
        用掉了相等的白昼和黄昏
        当夜晚来临
        离它们更近的星星,以及更远的星星
        猛然间一起照临
        我知道那松针的尖端所得到的光
        也就是那空旷寥阔的田野所得到的
        在这里
        我知道我所得到的
        与它们并无不同
      
      暗夜行者评:我个人很喜欢这首诗,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不露痕迹的跳跃,一瞬间在内外世界之间建立了一种出人意料的联系。诗歌的个性化更多的时候是指词语出入主体和客体的自由,从而指向更深层的个人空间。苏浅进行的观察又不同于别人的观察,她是试图约束客体的,比如她说,“但那里仍然生长着过去年代的松针/ 现在,它们是现时的松针”, “颜色不比从前更浅,也不比从前更老”等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2-24 20:1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诗与诗评

    下面引用由stone2005/12/22 01:26pm 发表的内容:
    下面贴一首我自己的习作,还附上一网友和我自己的评~~~
    《美人 夜晚》
    美人在夜晚
    打量着自己的身影
    ...
    嘿嘿~~~偶对石头的诗比较感兴趣~~~
    画面感觉很美,还有无限滴引申意哈~~
    美人与秃鹫都可有代表物哈~~
    黑夜就更是意义深刻了,呵呵~~
    欣赏平凡人的作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2-26 20:05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诗与诗评

    [这个贴子最后由stone在 2005/12/26 08:06pm 第 1 次编辑]

        谢谢若若对我的习作感兴趣,多批评批评吧。下面一首是我两年前写的,回过头来看看,我觉得现在没有什么进步,所以我现在暂时停下笔,多看看别人写的,多思考思考。。。
    《暴雨偶感》
    流泪的天空亲吻着大地
    到处是千疮百孔的骨头
    一片钢筋直插云霄
    捅出一阵炸雷
    我的魂灵已与雷声为伍
    干尸在独自游走
    我找到一个无人能找到我的地方
    那里是我最安全的寓所
    我蜷缩成一团 头枕诗歌
    向往着太阳曾照射过的地方
               03年5月?日
        03年5月的一个周日的下午,我在单位的门卫里。伴着雷声,外面一场倾盆大雨,单位的新大楼正在如火如荼地建造着。我突然发晕,脑中万马又在狂奔了,胸中似有什么东西要喷泻出来,孤独感和失落感一齐涌上心头,我竟感到好冷,我需要什么东西来裹住我的身体。。。
        所以整首看起来色调比较灰暗,幸好结尾处还让人看到了一点希望。。。每当我情绪低落时,我总会想起,我还有东西可以寄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2-27 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诗与诗评

    谢石头不断推荐发表美文哈~~~
    我最近忙得不得了,没有及时回帖,莫怪哈~~
    这儿奏是你的家了~~你来了只管随性写滴说~~
    表客气哈~~
    待我忙过这段,奏好了,呵呵。
    欣赏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1-4 13:16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诗与诗评

    [这个贴子最后由stone在 2006/01/04 01:17pm 第 1 次编辑]

         大雁的诗:
      《黑色领带》
      
      如果我能成为自己的上帝
      我将均分我的日子:一天老年,一天青年
      一个幼稚的轻旋的笑靥,一个濒死的淞白的哈欠
      
      但这之前,我必须从生命的两端,舞着爪子,怪叫着
      向中间的一点尽快靠拢
      
      得承认,那是一个女人,是上帝的女人,她红绿相间
      
      像一只小鸟不大的喙,对峭壁上被觊觎的花岗岩
      本性地无动于衷。认为峭壁的两端,是一模一样
      春天时,被草和树覆盖。但在两个我的汇合之日
      
      没有季节,作为穹空中似乎虚无的一点,也不该有色彩
      等待分离之苦变成合欢之乐
      
      同时保留那钥匙般扭动的头颅,只因为一只鸟
      不该常常看见它的脚下
      
      的确,洪荒不关它的事。的确,就连文明
      也淹没不了一个中年人,坐在绳子上醒来时的号啕声——
      那吊在脖子上的大哭哇!
      
