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whs
收起左侧

破解杨贵妃马嵬坡生死之谜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4-23 16:52 | 显示全部楼层

破解杨贵妃马嵬坡生死之谜

乱  什么人写的啊  研究的也太仔细了吧?  恩 该当如此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4-23 17:30 | 显示全部楼层

破解杨贵妃马嵬坡生死之谜

分析地绝对精辟!原以为酒仙李白做诗风格多样是因为酒癫所至,呵呵,经上文梳理、推敲并非李白之作合情合理,真是服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4-24 20:22 | 显示全部楼层

破解杨贵妃马嵬坡生死之谜

[这个贴子最后由whs在 2005/04/24 08:38pm 第 1 次编辑]

三. 有关《白本传》的几个问题
  1.关于《白本传》产生的时间:
  与《丽本传》相比,《白本传》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它敢于直书玄宗“潜搜外宫,得弘农杨玄琰女于寿邸。”另外,《白本传》还提到了《玄宗本纪》。这两条信息应是我们考察《白本传》产生的年代的重要依据。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4-24 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破解杨贵妃马嵬坡生死之谜

[这个贴子最后由whs在 2005/04/24 08:44pm 第 1 次编辑]


  在唐朝,尽管有时政治比较开放,士大夫议论国是时可以少有忌讳,但是皇室的个人隐私,却并不是一个可以在社会上随便议论的话题。------(为顺利发帖,此处略作删节)。故武则天的绯闻只能在骆宾王的讨武檄文中作为罪行披露于天下,及至武氏倒台,事过境迁,便再也无人议论此事了。杨贵妃的情况比较特殊,虽然杨氏已经灭族,可以任人笑骂,但是唐玄宗还是太上皇,自然要为尊者讳。故遍检肃宗、代宗时代的文卷,并无提及杨妃曾为寿王妃之事者。此后的《长恨歌》、《丽本传》,以及白居易的其它涉及杨妃的作品,都避而不谈此事。与白居易同时代的元稹,也是一个热衷于开元、天宝题材的作家和著名的政治家,他对玄宗所犯的政治错误批判十分尖锐大胆,如《连昌宫词》等,却从未提及这段隐私。在笔者所接触到的唐代文献中,除《白本传》外,唯一将此事彰诸笔墨的便是李商隐,但也是隐约其辞,远不似《白本传》的一针见血。例如:
  “骊岫飞泉泛暖香,九龙呵护玉莲房。平明每幸长生殿,不从金舆惟寿王。”
       ──《骊山有感》
  “龙池赐酒敞云屏,羯鼓声高众乐停。夜半宴归宫漏永,薛王沉睡寿王醒。”
       ──《龙池》
  是不是李商隐的胆子比别人大一些?其实未必。极有可能的是,当时官方对玄宗、杨妃的这段罗曼史已无意隐讳,人们在谈论此事时可以不必象过去那样前瞻后顾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4-25 08:34 | 显示全部楼层

