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诗僮
收起左侧

[讲诗堂] [原创]网络讲座《诗词创作技法之一--奇字》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1-27 14:0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网络讲座《诗词创作技法之一--奇字》

[原创]网络讲座《砚边点滴》(三)
----我所见到的一些病句
今天的砚边点滴,我准备说一说吟友们常犯的诗词语法毛病。诗僮多年来在学会中担当组联理事,并参与来稿初选工作;而且近两年为世界汉诗组织中方理事王卫同志帮忙,参与国內诗稿的篩选。前些日子也曾将其中部分作品帖来聊天室,供大家欣赏过。
正因为这个缘故,我有机会阅读了很多吟友的大作,开了眼界,也经常见到一些病句。对于病句,一般是指出毛病所在,发回令其重写,编缉并不代为捉刀。下面列举几个例子,剖析其病,为朋友们今后的诗词创作引为借鉴:
例1、桑梓天涯正小康。
此句出于一位女吟友对家乡面貌怀古诵今所发出的感慨,是一首七律的尾句(为了节省时间,小僮未将全诗帖来)。下面我来讲这句子毛病何在:桑梓:一般指家乡、父母,此处做家乡讲。天涯:指天边,天尽头。
此句的毛病在于桑梓是一个具体定位詞,天涯却是一个很弘观的、没有具体方位的词;两个詞出现在同一个句子里,究竟是桑梓修饰天涯呢,还是天涯补充桑梓?微观与弘观并陈,方位混乱。
所以在返稿信上我写道:“桑梓正小康。是也。天涯何意?”
例2、策杖矶头坐晚晴。
此句出自一篇纪遊类七律首联第二句,是一位东坡赤壁诗社声名显赫的老先生(所谓:阴沟里翻船。谁吃饭不掉饭粒?哈哈)下面我来详解毛病所在:策杖:人在前,杖在后。人不依赖杖力而前行,人在拖着杖走,一种很健步的样子。
可是,句子后面又有一个“坐”。这就令人不解了,你究竟是走还是在坐?动态矛盾。实际上只须改一个字:策杖矶头爱晚晴。或是扶杖矶头坐晚晴。扶杖:杖在前,人在后。人依杖力而行。坐着也可以“扶杖”。
所以在返稿信上我写道:“久慕先生清仪雅韵,恨未识荊。华章读毕,受益良多。唯其中策杖矶头坐晚晴句,不解先生是策杖而行,或沐晚晴而坐?不才愚昧,望先生教我”。(此老若仍健在,也是望百高齡了)
例3、湖光潋滟开金镜,山色空蒙卷翠绸
此句出自一篇西湖纪遊类七律,一位江淅吟友所作。朋友们应该看得出来,他是在套用古人的句子。下面我来详解毛病所在:上联:开金镜,应是形容水的平面,水波平缓。潋滟却有了动态,不过免强可以说得通。
下联:空蒙,看不太真切,朦朦胧胧、隐隐约约。原句“雨亦奇”。清新空灵,很妙!
而这位诗友的“卷翠绸”,山的形态象一匹翠绸在舞动;单独说来虽然也很美,却是目中实景,非常真切!若附于“空蒙”之后便坏了(山西朋友讲话:坏了醋啦!哈哈)
“卷翠绸”自打“空蒙”二字耳光!小僮连返稿信都沒写,弃而不取。
例4、雨润柳林踏露行
一篇七绝的首句,诗人是家乡诗詞学会的。大约是马虎了,哈哈。句头很美,逻辑不对。阴雨之时,那里还找得到露水?两种自然气象不可能同时并存。
例5、七绝 《中秋》
旧岁相携月下遊,
今宵重聚庆中秋。
桥边荷盖仍犹在,
踏着银光小径幽。
此诗并无毛病,而是应该落重音的地方用了口语轻音,即:“踏着”的“着”。影响了吟咏时的音韵美。这位吟友原是写散文与新诗的,初学格律诗能写成这个样子很不容易!作品很是清新流暢,只因一个字用得不妥,诗僮都为她婉惜;
便破例越殂代庖,替她将“着”字改为“碎”。踏碎银光小径幽。这就好多了,同时,诗人眼中的月光银晖如玻璃、似水晶,使得诗作更富于想象力了。也因为这一个字的改动,她后来成了我的学生。
以上所选例句,诗僮纯祽就诗论诗,若有开罪吟友之处,尚请海涵。
好,今晚的课就讲到这里了,朋友们晚安。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1-27 14:0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网络讲座《诗词创作技法之一--奇字》

