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收起左侧

◢★◣语言拾趣,知多一点点…… (不定期添加)◢★◣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5-31 02:52 | 显示全部楼层

◢★◣语言拾趣,知多一点点…… (不定期添加)◢★◣

[这个贴子最后由云在天水在瓶在 2004/05/31 04:30am 第 1 次编辑]


                   “满城风雨”的来历

   宋代黄州有位诗人潘大临,勤奋好学,曾写过不少好诗,一个傍晚,他饥肠辘辘地躺在床上,倾听着窗外秋风萧瑟、雨打树叶的飒飒声,不由诗兴大发。
   遂披衣下床,提起笔来,刚写完一句:“满城风雨近重阳”,忽听传来敲门声,原来是有人上门催租讨债来了。潘大临只得强打精神,尽力应付。
   此后,潘大临再也没有能把这首诗继续写下去。
   今天,“满城风雨”已经成了我们经常引用的一个成语,意思是:事情(多指坏事)传得快,到处都在议论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5-31 02:53 | 显示全部楼层

◢★◣语言拾趣,知多一点点…… (不定期添加)◢★◣

[这个贴子最后由云在天水在瓶在 2004/05/31 04:30am 第 1 次编辑]


                    “巾帼英雄”的由来
    古时候的贵族妇女,常在举行祭把大典时戴一种用丝织品或发丝制成的头饰,这种头巾式的头饰叫巾帼,其上还装缀着一些金珠玉翠制成的珍贵首饰。
    巾帼的种类及颜色有多种,如用细长的马尾制作的叫“剪耄帼”;用黑中透红颜色制作的叫“绀缯帼”。
   因巾帼这类物品是古代妇女的高贵装饰,人们便称女中豪杰为“巾帼英雄”,后人又把“巾帼”作为妇女的尊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5-31 02:54 | 显示全部楼层

◢★◣语言拾趣,知多一点点…… (不定期添加)◢★◣

[这个贴子最后由云在天水在瓶在 2004/05/31 04:31am 第 1 次编辑]


                          “落霞孤鹜”的由来

   唐代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并非王勃所独创,而是对古人诗句的一种沿用。
   早在南北朝时,北周诗人痰信在他所写的《三月三日华林马射赋》中写下厂“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的诗句,其中,芝盖指古时一种固定在车上遮阳的曲柄凉伞,春旗指插在车上和执于行人手中的彩旗。
   瘐信描写一支队伍在行进时,周围奔驰的落花与车上的芝盖搅为一团,似乎互相缭飞,路旁的杨柳与路人所持的旗子相映,似乎混为一色。这在当时已成为人们吟咏的佳句。
   王勃正是点化了这一诗句。把其中的落花、芝盖、杨柳、春旗四句换成了落霞、孤鹜、秋水、长天。但王勃的“落霞孤鹜”句比瘐信的“落花芝盖”句更高出一筹,其内容和意境也不大相同,因而成了更为出句的诗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5-31 02:55 | 显示全部楼层

◢★◣语言拾趣,知多一点点…… (不定期添加)◢★◣

[这个贴子最后由云在天水在瓶在 2004/05/31 04:31am 第 1 次编辑]


                  “信口雌黄”的由来

   “信口雌黄”这句成语,其意思是有些人不顾事实,随便乱说,信口二字人们容易明白,是随口说话,但为何与一个矿物名字——雌黄联在一起呢?
   雌黄是一种矿物,其成分为三硫化二砷,柠檬黄色,多为细粒状、片状或柱块状,也有为肾状者,多为珍珠光泽。在古时人们写字时用的是黄纸,如果把字写错了,用这种矿物涂一涂,就可以重写,所以,成语的源由就出于此。
   常常与雌黄共生在一起的还有一种矿物叫雄黄,其成分为硫化砷,为桔红色,多为粒状、致密块状,也有皮壳状者,晶面反射光线很强,常为金刚光泽,这种矿物的另一名字叫鸡冠石。
   当代有些《汉语成语小词典》在解释“信口雌黄”这句成语时,却把雌黄解释为“鸡冠石”、“黄赤色”。这就有点张冠李戴了,正可谓信口雌黄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5-31 02:55 | 显示全部楼层

