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仲秋怀人
下面引用由水中柴在 2006/09/29 08:46pm 发表的内容:
洋兄的评论我也多有看,最近感觉分歧是越来越大了~(例如有篇七绝里的燕与雁的评论,我没时间回帖,不然早打起口水仗了)不打不吵不热闹,只泛泛的说同意又有什么意思?一个人有一个人的理解,很难说谁对谁错, ...
问好水中柴,本不想再说什么,既然感觉同君对点评有共识之处,也就再说几句,勿怪!
在诗词中,随处可见燕,雁这两种意象.
燕,雁都是候鸟,都有迁徙习惯.不同的是雁是大型候鸟,不善于远距离飞翔,它都是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这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南飞雁抒情。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元代《西厢记》结尾崔莺莺长亭送别时唱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情景相生,其情不堪,成千古绝唱。韦应物的<闻雁>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又如:赵嘏的<寒塘>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还有: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孟浩然《早寒有怀》)北风、落叶、归雁触发诗人怀念故乡的深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有关这类很多很多,我不一一枚举了.雁因此成了悲秋思乡思亲的意象
燕的习性及表达的意象前面帖子我已经赘述过,这里就不罗嗦了,不过还可补充几句.它除了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相传燕子于春天社日北来,把它当做春天的象征加以美化和歌颂外,还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燕子素以雌雄颉颃,飞则相随,以此而成为爱情的象征.“月儿初上鹅黄柳,燕子先归翡翠楼”(周德清·《喜春来》)的失意冷落,如“花开望远行,玉减伤春事,东风草堂飞燕子”(张可久·《清江引》)的留恋企盼。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另还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燕子秋去春回,不忘旧巢,诗人抓住此特点,尽情宣泄心中的愤慨,最著名的当属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另外还有宴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浣溪沙》),李好古的“燕子归来衔绣幕,旧巢无觅处”(《谒金门·怀故居》),姜夔的“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点绛唇》),张炎的“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高阳台》).还可表现代人传书,幽诉离情之苦如“伤心燕足留红线,恼人鸾影闲团扇”(张可久·《塞鸿秋·春情》).表现羁旅情愁,状写漂泊流浪之苦.家燕返回往往带来的是春天的气息,因此它也就成了春之象征.
还记得这么一副对联:
[color=#DC143C]鹊躁[color=#DC143C]鸦啼,并立枝头谈[color=#DC143C]福祸
[color=#006400]燕来[color=#006400]雁往,相逢路上话[color=#006400]春秋
说明了家燕春来,秋雁南飞的意象.归燕理解为南方燕,实在不敢苟同.无论字面意思,还是物所意象都失之千里.
归雁那才真正是南方的飞雁.原因我已经叙述的很明了,不想多说什么了.
戍我也不想过多解释,会意字,呵
"才耳侧"中的"才"同意水中柴君的理解,意:刚刚的意思,说明时间很短.来衬托相思之烈.可以和声音赛跑,而理解为"犹",虽然都是副词,但字面意思没相通之处,在表述的程度上更是背道而驰,怎么能等同?少见.除非换字.
岸柳也是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它作为一种原型意象,蕴涵的丰富非其它意象可比.综合起来看,至少有三种:一是象征离别,蕴含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别后的绵绵相思之苦.古代有折柳送行人的习俗,诗人多采用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表现.二是用杨柳象征春天,柳眼、柳芽、柳丝、柳叶、柳花、柳絮,皆是诗人吟咏的对象.三是以柳喻人,寄寓身世之感.既有男性诗人用以比拟心目中美好的女性形象,也有女性自比自叹,自抒胸怀.
在这仲秋里,而把依依理解为"柔美貌",未免牵强了.依依有三种解释列出来参考 1) 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摆(2) 恋恋不舍的样子(3) 依稀;隐约
其实今天在课堂上我让学生鉴赏了惊鸿的这首绝句,讨论气氛很热烈,我也从中学到很多,呵呵
想到哪就说到哪,不求统一,只求和气.形器易征,谬乃若是,何况诗词.对于惊鸿,本人并无恶意,但确实眼睛里有时不能容半点沙子.欣赏对事能忍则忍,不能忍一定如士般怒之,秉性难移,仅此而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