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大河奔流5
收起左侧

[原创]我们的网站怎么成了哭海?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8-8 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我们的网站怎么成了哭海?

独来读网!
想想吧,其实很多时候生命中缺少了很多情趣,和原有的人情味。有不少的人喜欢借助网络来宣泄。如果你是一个对生活时间安排很有秩的人,你的生活充实而有趣,你认为你会有很多的时间来上网吗?(虽然有点片面,但确实很多人都是这样)。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8-8 20:5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我们的网站怎么成了哭海?

下面引用由旦暮幽思2006/08/08 09:44am 发表的内容:
独来读网!
想想吧,其实很多时候生命中缺少了很多情趣,和原有的人情味。有不少的人喜欢借助网络来宣泄。如果你是一个对生活时间安排很有秩的人,你的生活充实而有趣,你认为你会有很多的时间来上网吗?(虽然 ...
上网是我计划中的,有什么不可?你上网就是无聊吗?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8-8 20:5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我们的网站怎么成了哭海?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或许楼主只是想告诉我们一点:
哭也一生,笑也一生。不如笑对人生。
在品味了柳永的缠绵后,也许,应再领略一下苏轼的豪迈。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8-8 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我们的网站怎么成了哭海?

下面引用由醉舞红尘2006/08/08 08:59pm 发表的内容: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或许楼主只是想告诉我们一点:
哭也一生,笑也一生。不如笑对人生。
在品味了柳永的缠绵后,也许,应再领略一下苏轼的豪迈。
知音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8-9 07:4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我们的网站怎么成了哭海?

记得天冷的时候,特别喜欢站在阳光下,看光芒穿透万物和阴霾。在火炉似的武汉,每天只能躲在宾馆里,空调吹出那么不自然的风,却不敢到外面去让太阳晒一晒,那种燠热,也让人烦恼。
      两湖之滨,一水之隔,气候也是如此的不同了,如今的门外是长长的澧水的堤岸,有茂盛的林木生长着,高高的江堤上绿草青青,一条蜿蜒的小路爬上顶端,循径而上,江风习习,江水悠悠,那条澧水象碧蓝的飘带,飘逸的,流动的,拂向远方。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鹤,亦崎岖而经丘”。这里离桃花源并不远,一水相连,古人在这里隐居的时候,如闲云野鹤悠然自得,我也想归去来兮,灵魂却不知归于何处。放眼望去,只有世事如流水般永不停留。
      心情不佳的时候,我步上江堤,看江水远去,头顶上有阳光万丈。这些日子以来,阳光常常让我非常感动,当被噩梦惊醒时看到太阳升起普照万物,当情绪低落时感受阳光照耀进我的灵魂深处。我时时能体会它穿透我的四肢百骸,重新给我力量和生命,重新让我鼓起勇气面对一切。没有人象我一样体会着白昼和暗夜的区别,那些邪恶的梦魇和光明的伟大。生命总会有低谷和高峰,总会有守候和遗忘,总会如江水一般流向海洋。
      一阵江风吹来,树影摇曳,光影斑驳,我看见一只白色的水鸟从这边飞掠过那一边,仿佛徐志摩在《秋阳》里的描写。”他想法去拜会你阁楼里的破旧零星,......他说别愁,有我在陪着你哪“。是啊,阳光一直在陪伴我,给我光明,让我看到他所照耀的世界散发温暖和希望!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8-9 07:4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我们的网站怎么成了哭海?

苏学士的一首词: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8-9 07:5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我们的网站怎么成了哭海?

