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素以为绚
收起左侧

[转帖]长安月下的红袖馨香--《全唐诗》中的女性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5-5-18 10:44
  • 签到天数: 6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常住居民II

    发表于 2007-6-9 22:48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长安月下的红袖馨香--《全唐诗》中的女性

    下面引用由种瓜得豆2007/03/28 15:15 发表的内容:
    杨玉环,她也不是什么好东东罢,,虽然算是家门,我也说句公道话,,一个巴掌,拍不响,不求她三贞九烈,便稍有廉耻之心,怎能做那种事体?
    不说那时,便放到今天,放到性开放的欧美,他们的那种关系,说得通么 ...
    善哉善哉,小蛤蟆对女子有偏见......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8-4 11:38
  •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7-6-12 17:12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长安月下的红袖馨香--《全唐诗》中的女性

    阿猫马甲乱飞。不要学和尚,有些搞笑味道。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7-8-9 18:21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长安月下的红袖馨香--《全唐诗》中的女性

    卷六
      凤钗金作缕,鸾镜玉为台--名媛卷
      
      从本卷开始,我们的目光就要离开那似乎已经隔绝人间的宫庭,投向那些形形色色的民间女子。平凡的世间女子,从人数上来说,比宫中女子要多几千倍,其中当然也不乏冰雪聪明,博学多识的才女。她们的诗作也比宫中女子的那些作品更能体现出大唐年间整个社会的风气,体现出盛唐女子和后世与众不同的风采。可惜的是,由于旧时重男轻女,她们的诗作却非常难保存下来,或者即使能保存下来也残缺不全,有的女子仅仅留下一首诗,甚至连名字也不清楚。可是,这些诗情愫纯真、语出天然,千余年后,依然散发着经久不消的芬芳
      
      二、崔莺莺
      
      
      待月西厢下--莺莺和元稹(张生)的初相见
      
      
      卷800_9 【答张生】崔莺莺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说起崔莺莺,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这一多半是戏剧《西厢记》的功劳,一般戏里演的,剧中扮的,往往是虚构中的人物。而真实的历史上,倒确实有莺莺这个人。只不过真实的莺莺和戏剧中的崔莺莺还是有相当大的区别的。
      莺莺的故事,最早见于唐代大诗人元稹所写的《莺莺传》,这里面的描写应该是比较接近于真实的崔莺莺。细读《莺莺传》,会发现和《西厢记》还是有不少的区别,我们会发现,《莺莺传》中的莺莺才真正符合唐代女子的性格,而后世改编过的《西厢记》中,莺莺软弱、腼腆,完全向林妹妹看齐,红娘倒喧宾夺主,成了最抢戏份的角色,实在和真实的情况相去甚远。
      和《西厢记》中不同,张生(实为元稹化名)和莺莺的这段爱情经历,虽然也有红娘的牵丝引线,但主导权一直在莺莺那里。所有及后来发生的一切,也都在莺莺的预料之内。莺莺虽是多情纯情的女子,但绝不是那种毫无主见,只会悲悲啼啼的懦弱小姐。
      《莺莺传》中写贞元年间,张生在蒲城东面的普救寺里借居。这时候崔莺莺和她守寡的母亲、弟弟等一家人恰好也在这个寺庙中住。论亲戚关系,张生算是莺莺的表哥。这时蒲州主帅浑瑊去世,监军太监管不住帐下的兵将,于是这些乱兵不顾军纪,四处抢掠。崔家虽然破落,但还是有不少钱财,因此最为惊骇,生怕乱兵来抢(并非是点名要抢莺莺,当然,如果乱兵真的来抢掠时,也很有可能抢走莺莺)。幸好张生认识军队上的人,请来军吏保护,崔家方保得平安。崔老夫人感谢张生之恩,大摆酒席,请他吃饭。席间命她的儿子欢郎、女儿莺莺出来拜谢。当时莺莺还挺不乐意出来哪。
      张生对莺莺一见倾心,于是找红娘帮忙传话,红娘让他去正式求婚。可张生说:“昨日一席间,几不自持。数日来,行忘止,食忘饱,恐不能逾旦暮。若因媒氏而娶,纳采问名,则三数月间,索我于枯鱼之肆矣。尔其谓我何?”意思是说看了莺莺后就神魂颠倒,要是求婚至少得好几个月,那我可等不急了,我就要像枯鱼一般渴死了。呵呵,正像有的男生对女友说:“等到办证登记要多久呀,那可要急死我了。”张生急色色的表情真有趣。红娘给他出了个主意说小姐喜欢诗文,让张生写首情诗。张生一听,顿开茅塞,写了诗给莺莺。莺莺就还给他本篇这样一首诗。  
      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诗。其中之意,说白了就是暗许张生来穿墙窬穴成就好事。但莺莺这首诗却写得既含蓄,又唯美,真所谓“姿韵欲绝”,一派花前月下的旖旎风光。
      “待月西厢下,近风户半开”,钟惺《名媛诗归》卷十四曰:“户半开,正妙在迎风二字,自然机巧变一耳!非灵细慧黠人,安能如此忖量”。依我看,这半开之“半”字,也用得极妙,若作“全开,大开”便如牛驴饮耳。这首诗句句藏意,字字含情,而又意境绝美。我们看《西厢记》的剧本,虽然一向以文字优美著称,《红楼梦》中宝玉就对林妹妹说:“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林妹妹也“但觉词句警人,馀香满口”。然而,《西厢记》中自己另拟的两首“崔莺莺”答张生的诗却大为逊色。那两首一为:“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写得相当浅白平庸,也毫无诗意。另一首更俗:“休将闲事苦萦怀,取次摧残天赋才。不意当时完妾命,岂防今日作君灾?仰图厚德难从礼,谨奉新诗可当媒。寄语高唐休咏赋,今宵端的雨云来”。其中“不意当时完妾命,岂防今日作君灾”,这种毫无诗意的句子也入诗,真真不可耐。还有“谨奉新诗可当媒”,简直完全大白话,《沧浪诗话》中曾说:“学诗先除五俗:一曰俗体,二曰俗意,三曰俗句,四曰俗字,五曰俗韵”。这首诗可谓五俗俱全,有道是货比货得扔,和莺莺原作一比有云泥之别。
      当然,张生看到这首诗后,喜不自胜。但后来却发生了在《西厢记》中被称之为“赖简”的这一幕:张生这天晚上爬墙头过去后,却完全没有想到,莺莺居然穿得整整齐齐,脸也板着像开追悼会――“端服严容”,并且十分严肃地将张生狠训了一通:“非礼之动,能不愧心,特愿以礼自持,无及于乱!”张生欲求云雨,反遭雷霆,当下如同雷惊的孩子,雨淋的蛤蟆一般,完全泄气,从墙头“原路”爬回去,就此绝了念头(没有像戏中那样病得哼哼唧唧地博莺莺同情)。
      有人评价“赖简”一事时,常觉得是:“由于莺莺有较浓厚的封建意识”所致,也有人说“赖简”一事表现了莺莺的“虚荣、矜持、犹豫和反复”。我觉得并不能这样看,这主要是莺莺作为贵族小姐的矜持,和作为女子与生俱来的羞怯心理所致。别说是古代女子,就是现代美眉,初次和男生上床这样的事,多数也会踌躇再三吧。作为女子,就算是明媒正娶时,在唐代也要男人再三“催妆”、“却扇”,现在也经常有男方前去迎亲,新娘子把里屋的门拴上,难为一下新郎的作法。这是女子们顾重身份的一种表现。难道莺莺非得变成猛向男人怀里扎的“生扑型”,才不算“虚荣、犹豫和反复”?
      接下来的事情,给了张生一个意外的惊喜。正当张生完全失望时,这天晚上,红娘先抱着莺莺的枕头被子过来了(看人家唐朝小姐偷情也很讲究,还带自己的枕头被子),崔小姐过来后,就完全是一付娇柔之态,和那天判若两人,于是二人成就了鱼水之欢。张生因为幸福来得太突然,所以狐疑道:“岂其梦邪?”后来他写了《会真诗》一篇,记述这个他终生难忘的夜晚:
      