[原创]网络讲座《砚边点滴》(四)
----学诗五忌之一、格弱
关于格弱,<学诗百法>上是这样解释的: “诗贵格调高古,句句无懈可击”。 诗贵格调高古?小僮很是不以为然,因为这里有一个问题,我们学诗之人都去追求格调高古了,那么,除了象极了古人笔意,还会有什么突破以超越古人?置时代特色于何地?还怎样保留自己有別于古人甚至任何人的独到见解和天性上自身独有的灵气?
可是,我们如果推翻了“诗贵格调高古”这个论点,对格弱又用什么样的注脚去填充呢?对于格弱,诗僮是这样理解的:作品的格调不高,气质不佳,心态不健康。下面试用一些曾发生过的现象和某些吟友的句子来举例:
在我国清代未叶,江浙一带文人名士或因科举失利而颓废,或因文字獄而逃避,混迹于秦楼楚馆之中,写过大量的极香艳绮靡的诗词作品,甚至有人曾以“美人乳”为题,调寄<一痕沙>填过词……文字肮脏,小僮就不贴来了。似此等文字便该称做格弱。
在诗僮篩选来稿之时,曾见一位十六岁的小姑娘以“春梦”为题,填<钗头凤>一阙,内中有“朦胧眼,郎君现”之句。诗僮以为应列格弱类:一来小小丫头,发犹黃毛,梦这个是不是早点?哈哈。
二来此等闺房文字、思春绮梦只可自我欣赏,不宜拿出刊发。虽是真情实感,却与世道人心无益。小僮若不负责任地原文照发,岂不为她自身招来麻烦?(那可不同于网络文学,是要刊发姓名简历的!)
好,今天就讲到这里。朋友们晚安。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6-4 09:53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8-1-28 10:2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网络讲座《诗词创作技法之一--奇字》

    受益匪浅,匪浅!先生辛苦了!问好全家!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2-19 06:4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网络讲座《诗词创作技法之一--奇字》

    [这个贴子最后由诗僮在 2008/02/19 06:53 第 1 次编辑]

    [原创]《砚边点滴》(五)学诗五忌之二、字俗
    关于字俗,《学诗百法》上是这样著述的:“字俗:诗中下字,须有来历,尤以典雅为贵,否则即为字俗”。
    然而他也没有一概否定,下面紧接说道:“但古来诗人亦有诗中用俗字者,如老杜诗云:峡口惊猿闻一个。两个黄鹂鸣翠柳。楼头吃酒楼下卧。梅熟许同许老吃。个字吃字,均俗字也;今读之不觉其俗,而只觉其佳。此则在于善用之耳。若初学则功夫未深,终以不用为是”。
    所谓的“字俗”,实际上就是直到今天诗坛上仍在争论不休的问题。即:“口语入诗”的问题。持赞同主张的认为:水无常形,诗无定法。诗作为一种最具变数的文学形式,奈何以古人亦含糊其词的陈规去界定呢?
    持反对意见认为:如口语入诗,势必一时打油四起,先贤们所开创之国粹定将毁于一旦。诸说纷纭,至今未休。当然了,诗僮倾向于前者。
    禅宗高人虚堂和尚所传语录之中,有这样一则:
    外道问:“昨日说阿法?”
    云:“说定法。”
    又问:“今日说阿法?”
    云:“不定法。”
    外道云:“昨日说定,今日何说不定?”
    世尊云:“昨日定今日不定。”
    (外道:贬义,泛指非本门或非本寺中人。古时释门常有游方僧以阐述经义以诘难寺院住持。如江湖习武之人的“踢馆”。应对不了来人的诘问,轻者遭到嗤笑,严重的还会庙产易主!
    阿:疑为何字,古代高僧语录最初皆见于经文空白处,因为是毛笔手书,且年代久远,故很难辩认;或有一些是释门师徒口授,中有谬误,在所难免)
    此类对话,俗称禅语机锋,仔細想来颇有意思。我国古典文学形式(诗词曲赋)的发展与演变,是一个自我完善与补充的过程;同时也体现了“昨日定今日不定”,并没有甚么一成不变的规律。
    如果硬要圈定一个框框,将祖宗家法视为金科玉律,岂不是大煞风景,不但限制了自身灵性的发挥,也有违于事物以变求进步的原意了。正因为是新生命,才会有定与不定的烦恼。
    当然,这么说也不是要将旧的一切全部推翻打倒,而是要掌握它、驾驭它。然后才是改造它和完美它,此所渭有继承才会有发展,无面壁十年的冥思苦想,又何来一朝破壁的超脱?
    有朋友会问:你诗僮刚才讲过对联格律,紧接着又说这样的话。岂不是:此亦诗僮,彼亦诗僮。话都让你一个人说了吗?哈哈哈。实际上,合理地掌握应用格律,可以使诗联组句极具音韵美及节奏感,只是不要因格律而害意。这才是诗僮要讲的宗旨。
    现代诗词正处在演化前夜的阵痛之中,将来会发展成什么样子谁也说不清,唉,让人为之担忧!
    好,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朋友们晚安。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2-19 06:4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网络讲座《诗词创作技法之一--奇字》