破解杨贵妃马嵬坡生死之谜

  具体地说,玄宗、杨妃的这段绯闻在李商隐时代被公开曝光,看来是受了唐文宗之杨贤妃案件的株连。
  白居易、李商隐时代的唐文宗有一位杨贤妃,她的经历与唐玄宗的杨贵妃有许多相似之处:
  ━━二人同属弘农郡望族杨氏,东汉太尉杨震、隋皇朝显贵的后裔:
    杨贵妃是隋朝显贵杨汪的后代;
        杨贤妃是隋炀帝的后代。
  ━━二人在婚姻上均有乱lun的问题:
    杨贵妃先事寿王李瑁,再事其父唐玄宗李隆基;
    杨贤妃先事唐穆宗李恒,再事其子唐文宗李昂。
  ━━二人均得宠于当朝皇帝:
    杨贵妃:“三千宠爱在一身”;
    杨贤妃:“恩渥方深”。
  ━━外戚的地位相似:
    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是唐玄宗的宰相;
    杨贤妃的侄儿杨嗣覆是唐文宗的宰相。
  ━━死因相似:
    杨贵妃死于马嵬兵变。其根本原因是唐玄宗、杨国忠与皇太子李亨之间存在着深刻的政治矛盾。“肃宗回马杨妃死,云雨虽亡日月新”,唐人的这两句诗极为准确地概括了马嵬兵变的政治背景;
    杨贤妃死于唐文宗逝世时发生的宫廷政变。其根本原因是她曾想立自己的亲儿子安王李溶为唐文宗的接班人(皇太弟),故为后来登基的皇太弟、唐武宗李炎所不容。
  ━━结局相似:
    马嵬兵变的结局是杨氏灭族,太子李亨登基;
    开成五年宫廷政变的结局是唐武宗即位,杨贤妃和她的儿子被赐死,杨嗣覆及其同党被杀戮或流放。
  ━━两次皇位更替均不是正常接班:
    李亨是趁安史之乱之机发动马嵬兵变,抢班夺权;
    李炎是趁唐文宗逝世前夕的朝政混乱之机,在宦官的拥立下,弑皇太子和安王李溶而强行登基。
  ━━为了显示当局的正确性,两位妃子死后都被横加了一些莫须有的罪名:
    杨贵妃:干预朝政,私通安禄山;
    杨贤妃:想做武则天第二。
  (以上内容参见本书附录十:“关于开成宫变和杨贤妃的历史资料”)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4-25 16:05 | 显示全部楼层

破解杨贵妃马嵬坡生死之谜

  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唐武宗李炎登基后,必然要发动一场宣传攻势,从舆论上彻底打垮失败的政敌,以显示自己的正确性和正统性。鉴于杨贤妃的经历,“尤物乱阶”自然是最为理想的讨伐口号,于是武则天、杨贵妃都被拉出来陪绑,杨贵妃的材料因能较好地联系实际而显得尤为可贵。“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虽然于自己老祖宗的面皮上不大好看,但是此时的唐武宗,却必须把政治思想工作放在第一位,顾不得这许多了。李商隐对这段绯闻所发的种种议论,想来不过是在这场反杨大合唱中敲一敲边鼓而已。
  按此推测,《白本传》产生的时间之上限,应是唐武宗在位的会昌年间。此时白居易尚在世,陈鸿则可能已经去世,而李商隐正处于其创作的巅峰时期。《白本传》产生的时间之下限,应是在五代后晋修撰《唐书》之时,《玄宗本纪》当于此时正式问世。而在此之前,唐朝历代皇帝只有官修的《实录》、《政要》,并无《本纪》。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4-26 07:42 | 显示全部楼层

破解杨贵妃马嵬坡生死之谜

  2. 《白本传》亦是以《玄宗内传》为祖本:
  从本书之附录四:《<长恨传>两种版本与<长恨歌>对照表》来看,《长恨歌》与《丽本传》间的相关性比《白本传》显得更强一些。《长恨歌》中的很多诗句都可以在《丽本传》中找到其对应的内容,两者的主题思想也更相近。但是《白本传》中也有一些与《长恨歌》呼应较紧密而《丽本传》中却没有的段落,例如:
 [1].《白本传》:“定情之夕,授金钗钿盒以固之。又命带步摇,垂金铛,半后服用。”
    《长恨歌》:“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2].《白本传》:“故当时谣咏有云:‘生女勿悲酸,生男勿喜欢。’又曰:‘男不封侯女作妃,看女却为门上楣。’其为人心羡慕如此。”
    《长恨歌》:“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3].《白本传》:“池莲夏开,宫槐秋落。”
    《长恨歌》:“宫叶满阶红不扫”、“太液芙蓉未央柳。”
  由此推断,《白本传》的作者也应是见过《玄宗内传》,并以其为祖本进行写作的。与《丽本传》相比,《白本传》的文笔显得更成熟一些,显然也是出于一代大家的手笔。
  但是,《白本传》的作者究竟是谁?他为什麽敢于如此大胆地公开这段宫廷绯闻?他为什麽要如此大规模地修改《长恨传》?他为什么要处心积虑地掩盖马嵬后的这段历史呢?这个问题将在本书的第四章“帆沉诗海”中重点探讨。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4-26 13:10 | 显示全部楼层

