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花落无声
收起左侧

禅话连载(新增《心经》三篇 完 )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7-19 09:42 | 显示全部楼层

禅话连载(新增《心经》三篇 完 )

                           快乐与痛苦

昙照禅师每日与信徒开示,都离不开:
‘快乐呀!快乐呀!人生好快乐呀!’
可是有一次他害病了,在生病中不时叫说:
‘痛苦呀!痛苦呀!好痛苦呀!’
住持大和尚听到了,就来责备他:
‘喂!一个出家人有病,老是喊苦呀,苦呀,不好看呀!’
昙照:‘健康快乐,生病痛苦,这是当然的事,为什么不能叫苦呢?’
住持:‘记得当初你有一次,掉进水里,快要淹死时,你且面不改色,那种无畏的样子,视死如归,你那豪情如今何在?你平时都讲快乐,快乐,为什么到病的时候,要讲痛苦,痛苦呢?’
昙照禅师对住持和尚道:
‘你来,你来,你到我床前来!’
住持到了他床边,昙照禅师轻轻地问道:
‘住持大和尚,你刚才说我以前讲快乐呀,快乐呀!现在都是说痛苦呀,痛苦呀!请你告诉我,究竟是讲快乐对呢?还是讲痛苦对呢?’
 
人生有苦乐的两面,太苦了,当然要提起内心的快乐;太乐了,也应该明白人生苦的真相。热烘烘的快乐,会乐极生悲;冷冰冰的痛苦,会苦的无味;人生最好过不苦不乐的中道生活。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7-19 15:05 | 显示全部楼层

禅话连载(新增《心经》三篇 完 )

                            自了汉

黄檗禅师自幼便出家为僧,有一次他游天台山时,碰到一个举止奇怪的同参,两人谈笑,一如故人。当他们走到一条小溪前面时,正好溪水暴涨,那个同参叫黄檗一起渡河,黄檗便说道:‘老兄,溪水这么深,能渡过去吗?’
那个同参便提高裤脚过河,好像在平地上行走一样自然,他边走边回过头来说:‘来呀!来呀!’
黄檗便叫道:‘嘿!你这小乘自了汉,如果我早知你如此(早知你是有神通的小乘人)便把你的脚跟砍断。’
那同参被他骂声所感动,叹道:‘你真是位大乘的法器,实在说,我不如你啊!’
说着,便消失了。
 
佛教分大乘小乘,小乘重自度,大乘重度他,小乘圣者,纵然得道,也不及初发心的大乘行者。‘拔一毛而利天下吾不为也’的作风,永远不能成佛。‘自己未度,先能度人,才是菩萨发心。’黄檗斥责自了汉,难怪小乘圣者感动,并赞叹为大乘法器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7-19 15:07 | 显示全部楼层

禅话连载(新增《心经》三篇 完 )

                              隐居地方

无德禅师一向在行脚,一天来到佛光禅师处,佛光禅师对他说:‘你是一位很有名的禅者,可惜为什么不找一个地方隐居呢?’
无德禅师无可奈何的答:‘究竟那里才是我的隐居之处呢?’
佛光禅师道:‘你虽然是一位很好的长老禅师,可是却连隐居之处都不知道。’
无德禅师说:‘我骑了三十年马,不料今天竟被驴子摔下来。’
无德禅师在佛光禅师处住下来,一天,有一学僧问道:‘离开佛教义学,请禅师帮我抉择一下。’
无德禅师告诉他道:‘如果是那样的人就可以了。’
  学僧刚要礼拜,无德禅师说:‘你问得很好,你问得很好。’
学僧道:‘我本想请教禅师,可是...’
  无德禅师道:‘我今天不回答。’
  学僧问:‘干净得一尘不染时又如何呢?’
  无德禅师答道:‘我这个地方不留那种客人。’
  学僧问:‘什么是您禅师的家风?’
  无德禅师说:‘我不告诉你。’
  学僧不满的责问说:‘您为什么不告诉我呢?’
  无德禅师也就不客气的答道:‘这就是我的家风。’
学僧更是认真的责问道:‘您的家风就是没有一句话吗?’
无德禅师说:‘打坐!’
  学僧更顶撞道:‘街上的乞丐不都在坐着吗?’
  无德禅师拿出一个铜钱给学僧。
  学僧终于省悟。
无德禅师再见佛光禅师报告说道:‘当行脚的时候行脚,当隐居的时候隐居,我现在已找到隐居的地方!’
 