也许是天性使然,我骨子里喜欢词,爱读词,爱品词,爱念词,更爱填词。词的句式长短相间,参差不齐,充满了跳跃性和音韵美;同时词又多用虚字,不避俚俗,完美地再现了生活固有的情趣与活泼。这或许也正是人们喜爱词,总多大家倾毕生心血研究词的缘故罢。

读罢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所编、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选》,压在心中许久的情结突然迸发出来,也想加入词——这个无极的讨论。

一  词话

词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它比诗更缠绵蕴藉,比曲更意味渊永,时而和美,时而豪放。

词坛正宗的婉约派,香软艳丽,柔到极处,最善娱宾遣兴,写男女幽怨,曲折隐微。诗文之不可道者,皆以词出之 ,“天光云影,摇荡绿波,抚玩无斁,追寻已远 。”写艳情而不纤佻,写富贵而不卑俗,如行云流水、老松柔树,临风伴月,情调闲雅,怀抱旷怀,美轮美奂,使人心驰神往,无限沉迷。

豪放一派 ,则词如诗文,举凡伤情离别,吊古怀今,社会生活,政治风云,无不人词。雄放慷慨,动人心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南共北,正分裂”,一句句震人心魄的词句,让人感受到英雄的气概。

相比之下,我更喜欢豪放的词,因为它没有那种无病呻吟,没有闺怨词的颓废与慵懒,有的是一种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社会责任心,有的是作为一个英雄,发自内心的呼喊与无奈。他们也有忧愁,他们也有苦闷,他们也有愤怒,但他们心中的抱负和刚强的意志有如金汤一般抵挡了一切,当这种内心的碰撞化在文字中的时候,文字也变得有力刚武,是那样的耐看。

二  词人

在众多的词人中,我最喜爱苏轼与辛弃疾。两位豪放派的大家的作品,总使我有不尽的遐想。

*************************************************

如果说,在北宋的文学变革中欧阳修是一个中枢式的人物,那么苏轼则代表着这场文学变革的最高成就。

值得注意的是,苏轼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就,不仅因为他的创作体现了这场文学变革所追求的文化理想,审美趋向,也不仅因为苏轼比其他作家具有更雄大的才力、高超的技巧,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是因为苏轼的创作在很多地方突破了这场文学变革的基本宗旨。

在北宋这个具体的文化环境中,苏轼是一个富于浪漫气质和自由个性的人物。一方面,他作为士大夫集团的成员,抱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地参预国家的政治活动与文化建设,另一方面,他比当代任何人都更敏感更深刻地体会到强大的社会政治组织与统治思想对个人的压抑,而走向对一切既定价值准则的怀疑、厌倦与舍弃(但不是冲突与反抗),努力从精神上寻找一条彻底解脱出世的途径。他的文学创作中所表现出的洒脱无羁与无可奈何,随缘自适与失意彷徨,深刻地反映了知识分子在封建专制愈益强化时代的内心苦闷。

可以说,如果没有苏轼,宋代文学将会平淡得多。

苏轼在中国词史上有特殊的地位。宋人王灼在《碧鸡漫志》中说,词到了苏轼,才“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这是很确切的。虽然在苏轼之前,从相传为李白所作的《忆秦娥》,到范仲淹的《渔家傲》,也有些苍凉刚健之作,但这只是整个文人词史上的个别现象。从晚唐五代到北宋中叶,在文人的观念中,词始终被视为纯娱乐性的“末道小技”,让歌妓唱来侑酒的风流小曲,写来写去转不出儿女情长、离合悲愁的圈子,其语言风格,也因此难脱离柔媚纤巧的樊篱。直到苏轼以雄大的才力、开阔的胸襟进入词的创作领域,才大大开拓了词的题材、意境、风格与表现手法。

在词这一领域中,苏轼对题材、风格、技巧都进行了大胆的开拓与创新,使他的词作与词的传统出现重大的差异,在当时引起了普遍的注意。不少人对苏词,特别对其“以诗为词”的特点提出了批评。如陈师道《后山诗话》说他“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李清照则称之为“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词论》)。这些意见都是从词的传统标准、传统观念来提出的,而忽视了苏轼使词得到解放,成为与诗文一样具有丰富的表现功能的独立文学体裁这一重大意义。即便苏词中有些是“不协音律”即不合适演唱的,也未必是什么毛病。脱离音乐的书面化的词和与音乐紧密配合的词,未尝不可同时存在。