      卷422_38 【会真诗三十韵】元稹
      
      微月透帘栊,萤光度碧空。遥天初缥缈,低树渐葱茏。龙吹过庭竹,
      鸾歌拂井桐。罗绡垂薄雾,环佩响轻风。绛节随金母,云心捧玉童。
      更深人悄悄,晨会雨濛濛。珠莹光文履,花明隐绣栊。宝钗行彩凤,
      罗帔掩丹虹。言自瑶华浦,将朝碧帝宫。因游李城北,偶向宋家东。
      戏调初微拒,柔情已暗通。低鬟蝉影动,回步玉尘蒙。转面流花雪,
      登床抱绮丛。鸳鸯交颈舞,翡翠合欢笼。眉黛羞频聚,朱唇暖更融。
      气清兰蕊馥,肤润玉肌丰。无力慵移腕,多娇爱敛躬。汗光珠点点,
      发乱绿松松。方喜千年会,俄闻五夜穷。留连时有限,缱绻意难终。
      慢脸含愁态,芳词誓素衷。赠环明运合,留结表心同。啼粉流清镜,
      残灯绕暗虫。华光犹冉冉,旭日渐曈曈。警乘还归洛,吹箫亦上嵩。
      衣香犹染麝,枕腻尚残红。幂幂临塘草,飘飘思渚蓬。素琴鸣怨鹤,
      清汉望归鸿。海阔诚难度,天高不易冲。行云无处所,萧史在楼中。
      
      我们简单看一下这首长诗,这首诗一开头就画出一幅月朦胧、鸟朦胧、人悄悄、雨濛濛的静谧图景,此时一个穿着如薄雾般轻绡的美人(当然指的是莺莺)悄悄走来,身上的环珮在轻响。可想而知,此刻元稹的心也在剧烈地跳动。
      中间什么“金母”、“玉童”,“言自瑶华浦,将朝碧帝宫”,意思是将莺莺比做仙人,她从瑶华浦来,要到青帝的天宫去,因路过洛阳城北,偶然来到宋玉家的东边了(暗用“东邻窥宋”典故)。我国古代诗歌常用人和神仙的艳遇来暗喻男女的幽会。像什么楚王云雨巫山,曹子建的《洛神赋》等都是如此。
      接下来从“戏调初微拒”到“发乱绿松松”将男欢女爱的场面写得很是细腻生动,其中像“眉黛羞频聚”、“多娇爱敛躬”,把莺莺做为一个贵族小姐的娇羞之态描绘得栩栩如生。有的人胡乱考证说莺莺是“妓女”,纯属胡言乱语。不过这些文字似乎有点“少儿不宜”,后来杜牧也斥之为“淫言媒语”。当然要是放在现下流行下半身写作的年代,我们看元稹的描写倒是比较唯美的,并不算太露骨和惹人恶心,应该说是艳而不淫。
      再后来,就是两人在枕边海誓山盟了:“芳词誓素衷”,并互赠信物--“赠环”、“留结”,表明同命同心,天变地变情不变。最后十二句写莺莺离去后,虽然香留衣上,枕留脂红,自己却重新沉入孤独之境,有一种莫名的惆怅,恰如临塘之草,思渚之蓬,空飘飘没有着落。结句用萧史乘龙的典故,他自比萧史,但却还没有得到弄玉。故而“素琴鸣怨鹤,清汉望归鸿”。
      据《莺莺传》所载,此后两人频频幽会,莺莺“朝隐而出,暮隐而入,同安于曩所谓西厢者,几一月矣”,也就是莺莺后来几乎天天“夜半来,天明去”,两人欢好了有将近一个月。和《西厢记》大不相同的是:莺莺的妈郑夫人并非是干扰他们爱情的罪魁祸首,《西厢记》中的郑老夫人满带杀气,不近人情,简直就是灭绝师太,堪称是封建礼教和一切反动势力的总代表。而《莺莺传》中郑老夫人的态度是怎么样呢?文中只提了这么一句:“张生常诘郑氏之情,则曰:‘我不可奈何矣’,因欲就成之。”郑老夫人觉得木已成舟,只有无可奈何,无条件地成全他们。那有的朋友可能会说,这两人的姻缘不是一帆风顺,水到渠成了吗?这可不然,能撕碎爱情的手决非只有顽固的封建家长和琼瑶剧中那些N角恋爱产生的风波,名和利的诱惑更能毁灭爱情的嫩芽,所以《莺莺传》依然是一个无法改变的悲剧。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7-8-9 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长安月下的红袖馨香--《全唐诗》中的女性

    三、裴淑
      
      既然上面说到了元稹的事情,那么就再来看一下《全唐诗》中的这一首诗吧:
      
      卷799_18 【答微之】裴淑
      
      侯门初拥节,御苑柳丝新。不是悲殊命,唯愁别近亲。
      黄莺迁古木,朱履从清尘。想到千山外,沧江正暮春。
      
        这个叫裴淑的女人,是元稹的继室。注意,她并非是莺莺诗中所写的那个“眼前人”,当时元稹的新婚妻子是韦丛,前面说过,是京兆尹韦夏卿最小的女儿。韦丛和元稹生活了七年后,于元和四年(809年)七月去世。元稹悼念亡妻,写了许多年来骗了不少人眼泪的三首诗:
                   
      遣悲怀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拨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宅。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元稹这三首诗,相当有名,就诗论诗,也真是“古今悼亡诗充栋,终无能出此三首范围者”(《唐诗三百首》编者蘅塘退土语),然而,充分了解到元稹的真实情况,却不免流罢感动的热泪后,突然感到那三九寒风一般的凉意。元稹诗中所谓的“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大有夸大矫情之意,前面说过韦丛也是贵族小姐,元稹虽官职卑微,也并非穷书生一个,好歹是朝廷命官,哪里会艰苦到这等地步?这个就当做“艺术加工”需要,不必细究,且看元稹是怎么“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的吧:两年后,他就先纳妾安仙嫔,元和十年他又正式娶了名门裴氏女为妻,就是这篇诗的作者裴淑。
      对于此诗,《全唐诗》集中有一小注:“稹自会稽到京,未逾月,出镇武昌,裴难之,稹赋诗相慰,裴亦以诗答”。意思是说,元稹从江南的会稽到京城,没有过一个月,就要远走出镇武昌,裴淑当然不愿意远走,于是元稹就写诗安慰她,原诗如下:
      