    [这个贴子最后由诗僮在 2008/02/19 06:54 第 2 次编辑]

    [原创]《对联的基本组句及临屏应对》
    朋友们好,上周讲了对联的平仄格式后,有网友在小窗提出要求,希望诗僮多讲一点小窍门:如何使临屏应对时,句子更完美、更漂亮。小僮当时回答:诗僮不是神仙,也不是万金油,哈哈;更不可能在寥寥数语中,使本室的对联水平来一个质的飞跃。那不是讲座,那是神话。
    为了能尽量满足朋友们的要求(我相信这位网友的要求代表了很多朋友的意思),所以今天我们补讲一些对联的基本组句及应变。《砚边点滴》部分仍然照旧。
    对联的组句有多种方式,无法详细地一一介绍,并且在临屏应对时,受到对方出联组句方式的限制,不能任由自己似天马行空,独往独来。至善至妙也无非从意境上、从组句上、从平仄上都与出联丝丝入扣,并使全联整体上达到和谐完美。
    说到临屏应变,不但需要深厚的文学功底;还要有敏捷的思维。这些当然缘于日常的学习,敏捷机智却靠的是对联沙场上的身经百战。怎样使自己的灵思在有局限的出联条件下运用自如呢?下面,诗僮试举几个选词应对的例子:
    例一、五言句式
    拨云寻古道==?
    上联充满动态,并且主语省略,没有讲明谁在拨云寻古道。主动行为是拨云,动作的目地是寻古道。词性是:拨:动词。云:名词。寻:意念动词。古:形容词。道:名词。平仄格式:平平平仄仄。
    那么我们的应对就必须在对方给出的条件下进行创作:
    下联应对:
    1、倚石听幽泉。
    这样与上联一动一静,相互掩映;形成对比。主动行为倚石,动作的目地是听幽泉。词性:倚:动词。石:名词。听:动词。幽:形容词。泉:名词。平仄:仄仄仄平平。基本满足了上联的要求。
    2、步月访高僧。
    诸如此类的下联还可以变化,如访高僧也可以是访幽兰(还可以借用临窗听雨妹妹的网名:听雨倚幽窗,哈哈。不过,这是个动态到装句式;不很工)。
    例二、七言句式
    上联:杨柳风高潮未落==?
    上联为春日水边即景,潮未落是因为杨柳风高。平仄格式:平仄平平平仄仄。
    下联应对:蒹葭霜冷雁初飞。
    下联以秋天水边景色来与上联形成对比。
    当然,下联也可以选择其他句式。如:莆萄酒醉夜犹阑。这样上联吟景,下联写人是可以的。接下来我讲一下长联的押韵及平仄格式:
    例三、长联,(它一般由多种句式组成)
    上联:临沧海,锁莽原,风踪雨迹,碧血书成漫漫千秋华夏史==?
    上联以长城为主题,所用韵为平水韵上平十三元,平仄格式:平平仄,仄仄平(平韵起),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下联:拒狄藩,接秦塞,弹洞刀痕,英灵铸就巍巍万载国人魂。
    上联前六字为地理形势,下联前六字答以历史渊源。平仄格式:仄仄平(韵),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这幅联是诗僮约二十年前所拟,当时,中央电视台为修缮长城搞征联活动,小僮此联可能因为语调苍凉,并未入选。
    好,今天的对联基础知识就讲到这里,下面开始砚边点滴部分。
    《砚边点滴》(六)学诗五忌之三、才浮
    关于“才浮”,《学诗百法》这样讲:“诗贵含意不尽,藏才不露,否则即为才浮”。并在下面举例说明:
    “如白乐天宫怨诗云:
    泪满罗巾梦不成,
    夜深前殿按歌声。
    红颜未老恩先断,
    斜倚薰笼坐到明。”
    [薰笼:三足两耳,似鼎而大肚,多为铜制。外罩上层镂花,内燃木炭和香料。是富贵人家取暧用具。贫穷百姓便是普通的炭火盆了]。
    “王昌龄宫怨诗云:
    奉帚平明金殿开,
    且将团扇暂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脸色灰黑)
    犹带昭阳日影来。
    二诗用意何等含蓄。”
    学诗百法虽然列举了正面的例子,却没有举出才浮的例子。诗僮以为才浮应属于一种创作风格。如1,词句华美,景物详尽。作品却又无任何内涵。
    2,文过直白,余意全无。诗僮在《诗词创作之我见》中就曾讲过: 诗人作品的结束,也是读者联想的开始。不可将诗意写尽写绝。诗是一种含蓄的艺术,应该为读者的遐思留下广阔的空间。所谓言犹未尽,此时无声胜有声,便是这个道理了。
    好,今天就讲到这里了,朋友们晚安。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2-19 06:5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网络讲座《诗词创作技法之一--奇字》