破解杨贵妃马嵬坡生死之谜

             第二章 揭谜千古
       第四节 嵌套于李白作品中的另一个精神世界
  李白的作品素以庞杂多伪作而著称。宋朝人宋敏求,一生搜集李白作品不遗余力,所获颇丰。他在《李太白文集后序》中谈到李白文集的历史变迁:
  “唐李阳冰序李白《草堂集》十卷云:‘当时著述,十丧其九。’咸平中,乐史别得白歌诗十卷,合为《李翰林集》二十卷,凡七百七十六篇,史又纂杂著为别集十卷。治平元年,得王文献公溥家藏白诗集上、中二帙,凡广一百四篇,惜遗其下帙。熙宁元年,得唐魏万所纂白诗集二卷,凡广四十四篇。因裒唐类诗诸编,洎刻石所传别集所载者,又得七十七篇,无虑千篇。”
  《李太白文集》竟然是这样东拼西凑起来的,其间又相隔了几个朝代,混入伪作,实所难免。清代学者王琦对宋敏求的治学方法十分不满,他说:“东坡尝言太白诗为庸俗所乱,可为太息,说者以咎宋次道贪多务得之所致。嗟乎!真者不能尽传,传者又未必皆真。……夫不慊于宋者,为其混之而至于不可别也。”如果不是当年宋敏求贪多务得,并把新发现的作品与原来的作品不分青红皂白地混为一体的话,今天研究李白或许要减少许多困难。
  王琦还指出:“今太白诗中,谬入他人作者略有十之二、三。欲删正者,当以吾言考之。”(《长干行》之二附注)。可是迄止于王琦时代,人们已经认定或普遍置疑的伪作不过是二、三十篇,仅占李白作品总数的百分之二、三而已。可是在中国古代算学中并没有点错小数点的问题,真不知道王琦的脑子里何以会冒出这个奇怪的想法。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4-26 13:28 | 显示全部楼层

破解杨贵妃马嵬坡生死之谜

好帖,顶起来看呀.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4-26 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破解杨贵妃马嵬坡生死之谜

  今天当我们重读李诗时,有一类作品特别引人注目,其基本特征是:
  [1].它们的标题具有模糊、不确定性;
  [2].它们的体裁多属古体乐府或当时的宫廷教坊歌曲;
  [3].它们的内容与目前已知的李白经历难以吻合;
  [4].我们几乎无法从作品内容推测李白的创作意图;
  [5].它们的写作风格与李诗的主流风格不尽相同;
  [6].它们的内容多是描写宫廷生活或男女两地相思;
  [7].它们中的相当一部分隐含着一种至尊气度或宫廷脂粉气息;
  [8].它们历来是研究李白的难点或争论的焦点。
  当我们从李白的这类诗中筛选出一部分来,并按某种次序重新拼排之后,一幅描写一对贵族男女生死恋情的全息图象便赫然凸现于面前。其大略如下: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4-26 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破解杨贵妃马嵬坡生死之谜