自古以来的禅僧,有的行脚云水,有的陆沉隐居,有的躲藏盛名之累,入山惟恐不深,有的接待十方,等待有缘的传灯之人。究竟怎么做才是禅僧真正的生活行止呢?正如无德禅师说:‘当行脚的时候行脚,当隐藏的时候隐藏。’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7-19 15:07 | 显示全部楼层

禅话连载(新增《心经》三篇 完 )

                                 慧可安心

神光慧可禅师翻山越岭来到嵩山少林寺,拜谒达摩祖师,要求开示,并请为入室弟子,达摩面壁静坐,不理不睬,神光于是在门外伫候,时值风雪漫天,过了很久,雪深及膝。达摩看他确实求法虔诚,才开口问他:‘你久立雪中,所求何事?’
神光道:‘惟愿和尚开甘露门,广度群品。’
达摩说:‘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尚不能至,汝公以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神光听此诲励,即以刀断臂在达摩座前。
达摩说:‘诸佛求道为法忘形,你今断臂,求又何在?’
  神光答道:‘弟子心未安,请祖师为我安心!’
  达摩喝道:‘把心拿来,我为你安!’
  神光愕然地说:‘我找不到心呀!’
  达摩微笑说道:‘我已经为你将心安好了。’
 
神光慧可于找不到处,而有一个转身入处,终于豁然大悟,我们的烦恼本空,罪业本无自性,识心寂灭,没有妄想动念处,就是正觉,就是佛道。如果能够保持一颗平实不乱的真心,佛性当下就会开显。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7-20 20:42 | 显示全部楼层

禅话连载(新增《心经》三篇 完 )

珍惜现在

日本亲鸾上人九岁时,就已立下出家的决心,他要求慈镇禅师为他剃度,慈镇禅师就问他说:‘你还这么小,为什么要出家呢?’
亲鸾:‘我虽年仅九岁,父母却已双亡,我因为不知道为什么人一定要死亡?为什么我一定非与父母分离不可?所以,为了探索这层道理,我一定要出家。’
慈镇禅师非常嘉许他的志愿,说道:‘好!我明白了。我愿意收你为徒,不过,今天太晚了,待明日一早,再为你剃度吧!’
亲鸾听后,非常不以为然的道:‘师父!虽然你说明天一早为我剃度,但我终是年幼无知,不能保证自己出家的决心是否可以持续到明天?而且,师父!你那么高年,你也不能保证您是否明早起床时还活着。’
慈镇禅师听了这话以后,拍手叫好。并满心欢喜的道:‘对的!你说的话完全没错。现在我马上就为你剃度吧!’
 
我国唐代玄奘大师,十二岁出家时,因唐代出家为僧须经考试及格,其时玄奘年幼,未能录取,玄奘伤心痛哭,主考官郑善果问为何定要出家?玄奘答以要‘光大如来遗教,绍隆菩提佛种’,因其志愿宏伟,特准出家,今中日两圣者,古今辉映,亦佛教之美谈也。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7-21 06:56 | 显示全部楼层

禅话连载(新增《心经》三篇 完 )

看了两篇,看不太懂,先顶一顶,下次再来细细地看一遍,一直喜欢这种小故事~~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7-21 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禅话连载(新增《心经》三篇 完 )

                                         说究竟法

佛光禅师向学僧提一则公案道:
古时,人们大多用纸糊的灯笼点上蜡烛照路,某日一位盲者拜访了他的一位朋友,辞别时,因为天色已暗,他的朋友就给他一只灯笼,让他照路回家。
盲者谢绝朋友的好意说道:
‘我不需要灯笼,无论明暗,对我都是一样’。
朋友解释道:‘我知道你不需要灯笼照路回家,但如果你不带灯笼的话,别人也许会撞着你。因此你最好还是带着。’
话说得有理,这位盲者就带着灯笼回家了,但走不多远,却被来人撞个正着,盲者骂来人道:
‘看你走到那里去了?难道你看不见我手里的灯笼?’
路人除致歉意外,说道:
‘老兄!你的蜡烛已经熄了。’
盲者道:‘是你的心灯灭了,岂关我的蜡烛灭呢?’
 