    [原创]《砚边点滴》(七)学诗五忌之四、理短
    关于理短,《学诗百法》上这样诠释的:“诗贵理由充足,不可牵强,否则即为理短。如张籍诗云: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句则佳矣,但夜半非撞钟之时。又白乐天长恨歌云:
    峨眉山下少人行。
    峨眉山在嘉州,与明皇幸蜀全无交涉。又严维诗云:
    柳塘春水漫,
    花坞夕阳迟。
    虽描写天容时态,融和骀荡,如在目前。但夕阳迟不独在花坞,春水漫不仅限柳塘也。此皆谓之理短”。
    学诗百法所选例句及意见,自古争议颇多,难有定论,诗僮在此不予置评。至于理短的定义,我是这样理解的:我们在写作时,遣词组句不可背离客观规律,否则即为理短。
    第一类、诗作中要考虑到时序上的和谐。如桃李不可见于秋景主题,反之,菊桂亦不可于冰雪销溶时见之。
    第二类、还须充分考虑到地域差异,我国地域广阔,景物受地域限制。如大漠岂可行舟,江南少见风沙。(北方的蚊子都没有南方的大,哈哈)
    第三类、要考虑到自然界的普遍性,写作要从被大家普遍认可的角度去创作;对某一特定物体(如青蛙),不可选用带有地域性的俗称来描写(如称青蛙为麻怪);你自己虽然明白,可大家糊塗了。
    以上,诗僮尝试列举一些关于理短的补充,实际上还有很多,要靠大家在今后的诗歌创作中去仔細品味。
    好,今天就讲到这里,朋友们晚安。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2-19 06:5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网络讲座《诗词创作技法之一--奇字》

    [原创]《砚边点滴》(八)学诗五忌之五、意杂
    关于意杂,《学诗百法》上这样讲:“诗意须如联珠贯串,一线到底;若一诗之中,上句谈天,下句说地。或前联吟花,后联咏草,意义绝不相关,即为意杂。是亦学者所宜深戒也”。
    学术界曾有人将老杜的一首七绝指为意杂。就是下面这首诗: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认为该诗流于物象罗列,上下句义之间,关联松散。
    诗僮不赞同这种说法;此诗前两句为室主人居所的周边自然环境。即水边柳岸。后两句为室主人的才学及社交。“窗含西岭千秋雪”,指室主人丰富的历代典籍收藏;“门泊东吴万里船”,指室主人的朋友遍及天下。全诗虽上下千年,纵横万里,却只是围绕一个主题。不应列为意杂!
    我在此前诗词基础知识系列讲座时,就网友诗词中常见弊病曾讲过: 意杂。多见于玩惯对句的朋友。对句上下联并无关联是无所谓的,写诗却绝对不行!东屋一耙子,西院两条帚。把一首好诗弄得四分五裂。对联是横向思维,诗词却是纵向的。希望有此类毛病的朋友写诗时,学会顺着诗意去思考。
    小僮就见过有位吟友将一年四季,每景一句,凑成一首七绝。哈哈,真该打他的pp!
    那么,如何使自己的作品摆脱意杂的困惑呢?诗僮在这里告诉朋友们一个小窍门:
    作品开篇应是这样思维(以即景抒怀之七律为例),
    首联:弘观景物外貌及时序(如日月风雨,山川河流,孟春仲夏)—
    颈联:微观景物描写及情感色彩(如燕剪莺梭,碧浪白帆)—
    腹联:有所见必有所思,你的感受(如韶光易逝,青春不再)—
    尾联:在以上基础上的联想或情感的升华(如对景生情,纵酒放歌)。
    此即为诗词写作心法!诸友莫做等闲视之!
    当然了,小僮这样引导大家,不是为了培养出一批“诗匠”。哈哈。一切还是要以发挥个人的灵思妙想为主,写作方式次之。
    在砚边点滴的这五讲中,诗僮简略地介绍了学诗五忌:1,格弱。2,字俗。3,才浮。4,理短。5,意杂。下一讲,我准备再介绍一下[作诗五戒]。
    好,今天就讲到这里,朋友们晚安。
  • TA的每日心情
    无聊
    2014-5-18 20:57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8-2-19 07:3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网络讲座《诗词创作技法之一--奇字》