◢★◣语言拾趣,知多一点点…… (不定期添加)◢★◣

[这个贴子最后由云在天水在瓶在 2004/05/31 04:32am 第 1 次编辑]


                      “梦见周公”的由来

  《后汉书·边韶传》记载:东汉时候的边韶(字孝先),博学多通,善于辞令,在文学上有很深的造诣,当时名声很大。他的学生就有数百人。他常常在白天闭上眼睛假睡,有的学生便私下讥笑他说:“边孝先,腹便便;懒读书,但欲眠。”
   不料这话传到了边韶的耳里,边韶即反唇相讥道:“边为姓,孝先字。腹便便,五经《诗》、《书>、《礼》、《易》、《春秋》笥。但欲眠,思经事。寐与周公通梦,静与孔子同意。师而可嘲,出何典记?”学生被他说得羞愧不堪,无言应对。
    周公,即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姬旦,曾作《周礼》,此书是一部封建社会礼法的经典著作。边韶辩驳说:“我肚子肥大,因为满腹是《四书》、《五经》;我昏昏欲睡,是在冥思经书之事,我睡觉时和周公梦里相见,沉静中跟孔子沟通思想。”
   后来“梦见周公”被人们用来讥嘲或滤称那些白日睡大觉的人,已经不是原来的意思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5-31 02:56 | 显示全部楼层

◢★◣语言拾趣,知多一点点…… (不定期添加)◢★◣

[这个贴子最后由云在天水在瓶在 2004/05/31 04:32am 第 1 次编辑]


                        “百花齐放”的由来
   “百花齐放”这个成语源出于神话故事《镜花缘》。女皇武则天有一天心血来潮,要显示一下她的皇权威力,便在寒冬腊月给百花下了一道圣旨:“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催。”百花畏于皇权,不得已违背白已的开花时令,制造了一个虚假的百花齐放的盛况。牡丹花不愿开放,还受到三令五申的威胁,最后被迫从命。这本身是对皇权的一种讽刺。
   百花之开放,是遵循自己本身的规律,不能受指挥和思准。各种文学、艺术,不可能也不应该听指挥来“齐”放。
  准确一点儿说,应该是“百花自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5-31 02:57 | 显示全部楼层

◢★◣语言拾趣,知多一点点…… (不定期添加)◢★◣

[这个贴子最后由云在天水在瓶在 2004/05/31 04:33am 第 1 次编辑]


                       “三姑六婆”的由来

   民间常有“三姑六婆”之说,意思是指家庭关系复杂。姑娘在婆家不好处。其实,原意并非如此。“三姑”指的是:尼姑、道姑、卦姑;  “六婆”指的是: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
   关于“三姑六婆”的来历,最早可追溯到明代。明代有位名叫陶宗仪的学者,他著的《辍耕录》第十卷中有这样的记述:“三姑者,尼姑、道姑、卦姑也;六婆者,牙婆(贩卖人口的妇女)、媒婆、师婆(女巫)、虔婆(鸨母)、药婆、稳婆(接生婆)也。”
   清代小说家李汝珍在他的小说《镜花缘》中有这么一段文字:“吾闻贵地有三姑六婆,一经招引入门,妇女无知,往往为其所害,或哄骗银钱,或拐带衣物。”这就是“三姑六婆”的原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5-31 02:58 | 显示全部楼层

◢★◣语言拾趣,知多一点点…… (不定期添加)◢★◣

[这个贴子最后由云在天水在瓶在 2004/05/31 04:33am 第 1 次编辑]


                   “天女散花”的由来
    你观赏过四川大足北山上那幅“天女散花”的石刻画吗?画上是一位娴淑温柔的天女,正在为辩论佛经哲理而获统一见地的维摩居士和佛教首徒文殊撒天花,饶有诗意。
    传说,佛爷释迦传法,维摩居士故意称病不去。五百弟子畏维摩才学,不敢往视。佛爷知道将有一番唇枪舌战,便派文殊同十弟子四菩萨前往。  
    “有一天女,能游戏菩萨神通。”知道必达成统一见地,便去天庭广采鲜花,准备届时抛撒以致祝贺。天女到花园一看,天庭花圃万紫千红,千娇百媚,异香沁脾。心想,国色天香,赏者盖寡,何不乘便撒一些给人间,让鲜花也去祝贺人间升平,给人世带去美好的祝福呢?
    于是,此后“天女散花”的优美传说便为世所知。
   一千多年前孟蜀画院待诏石恪将天女作画于大足县南惠因院。画像神态毕肖,线条流逸,手法颇似名画家李龙眠之白描。雕刻家又把它复刻在北山的岩壁上。古往今来,人们为了纪念胸怀美好善良的天女,不但把她编成了歌舞、戏剧来演唱;而且至今在重大的庆祝仪式和婚礼上,还用彩色纸屑花抛撒,以示吉庆和祝福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5-31 02:58 | 显示全部楼层

