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对联雅居
收起左侧

[点评38]持节笋尖争破土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5-5 23:49 | 显示全部楼层

[点评38]持节笋尖争破土

好久没评联了,感觉有些不在状态,有说得不对的地方欢迎大家砸回来。:))
出句: 持节笋尖争破土 [梅苑仙踪]
对句: 啄泥燕嘴早衔春 [苏三]
dlfueng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6-5-6 01:07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dlfueng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6-5-6 01:29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5-19 14:36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06-5-6 09:54 | 显示全部楼层

    [点评38]持节笋尖争破土

      谢谢苏老师"严而不死,宽而不滥"的观点,令人收益非浅.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5-6 10:59 | 显示全部楼层

    [点评38]持节笋尖争破土

    苏三斑竹点评精彩,辛苦啦。奉清茶一杯,以慰阵亡脑细胞之灵~~~~~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5-6 11:45 | 显示全部楼层

    [点评38]持节笋尖争破土

    持节笋尖争破土 [梅苑仙踪]
    知时(情)柳絮懒惊鸿
    没意思,敬什么上茶,是香客,是堂客,又不是上客,77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5-6 12:12 | 显示全部楼层

    [点评38]持节笋尖争破土

    看三老师点评,是学习的大好机会,奉茶谢三老师。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5-6 12:17 | 显示全部楼层

    [点评38]持节笋尖争破土

    [这个贴子最后由小楼蠢鱼在 2006/05/06 04:25pm 第 2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dlfueng2006/05/06 01:07am 发表的内容:
         我是完全的一个新手,在线刚刚超过3600秒,甚至对联的一些基本原则都不清楚,只是我的QQ网名即叫柳随风,看到这句对句,禁不住妄加评论一番,见笑了.
        我以为这句的好处  苏老师  已经尽说了, 只是逐流,随风两 ...
    节按古声平水韵部,为仄声,属入声字,此联是按古声的。逐流二字,我个人看法,还是比较多意思的,流字在这里可推断为名词如何?上句持节的节字如在节约,节省等是动,但气节,节日是名。流水的流是动,水流的流似乎又可是名。这里的流字谓之水流,实之比喻为世俗。

    [color=#990000]-=-=-=-=- 以下内容由 小楼蠢鱼2006年05月06日 00:24pm 时添加 -=-=-=-=-
    上联释义:心怀气节的竹笋不会被土掩藏,春天一到,将破土而出。
    下联释义:追逐世俗的飞絮随风而舞,到处飘散而缺乏定性。
    上下比都以物喻人,寄情于物。个人管见。


    [color=#990000]-=-=-=-=- 以下内容由 小楼蠢鱼2006年05月06日 04:22pm 时添加 -=-=-=-=-
    此处的尖如是形容此,则破坏了原句的整体结构了。笋尖是偏正双名词结构。如尖是形容词,此句当为:持节尖笋争破土,才更合理一些。那么节,笋,破同仄失律而成败句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5-6 15:01 | 显示全部楼层

    [点评38]持节笋尖争破土

    苏三老师,辛苦
    另:
    出句: 持节笋尖争破土 [梅苑仙踪]
    对句: 啄泥燕嘴早衔春 [苏三]   嘴 ---> 喙,好象更贴切些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5-6 23:11 | 显示全部楼层

    [点评38]持节笋尖争破土

    下面引用由暮雨黄昏2006/05/02 05:22pm 发表的内容:
    出句:持节笋尖争破土 对句:蕴气香雪傲坚冰
    上次作业没交好,这次做认真点~!
    苏三:首先为暮雨黄昏朋友的认真态度鼓掌,“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按照对联的基本要素,好的对句首先要做到内容相关,平仄相谐 ...
    多谢苏先生点评,“节”字对时,忘记查平仄了,以今音判断为平音了,实在是疏忽大意了,下次一定注意了,再次感谢ing~~~~~!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5-7 03:36 | 显示全部楼层

    [点评38]持节笋尖争破土

    出句:持节笋尖争破土 [梅苑仙踪]
    对句:牵牛花蕾竞向阳 [竟日寻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5-7 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点评38]持节笋尖争破土

    似锦繁花闹春风     劣作 请诸位多多包含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5-7 11:14 | 显示全部楼层

    [点评38]持节笋尖争破土

    [这个贴子最后由桃花袖在 2006/05/07 11:24am 第 1 次编辑]

    先奉一杯茶,苏三老师评联辛苦。
    持节笋尖争破土 ,出句中持节二字,我理解错了,以为是持节出使之意,没有理解成心怀气节。我不知道出句这样理解是否贴切:持节的竹笋破土出使春天。
    持节————心怀气节,持节出使。糊涂了。如果是心怀气节,那么苏老师对的衔泥,这样不失对吗?
    持节————衔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5-7 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点评38]持节笋尖争破土

    出句:持节笋尖争破土 [梅苑仙踪]
    对句: 冰心梅子悄含春 [空山鸣涧]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5-7 14:18 | 显示全部楼层

    [点评38]持节笋尖争破土

    [这个贴子最后由yehay在 2006/05/07 02:24pm 第 1 次编辑]

    出句:持节笋尖争破土
    对句:顶风纸鸟欲登云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5-7 23:28 | 显示全部楼层

    [点评38]持节笋尖争破土

    下面引用由去留无意2006/05/01 09:50pm 发表的内容:
    出句:持节笋尖争破土对句:育才花蕾竟施芳
    苏三:平仄工整,置景明丽,构思不错。可惜“育才”两字费解,使句子显得不太通顺。
    本人对此句的理解是,“才”本该为“材”,也即花蕾孕育种子,种子自会发芽,随后再长大成材。此句所以要写成“才”,估计对者把“花蕾”比作园丁了,所以此处的“才”应该理解为“学生”。
    不知我的理解对也不对,还望“去留无意”联友及“苏三”老师给予指正。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5-8 00:05 | 显示全部楼层

    [点评38]持节笋尖争破土

    [这个贴子最后由qsl在 2006/05/08 00:13a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小楼蠢鱼2006/05/01 08:14pm 发表的内容:
    出句:持节笋尖争破土 对句:逐流柳絮竞随风 【小楼蠢鱼】苏三:切景切题,平仄和谐,对仗工稳,不错。
    本人也来凑凑热闹,跟苏三老师来学学点评。
    诸位可能对出土的笋不常见吧,本人小时候就是经常挖笋的。笋确实有“节”,只是节与节之间的距离比较短而已。
    至于“流”字应该是名字,联系到“随波逐流”,这就比较好理解了。只是把“逐流柳絮竞随风”整句联系来看,就完全不合乎常理了。既然“逐流”了,沾湿了的柳絮还能“随”得起“风”吗?可见小楼平时要么不大注意观察,要么就是不大爱动脑筋。
    干吗不用“随波”,还偏偏用“随风”呢?难道小楼认为“水”对“土”不好吗?看来小楼平时还是蛮喜欢出风头的吧!(开个小小的玩笑)
    一家之言。还是再听听别人的说法吧。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5-8 11:53 | 显示全部楼层

    [点评38]持节笋尖争破土

    随波逐流单看表象是水,隐含的是世俗。说明性情不定,左右摇摆,没有自身观点。这里也只是取的其意。如如此理解,那么出句的笋保持气节也不对了,笋不过是天生如此,文字不过是借此为依托而表露自己的情感。白发三千丈,难道头发真要长到三千丈不可吗。呵呵。
    ddbt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6-5-8 13:11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ddbt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6-5-8 13:25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5-11-15 13:10 , Processed in 0.14945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