    下面引用由诗僮2008/02/19 06:57 发表的内容:
    后两句为室主人的才学及社交。“窗含西岭千秋雪”,指室主人丰富的历代典籍收藏;“门泊东吴万里船”,指室主人的朋友遍及天下。
    [轉]後兩句“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寫的是靜景。前兩句兩個動詞是“鳴”“上”,後兩句是“含”“泊”,一動一靜。第三句寫西嶺積雪,是遠景。 “含”字運用擬人手法,十分貼切生動;“千秋”點出時間的久遠,更顯出其靜。第四句寫門前的船隻,是近景。 “泊”,停泊著,但這停泊的是將要駛往東吳的船,靜中包含著動;“萬里”點出空間的遼闊。
    每句一景,動景、靜景,近景、遠景交錯映現,構成一幅絢麗多彩、幽美平和的畫卷
    [繼續轉]第三句說從窗裡看到西山上的積雪,一個“含”字,顯示了透視的眼光,即,作者主要是看窗,連同四方形的窗口一起看到西嶺的雪峰。也就是說,作者是把西嶺之雪和方形的窗口放在一個平面上來欣賞,這“窗”如同油畫的框,而“西嶺千秋雪”則是框中的畫,“千秋雪”無非是說山很高,高得積雪終年不化。這麼高的山可以像油畫一樣含在小小的“窗”中,可見“西嶺”之遠。
    那麼第四句就容易理解了。詩人欣賞過以窗為框的西嶺雪景之後,把眼光投向門外,又看到了奇觀:透過院門口,看到遼遠的水面上漂著東去的航船,那船因為太遠了,以致讓你感覺不出它在動,只像停泊在那裡一樣。停泊在哪裡呢?就停泊在院門的門框中間。這也是一種透視的眼光,即,作者把“萬里船”和院門口放在一個平面上來欣賞,以門口為畫框,則“萬里船”停泊其中,成為框中的畫。
    樓主的解法, 不可謂不新奇得緊.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2-19 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网络讲座《诗词创作技法之一--奇字》

    凤十二兄好
    多谢赏读,倘若真如兄所言,老杜此诗为描绘实观之景;
    (凤十二兄);"第三句說從窗裡看到西山上的積雪,一個“含”字,顯示了透視的眼光,即,作者主要是看窗,連同四方形的窗口一起看到西嶺的雪峰。也就是說,作者是把西嶺之雪和方形的窗口放在一個平面上來欣賞,這“窗”如同油畫的框,而“西嶺千秋雪”則是框中的畫,“千秋雪”無非是說山很高,高得積雪終年不化。這麼高的山可以像油畫一樣含在小小的“窗”中,可見“西嶺”之遠。
    那麼第四句就容易理解了。詩人欣賞過以窗為框的西嶺雪景之後,把眼光投向門外,又看到了奇觀:透過院門口,看到遼遠的水面上漂著東去的航船,那船因為太遠了,以致讓你感覺不出它在動,只像停泊在那裡一樣。停泊在哪裡呢?就停泊在院門的門框中間。這也是一種透視的眼光,即,作者把“萬里船”和院門口放在一個平面上來欣賞,以門口為畫框,則“萬里船”停泊其中,成為框中的畫"。
    小僮这厢求教于先生;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老杜其时身于何处方可见到斯景?这里既要有千秋不融的雪山,又要有黄鹂、翠柳及白鹭?诗僮管见,自不是通解之才,今有幸遇到方家,正好请敖。诗僮拱手
  • TA的每日心情
    无聊
    2014-5-18 20:57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8-2-19 13:1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网络讲座《诗词创作技法之一--奇字》


    西嶺: 岷山
    "岷山為強烈隆升的褶皺山地﹐山勢北段為北西向﹐南段轉為東北向﹐山脊海拔4000~4500米。主峰雪寶頂位於松潘縣城東20多公里。海拔5588米﹐是四川著名山峰之一﹐已對外開放。 5000米以上有現代冰川分佈﹐古冰川遺跡也很多。"
    又名雪嶺: 《成都志》:「城西有西山,一名雪嶺。」
    東吳: 泛指今江蘇省所轄地地區。舊是三國東吳之地。杜甫草堂附近,有合江亭,往來東吳的船只,在此停泊。其西則萬里橋。

    [color=&#35;990000]-=-=-=- 以下内容由 凤十二2008年02月19日 13:15 时添加 -=-=-=-
    詩人於唐代宗永泰元年(七六五)四月末,成都浣花溪草堂閒居時寫。
    此詩,以素描著稱。
    四句詩,分開看,四幅風景畫;合起看,一幅草堂遠眺圖。
    前兩句動景,後兩句靜景,一、四近景,二、三遠景。四句之中,動靜遠近,參差錯落。全詩皆對,純用白描,不用典,不雕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6-4 09:53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8-2-19 13:5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网络讲座《诗词创作技法之一--奇字》

    两位老师辛苦了!学生受益了!有空上小斋坐坐,盼赐教一二。叩首问好!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3-19 01:4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网络讲座《诗词创作技法之一--奇字》

