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黄衣
收起左侧

减兰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10-27 17:1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表达不太好,总是有辞不达意的感觉,但一向是就事论事的,绝没有攻击谁的意思,但往往当时写的时候没感觉什么,过后看看才发现有些话确实说的不好,有些讽刺的味道,搁谁谁都生气,在此道歉,但我这人一向大嘴巴,管不住,估计以后还会出现这种情况,说的不对你就笑笑,如果说的还有几分道理,我们就再讨论讨论,这样才是“论坛”该有的现象,否则还是改名叫“近体诗坛”比较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10-27 17:22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我也一直在学习古音律的知识,不过就是大概的了解而已,我也没有完全否定古音律的意思

我总觉得,无论如何,诗歌是该有激情的

想起八十年代的那一批激情飞扬的诗人,总是让人崇敬啊
北岛、舒婷、顾城,芒克、孩子等一群诗人留下了多少令人回味无穷的诗篇啊

因为深刻,因为富有激情,因为有真正的社会良知,所以才能咏唱出“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才能站成一颗挺直的木棉,才能用习惯黑暗的黑色的眼睛去寻找光明,才能不畏惧炫目的太阳高昂头颅,才能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那时候,随便一次诗歌朗诵会,都能聚集起数百人,甚至上千人,那样激情飞扬的年代,才有真正的诗歌,才有真正的诗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10-27 17:47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惜,我那时候还小,那个年代没赶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10-29 02:06 | 显示全部楼层
诗词随心,不可过于随意,楼主和楼上各位共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10-31 15:30 | 显示全部楼层
颇具打油之风
明白如话
确切
幽默
无奈
苦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10-31 17: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倒觉得李子的许多作品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是一种新尝试。
现在社会发展这么快,还总是分别就“折柳相赠”;相思就盼望“鸿雁传书”;睡不着觉就“红烛”、“青灯”乃至写什么“闺怨”是不是太脱离生活了?
黄衣 发表于 2009-10-27 00:36

在说这个问题之前,你要先搞清楚另外几个问题。

其一,写愁情的诗词就一定是“无病呻吟”吗?

其二,诗词的自然真实是一种绝对的概念吗?

其三,诗词的借托方式是一种“伪证”吗?

其四,诗词的通俗易懂究竟体现在哪里?

以下浪子对此类诗词所说的论点。。
打油诗可以不拘于平仄还可以尽用俚语,有时候会起到非常别致的诙谐效果,属于俗文学中的一种。而并不是硬凑平仄,合乎平仄就认为他是诗词了。尽管如此,古时流传下来的打油诗,不少也都是在平仄规律上完全合乎的。就如那位农家老妇反讥苏东坡的对诗:
    蓬发星星两乳乌,朝朝送饭去寻夫。是非只为多开口,记否朝廷贬汝无?
    或者如新娘子被来宾逼得无奈何之下强诌的一首打油:
    谢天谢地谢诸君,我本无才哪会吟?曾记唐人诗一句,春宵一刻值千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6-11-5 22:43
  •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9-11-1 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我这个离小说的距离还远呢吧?看看李子的作品:

    减字木兰花  来自反腐战线的惊险故事
    “从严从速,”拍案凛然书记怒:“反腐关头,这等贪官岂可留?!”
    一声枪响,二百来斤全给党。“书记从前……” ...
    黄衣 发表于 2009-10-26 06:07
    以前也看过李子的作品,确是口语化,却上口流畅,读来自是有淋漓之感。说明口语入诗词并不是问题。问题反倒往往在于读者先入为主的经验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11-1 11:37 | 显示全部楼层
    若是以两位论述,诗词口语,还不如说成顺口溜更为恰当!!只知万丈高楼矗立风雨只中,而不知其楼根基牢固。正所谓是:万丈高楼平地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 14:04 | 显示全部楼层
    诗词随心,不可过于随意,楼主和楼上各位共勉。。。
    showhand 发表于 2009-10-29 02:06

    在下虽是偶尔尝试,才发现如能表达如口语,还符合格律,真是“成如容易却艰辛”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 14: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黄衣 于 2009-11-1 14:25 编辑
    若是以两位论述,诗词口语,还不如说成顺口溜更为恰当!!只知万丈高楼矗立风雨只中,而不知其楼根基牢固。正所谓是:万丈高楼平地起。。。。。
    jerry821101 发表于 2009-11-1 11:37