      杨炼评大雁的诗:
         我也是一个中年人,也写过这种感到两端都是“过去”,两端在向中间逼近的感觉。我不知道诗人的年龄,但读这首诗,觉得感受很深,力度很够,上来那一个“如果”,就很出人意料,又把我们的“非如果”/“不可能”一把抓住了。这首诗的语言感觉几乎是爱伦坡式的,而内在的结构却是圣经式的,可是在一个人身上结合得很好。我喜欢这种有内在宏旨的作品,很久以来,我已经听腻了对“宏大叙事”的贬低。但其实,“宏大”和空洞,与作品的大小无关。一首小诗,当别无新意,只能堆积意象,去影射社会主题,也是“宏大”而空洞的。我认为中国的每个人、每件事上,都有种史诗性。历史就把我们搁在了这里——每个躯体都有考古的价值,只看你有没有能力发掘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1-4 13:2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诗与诗评

         苍鹭的诗:
      杨炼先生;您好!
      我是苍鹭。一直喜欢您的诗,最近又看了您早期的诗和近期的诗。如果从世界诗坛的角度来谈,您近期的诗丰盈而大气,您的诗已进入世界优秀诗人的行列。附短诗两首,请批评。
      
      《日出与河流》

      东方日出红色流淌的一条河流
      来自一只黑翅沙锥眺望的原野
      我的影子被晨曦贴在朝霞的水彩上
      道路在远方,种子、睡眠和梦
      青草的回忆永远是一座孤独的村庄
      天空抱着白云的羊群游向何方?
      我转身走向河岸双翼的水草
      上帝十根靛蓝的手指正在
      梳理着一群沼泽山雀翅膀的羽毛
      此刻;春天的一辆马车
      驮着大地的萌芽从我内心的词语上驶过
      童年由夏天带往一座山中的河谷
      一群树与另一群树的距离需要多远的距离
      才能抵达秋天一幅斑斓的意境
      当黄昏的锚抛在小船的芦苇上
      我灵魂的草垛开始沿着落日的声音回家
      
      《玫瑰寓言》
      
      凋零的玫瑰由黑色木刻走向黄昏
      两种孤独组成一幅版画
      我的祈求最终没能抵达爱的圣坛
      
      一只鸟在天空被落日击中
      哀鸣将灵魂与血滴入晚霞的河流
      来自十二层地下的春潮
      由汹涌而至崩溃
      谁的黑夜飞过了黎明
      
      我的星群在宇宙的双戟中开始燃
      上苍选择了一排受难的贝壳
      作为礼物,鱼群和月光同时歌唱
      当秋夜光明的火把再一次走上天堂的道路
      北平原的树木开始茂盛地涌向蓝色的远方
      从一次长途远征我写下琥珀最后的寓言
      当麦子的根须穿过大地的死亡
      一群乌鸦在囚渡谁的冬天
      通往坟墓的路啊,春天
      依旧由昆虫的蛹、花和果实喂养
      
      杨炼评苍鹭的诗:
      谢谢你的赞誉,诗就应该大气,中文诗,由于其现实与文化的处境,尤其如此!
      你的诗也有种大气,我更喜欢《日出与河流》,这里的第三行,影子贴在水彩上,很漂亮。接下来的两行,回到朴素的感觉。我还是想让你考虑到,语言的疏密结合,既要强烈的冲击,又要有时回返直白——那常常更难:因为只有这时,你的精彩或单薄,就一眼可见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1-4 13:58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诗与诗评

    《野炊》
        作者:石头
    横溪水库旁 大山脚下的一块平地
    今天下午是个天堂
    满山的杨梅树 山底那齐腰深的无名草儿
    你们是否站得太久
    也数不清了多少个寒暑
    不速之客 也让你们激动不已?
    深谷里终飘起了久违的烟火气
    烟火中我看见了数万年前穴居时的祖先们
    他们的手比我们习惯于电脑键盘的手还要灵巧
    他们看着烧烤架而发笑
    音乐下就着啤酒饮料
    一只只鸡翅只剩下嘴边的油
    打包行囊 丢下汽车尾气和一阵尘土
    让大山又复归于死寂般的空旷
               05.10.23
        本人自评:
        这首是那天野炊回来晚上写的,10月23日是周末,朋友同事等一行人去横溪水库旁野炊,让本来静寂无比的一片天地着实喧闹了一下,颇有些感触,便写了这两行。一到那个地方,便被满山的杨梅树、山底那齐腰深的无名草儿等等给怔住了,它们是那么安静地呆在那儿,而且经历了一代又一代,也不知道经历了多少年月,微风吹过,它们仅扭动一下腰肢。。。人类本也是来自大山,与这些花草树木为伍,现在由于文明的高度发展,远离了大山,建起了一座又一座城市,人类也享受着自己缔造的一切。可为什么人们又喜欢在周末偏跑到蛮荒之地,学起了祖先的样子,生火、烧烤。。。
        海子曾说,诗歌拒绝分析。呵呵,我的一番解说,诗便没什么可读的了,大家可以评一评,关于该首诗本身。本人觉得这篇表达上很欠火候,语言过于直白,没有诗意,“烟火中看见了数万年前穴居时的祖先们”等处也不自然。呵呵,还是不能算诗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1-10 13:01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诗与诗评

