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红娘
收起左侧

《已丑诗稿》、《闲窗随笔》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1-9 22:50 | 显示全部楼层
诗宗唐,词去宋,这是毋庸置疑的。
笔下人间 发表于 2010-1-9 04:57


所以古人有说过,诗不学古,则为野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1-10 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样子,这贴子是不想沉下去了?
水墨年华 发表于 2010-1-9 14:30
浮着也是形势需要,为什么偏要人家沉下去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1-10 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古人有说过,诗不学古,则为野体!
jerry821101 发表于 2010-1-9 14:50
是这样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1-10 11:55 | 显示全部楼层
是这样的。
笔下人间 发表于 2010-1-10 01:59


昨天晚上,我又深思到唐宋诗的区别,故而让我觉得唐人之诗展现出“吟咏性情”而宋人之诗则展现出“天与义”。宋代诗人对诗的理解有着本质上的认识,这也是宋人诗歌创作的主要追求目标。宋代复古文学的复兴,既是对科学、哲学还有各种理学的复兴!宋代文人既对诗进行了贬低,认为诗乃小道,但是自身又矛盾的指出诗乃天地万物之根本,乃大道也!无论如何。“天人合一”的思想为宋代诗人强调诗歌价值提供了理论依据!更有人大胆地提出:‘诗之道也亦已大矣’的命题。南宋谢枋得在《与刘秀岩论诗》中把这一命题发挥的淋漓尽职!其推论逻辑是:人为万物之灵,气又是人之精,气成声,言为声之精,文为言之精,而诗又为文之精,可见诗乃天地中精华之精华,所以与宇宙气数相关,于道最大!这一推论的前提见于赵孟坚天、地、人“英气”相通的说法,即“天人合一”的思想,而其关于诗是人类精神产品中最有价值的结论,则是宋代理学家不会苟同的。尽管如此,理学还是向诗学作了让步,不过,诗学的胜利也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因为诗的本质在宋人眼里与宇宙气数有关,所以宋人作诗便不自觉有了通究天文、符合天道的种种考虑。尽管诗人可以根据此观点论证艺术风格多样化的必然性,论证诗人不平之鸣的合理性,但宋人更多地倾向于诗情与天理的合一,而宋诗主理不主情的趋向渐渐形成,其根源实出于宋人对诗有一种‘诗道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1-10 12: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jerry821101 于 2010-1-10 04:13 编辑

笔下先生,其实古今还有个比较重要的命题,即是:夫文者,盖能诗;夫诗者,盖不能文;诗文两者,则不见其精髓也!   主要意思是说:能写文章,不见得能吟好诗。能吟好诗者,也不见得能写见解读到的文章。既能诗又能文的人,诗文都不见其精髓所在!  我认为原因在于:诗乃情感万千纠缠之物,吟咏出的皆是真性情。那做文章学问,则要理性思考。所以文者不能诗,诗者不能文。即使在古今也出了一些诗文并茂的天才,却找不到他们的精髓所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1-10 12:42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路过。请它上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1-10 12:58 | 显示全部楼层
诗作为人类的精神产物,政治家的‘与时消息’诗人的‘与造物争巧’在理学家那里变为‘潜天潜地细工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1-10 14:06 | 显示全部楼层
红娘,时间是检验的最好方法。当时者不觉得,过去了就比较的容易看清。纵看历史,就很分明了:宋人多议论入诗由于有才华者,有成绩是自然的,但和唐比起来,相形见绌。原因我说了,也是历来的定论:就是忽略了形象思维。这是诗的主要审美特征。主席也这样说过,可谓知言。这样说并非是在否定有成就者,同样成就比成就,宋和唐较,就显得黯淡了,这是谁也无法的事实。宋所以词兴起,某种程度讲,还是诗没有达到那样高度的原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1-10 14:35 | 显示全部楼层
红娘,时间是检验的最好方法。当时者不觉得,过去了就比较的容易看清。纵看历史,就很分明了:宋人多议论入诗由于有才华者,有成绩是自然的,但和唐比起来,相形见绌。原因我说了,也是历来的定论:就是忽略了形象思 ...
笔下人间 发表于 2010-1-10 06:06


