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对联雅居
收起左侧

[讨论]对联疑难解答及交流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3-25 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对联疑难解答及交流处

继续请教:
无锡薛福成故居有一戏台,戏台上的对联“桃花流水在人间,风月笙箫坐夜闲”意思比较明了,但看戏的那个小厅里的一副对联,字又难认,意也费解。如照片。其文字我读成:
云衣须入百美俊,
佳作其飞十洲图。
飞箫君研究书法,看偶读对了没有。还有联意,恳请各位师友皆能不吝赐教。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11-19 21:02
  • 签到天数: 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05-3-26 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对联疑难解答及交流处

    字看不清。下联“飞”错了,应是“非”字。其他,字看不清,联意也不好妄测。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3-26 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对联疑难解答及交流处

    谢谢飞箫君,飞确实是非之误。古人的飞是繁体字,不是这样写的。应该是非。谢谢教正。那么此联应该是:
    云衣须入百美俊
    佳作其非十洲图
    有解得其意的师友,请不吝赐教。
    此外如有师友在平仄上有高见,也请一并指教。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3-27 18:11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对联疑难解答及交流处

    云衣须入百美俊
    佳作其非十洲图
    若没有背景典故能作参考,难明。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3-28 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对联疑难解答及交流处

    卓班主好。我曾试着查有关资料,可惜未查到。只知“十洲”是仙界。唐韦庄《悼亡姬》:凤去鸾归不可寻,十洲仙路彩云深。我想,此联因放在看戏的小厅中,云衣是借代,指衣着美丽的演员,百美是众多美人,俊是俊丽之人。百美俊是指超越百美的美人。故上联之意也就是说演员极美。下联“其非”是“岂非”之意。意为演出极美,仿佛让人看到仙界的图景。这样解释不知是否可通?
    此联的平仄也有疑:
    云衣须入百美俊
    平平平仄仄仄仄
    佳作其非十洲图
    平仄平平仄平平
    出句按诗律是拗句,对句应在第五字用平声来相救,而第六字应用仄声。可是对句却不是这样。这是为什么呢?真诚希望得到指点。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3-29 16:07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对联疑难解答及交流处

    我还以为“十洲”是指仇英仇十洲呢,他跟薛福成是老乡:)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11-19 21:02
  • 签到天数: 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05-3-29 16:22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对联疑难解答及交流处

    对联从平仄来看可分为律联和散联。律联的平仄,五、七言可按律诗的要求,其他则可仿律诗自律,一般是上下联节点的平仄应相对,本句相临节点最好平仄交互。散联的平仄除上下联末字必须平仄相对外,其他则可不讲究。在古今浩如烟海的对联中,大部分是散联,律联很少。此联从平仄看即属散联。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3-30 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对联疑难解答及交流处

    [这个贴子最后由尽兴就好在 2005/03/30 09:25pm 第 1 次编辑]

    风雅斑主所说仇英,我并不了解。飞箫君的散联说,似可通。就此问题我还想继续求教于各位方家:
    初有对联时,联律必是宽的;随着对联的发展,联律愈严。于是有了工对、宽对之分。这就好比诗的发展,古风的诗律是宽的,而发展到近体诗就极严了。然而有了近体诗,并不影响诗人们仍然去写古绝古风。换言之,近体诗与古风在诗坛并存,而诗之高下并不从诗体去分。那么我们能否这样去推论,联有工宽,犹如诗分近古,而联之高下也不是由工宽来做标准的。有一个现成的例子,即陶行知先生所撰: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此联不避重字,不讲平仄,只重联意。陶先生也是学问大家,必是知诗律联律的。我臆测,他这么写并非故意写不合律的联,而是认为联之工宽是并存的两种形式,各取所需可也。我的想法成立么?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11-19 21:02
  • 签到天数: 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05-3-31 07:35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对联疑难解答及交流处

    [这个贴子最后由狂墨飞箫在 2005/04/05 05:23pm 第 1 次编辑]

    我以为,陶先生此句并非对联,而是为师生教学所写的警言,可作为师生的座右铭。只是形式上像对联实为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而已。许多联书将律诗中首尾两联或绝句中的佳句当作对联收入,实在大谬!!!!!!名人写的对偶形式的句子并非都是对联,就象名人说的话并非都是名言一样,如果你硬要把它看作对联和名言,别人也没有办法;要是谁按照这样的方法去创作对联或名言,就只能说明他的无知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3-31 12:42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对联疑难解答及交流处