    黄衣与诗是外行,不过词之口语化尝试似乎早已有之,如蒋竹山《霜天晓角》
    人影窗纱,是谁来折花。折则从他折去,知折去、向谁家。
    檐牙,枝最佳。折时高折些。说与折花人道,须折向,鬓边斜。


    《昭君怨·卖花人》
    担子挑春虽小,白白红红都好。卖过巷东家,巷西家。
    帘外一声声叫,帘内丫鬟入报。问道买梅花,买桃花。


    启功先生在这方面亦做了不少尝试,如《西江月》
    七节颈椎生刺,六斤铁饼拴牢。长绳牵系两三条,头上几根活套。
    虽不轻松愉快,略同锻炼晨操。洗冤录里每篇瞧,不见这般上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 14:31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说这个问题之前,你要先搞清楚另外几个问题。

    其一,写愁情的诗词就一定是“无病呻吟”吗?

    其二,诗词的自然真实是一种绝对的概念吗?

    其三,诗词的借托方式是一种“伪证”吗?

    其四,诗词的通俗易 ...
    jerry821101 发表于 2009-10-31 17:27


    怯怯地问一下红娘:黄衣并没有谈到上述观点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11-1 14:33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黄衣与诗是外行,不过词之口语化尝试似乎早已有之,如蒋竹山《霜天晓角》
    人影窗纱,是谁来折花。折则从他折去,知折去、向谁家。
    檐牙,枝最佳。折时高折些。说与折花人道,须折向,鬓边斜。

    《昭君怨·卖花 ...
    黄衣 发表于 2009-11-1 06:23 [/quo
    在下只发几个问题,黄衣只需要解答此题,那么你眼前的迷惑将解开。先问第一个问题。如果让你选择,你觉得竹山、启功等人是高楼还是平房?相反,你觉得李子或者是论坛任何一人是高楼还是平房呢?先回答此题,我再做第二题,解题之中,你就便知什么是诗词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11-1 14:36 | 显示全部楼层
    黄衣不是提到过:
    个人倒觉得李子的许多作品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是一种新尝试。
    现在社会发展这么快,还总是分别就“折柳相赠”;相思就盼望“鸿雁传书”;睡不着觉就“红烛”、“青灯”乃至写什么“闺怨”是不是太脱离生活了?

    特别强调““折柳相赠”;相思就盼望“鸿雁传书”;睡不着觉就“红烛”、“青灯”乃至写什么“闺怨”是不是太脱离生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 15:09 | 显示全部楼层
    黄衣与诗是外行,不过词之口语化尝试似乎早已有之,如蒋竹山《霜天晓角》
    人影窗纱,是谁来折花。折则从他折去,知折去、向谁家。
    檐牙,枝最佳。折时高折些。说与折花人道,须折向,鬓边斜。

    《昭君怨·卖花 ...
    jerry821101 发表于 2009-11-1 14:33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序文中,首先提出了“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观点,他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按照黄衣的理解大概当在某些领域前人的成就已经登峰造极,很难超越时,“穷则思变”,文人们不得不另辟蹊径,开辟一个全新的领域来施展拳脚吧。
    其实词的发展也是一样的,苏东坡之前的词坛除了个别词作(如范仲淹《渔家傲》)(甚至不能说个别词人)外,都属适合“十七八女郎”演唱的婉约派,苏东坡不满这种风气乃一变而创豪放派;词刚出现时以小令为主,注重感发,随着文人表达复杂感情的需要,自柳永开始大量创作中、长调,开始注重思虑安排。
    黄衣认为白话入诗词也是诗词发展的一个方向,至于蒋竹山、启功是高楼还是平房倒是次要的问题(他们的才情和能力是不能跟苏东坡相比的,如果能,诗词也许早就白话了),变革才是诗词的发展出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 15:20 | 显示全部楼层
    黄衣不是提到过:
    个人倒觉得李子的许多作品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是一种新尝试。
    现在社会发展这么快,还总是分别就“折柳相赠”;相思就盼望“鸿雁传书”;睡不着觉就“红烛”、“青灯”乃至写什么“闺怨”是不是 ...
    jerry821101 发表于 2009-11-1 14:36