      赠柔之(裴淑字柔之)
      
      穷冬到乡国,正岁别京华。自恨风尘眼,常看远地花。
      碧幢还照曜,红粉莫咨嗟。嫁得浮云婿,相随即是家。
      
      元稹当年曾写诗骗了人家莺莺,现在写点诗安慰一下老婆,也是轻车熟路,牛刀小试。元稹出行会稽前也写过一首诗糊弄他老婆裴淑,是这样写的:
      
      卷417_24 【初除浙东,妻有阻色,因以四韵晓之】元稹
      
      嫁时五月归巴地,今日双旌上越州。兴庆首行千命妇,会稽旁带六诸侯。
      海楼翡翠闲相逐,镜水鸳鸯暖共游。我有主恩羞未报,君于此外更何求。
      
      元稹的意思无非就是说男儿丈夫应以国事为重,报君主之恩为已任,而且提及这样一件旧事――在兴庆宫命妇朝拜太后时,裴淑曾非常“光荣”地排在最前面。正所谓夫荣妻贵,“我有主恩羞未报,君于此外更何求”?这番为国为家的大道理讲出来,倒是让裴淑难以辩驳。然而元稹也并非是一心为“工作”的人,在浙东就泡上了风骚多情的船上歌妓刘采春。此次元稹刚刚回来,就又要远走,裴淑当然有些不情愿,但她的诗是阻不住元稹的,明钟惺《名媛诗归》卷十二说:“两句(裴淑诗中的三,四句)写来,真觉难别亲故满前,不知伤心如何生出,此是久别中情事,乍别时未必知也”。意思说,只有久别之人才有这样的感悟,元稹仕途坎坷,升降沉浮不定,经常要远走他乡,故而有此说。但说实话,裴淑这首诗,也就这两句写得多少还有点诗意,其他的句子都平淡无奇,味同嚼蜡。以诗才论,比崔莺莺差远了。
      然而,元稹出镇武昌这一次,却是一条不归路。到任后只一年,他就突发疾病,死在了武昌。元稹一生招惹的红颜才女多多,除莺莺、韦丛、裴淑外,还有薛涛、刘采春等人,元稹这个人,说他有情吧,他却到处沾花惹草,始乱终弃,说他无情吧,他那一首首情诗还好生动人,也不似有意作伪。我觉得元稹大概是像《天龙八部》里所描写的段正淳那样的人,虽然到处留情,但对每个女人却都有些真情。所谓“生怕情多累美人”,元稹大概正是“情多累美人”的例子。后人有一句话称“元轻白俗”,这个“轻”恐怕不仅是指诗风,也是说元稹的为人轻佻无行吧。
      不过,似乎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元稹的负心薄倖似有报应。他先后曾有八个子女,但是其中七个却一一夭折,元稹的诗集中也屡屡出现《哭子十首》、《哭女樊》等诗篇。这些元稹心爱的孩儿,有的都长到了十岁或者八岁多,正是活泼可爱的年纪,却眼睁睁地一个个离去,让元稹痛断肝肠。最后,元稹只剩下一个女儿,倒是长大成人,嫁给了一个叫韦绚的人。然而,在旧时的观念中,元稹依然算是绝后了,这恐怕也是对他滥情的报应吧。不过裴淑和安仙嫔应该是没有什么过错的,却同样承受了这一切。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7-8-9 18:23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长安月下的红袖馨香--《全唐诗》中的女性

    四、晁采
      
      比起崔莺莺来,晁采应该算是比较幸福的了。据说她出身高贵,但不知是父亲早丧,还是她的父亲有二心,抛弃了母女二人,晁采自幼就和母亲一起独居。从后来晁采的婚事只由她母亲做主就可以来看,她的父亲不管是生是死,都和她们母女俩的生活没有关系了。
      晁采是个多情又美丽的佳人。有个尼姑曾到她家去过,看到晁采后惊为天人。于是这尼姑就到处说晁采是天下第一美人――“不施丹铅,眉目如画,不佩芳芷,而体恒有香;不簪珠翠,而鬟鬓自冶”,当真称得上是天生丽质。又说曾见过晁采在夏天月夜时穿着单衫,右手攀着竹枝,左手拿着兰花扇,注目观看水中游鱼,低声吟诵竹枝小词,声音如黄莺一般清脆婉转,简直就是仙子啊。经这尼姑一宣传,晁采美貌几乎人人皆知,诸公子少年们无不垂涎三尺。
      然而晁采却钟情于她邻家的一个书生,此人名叫文茂。他们彼此间情意相投,私下里山盟海誓,欲成为夫妻。两人从小就在一块,但等到晁采年龄大了,两人就不能公开在一起玩了,唐代风气虽然开放,但女子到了青春期,而又未出嫁前一般也会被约束在深闺之中的。李商隐有诗说道:“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就是指的这个情况。然而,虽然相见已难,但晁采和文茂的感情并没有疏远,反而更加炽热。
      晁采经常派侍女去文茂家里通达消息,文茂于是在一个春光烂漫的日子里写了这样四首诗悄悄带给晁采:
      一
      美人心共石头坚,翘首佳期空黯然。
      安得千金遗侍者,一烧鹊脑绣房前。
      
      二
      晓来扶病镜台前,无力梳头任髻偏。
      消瘦浑如江上柳,东风日日起还眠。
      
      三
      旭日瞳瞳破晓霾,遥知妆罢下芳阶。
      那能飞作桐花凤,一嗅佳人白玉钗。
      
      四
      孤灯才灭已三更,窗雨无声鸡又鸣。
      此夜相思不成梦,空怀一梦到天明。
      
      文茂这四首诗,倒还写得不错,晁采身临其境,看了诗后更是心情激荡。于是让丫环拿了十枚青莲子给文茂,且传话说:“吾怜子也”。如果翻译成我们今天的话就相当于“我爱你”。看来晁采似乎比莺莺等更为大胆直率。文茂说:“为什么没有把莲心去掉?”(莲子心是苦的)丫环说,我们小姐说啦,正是想让你知道我们家小姐的“苦心”。文茂听了,感动得热泪盈眶,哪里还顾得上莲心苦不苦,于慌忙将莲子向嘴里送,以证明自己心诚。殊知可能是太激动的原故,文茂手一哆嗦,一枚莲子掉到一个水盆中。文茂正要再捞起来吃掉,不想恰好又过来一只喜鹊,拉了一滩粪到盆中,文茂恼怒,将水盆中的莲子和水一起远远泼掉。没有料想后来该莲子居然发芽,并且开了一对并蒂荷花。文茂大喜,觉得是好事将成之吉兆,于是马上写信告诉晁采这件事。古人最信诸般吉兆凶兆等事,我们看皇帝即位,往往说有“吉相瑞气”出现,国之将亡,也有鬼哭神嚎等凶相出现,晁采听说此事,心中很是高兴,说:“并蒂之谐此其征矣”--这就是我们俩结成夫妻的征兆。于是她拿出朝鲜茧纸来,制了一个纸鲤鱼,两面都画上鳞甲,鱼肚子里悄悄地藏了一首诗给文茂,就是《全唐诗》中收录的这首诗:
      