*************************************************

而另一位大词人辛弃疾,则始终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并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写出了时代的期望和失望、民族的热情与愤慨。但他作为一个具有实干才能的政治家,曾经获得相当高的地位,他对抗金事业的追求,不像陆游那样主要出于一腔热情;作为一个英雄豪杰式的人物,他的个性要比陆游来得强烈,他的思想也不像陆游那样“纯正”;他的理想,不仅反映了民族的共同心愿,而且反映了一个英雄之士渴望在历史大舞台上自我完成的志向;因此,在文学创作方面,他不喜欢写作诗歌尤其是格式严整的七律,而是把全部精力投入词这一更宜于表达激荡多变的情绪的体裁。

而他的英雄的豪壮与绝望交织纽结,大起大落,反差强烈,更形成瀑布般的冲击力量。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从开头起,一路写想象中练兵、杀敌的场景与气氛,痛快淋漓,雄壮无比。但在“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之后,突然接上末句“可怜白发生”,点出那一切都是徒然的梦想,事实是白发无情,壮志成空,犹如一瓢冰水泼在猛火上,令人不由得惊栗震动。

在意象的使用上,辛弃疾也自有特点。他一般很少采用传统词作中常见的兰柳花草及红粉佳人为点缀;与所要表达的悲凉雄壮的情感基调相吻合,在他的笔下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多有一种奔腾耸峙、不可一世的气派。如“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水龙吟》),“谁信天峰飞堕地,傍湖千丈开青壁”(《满江红》);他所采摭的历史人物,也多属于奇伟英豪、宕放不羁,或慷慨悲凉的类型,如“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的李广(《八声甘州》),“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永遇乐》),“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的孙权(《南乡子》)等等。这种自然和历史素材的选用,都与词中的感情力量成为恰好的配合,令人为之感奋。

所以,同属于豪放雄阔的风格,苏轼词较偏于潇洒疏朗、旷达超迈,而辛词则给人以慷慨悲歌、激情飞扬之感。

三  词忆

唐宋绝对是一个唯美的时代,不然怎么会有如此美妙的文字艺术横空出世呢?

文学有了词,才不会孤单,才会更加璀璨。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8-9 07:5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我们的网站怎么成了哭海?

            《西江月遣兴》
                  辛弃疾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8-9 08:0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我们的网站怎么成了哭海?

一代诗仙李白藐视权贵,疾恶如仇,恃才傲物。身处那个时代,又极难施展他雄伟的政治宏愿。由于政治理想的毁灭,使他一生不得开心颜。然而,他寄情于山水,在漫游神州的途中,面对祖国壮丽山河,不但留下了大量的歌颂美丽家园极具光彩并流传千古的佳作。同时他广交善结,因此在与友人的一次次聚散分离中,李白的情,李白的意表现的淋漓尽致,这在他的那些离别诗中可略见一斑。
    做为绝代才子,他行万里路,书万言诗;他豪放不羁,诗情澎湃。在游历中相遇相识的各种人,都很容易成为他的朋友。即使是客栈的布衣也能结成深厚的友情,这是他的侠义使然。同时他以他特有的方式,表达他们之间淳朴深厚的感情。请看,“桃化潭水深千尺,不及汪沦送我情。”那无尽的情谊化为深不可及的桃花潭水,汩汩流淌,而那情感又怎是深深的桃花潭水可以比拟的呢?
    李白豪放大气,诗文也如同他的交友一样充满了热烈、狂放,更充满了深深的情谊。吟诵他清新流畅的诗句,仿佛远望山涧飞泻千里的瀑布,激荡澎湃;又象在聆听古韵悠扬的乐曲,深情款款。且看,且听,我们仿佛身临其境般的置身于清风拂荡、柳絮飞扬、满室盈香的酒店,杯觥交错之间洋溢着朋友间的深情厚谊。“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前来饯行的朋友那么多,面对即将离别的友人,遥望滔滔的江水,怎能不使那些送行的和远行的人们,体会到依依惜别、绵绵无尽的情谊而深感不舍呢!
    江山多娇,李白钟情于山水,更重情重意,总是会把自己对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寓在离别时的情景中,使惜别的情与景如水乳般的交融。从而让人感受到两个平素交往甚好的友人,离别时的留恋之情是那样至深至浓。“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再有浩浩的流水衬托,那是怎样一幅情深意长的离别图呢!诗人的惜别之情,又怎是一个难舍了得呢,真正的“郦歌愁绝不忍听”。
    政治上的不得志和苦闷,并不能泯灭他高尚的理想,也不能使他放弃远大的志向,他依然有“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日月”的雄心。一个才华横逸、倾心报国的志士,他那飞扬的情感,那绵绵无尽情愁,或者说是忧国忧民的情愁困扰着他。他找不到更看不清前路,感到前途渺茫,希望渺茫。那万般的愁绪如滔滔江水滚滚东流,流也流不尽,剪更剪不断,这些都能诉与谁听?然而,这样的心境并没有使他远离朋友(族叔)。他用他近乎控诉的激情诉与他的至亲好友,把那些一筹莫展,感慨万端,统统宣泄在诗行间,宣泄在浩瀚宇宙,宣泄在滚滚东逝的一江流水中,更宣泄在朋友的宽慰里……尽管他内心清清楚楚的知道抽刀断不了水,更知道“举杯消愁愁更愁”。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8-9 08:1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我们的网站怎么成了哭海?