  [1].诗中的男、女双方具有极为高贵的身份:
  “双燕复双燕,双飞令人羡。玉楼珠阁不独栖,金窗绣户常相见。”
     ──《双燕离》
  “玉筯落春镜,坐愁湖阳水。闻与阴丽华,风烟接邻里。”
     ──《寄远之四》
  (注:阴丽华是东汉光武帝的皇后,家住河南新野。)
  “三鸟别王母,衔书来见过。……遥知玉窗里,纤手弄云和。”
     ──《寄远之一》
  [2].男方是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
  “白日与明月,昼夜尚不闲。况尔悠悠人,安得久世间?”
     ──《杂诗》
  “我独七十而孤栖。”
     ──《雉朝飞》
  [3].女主人公是一个绝世美人,且多才多艺。她与男主人公之间的感情极深:
  “爱君芙蓉婵娟之艳色,色可餐兮难再得。怜君冰玉清回之明心,情不极兮意已深。朝共琅?
之绮食,夜同鸳鸯之锦衾。”
     ──《寄远之十二》
  “我悦子容艳,子倾我文章。”
     ──《代别情人》
  “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
     ──《长相思》
  [4].他两人曾于某年夏季经历了一场生离死别:
  “去年何时君别妾,南国绿草飞蝴蝶。”
     ──《思边》(一作《春怨》)
  “忆昨东园桃李红碧枝,与君此时初别离,金瓶落井无消息。”
     ──《寄远之八》
  “恨君流沙去,弃妾渔阳间。……黄鸟坐相悲,绿杨谁更攀。”
     ──《闺情》
  “长短春草绿,缘阶如有情。卷葹心独苦,抽却死还生。睹物知妾意,希君种后庭。闲时常采掇,念此莫相轻。”
     ──《寄远之九》
  [5].离别后男方先是在成都,后来回到长安,女方却流落于湘、鄂之间达三年之久:
  “去年何时君别妾,南国绿草飞蝴蝶。今岁何时妾忆君,西山白雪暗晴云。玉关此去三千里,欲寄音书哪可闻。”
     ──《思边》(一作《春怨》)
  (西山──一名雪岭,在四川华阳县西。杜甫诗:“东郭沧江合,西山白雪高。”又:“雪岭界白日”、“窗含西岭千秋雪”。在成都显然能远眺西山白雪。 笔者注)
  “遥知玉窗里,纤手弄云和。……秦心与楚恨,皎皎为谁多。”
     ──《寄远之一》
  “远忆巫山阳,花明渌江暖。踌躇未能往,泪向南云满。春风复无情,吹我梦魂断。不见眼中人,天长音信短!”
     ──《寄远之五》
  “长相思,在长安,络绎秋啼金井栏,微霜凄凄簟寒。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
     ──《长相思》
  “君不来兮徒蓄怨,积思而孤吟。云阳一去已远隔,巫山绿水之沈沈。”
     ──《代寄情楚词体》
  “玉筯落春镜,坐愁湖阳水。闻与阴丽华,风烟接邻里。”
     ──《寄远之四》
  “自知未应还,离居经三春。”
     ──《寄远之三》
                                               
[6].他们曾在汉江岛上相会:
  “妾在舂陵东,君游汉江岛。百里望花光,往来成白道。”
     ──《寄远之七》
 
[7].男方想把女方接回长安,但政治形势不允许:
  “鸳鸯非越鸟,何为眷南翔?惟昔鹰将犬,今为侯与王。得水成蛟龙,争池夺凤凰。北斗不酌酒,南箕空簸扬。”
     ──《拟古之六》
  [8].女方决意出海远遁,男方表示同意:
  “白日与明月,昼夜尚不闲。况尔悠悠人,安得久世间?传闻海水上,乃有蓬莱山。玉树生绿叶,灵仙每登攀。一食驻玄发,再食留红颜。吾欲从此去,去之无时还。”
     ──《杂诗》
  “昔作一水鱼,今成两枝鸟。……复水不可收,行云难重寻,天涯有度鸟,莫绝瑶华音。”
     ──《代别情人》
  [9].女方满怀幽怨与思念之心情,自襄汉一带起程并来到海上:
  “去去复去去,忆君还辞君。汉水既殊流,楚山亦此分。人生难称意,岂得长为群?越燕喜海日,燕鸿思朔云。……日落知天昏,梦长觉道远。望夫登高山,化石竟不还。”
     ──《拟古之十二》
  “泣与亲友别,欲语再三咽。勖君青松心,努力保霜雪。世路多险艰,白日欺红颜。分手各千里,去去何时还?”
     ──《古风之二十》
  “海客乘天风,将船远行役。譬如云中鸟,一去无踪迹!”
     ──《估客行》
  [10].女方托身异国后与男方仍有书信往来:
  “凉风度秋海,吹我乡思飞。连天去无际,流水何日归。目极浮云色,心断明月晖。芳草歇柔艳,白露催寒衣。梦长银汉落,觉罢天星稀。含悲想旧国,泣下谁能挥。”
     ──《秋夕旅怀》
  “清都绿玉树,灼烁瑶台春。攀花弄秀色,远赠天仙人。香风送紫蕊,直到扶桑津。取掇世上艳,所贵心之珍。相思传一笑,聊欲示情亲。”
     ──《拟古之四》
  “孤凤鸣天霓,遗声何辛酸。游人悲旧国,抚心亦盘桓。倚剑歌所思,曲终涕洄澜。”
     ──《古风之三十九》
  “朝弄紫泥海,夕披丹霞裳。挥手折若木,拂此西日光。云卧游八极,玉颜已千霜。飘飘入无倪,稽首祈上皇。呼我游太素,玉杯赐琼浆。一餐历万岁,何用还故乡。永随长风去,天外恣飘扬。”
     ──《古风之四十一》
  “我思佳人,乃在碧海之东隅。海寒多天风,白波连天倒蓬壶。长鲸喷涌不可涉,抚心茫茫泪如珠。西来青鸟东飞去,愿寄一书谢麻姑。”
     ──《古有所思》
  试问以上十条,中国历史上有谁能与之匹配?唯有唐玄宗与杨贵妃!今天,我们已经可以完全肯定地说,在李白的诗词中,隐藏了大量的唐玄宗与杨贵妃的作品。(从本书的开头至今,我们已经发掘出了关于这方面的很多证据,并且还要继续发掘这方面的证据。)这些作品,构成了嵌套于李白作品之中的另一个精神世界。一千多年来,这些寄生物,给李白作品的读者和诠释家们带来了无数的麻烦。这也是虽然人们普遍认为李白的词是伪作,却一直无法把它从李白的作品中完全剥离出来的根本原因。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4-27 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破解杨贵妃马嵬坡生死之谜