      卷800_4 【寄文茂】晁采
      
      花笺制叶寄郎边,的的寻鱼为妾传。并蒂已看灵鹊报,倩郎早觅买花船。
      
      诗中晁采盼文茂早点用花船来迎娶她。然而,可能文茂也并非贵人之家,所以不知是迟迟没有敢提亲,还是晁采的母亲不允。反正晁采直等到了秋天,也没有音信。正好有这么一天,晁采的母亲要到别处去吃亲戚的喜酒,古时不像现在这样交通方便,她母亲吃喜酒的地方可能在几十里开外,一天可能都回不来。于是晁采抓紧行动,通知文茂快来。于是出现了晁采所写的《子夜歌十八首》其中一首诗中所形容的情形:
      
      绣房拟会郎,四窗日离离。手自施屏障,恐有女伴窥。
      
      我们看在这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晁采偷偷地和情郎相会,阳光从窗子缝中射进来,变成一缕缕的样子,晁采轻轻掩好屏障,怕有别的女伴看到。说来晁采也真够大胆的,让后世女子望尘莫及。两人欢爱之后,晁采从头上剪下一缕青丝,送给文茂,并做诗说:
      
      侬既剪云鬟,郎亦分丝发。觅向无人处,绾作同心结。
      
      她让文茂回去后,也剪上一缕头发,把两人的头发绾在一块,结一个同心结。人们常说“结发为夫妻”,现在晁采和文茂不能堂堂正正地成为夫妻,公然朝夕相伴,但他们的心却早聚在一起,正像这两缕头发,缠绵在一起,再也难分清彼此。
      晁采对文茂越来越是难忘,后来她又剪掉自己的指甲,托丫环给文茂。并写诗说:
      
      明窗弄玉指,指甲如水晶。剪之特寄郎,聊当携手行。
      
      晁采恨自己不能和情郎身在一处,因此又剪了自己的指甲,她情意绵绵地说,你常摸一下我的指甲,就当是我们在携手而行吧。晁采越来越是思念难当,她曾说“得郎日嗣音,令人不可睹。熊胆磨作墨,书来字字苦”,确实,相思最苦,远比黄连苦胆还要苦。晁采一时没有什么办法,能做的就只能是不停地在纸上写满相思断肠之句,于是她又写了这样一首诗:
      
      卷800_5 【秋日再寄】晁采
      
      珍簟生凉夜漏馀,梦中恍惚觉来初。魂离不得空成病,面见无由浪寄书。
      窗外江村钟响绝,枕边梧叶雨声疏。此时最是思君处,肠断寒猿定不如。
      
      这诗写得相当工整,诗思也卓有可观,但是相比起来,我更喜欢晁采那一组《子夜歌》,前面我们已举过几首,这里再选几首非常出色的看一下:
      
      夜夜不成寐,拥被啼终夕。郎不信侬时,但看枕上迹。
      
      何时得成匹,离恨不复牵。金针刺菡萏,夜夜得见莲。
      
      相逢逐凉候,黄花忽复香。颦眉腊月露,愁杀未成霜。
      
      相思百馀日,相见苦无期。褰裳摘藕花,要莲敢恨池。
      
      金盆盥素手,焚香诵普门。来生何所愿,与郎为一身。
      
      寒风响枯木,通夕不得卧。早起遣问郎,昨宵何以过。
      
      轻巾手自制,颜色烂含桃。先怀侬袖里,然后约郎腰。
      
      侬赠绿丝衣,郎遗玉钩子。即欲系侬心,侬思著郎体。
      
      《子夜歌》传说是晋时南朝乐府民歌,一个名叫“子夜”的女子所作。《唐书•乐志》曰:“《子夜歌》者,晋曲也。晋有女子名子夜,造此声,声过哀苦”。《子夜歌》诗意清新自然,感情浓郁直率,虽浑似口语却韵味十足。比如:“宿昔不梳头;丝发被两肩。婉伸郎膝上,何处不可怜”之类的诗句,都带有民间的质朴之情,与过分追求雕琢含蓄的文人诗作迥然有别。 所以,此歌自传世以来,后人以此为题仿效者,除了素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称的李白所作较为清新外,其他文人多数都写的不伦不类,大失风味。而我们看晁采这一组《子夜歌》,比起古诗《子夜歌》来竟然毫不逊色,也是纯净如出水青莲一般,堪称神品。
      晁采为相思所困,所谓世上最苦的不是黄连,而是相思。最伤人的不是刀剑,亦是相思。晁采一天天地憔悴下去,她的母亲渐渐注意到这一切,因此悄悄地向丫环打听。丫环当然也没有敢和盘托出,将所有事情都告诉晁母,但也大体上透露了晁采和邻居家的书生文茂两情相悦的事情。这要是让明清时的老太婆们听到,肯定会像《红楼梦》中贾母的态度一样,将晁采怒斥一番:“只一见了一个清俊的男人,不管是亲是友,便想起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礼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那一点儿是佳人?便是满腹文章,做出这些事来,也算不得是佳人了。”而唐代的风气就是好,晁采的母亲听了此事后,不但没有怒,反而感叹道:“才子佳人,自应有此。然古多不偶,吾今当为成之”--才子佳人自然常有这样的事,但古来才子佳人难成眷属而空留长恨者很多,我今天就成全一对才子佳人吧。这话让晁采听到后,可想而知,她定然喜不自胜,这当真是从古到今,天上人间第一件称心满意的事了。
      晁采的母亲既然同意,事情就好办多了,文茂是穷书生,门第财产较晁采差得多,晁家既然愿意,他这里就毫无问题,于是这一对“才子佳人”就顺顺当当地进了洞房。纵观唐代的爱情故事,因父母家长反对而造成爱情悲剧的极少,而爱情悲剧的根源往往是男人变心,或者是地位的悬殊,世事的沧桑而造成的。
      晁采和文茂两人成婚后,自然亲亲密密,如“比目之逝青波,文禽之逐绿水”。就这样过了一年多,两人并肩倚膝,形影不离。然而,一年一度的科举考试到了,文茂要去京城考试,临行之际,晁采心中愁闷,一直送他登船,并写诗作别:
      卷800_6 【春日送夫之长安】晁采
      
      思君远别妾心愁,踏翠江边送画舟。欲待相看迟此别,只忧红日向西流。
      
      “欲待相看迟此别,只忧红日向西流”。可见,在晁采的心中,多呆一刻也是好的。古时的人,一旦远行分别,往往音信难通。不像现在,一个电话或短信过去,即使在地球另一面,也能知道对方在哪,在做什么。但古人却只能默默地在月下遥想,梦里相思。据说当时晁采家里养着一只白鹤,晁采给这只鹤起名叫“素素”,一天大雨之中,晁采思念丈夫文茂,对鹤说:“鸿雁可传书,你也能吗?”这只鹤居然向晁采伸长脖子,仿佛答应了。于是晁采在白帕上写了两首诗,系于鹤足,说来也怪,这只鹤竟然真的把这两首诗送到文茂手里。据说就是下面这两首:
      