柳永的词
柳永(约987--约1053),原名三变,字耆卿,是北宋专力写词的第一人。他在扩大词境、发展慢词、丰富词作表现手法上都有杰出贡献。柳词内容有三类:1描写城市的繁荣景象和市民的生活风尚,《望海潮》最为有名。这是一首最早出现的,由文人创作的长调慢词,它形象地描绘出钱塘江的秀美景色和繁华富庶。2描写男女情爱。这类词中有表现下层人民不幸以及作者对他们的深切同情的,如《定风波》,有写妓女悲苦和她们对轻薄男子怨恨的,如《少年游》,有写妓女渴望自由、渴望真正爱情生活的,如《迷仙引》。3江湖落拓的感慨是他词作的另一重要内容。《雨霖铃》、《八声甘州》、《夜半乐》是这部分词的代表作。“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八声甘州》)、“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道出了居无定处,四海漂泊的乡思愁怀;“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雨霖铃》)、“败荷零落,衰杨掩映”(《夜半乐》)和“是处红衰翠减,冉冉物华休”(《八声甘州》)中主人公颓唐的心情将秋日景象涂抹上浓重的阴影。词人的离愁别绪与冷落清秋的景物相互交融,达到了高度的艺术境界。
  宋词自柳永起开始作容纳内容更多的慢词,这为小令之外又提供了一种新的形式。柳词善以铺叙的手法说物言情。大量吸收口语,是柳词表达富于变化的内容时的一种手段。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8-9 08:2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我们的网站怎么成了哭海?

