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清影
收起左侧

[三剑客笔会]我是中国人,焉能不读诗(词)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4-27 16: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剑客笔会]我是中国人,焉能不读诗(词)

仔仔细细读了,主帖精彩,复帖出色。
这中心思想就是我们家七月老师的名言:“这年头,读诗就是好,会写诗更好。”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4-29 18: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剑客笔会]我是中国人,焉能不读诗(词)

好!!!!!!!!!!!!!!!!!再好!!!!!!!!!!!!!!!!!!!三好!!!!!!!!!!!!!!!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4-29 19: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剑客笔会]我是中国人,焉能不读诗(词)

好文 不错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4-29 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剑客笔会]我是中国人,焉能不读诗(词)

当真是"文心荟萃"~~
此帖精的好~
七月兄的回帖真算得上是锦上添花!!
江城在此替三剑客谢过各位!
三剑客"五一"笔会的主题很快就会出炉,到时请朋友们尽情畅谈!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5-2 11: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剑客笔会]我是中国人,焉能不读诗(词)

凝月有心也写点关于诗词的,但是知道自己这方面的文学修养难以和三剑客还有七月相比,尤其是在心悟和语言的组织.所以难免流于肤浅,甚至还有错误,所以一直不敢下笔.可又答应了铁马,成了骑虎之势,妄写几句,还请方正.
何为意境
读写诗词的人往往都好说这首诗(词)有意境或者没有意境。“究竟什么是意境?”能够概述的恐怕就有难度了,意境给的人感觉是可意会而不可言表。
我学诗词以来往往是凭自己的感觉,常言有“情景交融”,所以直到现在所写的诗词中尽量地堆砌对景致的描写,让景美起来,在节奏上稍加掌控,使之读起来还算连贯,语调上做到抑扬顿挫,感觉意境就在诗词中了。至于如何从理论上去理解分析,凝月感觉乏力。
后来读了王国维的《人间词化》,对于意境才开始有了新的认识。王国维对境界的评价很高:“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这句话就是说诗词要写的成功,必须要有境界,也只有做到了有境界,诗词的格调才能高,诗(词)人的造句才为大家接受。这种观点我想和喜好诗词的人是不谋而合的。王国维从意境的写境和造境、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景境和心境、境界的大小等方面一一叙述,言语不多,但是颇让人寻味。但是在我看来究竟什么是境界、境界的表现形式还有如何做到有境界和提高境界,在《人间词话》中还是未能尽述。在叶嘉莹的《唐宋名家词赏析·叙论》中也只提到意境的心得理解,尽管和王国维一样广引博证,同样缺少理论上对于意境的概念详述。所以说什么是意境,一直让我困惑。
前不久读了《文学概论》,才明白了意境的含义,同时也明白了为什么那么多的诗词爱好者喜欢意境。它是这么定论的:文学意境是抒情性文学追求的艺术至境形态。它基本是中国文学创立的最高审美范畴。相传来于王昌龄作的《诗格》:“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物境一: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情境二: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意境三: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现在有事,暂写到此,凝月班门弄斧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5-2 17: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剑客笔会]我是中国人,焉能不读诗(词)

下面引用由凝月无语2005/05/02 11:58am 发表的内容:
凝月有心也写点关于诗词的,但是知道自己这方面的文学修养难以和三剑客还有七月相比,尤其是在心悟和语言的组织.所以难免流于肤浅,甚至还有错误,所以一直不敢下笔.可又答应了铁马,成了骑虎之势,妄写几句,还请方 ...
谢谢凝月做守信之人.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5-2 17: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剑客笔会]我是中国人,焉能不读诗(词)

下面引用由邪情剑客2005/05/02 05:34pm 发表的内容:
谢谢凝月做守信之人.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8-4 11:38
  •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5-5-2 17: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剑客笔会]我是中国人,焉能不读诗(词)

    呵呵,pp衣服……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5-2 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剑客笔会]我是中国人,焉能不读诗(词)

    下面引用由七月在野2005/04/27 11:06am 发表的内容:
    这是我第一次发出“读诗便是好”的声音,当时意翔斋主人(门虫)在和小语讨论“脂粉气”和“泥古”,也跟着凑个热闹,题目叫《闲话“隔不隔”》。
    这些字清影也是看过的,客气一番后他打出一行字“五十之年,只欠 ...
        回七月兄:
      王老夫子在拿着境界的药丸到处兜售的时候,也许没有想到境界为何解。但时至今日讨论境界为造词是否还有意义。几十年过去,境界一词虽有王老夫新造,但已为大众接收,似乎已约定俗成,至于他的药方能否包治百病,的确值得商榷。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5-2 22: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剑客笔会]我是中国人,焉能不读诗(词)