       《想扛着铁锨到自家的地里看看》
                            作者:白舟
        
        想扛着铁锨到自家的地里看看
        这是一个突然的想法
        很久没有去地里了
        可能有些荒了
        我想去自家地里
        把那些看起来不平的地方
        用铁锨认真地平一平
        很多人都知道
        那是潍河滩这些年
        闲置时间最长的一块地
        不管种不种什么
        地里长不长东西
        总要在天彻底冷下来之前
        把那块地弄得平一些
      
      立山:白舟的诗歌在质地上是温暖的,就像他所说的土地,平坦,使人放心。出现在诗歌中的白舟也是真诚的,你会相信他的确是扛着铁锨到田里去了,就像一个真正的农民那样。读白舟的诗常常使我想起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叙述方式就像两个老友在交谈,由于彼此相熟,一说就透了,不需要借助太多的表达手段。白舟这首诗几乎没有使用任何“看起来更像诗歌”的东西,技术被彻底摒弃,但却使人嗅到土地的味道,听到他内心轻微的叹息。于坚说过:在汉语中,语言本身就是一种隐喻,汉语在很多时候,天然就是诗歌。所以在汉语中,强调隐喻是诗歌的要素,等于废话。
      还有一点,就是“潍河滩”这个词在白舟的许多诗歌中大量出现,我想,也许他是在有意识地建设一个以“潍河滩”为中心的诗歌世界,但目前为止,白舟所做的还比较零碎和平面,他需要深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1-10 13:07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诗与诗评

            羽微微的诗:
         
        《许愿针》
        
        针要浮在水面上。我的意思是
        今晚无论什么样的月亮
        针要浮在水面上。我要像
        把针浮起的,那层水膜那样
        爱你。柔韧,不动声色。
            
        《已经,来不及了》
        
        你说要来看我。天啊,来不及了
        我来不及年轻。来不及穿花格子的短裙,来不及
        眼睛清澈。来不及了。
        我甚至来不及坐在草坪上。阳光来不及明媚
        我的微笑,来不及淡绿。
        而你是蓝色的。在现在
        或者去年
        一直都是。
              
        《异乡》
        
        她说她是一片落叶。她在
        整个冬天,都穿着黄色的风衣
        那些日子一直在下雨,天空显得很挤
        她的翅膀,很久也晾不干。
        她累了便长在一棵树上,湿漉漉的。
        仿佛整个雨季
        全盛在她的身体。
              
        《黑暗里那些泛着微光的》
        
        这么多年来,你总是站在镜子前面
        想看清你的快乐
        看清快乐的皱褶和纹理
        那些快乐久久不来
        你便固执地站着站着
        痛苦向你浮现它的赤祼
        你便摇头,否认等待的是它
        还做出愤怒的表情
        恐吓它们
        还把自己放在黑暗里
        黑暗里那些泛着微光的
        是你多年来感动过的事物
        它们因你的感动
        而一直没有把你遗弃
      
      立山:从羽微微的一个帖子里选出了这几首,本来想只留一首,但没舍得删。羽微微的诗是我所希望看到的女性诗歌,感性、细腻、美好,充满灵性。她不在意意象,她在意的是感觉,但这些感觉是完整的,有自己的世界。羽微微很好地控制了诗歌的流向,没有让那些词语延伸到更远处,而是把这些词语聚拢在一起,使它们显得固执而单纯。比如《许愿针》中,她用了三个“要”字,强调了某个动作的重要性,也把词语强行收束到了“针”的周围。并非所有的诗歌都需要给读者留下大片供思考的空白,收缩空间,当里面的元素运动起来时,会产生更大的能量。
      感性过多,有碍深度和系统性,所以羽微微的诗歌大多为片断。这种现象在女性作者中普遍存在。我不知道羽微微的长诗会是什么模样,希望有机会能看到,看看这种写作手法能否经受住长度的考验。她上升的潜力很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1-10 13:09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诗与诗评