笔下先生观点,我很赞同,我们则要收集都多的例证让时人知道唐诗学和宋诗学的区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1-10 14:59 | 显示全部楼层
每一种观点,每一种事物,绝不可能在每一个时代的每一种氛围中被每一种人所欣赏或接受。
一切都讲天时,地利,人和。
呵呵,痴到极处当然够悲壮值得敬重。若非如此,还是当欣赏山水画一般的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1-10 16:31 | 显示全部楼层
唐宋诗歌的区别是很明显的,孰优孰劣,历来有争论,各人凭自己爱好吧。唐宋诗人里,都有我喜欢的诗人和作品,这就够了,风格也许不同,但只要能引发我的共鸣,能让我回味,我就欣赏,赞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1-10 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唐宋诗歌的区别是很明显的,孰优孰劣,历来有争论,各人凭自己爱好吧。唐宋诗人里,都有我喜欢的诗人和作品,这就够了,风格也许不同,但只要能引发我的共鸣,能让我回味,我就欣赏,赞美。
荒原 发表于 2010-1-10 08:31
自己喜爱,是无可指责的,然而单较此,也就谈不到对错。可是作为一种观点,就不能这样的一而概之。这里还是忽略了整体和局部的差别。整体看来,宋诗是低于唐诗的,历来这也就是定论。这和书法很相似,宋代书风潇洒,虽有特点,却无唐的宗典之气,整体看,高度还是不够的。也有人我们也常说唐宋诗词元曲,这是对历史文化的珍惜,其实元散曲高度远不如宋词,就像宋词不如唐诗一样——但也未必就没有少数更喜欢的,但是这无法扭转整体成就的不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1-10 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每一种观点,每一种事物,绝不可能在每一个时代的每一种氛围中被每一种人所欣赏或接受。
一切都讲天时,地利,人和。
呵呵,痴到极处当然够悲壮值得敬重。若非如此,还是当欣赏山水画一般的好。
十指含香 发表于 2010-1-10 06:59
凡讨论,太感性是靠不住的,判断问题,第一前提是将个人感情取向先摘出来,再去认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1-10 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没有太大的必要把他们进行这种高下的比较,风格的比较是可以的。
从整体看,唐诗的成就比宋诗高,这是定论,但成就高,并不一定就是指唐诗在各方面都好于宋诗,宋诗有宋诗优于唐诗的地方,宋诗中对自然宇宙的思考深度,是远远大于唐诗的,这是我最欣赏的地方。情和理是诗歌的两个方面,不能说哪个更好哪个更不好。
就好像我们没有必要去比较唐代的藏马好还是宋带的滇马好一样
诗和词的高下比较就更没有意义了,这就想象在比较唐代的马和宋代的骡子一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1-10 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没有太大的必要把他们进行这种高下的比较,风格的比较是可以的。
荒原 发表于 2010-1-10 12:21

这贴到7页以后反而好看了——某似乎很难得支持下荒的帖子
朱光潜尝说:
最初我由爱好唐诗而看轻宋诗,后来我又由爱好魏晋诗而看轻唐诗。现在觉得各朝诗都各有特点,我们不能以衡量魏晋诗的标准去衡量唐诗和宋诗。它们代表几种不同的趣味,我们不必强其同。对于某一种诗,从不能欣赏到能欣赏,是一种新收获;从偏嗜到和他种诗参观互较而重新加以公平的估价,是对于已征服的领土筑了一层更坚固的壁垒。
这也只是个人趣味而已,一定要分个高下实在没有什么意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1-10 22:04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我们只能找出他们的区别,而不能强辨他们的优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1-10 22:0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样理解其实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我讲的是总体的两朝代的衡量。诗是形象思维的产物,宋代在这一点上做的不好,发展理趣,也是稍稍小家子气,所以尽管天才人物很多,整体达到的境界却不如唐诗。唐胜在一个朝代的可贵 ...
笔下人间 发表于 2010-1-9 04:56

我那是从读者个人来说的。这比喻正好,尽管面前是一片森林,但是一个人不可能把这整个森林摸透了,就是摸透了,也只是看看风景,最终用的上的也只是适合你的那几棵树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1-10 22:1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贴到7页以后反而好看了——某似乎很难得支持下荒的帖子
朱光潜尝说:
最初我由爱好唐诗而看轻宋诗,后来我又由爱好魏晋诗而看轻唐诗。现在觉得各朝诗都各有特点,我们不能以衡量魏晋诗的标准去衡量唐诗和宋诗。 ...
虫二 发表于 2010-1-10 22:00

风月美眉,支持G就大大方方地支持,为什么还要加上难得两个字呢,奇怪了,我怎么又觉得这样说话更能显出那种矜持的美呢?女人啊,真是奇怪的生物,嚯嚯,这是题外话啊。

《诗词散论·宋诗》:“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这段话说说的有道理。

钱的《谈艺录•诗分唐宋》:唐诗、宋诗,亦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格性分之殊。天下有两种人,斯分两种诗。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曰唐曰宋,特举大概而言,为称谓之便。非曰唐诗必出唐人,宋诗必出宋人也。故唐之少陵、昌黎、香山、东野,实唐人之开宋调者;宋之柯山、白石、九僧、四灵,则宋人之有唐音者。”很精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1-10 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风月美眉,支持G就大大方方地支持,为什么还要加上难得两个字呢,奇怪了,我怎么又觉得这样说话更能显出那种矜持的美呢?女人啊,真是奇怪的生物,嚯嚯,这是题外话啊。

《诗词散论·宋诗》:“唐诗以韵胜,故浑 ...
荒原 发表于 2010-1-10 14:15


这个论点也只是很笼统地说了一下唐诗和宋诗的风格,没有说明这样的风格是怎么样形成的,结果说得是很明白不过了,我觉得我们不仅需要一个结果,更需要体会形成的过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1-10 22:3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论点也只是很笼统地说了一下唐诗和宋诗的风格,没有说明这样的风格是怎么样形成的,结果说得是很明白不过了,我觉得我们不仅需要一个结果,更需要体会形成的过程!
jerry821101 发表于 2010-1-10 22:19

要说形成的过程,这可就很复杂了,非一句两句能说的清楚了
有内在的,也有外在的,有个人的,也有社会的,有文化的,有经济的,也有政治的,因素太多
我大学的时候,写过一篇论文,谈的是日本文学中的哀怨风格,本来打算写5000字以内的,最后写了两万字,还是没说清楚,最后扔掉了稿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5-11-17 03:28 , Processed in 0.14739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