李清照词艺术表现手法灵活多样
    1. 李词善用典故,一系列复杂的情感浓缩于一个意境缠绵的典故,耐人寻味,绵长而悠远。沈义父《乐府指迷》中标举“论词四标准”,其中“用字不可太露,露则直突而无深长之意”,并且进一步指出“语句须用代字”,李词正是善以典故、代字传情达意,高雅而含蓄。3
     《小重山》中首句“春到长门春草青”, “长门”和“长信”一样都是汉宫名,在诗词中出现往往代表冷宫之意。《文选》司马相如《长门赋序》云“孝武皇帝陈皇后,时得幸,颇妒。别在长门宫愁闷悲思。闻蜀郡成都司马相如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金为相如文君取酒,因于解悲愁之词,而相如为文,以语主上,陈皇后复得幸。”这段文字告诉我们此典的由来和寓意。明诚原游,分别两三年,易安引薛词首句入文意在以冷落的“长门宫” 隐喻自己曾经寂寞独守空闺。虽然易安并非因妒被打入冷宫,然而明诚的原游使她深闺独居,其寂寞、愁闷与悲凄是有相同之处的。又一度春草青,红梅开,在这个洋溢着盎然春意的美好时节,抒情主人公苦闷孤寂的心情也开始明朗起来。她现在似乎得到了明诚归来的信息,就像春汛一样令人振奋,欣慰。清照引全句入词,一箭双雕,一举两得:一面恰如其分地写出了早春景象,一面隐含独处索居的寂寞愁思,真是妙趣横生,更饶风趣。4
     又如《凤凰台上忆吹箫》下阕“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武陵人”源自《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在此特指离家远行之人---赵明诚。“烟锁秦楼”即烟雾封锁秦楼之意。《列仙传》:“箫史者,秦穆公时人也。善吹箫,能致孔雀白鹤于庭。穆公有女弄玉,好之。公遂以女妻焉。日教弄玉作凤鸣。居数年,吹似凤声,凤凰来止其尾。公为做凤台,夫妇止其上不下数年。一旦,皆随凤凰去”。全句是说心爱的人已经远离家乡,烟雾封锁了我的住处,红妆空帷,孤凄难耐。曾经的夫妻和鸣已经成为梦中故事。此处用典,使爱情更具浪漫色彩,表情益加绵婉。
     2.描绘自然景色与情感交流的诗篇表现出含蓄隐秀,蕴深不露的特点。她更多地采用比拟的方式借景抒情,借物明志,用心灵的眼睛观察生活,所描述的情景无不渗透自己的心情,使主客观得到高度的统一,感情深挚,诗味隽永。
    以《鹧鸪天》为例,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一句“情疏迹远只香留,自是花中第一流”道出了其内涵的隐情。李清照曾因感于项羽伟人气魄写下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名诗,这虽然是表达了其对南宋朝廷在劲敌面前软弱、退缩、卑下,屈膝求和的政治态度的强烈不满,深刻的讽刺和无情的鞭挞,但从中也可以反映出她的人生观。对于人生,她拿张良、韩信、屈原、项羽自比,她认为人活在世上应该做一个英雄豪杰,万世流芳。李清照对花卉的欣赏同样反映出她的审美观。桂花隐于叶丛几乎不可见,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绰约的姿态,然而它浓郁的芳香足以让行人止步,去追寻它的芳踪。李清照观人赏花的标准不甚注重外表之美,却很重视内在的因素或灵魂之美。她之所以极力赞美“桂花”,不是因为它的绰约娇艳,而是因为它永存特殊浓烈的芳香,这也是其本人高尚人格的真实写照。
    作品通篇没有写明其的人生目标,只是客观的描绘了桂花的“暗淡”“轻黄”“情疏迹远只香留”既而推测“傲雪寒梅”“斗霜秋菊”也因略逊桂花一筹,对之妒,为之羞。“妒” “羞”本是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情。梅、菊本无情感,其采用一种拟人手法,表现出居心叵测的人对精忠报国,有所建树的人嫉妒,没有作为或作为不大的人,也会感到自惭形秽。
    “花中一流”者众,“冠中秋”者寡,桂花不仅因淡雅轻柔的芳香居花中一流,更是仲秋开放,居群芳之首。用语精确严密。
     最后以议论收束全篇,对桂花未被文人骚客称赏而鸣不平。通过议论赞美桂花,使主题深化,并有余音绕梁之感,耐人寻味,意味深远。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书简》中说到美是主客观的统一。以桂、梅,菊比拟人生种种,含蓄蕴秀,其的情趣志向隐寓其中。李清照也以“第一流”“冠中秋”的桂花自勉、自喻,使主客观得到了高度的统一。  
    3.词构思精巧,善于造境,实可谓篇篇佳构。有的前乘后继,一泻千里;有的层层设疑,由果追因,含蓄委婉;有的上情下景,或上景下情,或情景交融;有的…….每一首词都可看出其高超的艺术功底。
    刘勰《文心雕龙•情采》云:“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7”。情感是文章的经线,它贯穿始终,文辞是编织道理的纬线。李词除却南渡前少有的几首反映青春生活的词篇外无不贯穿着“愁苦” 与“思念”。巧妙的构思,为其表情达意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以《武陵春》为例。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是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春天在金华写的。时值金兵进犯,她避难到金华,她那时已是51岁。“风住尘香花已尽”写景,然此景非常景。狂风扫百花,尘中有余香,一副凄惨衰败之景。“一切景语皆情语”其此刻什么样的心境已可见一斑。
  “日晚倦梳头”主人公出现在大家面前,太阳已经高挂天上,慵懒无聊蓬头乱发的中年妇女,何事忧伤?
  “物是人非事事休“,直抒胸臆,这是”欲语泪先流“的原因。国破家亡,面对种种不幸,主人公无助无望,发出”事事休“的悲叹。进而未语泪先流。委婉含蓄。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换头一转,但笔断意未断,如此浓愁何不借春光美景来驱散。“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笔锋又转,恐怕双溪春光明媚,撑船泛游也难遣自己的情愁。一个物化的 “愁”字,变精神为物质,并赋予它重量,使人感觉更强烈。
    此词上片景中有情,缘情布景。藉景象描述,表现悲戚心情,一副惨景、一种悲情起句;缘何悲,愁何状接承;下片换头一转,笔断“经”未断,欲借景驱愁,末两句又一转“愁”情浓郁无法驱散。波澜跌宕,吞吞吐吐,通过神奇的艺术构思把自己凄楚的心情,深沉的愁怨,婉约蕴藉,跌宕曲折的表现了出来。
    4.李词善用白描手法。大多数的词篇直抒胸臆,感情真率细腻,用语朴素流畅,无造作之态,有自然之美。以《怨王孙》为例: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青露洗、苹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这首词是其早期的作品,以亲切清新的笔触,写出暮秋湖上湖光山色的优美迷人。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起句通俗自然,开门见山。辽阔无边的湖上清风吹起,暮秋时节已经是花落香稀,读起来明白如话。
   “水光山色与人亲”这是一种拟人的写法,赋予山水以人的感情意识,栩栩如生。“说不尽、无穷好。”这是情不自禁,脱口而出的赞语。
   “莲子已成荷叶老,青露洗、苹花汀草。”换头,承写湖上景物,荷叶老残,莲子成熟,清晨时候,苹花汀草被露水洗得翠绿晶莹。
   “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这里同样是采用拟人手法,把这种其自己留恋山水的感情迁至水鸟身上,使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婉转委曲地表达出来。
    全词用白描手法,秉笔直书,情真意切,如见肺腑。这里没有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没有浓丽的形容词和繁复的修饰语,而用准确、简洁的语言进行朴素、单纯的描写,却能给读者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
    四.韵律优美,富有节奏感
遣词造句精炼,准确,传神,并且富有节奏感,音律美。李清照非常重视词的音律美,她在自己的《词论》中提到: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五律,又分清浊轻重。5
    以《声声慢》为例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北宋亡、明诚殁、独流亡。此词所表现的“凄凄惨惨戚戚”的情怀,是国破家灾当头,一个极无聊赖的孀妇的痛苦心声。十四叠字奇迹般的表达了其悲戚哀愁的心境。“寻寻觅觅”,女主人失去了什么无价之宝,才使她如此苦苦寻觅?她寻觅的是金人蹄下的故国家园,她寻觅的是曾经相濡以沫的爱人,她寻觅的是……留给了读者无限的遐思。由于失去的东西多而珍贵,给人造成了无法弥补的物质和精神的创伤,她恍恍惚惚,不由自主“寻寻觅觅”,写出了女主人的精神状态。四顾茫茫,一片“冷冷清清”一无所得,无论精神还是物质。这是写环境,那么女主人的心境又如何呢?“凄凄惨惨戚戚”就是倍觉凄凉、悲伤、忧愁。“寻觅”叠成“寻寻觅觅”是这寻寻,那找找的意思。寻觅的范围扩大了,次数增加了程度加强了,词旨深化了。“冷清”叠成“冷冷清清”,写出了环境的冷落凄清,加强了“冷清”的程度和色彩。“凄”,指人心境凄凉;“惨”,悲伤;“戚”,忧愁。叠成“凄凄惨惨戚戚”,人的情怀更加恶劣,似有沉哀入骨。这十四叠字,取得了出人所思的艺术效果,深化了主题,达到了“复而不厌,迹而不乱”的艺术境地。刘瑜先生在《李清照词赏析》中说到:叠音错落,气机流动,真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也”,又增加了词的音律美6。此十四叠字突现了全词的主旨。这是从叠字方面对此词的高度评价,并非浮夸之词,而是识破天机的艺术见地。
    在李词中以叠字、重笔来描述环境,表现心境的不在少数,不仅有利于展现其难以言表的情怀,更有使词自然流动,增加了词的音律美和修辞美。如《行香子•天与秋光》中“凄凄惶惶”,“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都有着同样的艺术效果。
   词调取名《声声慢》,声调上也因此特别讲究。夏承焘《唐宋词欣赏》曾称:“《声声慢》是李清照词中特别讲究声调的一首名作。”概而言之,其声调特点约有三个方面:
   其一是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字加倍衬写自己的感情。如开头的十四叠字及后面的“点点滴滴”,都很形象而准确多层次地展现了自然景象以及作者的情怀。
   其二是舌音与齿音交相重叠,自然的表达出词人内心的忧愁和迷茫。夏先生曾提出全词多用齿声字(齿音)及舌声字(舌音):《声声慢》用舌声的共十五字:淡、敌他、地、堆、独、得、桐、到、点点滴滴、第、得。用齿声的四十二字:寻寻、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时、最、将、息、三、盏、酒、怎、正、伤、心、是、时、相、识、积、憔悴损、谁、守、窗、自、怎生、细、这次、怎、愁、字。全调九十七字,而这两声却多至五十七字,占半数以上;尤其是末了几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二十多字里舌齿两声交加重叠,这应是有意用啮齿叮咛的口吻,来表达自己忧郁苦闷的心情。不但读来明白如话,听来也有明显的声调美,充分表现乐章的特色。这可见她艺术手法的高强,也可见她创作的大胆。宋人只惊奇她开头敢用十四个重叠字,还不曾注意到它全首声调的美妙。(夏承焘《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8
    其三是特别的韵位安排:韵位的疏密与所表达的感情的起伏变化,轻重缓急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大抵隔句压韵,韵位排得均匀的它所表达的感情都比较舒缓;句句压韵或不断转韵的它所表达的情感比较急促9。“戚”、“息”、“急”、“识”、“积”、“摘”、“黑”、“滴”共协八平,首句“觅”,后面的“第”共协二仄,作为主韵;“清”、“心”、 “窗”、“昏”共协四平, “损”加协仄音;“侯”、“酒”、“雨”换协三仄。这首词韵位非常复杂,对划分起伏,调节情感,起着极大的作用。因主韵的韵位大多隔句压韵,它所表达的情感比较舒缓,而平韵也宜于表现幽咽感伤的情绪。宾韵就更能发挥它的作用以影响于整体的幽咽哀怨,若断若续的愁苦心情。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8-9 08:2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我们的网站怎么成了哭海?