    谢飞箫指教。
    有几点可商榷。1、“只是形式上像对联实为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而已”。若陶先生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上下联便不会如此不工了。2、“许多联书将律诗中首尾两联或绝句中的佳句当作对联收入,实在大谬!”收为对联的应是颔联与颈联,除非首联与尾联也对仗才有可能收为对联。律句中的句子或被集为对联,或将其中的联句直接独立出来做对联用,这应该都是可以的。这恐怕也是约定俗成的事了。3、您在上面帖子中说到的散联,确实是大量存在的。这种散联,不就是宽对吗?有人撰联比较随意,喜欢宽对的形式,不刻意求工,并不能称之为无知。
    我对对联比较感兴趣,但这方面的知识比较贫乏,确实比较无知,因此诚心诚意地向各位老师请教,也渴望各位联友参与讨论,或可让我早日变无知为有所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11-19 21:02
  • 签到天数: 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05-4-1 09:38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对联疑难解答及交流处

    下面引用由尽兴就好2005/03/31 12:42pm 发表的内容:
    谢飞箫指教。
    有几点可商榷。1、“只是形式上像对联实为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而已”。若陶先生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上下联便不会如此不工了。2、“许多联书将律诗中首尾两联或绝句中的佳句当作对联收入,实在大谬 ...
    首先声明,我所说的无知并非指阁下,阁下的对联水平在下佩服得很,不要把无知的帽子往头上扣。对阁下的商榷回复如下:
    1.对偶不等于对联,不要求对仗。它是一种修辞手法,特点是两句字数相等,句式相类即可,没有严格的平仄等要求。
    2.我所说的“许多联书将律诗中首尾两联或绝句中的佳句当作对联收入,实在大谬!”是指那些根本不符合对联要求的诗句,非指“颔联与颈联”,也非指“对仗的首联与尾联”更不是指“约定俗成”的集句联。有时间,我找两例请兄鉴别。
    3.散联即宽对,我向来赞成作宽对,从未认为“有人撰联比较随意,喜欢宽对的形式,不刻意求工”就是无知。但陶行知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连宽对也算不上,且不说“千万”合掌,也不说“教人求真”与“学做真人”词性结构不同,单是“真”“人”都是平声就不符合宽对平仄要求的下限“上下联末字必须平仄相对”。宽对再宽也不能突破这个下限,否则,就不能称其为对联了。尽兴兄以为然否?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4-5 13:05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对联疑难解答及交流处

    说点个人对句的体会(实战的,无书可据):
    宽对:在争对意境联或寓意联时,有时自然而然会出现,这主要取决于对句本身语意的畅通。如果刻意去工对反而失去生机。这里我说的宽对主要是在对句的后三两字,不太主张前面出现宽对,这好比“可乐瓶”的形状,后面适当张大别有味道,而前面就张开却好比“裤腰带松了”。。。当然对句固定结构的词组有时前头也可以出现,但因意合、本身对称完美则也可接受。
    总之,是取决于对句时的实际情况而定,似无定规可寻,感觉很重要。审美观的不同会带来不同的对句风格及形式。
    草之,可有人赞同?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11-19 21:02
  • 签到天数: 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05-4-5 17:38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对联疑难解答及交流处

    下面引用由看看2005/04/05 01:05pm 发表的内容:
    说点个人对句的体会(实战的,无书可据):
    宽对:在争对意境联或寓意联时,有时自然而然会出现,这主要取决于对句本身语意的畅通。如果刻意去工对反而失去生机。这里我说的宽对主要是在对句的后三两字,不太主 ...
    当然了,文学作品内容意境应最重要,对联也不例外。但对联之所以为对联,自有它一定的规则,这个规则可以有弹性,然弹性也有限度。如有人将贺之章“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当作咏柳的对联收入《楹联学概论》就实在是对对联的大不敬了。此书中象这类的对联还有好多。。。。。。。。。
    各位,这是对联吗??????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4-5 19:32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对联疑难解答及交流处

    飞箫、看看好。我同意你们的观点。宽对应该有其不受歧视的一席之地,同时也不是无限止的宽。飞箫君所举咏柳联确实出格。看来《楹联学概论》还真该读读。不过陶行知的对联就不是只收入一种两种联书了,认同其为宽对人恐怕甚多。我也是认同的,姑且作为超宽联吧。
    尽兴还想请教斑竹老师问题,只怕有些烦人了:)
    就上面讨论中提到的律绝中的对偶句,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作对联看,在什么情况下不能作对联看,其衡量的标准是什么呢?比如,从不同的诗词中抽出句子,组成的集句联,这肯定是对联。再如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也应是公认的对联了。但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能不能称为对联呢?有明确的判断标准吗?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4-5 23:33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对联疑难解答及交流处