  其实,说在李白的文集中混有唐玄宗的作品,这并不是一个新鲜话题,历代文坛已有所知。例如:
  1.关于《傀儡吟》:
  《明皇杂录》“补遗四则”之三:
  “明皇在南内,耿耿不乐,每自吟太白‘傀儡’诗曰:‘刻木牵丝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须臾弄罢浑无事,还似人生一世中。’”
  此诗在《杨太真外传》的记载是:
  “自是圣怀耿耿,但吟:‘刻木牵丝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 须臾舞罢寂无事,还似人生一世中。’”
  把著作权归到了玄宗头上。
  考《杨太真外传》的作者乐史(930──1007)是五代南唐人,南唐灭亡后入仕宋朝,历任三馆编修、著作郎等“史官”,著作甚多。《明皇杂录》的作者郑处诲虽是唐朝人,但是其“补遗四则”却是后人据宋人阮阅的《诗话总龟》增补的。显然《杨太真外传》的著作年代在“补遗四则”之前,乐史的说法应当较为可靠一些才是。
  《全唐诗》根据宋人《全唐诗话》、《唐诗记事》的记载,把作者归在梁鍠名下,同时注明:“李辅国矫制迁明皇西宫,戚戚不乐,日一蔬食,尝咏此诗。或云明皇所作。”就是说,梁鍠、玄宗都有可能是此诗的作者。但是历代注家对此颇有疑虑:梁鍠是玄宗时代的一个小吏,既无官名,也无文名,明皇何以能见到并吟诵他的诗呢?
  关于梁鍠的历史资料较少,暂且不论。仅从诗的内容看来,“傀儡”活脱脱是一幅玄宗晚年生活的肖像。他被儿子肃宗囚禁在西宫里,失去了一切权柄和人身自由,回想起当年执掌朝纲时的热闹场面,怎能不滋生出“须臾舞罢寂无事,还似人生一世中”的心情呢?而李白虽然一生在政治上未曾得志,甚至闹到“世人皆欲杀”的地步,却始终孜孜不倦地追求政治上的进步,直到临终的前一年还要去投军报效。他既不曾“舞罢寂无事”,也终于未能从功名梦中醒过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4-28 12:56 | 显示全部楼层

破解杨贵妃马嵬坡生死之谜

  2.关于《谒老君庙》:
  李白集中有《谒老君庙》诗:
  “先君怀圣德,灵庙肃神心。草合人踪断,尘浓鸟迹深。流沙丹灶灭,关路紫烟沉。独伤千载后,空余松柏林。”
  但是在《文苑英华》中,该诗却变成了唐玄宗的作品《过老子庙》:
  “仙居怀圣德,灵庙肃神心。草合人踪断,尘浓鸟迹深。流沙丹灶没,关路紫烟沉。独伤千载后,空余松柏林。”
  对此,当代学者詹瑛指出:“欧阳修《集古录》跋尾卷六:唐玄宗《谒玄元庙》诗,岁月阙……,宋无名氏《宝刻类编》卷一:《谒玄元皇帝庙》诗,唐玄宗制,并行书,天宝中立。考《文苑英华》所据,多系秘府旧本,御制诗断不至于与一般作品相混。今又有宋人所记碑刻,凿凿可据,则此诗必属玄宗御制,殆无疑问,特不知何故窜入太白集中耳。”此说已被当今学术界普遍接受。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6-3 08:29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5-4-28 17:01 | 显示全部楼层