    多谢凤十二兄指教!帖子收藏了,万分感谢!!!
    小僮俗务羁绊(为迎开春旺季,正组织货源)
    无暇时至坛前侯教,十二兄乃达人,料不笑我.
    俟诸来日,设若兄圭步一游塞外,僮必亲备菲酌,
    与兄效平原君十日之饮
    诗僮拱手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3-19 02:0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网络讲座《诗词创作技法之一--奇字》

    [原创]《砚边点滴》(九)作诗五戒之一、讥讪
    讥讪被列为五戒之首,可见古人对此种创作倾向是何等的厌恶。《学诗百法》上说:“古来谑语嘲歌,大都轻薄者之所为”。 谑语嘲歌:即讥刺嘲讽。
    古人提倡诗作应中正安舒,这是因为受了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将诗文中一切悲哀喜怒的极度发泄统统视为下品,讥刺嘲讽更是下品中的下品。
    古人认为:即便你写得好、写得正确,亦非谏言正途;不过袖手一旁,冷语讥刺,非君子所为。如写得不好、写得不正确,徒做小人,空丧人品而已,有何益处哉?
    讲到此处,诗僮要谈一下自己对讥讪这种创作取向的看法:诗歌做为一种表达人类内心情感的文学方式,似乎不应将人自身的情绪加上禁戒;诗人心中即有讥讽之意,事物必有讥讽之由。即然属于一种人类有生秉承的情绪,就不应强制性地限制它。
    况且,古人也有此类作品。如先前讲座中我提到的,王昌龄宫怨诗:
    奉帚平明金殿开,
    且将团扇暂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脸色灰黑)
    犹带昭阳日影来。
    “犹带昭阳日影来”暗示这位宫娥昨夜似乎有幸服侍过圣驾,可见一夜辛劳犹不能寐,难怪面色灰黑了。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谁能说这不是嘲讽?不过语气平和而已;嘲讽就是嘲讽,其中辛辣的味道,明眼人一看便知。
    综上所说,讥讪可以不与提倡,但不应强制性地禁戒。
    好,今天的课到这里就结束了,朋友们晚安。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3-19 02:0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网络讲座《诗词创作技法之一--奇字》