◢★◣语言拾趣,知多一点点…… (不定期添加)◢★◣

[这个贴子最后由云在天水在瓶在 2004/05/31 04:34am 第 1 次编辑]


                       “乞巧穿针”的由来

   电视连续剧《武则天》中,有一场七夕之期,宫中嫔妃“乞巧穿针”的戏,这是我国民间流传的一个古老习俗。
   据说在古代,每逢七夕,不论贫富,家家户户都喜欢在屋外观赏天上的“牛郎”和“织女”相会,妇女们便摆上酒果,作乞巧穿针的游戏。
   什么叫乞巧穿针呢?因为牛郎和织女相会这一天,正好是七月七日。每到这一天,天下的喜鹊都飞到天河上为他们的相会填河搭桥。因此,妇女们在守他们渡河时分,都于星月之下,将彩线去穿针眼。穿得过的,便为得巧;穿不过的,便为不得巧。以此来卜一年的巧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5-31 02:59 | 显示全部楼层

◢★◣语言拾趣,知多一点点…… (不定期添加)◢★◣

[这个贴子最后由云在天水在瓶在 2004/05/31 04:34am 第 1 次编辑]



                    “东窗事发”的由来

   “东窗事发”这个成语在现今是密谋败露的意思。但它的缘起是基于一个传说。
    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余》卷四记载:相传秦桧杀岳飞时,秦桧和他的妻子王氏在东窗下密谋策划。后来秦桧死了,在地狱里受尽千般苦。其妻王氏便给他做道场,叫道士到阴曹探访。秦桧对道士说:“可烦传语夫人,东窗事发矣。”
    元代孔文卿依此传说作杂剧《秦太师东窗事犯》,昆剧《疯僧扫秦》是据其第二折改编的。
   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为非作歹,必有东窗事发之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5-31 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语言拾趣,知多一点点…… (不定期添加)◢★◣

[这个贴子最后由云在天水在瓶在 2004/05/31 04:35am 第 1 次编辑]


                   “五花八门”小考

  “五花八门”现在多比喻事物繁多,变幻莫测。而在古代,“五花八门”却各有所指。
    五花是:
    一、金菊花:指卖茶花的女人;
    二、木棉花:指上街为人治病的郎中;
    三、水仙花:指酒楼上的歌女;
    四、火棘花:指玩杂耍的人;
    五、土牛花:指挑夫。
    八门是:
    一门巾:指算命占卦的人;
    二门皮:指卖草药的人;
    三门彩:指变戏法的人;
    四门挂:指江湖卖艺的人;
    五门平:指说书评弹的人;
    六门团:指街头卖唱的人;
    七门调:指搭篷扎纸的人;
    八门聊:指高台唱戏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5-31 03:01 | 显示全部楼层

◢★◣语言拾趣,知多一点点…… (不定期添加)◢★◣

[这个贴子最后由云在天水在瓶在 2004/05/31 04:35am 第 1 次编辑]


                    “望梅止渴”小考
   “望梅止渴”的典故发生在哪里?《世说新语·假谲》中曾说:  “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但是没有交代地点。
    据《历阳典录》和《巢湖风物志》载: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曹操伐吴,领兵十万,从许昌南下,路过安徽含山县梅山,将士口渴心焦,找不到水喝。曹操心生一计,指着前方说:前山有一片大梅林,梅子很多,又甜又酸,可以解渴。将士听说都流出口水,也就不那么渴了。
   现在梅山北麓乌龟坡石壁上还留有前人刻的“曹操行军至此望梅止渴”十个大字。宋代王安石来这里游览时曾写有一首诗,其中两句是:  “将军马上设良谋,遥望青山指梅树”。明人戴重写有《梅山梅花》诗:“千里吴江春水深,许君饮马望江浔。空山花树无人迹,枉被曹瞒指到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5-31 03:02 | 显示全部楼层