见性的人,光照的般若与黑暗的无明,在他都是一样,没有分别,黑暗的烦恼固然苦人,光明的烈日,又何不炙人?虽然如此,何妨运用慈悲方便,提一灯笼(慧炬)照开众生的心灯?
众生无始以来,我执深重,生死死生,长夜冥冥,虽然长了二个眼睛,却不见眼前路人,责怪盲者灯笼熄灭,自己开着眼睛,却不用心,心灯的熄灭,才更可悲!例如世人未明佛法大义,到处误解佛法,毁谤三宝。即如明眼人撞了瞎子的灯笼,还怪灯不亮。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7-21 18:32 | 显示全部楼层

禅话连载(新增《心经》三篇 完 )

                                  最具魅力

有一位女施主,家境非常富裕,不论其财富、地位、能力、权力,及漂亮的外表,都没有人能够比得上,但她却郁郁寡欢,连个谈心的人也没有,于是她就去请教无德禅师,如何才能具有魅力,以赢得别人的欢喜。
无德禅师告诉她道:‘你能随时随地和各种人合作,并具有和佛一样的慈悲胸怀,讲些禅话,听些禅音,做些禅事,用些禅心,那你就能成为有魅力的人。’
女施主听后,问道:‘禅话怎么讲呢?’
无德禅师道:‘禅话,就是说欢喜的话,说真实的话,说谦虚的话,说利人的话。’
女施主又问道:‘禅音怎么听呢?’
无德禅师道:‘禅音就是化一切音声为微妙的音声,把辱骂的音声转为慈悲的音声,把毁谤的声音转为帮助的音声,哭声闹声,粗声丑声,你都能不介意,那就是禅音了。’
女施主再问道:‘禅事怎么做呢?’
无德禅师:‘禅事就是布施的事,慈善的事,服务的事,合乎佛法的事。’
女施主更进一步问道:‘禅心是什么用呢?’
无德禅师道:‘禅心就是你我一如的心,圣凡一致的心,包容一切的心,普利一切的心。’
女施主听后,一改从前的骄气,在人前不再夸耀自己的财富,不再自恃自我的美丽,对人总谦恭有礼,对眷属尤能体恤关怀,不久就被夸为‘最具魅力的施主’了!
 
禅,不是理论,禅是生活,生活里有禅,就会法力无边,在人人尊,在处处贵,有禅,人生前途无往不利!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7-21 18:33 | 显示全部楼层

禅话连载(新增《心经》三篇 完 )

                          像牛粪

宋代苏东坡到金山寺和佛印禅师打坐参禅,苏东坡觉得身心通畅,于是问禅师道:‘禅师!你看我坐的样子怎么样?’
‘好庄严,像一尊佛!’
苏东坡听了非常高兴。佛印禅师接着问苏东坡道:‘学士!你看我坐的姿势怎么样?’
苏东坡从来不放过嘲弄禅师的机会,马上回答说:‘像一堆牛粪!’
佛印禅师听了也很高兴!禅师被自己喻为牛粪,竟无以为答,苏东坡心中以为赢了佛印禅师,于是逢人便说:‘我今天赢了!’
消息传到他妹妹苏小妹的耳中,妹妹就问道:‘哥哥!你究竟是怎么赢了禅师的?’苏东坡眉飞色舞,神采飞扬地如实叙述了一遍。苏小妹天资超人,才华出众,她听了苏东坡得意的叙述之后,正色说:‘哥哥!你输了!禅师的心中如佛,所以他看你如佛,而你心中像牛粪,所以你看禅师才像牛粪!’
苏东坡哑然,方知自己禅功不及佛印禅师。
 
禅,不是知识,是悟性;禅,不是巧辩,是灵慧。不要以为禅师们的机锋锐利,有时沉默不语,不通过语言文字,同样的有震耳欲聋的法音。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7-22 07:38 | 显示全部楼层

禅话连载(新增《心经》三篇 完 )

                                     畸形

有位信徒向默仙禅师说道:
‘我的妻子悭贪吝啬,对于好事,一财不舍,你能慈悲到我家去,向我太太开示,行些善事好吗?’
默仙非常慈悲的答允。
当默仙到达信徒家时,信徒的妻子出来迎接,但一杯茶水都舍不得端出来供养,禅师就握着一个拳头说道:
‘夫人,你看我的手,天天都是这样,你觉得如何?’
夫人:‘如果手天天这个样子,这是有毛病,畸形呀!’
‘这样子是畸形!’接着默仙禅师把手伸张成一个手掌,问道:‘假如天天这样子呢?’
夫人:‘这样子也是畸形!’
默仙禅师立刻道:
‘夫人!不错,这都是畸形,钱只知道贪取,不知道布施,是畸形。钱只知道花用,不知道储蓄,也是畸形。钱要流通,要能进能出,要量入为出。’
这个太太在默仙禅师这么一个比喻之下,对做人处事和经济观念,用财之道,了然于心了!
 