    [原创]《砚边点滴》(十)作诗五戒之二、谄谀
    谄谀,实则即“淄须拍马”。应该说属人品而非诗品,或有此类诗词,亦缘于作者之人品而决定。
    <学诗百法>上这样讲: “昔杜子美赠郑谏议(谏议:唐时言官)诗,只赞其诗词,不言其谏诤,斯为不谄;又赠鲜于(双姓)京兆诗, (京兆:类首都长官,古时一官双职,军政一身。所谓上马统军,下马管民)但美其文章,不论其武略,斯为不谀。不谄不谀,最关人品。
    然尽有对于贵官显者,加意颂扬,及时过境迁,骤然失势,昔日应酬之作,适成株累之由。诗人似此者颇多,切不可轻蹈此习也”。
    它虽然说到了谄谀那不可料知的严重后果,却没有讲清“赞美”与 “谄谀”的区分。按诗僮的理解,这种区分应该是个“度”的问题,所谓“分寸”是也。
    这种分寸该如何把握方不至于走向谄谀呢?诗僮以为:落笔应立足群众观点,从事物的实际出发;有什么说什么,即是人力所为,绝成不了天工神迹!
    反之,不但令诗作者人品沦丧,于被赞颂者也不见得光彩,甚至于尴尬!若令其难以下台,只怕恼羞成怒,到成了惹祸之由!
    说到这里不禁令我想起了一些往事:曾见过某位诗词学会的负责人将市领导的几句话加上韵角,规以格律,刊发于诗集首页。当时大家心里都很不舒服。
    当然了,作为一个无权无势、带领着一群老少穷书生的群团组织负责人,为了使学会有充裕的活动经费,为了使吟友们的作品有一个刊发的载体,他也有很多不为人知的难处,体念到他非出本意,不得不然,大家也就原谅他了。
    但是,并不是说这种方式方法也是可以原谅的!我们都应以此为戒,不但是写诗,也包括做人!
    今天的正题就讲这里了。时间尚早,下面说几句题外的话。数日前,有一位网友小窗中贴来他的一篇词;诗僮读后感触颇多,此篇作品在某些方面极具代表性,有必要在这里着重讲一下:
    其中有:“万里河山谈笑下,明月清风眷恋”。似帝王语,不妥。经常见到一些吟友在作品内管不住掌中紫毫,或不着边际,或故做豪放。虽当时落得个心里痛快,(只怕正大呼:“酒来!”哈哈。)但却为自己创作风格的形成留下了隐疾。
    “问苍穹,江湖往事,任谁评判?快意恩仇凭我念,落拓青衫骑鹳”。此乃强盗语,更不妥.好象身上背着人命案似的!真不明白兄台是怎么想的。心慕任侠之风?古人云:“侠者以武犯禁”。无论那一个朝代的统治者所实行的政令下都是不提倡的;因为那是给地方官找麻烦。(另外,“青衫”即书生。前面江湖豪侠的身份岂不落空?)
    如果说你向往那种劫富济贫、锄强扶弱的行为,那未免太天真了;所有大侠的形象皆出现于传奇或小说中,那不过是人们茶余饭后的消遣罢了。
    在当今社会的情形下,这样的行为更加要不得!法治之下,打死人要偿命,打伤了要治病;岂容你任性胡为地大展拳脚?
    古人云:“诗言志,诗咏言”。 诗言志是说诗作中倾吐的是诗人本身的理想与抱负;诗咏言是指诗作中的吟誦实际是诗人心中要说的话。所以我们从事诗词创作时,组句一定要符合本人身份和经历:
    岳飞的“怒发冲冠”那是因为他乃统领十万貔貅的大元帅(假若诗僮在自己的作品中,亦高呼“还我河山”!大家会将我当做疯子。哈哈)。 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是因为他确曾办过民团,参与过抵抗外族侵略的城市保卫战(类似金庸作品中的大侠郭靖。哈哈)。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是因为他位列公卿,乃上疏北阙,拂袖南山的一代名臣。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杜甫半生离乱,饱尝艰辛,自然会写出这样的句子。李商隐的“蜡炬成灰泪始干”当然也是感情上有过波折。
    你如果没有刀光剑影,快意恩仇的经历,不应该也不适宜写这样的诗句,那会显得不伦不类。说得严重一点,实际上这是给自己上药 :
    如是假借虚拟,实在无趣,无论是何种文学形式均以真情实感为窍要!岂独诗词乎?如是真的,这样的麻烦事,做梦犹怕呓语泄露,怎么还到处张扬?难道公检法等国家专政机关是白吃干饭的么?警察能放过你么? 岂不是寿星老上吊—嫌命长了吗?
    平日里自己私下胡写,作为一种发泄那还没什么,万一你形成了习惯,公之于众的题材上也无意中带出了几句,那还得了吗?文革中,这种“屈死鬼”的例子还少么?为什么一定要等吃了亏才知后悔?!
    不要以为诗僮老家伙太苛刻,我实在出于对网友们负责任的一片好心!说起来诗僮的讲座也办了三十课开外了,看到自己耗尽心血的努力却收效不大;心中真不是个滋味!唉。
    以上谬论纯属就诗论诗,倘有开罪网友之处,还请海涵。
    好,今天就讲到这里,朋友们晚安。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3-19 02:1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网络讲座《诗词创作技法之一--奇字》

    [原创]《砚边点滴》(十一)作诗五戒之三、鄙俗
    朋友们好,数日前,《中华诗词精品集》副主编王卫同志来我家督促该书的编辑工作,诗僮又身为该书的执行编辑,对于该书的编辑进度有不可推諉的责任;
    更兼诗僮惫懒成性,前些日子根本未将该项工作放在心上,一直在拖拖拉拉,这下到好,“督战队”来了,只好上满弦,每天玩命地干(一天审200页!)。也因此耽誤了这一周的正常课程讲义的撰写工作。对不住朋友们了。今天,我们把耽誤下的课程补上。
    关于鄙俗的定义,《学诗百法》上这样讲:“鄙在立意,俗在造句。凡稍有骨气者,或不肯自蹈卑鄙之弊;俗则非着意锻炼,即未能免。如[张诞]引[曹唐]《病马诗》:一朝千里心犹在,未敢潜忘秣饲恩。
    (自比病马,声称不敢忘记对方的豢养与恩遇。口气之谦卑,简直到了下贱的程度!)(张诞)言其(曹唐)为乞儿语,亦恶其鄙耳。
    白香山长于叙事,求解老妪(向一位老妇人求教),(老妪)遂加以俗之一字(对白诗的评语)。观此则鄙俗之病,古人尚未能免,而谓(初)学者可不留意乎?”
    诗僮以为:诗中立意,鄙的倾向,一定要杜绝!我们初学者要做到中正安舒确实有难度,然而要求大家做到不卑不亢应该不难。诗贵风骨凛然,不要一落笔就好象欠了人家八百吊钱似的!
    至于诗中造句,俗之品格,似乎尚有商榷的余地;不错,从字形讲,诗乃语言之寺庙。它来源于语言,却要求比我们日常的语言更凝练、更高雅。这才是诗、这才是艺术。
    但是,我们的诗歌作品是需要读者们鼓掌喝彩的。如果你的诗风品格已经高雅到了登峰造极、高雅到了不象活人说的话,也就从此失去了读者群、失去了那些曾为你拍案叫好的老朋友,你的诗歌也就丧失了它的生命力。
    这样,得到高雅与无人喝彩,究竟孰轻孰重?这个问题似乎不必小僮来回答了。为了使朋友们对于如何把握“俗”的尺度有一个具体的印象,下面介绍一篇由一位陕西吟友创作的五言古风来举例:
    《入伍》
    虎子十八整,体壮人精灵。喜换绿戎裝,今晨赴军营。
    屋前合张影,父母热泪盈。临行知心话,昨夜多叮咛。
    同龄小青年,前呼复后拥。肩扛行李包,牵手送一程。
    塞盒录音带,阿妹脸绯红。“待到思乡时,悄悄仔細听”。
    日照雪晶瑩,传来踏歌声。“好儿守边疆,国强民太平”。
    (摘自《当代中华诗词精品集》来稿)
    看得出来,这位吟友长于叙事。读过这篇作品后,给我们的感觉它很“俗”,简直就是大白话。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生动地描绘了一幅《送子参军图》;
    诗中人物形象鲜活,他用饱含着浓浓情意的诗笔,细致入微地勾勒出亲朋与“虎子”分别时那种喜中带悲、难分难舍的感人画面。象这样的“俗”,难道不值得我们为它击节叫好吗?象这样的诗歌,在当今的骚坛中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好,今天就讲到这里。朋友们晚安。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6-4 09:53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8-3-19 21:1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网络讲座《诗词创作技法之一--奇字》