    破解杨贵妃马嵬坡生死之谜

    后人怀疑这两首词不是李白所作的重要原之一,是这两首词没有收入宋本《李太白集》;之二,是唐代前期的词作尚处在萌芽状态,文辞、体制都很简朴。而这两首词不论调式、换韵,语言等方面,都很分精练。同时描写细致,在艺术上已经到了成熟阶段。之三………… 自明代胡应麟、胡震亨始,就疑风四起,众说纷纭,但证据均不充分,不可服人。在没有确切证明不是李白所之前,任何证明归属的证据都是牵强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4-28 20:44 | 显示全部楼层

    破解杨贵妃马嵬坡生死之谜

    很长见识,学习中……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4-28 23:38 | 显示全部楼层

    破解杨贵妃马嵬坡生死之谜

    真的假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4-29 14:48 | 显示全部楼层

    破解杨贵妃马嵬坡生死之谜

      可惜的是,这些漂荡于海面的残樯碎橹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充分注意。今天,在这层窗纸被戳开之后,李白诗中的很多谜团都可以获得合理的解释。例如:
      1.关于“白鹦鹉”:
      李白诗《寄远之十》:“鲁缟如玉霜,笔题月氏书。寄语白鹦鹉,西海慰离居。”其中的“白鹦鹉”,历代注家不知所出。王琦注:“用白鹦鹉寄书,事奇而未详所本。”但是由《明皇杂录》的记载看来,它显然是明皇、杨妃所豢养的一只宠物:
      “天宝中,岭南献白鹦鹉,养之宫中。岁久颇聪慧,洞晓言词。上及贵妃皆呼为雪衣女。上令以近代词臣诗篇授之,数遍便可讽诵。……鹦鹉方戏于殿上,忽有鹰搏之而毙。上与贵妃叹息久之,遂命瘗于苑中,为立冢,呼为鹦鹉冢。”
      另外,玄宗时代的画家周昉有《杨妃架雪衣女乱双陆局图》,关于“雪衣女”,在中晚唐诗人议论天宝时政的作品中也多有提及,可见确有其事。
      按说,李白是不会知道当时宫中的这段故事的,即使知道,他也不会随意地把这只宠物的故事引入自己的生活和作品中来。今天看来,《寄远之十》显然不是李白的作品,而应是马嵬之后,玄宗寄给太真的信件。白鹦鹉的故事中,包含了多少对当年宫中美好往事的回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4-30 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破解杨贵妃马嵬坡生死之谜