李清照是一个杰出的女作家,不仅她的作品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她的某些思想品格也至今仍有光彩。她不但热爱大自然和生活,又敢于藐视传统的封建观念,更有着知识分子所特有的伤世忧时之社会责任感。正因为如此,李清照抒情词里所表现的人物形象才多种多样,丰富多彩。她也凭着这种高超的艺术才能为中国词史上留下了一笔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李清照文学作品的内容,大多是局限于个人的生活天地,她通过抒写个人的欢乐、痛苦、悲哀和理想,形象地展示她自己的内心世界,概括地反映她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一个有才华、有抱负、有理想的女子,怎样被禁锢在寂寞深闺和萧条庭院之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个活泼开朗的少女怎样变成一个忧郁寡欢、多愁善感的人;我们还可以看到,由于国家衰亡、中原沦丧,迫使她流离失所,最后在愁苦不堪中结束自己的一生。
    李清照的文学作品在思想、艺术上也有其局限和不足,调子比较低沉,感情比较柔弱,但是,瑕不掩瑜,从总体说来,李清照的诗词艺术还是精湛高妙的。李清照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个文化女性,能够冲破封建社会的重重枷锁,投奔自然,直面社会,是难能可贵的,在她心灵深处闪烁着爱国热情和关注国事的积极精神为后人所称道,其“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高尚情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为国捐躯。今天,重温李清照的文学作品,仍然觉得李清照人格魅力光彩照人。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8-9 08:3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我们的网站怎么成了哭海?