世间上有人过份贪财,有人过份施舍,均非佛教中道之义。悭贪之人应知喜舍结缘乃发财顺利之因,不播种,怎有收成?布施之人应在不自苦不自恼情形下为之,否则即为不净之施。默仙禅师以掌为喻,实有至理在焉。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7-22 07:39 | 显示全部楼层

禅话连载(新增《心经》三篇 完 )

                           禅门问答

洞山禅师在会见初首座的时候,首座说道:‘也大奇,也大奇,佛道世界深不可知。’
洞山禅师因此问道:‘关于佛道世界可不可测知,我们暂且不谈,现在只请问你这个说佛道世界的人,究竟是什么世界的人呢?’
初首座沉默不答,洞山禅师追问道:‘你为什么不赶快回答呢?你说,你是那个世界的人呢?’
初首座道:‘你不可以那么急躁!’
  洞山禅师道:‘你连我的主题都不回答,怎能叫我不急躁呢?’
初首座仍然不答,洞山禅师继续追问道:‘不论是佛,也不论是道,都只不过是一个名字而已,那你为什么不引用经典来说呢?’
初首座一听,兴致勃勃的问道:‘经典中怎么说的?’
洞山禅师回答道:‘经典中四依止有依义不依语的话,意思是只要把握住意义,就不需要在语言上分别了。’
初首座不以为然的说道:‘你仍然根据经典在心中制造疾病哪!’
洞山禅师:‘你争论佛道世界不可测知的病,这种消极无能,不肯直下承当的病竟又如何呢?’
初首座现在又再沉默,这不是不答,这已经不能回答,第二天有人说,初首座突然死亡,因此当时禅门人物都称洞山是‘问死初首座的良价禅师’。
 
初首座的突然死亡,与洞山良价禅师的追问是不是真有关系,这很难下一定论。不过,禅门的问答,确实如石火雷光。快得不容你分别,‘只要一眨眼,母鸡变成鸭’,佛道世界,不容论深浅的,故所谓深浅之外,里外之外,还有这个分别也无?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7-22 14:24 | 显示全部楼层

禅话连载(新增《心经》三篇 完 )

                           鸟窠与白居易

有一天,大文豪白居易去拜访鸟窠道林禅师,他看见禅师端坐在鹊巢边,于是说:‘禅师住在树上,太危险了!’禅师回答说:‘太守!你的处境才非常危险!’
白居易听了不以为然的说:‘下官是当朝重要官员,有什么危险呢?’
禅师说:‘薪火相交,纵性不停,怎能说不危险呢?’意思是说官场浮沉,勾心斗角,危险就在眼前。白居易似乎有些领悟,转个话题又问道:‘如何是佛法大意?’
禅师回答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听了,以为禅师会开示自己深奥的道理,原来是如此平常的话,感到很失望地说:‘这是三岁孩儿也知道的道理呀!’
禅师说:‘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
 
这首七佛通偈看起来虽然稀松平常,可是又有几人能够做得到呢?如果人人能够消极的不为恶,并且积极地行善,人间那里还有邪恶?社会那里不充满爱心和乐呢?也因此白居易听了禅师的话,完全改变他那自高自大的傲慢态度。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7-22 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禅话连载(新增《心经》三篇 完 )