      2.关于《桂蠹花不实》:
    “蟾蜍薄太清,蚀此瑶台月。园光亏中天,金魄遂沦没。虫带 虫束 入紫微,大明夷朝辉,浮云隔两曜,万象昏阴霏。萧萧长门宫,昔是今已非。桂蠹花不实,天霜下严威。沉叹终永夕,感我涕沾衣。”
         ──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之二》
    前人在研究此诗的创作背景时,多认为与玄宗王皇后被废之事有关。其史实如下:
    “玄宗皇后王氏,同州下邽人,梁冀州刺史神念之裔孙。帝为临淄王,聘为妃。将清内难,预大计。先天元年,立为皇后。久无子,而武妃稍有宠,后不平,显诋之。然抚下素有恩,终无肯谮短者。帝密欲废后,……后兄守一惧,为求厌胜,浮屠明悟教祭北斗。……开元十二年,事觉,帝自临劾有状,乃制诏有司:‘皇后天命不佑,华而不实,有无将之心,不可以承宗庙,母仪天下,其废为庶人。’……
    未几卒,以一品礼葬。后宫思慕之,帝亦悔。宝应元年,追复后号。”
         ──《新唐书·后妃列传上》
    “(开元十二年)秋七月壬申,月蚀既,己卯,废皇后王氏为庶人。后弟太子少保、驸马都尉守一贬为泽州别驾,至蓝田,赐死。……闰十二月丙辰朔,日有蚀之。”
         ──《旧唐书·玄宗本纪》
    “后兄守一以后无子,常惧有废立,导以符厌之事。……事发,上亲究之,皆验。开元十二年秋七月己卯,下制曰:‘皇后王氏,天命不佑,华而不实,造起狱讼,朋扇朝廷,见无将之心,有可讳之恶。焉得敬承宗庙,母仪天下?可废为庶人,别院安置。刑于家室,有愧昔王,为国大计,盖非获已。’守一赐死。其年十月,庶人卒,以一品礼葬于无相寺。”
         ──《旧唐书·后妃列传上》
    明代学者胡震亨认为:
    “此诗旧注以为白咏玄宗宠武妃废王皇后事,‘桂蠹’一联实用废后诏‘皇后华而不实,不可以承宗庙’语,其说是矣。”
         ──胡震亨:《李诗通》
    应该说,本诗的内容与这段史实是比较吻合的。然而当代学者却对此提出质疑:
    “王氏据开元十二年七月月蚀,同月王皇后被废,遂指此诗为是年所作。然是年李才二十四岁,远在蜀中,无由知此,即知之亦无缘关心此宫闱中之事。若云事后追咏,则天下事大於此者甚多,李意恐不在此也。”
         ──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
    这个质疑当然是有道理的。诗的内容与创作时间再次发生了撞车,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
    今天,如果我们把此诗看作是唐玄宗于废黜王皇后之后的追悔之作,则一切都将变得顺理成章。从此诗的内容来看,唐玄宗认为王皇后固然有错,但周围小人的蛊惑更为可恶。由于“虫带 虫束 入紫微”,导致“浮云隔两曜,万象昏阴霏”──不但皇后失德,连自己也因此做了蠢事。“萧萧长门宫,昔是今已非”是说皇后去世后长门宫物是人非。“沉叹终永夕,感我涕沾衣”写出了唐玄宗当时的复杂心情。这与王皇后死后玄宗把她以一品礼安葬并追悔不已的史实完全吻合。据此看来,此诗应作于开元十二年闰十二月丙辰的日蚀之后。上天昭示衮职有阙,玄宗对这桩公案的前因后果作了反思。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5-2 08:54 | 显示全部楼层