   新婚后的清照也写了不少情调明快、表现生活色彩的词作
如《怨王孙》词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限好”对生活充溢着切切眷恋,“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词人对暮秋的湖光山色流露出极大的喜悦而迟迟不肯离去。她把这种依依不舍之情,自然地注入于欧鹭身上,使欧鹭也动了幽情,似乎在怪怨人之无情,如此美景不细加欣赏反而急于离去。这种新颖独特的痴情专注进一步表现了对生命充满深刻眷恋的女词人鲜明的情爱意识。既便在国亡家破,漂泊不定的晚年,清照依旧全心感受生活,拥抱生活。其笔下仍有美丽景致:“落日熔金,暮云合壁”(《永遇乐》)“草绿阶前,暮天雁断”(《怨王孙》)“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于帆舞”(《渔家傲》),比之早期词的清丽平实,更添一份雄奇峭拨的气韵。她能以自我解脱的气魄,去感受外界的热闹,“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永遇乐》);她能布酒赏春,强做欢颜,“随意杯盘虽草草,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蝶恋花》);她能与亲人告别时说出“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如蓬莱远”(《蝶恋花》)的宽慰之语;当她与其夫珍爱的金石书画毁于一旦,半生心血付诸东流时,清照尚能以“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人之弓,人得立,又何足道”的哲理自解。可见,清照对生活的体验,已由少女时代的新奇尝试发展到了深刻地理解,咀嚼生活甘苦,曾经沧海而达人知命的坦然态度,她词中形成的认真执着的生活态度,豪放疏朗的精神气质,就是一种对生活本身的厚爱之情的表现。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8-9 20:0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我们的网站怎么成了哭海?