    我提这个无非是想说明两点:
    1.现在的很多作品脱离生活实际,文学作品虽然“高于生活”,但毕竟“来源于生活”。
    2.如果这个作品看起来“古典”到与几百年前的场景一样或者说放到某个古人的集子中甚至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那么几百年前古人都已经写尽的东西现代人还有必要写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11-1 15:24 | 显示全部楼层
    想法是好的,但是做法却不敢苟同!古典诗词作为中国历史上闪耀的光芒,从古至今也没有散去其本身的魅力,而这本身的魅力在于他含蓄、音乐和谐,以及在艺术的道路上更打开了文学史上让人无法抹去的篇章。王国维是一个美学家、哲学家、思想家、画家等,其头衔多之又多,高之又高。那么他为什么还要用美学的国度去审核古典诗词呢?原因很简单,因为诗词本身就拥有一种美,不光字面的美,这样美就犹如春风拂面、秋风扫叶等,变化无常。而这样无常的美,却是代表着无数诗人词人的心声。作为一个诗人他应该具备多愁善感的性格,应该是感性化的,这样才能把情把意传递地恰到好处。这就是诗词的魅力,如果把情意直白流露,他就存在着一种缺陷美,而这种缺陷美是禁不起岁月的推敲,是不能长留于世的。

    那么诗词改革,谈何容易,正如你引用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序文中,首先提出了“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观点,他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与其说之改革,还不如说是在创造一个时代的文学体裁。那么这个时代所具备的体裁已经出现,就是新诗,新诗从五四运动至今也影响无数的学子。所以,我觉得言谈改革是一个不符合实际的想法,是对古典诗词的亵渎。再则说了,就连王国维这样的国学家也没有提过改革二字,只是提出了“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并且言其改革,是需要一个很长期的过程,你们非一般的才华,是没有资格说改革这样的话语的。比如现在网络上的:书生霸王、李子等几人,也无非是过眼云烟,成不了气候,如霸王诗词,才力乏,诗词虽然以写实为主,但是常常油味重于诗味,可是书生霸王在天涯却有市场。再看李子,一个理科生,把诗词写成这样,引起无数学者的笑喷,观他之作方他才学俱乏,但是他的诗词却能流落网络,娱乐大家。。。


    这个话题就此打主,要成为一个真正的诗者,必然要波澜全书,因为诗人本身就是一个杂学家。红娘诚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 15:42 | 显示全部楼层
    43# jerry821101 你们非一般的才华,是没有资格说改革这样的话语的。比如现在网络上的:书生霸王、李子等几人,也无非是过眼云烟,成不了气候,如霸王诗词,才力乏,诗词虽然以写实为主,但是常常油味重于诗味,可是书生霸王在天涯却有市场。再看李子,一个理科生,把诗词写成这样,引起无数学者的笑喷,观他之作方他才学俱乏,但是他的诗词却能流落网络,娱乐大家。。。

    提两个问题:
    以红娘看来现在写古典诗词的哪个不是过眼云烟?
    既然红娘已经明白“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莫非你有把握超越李杜、温韦、苏辛?不然何苦还作诗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 15:49 | 显示全部楼层
    忽然想起宋丹丹的那几句:有人花钱吃喝,有人花钱点歌,有人花钱美容,有人花钱按摸。
    想继承衣钵也好,想改革也好,其实都是放不下诗词的人,各走个的路,何苦为此争论不休呢?
    问好红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11-1 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43# jerry821101  你们非一般的才华,是没有资格说改革这样的话语的。比如现在网络上的:书生霸王、李子等几人,也无非是过眼云烟,成不了气候,如霸王诗词,才力乏,诗词虽然以写实为主,但是常常油味重于诗味,可 ...
    黄衣 发表于 2009-11-1 07:42


    作为文学创作来说,是没有“超越”这个定义了,只有文学风格更适合于这个时代,我这里指的风格是创作的体裁。如果非要以“超越”来概述创作的能力的话,我觉得这样的人是谈不上是一个作家的。既然选择了古典诗词的创作,那么在循规蹈矩的基础上,寻找其门径。而非是在云里雾里说一口梦话。我认为我们应该尊敬前者的劳动,当然循规蹈矩并是以“尊敬”而起,那是一种对文学创作体裁的尊敬,前者作品也好,还是时人作品也好,我认为各有千秋。对于黄衣所提“超越”二字不敢苟同,与其和我谈超越,还不如多看多读,多思考。别人的话不见得是对的,我的话也不见得是对。反思是让自己走出困境的最好方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 16:15 | 显示全部楼层
    既然选择了古典诗词的创作,那么在循规蹈矩的基础上,寻找其门径……反思是让自己走出困境的最好方法!!!
    我想所谓实验体也是这样的尝试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5-11-16 04:12 , Processed in 0.14681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