◢★◣语言拾趣,知多一点点…… (不定期添加)◢★◣

[这个贴子最后由云在天水在瓶在 2004/05/31 04:36am 第 1 次编辑]


                    “目不识丁”的由来
   人们称文盲为“目不识丁”,意为“丁”字都不识,可见其不通文字的程度,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因为“目不识丁”一词的由来,自有其演化形成的过程,追根溯源,首先缘起于《唐书·张宏靖传》:“背挽两石弓,不如识一丁字。”在窦苹《唐书音训》中,则云:“丁恐当作个”,也就是说,“不如识一丁字”中的“丁”,应当是“个”字之误。
    宋人吴曾《能改斋漫录》亦认为如此,说明《唐书》所云确为“目不识一个字”。由于印刷或书写之误,一般读者又不深究,故而流传为“不如识一个丁字”,后演为“不识一丁”,或曰“目不识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5-31 03:03 | 显示全部楼层

◢★◣语言拾趣,知多一点点…… (不定期添加)◢★◣

[这个贴子最后由云在天水在瓶在 2004/05/31 04:36am 第 1 次编辑]


                       两袖清风”小考
    古往今来,凡为官清廉,不贪钱财者,常以“两袖清风”自誉。说起它的由来,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
   明朝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以权谋私,每逢朝会,各地官僚为了讨好他,多献以珠宝白银。巡抚山西河南的于谦每次进京奏事,总是不带任何礼品。
   他的同僚劝他说:“你虽然不献金宝,攀求权贵,也应该带一些著名的土特产如线香、蘑菇、手帕等物,送点人情呀!”于谦笑着举起两袖风趣地说:“带有清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5-31 03:05 | 显示全部楼层

◢★◣语言拾趣,知多一点点…… (不定期添加)◢★◣

[这个贴子最后由云在天水在瓶在 2004/05/31 04:36am 第 1 次编辑]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由来

   成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多年来流行一种说法,认为是顾炎武说的。但出自顾炎武的哪一本书。却从未有人点明。
    刘洁修对顾炎武的著述一一翻检,仅在《日知录》卷十三《正始》篇中发现如下一段话: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辩?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刘洁修继续查索,终于在《饮冰室合集》中找到答案:夫以数千年文明之中国,人民之众甲大地,而不免近于禽兽,其谁之耻欤?顾亭林曰: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已耳! (《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辨法通论·论幼学》)今欲国耻之一洒,其在我辈之自新……夫我辈则多矣,欲尽人而自新,云胡可致?我勿问他人,问我而已。斯乃真顾亭林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同上,《文集之三十三,痛定罪言·三》)刘洁修经过考辨之后,认为按照语言发展运用的实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语意本于顾炎武,而八字成文的语型则出自梁启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5-31 03:07 | 显示全部楼层

◢★◣语言拾趣,知多一点点…… (不定期添加)◢★◣

[这个贴子最后由云在天水在瓶在 2004/05/31 04:37am 第 1 次编辑]


                   “十恶不赦”的来历

    “十恶不赦”的说法,初见于唐朝。
    根据唐律的规定,十恶大罪的具体内容如下:
    一曰谋反,即以各种手段反对以专制君主为代表的封建国家统治的行为。
    二曰谋大逆,即预谋毁坏宗庙山陵及宫阙的行为。
    三曰谋叛,主要是指本朝官吏背叛朝廷而投奔外国或投降伪政权的行为。
    四曰恶逆,主要是指殴打和谋杀尊亲属的行为。
    五曰不道,是指杀无死罪者或杀人后而肢解的行为。
    六曰大不敬,凡对专制君主的人身及尊严有所侵犯之行为,都可认为是大不敬。
    七曰不孝,就是子女不事父母者。
    八曰不睦,即亲族之间互相侵犯的行为。
    九曰不义,就是卑下侵犯非血缘尊长的行为。
    十曰内乱,即家族间犯奸的行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5-31 03:10 | 显示全部楼层