         《田野十四行》
                 作者:才少爷
        农夫们提着刚磨好的镰刀
        在月亮下,给田野剃了个秃头
        
        他们走后,剩下来守夜的
        是几个瘦弱的稻草人,呆呆望着
        唯一留下来的两分稻子
        
        他们知道,那是张三家的
        可他在春天就出门去了,而他的妻子
        在收获的前天病倒
        
        后来,秋天深了
        大风开始四处走动
        和田鼠们,麻雀们,蚂蚁们商量:如何搬走
        这涂在大地身上最后的几抹金黄
        
        不管怎样,大地上的事情
        总得有人前来收尾
        
        05.10.14.
      
      立山:一直认为“十四行”不适合汉语。“商籁体”与中国的格律诗一样,讲究的是格律形式中吟念出来的韵味与美感,“最严格的商籁体,应以前八行为一段,后六行为一段;八行中又以每四行为一小段,六行中或以每三行为一小段,或以前四行为一小段,……总之,一首理想的商籁体,应该是个三百六十度的圆形,最忌的是一条直线。”(《谈商籁体》,《新月》第3卷第5、6号合刊)从这点来说,才少爷这首诗在形式上不合格,它相当于书店里唐诗选本中令人啼笑皆非的现代译文。但把“商籁体”这个词抛置脑后,不得不说,这是一首写得相当精彩的好诗。叙述是直线的,没有玩弄技巧,只是老老实实讲故事,但画面感十足。最后的结尾令人赞叹,“不管怎样,大地上的事情,总得有人前来收尾”,深沉而且宏阔,分明是上帝的视角。
      需要提起的一个小问题是,这首诗在时间的处理上有点乱,前两段的时间与后两段的时间不吻合,是“小”与“大”的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1-10 13:11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诗与诗评

         《养》
                作者:吴他
         我要先养一群鸟
         不准备牢笼
         大小多少不论
         但要披好羽毛
        
         我还要养一棵树
         好把飞与不飞的鸟
         悉数送上枝头。
         它会在山中,在窗外,在不毛之地
         随着日子升高
         柳暗花明,层出不穷
        
         有一天,树木枝繁叶茂,鸟儿生产众多
         我要再养一块石头
         在树下。
         但不养熟,不养出斧凿之痕
         只让它冷冷的
         压住这庞大的阵脚
        
         05/10/12
      
      立山:把吴他这首诗选出来,等于给自己下了个套子。《养》很容易读懂,也很容易读不懂,表面十分明了,好象并无深意,但词语背后分明又隐藏着许多东西。这首诗不是“感动写作”,还让我费了很大心思,但最终也没有割舍,就是想让这首诗跟大家较较劲。我想,我可能是被汉语吓怕了,看见个东西就想从里面挖掘出某种深意和感动,呵呵,多么可怕的惯性。
      吴他的叙述沉稳冷静,不露声色,极具张力,就像此诗最后的几句:“不养熟,不养出斧凿之痕,只让它冷冷的,压住这庞大的阵脚”。的确是压住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1-10 13:14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诗与诗评

                 《在博斯腾湖》
                         作者:苏-浅
        所以来到这里。
        中午的大太阳底下,湖水蓝得
        就像湖水。
        对于一个真正的湖,它不可能被别的词语形容。
        
        一千多平方公里的面积,我从它叫做莲花的部分进入。
        而莲花湖不见莲花。
        是芦苇,突然接地连天地撞向我。
        
        在这遥远的内陆,夏天已经离开。
        而眼前的芦苇,仍然繁茂得一片盛世的样子。
        对时间的敬畏和期待
        总是从内部先毁掉我们自己。城市太大,苹果太小
        只有芦苇茫茫,有刚好填满自己的孤独。
        