                          八风吹不动

宋朝苏东坡居士在江北瓜州地方任职,和江南金山寺只一江之隔,他和金山寺的住持佛印禅师,经常谈禅论道。一日,自觉修持有得,撰诗一首,派遣书僮过江,送给佛印禅师印证,诗云:
稽首天中天 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 端坐紫金莲
(注:八风是指吾人生活上所遇到的‘称、讥、毁、誉、利、衰、苦、乐’等八种境界,能影响人之情绪,故形容为风。)
禅师从书僮手中接看之后,拿笔批了两个字,就叫书僮带回去。苏东坡以为禅师一定会赞赏自己修行参禅的境界,急忙打开禅师之批示,一看,只见上面写著「放屁’两个字,不禁无名火起,于是乘船过江找禅师理论。
船快到金山寺时,佛印禅师早站在江边等待苏东坡,苏东坡一见禅师就气呼呼的说:‘禅师!我们是至交道友,我的诗,我的修行,你不赞赏也就罢了,怎可骂人呢?’
禅师若无其事的说:‘骂你什么呀?’
苏东坡把诗上批的“放屁”两字拿给禅师看。
禅师呵呵大笑说:‘哦!你不是说“八风吹不动”吗?怎么“一屁就打过江”了呢?’
苏东坡惭愧不已。
 
修行,不是口上说的,行到才是功夫。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7-23 11:56 | 显示全部楼层

禅话连载(新增《心经》三篇 完 )

                                  无道心

文道是个云水僧,因久仰慧薰禅师的道风,故爬山涉水不远千里的来到禅师居住的洞窟前,说道:
‘末学文道,素仰禅师的高风,专程来亲近、随侍,请和尚慈悲开示!’
因时已晚,慧薰禅师就说:‘日暮了,就此一宿吧!’
第二天,文道醒来时,慧薰禅师早已起身,并已将粥煮好了,用餐时,洞中并没有多余的碗可给文道用餐,慧薰禅师就随手在洞外拿了一个骷髅头,盛粥给文道。文道踌躇得不知是否要接时,慧薰禅师说:‘你无道心,非真正为法而来,你以净秽和僧爱的妄情处事接物,如何能得道呢?’
 
善恶、是非、得失、净秽,这是从分别心所认识的世界,真正的道,不思善、不思恶、不在净、不在秽,文道的憎爱之念,拒受之情,当然要被诃为无道心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7-23 11:56 | 显示全部楼层

禅话连载(新增《心经》三篇 完 )

                                诗偈论道

苏东坡住在卢山东林寺,做了一首七言绝句,诗云: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这首诗的前面两句,气势博大,确是惊人。
一天,证悟禅师前往谒见庵元禅师。他俩夜里闲谈,证悟就举出东坡的东林诗偈,并赞叹地说:
‘这也是不易到达的境地哦!’
庵元不以为然,批评说:‘这种说法还没有看到路径,那里说到了目的地呢?’
证悟:‘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若不是已到了那种境界,如何有这个消息?’
庵元:‘是门外汉而已。’
证悟:‘和尚慈悲,可为指破?’
庵元:‘且从这里用心参破,即可以知道本命元辰落在何处?’
证悟听了茫然一片。整夜深思,无法入睡。不知不觉中,天已亮了,忽闻钟声,恍然一悟,去其疑云,说道:
‘东坡居士太饶舌,声色关中欲透身;
 溪若是声山是色,无山无水好愁人?’
拿此偈语奔告庵元禅师,庵元说:‘向你说是门外汉嘛!’
 
禅,不是用语言能说的,也不是用文字能写的,更不是用心思能想的;禅,完全是透过悟才能体认的。证悟禅师的一夜深思,那钟声终于敲开了心扉,他和东坡的境界就不同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7-23 11:57 | 显示全部楼层

禅话连载(新增《心经》三篇 完 )

                             要眼珠
  
云岩禅师正在编织草鞋的时候,洞山禅师从他身边经过,一见面就说道:
‘老师!我可以跟您要一样东西吗?’
云岩禅师回答道:‘你说说看!’
  洞山不客气的说道:‘我想要你的眼珠。’
云岩禅师很平静的道:‘要眼珠?那你自己的眼珠呢?’
洞山道:‘我没有眼珠!’
  云岩禅师淡淡一笑,说:‘要是你有眼珠,如何安置?’
洞山无言以对。
云岩禅师此时才非常严肃的说道:‘我想你要的眼珠,应该不是我的眼珠,而是你自己的眼珠吧?’
洞山禅师又改变口气道:‘事实上我要的不是眼珠。’
云岩禅师终于忍不住这种前后矛盾的说法,便对洞山禅师大喝一声道:‘你给我出去!’
洞山禅师并不讶异,仍非常诚恳的说道:‘出去可以,只是我没有眼珠,看不清前途的道路。’
云岩禅师用手摸一摸自己的心,说道:‘这不早就给你了吗?还说什么看不到!’
洞山禅师终于言下省悟。
 