    大哥辛苦了,谢大哥百忙中为初学的讲座。
    受益匪浅!有空也上小斋坐坐,赐教一二。有谷雨前龙井哈。
    问好大哥和全家·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3-22 21:4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网络讲座《诗词创作技法之一--奇字》

    学习着~~~~~~~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4-7 21:4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网络讲座《诗词创作技法之一--奇字》

    读后颇有受益处,问楼主和凤斑斑好!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4-14 19:0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网络讲座《诗词创作技法之一--奇字》

    下面引用由古越隐士2008/04/07 21:42 发表的内容:
    读后颇有受益处,问楼主和凤斑斑好!
    隐士兄好,诗僮讲座实因聊天室诸友逼鸭子上架,到让兄台见笑了...
    多谢兄赏读,遥握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4-14 19:0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网络讲座《诗词创作技法之一--奇字》

    [原创]网络讲座《砚边点滴》(十二)作诗五戒之四、纤亵
    朋友们好,这一周为诗集刊印问题,跑了一趟北京。没有时间研读诗经,更别提写下心得体会了。故此《诗经初探》的课程改在下一讲进行。今天,我们将作诗五戒的余下两戒,一堂讲完。
    什么是纤亵呢?它在诗词中又如何体现?《学诗百法》上是这样诠释的: “一字至九字诗,虽曰旧格,终近游戏。(首句一个字,后面每句加一字,至九字句止,逢单字句子用韵,如半三角状)。至地名、人名、药名、数目诸体,则纤矣;
    《西昆香奁》,专咏艳情。《唐诗别裁》,摒而不录,惩其亵耳。初学作诗者,喜吟风弄月,(极易)堕入魔道,心术日非,此尤不可不戒也”。
    这样看来, “纤”应是指那些非正统的诗歌体制。如《学诗百法》所说,则璇玑、回文、藏头诸体,恐皆不能免。
    至于巧用地名、人名、药名、数目入诗,借其词面意义一语双关,以求达到一种剑走偏锋、以巧取胜的目地,也被列入“纤”之一类。
    古人眼中的诗歌体制与创作风格,均应方正。如上述诸例,不过机巧而己,古代各类诗歌典籍对此类诗歌一律弃而不取。这也是为什么这一类诗歌传世不多的原因。
    应该指出的是:诗不同于对联,对联如出现以上体裁,会被人们视为妙联佳对;诗却应尽量避免。若是一时游戏或留作自我欣赏,问题还不大。若是贴出刊发,不免就会有人出来说三道四。
    至于“亵”,应该属于一种创作风格上的取向。当然,这与我们平常所写的思春悲秋、倩影闺梦等类风格是不同的。它虽然也是吟风弄月,却是抱着一种亵玩的态度来描述男女情事的,更有甚者,将床第间之隐私作为题裁,不厌其详地刻画入微。(如我在先前讲座中曾提到那个“美人乳”的例子)
    这是绝对要不得的!对于我们初学者,此种创作取向最好连试都不要试!固然因为它会使你原本很纯洁的诗笔沾上污垢,那是很难洗刷掉的;甚至会导人下流,使你的人性产生改变(所谓堕入魔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4-11-10 00:32 , Processed in 0.08041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