    [这个贴子最后由清影在 2005/05/02 10:15pm 第 5 次编辑]

    “王静安自沉颐和园,“从容一死殉大伦”,几十年来好事者揣测纷纷,身为观堂挚友的陈寅恪曾说:“王国维之死,不关与罗振玉之恩怨,不关满清之灭亡,其一死乃以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独立精神和自由意志是必须争得的,且须以生死力争,”“思想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陈寅恪无非是在借观堂表白自己罢。 ”
    陈寅恪说不出王的死因,他说出来只不过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他不是王静安,他也不会自沉昆明湖。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我死后,当草草棺敛,即行槁葬于清华茔地,汝/等不能南归,亦可暂于城内居住。汝兄亦不必/奔丧,因道路不通,渠又曾出门故也。书籍可/托陈(陈寅恪)、吴(吴宓)二先生处理。家人自有人料理,必不至不能/南归。我虽无财产分文遗汝等,然苟/谨慎勤俭,亦必不至饿死也。/五月初二日父字”。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5-2 22: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剑客笔会]我是中国人,焉能不读诗(词)

    下面引用由清影2005/05/02 10:03pm 发表的内容:
    “王静安自沉颐和园,“从容一死殉大伦”,几十年来好事者揣测纷纷,身为观堂挚友的陈寅恪曾说:“王国维之死,不关与罗振玉之恩怨,不关满清之灭亡,其一死乃以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独立精神和自由意志是必须争 ...
    这悬而未决的事,还是让你们争论好了再告诉我比较好.俺懒得费心思去琢磨.^-^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5-2 22: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剑客笔会]我是中国人,焉能不读诗(词)

    [这个贴子最后由清影在 2005/05/03 09:47am 第 1 次编辑]

      格律是特定历史的产物,宫、角、商、徵、羽是中国古人对音律的总结。当然经宋之问、杜审言以后,平仄协调,合乎粘对规则的全篇合律的诗终于登上了大雅之堂。然而流行并非就好。时至今日,格律和意境谁为先还有争论。易安看不起苏轼,说他的诗词不合音律,可见音律在唐宋的影响之大。
        我意如果从发展的眼光看,墨守成规的遵守,将失去更为有意义的东西。比如一味迎合格律,而丢失意境与内容,无异于削足适履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5-2 23: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剑客笔会]我是中国人,焉能不读诗(词)

      说到根,我意诗词是一脉相承,不断延续发展,它根植于中华民族的文化沃士之中,根在土壤里,至于说中华文化是否都是净土,却不尽然,时代发展,观点不断改变,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同样也是文化发展的规律,更是诗词发展的规律。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5-5 16: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剑客笔会]我是中国人,焉能不读诗(词)

    意境一说的真义,应当是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心与物的和谐。落实到艺术手法上,就是比兴和象征。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5-9 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剑客笔会]我是中国人,焉能不读诗(词)

    此篇立意甚大,大而短,就没有空间提供更多证据和更缜密的阐述,就有点蹬空。
    我看初学者,还是先从基本的知识做起为好,比如何为赋、比、兴,比如言、象和意是什么关系,比如红叶有哪些典型象征等等。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5-9 11: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剑客笔会]我是中国人,焉能不读诗(词)

    后面看各位关于几个话题的探讨,倒是实实在在的论述,值得提倡和学习。
    另:意境说,凝月引的王昌龄的说法值得注意。
    意境,似乎要有以下要素方为高尚(完全是个人体会,大概很荒谬):1、雅。2、通,即不隔。3、留白。4、不可多得。此不可多得,在于偶得,生造的不可,强扭的不可,满篇都是的不可。
    就诗词的创作手法,无非赋比兴。盖兴为最高,乃触景生情也。比次之,乃托物言志也。赋再次,乃直接铺陈也。
    佛说指月,见月忘指;庄子之“见意忘言”,非以言践意,因为言不达意。可见意境之妙,妙在“羚羊挂角,不见痕迹”,亦见所谓指、言、像,实乃通神之道具,入意之门廊。初学者,不能掌握“意”如意,如佛之指,道之言,还是要大大努力追求臻善的。不然就惘然若失,不知所求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6-2 09: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剑客笔会]我是中国人,焉能不读诗(词)

    顶上来,三剑齐发.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6-2 09: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剑客笔会]我是中国人,焉能不读诗(词)

    再顶一下.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6-2 16: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剑客笔会]我是中国人,焉能不读诗(词)

    喜欢诗词这些,可惜我的文笔太差了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5-7-14 14:30 , Processed in 0.08118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