    破解杨贵妃马嵬坡生死之谜

    3.关于“留余香兮染绣被”:
      李白《长相思》:
      “美人在时花满堂,美人去后余空床。床中绣被卷不寝(一作更不卷),至今三载犹闻香。香亦竟不灭,人亦竟不来,相思黄叶落,白露点青苔。”(此篇一名《寄远》)
      真不明白李白身边究竟出了什么事情,怎么会有三年不动被子的道理呢?今天看来,此诗实在应当是玄宗自四川归来,得知杨妃尚在人间之后,面对她当年的寝宫而发的感叹。史传杨贵妃曾认安禄山为义子,两人过往甚密,“及闻马嵬之死,(安禄山)数日叹惋”(见《杨太真外传》)。由此来看,在占领长安之后,安禄山是有可能把杨妃的寝宫封存起来作为某种纪念的。天宝十五载六月十三日,唐玄宗带着杨贵妃等人逃离长安,是在凌晨天尚未亮之时,“床中绣被更不卷”正是当时仓惶逃跑的真实写照。关于杨妃身上的异香,据《杨太真外传》记载:
      “乾元元年,贺怀智又上言曰:‘昔上夏日与亲王棋,令臣独弹琵琶,贵妃立于局前观之。……时风吹贵妃领巾于臣巾上,良久,回身方落。及归,觉满身香气。乃卸头帻贮于锦囊中。今辄进所贮幞头。’上皇发囊,且曰:‘此瑞龙脑香也。吾曾施于暖池玉莲朵,再幸尚有香气宛然。况乎丝缕润腻之物哉。’遂凄怆不已。”
      头巾染上的香气尚能保持三年,何况她寝宫的被子呢?
      关于这一点,《长恨歌》中有一段潜台词与其遥相呼应。其第七十二句云:“翡翠衾寒谁与共”。《全唐诗》在“翡翠衾寒”下注:“一作旧枕故衾”。试想玄宗逃蜀后,安禄山的军队在长安盘踞了一年有余,并把宫中的大批御用物品转移至伪都洛阳和老巢范阳。除非安禄山刻意把杨妃的寝宫封存起来,否则玄宗回宫后是绝难找到他们当年的“旧枕故衾”的。但《全唐诗》并没有注明“旧枕故衾”这一异文的来历,编排上也显然是以“翡翠衾寒”为正统,这就降低了“旧枕故衾谁与共”句的可信度。
      写到这里,本书不能不提到日本著名学者丸山清子关于《长恨歌》版本的研究工作。本世纪五十年代,丸山先生在研究日本古典小说《源氏物语》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关系的时侯,发现《源氏物语》中引用的日本古本《长恨歌》词句与目前通行的《长恨歌》有很多不同之处。其中最显著的有两点:
      1.通行本中的“翡翠衾寒谁与共”在古本中为“旧枕故衾谁与共”;
      2.通行本中的“唯将旧物表深情”在古本中为“空持旧物表深情”。
      为了查清这两个差异产生的来龙去脉,她把中国、日本、朝鲜现存的历代《长恨歌》版本集中在一起校勘,得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结论:日本古本《长恨歌》是《长恨歌》的早期文本,而目前通行的《长恨歌》是白居易逝世前的修改本!
      丸山清子认为,白居易生前对他本人的作品曾作了三次比较大的编集工作。第一次是在长庆四年(公元八二四年),第二次是在会昌二年(公元八四二年),第三次是在会昌五年(公元八四五年,即他逝世的前一年)。会昌五年夏五月一日,白居易在编定了七十五卷的全集后写了一篇《后序》:
      “白氏前著《长庆集》五十卷,元微之为序;后集二十卷,自为序;今又续后集五卷,自为记。前后七十五卷,诗笔大小凡三千八百四十首。集有五本,……各藏其家,传于后。其日本、新罗诸国及两京人家传写者,不在此记。”
      按白氏所说,他的《长庆集》早在他生前就已流传入日本、朝鲜诸国。丸山先生的功绩在于,她证明了《源氏物语》中引用的日本古本《长恨歌》,实际上是出于公元八四二年编定的《白氏长庆集》七十卷本,而目前通行的《长恨歌》是出于公元八四五年编定的七十五卷本。这就是说,白居易直到去世的前夕,还在修改他青壮年时代所作的《长恨歌》。(以上所述详见《源氏物语与白氏文集》,丸山清子著,申非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年5月北京第一版。)
      这一成果对于本书的考证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把“旧枕故衾谁与共”、“空持旧物表深情”这两句逸文赋以初稿的地位,从而进一步揭示了《长恨歌》与李白《长相思》之间存在的某种相关性。更为重要的是,它使我们有可能进一步理清白氏创作《长恨歌》的全过程,以及他思想发展的脉络。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5-3 09:29 | 显示全部楼层

    破解杨贵妃马嵬坡生死之谜

      李白的《去妇词》是一篇内容很奇特的作品。笔者一直认为,从内容上看来,它应当是马嵬之后太真匿居湘鄂,与玄宗之间发生感情危机时,太真所作的怨愤之辞。《去妇词》不但其内容与本书之论点相符,其词句与《长恨歌》也有很多相关之处。例如:
      1.《去妇词》:“寒沼落芙蓉,春风散杨柳。”
       《长恨歌》:“芙蓉如面柳如眉。”
      2.《去妇词》:“空持旧物还。”
       《长恨歌》:“唯将旧物表深情。”
      3.《去妇词》:“君恩既断绝,相见何年月。”
       《长恨歌》:“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现在又看到,《长恨歌》中的“唯将旧物表深情”句,在早期文本中实际上是“空持旧物表深情”,与《去妇词》的相关性进一步凸现了出来。
      在本书后面的章节里,还将多次引用丸山先生的这一成果。
      在李太白的诗海中勘测玄宗、太真作品之沉船的工作,暂且做到这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4-11-22 09:19 , Processed in 0.08341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