◢★◣语言拾趣,知多一点点…… (不定期添加)◢★◣

[这个贴子最后由云在天水在瓶在 2004/05/31 04:37am 第 1 次编辑]


                       “解铃系铃”溯源
   “解铃还须系铃人”的成语出自于一个故事,而这个故事发生在金陵(今南京)。
   据明代瞿汝稷编佛家禅宗语录《指月录》卷二十三“法灯”载:金陵清凉寺(遗址在今清凉山公园内)有一位泰钦法灯禅师,性格豪放,平时不太拘守佛门戒规,寺内一般和尚都瞧不起他,唯独法眼禅师对他颇器重。有一次,法眼在讲经说法时,询问寺内众和尚道:“系在老虎颈项上的金铃,谁能够去把它解下来?”大家再三思考,都回答不出来。这时,法灯刚巧走过来,法眼又向他提出这个问题。法灯不假思索地答道:“只有那个把金铃系到虎颈上面去的人,才能够把金铃解下来。”法眼听后,认为法灯颇能领悟佛教教义,便当众赞扬了他。
   后人,人们就用“解铃系铃”(又作解铃还须系铃人)这个成语,来比喻一件事情出了问题,仍须由做此事的人自己去解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5-31 03:10 | 显示全部楼层

◢★◣语言拾趣,知多一点点…… (不定期添加)◢★◣

[这个贴子最后由云在天水在瓶在 2004/05/31 04:38am 第 1 次编辑]


                     “永垂不朽”索源

   “永垂不朽”一词是由“死而不朽”演化而来的,指伟人或名人光辉的业绩和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不会磨灭。
   “永垂不朽”一说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据该书记载,春秋时,晋国的范宣子问穆叔:“古人说‘死而不朽”,是什么意思?”穆叔在听取了范宣子的意见后说:“我听说,最伟大之处是德行上有建树,其次是功业上有成就,再次是言论上有创造,德行、功业、言论这三者,即使过了很久时间,也不会消失,这就叫不朽。”
   这就是“永垂不朽”一词的渊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5-31 03:11 | 显示全部楼层

◢★◣语言拾趣,知多一点点…… (不定期添加)◢★◣

[这个贴子最后由云在天水在瓶在 2004/05/31 04:38am 第 1 次编辑]


                   “叶落归根”溯源

    远在海外的中华赤子常用“叶落归根”来表示思念故土之情。
    叶落归根一词的意思最早见于《苟子·致仕篇》,原句是:“水深而回,树落(则)粪本”。
    这在《汉书·翼奉传》的注里被引申为“木落归本,水落归末”。当时的语义比较浅显,也比较接近“叶落归根”这句俗话了。
    宋人所作的佛教书籍《传灯录》便明确出现了这句俗话,其中有云:  “六祖慧能涅磐时,答众曰:叶落归根,来时无口”。
    后来,陆放翁干脆把这名俗话纳入诗中,作成“云闲望出岫,叶落喜归根”的佳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5-31 03:12 | 显示全部楼层

◢★◣语言拾趣,知多一点点…… (不定期添加)◢★◣

[这个贴子最后由云在天水在瓶在 2004/05/31 04:39am 第 1 次编辑]


                 “开卷有益”的由来

   “开卷有益”是一句鼓励人们读书的话,意思是说,只要你常常打开书本读下去,就一定会有所收获的。但你是否知道它的出处呢?
   这是一句成语,原出自宋太宗赵匡义之口。据宋人王辟之所著《渑水燕谈录》记载:“太宗日阅《御览》三卷,因事有缺,暇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所提《御览》,系指《太平御览》,为宋初四大类书之一。该书由宋太宗亲命大臣李肪等编纂,自太平兴国元年,初名《太平总类》,或称《太平类编》。全书共一千卷,引书浩博,多至一千六百九十种。其中汉人传记百余种,旧地志两百余种,皆为当今佚书,故此,这是一部十分珍贵的大型类书。书成,即呈皇上御审。宋太宗每天阅读三卷,即使有事耽误了,也得趁空闲时间补读;因此,“不以为劳”,花了一年的时间,坚持把这部洋洋巨著从头至尾全部读完,并亲作题签,将其更名为《太平御览》。
    这就是“开卷有益”及《太平御览》的由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4-11-24 00:37 , Processed in 0.07632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