洞山禅师向别人要眼珠,这是很怪异的事,就算高明如云岩禅师,起初也只能告诉他眼睛长在自己额头上,为什么向别人要呢?最后知道洞山要的不是‘肉眼’,云岩禅师提示出‘心眼’的妙道,洞山才有所契悟。
肉眼,是观看世间万象长短方圆青红赤白的,这种观看只是表面的、生灭的、现象的,而心眼才能观察宇宙万有的本体,这种观察是普遍的,里外一如的,难怪洞山虽有肉眼,仍看不清前途的道路,此道路即自己的本来面目,即成佛作祖的目标,当云岩告诉他心眼的妙用,洞山就有省悟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7-24 12:30 | 显示全部楼层

禅话连载(新增《心经》三篇 完 )

顶一个!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7-24 22:51 | 显示全部楼层

禅话连载(新增《心经》三篇 完 )

既然顶的人如此之少,
我就自己  
  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
   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
   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水水
   水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
   水水水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
   水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
   水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水
   水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
   水水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灌灌水水水灌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
   水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
   水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水灌灌水水水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
   水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水灌灌灌灌水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
   水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水灌灌灌灌水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
   水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水灌灌灌水水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
   水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水灌灌灌水水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
   水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灌灌灌灌水水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
   水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灌灌灌灌水水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
   水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灌灌灌灌水水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
   水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灌灌灌灌水水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
   水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水水水灌灌灌水水灌灌灌灌水水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
   水水灌灌水水水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灌灌灌水水灌灌灌水水水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
   水水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灌灌水水灌灌水水水水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
   水水水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
   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水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
   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水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水水
   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灌水水水灌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
   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
   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灌灌灌水水水
   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灌灌水水水
   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水水水
   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水水水水水
   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
吧!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7-24 22:53 | 显示全部楼层

禅话连载(新增《心经》三篇 完 )

                          从心流出

雪峰禅师和岩头禅师同行至湖南鳌山时,遇雪不能前进。岩头整天不是闲散,便是睡觉。雪峰总是坐禅,他责备岩头不该只管睡觉。岩头责备他不该每天只管坐禅。雪峰指着自己的胸口说:‘我这里还不够稳定,怎敢自欺欺人呢?’
岩头很是惊奇,两眼一直注视着雪峰。
雪峰道:‘实在说,参禅以来,我一直心有未安啊!’
岩头禅师觉得机缘成熟,就慈悲的指导道:
‘果真如此,你把所见的一一告诉我。对的我为你印证;不对的我替你破除!’
雪峰就把自己修行的经过说了一遍。岩头听了雪峰的话后,便喝道:
‘你没有听说过吗?从门入者不是家珍。’
雪峰便说:‘我以后该怎么办呢?’
岩头禅师又再放低声音道:‘假如你宣扬大教的话,一切言行,必须都要从自己胸中流出,要能顶天立地而行。’
  雪峰闻言,当即彻悟。
 
世间的知识,甚至科学,都是从外界现象上去了解的,而佛法,则是从内心本体上去证悟的。雪峰久久不悟,是因外境的森罗万象,在心中还有所执取,无法止息妄念,‘从门入者,不是家珍’要能‘从心流出,才是本性。’这就是不要在枝末上钻研,要从大体上立根!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7-24 22:54 | 显示全部楼层

禅话连载(新增《心经》三篇 完 )

                       大小不二

唐朝江州刺史李渤,问智常禅师道:
‘佛经上所说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未免失之玄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可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过份不懂常识,是在骗人吧?’
智常禅师闻言而笑,问道:‘人家说你“读书破万卷”,可有这回事?’
‘当然!当然!我岂止读书万卷?’李渤一派得意洋洋的样子。
‘那么你读过的万卷书如今何在?’
李渤抬手指着头脑说:‘都在这里了!’
智常禅师道:‘奇怪,我看你的头颅只有一粒椰子那么大,怎么可能装得下万卷书?莫非你也骗人吗?’
李渤听后,脑中轰然一声,当下恍然大悟。
 
一切诸法,有时从事上去说,有时从理上去解,要知宇宙世间,事上有理,理中有事;须弥藏芥子是事,芥子纳须弥是理,若能明白理事无碍,此即圆融诸法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5-7-8 16:09 , Processed in 0.08325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