      卷800_7 【雨中忆夫】晁采
      
      窗前细雨日啾啾,妾在闺中独自愁。何事玉郎久离别,忘忧总对岂忘忧。
      
      春风送雨过窗东,忽忆良人在客中。安得妾身今似雨,也随风去与郎同。
      
      晁采在家里度日如年,将脚下的一双“青丝白云履”脱下,托人带给文茂,并传话说:“就像我跟着你走一样”。这双鞋的底子是木制的,非常精巧。长安是京师,识货的人不少,有人告诉文茂说:“这叫‘白云青舄’,相传王母和穆王在赤水之上相会时就穿这种样子的鞋”。后来文茂归家后又问晁采,晁采也如此说,于是文茂越加觉得自己的妻子晁采着实不凡。从中或许我们可以猜到,晁采的出身可能确实不同一般。
      好在文茂没有离开晁采多久,就回来了。文茂科场之试似乎也并不成功。其实这倒是好事,有道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文茂没有金榜题名,自然就很快回家来和晁采快快乐乐地一起过日子了,这多好。而如果他高中榜首,得到皇帝欣赏,就难保又玩出“停妻再娶”等诸般花样来。男人嘛,少有靠得住的。正所谓“在人间已是巅,何苦要上青天,不如温柔同眠”。要什么劳什子功名,文茂能和晁采做一对连神仙都羡慕的鸳鸯,已经够幸福的了。
      此后,晁采和文茂的故事就没有了记载,一般来说,生死离愁、波折坎坷的人生往往才具故事性,而平平淡淡、安乐无忧的日子却没有什么好说的,我衷心希望晁采和文茂夫妻俩的后半生就这样毫无故事的渡过。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7-8-9 18:29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长安月下的红袖馨香--《全唐诗》中的女性

    四、宋氏五女
      
      
      
      唐代名媛才女中,“宋氏五女”(若华、若昭、若伦、若宪、若荀)在当年的名气是非常响亮的,她们的父亲叫宋廷芬,是著名诗人宋之问的后裔。宋之问虽人品不端,是个“流氓加才子”型的人物,但“流氓”归“流氓”,不得不承认,“才子”也不是白叫的。到了宋廷芬这一代,基因又发生“突变”,传女不传男。宋廷芬有五个女儿,一个儿子。按旧时观念,儿子是传家立户的希望所在,应重点培养,岂料其子愚笨如猪,典型地“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与此相反,五个女儿却冰雪聪明,博学多识,不亚于那些金榜上的举子,成为名噪一时的唐代“五朵金花”。
      
      当时的著名诗人王建专门写过一首诗,称颂她们:  
      
      
      
      卷297_28 【宋氏五女】王建
      
      
      
      五女誓终养,贞孝内自持。兔丝自萦纡,不上青松枝。
      
      晨昏在亲傍,闲则读书诗。自得圣人心,不因儒者知。
      
      少年绝音华,贵绝父母词。素钗垂两髦,短窄古时衣。
      
      行成闻四方,征诏环珮随。同时入皇宫,联影步玉墀。
      
      乡中尚其风,重为修茅茨。圣朝有良史,将此为女师。
      
        
      
      诗中说的虽简洁,但已比较全面地描绘出了宋氏五女的品德和才情。和唐代一些放纵多情的才女不同,宋家五女信奉儒学,以诗书为乐。不喜欢胭脂首饰及化妆打扮(素钗垂两髦,短窄古时衣),并且和父亲声明,什么人都不嫁(五女誓终养,贞孝内自持)。《新唐书》也这样说:“(宋氏五女)皆性素洁,鄙薰泽靓妆,不愿归人”。宋家五姐妹中,宋若华(两唐书中作“若莘”)是大姐,她和父亲学了诗文后,就现学现教,来教导四个妹妹读书,并且十分严厉,有如严师。如此教学相长,昼夜不倦,正是最好的学习氛围。于是,五姐妹皆学有所成。
      
      宋若华闲暇之余,仿照儒学最高经典《论语》一书,写了一部名叫《女论语》的书。我们知道《论语》一书,记述孔子的言行,而且常是有问有答的形式,比如: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这样显得非常生动。恰似我们现在中学里提倡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教学”。宋若华的《女论语》一书中,也是这样的体例,不过其中人物都换成了女子,扮演相当于孔子角色的是韦逞母宣文君宋氏。此人是谁?原来这个宋氏是前秦时人,她精通“周官礼注”及诗文,教导儿子韦逞成才,日后在苻坚皇帝手下当了官。苻坚知道她的才学后,封她为宣文君,赐侍婢十人,在宋氏家中设立讲堂――“置生员百二十人”,宋老太太隔着红色纱幔给他们讲课,因此名动一时。那扮演弟子角色的是谁呢?说来有些好笑,却是汉代的曹大家(班昭)。按大多数人的观点,班昭的地位和名气远高于这个“宣文君宋氏”,然而宋若华将宋氏抬高成“师父”,班昭却做“徒儿”,恐怕是因为宋氏和自己同姓吧,由此看来,似乎宋若华虽信奉儒学,却还保留着小女孩那种顽皮可爱,头角峥嵘的特点。
      
      宋若华原作,妹妹宋若昭作注的《女论语》十篇原稿已不可见。后世流传,据称为明朝王相编录的《女论语》十篇当是伪作。何以见得?我们试看一段就清楚了:
      
                   女论语第一 立身
      
      
      
      凡为女子,先学立身,立身之法,惟务清贞。清则身洁,
      
      贞则身荣。行莫回头,语莫掀唇。坐莫动膝,立莫摇裙。
      
      喜莫大笑,怒莫高声。内外各处,男女异群。莫窥外壁,
      
      莫出外庭。男非眷属,莫与通名。女非善淑,莫与相亲。
      
       立身端正,方可为人。
      
      
      
      我们看这个版本的《女论语》,和《弟子规》之类的差不多,是“四字经”一般的模样,根本不是有问有答的形式。而且文中的意思也非常浅白,应该说只要认得字,大体就会看得懂。这样的文字,妹妹宋若昭还要来作注,那岂不是笑话?所以,这个版本的《女论语》决非是宋氏姐妹所著,乃是明人所作的“假古董”。
      
      宋家姐妹的才情和《女论语》很快就天下闻名,昭义节度使李抱真上表向当时的德宗皇帝推荐,德宗召她们入宫后,“试以诗赋,兼问经史中大义”,结果宋氏姐妹对答如流,不让须眉。德宗深加赏叹,于是将她们留在宫中,封为“尚宫”的名号,并不许宫人太监们以妾侍的身份看待,而是呼她们为“学士”或者“先生”,后妃、诸王、公主等都以见老师的礼节相待。这时老爹宋廷芬也沾了女儿们的光,被提拔为饶州司马。
      
      宋氏五女,分别为:若华、若昭、若伦、若宪、若荀。其中若伦和若荀死的比较早,后人评价若昭的文才最高,若华死后,她就继之为“尚宫”,经历了穆宗、敬宗、文宗三朝,死在宝历初年,被追赠梁国夫人,朝廷列仪仗队隆重安葬。
      
      宋家姐妹入宫后,曾有个男的徘徊在她们的旧居前,怅惘良久,此人倒也并非寻常村汉,他也是进士出身,叫窦常,有诗如下:
      
      
      
      过宋氏五女旧居
      
      
      
      谢庭风韵婕妤才,天纵斯文去不回。一宅柳花今似雪,乡人拟筑望仙台。
      
      
      