下面引用由大河奔流52006/08/09 07:57am 发表的内容:
            《西江月遣兴》
                  辛弃疾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 ...
文字文字
[color=#0000FF]文字
辛弃疾的词最爱这一首。尤其是“信着全无是处!”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8-9 20:1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我们的网站怎么成了哭海?

柳永的词合该是婉约的女子,于杨柳岸边,轻吟浅唱。
而苏轼的词则应是关东大汉,拍木惊案,慷慨激昂的一舒胸中志气。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把诗融入词中,又使词跳出了曲子的束缚。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8-10 09:3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我们的网站怎么成了哭海?

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个活泼开朗的少女怎样变成一个忧郁寡欢、多愁善感的人,这就是清照么?看君一帖,胜读十年书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8-10 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我们的网站怎么成了哭海?

和楼主有同感。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8-10 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我们的网站怎么成了哭海?

下面引用由旦暮幽思2006/08/08 09:44am 发表的内容:
独来读网!
想想吧,其实很多时候生命中缺少了很多情趣,和原有的人情味。有不少的人喜欢借助网络来宣泄。如果你是一个对生活时间安排很有秩的人,你的生活充实而有趣,你认为你会有很多的时间来上网吗?(虽然 ...
很同意楼上的意见,快乐的人一般不会来上网,你看不见有多少古代优秀文章是快乐的?大都数才子不是早死就是贫穷。文章不能不成为他们的抒情载体。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8-11 09:0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我们的网站怎么成了哭海?

快乐的人一般不会来上网吗?请问风华快乐吗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8-11 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我们的网站怎么成了哭海?

几天没来唐宋,今日真让我耳目一新\大饱眼福,我们应该感谢唐宋给了我们一片肥沃的土壤,让我们可以恣情的哭,恣情的笑,恣情的爱与被爱,恣情的抒发我们的情感和我们相同的或不同的意见.
   我们哭,我们笑,我们爱,我们恨,我们争执的面红耳赤,那是我们的心如此真诚啊!
   快乐上网也好,无聊上网也好,寻求精神支柱也好,总之上网已成为现代人的一种时尚一种生活方式.
   在这片真情的土地上,用心去培植自己的小苗吧!不要怕有风雨,风雨后的阳光不是更明丽么?
   天涯祝福大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5-8-7 05:54 , Processed in 0.083225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