        就做这芦苇吧无知无觉,长得容易,萎得坦然。
        就做这芦苇吧什么都不在乎,任谁来了,谁走了 。
        
        就让我和你一起来过这茫茫的日子吧
        爱也罢,不爱也罢
        寂寞也罢,风光也罢 。
      
      立山:在女性作者群中,只有苏-浅的诗歌使我感到大气和雍容。在许多女性作者拿着放大镜观察自己的身体和内心时,苏-浅从自身出发,到达了更宽阔的外部世界。从外部返观自身,人所获得的体验就会宏大得多。这就好比摄影中的航拍,从具体烦琐的细节中腾空,看到一个完整的生存环境,看到无数人和风景的生死、纠缠、盛衰更替,忽然明白,原来平常一切的美丑,都可以另一种方式去欣赏与原谅——“爱也罢,不爱也罢。寂寞也罢,风光也罢。”既是叹息,也是淡然。
      诗歌中的苏-浅是一个温和的沉思者,她所思考的命题并不新鲜,但表达的方式却十分有效,往往抓住阅者的心思。从外部到内心,从世界到自我,希望这不会成为一种表达模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1-10 13:19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诗与诗评

          《大风刮起来了》
                     作者:指纹先生
        
        地球在太阳系的仪器上摇晃
        监狱的铁椅子咯吱作响
        珠穆朗玛峰上的铝锅烧开了
        一只鸟从石头里醒来,拍打石头的翅膀
        我抖动一条粗笨却无形的链子
        从黑暗里拖出白色的船,那沉没的时间
        泰坦尼克的螺旋桨,粉碎的玫瑰
        我拍打鼻翼上的尘土,吐出舌头的沙
        星星睁圆了红色眼睛,注视铁皮屋顶
        火焰将失眠者与梦游人的梦幻抓紧
        医院的白床单揉皱又松驰,死者已经屈服
        钟的声音被死死地捆扎,疯子们准备
        飞翔。但丁的书再一次被打开
        我所爱的女人来到月亮的悬崖上
        从隐秘的内部,我被震动和分化。
         2005/10/28
      
      立山:指纹先生的诗歌并非我关注和喜欢的类型,之所以选这首出来,是因为在“口语化”作品铺天盖地出现的时候,指纹对纯诗与浪漫主义的坚持令人敬佩。指纹诗歌中的组词方式已然落后于“日日新”的诗歌“大发展”(这个“落后”是中性词),它更属于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前半期,那时,诗歌界比现在更推崇所谓“诗美的高蹈”。我把这类诗歌称为“更像诗歌的诗歌”,因为它具备了传统认为诗歌所必须具有的全部要素:层层叠叠的隐喻、大跨度的跳跃、丰富的想象力、无限衍生的意象……说实话,我很难读懂这首诗,形式压倒内容,使得阅读的过程等同于猜谜语,料想对大多数读者来说也是如此。我认为,指纹的坚持对“口语化”作品的泛滥是一种无言的抗拒,但这种抗拒要想起到作用,还必须解决自身的一个重大问题,即这类冥想型的诗歌如何对现实发言,凸现其在当下的有效性。这个要求有些形而下了,但谁让我们活在俗世中,而不是想象里呢。
        
      附:诗评人立山选诗与赏析的原则:
      1、各种类型的尽量都选;
      2、语感第一,要好读;
      3、强调“叙述”,因为词语事小,叙述事大;
      4、不承认“口语诗”这个词,这是个虚假的概念;
      5、强调性别意识;
      6、就诗论诗,不及其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1-10 20:29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诗与诗评

    下面引用由stone2006/01/04 01:58pm 发表的内容:
    《野炊》
       作者:石头
    横溪水库旁 大山脚下的一块平地
    今天下午是个天堂
    满山的杨梅树 山底那齐腰深的无名草儿
    你们是否站得太久
    也数不清了多少个寒暑
    不速之客 也让你们激动不已?
    深谷里终飘起了久违的烟火气
    烟火中我看见了数万年前穴居时的祖先们
    他们的手比我们习惯于电脑键盘的手还要灵巧
    他们看着烧烤架而发笑
    音乐下就着啤酒饮料
    一只只鸡翅只剩下嘴边的油
    打包行囊 丢下汽车尾气和一阵尘土
    让大山又复归于死寂般的空
        石头真是个铁杆诗迷哈~~谢谢提供那么多的好诗和诗评~`
        我就说说石头的诗吧~~(名人的我不敢妄加评论哈~~)
        石头的诗歌多是现实主义的取材,浪漫主义的情调。一段故事和心情总能在三言两语中表达出来,显示出诗歌的精辟。在语言的运用上比较平实,注重诗歌的本质和内心。
        石头自己觉得“烟火中我看见了数万年前穴居时的祖先们”可以脸为“烟火中我看见了数万年前穴居时的祖先们的脸”。“丢下汽车尾气和一阵尘土”改为“丢下汽车尾气和一地尘土”,我觉得这样明白些罢。
        呵呵,胡言乱语,石头别见怪哈~~只管发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 12:32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诗与诗评