      观窦老兄之意,似乎对宋家五姐妹颇多爱慕之情,说来也巧,窦老兄连同兄弟也恰好为五人,且也都是进士出身,能诗善文。想到这里,不免觉得,要是我是唐朝皇帝,就下旨让窦家五兄弟娶了宋氏五姐妹,岂不是一桩千古佳话?当然,这仅仅是想想罢了,如果真的这样做,直不定宋家姐妹答不答应哪,说不定倒弄巧成拙。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7-8-9 18:3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长安月下的红袖馨香--《全唐诗》中的女性

    宋家姐妹的诗,《全唐诗》里只有若华、若昭和若宪的,而且每人只存一首。依我看,都不是特别精彩,我们来看一下:
      
      卷7_2 【嘲陆畅】宋若华
      
      十二层楼倚翠空,凤鸾相对立梧桐。双成走报监门卫,莫使吴歈入汉宫。
      
      有的朋友可能看了这首诗不免有些疑问,一贯奉行儒家经典的宋若华这不也随便嘲弄别人啊?“双成走报监门卫,莫使吴歈入汉宫”,翻译成白话就是让宫女(双成为仙女名,这里借指宫女)们告诉侍卫,别让那个一口江南吴地土话的小子进宫来!此诗笑话陆畅一口的江南吴地方言(吴歈),未免有地域歧视之嫌,也不是多厚道。不过,大家要知道这首诗的背景后,就不这样想了。这首诗是云安公主出嫁时所作的。云安公主是唐顺宗之女,宪宗时下嫁刘士泾。
      当时作为男方傧相的陆畅,才思敏捷,应对如流,(此人到四川时为了讨好韦皋,当即将李白《蜀道难》一诗改成《蜀道易》,名传一时),在云安公主的婚礼上,他也大出风头,像《云安公主下降奉诏作催妆诗》等就是张口便来:“云安公主贵,出嫁五侯家。天母亲调粉,日兄怜赐花。催铺百子帐,待障七香车。借问妆成未?东方欲晓霞。”确实相当不错。而我们知道,婚礼时,男女双方的傧相一般是要互相争风头的,现在陆畅大出风头,将女方这边压得很没有面子,宋若华作为宫中女方“这一派”肯定也要“反击”一下,于是就有了上面这首诗。所以在这种闹喜的气氛中,这首诗中的嘲弄,其实就是玩笑而已,不足为怪。
      宋若昭、若宪留下了二首同样题目的应制诗,诗意也差不多:
      
      卷7_3 【奉和御制麟德殿宴百僚应制】宋若昭
      
      垂衣临八极,肃穆四门通。自是无为化,非关辅弼功。
      修文招隐伏,尚武殄妖凶。德炳韶光炽,恩沾雨露浓。
      衣冠陪御宴,礼乐盛朝宗。万寿称觞举,千年信一同。
      
      
      卷7_4 【奉和御制麟德殿宴百官】宋若宪
      
      端拱承休命,时清荷圣皇。四聪闻受谏,五服远朝王。
      景媚莺初啭,春残日更长。命筵多济济,盛乐复锵锵。
      酆镐谁将敌,横汾未可方。愿齐山岳寿,祉福永无疆。
      
      这些应制诗,千篇一律,堆砌典故多多,诗意却是“假大空”。这里也不细说了。但从诗中也可以看出,宋家姐妹读书不少,笔端随意役使诸般典故,大有得心应手之态。不过,正如《沧浪诗话》中所言:“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诗者,吟咏情性也”。宋家姐妹笃奉儒家,行止端庄恭谨,虽然堪为贤良女子之楷模,但是在写诗上却不免少了许多真情。明朝张岱云:“人无癖不可与之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之交,以其无真气也。”诗也是这样,写的四平八稳的,却远不如那些真情流露,甚至常惹人非议的诗句更有味,所以宋氏五女在诗坛上的名声并不响,远不如风流放纵的李冶、鱼玄机等人。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7-8-9 18:41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长安月下的红袖馨香--《全唐诗》中的女性

    唐代可以称作名媛诗人的相当多,限于篇幅,以下几个就简单介绍了:
      
      
      五、光、威、裒三姐妹
      
      
      
      卷801_56 【联句(光、威、裒,姊妹三人,失其姓)】
      
      
      
      朱楼影直日当午,玉树阴低月已三。 --光
      
      腻粉暗销银镂合,错刀闲剪泥金衫。 --威
      
      绣床怕引乌龙吠,锦字愁教青鸟衔。 --裒
      
      百味炼来怜益母,千花开处斗宜男。 --光
      
      鸳鸯有伴谁能羡,鹦鹉无言我自惭。 --威
      
      浪喜游蜂飞扑扑,佯惊孤燕语喃喃。 --裒
      
      偏怜爱数螆蛦掌,每忆光抽玳瑁簪。 --光
      
      烟洞几年悲尚在,星桥一夕帐空含。 --威
      
      窗前时节羞虚掷,世上风流笑苦谙。 --裒
      
      独结香绡偷饷送,暗垂檀袖学通参。 --光
      
      须知化石心难定,却是为云分易甘。 --威
      
      看见风光零落尽,弦声犹逐望江南。 --裒
      
      
      
      做这篇联句诗的三姐妹不知道姓什么,呵,这里是说后人不知道她们姓什么,不是说她们自己高傲地不知道姓什么。一般来说,古代女子,只留下姓,而没有名的非常多。这姐妹仨很奇怪,名字倒有,就是“光、威、裒”三个字,但却不知道姓什么。我觉得可能是三姐妹有意隐瞒,到了晚唐,朱门富户的女子们也越来越深居简出,很少招摇于世了。从她们的诗句中看,也并非小门小户的女儿家,像什么“银镂合”、“玳瑁簪”,绝非贫家气象。
      
      三姐妹和鱼玄机是同一时代的人,有人曾将她们这首诗带给鱼玄机看。可能要不是因为这样,她们的诗就一首也传不下来了,真是可惜。清黄周星《唐诗快》叹道:“以光、威、裒三美之才,不得幼薇(鱼玄机字幼薇)表章,谁知之者? 然仅能传其一首耳。因思古今才媛,埋没深闺者何限,安得向掌书仙姬而问之!”是啊,从这首诗看,是三姐妹联句之作,其中如“偏怜爱数螆蛦掌”之类的句子,也非常隐晦难解,说不定是姐妹间自己才明白的“典故”。联句之诗,往往不能发挥出作者所有的才情,而且不免有些主题混乱,像《红楼梦》中的联句诗,也是如此。可惜我们看不到三姐妹的独立篇目,但其才情恐亦可与鱼玄机媲美。鱼玄机看了这姐妹三人的诗后,步原韵和诗一首,也相当精彩:
      
        
      
      卷804_47 【光威裒姊妹三人少孤而始妍乃有是作精粹难俦虽谢家联雪何以加之有客自京师来者示予因次其韵】鱼玄机
      
      
      
      昔闻南国容华少,今日东邻姊妹三。妆阁相看鹦鹉赋,
      
      碧窗应绣凤凰衫。红芳满院参差折,绿醑盈杯次第衔。
      
      恐向瑶池曾作女,谪来尘世未为男。文姬有貌终堪比,
      
      西子无言我更惭。一曲艳歌琴杳杳,四弦轻拨语喃喃。
      
      当台竞斗青丝发,对月争夸白玉簪。小有洞中松露滴,
      
      大罗天上柳烟含。但能为雨心长在,不怕吹箫事未谙。
      
      阿母几嗔花下语,潘郎曾向梦中参。暂持清句魂犹断,
      
      若睹红颜死亦甘。怅望佳人何处在,行云归北又归南。
      
      
      