             对偶和对仗是两种极为相象的语言形式。所谓“相象”,是说它们相同之处较多而不同之点较少,所以区别起来就较为困难,甚至连一些工具书对这两个概念都解释得含糊其辞,不甚了了。如《辞海》“对仗”条下注释曰:“指诗文词句的对偶。”陕西教育出版社的《古文自学辞典》则解释“对偶”为“修辞方法一种,……诗歌中叫‘对仗’。”如此以“对偶”注“对仗”,用“对仗”释“对偶”的辗转解说,造成了概念的混淆,其结果是使人误以为“对偶”与“对仗”是一回事,是一个概念的两种称谓。
           那么,究竟什么是“对偶”?什么是“对仗”?二者有什么区别呢?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及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因而格律诗词的对仗要求也就甚为严苛,符合上述原则的诗词联句便是对仗的;否则就是不对仗或对仗不工稳,这是诗词创作所不允许的。
           了解了对偶与对仗的特点,就能一般地区别什么是对偶,什么是对仗了。例如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这两个句子各方面都符合对偶的要求,但由于其平仄不相对,音律欠和谐,并在同一结构位置重复使用了“天下”、“之”、“而”等这样的词语,所以不合对仗的要求。再请看下面这个例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白乐天》)
           这组联句是原诗中的颈联,无论哪个方面都完全合乎对仗原则,而且对得极为工稳,是最为典型的对仗联句~~~~~~~~~~~~~
    全文请看:对联资料库/楹联知识与资料书目/对偶与对仗。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11-19 21:02
  • 签到天数: 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05-4-6 11:27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对联疑难解答及交流处

    “不过陶行知的对联就不是只收入一种两种联书了,认同其为宽对人恐怕甚多。我也是认同的,姑且作为超宽联吧。”
    尽兴兄的这个观点我不赞成。不能因为此句收入的联书多,认同它是对联的人多就可以把他看作对联了。要知道所有的书(至少我读过的书,包括教材、辞书)都是有错误的,所以古人才说“尽信书不如无书”;现实中虽有“谎言重复一千遍就变成真理”的现象,但 “谎言”毕竟是“谎言”,只是一时无人能识别而已。故,愚以为,区别是否对联的唯一标准是对联规则,而不是看有几本书收入或有多少人认同。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4-6 13:11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对联疑难解答及交流处

    按理我没资格在此论道,真的是一本对联书也没看,也没怎么看网上的对联知识。
    只是卓斑竹的“超宽对”一词让我想起来了前不久曾戏对的一个句子,说来请大家看算不算对上。
    出句:雪鉴/松风骨(忘了作者)
    对句:莺宣/竹叶青
    说明:对句前已有不少人对过了,想不出其他再能和“松风骨”对上的词,故用了竹叶青一词。由于觉得大家在“鉴”的对字上都不到位(个人感觉),故凑着对一个,用“宣”而不用“喧”是想从寓意上去对。我也戏言说后三字是“超宽对”。其实是觉得如果从意义上讲,出句的重点应在强调雪的作用,因此我的对句也是从“莺”的作用来对,(这里“莺”其实本人是想暗含其他意思的,雪是洁白的颜色,而莺是“黄色”)。总之,是从物与物的“功能”上去对的。当然这样的句子不会被认可。
    现在也想知道,我这个对句凑上出句后可不可以算做一个对联?请直言示之:)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4-8 17:32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对联疑难解答及交流处

    出句:雪鉴/松风骨(忘了作者)
    对句:莺宣/竹叶青
    我觉得应该这样断句:雪鉴/松/风骨,松因傲雪而更见其风骨。故对“竹叶青”我认为是完全失对的,而不是宽对的问题。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4-9 12:08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对联疑难解答及交流处

    庸斑说的没错。正常情况如你所说该那么断句。有时我喜欢胡对,这个句子本是灌水,灌完后觉得似乎也可有说法。见论及“超宽对”想起来这句便拿来征求意见。
    我主要想问的是按我那样的断句联意上出对句应该都说的通,那么把“松风骨”三字做为一个整体的“大名词组”来对是否算“超宽对”?你说的完全失对我不赞同,至少是前两字还是能对上(好不好另说)。当然在5个字内出现3个字做为“超宽对”也有点太说不过去了。
    至于出句的解释,我更喜欢直接解释成“雪(能)鉴定松之风骨”。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4-9 12:24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对联疑难解答及交流处

    补充:
    个人觉得此出句中“雪鉴”二字乃“联根”。故认为对上此二字当算对上一半了。好比放风筝,线在手,筝未断,关键就看风筝是在摇摆(允许)还是掉地(败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5-11-10 14:02 , Processed in 0.12853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