    下面引用由若有若无2006/01/10 08:29pm 发表的内容:
    石头真是个铁杆诗迷哈~~谢谢提供那么多的好诗和诗评~`
        我就说说石头的诗吧~~(名人的我不敢妄加评论哈~~)
        石头的诗歌多是现实主义的取材,浪漫主义的情调。一段故事和心情总能在三言两语中表达出来,显 ...
    嗯,若若这样改一下,好多了,谢了哈;
    在语言的运用上比较平实,注重诗歌的本质和内心。----这句话偶很喜欢!
    附:什么“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等偶是8懂滴哦,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1-15 17:35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诗与诗评

    呵呵~~我也是瞎改的,知道石头不生气哈~~
    你也就表谦虚了~~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1-18 18:23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诗与诗评

    《在哈尔盖仰望星空》
             作者:西川
    有一种神秘你无法驾驭
    你只能充当旁观者的角色
    听凭那神秘的力量
    从遥远的地方发出信号
    射出光来,穿透你的心
    像今夜,在哈尔盖
    在这个远离城市的荒凉的
    地方,在这青藏高原上的
    一个蚕豆般大小的火车站旁
    我抬起头来眺望星空
    这对河汉无声,鸟翼稀薄
    青草向群星疯狂地生长
    马群忘记了飞翔
    风吹着空旷的夜也吹着我
    风吹着未来也吹着过去
    我成为某个人,某间
    点着油灯的陋室
    而这陋室冰凉的屋顶
    被群星的亿万只脚踩成祭坛
    我像一个领取圣餐的孩子
    放大了胆子,但屏住呼吸
        西川:
        大学生都有看世界的愿望,毕业之后,我有一次漫长的旅行,行程超过三万公里。
      因为我穿得破破烂烂的,还胡子拉碴,要饭的都会绕过我去找别人要。
      我与几个同学想去看青海湖。我们在地图上找,发现青海湖离一个名叫哈尔盖的地方挺近的。一下火车,我们就傻了眼,那地儿啥也没有,白茫茫一片真是干净啊,只有些揣着刀子的藏族人在火车站台上晃荡。
      当地人让我们去找驻军。我们找到那个部队的连长,说我们是北京来的大学生,想去看青海湖。连长说明天就派卡车拉你们去。第二天,我们的车在荒原上开了很长很长的时间,上了一个高坡之后,青海湖突然展现在我们眼前,大鸟像飞机一样在头顶盘旋,那种感觉真是太好了。
      从青海湖回来,我们住到火车站旁边的一家小旅店里,夜里我出来,抬头一看,又傻了眼:满天的星斗啊!世界上除了大地就是星空,和这个小火车站,然后我就写了《在哈尔盖仰望星空》。
      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一个冬天的早上,4点钟我起来赶火车,在陕北。那时伸手不见五指,我冻得直哆嗦,突然听到旷野里有人唱民歌,北风一阵儿一阵儿地刮,歌声也随之忽大忽小。我一下子特别地感动,我觉得那不是人在唱歌,是树木和石头在唱。
      那趟旅行结束是从吕梁回太原,我和几个日本人坐一趟车,他们让司机放音乐,司机放的竟然是华尔兹。长期地远离文明,突然听到这么洋的音乐,我眼泪都下来了。
      那一趟对我来说太重要了,完全是作了一次自我教育,眼界一下子就开阔了,我开始了解不同人的生活,体会到贫穷,还有贫穷本身蕴涵的生命力。我意识到我要摆脱学生腔,写作必须容纳地平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1-19 15:38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诗与诗评

    受益不浅 ,&很常时间没来过了&想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5-7-30 01:05 , Processed in 0.08904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