       从题目中看,光、威、裒姊妹三人似乎从小就失去了父亲,但她们的生活还是相当富足的,三姐妹才情过人,美貌出众,鱼玄机这个才女加美女也不禁称赞“文姬有貌终堪比,西子无言我更惭”。可惜三姐妹的事情我们知道得太少了,她们的其他诗篇也永远湮没无闻,殊为可惜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7-8-9 18:42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长安月下的红袖馨香--《全唐诗》中的女性

    六、 鲍君徽
      
      
      
      鲍君徽,字文姬。她和宋氏五女齐名,在德宗年间,也曾被召入宫中,与群臣唱和,皇帝给她很丰厚的赏赐,但并未将她留在宫中“任职”。不过依我看,她的诗比宋氏五女还要好,有两首特别精彩,我们来看一下:
      
      
      
      一、【关山月】鲍君徽
      
      
      
      高高秋月明,北照辽阳城。塞迥光初满,风多晕更生。
      
      征人望乡思,战马闻鼙惊。朔风悲边草,胡沙暗虏营。
      
      霜凝匣中剑,风惫原上旌。早晚谒金阙,不闻刁斗声。
      
      
      
      这首诗写得何等豪迈,和著名边塞诗人岑参、高适、王昌龄等相比,也毫不逊色。这等雄健的诗句出自一个女儿家之手,更是难得。
      
      
      
      二、【惜花吟】鲍君徽
      
      
      
      枝上花,花下人,可怜颜色俱青春。昨日看花花灼灼,今朝看花花欲落。
      
      不如尽此花下欢,莫待春风总吹却。莺歌蝶舞韶光长,红炉煮茗松花香。
      
       妆成罢吟恣游后,独把芳枝归洞房。
      
      
      
      这一首惜花诗,也写得非常精彩。一般来说,春去诗惜,秋来赋悲,看花却伤怀,是一般女儿家常有的心态。比如像林妹妹,“花谢花飞飞满天”的好景色不欣赏,却哭哭啼啼地给花朵“送殡出丧”,未免辜负了大好春光。而鲍才女这首诗,却洋溢着唐代那种健康乐观的精神,惜花爱花,但不悲怆,讲的是:“不如尽此花下欢,莫待春风总吹却”,把握好青春,就足够了,和杜秋娘那首:“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正是代表了盛唐精神,那种健康向上的血脉。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7-8-9 18:43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长安月下的红袖馨香--《全唐诗》中的女性

    七、 赵氏(一作刘氏)
      
      
      
      赵氏是中唐时期的名臣杜羔的妻子。她没有留下来名字,甚至连姓也并不能确实,有的地方说是姓刘。不过她留下的这几首诗却非常有意思。
      
      和崔莺莺之类的女子不一样的是,赵氏看来是非常想让自己的老公杜羔去考功名的。杜羔来到京城,初次应试就碰了壁,他落第了。后来又考了好几次,还是名落孙山。这次,当他凄凄惶惶地往家里走时,家中的妻子赵氏得知了消息,没有等他进门,就让人捎了封信给他,杜羔拆开一看,是这样一首诗:
      
      
      
      799_19 【夫下第】赵氏
      
      
      
      良人的的有奇才,何事年年被放回。如今妾面羞君面,君若来时近夜来。
      
      
      
      意思是说,老公你真的有本事啊(这句似为讽刺),那为什么年年都考不上?现在连我都替你感到丢人,你要回来就摸黑回来吧,别让人家看了笑话。可想而知,这首诗无异于三九天给杜羔当头又浇了一盆冷水,历来下第之人,心情最差。有道是“寡妇携儿泣,将军被敌擒。失恩宫女面,下第举人心”――此乃有名的“人生四悲”,下第就是其中之一。被赵氏一笑话,杜羔羞惭难当,当下连家门也没有进,就又回长安去了。
      
      杜羔受此刺激,更加头悬梁、锥刺股地苦读,第二年发榜,他终于金榜题名了。喜讯传来,赵氏喜不自胜,当时就赋诗道:
      
      
      
      卷799_22 【杂言】赵氏
      
      
      
      上林园中青青桂,折得一枝好夫婿。杏花如雪柳垂丝,春风荡飏不同枝。
      
      
      
      然而,赵氏欢喜了半晌后,突然又疑虑起来,她又写下了这首:
      
      
      
      卷799_21 【闻杜羔登第又寄】赵氏
      
      
      
        长安此去无多地,郁郁葱葱佳气浮。良人得意正年少,今夜醉眠何处楼。
      
      
      
      赵氏心想,春风得意后的她老公杜羔,自然成为众人邀请的对象,有没有别的女人看上他呢?他又会不会去青楼妓馆里去吃花酒呢?今夜酣醉中的他身边肯定睡着另一个女人吧?于是赵氏又转喜为怒,心中很不是滋味。
      
      其实我们今天也有赵氏这样的女子,像《中国式离婚》上的林小枫,先是嫌弃老公宋建平不争气,以儿子“上不了好的小学就上不了好的中学,上不了好的中学就上不了好的大学,上不了好的大学,儿子这一辈子就完了”为理由,逼宋建平下海干事业,而当宋建平真的事业有成时,却又疑神疑鬼,怀疑他变心,有外遇。简直和这个赵氏的思想并无二致。
      
      从《新唐书·杜羔传》中叙述的情况看,杜羔是唐德宗贞元初年考上的进士,此后杜羔官运还可以,曾做过户部郎中,又当过振武节度使,最终在工部尚书这个职位上退休。杜羔为人非常孝顺,他幼年因战乱和父母失散,后终于找到母亲,事母至孝。后来又费尽心思找到父亲的坟墓,使父母得以合葬。看来是个有德之人。虽然,赵氏和杜羔以后的故事并无记载,但料想杜羔并非薄情寡义之人,赵氏应该不会被抛弃。不过赵氏的做法,江湖夜雨觉得也不是太恰当,男人其实也不容易,外表坚强的他们心中照样脆弱,奉劝天下女子们,还是多来点雪中送炭,少来点伤口撒盐的举动吧。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7-8-9 18:47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长安月下的红袖馨香--《全唐诗》中的女性

    八、乔氏
      
      
      
      卷799_3 【咏破帘】乔氏
      
      
      
      已漏风声罢,绳持也不禁。一从经落后,无复有贞心。
      
      
      
      乔氏也是名门闺秀,她是武周时代人,她的哥哥乔知之及兄弟乔侃、乔备都是一时才俊,诗名远播。但乔知之有一爱姬名碧玉,为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所夺,乔知之写诗偷寄给碧玉,碧玉为之感慨,投井而死,武承嗣迁怒于乔家,将之灭门。
      
      观此诗,似是感慨女子失贞之意,诗中以帘作喻,感慨家中败落遭难后,无法再保贞洁。按唐代制度,满门抄斩时,只是将家中的男人斩首,女子会籍没入宫中掖庭作粗役,或者没为官婢。乔氏大概也是此等遭遇,为奴为婢之际,恐有贞节难保之事,故作有此诗。正所谓:“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红颜固不能不屈从枯骨”,岂不哀哉!
      
      
      
      
      
      九、杨容华
      
      
      
      卷799_1 【新妆诗】杨容华
      
      
      
      啼鸟惊眠罢,房栊乘晓开。凤钗金作缕,鸾镜玉为台。
      
      妆似临池出,人疑向月来。自怜终不见,欲去复裴回。
      
      
      
      这首诗的作者杨容华,是“初唐四杰”之一,大诗人杨炯的侄女。故而明陆时雍的《唐诗镜》卷八称:“清丽,故有家风”。确实,诗中虽只是写少女对镜梳妆这一件小事,但却写得气度雍容,整丽精工,自是名门风范。相传此诗是杨容华十三岁时所作,少女神童,更是难得。但不知为何杨容华只留下了这一篇诗作,是早夭而亡,还是其他诗没有传下来,史书及笔记资料中似乎无载。
      
      明代程羽文的《鸳鸯牒》中说:“杨容华,莺吭亮溜,鸹戗非群,宜即配王子安、骆宾王、卢升之,蜚声振藻,不忝四家”,意思是觉得杨容华才情过人,嫁给初唐四杰中的另外三人倒不错,但骆宾王、卢升之(卢照邻)比杨容华的叔叔杨炯还要大一二十岁,王勃虽然年轻,和杨炯同岁,相貌也俊美,但杨炯历来讨厌王勃,他曾说过“愧在卢前,耻居王后”,所以这份姻缘实在难成。
      
      
      
      
      
      十、蒋氏
      
      
      
      卷799_46 【答诸姊妹戒饮】蒋氏
      
      
      
      平生偏好酒,劳尔劝吾餐。但得杯中满,时光度不难。
      
      
      
      这位非常有趣的“女酒鬼”蒋氏,是湖州司法参军 陆濛的夫人,她生平好酒,并精擅诗文,颇有女中太白之风。此诗前面有一小注说:“蒋以嗜酒成疾,姊妹劝其节饮加餐,应声吟答”,是说姊妹们担心她喝酒伤身,劝她少喝酒多吃菜,结果蒋氏张口就来了这么一首诗。此诗平白如话,但气韵贯通,大有挥洒自如之意。“但得杯中满,时光度不难”,回味深长,耐人寻味,由此可见这个蒋氏的诗才还是相当不错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7-8-9 18:48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长安月下的红袖馨香--《全唐诗》中的女性

    卷七
      
      静拂桐阴上玉坛--女冠卷
      
      
      
      在唐代,有个比较独特的现象,就是有相当多的女子去当女道士。也就是所谓的“女冠”。我们前面讲玉真公主的时候曾说过,唐代女道士的生活并非只是青灯黄卷,寂寞深山,而是相当的自由随意,想饮酒就饮酒,想弹琴就弹琴,甚至想约会男人也无人过问。唐代当女冠的什么人也有,上至公主、贵族夫人小姐,下至放出来的宫人、弃妇及色衰的妓女等等,都有可能入观为女冠。
      
      所以,对于唐代女冠,不能一概而论。有人一提唐朝的女道士,就嗤之以鼻,将她们归入妓女一类,或者称之为“半娼”式女子,这应该是不恰当的。诚然,女道士中确实有不少人行为放荡,甚至出卖色相换取钱财。像韩愈的《华山女》一诗中描写的那样:“华山女儿家奉道,欲驱异教归仙灵。洗妆拭面著冠帔,白咽红颊长眉青”,这个长得十分漂亮的女道士吸引来一大批男人--“豪家少年岂知道,来绕百匝脚不停”,韩愈是大儒身份,没有好意思详写“床上镜头”,只是用“云窗雾阁事恍惚,重重翠幔深金屏”来暗中讽刺女道士的暧昧行为。
      
      然而,不得不承认,虽然女冠中有这样一批“半娼”式女子,但一竿子打翻一船人也是不对的,你不能据此就说所有女冠都是妓女。就像我们现在女大学生中也有一些进“夜店”做“生意”的,但你不能说女大学生就全是“小姐”吧。尤其是像玉真公主之类的,更不能算“半娼”式女子。当女冠的贵族夫人小姐也有不少,她们都是不愁钱的。像李白的夫人宗氏,就诚心信道,她曾专门去找宰相李林甫的女儿李腾空学道。李白还写有二首诗:
      
      
      
      卷184_51 【送内寻庐山女道士李腾空二首】李白
      
      
      
      君寻腾空子,应到碧山家。水舂云母碓,
      
      风扫石楠花。若爱幽居好,相邀弄紫霞。
      
      
      
      多君相门女,学道爱神仙。素手掬青霭,
      
      罗衣曳紫烟。一往屏风叠,乘鸾著玉鞭。
      
      
      
      像宗氏夫人和李腾空这样的,应该是诚心学道的,当然其中还有像李季兰(李冶)之类的,行为比较放纵,所以不少后人将她也归入妓女一类,但我觉得李季兰也并非是妓女型的女子,她只是在男女关系上比较随便罢了,正如我们现在的某些美女作家一样,虽阅男人多矣,绯闻多多,但和完全以卖身为职业的妓女还是有本质区别的。
      
      在唐代,佛道都很盛行,但因为道家的始祖老子姓李,于是李唐家族就认了亲。唐太宗曾下诏明示“道士女冠可在僧尼之前”,道士女冠享受十方供养,衣食一般来说还是充足无忧的,又没有劳役之苦,这对很多人来说也相当有吸引力。不过,唐代也规定,不是所有人都想出家就可以出家,对于不会识字念经的人,官府会强制还俗的。就女冠来说,还有一个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女冠可以不受束缚,非常自由地和男人交往。而一些寒窗冷板凳下读书的文人,对于相貌娇美的女冠,也是看得眼发直,腿发软,心中大唱“读你千遍也不厌倦”。所以在唐代诗人的笔下,还是有相当的多的诗句是写给女道士们的,这类诗相当多,我们看首李白的:
      
      
      
      卷177_5 【江上送女道士褚三清游南岳】李白
      
      
      
      吴江女道士,头戴莲花巾。霓衣不湿雨,特异阳台云。
      
      足下远游履,凌波生素尘。寻仙向南岳,应见魏夫人。
      
        
      
      从李白笔下可知,这个叫褚三清的女道士,头带莲花巾,身穿华美的霓裳,四处云游,无拘无束,何等的潇洒自在。比起一般足不出户呆在家中生儿育女,围着锅台转一辈子的女人来,是不是更让女子们羡慕?
      
      
      
      唐代女诗人中最出色的人物,也出自这些获得自由天空的女道士中,其中像李季兰、鱼玄机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至于薛涛,虽然也有很多人将她列入女冠诗人之列,但是薛涛原为官妓,是老年后才穿上道袍,以女道士的身份出现的,所以本书中还是将她列入名妓卷中。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8-9 22:39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长安月下的红袖馨香--《全唐诗》中的女性

    淡香热情地向素以为绚打招呼,并递上一杯清香的茶,辛苦了:)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4-24 23:51
  •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9-8-17 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有见地,在这里看到一个被人忽咯的真实世界,美的国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1-20 09:03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09-8-31 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5-1-10 23:06 , Processed in 0.08254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